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小麦粉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复合营养强化小麦粉标准》编制说明

《复合营养强化小麦粉标准》编制说明

《复合营养强化小麦粉》农业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起草人1、任务来源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和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基于我国微量营养素缺乏仍是国家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且小麦粉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始终占据主要地位的现状,对小麦粉实施营养强化,并制定明确、可操作性强的行业标准是有效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

本行业标准由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牵头组织,并向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提出申请,经其评审同意立项。

本标准的编制工作由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河南工业大学、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轻工大学、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并且为此专门成立《复合营养强化小麦粉》行业标准起草小组,负责本标准的各项工作。

2、起草单位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河南工业大学、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轻工大学、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

3、起草人(1)起草人员名单:刘锐、张影全、朱宏、黄建、聂莹、黄家章、孙君茂、向雪松、关二旗、王凤成、王沛、吴桂玲、魏永杰、王学东、王凤奇、杨跃刚、王鸥(2)起草人员信息及分工(二)制定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2016年《全球营养报告》提出在2030年前要消除一切形式的营养不良。

我国政府相继于2016-2017年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以期达到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营养融入所有健康政策,促进全面健康的目的。

作为营养不良的主要形式之一,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防控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内容。

我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虽然居民营养状况持续向好,但微量营养素缺乏仍然是国家的公共健康问题。

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国家标准编制说明《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国家标准编制小组2008年9月4日1.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1.1 任务来源及协作单位根据国家标准化委员会《2005年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和《2008年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的要求,河南工业大学负责编制国家标准《小麦粉粉色、麸星的测定》(项目编号20050518-T-449)和《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项目编号20080518-T-449)。

2008年3月14日“2008年国家标准制修订技术讨论会”决定两项目合并编制国家标准《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

1.2 主要工作过程分别于2006年、2008年接受编制《小麦粉粉色、麸星的测定》和《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国家标准的任务,河南工业大学有关人员组成国家标准起草小组,对现行的国家标准《GB/T 5505—1985 粮油检验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国内外相关的标准检验方法及其使用状况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确定编制小麦粉粉色、麸星的测定及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的基本路线和方法。

按照2008年3月14日“2008年国家标准制修订技术讨论会”决定,将《小麦粉粉色、麸星的测定》和《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合并,最终确定编制《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的基本路线和方法。

从国家标准起草小组前期所做的调研及掌握的资料来看,现行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方法国家标准“GB/T 5505—1985 粮油检验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是一种目测比较,在各种观察条件下,检验技术人员利用目测比较试样与实物标准样品的粉色与麸星,判定小麦粉加工精度。

该检验方法属主观检验法,影响因素较多,结果不仅不能量化,而且必需使用实物标准样品。

实物标准样品制备烦琐,连续性差、保存困难。

因此,该标准方法的规范性很差。

目前,国内对各种粉末样品的颜色均采用标准的色度值表示,而且有各种档次的仪器可供选择使用。

国家标准《小麦粉》修订说明

国家标准《小麦粉》修订说明
可 。灰分是 小麦 粉加工 精度 高低 和品 质优劣 的重要
本 标准按 照小 麦粉 的筋力 强 度和食 品加 工适 应 性 能分 为三类 : 强筋小麦 粉—— 主要作 为各 类面包 的原 料 和其 他 要求 较强 筋力 的食 品原料 。 中筋小 麦 粉 —— 主 要 用 于 各 类 馒 头 、 条 、 面 面 饼 、 饺 、 子类 面食 品 、 炸类 面食 品等 。 水 包 油 弱筋小 麦粉 —— 主要作 为 蛋糕 和饼 干的原料 。
普通小麦 粉—— 考 虑 到有些 特殊 产品无 法按 强
依据 , 因此 本标 准将 该 指标作 为分 级指 标 。
12 1 中筋小 麦 粉 和普 通 小麦 粉 的灰分 中筋小 .. 麦粉 的 1 、 通小 麦 粉 的 1级 相 当于 各企 业 标 准 级 普 中的精制粉 , 、 、 2 3 4级 相 当 于 原 小 麦 粉 标 准 中 的 特
类 指 标也 不完 全符 合 分级 指 标 的小麦 粉 产 品 , 标 本
准增 加 了普通 小麦 粉 。
制 二等 和 标 准 粉 的 灰 分 , 别 为 ≤0 7 % ( 基 ) 分 .0 干 、
≤0 8 %( .5 干基 ) ≤1 1 %( 、 .0 干基 ) 。
该 类小麦 粉 只规 定其 常规 指 标 , 涉 及 小麦 粉 不 的筋力 强度 。
维普资讯
粮油食品科技 第 l卷 2 6 第5 4 0年 0 期
专论
国家标准《 小麦粉》 修订说 明
周 光 俊
( 国家技 术监 督局 粮 油食 品检 测 中心 , 北京 10 7 ) 00 6 摘 要 : B 3 5 18 ( G 15 - 9 6 小麦 粉》 ( 国家标准 实施 已近 二 十年 , 9个专 用小 麦粉 行 业标 准也 已实施 十 二

