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正确理解《天时不如地利》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领会这篇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3.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和思考。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生感悟。
3.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和思考。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在表达和思考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1.课文《天时不如地利》的复印件。
2.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素材。
3.课堂小组活动的准备。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环节(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一幅插图,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猜测插图与本节课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思考。
Step 2 导入课文(10分钟)1.让学生跟读课文标题和段落的小标题,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利用问题导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预测和揣测。
Step 3 阅读理解(25分钟)1.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的语言和节奏。
2.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课文的相关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画面和情境。
3.让学生逐段理解和解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情节和人物感情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Step 4 讨论交流(1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生感悟进行深入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整理出一份小结,展示在课堂上。
Step 5 练习巩固(10分钟)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故事,讲述一个人在逆境下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讲述自己编写的故事,并评选出最佳故事。
Step 6 总结回顾(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梳理,并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预告。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天时不如地利》的意思,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2.学习课文中描述天时、地利、人和的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词语。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1.课文《天时不如地利》2.多媒体教学设备3.学生作业本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预测课文内容。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
(三)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含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词语,复习生字词。
(二)课文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活动a.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b.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感悟。
2.复习课文,熟读成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天时不如地利》,让学生理解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并学会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概念。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含义,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之《天时不如地利》
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之《天时不如地利》(六年级下)复习指南(本文为背诵篇目)一、字句解释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关键字: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如:比得上。
句译: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
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1)而不胜。
关键字: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之(1):代词,指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城池。
句译: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胜利。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关键字:夫:发语词。
得:得到。
是:这。
句译:(敌人)能包围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不能够胜利,这是因为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者,……也——判断句)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关键字: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武器。
革:用革制成的甲、胄、盾。
坚:坚固。
利:锐利。
句译: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
5.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关键字:委:抛弃。
去:离开。
之:代词,指代这个城池。
是:这。
句译:但是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逃离了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判断句式同上)6.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关键字:故:所以。
域:限制。
以:用。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限。
固:巩固。
国:国家。
威:建立威信。
句译:所以说: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限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用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用兵器和盔甲的坚固锐利来在天下建立威信。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关键字:得:得到。
道:道义。
得道者:指施行仁政,得民心之人。
寡:少。
句译:施行仁政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没有施行仁政,不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1【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课文结构】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7.2天时不如地利 教案4(语文上海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核心素养
1.了解孟子的生平。
2.积累并理解名言。
3.结合现实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孟子的资料。
教后感:
读古文增积累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及强的古文,因此,文中许多语句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广为运用的至理名言。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世人皆知的。
事实上,通过反复地诵读,品体觉得其中还有许多话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言简意骇,结构工整,很易记诵。
所以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句子,都满含哲理。
通过反复读同学们也很快地记住了这些名言,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所以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名句,在写作中、在口头表达中能灵活地运用。
沪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9天时不如地利》PPT课件 (1)
护城河
器装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抛弃 离开
这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 (储存的)粮食不是不多;(守城的人)抛弃而离开这座城,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2019/5/20
3
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孟子曰:“天时 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比不上
得人心,上下团结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的得人心、上下 团结。
2019引发议论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
孟子名言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
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019/5/20
顺之。
达到 极点 同“叛”,背叛
服从
施行仁政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会很多,不施行仁政不得 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 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服从他。
2019/5/20
8
凭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都服从(他的优势),去攻打那些连自己的亲属都背 叛的人,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的时候),作战,就必定胜 利。
2019/5/20
7.2天时不如地利 教案1(语文上海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
《天时不如地利》教学设计教学课题天时不如地利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
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互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掌握基本文言词语、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习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学习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教具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绿色教育结合点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这篇文章。
1、作者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2、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3、检查预习,了解内容。
