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11

[VIP专享]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11
[VIP专享]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11

第三节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

(wū)”“安”“焉”“几”“几何”。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

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例如: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歧予望之。(《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例如:

(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

“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例如:

(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其中“何”偶尔也写

作“可”。例如:

(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

(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例如:

(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

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

(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禇因举手答曰:“河南禇季野。”(《世说新语·雅量》)

(7)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

(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

“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

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按此例询问原因,意思是“为什么”。

(2)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乎?(《墨子·兼爱下》)——按:此例是询问人,意思是“什么人”。

(3)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汉书·食货志上》)——按:此例询问事物。意思是“什么”。

“曷”多见于《诗经》和《公羊传》。在《诗经》里主要用来询问时间,可以

翻译成“什么时候”;在《公羊传》中则主要用于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

什么”。例如:(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按:曷至哉,何时回来呀?

(2)后子见赵孟,赵孟曰:“吾子其曷归?”对曰:“……将待嗣君。”(《左传·昭公元年》)——按:“吾子其曷归”句杜预注云:“问何时当归。”

(3)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公羊传·隐公元年》)也有用来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4)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

“曷”有时也写作“害”。例如:

(5)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诗经·周南·葛覃》)

“恶”“安”“焉”主要用来询问处所,可以翻译成“哪里”。“焉”在《诗经》《楚辞》里有时也作“爰”。例如:

(1)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

(2)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诗经·卫风·伯兮》)

(3)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论语·子[FS:PAGE]张》)——按:焉学,意思是“从哪里学习”,“向谁学习”。

(4)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诗经·墉风·桑中》)(5)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几”“几何”用来询问数量,可以翻译成“多少”。例如:

(1)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左传·文公十七年》)

(2)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史记·孔子世家》)

汉魏以后又产生“几多”“多少”“几许”“几所”。例如:

(3)复令悲此曲,红颜余几多?(《庾子山集·夜听捣衣》)

(4)王阳居官食禄,虽为鲜明,车马衣服,亦能几所?何足怪之,乃传俗说!(《风俗通·正失》)

(5)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颜氏家训·归心》)

(6)又问:“士马多少?”应曰:“中军四十余万。”(《三国志·魏书·李孝伯传》)

第四节其它代词

其它代词包括己称代词、反身代词、旁指代词、不定代词、否定代词、逐指代词、分指代词等。

一、己称代词

古代汉语的己称代词祗有“己”。例如: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二、反身代词

古代汉语的反身代词有“自”“身”“躬”。例如:

(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按:讼,责备。

(2)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韩非子·观行》)——按:乌获,力士名。不能自举,意思是不能自己把自己举起来。

(3)彼身织屦,妻辟纑。(《孟子·滕文公下》)——按:彼身织屦,意思是他自己编织麻鞋。

(4)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诗经·邶风·谷风》)——按:我躬不阅,意思是我自己(尚且)不被收容。

古代汉语里“自”作反身代词很常见,“身”“躬”作反身代词用很少见,常

见的是作副词,“亲自”的意思。详见第四课语文知识。

古代汉语里“己”和“自”两个词虽然都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自己”,但

是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都很不一样。“己”与“人(意思是别人)”相对,是本

人的意思。“自”是反身称代。在用法上,“己”可以作主语、宾语;“自”

则总是作状语。

三、旁指代词

旁指代词有“他”“人”“异”“余”。“他”也写作“佗”“它”,意思是“别的”。主要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例如: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按:岩(yán),险要。

(2)良为他言,皆不省。(《史记·留侯世家》)

(3)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人”意思是“别人”。例如:

(4)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5)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他”和“人”连起来,“人”则是名词了,意思是“别的人”。例如:

(6)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巧言》)

“异”是“别的”的意思。例如:

(8)吾以汝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9)我虽异事,及尔同寮。(《诗经·大雅·板》)

“余”是“剩下的”“其它的”的意思。例如:

(10)文子曰:“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11)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史记·高祖本纪》)

(12)王蓝田拜扬州,主簿请讳[FS:PAGE]。教云:“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于外,余无所讳。”(《世说新语·赏誉》)