小麦粉国家标准GB

小麦粉国家标准GB

小麦粉国家标准(2006-11-08)2006年11月08日《小麦粉》(国家标准讨论稿)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本标准是对GB1355-1986《小麦粉》、GB/T8607—1988《高筋小麦粉》、GB/T 8608—1988《低筋小麦粉》、《专用小麦粉》LS/T3201 〜3208-1993修订与合并。

本标准与GB1355-1986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本标准的结构、编写规则及规范性技术要素按GB/T1.1 —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1.2 —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进行修改;根据小麦粉的加工工艺和用途,对其进行了分类和定等。

新增内容: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增加了表示面筋质量的指标一面筋指数;增加了检验规则、判定规则。

增加了对标志、标签的要求。

本标准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标准Codexstan152 —1985《小麦粉》(修订版1 —1995)和欧盟关于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添加剂限制条目,修改了小麦粉脂肪酸值指标。

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355-1978、GB1355-1986。

小麦粉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粉的质量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及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各类小麦为原料加工的小麦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2715粮食卫生标准GB5491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GB/T5492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GB/T5497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GB/T5504粮食、油料检验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GB/T5505粮食、油料检验灰分测定法GB/T5506粮食、油料检验面筋测定法GB/T5507粮食、油料检验粉类粗细度测定法GB/T5508粮食、油料检验粉类含砂量测定法GB/T5509粮食、油料检验粉类磁性金属物测定法GB/T5510粮食、油料检验脂肪酸值测定法GB/T5511粮食、油料检验蛋白质测定法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10361谷物降落数值测定法GB/T14608小麦粉湿面筋测定法GB/T14614小麦粉吸水量和面团揉合性能测定法粉质仪法GB1488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T17109粮食销售包装LS/T3702粮食包装面粉袋LS/T6102小麦粉湿面筋质量测定法面筋指数法ISO5530-4小麦粉一面团物理特性第4部分:用吹泡仪测定流变学特性3. 术语和定义F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加工精度processingdegree小麦粉的加工精度通常以小麦粉的粉色和所含麸星(即麦皮屑)的多少衡量,是反映面粉质量的标志之一。

小麦粉国家标准GB1355

小麦粉国家标准GB1355

小麦粉国家标准(2006-11-08)2006年11月08日《小麦粉》(国家标准讨论稿)前言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本标准是对GB 1355—1986《小麦粉》、GB/T 8607—1988《高筋小麦粉》、GB/T 8608—1988《低筋小麦粉》、《专用小麦粉》LS/T3201~3208-1993的修订与合并。

本标准与GB 1355—1986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本标准的结构、编写规则及规范性技术要素按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进行修改;根据小麦粉的加工工艺和用途,对其进行了分类和定等。

新增内容: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增加了表示面筋质量的指标─面筋指数;增加了检验规则、判定规则。

增加了对标志、标签的要求。

本标准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标准 Codexstan 152—1985《小麦粉》(修订版1—1995)和欧盟关于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添加剂限制条目,修改了小麦粉脂肪酸值指标。

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1355-1978、GB 1355-1986。

小麦粉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粉的质量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及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各类小麦为原料加工的小麦粉。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15 粮食卫生标准GB 5491 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GB/T 5492 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GB/T 5497 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GB/T 5504 粮食、油料检验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GB/T 5505 粮食、油料检验灰分测定法GB/T 5506 粮食、油料检验面筋测定法GB/T 5507 粮食、油料检验粉类粗细度测定法GB/T 5508 粮食、油料检验粉类含砂量测定法GB/T 5509 粮食、油料检验粉类磁性金属物测定法GB/T 5510 粮食、油料检验脂肪酸值测定法GB/T 5511 粮食、油料检验蛋白质测定法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10361 谷物降落数值测定法GB/T 14608 小麦粉湿面筋测定法GB/T 14614 小麦粉吸水量和面团揉合性能测定法粉质仪法GB 1488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T 17109 粮食销售包装LS/T 3702 粮食包装面粉袋LS/T 6102 小麦粉湿面筋质量测定法——面筋指数法ISO 5530-4 小麦粉—面团物理特性第4部分:用吹泡仪测定流变学特性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国家标准粮油检验小麦粉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近红外方法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粮油检验小麦粉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近红外方法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粮油检验小麦粉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近红外方法》编制说明《粮油检验小麦粉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近红外方法》国家标准编制小组二〇〇八年十月八日1.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等)1.1 项目背景和来源随着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粮食、食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我国更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质量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而粮食的种植、储藏、销售、加工和食用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对成分含量进行监测和控制。

由于粮食、食品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国外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对其成分进行分析。

原始检测方法包括重量分析法、体积分析法等等。

传统的化学方法存在太随意、耗时、昂贵、危险(污染)、占用试验室空间等问题。

当今粮食、食品、饮料等行业飞速发展,对原材料品质、中间产品质量及最终成分检测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己无法满足工业上高速增长的快速、低成本、高效率的分析要求。

近红外分析方法(NIR)是近年来在粮食质量测定中作为迅速、简便、非破坏性检测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利用粮食中某一成分在近红外谱段中(700nm—2500nm)对特定波长近红外光能量与其含量有等比吸收的原理。

