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第二章 -文化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本文将介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常见课程,旨在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课程旨在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包括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操作和应用;3)熟悉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4)具备管理和组织能力。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概论2.1 公共事业管理概念本部分主要介绍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学生需要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本质和特点,明确公共部门作为管理主体的重要意义,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的关系。
2.2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本部分主要介绍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其内涵,包括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政策理论、治理理论等方面。
学生需要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相关概念、内容和应用,加深对公共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2.3 公共事业管理方法本部分主要介绍公共事业管理的常见方法和工具,如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评估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和工具的应用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第三章政策制定与实施3.1 政策制定过程本部分主要介绍政策制定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及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学生需要了解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加深对政策制定过程的认识。
3.2 政策实施过程本部分主要介绍政策实施的相关内容和方法,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学生需要了解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加深对政策实施过程的认识。
第四章公共部门管理4.1 公共部门组织结构本部分主要介绍公共部门组织结构的构成和管理,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公共部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掌握公共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能。
军队文职考试 管理学4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第一章公共事业管理基础考点1.公共事业管理概述考点2.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考点3.公共产品考点4.公共组织考点5.公共事业管理模式考点6. 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分类考点1.现代科技活动按目的和功能的类别划分考点2.科技事业活动的类别划分考点3.科技事业管理基本内涵考点4.教育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考点5.教育事业活动的类别考点6.政府介入教育产品市场的必要性考点7.现代高等教育的特征考点8.文化事业活动考点9.文化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考点10.文化事业产品生产的制度考点11.文化事业产品的提供制度考点12.文化产品市场管理的基本内容考点13.卫生事业产品考点14.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考点15.体育事业产品考点16.现代体育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三章公共危机管理考点1.公共危机考点2.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考点3.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考点4.公共危机处理考点5.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考点6.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及其特征考点7.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及表现第四章考前预测题公共事业管理预测试卷(一)公共事业管理预测试卷(二)公共事业管理预测试卷(三)第四篇公共事业管理第一章公共事业管理基础考点1.公共事业管理概述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考点2.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公共管理学是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基本对象,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什么、如何进行管理、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发展规律的学问。
考点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这样一种产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的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他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它们是具有非排他性)。
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考点4.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指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
公共事业管理学
(三)政治和经济环境对不同层次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
1、对高层次公共事业管理具有直接影响
2、对中低层公共事业有间接的影响
四、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关系环境和国际环 境
一、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关系环境
公共体育活动场所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的基本概念
公共产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 务。例如:国防、政府行政管理、城市规划、公共交 通、环境等等。公共产品直接或间接为企业生产和个 人家庭提供服务。
(二)公共产品的特点:
(1)非排他性:即一个人在消费该产品时,不能排除 其他人同时也消费这类产品,在技术上可以排斥的, 由于不经济、违背公共利益难以执行。(2)非竞争性 :A、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指增加一个公共消费者,公 共产品供给者并不增加成本。B、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即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中,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 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第一章:导论
一、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一)公共事业 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织、公共企业向公众提供特定产品
和服务,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活动。 (二)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的产生 1、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 2、公共需求多元化 3、环境、资源、人口、信息服务等纳入公共事业 4、公民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加强
五、公共组织:
(一)政府组织 广义的政府组织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狭义的
指行政机关。 (二)非政府组织