四、不定代词

不定代词有“或”“有”和“某”。“或”和“有”上古语音相近,称代人是“有人”的意思,称代事物是“有什么东西”的意思,称代时间是“有时候”

的意思。例如: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2)人固有一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3)慈石召铁,或引之也;树相近而靡,或軵之也。(《吕氏春秋·精通》)——按:靡,倾倒,倾斜。軵(fǔ),通“俯”。

(4)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尚书·洪范》)——按:无有作好,即无或作好的意思。

(5)日有食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某”是“某人”“某物”的意思。例如:

(6)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7)灵公心怍焉,欲杀之,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公羊传·宣公六年》)

(8)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汉书·苏武传》)

五、否定代词

否定代词有“莫”“罔”“无”“靡”“蔑”“末”,表示对某一范围之内的

人或事物的周遍性否定,可以翻译成“没有人”“没有什么”。其中“莫”字

最常见,这个词可能是“无”与“或”的合音。“罔”多见于《尚书》,“靡”多见于《诗经》,“末”主要见于《论语》。例如:

(1)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3)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尚书·金縢》)——祗(zhī),敬。

(4)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尚书·多士》)——明德,发扬光大道德。恤,谨慎。恤祀,慎于祭祀。

(5)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国语·晋语六》)

(6)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阳货》)

(7)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

六、逐指代词和分指代词

逐指代词是“每”,分指代词是“各”。古代汉语逐指代词“每”与现代汉语

的用法没什么差异,在句中作定语或者状语,作状语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头,

也可以出现在句首。分指代词“各”在先秦祗作状语,汉代以后才偶尔作定语。例如: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史记·项羽本纪》)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

语·先进》)

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史记·李斯列传》)

令外国客徧观各仓库府藏之积。(《史记·大宛列传》)

助动词和副词导读:

本课语文知识介绍古代汉语的助动词和副词。助动词分四类,副词分八类。古

代汉语的助动词不特别复杂,其中有些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需要重视的是那

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助动词。古代汉语副词数量比较多,分类也比较复杂,是

古代汉语虚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其中有些类的副词如否定副词、情状副词、语

气副词等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应该一个一个地学习掌握。

第一节助动词

助动词是一般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一类词。古代汉语的助动词可分为五类:(1)表示能可;(2)表示意愿;(3)表示应须;(4)表示被动;(5)表示遑暇。

一、能可助动词

能可助动词表示客观允许或有能力,有“克”“能”“堪”“可”“可以”“可得”“得”“足”“足以”等。“克”表示客观许可或可能,主要见于西周金文、《尚书》《诗经》《周易》等世代较早的文献,春秋以后文献就很少用了。例如:

(1)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人神以和。(《尚书·尧典》)

(2)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左传·成公十三年》)

“能”表示可能或有能力。例如:

(3)于父不能字厥子。(《尚书·康诰》)——按: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不能抚育他的孩子。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5)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能”有时也带体词性宾语。例如:

(6)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堪”表示客观承受的能力,多用于否定句中,有时能带体词性宾语。例如:(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9)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可”“可以”“可得”表示客观事理允许,与“能”意义相同。与“能”不同的是,“可”“可以”“可得”不表示有能力的意思,“可”还表示许可或赞同,“能”没有这样的意思。例如: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1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梁惠王上》)

(13)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孟子·梁惠王下》)——按:此例“可”是许可、赞同的意思。

注意,“可以”有时是两个词,是“能够用来……”“可以凭借……”的意思。例如:

(14)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15)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得”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多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例如:

(16)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17)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

汉代以后,“得”由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发展出主观认为的必要或适宜。例如:

 (18)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由“得”构成的“不得已”原是“不能停止”的意思,常用来表示“没有办法”。例如:

(1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20)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孟子·梁惠王下》)

“足”[FS:PAGE]表示具备条件或值得。表示具备条件可以翻译成“能”“能够”。例如:

(21)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

(22)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表示值得的意思时可以翻译成“值得”。例如:

(23)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24)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足以”只表示具备条件。例如:

