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杂诗
己亥杂诗的解释和译文
己亥杂诗的解释和译文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解释: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
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喑(yīn),沉默,不说话。
天公:造物主。
抖擞:振作,奋发。
降:降生,降临。
这首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
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译文: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己亥杂诗翻译和原文
己亥杂诗翻译和原文导语:龚自珍不仅仅是晚清思想家,还是一名知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己亥杂诗翻译和原文,欢迎阅读参考。
己亥杂诗翻译和原文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注释1、九州:中国。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译文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注释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注释
题记:
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
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
原文:
己亥杂诗
清代-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翻译: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生气〕活力,生命力。
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恃〕依靠。
〔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己亥杂诗诗意简短
己亥杂诗诗意简短1.己亥杂诗意思已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注释】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3.恃(shì):依靠.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6.降:降生.【译文】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写作背景】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诗人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2.《己亥杂诗》的诗意“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
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诗文经典赏析之己亥杂诗
悟诗情
课堂作业
5、同学们:你还知道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中的其它诗句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
料理空山颇费才,文心兼似画家来。 矮茶密緻高松独,记取先生亲手栽
悟诗情
课堂总结
析古诗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 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 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 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 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 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 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 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 国才有希望。
新知讲解
解诗题
己亥杂诗
诗题:诗人经过江 苏镇江镇时,恰逢 举行祈祷玉皇、风 神、雷神的庙会, 有道士请他撰写文 字,他借题发挥, 写下了这首名诗。
新知讲解
hài己亥
读准字音
shì 恃
sǒu 抖擞
新知讲解
九 州 生 气 恃 风 雷 ,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九州:中国的别称。 生气:指朝气蓬勃的 局面。 恃(shì):依靠。 诗的大意:
知作者
新知讲解
创作背景
龚自珍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在 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 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 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 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辞 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 诗》。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 请而写的祭神诗。
悟诗情
课堂作业
1、找出诗中的成语: “万马齐喑”和“别具一格 ”。
己亥杂诗全部10首
己亥杂诗全部10首
已亥杂诗一
著书何似观心贤?不奈巵言夜涌泉。
百卷书成南渡后,先生续集再编年。
已亥杂诗二
我马玄黄盼日曛,关河不窘故将军。
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已亥杂诗三
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
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已亥杂诗四
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
已亥杂诗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已亥杂诗六
亦曾橐笔侍銮坡,午夜天风伴玉珂。
欲浣春衣仍护惜,乾清门外露痕多。
已亥杂诗七
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
先生宦后雄谈减,悄向龙泉祝一回。
已亥杂诗八
别西山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已亥杂诗九
别翠微山
翠微山在柘潭侧,此山有情惨难别。
薜荔风号义士魂,燕支土蚀佳人骨。
已亥杂诗十
进退雍容史上难,忽收古泪出长安。
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己亥杂诗》的诗意
《己亥杂诗》的诗意《己亥杂诗》的诗意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注释1.九州:中国。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己亥杂诗》的诗意: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己亥杂诗》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己亥杂诗》这首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诗中的“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小学古诗《己亥杂诗》注释、译文
己亥杂诗
清代: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译文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
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喑(yīn),沉默,不说话。
天公:造物主。
抖擞:振作,奋发。
降:降生,降临。
创作背景
龚自珍所处时代是封建主义腐朽没落的时代。
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
这即是其中一首。
已亥杂诗赏析(附注释 译文)
《已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已被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第八首)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
5.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6. 究: 终究,毕竟。
7.天公:造物主,这里指天帝。
8. 重:重新。
9. 抖擞: 振作精神。
10.降:降生。
11.九州:中国。
12.风雷:风、雷一般的样子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己亥杂诗原文及注释
《己亥杂诗原文及注释》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看看《己亥杂诗》的原文和注释。
《己亥杂诗》是清朝的龚自珍写的哟。
比如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诗听起来是不是很有气势呀?
我给你们讲哦,意思是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小朋友们能理解这种感觉吗?
比如说,就好像我们的班级,如果大家都不说话,不积极,是不是很不好呀?