指非官方、非营利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 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例如:非营利的院校、 医院、研究所、基金会、文化和技术团体、各种咨询 服务机构。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与体制《公共事业管理》PPT课件
第五节 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
• 二、中国传统事业管理制度的简要回顾
– 1.人事制度
• (1)编制管理制度。 • (2)用工制度。 • (3)工资制度。 • (4)考核与培训制度。
– 2.财务制度 – 3.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节 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
• 三、中国传统事业管理制度的特征与弊端 • 1.制度功能偏失
第五节 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
• 四、中国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变迁
– 3.政治因素作用下事业管理制度的变迁
事业单位人员扩张来自两个关键性政治因素, • 一是行政化编制的扩展导致的人数的增多。 • 二是行政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后的冗员,其中相当多地
部分流到了事业单位。
– 政府为改革选择战略,制定政策,从上而下地推 动事业体制改革进程,这在制度经济学中称为强 制性制度变迁。
第四节 公共事业物品有效供给的制度边界
• 一、信息成本与制度边界
– 当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边际信息成本恒为零或始 终接近于零时,从理论上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 的范围便可以无所不包,即能够在广度上和深度 上包括城市全部公共服务的供给,形成完全的政 府一元化供给模式。
– 而在存在着信息成本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 府搜寻信息的成本和监督成本都很高,采取政府 一元化供给模式就是代价极高、效率极低的一种 选择。
公共事业管理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与体制
第一节 界定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标准
一、界定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标准
1.组织性质
2.产品特征 3.需求类型
第一节 界定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标准
• 二、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界定标准的客观依据
– 1.需要、产品与组织标准的成本——收益导向性 – 2.需要、产品与组织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 – 3.需要、产品与组织的组合可以反映时代特征
【军队文职】《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的知识点总结
【军队文职】《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的知识点总结【大纲】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一、科技事业管理科技事业与科技事业产品;科技事业管理的概念;科技事业管理的内容;科技管理体制。
二、教育事业管理教育事业与教育事业产品;教育事业管理的概念;教育事业管理的内容;教育事业管理体制。
三、卫生事业管理卫生事业与卫生事业产品;卫生事业管理的概念;卫生事业管理的内容;卫生事业管理体制。
第二章I公共事业管理一、科技事业管理(一)科技事业与科技事业产品1.科技事业【(1)科技事业的概念】科技事业是指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由政府和公共部门主导的科技活动。
【广义的科技事业】包括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全部有组织、有系统开展的活动。
【(2)科技事业的分类】1【研究与发展】①科技活动的核心,是指为增加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②其中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1【科技教育与培训】培养具有专门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1【科技服务】有助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的活动1【从研究本身的性质来看】可分为以下四类(1)基础科学研究。
主要指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的研究。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关注和解决的是人类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发展,以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问题(3)应用技术研究。
在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的需要综合利用知识,将科学研究提供的物化可能变为现实。
直接针对现实的尤其是企业的需要,产品比较容易商业化,并通过市场方式提供(4)公益性研究和技术推广。
主要指涉及公众利益,难以分割的技术研究、运用和推广11按照目的和功能分类】(1)以满足企业或市场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科技活动(2)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科技活动2.科技事业产品【(1)科技事业产品的分类】11基础科学研究概念】主要是指针对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的研究11基础科学研究特点】①研究成果是社会生存与发展必需的,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②但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商品化,无法推向市场[(3)科技事业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1【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①基础研究产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品、公益性研究和技术推广产品一般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②应用性技术研究产品则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而且有一定的消费竞争性1【外部性】即外部收益性,体现在基础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公益性研究和技术推广被具体的部门或个人应用时,会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巨大促进。
公共事业管理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社会公共利益,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手段,对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事业管理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规范公共事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公共利益,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在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的行为。
三、管理原则1. 公平公正原则:公共事业管理应当公平公正,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2. 依法行政原则: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应当依法进行,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3. 效率效益原则:公共事业管理应当注重效率,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益。
4. 服务导向原则:公共事业管理应当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5. 科学管理原则:公共事业管理应当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四、管理机构及职责1.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负责制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公共事业管理,监督公共事业管理活动。
2. 社会组织:根据法律法规,参与公共事业管理,为公众提供公益性服务。
3. 企事业单位: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公共事业管理职责,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五、公共事业管理内容1. 公共资源管理: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