近年来,我国粮食和农业部门引进了世界各国多种型号近红外分析仪,使我国近红外应用技术迅速发展,在农产品质量控制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近红外分析方法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美国确定为非破坏检测粮食水分、蛋白质、脂肪的标准方法以来,在美国、法国、丹麦、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将NIR检测装置作为小麦、大麦和稻谷蛋白质证明的认定基准装置。

实践验证,近红外分析仪不仅可以为生产企业的品质控制提供直接快速的信息,使生产企业能够及时调整生产工艺,而且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在粮食质量检测中充分体现了它快速、准确、节省人力物力等优点。

多年来,粮食检验部门和加工企业陆续购置了不少近红外分析仪器,但是由于缺乏标准的支撑,近红外分析技术在粮食检验机构一直未能得到真正应用。

粮油检验小麦粉馒头加工品质试验编制说明

粮油检验小麦粉馒头加工品质试验编制说明

粮油检验小麦粉馒头加工品质试验国家标准(送审稿)编制说明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2014年7月1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粮油检验小麦粉馒头加工品质试验》国家标准的制定项目,是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批准,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下达的2012年国家标准制任务,计划编号为-T-449。

1.2任务背景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小麦粉馒头制作与评分方法是LS/T 3204-1993中所规定的方法。

近年来国外主要小麦出口国为了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纷纷增加了对中国的传统食品----馒头和面条的研究力度,例如澳大利亚对馒头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十年左右,在馒头的制作和评价方法等方面也都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随着实验设备的改进和试验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小麦粉食用品质研究的逐渐深入,原方法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品质评价方法均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科研与生产发展的需要。

本标准利用针式和面机以及实验室专用面条机,对馒头的实验室制作和品质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

1.3主要工作过程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北省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山东省粮油检测中心、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等单位参与验证试验。

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A.标准起草。

本标准的结构、技术要素和表述规则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与编写规则》、GB/T 1.2-2002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 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规定的表述方法及要求编写,并进行了有关的验证实验,形成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B.征求意见。

本标准分别以邮件及网上公布方式向各单位及专家征求意见。

C.意见处理。

对所征集的意见进行汇总和处理,其中,以邮件形式发送《征求意见稿》共12家,收到回函并提出建议的共3家,未回函单位9家。

根据意见汇总和处理结果对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本标准的送审稿,同时对编制说明进行修改和补充。

国家标准优质小麦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优质小麦编制说明

强调了小麦品种特性国家标准《优质小麦》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及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优质小麦强筋小麦》GB/T17892-1999和《优质小麦弱筋小麦》GB/T17893-1999的修订工作,是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项目编号为-T-449和-T-449来进行的。

标准修订的组长单位为北京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和河南省粮食局。

2006年11月9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武汉召开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组第一次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标准质量中心、河南工业大学、北京粮油食品检验所、河北粮油质检站、山东市粮食局、河南省粮油质检站、安徽省粮食局、内蒙粮油质检中心、黑龙江粮油监测站、江苏省粮油质监所、四川省粮油中心检测站、新疆粮油质检站、中储粮总公司、黑龙江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检中心等共27位代表。

在此次会议上明确了标准修订的基本框架、修订的主要内容以及任务分工。

2007年1月11日,标准质量中心在北京召开标准修订研讨会。

标准质量中心,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河南粮油质检站,河北粮油质检站,山东粮油质检站,安徽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郑州交易所,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和古船面粉集团等单位的同志参加了会议,对现行国家标准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收集现有的数据,我们编制了《优质小麦》国家标准(初稿)。

2007年3月6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北京粮科大厦召开小麦、稻谷、玉米标准修订工作会。

标准质量中心杜政主任及其他同志,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河南粮油质检站,河北粮油质检站,山东粮油质检站,内蒙粮油质检站,新疆粮油质检站,江苏粮油质检站,黑龙江粮油质检站,安徽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四川粮食局,河南工业大学,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农业部谷物与制品自己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等单位的同志参加了会议。

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根据前两次会议精神和收集到的资料,向会议提交了小麦、优质小麦标准文本草案和相应的编制说明。

与会人员对文本草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优质小麦标准文本的第五稿。

国家标准《小麦粉、黑麦粉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法》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小麦粉、黑麦粉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法》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小麦粉、黑麦粉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法》编制说明1.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等)本国家标准的制定是根据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下达的2007年国家标准制修订任务,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批准,由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

起草单位对国际上相关的标准进行了调研,包括AACC Method 61-02《米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和76-21《小麦粉、黑麦粉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英文版)。

根据我国谷物及淀粉糊化特性,制定《谷物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的技术内容,并到有关单位进行了验证,形成《谷物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征求意见稿),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谷物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送审稿)。

在2008年9月粮食国家标准预审会上,相关专家建议直接等同采用AACC Method 72-21的内容,并建议将《谷物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分为《米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和《小麦粉黑麦粉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两个标准。

经讨论后,形成《小麦粉黑麦粉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送审稿)。

2.国家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国家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国家标准时,应增列新旧国家标准水平的对比2.1 编制原则本标准的结构、技术要素和表述规则按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规定的表述方法及要求编写。

2.2 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糊化特性指标等同采用AACC Method 76-21《小麦粉、黑麦粉及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快速粘度仪法》(英文版)中的定义的指标。