(25)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

(26)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二、意愿助动词

意愿助动词有“欲”“肯”“将”“宁”“敢”“忍”“愿”“屑”“憗

(yìn)”等,其中“敢”“忍”“屑”通常用于否定句,“肯”“(不)敢”“(不)忍”“(不)屑”沿用至今。“欲”“将”“愿”“憗”表示主观的

希望或打算,可以翻译成“希望”或“打算”。例如:

(1)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3)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

(4)钧将皆死,憗使吾君闻胜与臧之死也以为快。(《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这句话的意思是:反正都要死,希望让咱们的国君听到(祁)胜与(邬)

臧死了会感到高兴。

“宁”表示主观的愿望或倾向,可以翻译成“宁愿”“愿意”。例如:

(5)若绝君好,宁归死焉。(《左传·宣公十七年》)

(6)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按:度,尺度,尺码。

“宁”出现在选择疑问句中,与“与其”配合,构成“与其……宁……”格式,表示“与其……宁愿……”的意思。例如:

(7)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

(8)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

注意,“敢”除了作助动词之外,也是一个副词,表示“冒昧地”地意思。助

动词“敢”与副词“敢”的区别在于,助动词“敢”通常用于否定句,否定词“不”“未”等出现在它的前面。副词“敢”既出现于否定句,也出现于肯定句;在否定句中,否定词“不”出现在它的后面。副词“敢”详见下面副词一

节中的“谦敬副词”。

三、应须助动词

应须助动词有“当”“如”“宜”“任”“合”“应”,其中“合”“应”是

汉代以后产生的。

“当”表示事理的必然,可翻译成“应当”。例如:

(1)失期当斩。(《史记·陈涉世家》)

(2)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韩非子·初见秦》)

“宜”“如”表示根据事理应该怎样或合适怎样,可翻译成“应该”“适宜”。例如:

(3)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左传·庄公十一年》)

(4)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上》)

(5)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任”与“宜”意义相同,常用于否定句中。例如:

(6)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左传·成公三年》)

(7)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合”和“应”也是“应该”“应当”的意思。例如:

(8)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史记·司马相如[FS:PAGE]列传》)(8)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后汉书·献帝纪》)

(9)今殿前之气应为虹蜺,皆妖气所生,不正之象。(《后汉书·羊赐传》)四、被动助动词

被动助动词有“见”“被”“为”,可以翻译成“被”。例如: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3)人皆以见侮为辱。(《荀子·正论》)

(4)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左传·桓公十七年》)

注意,“被”在东汉以前的上古汉语里用于被动句中带谓词性宾语,都是助动词,不能引出施事成分,上古末期(东汉)以后,“被”纔由助动词分化出介

词功能,可以引出施事成分。“为”字在被动句中出现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

是引出施事成分,一种形式是不引出施事成分。引出施事成分的是介词,不引

出施事成分的是助动词。

五、遑暇助动词

表示遑暇的助动词有“遑”和“暇”两个,可以分用,也可以合用,常出现在

否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没有空闲。例如: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

(2)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

(3)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诗经·小雅·小弁》)

