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801)
水产养殖(090801)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与培养目标水产养殖是水产学主要的二级学科之一,重点研究水产动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存规律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是水产养殖理论与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学科。
水产养殖以近代生物学为基础,它的发展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动物蛋白质,改善了人类食物结构,满足了人口日益增长对水产品的需求,同时还促进了食品、医药、化工、印染等多行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因此,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它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关系。
该学科的发展融合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苗种繁育到成体养殖的人工控制程度日益提高,生产向着健康、无公害的绿色养殖方向发展。
水产养殖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水产教学、科研、生产技术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年轻一代;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的水产事业建设服务。
2.掌握水产养殖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了解本门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动态,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掌握至少1门外国语,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书刊和撰写专业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水产养殖是以数学、化学、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基础,研究水产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存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内在联系等的水产养殖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学科。
水产一级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水产一级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具备水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参与和组织水产科
学研究的能力。
2.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和完成水产科
学研究项目。
3.具备跨学科综合研究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
段解决实际问题。
4.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科研团队和水产相关
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带头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培养内容
1.学术课程培养:学生需修读并通过一定数量的学术课程,涵盖水产
一级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方向。
其中包括水产生物学、渔业资源学、水产资源利用学、水产养殖学、水产保护与修复学、水产养殖工程学等学
科课程。
2.实践锻炼:学生需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实验研究、实习等方式进行
实践锻炼,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术
会议、论文发表等途径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3.学术研究: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选择导
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性研究,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范围内做出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三、培养模式
1.导师指导+科研指导: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和一名科研指导教师,导师负责学生学术生涯规划和学科发展指导,科研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研究
项目的指导和学术指导。
学生通过与导师和科研指导教师的密切合作,获
得专业知识和研究技能。
全日制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
全日制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学科专业代码:095105一、培养目标和要求养殖专业领域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经济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较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三农”,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养殖领域的研究、开发、推广和管理等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及论文摘要的撰写。
二、研究方向1.畜禽饲料营养调控技术:该方向主要研究通过调控营养素的合理供给实现畜禽的生长发育,达到人们预期生产方向和理想指标的理论和技术。
2.畜禽遗传繁育技术:该方向主要研究家畜的起源分化、遗传多样性、遗传效应、动物品种资源利用和繁殖利用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
3.畜禽安全生产技术:该方向主要研究畜禽安全生产的营养与饲料保障体系、畜禽安全生产的品种与饲养管理保障体系、畜禽安全产品生产的兽医防控及畜禽安全生产的检疫检验体系等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指导教师: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由具有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管理实践经验、责任心强的高级技术职称的生产一线人员联合指导,以脱产形式对其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3.学习年限农业推广硕士养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不超过3年,包括课程学习、生产和社会实践、论文撰写等环节,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半年,实践研究不少于1年。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养殖领域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养殖领域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养殖领域)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领域代码:095105)(专业、领域英文名称:Animal Breeding)一、培养目标农业硕士养殖领域专业主要为养殖业和饲料工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畜牧生产与管理、饲料加工、科研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为:1. 农业硕士养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农业硕士养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动物养殖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3. 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主要以研究提高家养动物生产效益的遗传育种技术、繁殖技术、饲养管理、产品初加工技术等为目标,开发、利用各种家养动物养殖实用技术,主要有牛羊的生产、猪的生产、家禽的生产和经济动物的生产与管理等几个方面。
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主要研究动物生产性能及产品质量与饲料营养之间的关系及其调控作用、动物在不同外界环境条件下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规律、如何通过生物法、饲料加工工艺等途径提高饲料资源利用效率、如何减少粪污和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微生态制剂、酶制剂和寡聚糖等绿色饲料添加剂等。
3.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主要研究毛皮动物、药用动物、水生动物、飞禽等经济动物的繁育、营养调控、饲养管理,遗传资源保护,经济动物的产品开发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质量评估以及毛皮动物、药用动物、水生动物、飞禽等经济动物的主要疾病防控和动物卫生保健。
三、学习年限采用“进校不离岗”的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校学习累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最长不超过5年。