AACC Method 76-21的文本翻译见附录1。

小麦粉国家标准GB1355.docx

小麦粉国家标准GB1355.docx

小麦粉国家标准(2006-11-08)2006年11月08日《小麦粉》(国家标准讨论稿)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本标准是对GB 1355-1986《小麦粉》、GB/T 8607—1988《高筋小麦粉》、GB/T8608—1988《低筋小麦粉》、《专用小麦粉》LS/T3201〜3208-1993的修订与合并。

本标准与GB 1355-1986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本标准的结构、编写规则及规范性技术要素按GB/T 1.1 —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 1.2 —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进行修改;根据小麦粉的加工工艺和用途,对其进行了分类和定等。

新增内容: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增加了表示面筋质量的指标一面筋指数;增加了检验规则、判定规则。

增加了对标志、标签的要求。

本标准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标准COdeXStan 152 —1985《小麦粉》(修订版1 —1995)和欧盟关于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添加剂限制条目,修改了小麦粉脂肪酸值指标。

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1355-1978、GB 1355-1986。

小麦粉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粉的质量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及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各类小麦为原料加工的小麦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15粮食卫生标准GB 5491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GB/T 5492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GB/T 5497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GB/T 5504粮食、油料检验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GB/T 5505粮食、油料检验灰分测定法GB/T 5506粮食、油料检验面筋测定法GB/T 5507粮食、油料检验粉类粗细度测定法GB/T 5508粮食、油料检验粉类含砂量测定法GB/T 5509粮食、油料检验粉类磁性金属物测定法GB/T 5510粮食、油料检验脂肪酸值测定法GB/T 5511粮食、油料检验蛋白质测定法GB 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fT 10361 谷物降落数值测定法GB/T 14608 小麦粉湿面筋测定法GBfT 14614 小麦粉吸水量和面团揉合性能测定法粉质仪法GB 1488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T 17109 粮食销售包装LS/T 3702 粮食包装面粉袋LS/T 6102 小麦粉湿面筋质量测定法一一面筋指数法ISo 5530-4 小麦粉一面团物理特性第4部分:用吹泡仪测定流变学特性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国家标准《小麦》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小麦》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小麦》编制说明1.前言小麦作为世界性粮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有广泛的种植,而我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小麦的地区之一。

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351—1999《小麦》与推荐性国家标准GB/T 17892—1999《优质小麦强筋小麦》、GB/T 17893—1999《优质小麦弱筋小麦》一起,构建了我国小麦产品标准的总体框架,为调整我国小麦种植结构,实施优质优价政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粮食种植结构的改善以及落实中央的“三农”政策,原有的《小麦》国家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支农惠农政策,维护国家、种粮农民和企业的利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急需对标准进行修订。

2.任务来源及工作过程国家标准GB 1351—1999《小麦》的修订工作,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年第一批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下达的任务,项目编号为20065733—Q—449。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作为标准主要修订单位,全面负责标准修订和组织协调工作。

标准修订工作组由北京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和河南省粮食局牵头,负责研究和文本起草,全国小麦主产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粮食、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研究和调研。

2006年11月9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武汉召开了《小麦》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组第一次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安徽省粮食局、山东省粮食局、北京、河南、河北、江苏、黑龙江、内蒙古、四川、新疆等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中储粮总公司、河南工业大学、黑龙江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检中心、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27位代表。

会议明确了小麦标准修订的基本框架、修订的主要内容以及任务分工。

2007年1月11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北京石化宾馆组织召开了《小麦》国家标准修订研讨会。

北京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河南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河北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山东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安徽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郑州商品交易所、全国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和北京古船面粉集团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对现行小麦国家标准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安排由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对2006年1300余份会检样品的角质率作进一步检验分析,以便完善软硬小麦判定指标和方法。

[精品]面粉国标

[精品]面粉国标

国家标准《小麦粉》编制说明前言GB 1355—1986《小麦粉》国家标准自1987年开始实施,至今已近二十年,9个专用小麦粉行业标准(LS/T 3201-1993~LS/T 3209-1993)也已实施十二年之久。

这些标准构建了我国小麦粉质量标准的总体框架,为规范小麦粉质量,保证广大消费者的营养与健康,促进面粉加工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小麦粉是我国民众的最大宗食品,同时也是重要的食品原料。

“民以食为天”,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小麦粉、大米等“细粮”的渴求,二十年后的今天,小麦粉的消费群体大幅扩大,变成了绝大多数人的主食。

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安全与营养,原标准已经不适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经济形势、供求关系和消费需求。

为了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保障小麦粉的食用安全,促进公平竞争,急需对强制性国家标准《小麦粉》进行修订。

一、任务来源及工作过程国家标准GB1355-1986《小麦粉》的修订工作,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二○○一年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二)》中的项目,项目编号为Q449-2001-001。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与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共同起草了本标准。

2003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修订小麦粉国家标准研讨会,小麦粉加工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部分省市粮食局及粮油检验机构的代表对现行小麦粉国家标准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小麦粉》国家标准(初稿);2003年10月召开小型座谈会讨论初稿,集中意见再次修改,形成第二稿。