英语中代词的用法

英语中代词的用法 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英语中的代词,按其意义、特征及在句中的作用分为: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自身代词、相互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和不定代词八种。 一、人称代词是表示"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的词。人称代词有人称、数和格的变化,见下表: 数单数复数 格主格宾格主格宾格 第一人称I me we us 第二人称you you you you he him they them 第三人称she her hey them it it t they them 主格作主语或表语,如:He is my friend. 他是我的朋友。It’s me. 是我。 宾格作及物动词和介词的宾语, 还可作表语. Aunt Li took care of us. 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It's me. 二、物主代词表示所有关系的代词,也可叫做代词所有格。物主代词分形容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二种,其人物和数的变化见下表。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your his/her its our your their 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yours his/hers its ours yours/ theirs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只能做定语,修饰名词,相当于形容词,如:I like his car. 我喜欢他的小汽车。 名词性物主代词可以做主语、宾语和表语,相当于名词, 如:Our school is here,and theirs is there. 我们的学校在这儿,他们的在那儿。 三、指示代词表示"那个"、"这个"、"这些"、"那些"等指示概念的代词。指示代词有this,that,these,those 等。 如:That is a good idea. 那是个好主意。 四、表示"我自己"、"你自己"、"他自己"、"我们自己"、"你们自己"和"他们自己"等的代词,叫做自身代词,也称为"反身代词"。反身代词表示主语发生的动作落在主语自己身上,或用来加强名词或代词的语气。 如:She was talking to herself. 她自言自语。 I hope he didn't hurt herself. She taught herself English. 五、表示相互关系的代词叫相互代词,有each other和one another两组,但在运用中,这两组词没什么区别。 如:They love each other. 他们彼此相爱。 六、不是指明代替任何特定名词的代词叫做不定代词。常见的不定代词有a11,both,each,every等,以及含有some-,any-,no-等的合成代词,如anybody,something,none。这些不定代词大都可以代替名词和形容词,在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但none和由some,any,no等构成的复合不定代词只能作主语、宾语或表语;every和no只能作定语。如: ---Do you have a car? --你有一辆小汽车吗? ---Yes,I have one. --是的,我有一辆。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优选稿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重点:所有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同上) 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如今我忘记了自身),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例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如: 皋陶曰:“朕言惠。”(《尚书·皋陶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用乍朕皇考大仲尊簋。(大簋) “朕”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称,一般人不能使用。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例如: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TAG:代词编者按:本文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专题之一。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 TAG:代词因、时间或处所等。“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胡为”即“为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安在”即“在哪里”。“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在哪里”,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文言虚词副词归纳

高中文言虚词 ——副词 (1)时间副词 ①表过去 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译为“已经、过去、刚才”) a.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b.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c.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e.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②表现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③表将来 且、将、欲、方、行、垂(译为“将、将要”)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功败垂成(成语)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表短暂 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 ?寻梦国恩。《陈情表》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⑤表持久 常、雅、素 (经常、时常、平素、一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素昧平生、素不相识。(成语) (2)否定副词 ①表否定 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不、没有)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 ?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②表禁止 毋、勿、莫、无(通“毋”,不要、别)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3)范围副词 ①表全部 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译为“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悉以咨之。《出师表》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②表部分或个别 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 (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 ?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 ?技止此耳。《黔之驴》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吴起列传》 (4)程度副词 ①表深度 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 (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吾至爱汝。《与妻书》 ?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采薇》 ②表比较 益、弥、尤、愈、加、滋 (更加、尤其、更、越) ?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欲盖弥彰(成语)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4)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 俱、并、闲、微、窃、固 (一起、暗中、坚决)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表速度 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 (匆忙、急迫、急促)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 所字 重点:所有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例如: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特殊疑问代词、疑问副词讲练

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what,who,Which,whose,whom 疑问副词:when,where,why,how 疑问形容词:what(which,whose)+名词 where 在哪里,问地点 whose 谁的,问谁的东西 who 谁,问人 what 什么,问东西 how many多少,问可数东西的数量 how much多少,问不可数东西的数量,或问价格 how old 几岁了,问年龄 when 什么时候,问年份,月份或日期 what time 什么时间,问几点 一、填空 根据汉语提示用适当的特殊疑问词填空。 1.这些苹果是谁的? Apples are these? 2.三加五等于多少? is 3 and 5? 3.加拿大的人口是多少? is the population of Canada? 4.哪一个MP4是你哥哥的? MP4 is your brother’s? 5.你的新冰箱怎么样? your new fridge? 6.你还想要别的吗? do you want? 7.你的爸爸正在和谁谈话?