《己亥杂诗原文及注释》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
比如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句是诗人希望上天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于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参加比赛,大家都很努力,就像诗人希望有更多的人才一样。
比如说,是不是很有冲劲呀?
通过注释,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想法,感受古诗的魅力。
《己亥杂诗原文及注释》
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说说。
比如说,读了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国家的关心和期待。
有个小朋友说,他以后也要像诗人一样,关心身边的事情。
小朋友们,虽然现在我们还小,但是多学习古诗,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想法哟。
让我们一起好好理解《己亥杂诗》吧!。
已亥杂诗 古诗
已亥杂诗 古诗
1.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出处:这首诗写于道光十九年(1839),作者辞官南归时。
2.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意思: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于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出处:这首诗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最后一首,写于道光十九年(1839)。
3. **《己亥杂诗·其九十六》**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
意思:曾经少年时击剑吹箫,剑气箫心都已随着岁月一起消失。
谁能料到在乘船回归的路上,会聚集起这么多的悲伤和欢乐。
出处: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这三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也抒写了他自己的身世感慨。
诗作风格多样,有的沉郁顿挫,有的直率豪放,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诗。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己亥杂诗》原文:龚自珍(清朝)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简介:《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其次部分。
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际、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给予自己的身世之感;其次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绽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忱和不甘孤独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
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珍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己亥杂诗》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长,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际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己亥杂诗》解释: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心潮不平。
2、浩荡:无限。
3、吟鞭:诗人的马鞭。
4、东指:东方故里。
5、即:到。
6、天际:指离京都遥远。
7、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8、花:比方国家。
《己亥杂诗》赏析: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简单的思想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
假如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
己亥杂诗是什么意思
己亥杂诗是什么意思《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己亥杂诗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朝代:清代|作者:龚自珍|类型:古诗三百首意思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选自《龚自珍全集》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赏析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
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是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古诗的意思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古诗的意思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全诗如下: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
译文如下:
少年时期不管哀伤还是快乐,表现都异于常人;歌唱或哭泣经常没有理由,但每字每句流露的都是真情实感。
到了壮年却要经常和各种或愚蠢或狡诈的人打交道,于是我童年那颗纯真的心就只能在梦中看到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在阅读古诗时遇到困难,可以查阅古诗鉴赏辞典等工具书获取更多帮助。
己亥杂诗315首原文全部
己亥杂诗315首原文全部
己亥杂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共有315首,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诗人对社会、人生、自然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和抒发。
下面是己亥杂诗315首的原文全部:
己亥杂诗 315首
杨慎
独行杂诗
甲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乙
乱曰:何为其蓄势而不发也?江曰:否则,将以何观其随风之意也?乱曰:何为其负势而不退也?江曰:否则,将以何访其逐流之意也?乱曰:何为其竭力而不穷也?江曰:否则,将以何寻其清源之意也?乱曰:何为其稳稳而不固也?江曰:否则,将以何求其澄澈之意也?乱曰:何为其无以之而不充也?江曰:否则,将以何验其渊源之意也?乱曰:何为其犹疑而不决也?江曰:否则,将以何察其真伪之意也?
