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外联合配合针灸治疗粉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内外联合配合针灸治疗粉刺
发表时间:2011-07-21T08:46:07.250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廖运龙
[导读] 粉刺也称“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廖运龙(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621000)
【摘要】将粉刺分成肺胃郁热、湿热蕴结、痰湿瘀滞三型进行辨证论治,分别用自拟清肺汤、茵陈蒿汤、桃红四物汤加减,并外用自制5%硫磺霜剂,配合体针疗法,多法联合,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粉刺;痤疮;辨证论治;针灸;硫磺
【中图分类号】R28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5-0080-02
粉刺也称“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好发于15~30岁的青春期男女[2],基本损害为毛囊性丘疹,自觉症状有微痒,感染时可有疼痛。初起皮疹为针头至芝麻粒大小,红色或呈黑头粉刺样,可挤出黄白色脂栓,进一步发展,顶部出现小脓疱,脓疱破溃而愈,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和轻度凹陷性疤痕,严重者可形成结节、脓肿、囊肿等多种形态损害,愈后留下明显疤痕,皮肤变得粗糙不平。现代医学称为“痤疮”。因本病影响美观,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和心理压力,尤其是女性患者,常为此而苦恼。
在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断总结经验,通过辨证论治,内服外用中药并结合针灸,多法结合,调理根本,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如下:
1 肺胃郁热
此型证见丘疹呈红色,有黑头或白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1.1 中药内治治以清解肺胃为主,活血化瘀为辅。方用自拟清肺汤:枇杷叶15g、桑白皮10g、黄芩10g、白花蛇舌草20g、赤芍
10g、生地15g、丹参15g、夏枯草15g、薏苡仁20g、紫草10g、生甘草6g。加水煎汁,每日1剂,服2次。随证加减。
1.2 中药外治自制5%硫磺霜剂。选择中药大黄、硫黄各5g、冰片2g,研成极细末,加宝宝霜调成100g,敷于患部。每隔两日1次,5次1疗程。
1.3 针灸疗法主穴选择尺泽、曲池、大椎、合谷、肺俞、委中。配穴选四白、下关、颊车。用泻法,中等刺激,留针半小时,每日针1次,10次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2 湿热蕴结
此型患者颜面、胸背皮肤多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1 中药内治治以清热除湿为主。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30g,薏苡仁20g、栀子15g、黄芩15g、益母草15g、大青叶15g、赤芍15g,大黄6g、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随证加减。
2.2 中药外治与肺胃风热方法相同。用自制5%硫磺霜剂。
2.3 针灸治疗主穴选太阳、大椎、曲池、合谷、肺俞、委中。配穴选内庭、大肠俞、足三里、脾俞,病变局部周围穴。脾俞用补法,其余均用泻法。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3 痰湿瘀滞
此型患者病程多已较长,皮疹结成囊肿,或有结节、疤痕、脓肿,皮疹颜色较暗,可有纳呆、便溏,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3.1 中药内治治以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为主,健脾为辅。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6g、赤芍6g、桃仁6g、红花各6g,昆布10g、海藻10g、炒三棱10g、夏枯草10g、陈皮10g、制半夏各10g,茯苓15g,山药15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
3.2 中药外治选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天花粉、白芷、樟脑各30克。先将三仁同研极细末,再加樟脑一同研细如泥,如太干,加麻油少许调匀。每晚于患处搽1次。
3.3 针灸治疗主穴选丰隆、合谷、委中、肺俞、病变局部周围穴。配穴选血海、三阴交、脾俞等。脾俞用补法,其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4 典型病例
张某,男,19岁,学生,2000年6月9日初诊。患者于两个月前与同学一起吃烧烤之后次日开始出现颜面部发红,散在红色丘疹,当时未介意,一周后开始出现白头丘疹,并能挤出乳白色粉质物,范围逐渐扩大。在外院诊为粉刺,前后治疗一月余无效,甚至出现脓疱,故来我处求诊。望其面部皮色潮红,有散在红色丘疹或脓疱,心肺肝脾无异常,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诊断:粉刺(痤疮),证属肺胃郁热,药用自拟清肺汤:枇杷叶15g、桑白皮10g、黄芩10g、白花蛇舌草20g、赤芍10g、生地15g、丹参15g、夏枯草15g、薏苡仁20g、紫草10g、生甘草6g。加水煎汁,每日1剂,服2次。外用自制5%硫磺霜剂外敷面部,隔两日一次。辅以针灸(选双侧尺泽、曲池、合谷、肺俞、委中、四白、下关、颊车),每日针1次。如上法,服药15剂,外敷5次,针15次后,患者面部丘疹、脓疱等皆消退,皮色恢复正常,嘱患者继续内服中药10剂,并注意饮食调理。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余某,女,18岁,学生,于2003年7月12日初诊。患者面部、背部长粉刺一年余,此起彼伏。曾用过多种祛痘霜、药膏等效果均不佳,平时喜吃烧烤、火锅及甜食。查:两颊、下颌、上背等处皮肤有众多粉刺,色红,背部有多处较大丘疹伴肿痛,并有较多脓疱,皮肤油腻,口干,大便干而难解,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粉刺(痤疮),证属湿热蕴结,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30g,薏苡仁20g、栀子15g、黄芩15g、益母草15g、大青叶15g、赤芍15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大黄6g、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外用自制5%硫磺霜剂,每3日外敷一次;辅以针灸(主穴选太阳、大椎、曲池、合谷、肺俞、委中,配穴选内庭、大肠俞、足三里、脾俞),每日1次。如此法,10日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脓疱消除,粉刺减少,已无肿痛,大小便也恢复正常,舌红,苔黄,脉数,内服药去掉紫花地丁、野菊花,继续原治疗,一周后,面部完全恢复正常,背部有少量散在丘疹,无新皮损出现,大便偏稀,余皆正常,续前方,停针灸和外用药,再5日后所有皮损完全消失,大便稀,舌脉正常,去大黄加神曲、焦楂各15g、山药30g、砂仁6g,再内服三剂而愈,后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
5 分析
中医认为,粉刺患者一般因素体阳热偏亢,肺经久蕴郁热,营血有热,循经上犯,薰蒸于面,或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化热结于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