2. 公共设施管理:包括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境卫生等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
3. 公共服务管理: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提供。
4. 公共安全管理:包括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安全管理。
5. 公共秩序管理:包括城市市容、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等领域的管理。
六、公共事业管理程序1. 规划制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
2. 项目立项:按照公共事业发展规划,确定公共事业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一、公共需要与公共事业1、公共需要及其特征1.1 公共需要什么是公共学者关于“公共”的解释:理论层面:主权、合法性、福利等经验层面:公众、公有制、共同等行为层面: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内涵:一是主体性,与私人管理相区别,表明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企业或私人机构;二是目的性,明确公共管理活动的目的和责任,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不是一般的个别需要;三是参与性,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即支持、约束和监督。
需要:主体对于客观外界事物以其主观欲望表现出来的要求。
需要是复杂多样的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行为分类法,生理(物质)与心理(精神);价值分类法,正当需要、不正当需要、潜在需要、显在需要;动机分类法,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主体分类法,个人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不是个人需要的集合,也不是基于个人偏好的简单多数人的集团需要;公共需要是相对独立于个人需要和群体需要的社会整体需要,是以社会共同体的利益为基本表现形式的普遍需要;公共需要本质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生存发展所需的条件和利益。
1.2 公共需要的特征客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公共需要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公共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同时,公共需要也受到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消费偏好对特定时期公共需要的演变和表现甚至会起很大的作用。
社会性:公共需要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整体的共同需要,必然受特定社会条件制约,特定社会条件既表现在阶级性,也表现在民族性。
阶级性,公共需要受阶级利益、阶级需要的影响,尤其是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从而成为统治阶级的共同需要;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也要协调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被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从而达成包括不同阶级需要的社会公共需要。
民族性,不同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心理性格,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已然形成了体现本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的历史发展
3、西方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v 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逐步强化 介入更深,管理更严,投入更大
v 其他社会组织和私人进入公共事业领域,使公共事业的发展 呈现多元化格局 投资主体多样化,管理权限分散化,管理主体社会化
v 法制化、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 完备的公共事业管理立法和规章制度,使公共事业管理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的历史发展
另一位学者的描述
“现代人是在政府资助的医院里出生的,是在公立的中 小学、大学中接受教育的,他的许多旅行时间是在公共交通 设施中度过的,他与外面的联系则是通过邮局或半公共性质 的电话系统进行的,他喝的是公共生产的饮用水,读的是公 共图书馆的书,他用公共排污系统处理垃圾,他在公园中野 餐,他受公共治安、消防、卫生部门的保护,最终,他又在 医院中离开人世,甚至被埋葬在公共墓地”。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二重性
v 公共性的实质与形式 v 阶级分化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二重性 v 社会主义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二重性 v 公共性的实质与形式的统一 v 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的历史发展
1、公共性的实质与形式
v 任何事务都具有实质与形式两个方面。实质相同,形式可能 不同,如水的三态变化;实质不同,形式可能相同,如水与 重水。
v 公共性也具有实质与形式的两面性。实质上的公共性,把公 共利益作为目的;形式上的公共性,把公共利益作为手段。
v 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其本质特征都是公共性,但迄今 为止,这一公共性是已经体现在实质上,还是仅仅体现在形 式上?
v 对私有财产的平等保护,体现了实质的还是形式的公共性? v 能实现公共性的实质与形式的真正统一吗?
v 以下数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至2006年,我国有2.6亿6岁以下儿童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全国有近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灵活性
官僚制结构,机械 系统,稳定但缺少灵活 性
与公民间明确的契 约关系 公共利益导向,但 目标多元,经常相互冲 突 税收和部分捐赠
注重合作,组织结构简单, 有机系统,灵活性较强
与社会的契约关系不强,但 受多方力量的影响监督 某一特定的公共利益导向, 目标尽管难以衡量但单一 会费,捐赠,不以营利为目 的的营业收入,政府拨款
自由放任主义
“君主的义务,首在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 暴行与侵略,……君主的第二个义务,为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 受其他人的欺负和压迫,换言之,就是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 构,……君主或者国家的第三种义务就是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 公共工程。”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分析》
工商部门以企业形式登记的社团(扩大范围:未能合法 注册登记的社团) 学术性、行业性、专业性、联合性社会团体(中国行政 管理学会、湖南省收藏学会、长沙总商会、中国青少年 发展基金会、全国工商联) 3、民办非企业组织 民办高校、新东方学校、体育健身俱乐部
思考:为什么需要非政府组织
3、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1)发展历程
非政府组织改造建设时期(建国到1978年) 重新发展时期(1979到1992年) 广泛发展时期(1992年至今) 2005年底,民间组织32万,社会团体17.1万,民 办非企业单位14.8万,基金会975个 2006年底,民间组织32万,社会团体18.6万,比 上年增长8.8%,民办非企业单位15.9万,比上年 增长7.4% 我国现有2768家环保民间组织 从业人数22.4万人 -广西新闻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一、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系统(一)主体的概念要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问题,必须首先揭示主体概念的科学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主体是能动地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是能将自身之外的客体自觉地作为实践和认识的对象,并在对象身上展示自身内在本质力量的人。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问题的基本观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起主导、支配和决定公共事业发展方向和性质的组织。