is your father talking to? 二、单项选择 从下列各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1.-- is standing there? --Mr Zhang. A. What B. Whom C. Who 2. would you like to go shopping with? A. Which B. Whom C. What D. Where 3.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A. whose B. which C. how D. what 4.-- is your address? --It’s xinxin163.. A. Who B. How C. What D. Which 5.-- does your brother do? --He is a bus driver. A. Where B. Why C. What D. How 6.-- can I do for you? --I would like a cup of tea. A. What B. How C. Which D. Who 7.-- coat is more beautiful than yours? --Lily’s. A. Which B. Whose C. Who D. What 8.-- is the matter? --I have a headache. A. Who B. What C. How D. Which 9.-- are you going to go this evening, Sally? --I’m going to do my homework.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第三节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例如: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歧予望之。(《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例如: (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 “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例如: (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例如: (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 (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例如: (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 (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禇因举手答曰:“河南禇季野。”(《世说新语·雅量》) (7)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 “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按此例询问原因,意思是“为什么”。 (2)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乎?(《墨子·兼爱下》)——按:此例是询问人,意思是“什么人”。 (3)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汉书·食货志上》)——按:此例询问事物。意思是“什么”。 “曷”多见于《诗经》和《公羊传》。在《诗经》里主要用来询问时间,可以翻译成“什么时候”;在《公羊传》中则主要用于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例如:(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按:曷至哉,何时回来呀? (2)后子见赵孟,赵孟曰:“吾子其曷归?”对曰:“……将待嗣君。”(《左传·昭公元年》)——按:“吾子其曷归”句杜预注云:“问何时当归。”

定语从句之关系代词

定语从句I 关系代词 定义:在复合句中修饰主句中某一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做定语从句。 基本构成:先行词+关系间+定语从句。 先行词:它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叫做先行词。 关系词:连接先行同和定语从句的词叫关系词。 关系词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主句和从句,同时指代先行词,并在定语从句中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 分类: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两种。 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词有两类:关系代词that, which, who, whom, whose等,关系副词有when, where, why等。 一、关系代词的用法 1.who指人,在定语从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表语。 Here comes the girl who wants to see you. 想见你的那个女孩过来了。(作主语) Danny was a man who we rescued from the ruins. 丹尼是我们从废墟中救出来的一个人。(作宾语) 2.whom指人,在定语从句中作宾语,可省略,也可用who代替。 Rose is the person (who/whom) you should care about. 罗丝是你应该关心的人。(作宾语) 3.whose可修饰人,也可修饰物,表"所属"关系,whose在定语从句中作定语。 I know the person whose house was destroyed in the earthquake. 我认识那个人,他的房子在地震中被摧毁了。(作定语) 4.which指事物,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宾语或表语,作宾语时可省略。China is a country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 5.that既可指人,也可指物,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宾语或表语,作宾语时可省略。 习惯上指人多用who, whom,指物多用which. The number of people that come to visit this city each year reaches one million. 每年来参观这座城市的人数达100万。(that指人,作主语) The suitcase that lies on the ground is hers. 地上放的那个手提箱是她的。(that指物,作主语)

古汉语通论(四)

古汉语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汉语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汉字未产生以前,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今天我们所能谈的只是上古文献史料所能证明的本义。了解这种本义,对我们阅读古书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注: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如"试"字。详见古汉语通论(五)163页。),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引申义。所谓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举例来说,"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由朝北的窗户这个本义,引申为"朝着"或"对着"。又如"道"字,它的本义是"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等等。 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应该区别开来。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例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为指"足",也就不再指小腿了。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例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这类情况很多,也最重要。一方面,这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使语言不至於面目全非;另一方面,这使语言丰富化了。 清代的文字学家如段玉裁、朱骏声等,都非常重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对於彻底了解词义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科学方法。试看段玉裁对"理"字的解释(注: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玉部。): 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即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申之义也。戴先生(指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曰:"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郑(玄)注乐记曰:"理者分也。"许叔重(慎)曰:"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古人之言天理何谓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 这样抓住本义去说明各种引申义,就会处处都通,而且令人明白:虽然一个词有许多意义,但是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往往是环绕着一个中心。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朝见的"朝"引申出来的。也有的是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仍以"朝"字为例,它的本义是早晨的意思(《说文》:"朝,旦也"),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近的引申义很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尊长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远的引申义就不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不但意义远了,连读音都改变了。其实长短的"长"和滋长的"长",意义还是相当近的,因为草木滋长(zhǎng)是越来越长(cháng)了。然后滋长的"长"引申为长幼的"长",再引申为首长的"长"。本书在讲常用词的时候,近的引申义不另立一义,较远的引申义则另立一义,以便学习。 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是凭字形。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从而有助於了解词的本义。许慎的《说文》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现在有了甲骨文和金文,在字形的辨认上又有所补充。试就上文所举的"向、道、理、长"四个字加以讨论。《说文》:"向,北出牖也,从宀(mián),从口"(注:楷书"向"字的宀变为了。)。诗曰:'塞向瑾户。'"宀"表示房子,房子开一个口,就是窗。但是,甲骨文比篆文更能说明问题。"向"字在甲骨文