2004年1月通过互联网、邮寄等形式将第二稿发送给相关人士和生产企业,广泛征求意见。

2004年3月汇集各方反馈意见,再次修改形成第三稿;2004年6月在南京召开审定会后,根据各方意见,将通用小麦粉与专用小麦粉合并为一个小麦粉标准,修改形成第四稿;2005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小麦粉加工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部分省市粮油检验机构的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修改形成第五稿;2005年7月在海拉尔召开的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一届四次会议上对第五稿进行了讨论,形成了目前的文本,即报批稿。

【国家标准】GB13551986小麦粉标准

【国家标准】GB13551986小麦粉标准

【国家标准】 GB 1355-1986 小麦粉标准GB 1355-1986《小麦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该标准于1986年颁布实施,适用于大米加工企业的小麦粉生产。

该标准主要包含了小麦粉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

首先,标准对小麦粉的分类进行了界定。

根据小麦粉的加工工艺和品质特点,将其分为普通小麦粉、标准小麦粉和特种小麦粉三个等级。

普通小麦粉适用于大众消费,标准小麦粉适用于一般烹饪和烘焙,特种小麦粉适用于特殊用途,如面点、糕点等。

其次,标准对小麦粉的质量要求进行了规定。

标准要求小麦粉应为无色或淡黄色粉末,无异味,不得有混杂物。

同时,标准还规定了小麦粉的含水量、筛余物、面筋吸水量、面筋和面团的加工性能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要求旨在保证小麦粉的品质稳定和食品安全。

标准还对小麦粉的试验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

包括含水量的测定、筛余物的测定、面筋吸水量的测定、面筋和面团加工性能的测定等。

这些试验方法的详细规定,旨在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此外,标准还对小麦粉的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标准要求小麦粉的包装应符合食品包装的相关规定,标志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等信息。

同时,标准还规定了小麦粉的运输和贮存条件,以确保产品质量不受损坏。

总之,GB 1355-1986《小麦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该标准对小麦粉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该标准的实施可以保证小麦粉的质量和安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同时,也为小麦粉生产企业提供了技术参考和质量控制的依据。

小麦粉馒头编制说明

小麦粉馒头编制说明

小麦粉馒头编制说明二零零六年十月1工作简况1.1项目来源馒头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主食,占面制食品总量的30%以上,每年的消费量近1200万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馒头制作正在逐步走出家庭,商品程度越来越高。

据统计,我国馒头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呈连年上升的趋势。

然而由于目前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生产者和市场监督者均缺乏必要的生产指导规范和监督检查规则。

所以,切实需要制定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现状的馒头国家标准,以指导相关商家生产、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商家之间的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健康。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国家标准项目计划(项目编号:--T—449)《小麦粉馒头》而制定的。

制定工作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粮食及制品技术工作组负责牵头组织,由行业内多家企事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相关企业等参加共同完成。

经过充分讨论和广泛的征求意见,形成本“征求意见稿”。

1.2主要工作过程项目计划下达之后,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河南工业大学和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均开展了标准制订的有关工作,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和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等也参加了该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资料调研,包括收集和整理国内相关的产品标准、卫生标准及检验方法标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B.实地调研,深入到全国各地,对馒头市场现状、品质特征、产品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调研;C.会议研讨,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标准需要研究的主要技术内容,制定研究实施方案;D.技术研究,按照实施方案对主要技术指标进行研究;E.文本起草,包括征求意见稿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F.征求意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求意见;G.意见汇总与修改,对意见进行汇总处理,并对标准进行修改;H.形成送审稿,并提交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工作委员会审议;I.根据审议意见修改形成报批稿。

2国家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国家标准主要内容2.1标准编制原则本标准的结构、技术要素及表述规则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制定;标准起草结合我国小麦粉馒头的实际质量状况和检测技术条件,同时兼顾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标准内容主要体现出通用性,原则上只规定有宏观监控意义的要求,对我国馒头的生产、检验和销售起到普遍指导的作用;本标准的重点是对保证产品质量的指标和卫生指标的要求,非安全性的理化指标遵循“宜粗不宜细,宜宽不宜窄”的原则,为企业组织生产、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条件和环境。

国家标准优质小麦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优质小麦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优质小麦编制说明强调了小麦品种特性国家标准《优质小麦》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及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优质小麦强筋小麦》GB/T17892-1999和《优质小麦弱筋小麦》GB/T17893-1999的修订工作,是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项目编号为-T-449和-T-449来进行的。

标准修订的组长单位为北京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和河南省粮食局。

2006年11月9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武汉召开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组第一次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标准质量中心、河南工业大学、北京粮油食品检验所、河北粮油质检站、山东市粮食局、河南省粮油质检站、安徽省粮食局、内蒙粮油质检中心、黑龙江粮油监测站、江苏省粮油质监所、四川省粮油中心检测站、新疆粮油质检站、中储粮总公司、黑龙江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检中心等共27位代表。

在此次会议上明确了标准修订的基本框架、修订的主要内容以及任务分工。

2007年1月11日,标准质量中心在北京召开标准修订研讨会。

标准质量中心,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河南粮油质检站,河北粮油质检站,山东粮油质检站,安徽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郑州交易所,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和古船面粉集团等单位的同志参加了会议,对现行国家标准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收集现有的数据,我们编制了《优质小麦》国家标准(初稿)。