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90801 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水产养殖学专业高级专门科技人才。
要求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所从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技术工作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研究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二、学习年限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三、培养方式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四、研究方向01、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学02、水产动物繁殖与发育生物学03、水产增养殖学见附表五、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六、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不少于200天。
协助导师教学工作,给本科生独立讲授所学专业相关课程20学时以内。
独立完成学位论文1篇。
七、答辨及学位授予完成规定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习,修满27—30学分,通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附:培养方案修改说明1、本方案根据学校关于修改《贵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进行修改。
2、培养目标按原培养目标不变。
3、培养年限由原来的3年改为2~3年,其目的主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工作,缩短1年培养的时间,减少人才培养成本。
4、增加培养方式(采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
5、课程设置中非学位课全部统一改为36学时,2学分。
并按学校要求修改培养环节,分为:(1)协助教师进行本科生教学,讲授课程20学时以上,参加教师科研1项以上(1学分);(2)每学期参加院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4次以上(1学分)。
(3)第2学年开始两周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1学分)(4)第5学期公开作学术报告1次(1学分)(5)参加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或专业实践总计10天以上(1学分)(6)毕业前须在省级或省级以上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
水生生物学—硕士培养方案
水生生物学—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研究方向水生生物遗传育种/水产动物营养与生理/渔业环境生物学/水生生物技术/水生生物资源与利用/三、学制及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三年。
四、学分要求五、必修环节研究生班讨论 2个学分;实践训练(一般为教学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 1个学分考查)学术交流(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8次以上课程学习以外的专题学术交流活动 1 考查)六、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包括答辩资格的申请、论文评阅、答辩及学位授予等环节。
其具体要求依据《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暂行规定》及相关补充规定执行。
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院不仅要重视研究生的业务知识、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要重视不畏艰难的科学作风、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求新探异的创新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品格、合作沟通的团队精神等诸方面素质的培养。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研究生党、团组织和研究生会及研究生社团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导师要从思想、学风等各方面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到教书育人、严格要求。
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
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其突出作用。
导师要善于在学术活动中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
八、中期考核硕士生在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根据其课程学习的学分是否满足要求及是否具有培养前途,决定是否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具体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九、开题报告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在学科内公开进行。
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原则上在中期考核前完成,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半年方可申请答辩。
宁波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1
小计
学分数
8
3.5
9
32.5
4
57
占总学分%
4.9
2.1
5.5
19.8
2.4
34.7
1
课程
课程
类别
编号
七、水产养殖专业课程设置总表
课程名称(中、英文)
学总
学时分配
建议 修读说
分 学 讲 自主 实 上 实 实 修读 明(先修 数 时 课 学习 验 机 习 训 学期 课程)
必 必修32 学分(其中大学英语8 学分、思想政治类课程16 学分、大学体育4 学分、军事类2 学分、计算机2 学分),
修
人文科学板块 3 学分
通选
识 修 社会科学板块 3 学分
教1 育 0 自然科学板块 学分
课 程
学 分
工程技术板块 2 学分
综 合板块 2 学分
小计: 42 学分(其中必修32 学分,选修10 学分)
100J02A
080J08G
080J08H
学
科
大本 类学 教科 育大 平类 台必
修
课
程
080J13A 080J18A 260J48Y 260J58A 260J49Y
131A03Y 131A03Z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生物化学实验Biochemistry Experiment
3 51 34 17
1 34
34
4 有机化学A 4 生物化学
132D02E 动物学Zoology
2.5 43 26 17
3
132D08C 132D04B
132D13A
必 修 132D11D
课程
课程
水产养殖专业培养计划(精)
水产养殖专业培养计划专业代码:090701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具备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养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规格1.德育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科学世界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遵纪守法,具有奉献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2.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水产增养殖、渔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化学实验教学、水产增养殖实践性环节、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理化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初步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的基础。
(2)掌握水生经济动物的生理、生化、遗传育种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以及水化学、水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调查方法。
(3)掌握水产经济动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及疾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贝类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
(5)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
(6)初步掌握内陆水域、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
(7)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初步了解水产增养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8)熟悉有关水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捕捞和渔政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初步了解水产行业贸易的相关知识。
(9)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水产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及专业设置
育
职业规划
理论体系概论
生物统计学
水产动物育种学 生物饵料培养学
课 程