疑问词的用法

疑问词的用法 疑问代词“who, what, which, whose”和疑问副词“when, where, how, why ”。 when 什么时间问时间 who 谁问人 Who will give a talk in the hall tomorrow? Mr Fei, a famous scientist. 回答是人,疑问词一定是Who whose 谁的问主人 where 在哪里问地点 which 哪一个问选择 why 为什么问原因 what 什么问东西 what time 什么时间问具体时间 ——What time are you going to start your homework? ——At ten,And I’ll finish in half an hour. 说明At ten是一个很小很具体的时间点,所以用what time what color 什么颜色问颜色 what about …怎么样问意见 what day 星期几问星期 what date 什么日期问具体日期 what for 为何目的问目的 how… 怎么样问情况 ——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us, Sometimes my father drives me to school when he is free.答句讲的是去学校的方式,故问句疑问词选How how old 多大问年龄 how many 多少问数量 how much 多少问价钱 how about …怎么样问意见 how far 多远问路程 How soon 通常在一般将来时,意为"再等多长时间?","多长时间才……?" how long 问时间,用于for+一段时间或since+时间的一点 how often 问频率不过还是要根据上下文或是选项来回答

德语语法:关系代词(Relativpronomen)

德语语法:关系代词(Relativpronomen ) 关系代词是引导关系从句的代词,必须在性、数上与它所限定的名词或代词保持一致。它的格由它在从句中的语法功能决定。关系代词分为三类: 1)der,die ,das ;die 2)welcher,welche,welches ;welche 3)wer,was 关系代词的变格和用法说明如下: 1)以der,die,das为引导词的关系从句只能用作名词或代词的定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der,die ,das是关系代词,不能把它们同定冠词混淆。

der , die , das; die 用法举例: Man zeigt einen Film, der sehr ber u hmt ist. 在放映一部很有名的电影。 Herr Meier, desse n Betrieb ich n eulich kennen geler nt habe, besucht uns morge n. 迈耶先生明天来访问我们,不久前,我参观了他的工厂。 Das Geb? ude, das Sie dort sehen, war fr u her das Rathaus. 您在那里看到的那个建筑物,以前是市政厅。 Das ist die Lehrerin, mit deren Sohn ich zur Schule gegangen bin. 这就是那个女教师,我曾与她儿子一起上学

注意:dessen和deren在句子中不变化,它后面的形容词作强变化。例如: Ein Buch, mit desse n Ersche inen wir rech nen … 我们估计会出版的一本书… Der Turm, desse n feuchtes Fun dame nt … 墙基已潮湿的塔楼… Die Busse, dere n alte Motore n … 发动机老旧的公共汽车…… 2)在书面语言中,为了避免重复使用der, die , das; die,可以用welcher、welche、welches ; welche替代它们。它们的变格与疑问代词welcher相同,但没有第二格形式。 用法举例: Der Bote,welcher das Paket brachte, steht noch drau ? en. 那位送包裹的使者还站在外面。 Ein gro? es Bauvorhaben, welches das Gesicht dieser Stadt ?