2007年3月6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北京粮科大厦召开小麦、稻谷、玉米标准修订工作会。

标准质量中心杜政主任及其他同志,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河南粮油质检站,河北粮油质检站,山东粮油质检站,内蒙粮油质检站,新疆粮油质检站,江苏粮油质检站,黑龙江粮油质检站,安徽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四川粮食局,河南工业大学,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农业部谷物与制品自己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等单位的同志参加了会议。

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根据前两次会议精神和收集到的资料,向会议提交了小麦、优质小麦标准文本草案和相应的编制说明。

小麦-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小麦-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小麦》国家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1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小麦》(GB1351-2008)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是由国家粮食局(现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出,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下达的计划编号为2017-1310-Q-449。

1.2主要起草单位该标准在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现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标准质量中心,以下简称标准质量中心)的指导下,由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现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粮科院)负责起草。

1.3主要工作过程粮科院根据起草工作的需要,成立了工作小组,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标准起草:本标准的结构、技术要素和表述规则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与编写》规定的表述方法及要求编写,起草了标准工作组讨论稿,于2018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专家研讨会。

与会专家包括小麦育种、检验测试机构、面粉厂以及标准管理部门等行业。

根据专家意见对讨论稿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了专家征求意见稿;并于2019年4月召开了第二次专家研讨会。

会议对主要修订意见进行了讨论,重点为“生霉粒”和“杂质”的定义,以及硬度分类等。

起草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文本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并形成公开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2国家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国家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国家标准时,应增列新旧国家标准水平的对比2.1标准编制原则本标准的结构、技术要素和表述规则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2.2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论据本标准主要内容有标准的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分类、质量与安全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识、包装、储存和运输的要求。

研究采用如下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方法:GB27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粮食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T5490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一般规则GB/T5491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GB/T5492粮油检验粮食、油料的色泽、气味、口味鉴定GB/T5493粮油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GB/T5494粮油检验粮食、油料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GB/T5497-1985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GB/T5498粮油检验容重测定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GB/T21304小麦硬度测定硬度指数法2.3新旧国家标准水平的对比本标准代替了GB1351-2008《小麦》,经过两次专家研讨会,形成了本标准草案。

小麦制粉厂工程设计规范 编制说明

小麦制粉厂工程设计规范 编制说明

《小麦制粉厂工程设计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1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根据国家粮食局办公室[2017]177文件《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关干下达2O17年第二批粮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由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负责,河南工业大学牵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小麦制粉厂工程设计规范》标准制订工作组,负责制定《小麦制粉厂工程设计规范》标准。

1.2主要工作过程1.2.1成立标准制定工作组2017年8月网上公布课题任务书后,河南工业大学立即组建《小麦制粉厂工程设计规范》标准制定工作组,工作组在全国范围内吸收了部分小麦制粉研究专家和一线粉师技术骨干,并制定了详细的小麦制粉厂工程设计规范编制方案,成立编写组和专家组。

1.2.2企业调研及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选择中粮粮谷平台、五得利面粉集团、山东发达面粉集团、益海嘉里(郑州)公司等面粉生产企业,无锡布勒商业公司、郑州中粮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郑州新智信粮食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工大设计院等小麦制粉厂设计单位进行调研,为标准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调研情况如下:对中粮粮谷海宁公司、郑州公司和益海嘉里(郑州)公司调研,对生产规模、设备配置和选择、安全生产、工艺选择等方面进行沟通,认为根据目前小麦粉需求情况,应从面粉适应性、安全性等方面强化,清理方面应加强真菌毒素等有害物清除,制粉工艺配置应适当延长、工艺细化,满足目前面粉需求。

同时建议根据目前工厂用粉量增大等因素,加强配粉和散粉发放等环节,并对目前运营的生产线工艺技术配置情况进行统计,进行数据收集整理。

对五得利面粉集团、山东发达面粉集团等面粉企业调研,重点了解小麦制粉厂建设和运营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从土建设计、安全配置、配电设施、消防等方面进行调研,认为应结合行业特点设置消防和安全设施,做到既安全又不浪费,掌控好要求尺度。

对无锡布勒商业公司、郑州中粮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郑州新智信粮食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工大设计院等小麦制粉厂设计单位进行调研,重点调研小麦制粉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注意和强化的要求,如何定位规模、如何建筑、结构、工艺等方面结合,如何制定和理解消防、安全等规则在小麦粉行业的实际应用,实现小麦制粉厂设计规范化。

小麦粉储藏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小麦粉储藏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小麦粉储藏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等)本标准的制定是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07年第四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计[2007]85号)的要求,项目编号为-T-449,由河南工业大学负责制定工作。

本标准主要工作过程为:(1)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研究确定工作方案2007年12月在郑州召开了制定小麦粉储藏技术规范研讨会,小麦粉加工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部分省市粮食局及粮油检验机构的代表对现行小麦粉储藏技术规范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小麦粉储藏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初稿),2008年3月召开小型座谈会讨论初稿,集中意见再次修改,形成二稿。