形式与政策(1)
外语类拓展选修课程
水域生态学
水生经济植物栽
水产动物营养与
培学
饲料分析
毕
大学体育
饲料学 鱼类生理学
海珍品养殖学
专
业
基
专
础
业
课
教
程
育
专 课
业
程、
课
程
高等数学 专业导论
动物学 分析化学
线性代数 鱼类学
鱼类遗传学 水产动物免疫学
掌握公文写作知识
1
文化基础 具有必备的体育锻练知识
知识
掌握高等数学基础知识
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相应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体育、应 用写作、高等数学、普 通化学、有机化学、分 析化学。
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知识
掌握水生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掌握鱼类学的基础知识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能力
殖水化学
具有水质检测的能力
具有培养常见生物饵料的能力
具有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文献检索与利用
3
专业拓展 能力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调研、策划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具有择业、就业、转岗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Ⅰ、科研实践、社会实 践、生产实习、毕业实 习、职业规划、创业基
础、就业指导
(三)素质结构与要求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主要包括动物学实验、养殖水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鱼类学实 验、水生生物学实验、水域微生物学实验、鱼类生理学实验、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 饲料分析实验、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水生经济植物栽培实验、生物饵料培养实验、海 珍品养殖实验等。
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精)
090801 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水产养殖学专业高级专门科技人才。
要求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所从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技术工作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研究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二、学习年限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三、培养方式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四、研究方向01、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学02、水产动物繁殖与发育生物学03、水产增养殖学见附表五、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六、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不少于200天。
协助导师教学工作,给本科生独立讲授所学专业相关课程20学时以内。
独立完成学位论文1篇。
七、答辨及学位授予完成规定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习,修满27—30学分,通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附:培养方案修改说明1、本方案根据学校关于修改《贵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进行修改。
2、培养目标按原培养目标不变。
3、培养年限由原来的3年改为2~3年,其目的主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工作,缩短1年培养的时间,减少人才培养成本。
4、增加培养方式(采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
5、课程设置中非学位课全部统一改为36学时,2学分。
并按学校要求修改培养环节,分为:(1)协助教师进行本科生教学,讲授课程20学时以上,参加教师科研1项以上(1学分);(2)每学期参加院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4次以上(1学分)。
(3)第2学年开始两周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1学分)(4)第5学期公开作学术报告1次(1学分)(5)参加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或专业实践总计10天以上(1学分)(6)毕业前须在省级或省级以上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
水产养殖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水产养殖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系统掌握水产养殖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学术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2.具备创新科研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相关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3.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工作;4.具备较高的科学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意识,遵守学术规范,负责实验室工作和科研项目;5.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合作,开展交流与合作项目;6.具备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撰写高水平专业论文并进行学术报告。
二、培养步骤和课程设置1.学术基础课程阶段: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学生将学习水产养殖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水产养殖学概论、水产动物学、水产植物学、水产病理学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水产养殖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
2.专业课程阶段:在第二和第三个学期,学生将学习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包括水产养殖学进展、水产养殖管理学、水产养殖系统工程学、水产养殖技术与方法等。
这些课程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水产养殖学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方法。
3.科研导向课程阶段:第四个学期将主要开展科研导向的课程,包括科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科研论文写作与发表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同时,学生将开始着手自己的硕士研究课题,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
4.硕士论文阶段:在培养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将集中进行硕士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完成一篇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研究论文,并在学术答辩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能力。
三、科研训练和实践1.科研项目参与:学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将参与导师或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了解科研流程和方法,并通过实际参与科研项目,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2.实验室实训:学生将进行一定量的实验室实训,学习和掌握水产养殖学中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水产养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产养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保证培养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根据教育部学位委员会文件《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参考意见》、《关于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通知》,结合我所学科组成、发展方向及其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守纪律、品德良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服从分配,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硕士研究生应在水产养殖学学科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初步了解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国内外动态和发展方向;至少经历一项研究工作全过程的训练及野外工作实践;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文献,并能撰写论文摘要,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3.根据我所科学研究野外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量大的特点,组织研究生积极参加单位和研究生部举办的各项集体活动。