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并列连词与从属连词等概念区别及关系图

单独句子——疑问代词(5个词)P42,疑问副词(7个词)P130 连接 句子与“句子”的 连接词 名词性从句(4大从句) 连词 P101 从属连词 P104 “that 、if 、whether 等” 状语从句(9大类) 并列连词 连接两个分句(4种关系) [对等关系的两个句子] 介词 P96 一些特殊的介词(如but 、except 等) 连接副词 连接分句 连接从句 (不表疑问) 代词 P45 表疑问 连接代词 不表疑问 关系代词(6个词) [主、宾、表、定] 关系副词(3个词) [状] 定语从句 [5大成分+1修饰整句] 副词 P130 分句 从句 句子 注: 特殊点: ① 连接代词普通连接代词 ——表疑问 (表疑问、究竟) 复合式连接代词——不表疑问 (表无论、一切、所有) 连接副词 连接从句的连接副词 连接分句的连接副词 P103注意、P130⑨ 参考 《论介词宾语的语法结构》——熊锡源 《介词宾语从句种种》——洪淑治 《漫谈英语介词的宾语从句》——袁春松 P96①例句——连接副词 不表疑问的 介词宾语从句 比较 区别疑问代词 区别疑问副词 ② 既可“表疑问”,也可“不表疑问”的连接词:whomever 、whoever 等。 ③ 介词后接 (一般接名词或代词) 形容词 参考 《介词后接形容词的几种情况》——雍和明 《论介词宾语的语法结构》——熊锡源 从句(作宾语从句) P96①例句 参考 《论介词宾语的语法结构》——熊锡源 《介词宾语从句种种》——洪淑治 《漫谈英语介词的宾语从句》——袁春松 ④ 既可做“介词”,也可做“连词”的词:for 、since 、until 、before 、after 等。 for 介词P93 并列连词(因果推理关系)P103 介词P93 从属连词(时间、原因状从)P105 since 介词P93~94 从属连词(时间状从)P105 until 、before 、after

文言虚词定义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编辑本段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 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三)表示承接关系。如: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五)表示假设关系。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六)表示修饰关系。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七)表示因果关系。如: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 (八)表示目的关系。如: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何 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四)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关系代词的用法