齐读课文(1)正音夫郭粟寡戚畔(2)指导朗读节奏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二、质疑释疑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的基础上叙述课文梗概。
2、以小组为单位,分段翻译全文,要求遵循“逐字翻译”的原则。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实词解释(投影)2.结合注解理解课文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7.2天时不如地利 教案2(语文上海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
《天时不如地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说明:此文以说理为主,有理有据,逻辑严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语言气势充沛、感情洋溢,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所以,教学时可在“读”上花工夫。
通过“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能感受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对比句在突出论点上的作用。
况且“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在熟读的基础上,词句翻译和层次理解上的难点经过注释、工具书和老师的适时帮助,就能迎刃而解了。
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说明: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做好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2、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说明:通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能初步自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教师要做好关键词的分类和归纳,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此文是条理清晰的议论文,要让学生明白围绕论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而对于“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展开联想和阐述,以求思路的开阔。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预习布置课前预习。
查阅资料,了解孟子;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熟悉课文,提高课堂效率。
感知导入课文了解内容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了解内容。
1.导生朗读课题。
2.分段落朗读全文。
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质疑释疑借助工具书,在翻译的基础上叙述课文梗概。
1. 以小组为单位,分段翻译全文,要求遵循“逐字翻译”的原则。
2. 叙述课文的主要意思。
3. 分析课文论证结构1.小组翻译,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2.小组讨论,并运用手头已经有的工具书解决问题。
4. 小组以竞赛的形式,叙述课文大意。
5师生讨论,对主要的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设计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天时不如地利》是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分享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个古代故事来阐述“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分享并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分享的概念和意义;•能够读懂本文并理解“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技能。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分享精神,让学生明白分享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生活,让学生知道世界不是理所当然、占有全部。
3. 学习策略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讲解、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学生理解分享的重要性•学生学会分享并体味分享的快乐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享的价值和快乐;•如何通过阅读理解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一段小故事来导入主题,启发学生对分享的思考。
2. 预习环节在预习环节,让学生自读文章并回答问题,旨在了解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自读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回答和补充彼此的思考。
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本文课文形式是古代故事,中主题是什么。
3. 阅读理解环节教师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角以及剧情展开。
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探讨故事中“天时不如地利”和“分享”的含义。
4. 分享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生活中分享与被分享的经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和意义。
5. 总结反思环节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反思将今天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最终让学生得出结论:分享是一种美德,分享可以让我们更快乐。
天时不如地利加点词解释
7、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米粟:)(粟:)(委:)(去:)(故:)(域:)(而:)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故:)(域:)(域民: )(以:)(封疆之界:)(固国:)(固: )(险:)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天下: ) (兵革:)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得道:)(者:)(失道者:)(寡:)1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之:)(之至:)(至:)(亲戚:亲:戚:)(之:)(畔:)1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之:)(顺:)(之:)1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所顺:)(所:)(所:)(君子:)(有:)(革:铠甲,盔甲)(坚:坚固)(利:锐利、锋利)(坚利:有精良的意思)7、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米粟:粮食)(粟:小米)(委:放弃、舍弃)(去:离开,这里指逃)(故:所以)(域:限制)(而:连词,顺接,不译)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故:所以,因此)(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域民:限制人民流动范围,不使外迁)(以:介词,用,凭借)(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固国:巩固国防)(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巩固。
)(险:险要)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威服,建立威信,这里有“震慑”“威慑”的意思)(天下:这里指各国诸侯)(兵革:武器装备,这里指武力)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能根据道德施行仁政的人,与“失道者”相对)(得道:这里指能掌握儒家道德,施行仁政)(者:代词,“……的人”,这里指“……的君主”)(失道者:失去治国之道,不施行仁政的人)(寡:少)1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之:动词,到)(之至:达到极点)(至:极,极点)(亲戚:古代指亲属,亲:指族内,戚:指族外)(之:代词,他,指代君主)(畔:同“叛”,背叛,反对)1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沪教版
天时不如地利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授课目的:学习《天时不如地利》,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中心理解等。
考点分析:文学常识、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中心主旨等。
二、授课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地利、人和:“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则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2.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3.三里之城:周围三里的城。
4.环:围。
5.夫:发语词。
6.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7.者……也:是因为(表原因)。
8.不如;比不上。
9.也:判断句的标志。
10.城:城墙。
11.池:护城河。
12.兵:武器。
13.革:铠甲,盔甲。
14.坚:坚固。
15.利:锐利。
16.米粟:粮食。
17.委:抛弃。
18.去:离开。
19.故:所以。
20.域:限制。
21.以:用,凭借。
22.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23.固国:巩固国防;使国防巩固(使动用法)。
24.溪:河。
25.险:险峻。
26.威:建立威信。
27.寡:少。
28.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王。
29.失道者:施行暴政的君王。
30.畔:同“叛”,背叛。
31.之至:达到极点。
32.顺:服从。
33.以:凭借,用。
34.“故君子”二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35.必:一定,肯定。
3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39课《天时不如地利》课件 上海版五四制
第三段:事例二(守城)——地利不如人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护城河 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离开 抛弃 不如人和也。
修辞:排比
兵:武器; 革:皮革甲胄
强调突出
句式: 双重否定
“人和”的重 要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巩固 限制 划定的边疆界线 国防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建立 用;凭借、 依靠 威信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 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 战中人心的团结。
2、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 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人心的团结。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 一定胜利。
议论文的格式
第一段 第二段
表明中心论点 摆出典型事实 阐明道理核心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讨论:
• 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 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
对比
以民为本,施仁政,行王道