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报告会,培养研究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使毕业研究生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水产养殖学主要研究水体经济动植物的养殖过程及其与之相关的基础生物学,包括水生生物学、水域环境学、渔业生态、水产增养殖、生理生态、病理与免疫、渔业环境保护、鱼类遗传育种、鱼类营养与饲料方面的理论和应用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历史最长也是鱼产量最大的国家,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5世纪已有《养鱼经》问世,历史悠久。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水产养殖学研究的综合研究机构,在淡水养殖领域综合实力最强,为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水生生物研究所从建所起一直从事与水产养殖有关的研究工作,目前拥有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鱼类生物学及渔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相关研究中心。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也挂靠我所。
渔业发展领域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渔业发展领域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年修订)专业代码:095134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渔业发展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培养具备从事渔业生产、教育、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管理等工作的技能,服务渔业、渔民和渔村的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领域分为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水产苗种工程、水产生物技术、水产饲料工程、水生动植物疫病防控、渔业资源与环境等 6 个方向,培养要求如下: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渔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能够独立从事渔业、渔民、渔村发展中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3.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学校组织的复试组成。
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建立稳定的农业硕士渔业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实行双导师制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
入学第一学期内成立导师组,其中需包括一位校外实践导师,校外实践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重点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第一导师是落实研究生各培养环节的责任人。
五、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801)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科研、水产养殖生产和技术推广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风正派,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应具有水产养殖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对于本领域的经典著作有比较系统的阅读和掌握;熟悉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及方法论基础,并能够合理运用;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 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中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中英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3.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健康。
二、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第一学年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后两个学年主要进行学位课题研究、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
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专业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 22学分,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5学分。
具体实施办法按《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办法》执行。
三、研究方向水产养殖是以数学、化学、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基础,研究水产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存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内在联系等的水产养殖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学科。
本专业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1.水产动物育种与增养殖本方向主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在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研究我国重要水产动物资源种质特性,建立种质鉴定标准和资源保护技术方法。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鱼类遗传性状改良、种质创新,为渔业生产提供优良养殖新品种;探讨不同养殖模式对各类水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构建科学的养殖容量及生物学能量的可持续模型。
通过对水产动物生长发育规律、水环境要求、营养需求、苗种工程以及病害发生特点的研究,创建集约化健康养殖模式。
2.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本方向研究如何降低水产养殖成本、提高水产养殖效益、保障水产品安全,是促进水产动物健康养殖的基础与关键技术;研究水产动物消化生理和营养生理、抗逆的生理机制、生物饵料的开发利用、营养素的最适需要量;研究重要经济水产动物苗种和成鱼阶段的人工全价配合饲料的配方和加工工艺。
3. 水产动物医学本方向以淡水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及其控制的理论与实践为核心,开展水产动物重要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原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病原检测技术研究,以及水产动物疾病检疫防疫、水产药物、微生态制剂等的开发研制;开展水产动物基础免疫学研究,通过对鱼类免疫和抗病功能基因的克隆鉴定及其表达调控解析,探讨环境因子对鱼类免疫的影响,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有效控制鱼病发生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4. 渔业资源与环境本方向利用传统的渔业资源调查方法,环境监测方法,结合现代渔业资源定位技术(如:3S技术)和渔业监测评价方法,对我国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并在渔业资源和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主要研究内容有渔业资源生物学、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渔业资源评价、渔业水域环境评价与修复。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天然渔业资源、为制定渔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健全渔业管理制度及法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为渔业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最终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5. 水产品安全与加工本方向主要开发水产品中渔药、农药、重金属、外源性毒物等危害因子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危害因子在生物体内及其生存环境中的变化规律、转归途径与危害机理,评估危害因子在水产品养殖及加工过程中的风险效应,制定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安全生产监控体系,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研究水产品保鲜技术和保鲜机理,水产品功能性成分的分离、结构分析及其功能特性,研制、开发功能性水产制品等。