独行杂诗
甲
埋没人事
人生如梦,一曲终成空。
万事尽从空生,未易如何行。
切莫为贪名夺利,未见人生到。
人生须读苦书,无论名与利。
夫妻恶如鱼与熊掌,坚贞者寥寥。
争让相随,生死相忘。
须知人生最无常,且看未来何如。
谦下能乐,上能容天世之空。
忠则富贵,恕则生荣,俭则悠久,仁则安宁。
如此四者,无论天下,皆有利益。
五年级已亥杂诗
五年级已亥杂诗五年级《己亥杂诗》原文及翻译如下:
1、原文: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2、翻译
想要这么大的中国重新变得朝气蓬勃,必须依靠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就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非常让人心痛。
我想劝皇帝能够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恪守一定规格,重用更多的人才。
3、赏析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龚自珍对当时的中国事态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派的统治下,领导者思想被禁锢,人才不被重用,到处都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状。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迅速猛烈的变革。
写出了龚自珍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龚自珍用奇特的想象表达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能够被朝廷重用,期待着改革的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既揭露出了矛盾、又批判了现实,更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充满理想。
己亥杂诗鉴赏
己亥杂诗鉴赏己亥杂诗鉴赏己亥杂诗鉴赏1《己亥杂诗》作者:清·龚自珍原文:九州气愤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1、浩荡:告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穷。
2、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3、海角:指告别京都的间隔,亦可翻译成天边,形收留很遥的地方。
4、落红:落叶。
5、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土壤。
6、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
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7、气愤:气愤勃勃的局面。
8、恃(shì):依赖。
9、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气愤。
10、天公:造物主,这里指天子。
11、己亥:时间。
12、降:降生,降临,泛起。
诗意: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鼎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希望,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伤。
我劝告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
赏析:这是一首精彩的政治诗,表达了诗人反对侵略,改变政治面貌,渴想人才辈出的思惟感情。
全诗层次清楚,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指出了要改变这种烦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需依赖风雷激荡般的巨鼎力量。
暗喻必需经历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气希望勃勃。
第三层以为这样的气力来源于人材,而朝庭应该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但愿。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寄意深刻,气魄磅礴。
己亥杂诗鉴赏2作者:龚自珍原文:九州气愤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1.九州:中国。
2.气愤:气愤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赖。
4.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气愤。
究:终究、究竟。
5.天公:天子。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诗意:中国要想气愤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其实令人悲哀。
己亥杂诗是什么意思
己亥杂诗是什么意思己亥杂诗是什么意思《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己亥杂诗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朝代:清代|作者:龚自珍|类型:古诗三百首意思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选自《龚自珍全集》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赏析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
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是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亥杂诗①
[清] 龚自珍②
九州③生气④恃⑤风雷,⑥
万马齐喑⑦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⑧
不拘一格⑨降人才。
【注释】
①乙亥——古代纪年的一种称呼。
本诗的乙亥年,是公元1839年,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极度腐朽,中国历史将翻开近代史的篇章。
②龚自珍(公元1792-1841年)——清朝思想家和文学家。
字尔玉,号定庵,浙江仁和(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人。
他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博学多才。
他的诗作忧国愤世,文风激昂,感情奔放。
著作集为《龚自珍全集》。
③九州——传说我国古代行政区一共有九州。
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④生气——生命力和活力。
⑤恃(sh@)——依赖,凭借。
⑥风雷——狂风和暴雷,比喻气势浩大猛烈冲击的力量。
⑦暗(y9n)——哑,不出声音,沉默。
⑧抖擞(s%u)——精神振作,奋发。
⑨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者方式。
拘:限制,约束。
格:规格,方式。
【解说】
想使我中华富有生机,需要靠一种浩大而猛烈的风雷变革来实现。
千万匹骏马都紧闭嘴巴而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的情景,实在是令人悲哀。
我希望上天的神灵能够重新振作精神,为人世间的发展,无拘束无限制地安排下各种各样的人才。
【欣赏】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清代封建皇朝的统治下,社会日趋腐朽黑暗,国家内忧外患。
诗人看到了社会的衰败,内心特别愤慨。
他揭露沉闷黑暗的现实,急切地盼望中国来一个巨大的变革。
诗的第一句,就直接讲出了作者的观点——要想使中国能够生存,必须要有一次冲击旧体制的大改革。
第二句,实际上是对社会“沉默”现状的描写和表态。
人们惧怕清政府的文化专制,哑然无声,有能力驰骋的“万马”在现实政治问题前,经常不闻不问。
作为清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先锋,龚自珍自然深感悲哀。
随后话题一转,他热切地盼望上天重新抖擞精神,为人世间“降”下各种各样的精英人才,从而改变世风,振奋中华,促成万事万物的虎虎生气!诗人呼唤改革、渴求人才,直接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这是时代的预言,代表了人们的改革要求和革命倾向。
想像奇特,感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难得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