2008年5月通过互联网、邮寄等形式将第二稿发送给相关人士、加工企业,广泛征求意见。

2008年7月汇集各方反馈意见,再次修改形成第三稿,2008年8月在郑州召开审定会后,修改形成第四稿。

(2)跟踪国际标准修订动态小麦粉在我国是可直接消费的粮食形式之一,其每年的储藏量并不大,储藏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市场的供应,在较大的城市应对突发事件。

众所周知,小麦粉是一种成品粮,失去外壳的保护耐藏性非常差,储藏期间易发生陈化、变质,也容易生虫和发热,这将给国家和仓储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所以制定科学规范的小麦粉安全储藏技术规范,对于规范我国小麦粉的储藏技术,保障小麦粉储藏安全,稳定市场的粮食价格,从容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城市市场供应,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尚无小麦粉安全储藏的专有技术标准或技术规程,所以小麦粉在储藏期间的技术与管理还存在着无章可循、缺乏规范、粗放混乱等现象,由此将会给小麦粉的安全储藏带来巨大的隐患。

国外小麦粉储藏数量少,时间短,且储藏形式和储藏环境均与我国相差甚远。

为了保证本标准为最新国际标准的版本,标准起草工作组查阅了国际标准最新的标准目录,通过咨询ISO/TC34/SC4秘书处和经国际互联网查阅了近几年该国际标准的制订情况,了解到:目前尚无现行的国际小麦粉储藏技术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标准《小麦粉》编制说明前言GB 1355—1986《小麦粉》国家标准自1987年开始实施,至今已近二十年,9个专用小麦粉行业标准(LS/T 3201-1993~LS/T 3209-1993)也已实施十二年之久。

这些标准构建了我国小麦粉质量标准的总体框架,为规范小麦粉质量,保证广大消费者的营养与健康,促进面粉加工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小麦粉是我国民众的最大宗食品,同时也是重要的食品原料。

“民以食为天”,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小麦粉、大米等“细粮”的渴求,二十年后的今天,小麦粉的消费群体大幅扩大,变成了绝大多数人的主食。

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安全与营养,原标准已经不适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经济形势、供求关系和消费需求。

为了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保障小麦粉的食用安全,促进公平竞争,急需对强制性国家标准《小麦粉》进行修订。

一、任务来源及工作过程国家标准GB1355-1986《小麦粉》的修订工作,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二○○一年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二)》中的项目,项目编号为Q449-2001-001。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与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共同起草了本标准。

2003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修订小麦粉国家标准研讨会,小麦粉加工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部分省市粮食局及粮油检验机构的代表对现行小麦粉国家标准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小麦粉》国家标准(初稿);2003年10月召开小型座谈会讨论初稿,集中意见再次修改,形成第二稿。

2004年1月通过互联网、邮寄等形式将第二稿发送给相关人士和生产企业,广泛征求意见。

2004年3月汇集各方反馈意见,再次修改形成第三稿;2004年6月在南京召开审定会后,根据各方意见,将通用小麦粉与专用小麦粉合并为一个小麦粉标准,修改形成第四稿;2005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小麦粉加工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部分省市粮油检验机构的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修改形成第五稿;2005年7月在海拉尔召开的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一届四次会议上对第五稿进行了讨论,形成了目前的文本,即报批稿。

二、小麦粉国家标准的编制原则按照GB/T 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要求进行编写。

三、确定小麦粉国家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3.1 关于小麦粉的分类在修订小麦粉国家标准研讨会上,有的专家提出我国小麦粉标准应参考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小麦粉分类标准,上述地区的饮食习惯与我国基本相同,其小麦粉分类可供我们借鉴。

本标准按照小麦粉的筋力强度和食品加工适应性能分为三类:强筋小麦粉——主要作为各类面包的原料和其他要求较强筋力的食品原料。

中筋小麦粉——主要用于各类馒头、面条、面饼、水饺、包子类面食品、油炸类面食品等。

弱筋小麦粉——主要作为蛋糕和饼干的原料。

普通小麦粉——考虑到有些特殊产品无法按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粉进行分类,因此,统一归并在普通小麦粉中,该类小麦粉只规定其常规指标,不涉及小麦粉的筋力强度。

由于中筋小麦粉对应的筋力强度和食品加工适应性能较广,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将中筋小麦粉又分为南方型中筋小麦粉和北方型中筋小麦粉。

按照以上小麦粉分类,从原料上对应了GB 1351 小麦、GB/T17892 优质小麦强筋小麦、GB/T17893 优质小麦弱筋小麦;从食品加工适应性方面,强筋粉、弱筋粉基本上对应了GB 8607 高筋小麦粉、GB 8608 低筋小麦粉、部分专用小麦粉;中筋粉对应了GB 1355 小麦粉和部分专用小麦粉。

本标准修订后,涵盖了所有的小麦粉产品,形成一个完整的小麦粉标准。

3.2 关于小麦粉的分级原小麦粉标准(GB 1355)分为特制一等、特制二等、标准粉、普通粉四个等级。

该标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在营养、适口、节约同时兼顾的原则下制定出来的。

其中标准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主要消费品种。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小麦粉行业吸取国际上生产专用粉的经验,为适应不同用途的市场需要,促进小麦制粉技术和食品生产的发展,制定了9个专用小麦粉行业标准,每个专用粉品种又分为精制级和普通级。