四、课程设置与考试要求五、培养方式1.指导方式:入学第一年内成立导师组,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个人的特长与才能,注重研究生自己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可加强与相关科研单位联合培养以及国际间的合作培养,利用和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促进研究生拓宽知识面,突破学科的局限性。
2.培养计划的制定: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研究方向的需要,与导师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制定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
3.课程学习: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国语、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研究生必修课都属于学位课程。
根据研究方向需要和研究生基础条件选读几门选修课程。
研究生也可以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经导师组组长批准,研究生可以到外校(所)选修一至两门课或进行论文写作。
课程学习方式,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报告和讨论,或导师指导下的自学,阅读指定的文献等方式,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课原则上安排考试,选修课可安排考查或考试。
考试形式有开卷、闭卷两种。
研究生都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者(学位课程成绩 70分以上,选修课程60分以上),方可获得学分。
4.学术活动: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工作,毕业之前应依据学院相关规定发表相应学术论文或取得相关研究成果。
研究生还应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类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讨论会和读书报告,在读期间每位研究生必须主讲2-3次专题报告。
5. 实践活动:本专业实践活动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
依专业方向可安排一定生产实践。
教学实践从第二学年开始,包括专业课部分的课堂讲授、实验课指导、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协助指导本科生论文等任务。
教学实践环节合格记 2学分。
已有一年以上大学教学实践或二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可免修,仍计 2 学分。
6. 奖助形式:学院与多家企业及社会团体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校内率先设立有多个研究生奖助学金;制订有规范的研究生培养细则,保证导师和学院对在读研究生给予合理的科研补贴和生活补贴。
六、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进行。
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调查实际生产情况,写出5000-8000字的文献综述,完成开题报告,由学科方向或科研团队组成评审小组,对开题报告中的课题研究意义、技术路线、可行性、计划进度、经费预算和预期研究结果进行评审,评审合格者方能进入论文研究阶段。
七、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由学科方向或科研团队组成考核小组,考核研究生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及进展情况,考核合格者方能继续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中期考核一年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
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实施期间,研究生要按照开题报告的设计,在导师指导下科学严谨地进行每个内容的实验。
论文研究工作完成后,导师应对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仔细审阅,认真修改,经导师和指导小组认定合格后,按有关规定申请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应在第六学期的5月底前完成。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 3万字。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需聘请2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高级职称人员评阅论文(至少有1名是校外专家),评阅人应当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委员组成,成员中必须有外单位的专家。
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根据答辩的情况,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含)以上同意,方得通过。
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授予学位的决定后,可获得硕士学位。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的,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附:水产养殖专业开设主干课程及部分选修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9_200107 课程名称:鱼病学概论总课时数:54 学分:3开课单位:水产学院开课学期:Ⅰ教学要求:鱼病学概论主要介绍鱼病学基本原理、鱼病学研究方法、鱼病的诊疗方法以及鱼病学研究进展。
要求掌握鱼类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同病原的传播途径、流行季节和感染症状;掌握鱼病的诊断方法和疾病的防控对策;了解国内外鱼病学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鱼类学基础知识、鱼病发生的原因、鱼病的检查诊断、鱼类养殖的健康管理;病理学基础;免疫学基础;药物学基础;鱼病学研究方法;常见传染性鱼病和侵袭性鱼病的发病症状与病理变化、流行规律、防治方法;鱼类的敌害;非寄生性鱼病;鱼类病害与人类健康;鱼病学研究前沿。
预修课程:鱼类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水环境化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生理学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水产动物病害学.战文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水产动物疾病学.黄琪琰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鱼类病理学.[美]里贝里编,华鼎可等编译.农业出版社,1981(4)鱼病学. 汪建国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5)夏春主编.水产动物疾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6)Edward J.Noga,Fish Disease:Diagnosis and Treatment,2nd edition, New York: Wiley-Black well,2011 .课程编号:09_200105 课程名称:鱼类遗传育种总课时数:54 学分:3开课单位:水产学院开课学期:Ⅱ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遗传学与育种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并能综合运用分析实际育种问题,具有初步设计育种方案的能力。
了解国内外鱼类遗传育种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鱼类育种目标制定和实现育种目标的理论、常规方法和技术。
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鱼类育种用的发展和应用。
教学内容:重点介绍鱼类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作用、方法和具体实例。
鱼类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的细胞学原理、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长和发育特点以及雌核发育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鱼类性别控制的意义、方法以及鱼类分子育种的技术基础和数据分析方法。
预修课程:鱼类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水环境化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生理学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范兆廷.水产动物育种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2)吴仲庆.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3)吴清江.鱼类遗传育种工程.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陈松林.鱼类性别控制与细胞工程育种.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孙效文.鱼类分子育种学.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课程编号:09_200106课程名称:鱼类营养学总课时数:54 学分:3开课单位:水产学院开课学期:1教学要求:掌握鱼类营养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各种鱼类的配方设计和饲料加工技术,全面了解鱼类营养学的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