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对它的研究现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因此在对其主体的界定问题上也还存在较大的分歧。
(二)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探讨第三部门是公共管理主体的观点,在国外没有公共事业管理这一概念,但国外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有一个中间层,活跃在这一领域并起主导作用的是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自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开始出现后,就以极快的速度超前发展。
在国外由于第三部门具有比政府公共部门更灵活、更好的创新机制和更为广泛的参与基础,所以它能够使公民的参与需要得到满足,环节社会突出问题的压力,并起到制度创新的作用,还能解决一些政府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避免“政府失灵”现象的产生。
同时由于第三部门具有非营利性、社会志愿的特点,所以它能够通过社会福利服务这种利他行动来促进社会伦理的完善,增进社会的信任基础,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避免“市场失灵”现象的产生。
第三部门的活动既不基于一种强制性的规范,也不以交换服务或商品来获得利润,其显著特征是非营利性、志愿性和专业性。
第三部门的兴起,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它传导政府政策,另一方面又反映民众的诉求。
第三部门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的二元结构,使社会朝着“国家-市场-志愿组织”的三元结构发展,显示了其强大的社会功能,因而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公共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的观点,国内部分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系统。
公共事业管理第二章课后习题
公共事业管理第二章课后习题第二章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复习思考题1.政府组织有何特征和体制优势?现代意义的政府组织一般指执行国家权力,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首先,政府是由社会公共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具有公共的性质。
即具有公共性的特征。
其次,强制性是政府公共权力得以成立并运行的基本保证,因而作为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其行为的强制性特征总是显而易见的。
再次,作为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组织,其功能涉及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所有个体,因而具有普遍性。
再是执行性。
执行性是指政府组织执行立法机构制定的各项法律,根据立法机构的授权,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管理科教文卫体等公共事务。
最后是规范性。
政府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的总和。
政府虽不是万能的,不能包办一切,但在社会事务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政府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制度。
第二,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解决外部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垄断问题。
第三,政府能够较好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
第四,政府能够依靠其强制性的特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五,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可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汲取能力、社会动员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应对紧急事件。
2.政府失灵有哪些具体表现?第一,由于政府的主观发展努力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有差距,民众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有些情况下政府的努力同民众的努力相抵触。
导致政府难以制定并执行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
第二,政府的权利集中化趋势、体制僵化和官僚化趋势往往导致政府体制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和突出问题反应迟钝。
第三,政府活动易滋生寻租行为,出现不公正现象,造成其在经济上的特权,阻碍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四,政府在解决垄断和外部性问题时难免对市场机制造成破坏,因而产生新的问题。
此外,政府的调节功能是有限的。
3. 事业组织有何优势和局限性?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或有关政策、法规、法律,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组织。
《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管理》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405037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8适用专业:15行政管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公共事业管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系统阐述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及规律的课程,涵盖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定义及范围的明确来确定公共事业管理的领域,主要阐述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合理选择,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中的领导、沟通、激励、控制等活动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实现。
进一步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责任和监督机制,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制度,从而把握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和公共事业品德。
选择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的发展和创新的模式。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定义及范围的明确来确定公共事业管理的领域,主要阐述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培养和发展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合理选择,通过公共事业组织中的领导、沟通、激励、控制等活动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正确方向等内容。
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深刻认识和浓厚兴趣,并为其他行政管理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深刻认识和浓厚兴趣,并为其他行政管理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认识公共事业建立、运行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培养分析研究解决公共事业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能力。
(≡)素质目标: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标:借助经济学关于公共物品的理论,掌握公共事业的基本特性,掌握我国公共组织的四种基本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本书所研究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双重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要点_5