[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会很多;失掉民心 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很少。支持他的人少到极点, 连族内外的亲属都会背叛他;支持他的人多到极点, 天下人都会服从他。(拥有民心的统治者)凭借天 下的归顺,去攻打族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的统治 者),(正因为这样)所以拥有民心的统治者有不 打仗的时候,(如果)打仗就一定获胜啊!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被人们称为亚圣 ,在儒家仅次于孔子,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课文题解】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原文: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孟子说: 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课文结构】本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 ,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思维训练】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两个论据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先用环攻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论据证明论点;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排比. 增强论述的语气.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得道者6.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7.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二教学目标: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教学流程:一、导入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 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畔、夫三、把握中心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道的本意是道路 ,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道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 ,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四、论证过程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 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决定外因.有了人和 ,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正反论证.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实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随随便便打仗的,君子爱好和平,只有万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热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见孟子的狡猾五、复习总结1、请同学们回顾以下,孟子是怎样从吸引君王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君王,最终把君王引向孟子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君王听说孟子要谈论打仗的办法,一定认真聆听,经过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以及从军事类比到治国方略,便会被孟子严密的论证牵着鼻子走,打心底里认为要打胜仗,治理好国家确实需要人和 .这时,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问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2、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些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教学目标: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了解课文层层递进的写法.教学重点:积累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观点.一、导入课文我们刚学了《论语》八则,了解到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圣人 .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 .我们今天要学的《天时不如地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散读、齐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3.说说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五、作业1. 背诵2.分类积累词句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圈划出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子的翻译.2、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班级讨论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3、积累几个实词和虚词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环而攻之:指城郭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然而不胜者, :这样却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去:委而去之放弃域:限制,名词作动词.畔:通叛 .4、掌握几个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四、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1、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一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三段:分析论点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 ,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第四段:总结论点,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 ,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 ,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 , 仁政之道 .由此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2、关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四、朗读训练五、作业1. 背诵2.分类积累词句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反思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反思二七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
2、学习课文层层推理的学习方法,体会孟子作品“雄辩”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层层推理的学习方法,体会孟子作品“雄辩”的风格特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 我们经常听说”孔孟之道”, 上篇课文我们学习了《论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作品《天时不如地利》。
一、读通课文,积累理解1. 学生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 读准读通。
读准字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 与“栗”,lì区别。
“畔”,pàn2. 请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句读,读出韵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PPT 字词积累(考查重难点词句)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2、“是天时”:“是”,“这(就是)”的意思,”3、“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4、“域民”:“域”,界限,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5、“固国”的“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6、“威天下”的“威”,形容词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7、“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8、“畔”:通“叛”,背叛。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孟子被人们称为“亚圣”,在儒家仅次于孔子,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六下天时不如地利梳理2篇2.21
六下课内必考文言文梳理1.天时不如地利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孟子被人们称为“亚圣”,在儒家仅次于孔子,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提倡“仁政”,他主张"施仁政于民“,并宣称"民为贵,君为轻”。
他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至今是人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译文孟子说:“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比如有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小城,敌人包围并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选择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这样却打不下来,这是说明有利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
(又比如,另有一座城池)城墙不是筑得不高,护城河不是挖得不深,(士兵们的)武器不是不锐利,皮革盔甲并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士兵们)却弃城而逃,这是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所以说,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依靠山川溪流的险峻巩固国防,不能依靠武力的强大来建立威信。
得到道义多的,得人心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得到道义少的,失去民心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族内族外的人(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用全天下人都顺从于他的人去攻打(连)族内族外的人(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学习参考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
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课文结构】
本文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
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
【课文分析】
《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
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
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思维训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两个论据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3.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先用“环攻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论据证明论点;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排比。
增强论述的语气。
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
“得道者”
6.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7.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