关系代词that 的用法 (1)不用that的情况 (a) 在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时。 (错)The tree, that is four hundred years old, Is very famous here. (b) 介词后不能用。 We depend on the land from whic h we get our food. We depend on the land that/whic h we get our food from. (2) 只能用that作为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的情况 (a)在there be 句型中,只用that,不用which。 (b)在不定代词,如:anything, nothing, the one, all等作先行词时,只用that,不用whic h。 (c)先行词有the only, the very,the same,the last,just修饰时,只用that。 (d)先行词为序数词、数词、形容词最高级时,只用that,不能用whic h。. (e)先行词既有人,又有物时。 (f) 先行词指物,在主句中作表语时. (g) 为了避免重复. (h)先行词是the way或the reason时,that可作关系副词,也可省略 (i) 主句的主语是疑问词who /which时 举例: Is this the book that you borrowed in the library? 这是你在图书馆借的那本书吗? Who that break the w indow should be punished. 谁打碎了窗户都要受到惩罚. All that is needed is a supply of oil. 所需的只是供油问题。 Finally, the thief handed everything that he had stolen to the polic e. 那贼最终把偷的全部东西交给了警察。 that必用 1先行词是最高级或被最高级修饰 2是序数词或被序数词修饰 3不定代词 4先行词即指人又指物 5被only;the every,no,one of等修饰 6主句有which;w ho;whom 7there be 句型中 8如果有两个从句,其中一个关系代词已用了whic h,另一个关系代词宜用that 9先行词在主句中作表语,或者关系代词本身作从句的表语是宜用that that在作宾语时可省 难点分析 (一)限制性定语从句只能用that的几种情况 1、当先行词是anything, everything, nothing (something 除外), few, all, none, little, some等代词时,或者是由every, any, all, some, no, little, few, much,each等修饰时 (1) Have you taken down everything (that) Mr. Li has said? (2) There seems to be nothing (that) seems impossible for him in the world.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赋的构成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 赋的构成 (一)赋与诗骚的区别 赋是文体的一种。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於诗人,拓宇於楚辞也。”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古人把赋与诗(《诗经》)骚(《楚辞》)分开,主要是从思想内容来看的。譬如骚之所以有别於诗,是因为骚没有诗那样纯正,而有诡异谲怪等类的内容(刘勰《文心雕龙·辩骚》);赋之所以异於骚,是因为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而“骚则长於言幽怨之情”(清程廷祚《骚赋论上》)。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是说赋的主要特点在於铺陈事物。王逸、陆机、刘勰、程廷祚等都曾指出这一点。从汉赋到唐宋的赋都是如此,可以说这特点贯串了整个赋史。例如扬雄《解嘲》就是铺陈许多故事来为自己的“为官之拓落”辩解,江淹《别赋》就是用许多典故来铺陈各种离愁别绪。铺陈事物最典型的作品是汉代那些描写京殿和苑囿的赋。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内容就是细腻夸张地描写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兽、草木、珠玉、宫馆等景物和皇帝在苑中进行田猎、宴乐等情况,可以说极尽其铺陈夸张之能事。试举其中一小段: 於是乎蛟龙赤螭,(gèng) (měng)渐离,鰅(rǒng)鰫 (qián)魠(tuō),禺禺魼(qū)鳎(tǎ),揵鳍掉尾,振鳞奋翼,潜处乎深岩。鱼鳖欢声,万物众夥。明月珠子,的皪江靡,蜀石黄碝(ruǎn),水玉磊呵,磷磷烂烂,采色澔汗,藂积乎其中。鷫鹄鸨,驾鹅属玉,交精旋目,烦鹜庸渠,箴疵鵁卢,群浮乎其上。泛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为了夸张上林苑水中东西多,不论什么虫鱼、珠玉和水禽,只要想得到的,都把它铺陈出来。我们读汉赋,不要把这种夸张的描写都看成实有其事。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批评说:“相如凭风,诡滥愈甚。”实际上这并不是司马相如个人的缺点,而是汉赋的共同特色。这种描写苑囿和京殿(如班固《两都赋》)的赋,与诗骚不同是很明显的。 从形式上看,诗骚和赋都是押韵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一般的说: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上没有散句。诗、骚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的联系,极少用连结的词语。例如上册文选《诗经》中的《关雎》《桃夭》《七月》,《楚辞》中的《山鬼》《国殇》《哀郢》等都没有用连结的词语。而赋则与散文一致,多用连结的词语。例如扬雄《解嘲》,很多地方用“故”“是故”“是以”“然而”“然则”“若 夫”“且”“虽”“遂”等词语来连结上下文;江淹《别赋》用“况”“复”“故”“至若”“乃有”“又有”“傥有”“是以”“虽”等连结的词语;苏轼《前赤壁赋》用“於是”“况”“盖将”“则”“且夫”“苟”“虽”等连结的词语。总的来说,赋与骚的差别是不大的。至於所谓骚体赋(如贾谊《吊屈原赋》),

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what,who,Which,whose,whom 疑问副词:when,where,why,how 疑问形容词:what(which,whose)+名词 1 疑问代词的用法 1.what引导的疑问句 此类疑问句可以对主语、表语和宾语提问。 a.对主语提问 What is in your pocket? 你口袋里有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回答: a:There is an egg in it. 在口袋里有一个蛋。 b:An egg is(in it). 一个蛋(在里面)。 What's in the room? 屋子里有什么? There are a lot of chairs in it. =A 1ot of chairs are in it.有许多椅子。 注意 回答此句型的问题时,答句的单复数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b.对宾语提问 What did you buy?你买了什么? I bought a bike.我买了辆自行车。 c.对表语提问 What is this?这是什么? It's a bench.这是一条长凳。 What is your mother?你妈妈是干什么的? 注意 What is+人?此句型是问人的职业,一般译为“是干什么的?” She is a teacher.她是个老师。 2.Who,whom,whose引导的疑问句 此类疑问句可以对主语、表语和宾语提问。 Who broke the window?(对主语提问) ☆who可以对主语和表语提问。whom是who的宾格,对宾语提问,但在口语中who可以代替whom。谁打破了窗户? Li Ming did.李明打破的。 Who is that woman?(对表语提问) 那个女人是谁? She is my mother.她是我妈妈。(关系) 或者:She is Rose.她是罗思。(姓名) 注意 Who is+人?是询问某人的姓名或与人关系的问句。与What is+人?(问人的职业)不同。 Whose is this umbrella?这伞是谁的? This umbrella is my sister's. 这伞是我姐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