《公共事业管理》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要点_5《公共事业管理》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要点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准公共物品:是指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
2.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
3.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填空选择1. 公共事业管理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共性或公益性。
三、简要说明1.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答: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在内容和管理主体等方面有交叉,原因是前者是从管理对象和范围进行学科建构的,而后者则是从管理主体入手形成学科的;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在管理主体、目标和对象上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2.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答:1跨学科和专业化的统一;2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3.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公共事业管理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学科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验法。
4.当前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有什么意义?答:当前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开展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和学习,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并极大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一.名词解释1.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的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使得相关资源有机组合,并以特定结构运行的结合体。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第一章:导论一、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一)公共事业:公共事业是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向公众提供特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公共组织负责提高全社会公民生活质量的活动。
1、公共性:一个社会或地区大多数人共同的、共有的愿望和要求。
代表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
2、公共需求:是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享性保证公众基本生活的需要。
与每个人利益相关,但个人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
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安全秩序的需要。
第二,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的需要。
第三,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设施与公共管理的需要。
第四,建立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
第五,公众对人权、自由等公民权利的需要。
第六,公共资源与公共财产管理的需要。
3、公共问题:是指具有广泛性、复合性、不可分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成员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问题,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问题。
(农民工、留守儿童、农村空心化)4、公共事务: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体现社会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二)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发展1、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一种手段。
社会发展使环境、资源、人口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务纳入了公共事业。
信息管理、信息服务成为社会公共事务。
(1)体制改革使原来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分离,由社会统一进行管理和分配。
例如:城市社区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2)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权力意识、自主意识、利益保护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及能力都增强了,对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合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形成,公民主体意识的确立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建立,使传统的政府事业向社会大众自己的公共事业发展。
2、社会公共事务及其特征: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体现社会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特征:(1)公共性(2)基础性(3)长远性(4)劳务性A、直接劳务性-公安、司法B、间接性-国防、立法C公共工程-桥梁、水利设施等。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第三,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承担公共责任上 区别于政府。
▪ 非营利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或组织的 存在目的不是积累财富或创造利润,而是 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组织的利润不能分 配给所有者和管理者: 其资产不属于任何个人;组织利润不得 分红;当组织解散或破产时,其剩余资产 只能转交给其他公共部门继续用于公益或 互益目的。
寻租涉及两个方面的行为主体:一是寻求 政府特别优惠的市场经济主体;二是掌握 分配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政府官员。
寻租行为的类型: ▪ 政府经济管制中的寻租(价格管制) ▪ 通过关税和配额的寻租 ▪ 通过政府特许权的寻租 ▪ 政府定货 ▪ “贿选”
返回
3、政府失灵导致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 时的限制表现在:
“盈利”、 “赢利”与“营利” 概念的 区别:
▪ “赢利”指赚得利润(make profit),或赚 得了利润(profit),强调结果;
▪ “盈利”强调得到的利润(profit)或较多 的 利润(many profits),强调果实;
▪ “营”突出的是谋求某种目的, “营利” 是指以利润为目的(seek profits, for profits),强调过程及目的。
另一种含义是同主流的或精英的文化、阶层相对 应的弱势阶层。比如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民间、 小市民的文化、习俗或活动等。例如在台湾民进 党的行动纲领中,有一条是这样表述的:“文化 鼓励草根文化,维护文化财产及民间技艺,加强 巡回展览演奏,平衡城乡文化发展。”
2、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性,即“志愿失灵”
▪ 筹款不足 ▪ 非独立性 ▪ 志愿活动的狭隘性 ▪ 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 ▪ 志愿组织的能力不足 ▪ 结构不合理(功能结构、服务对象结构)
政府-公共事业组织的合作模式中的 负面影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层次说”:即器物(物质文化)、 制度(制度文化)和观念(精神文化)
• “四层次说”
• (2)文化的特点: • 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
(3)有关文化的知识扩展
• 文化的分类?
• 时间: • 史前文化、古代文化(四个)、中古文化、近代
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未来文化
• 2.文化事业的概念
第二章 文化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新论》
本章要点
• 1.文化事业及文化事业管理的概念 • 2.文化事业管理的内容
课堂讨论
• 什么是文化?
第一节 概述
• 一、文化事业管理的概念 • 1.文化的概念 • (1)文化: • “文”即“纹”,本义指色彩交错的图形,
或纹理、花纹,后引申出装饰、修养的意 思。 《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化”的本义是变化、生成、造化的意思。
• “文”“化”两字的组合,最早见于 战国末年出现的《周易·贲卦》: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 成天下。
• 西汉该词正式出现,如刘向《说 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指国家的 文教治理手段,引申为以德治天下, 含培养、教育之意。
• 唐,孔颖达,“文化”意指文学、礼 仪、风俗等形态的东西;
• 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 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 也包括精神产品。
• 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 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 文化产品:纯公共物品文化产品、准 公共物品文化产品、私人性文化产品。
• 文化事业:政府或相关社会组织为提 高国民素质而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或 服务的活动和事务。
• 二、文化事业的法律制度 • 即文化领域内法律和制度的总称。 • 包括宪法、文化法、其他相关法律。 • 文化法:根据宪法制度的调整国家文
化管理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生的各种 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三、文化事业的政策管理
• 1.总政策(“二为”方向+“双百” 方针)
• 2.基本政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 样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 陈出新,继往开来”)
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 二、文化事业行政管理的内容 • 1.文化行政执法 • 2.文化市场管理 • 3.民间文化团体和文化中介组织培育 • 4.文化部门管理
• 三、我国文化事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1.组织结构不合理 • 2.管理职能不清 • 3.行政管理手段不规范
• 四、加强文化事业行政管理 • 1.调整结构,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 2.明晰职责,简政放权 • 3.行政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 • 4.建立健全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 提示二:别名“星城”,古称有“临 湘”、“潭州”;
• 提示三:该城市文化教育的象征为岳 麓书院,也被誉为“革命圣地”
• 提示一:被誉为琴岛和岛城
• 提示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 的分赛场
• 提示三:2013、2014年连续两届世 界杯帆船赛、2014年举办世界园艺博 览会
• 二、农村文化事业管理 • 1.农村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知识链接
• 书籍:数不胜数
• 网站:1.凤凰文化:时代文化观察者 2.中国文化网
文化墙~制作
第四节 城乡及社区文化事业管理
• 一、城市文化事业管理 • 1.城市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 城市文化: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形成, 反映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意识 形态的总和。
• 城市文化的特点:
• (1)与城市先进生产方式相互关系;
• 文化事业的特点:公益性、非营利性。
• 3.文化事业管理的概念
• 指政府、政党及其附属的文化行政部 门和相关社会组织对各项文化事业进 行规划、组织、监督和指导,以达到 向公众有效地提供基本文化产品和服 务的目的。
• (主体、客体、目标、方法、分类)
• 二、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及其演变 • 1.含义 • 2.发展进程: • 政府包办——体制改革 • 三阶段:恢复与发展(1978-1992)、
改革(1993-2002)、快速发展 (2003-至今)
第二节 宏观管理
• 一、文化事业的战略规划 • 1.战略目标(三个) • 2.战略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
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继往开来)
• 3.战略原则(五个)
• 4.战略重点: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大文化事 业投资,加强文化交流和努力培养文 化艺 文化事业的行政管理
• 一、文化行政组织 • 1.文化行政组织的概念
• 国家: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 影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
• 地方:各省文化厅(文物局)、各省 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局
• 2.文化行政组织的结构 • 横向结构+纵向结构 • 3.我国文化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 • 2013年,国务院直属“国家新闻出
• (2)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相联系;
• (3)作为城市的精神象征,规范着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从根本上对城市 的发展产生长期的影响。
• 2.我国城市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问题 • (1)城市文化的有效供给不足,供
需矛盾尖锐; • (2)城市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合
理;(三多三少) • (3)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 (4)城市文化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
• 明末清初,顾炎武,又意指人自身的 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其理论 框架初具规模。
• 西方:culture
• 人对自然本身的照管、驯化——对人 对自身本能状态的教化、培养和修炼, 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培养和照料 活动。
• 界定: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
• 3.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未来走向) • (1)完善城市文化事业设施; • (2)完善城市文化管理体制; • (3)改善城市文化环境; • (4)重视和加强教育
• 提示一:高原明珠
• 提示二:其辖区内有景 观被誉为“天下第一奇 观”
• 提示三:0871
• 提示一:明清时是中国最重要的米市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