这些标准对促进我国面粉加工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此次小麦粉标准修订,主要是为了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满足市场需求,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因此,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以灰分作为定级指标,将中筋小麦粉和普通小麦粉分成1、2、3、4四个等级,强筋小麦粉和弱筋小麦粉分成1、2、3三个等级。

其中中筋小麦粉的1级相当于各企业标准中的精制粉。

精制粉是指小麦经过加工制成的质量优于原特制一等粉的小麦粉。

80年代初,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一些面粉厂陆续生产精制粉供应市场。

1985年后,生产精制粉的厂家逐步增加,产量逐年上升,到1990年全国已有广东、湖北、上海、北京、江苏、辽宁等19个省生产精制粉。

目前国家尚无统一的质量标准,地方或企业自定标准,不同地区、不同厂家的质量标准略有差异。

为了适应市场,规范生产,新标准增加了精制粉(本标准将其定为一级)质量指标。

中筋小麦粉的2、3、4级相当于原小麦粉标准中的特制一等、特制二等和标准粉。

3.3 分类指标本标准将体现小麦粉筋力强度的指标,包括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稳定时间等作为三类小麦粉的分类指标,来体现不同类别小麦粉的特性差异。

3.3.1 关于湿面筋含量我们对农业部门近几年的小麦普查数据中湿面筋含量进行了分析,见表1。

注:1998年的数据为小麦籽粒湿面筋,其余为面粉湿面筋。

我们汇总了自1982年以来的小麦和小麦粉品质测报和监督抽查数据,见表2。

由表1和表2看出,我国小麦品种改良取得很大成效,小麦的湿面筋含量从1982~1984年的24.3%(见表2)上升到1998年的32.0%(见表1),有大幅度提高。

同时从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看,2002年至200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

面粉湿面筋含量低于24.0%的小麦不足10%(见表1)。

从表2可以看出,1982~2003年二十多年来,小麦粉湿面筋平均含量变动不大,维持在30%左右,特一粉、特二粉的湿面筋含量与标准粉的湿面筋含量相差无几,且湿面筋含量标准粉>特二粉>特一粉。

根据农业部门的分析,2003年全国小麦主产区主栽品种34个强筋类小麦的面粉湿面筋平均值为32.1%。

原标准中,小麦粉湿面筋含量按等级划分,精度越高,湿面筋含量越高,这种划分不够科学。

实际上小麦粉在加工过程中,去皮程度越大,麦心粉越多,灰分趋低,蛋白质含量亦低,等级越高面筋含量越低;去皮程度越小,小麦的糊粉层、皮层越多,灰分趋高,蛋白质含量亦高,等级越低湿面筋含量越高。

因此,新标准充分考虑了小麦粉的加工特性,根据小麦粉湿面筋的实际含量,参照我国历年来小麦面筋的变化情况及全国主产麦省小麦面筋的平均含量,不分等级规定一个下限指标。

即:根据GB/T 17892-1999《优质小麦强筋小麦》,本标准将强筋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定为不低于32.0%;弱筋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保留了GB/T 8608-1988 《低筋小麦粉》中的限量值,定为低于24.0%;北方型中筋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采用了LS/T 3202-1993《面条用小麦粉》中的限量值,不低于28.0%;南方型中筋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采用了GB 1355-1986中标准粉的限量值,不低于24.0%。

3.3.2 面筋指数面筋筋力是反映面筋质量的指标。

以往人们认为小麦粉面筋含量高就是优质面粉,只注意用面筋数量评价面粉。

近年来研究表明面筋筋力更能反映面筋的内在质量。

面筋数量是“量”的因素,面筋质量是“质”的因素,有的面粉面筋含量高,但面筋质量差;有的面粉面筋含量低,但面筋质量高。

评价面筋筋力的指标一般采用沉降值和面筋指数。

由于沉降值受多种因素影响,数据的可比性差,故新标准未采纳沉降值。

1988年瑞典Harald Perten 在面筋仪的基础上,研究了测定面筋筋力的方法,即:小麦粉湿面筋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穿过一定孔径筛板,保留在筛板上的面筋质量与全部面筋质量的百分率,定义为面筋指数。

该方法成为国际谷物科技协会标准(ICC No.137)和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标准(AACC No.38-12)。

1994年Harald Perten 把改进后的面筋仪称为面筋测量系统,该方法又成为ICC No.155 标准,并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

如;意大利、西班牙将其测定方法制定为国家标准,德国、阿根廷用面筋指数作为小麦定价的一项依据。

1995年我国修改采用ICC No. 155标准,将其制定为行业标准LS/T 6102(原SB/T10248 -1995)。

为了更好的评价面筋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采用最新技术,加快检验速度,新标准增加了面筋指数。

现介绍我国部分单位、企业面筋指数测定研究情况:1)北京市大磨坊制粉有限公司,几年来采用面筋指数选择小麦原料,特一粉面筋指数控制指标≥50。

2)北京市佐竹制粉有限公司,面筋指数控制指标见表3。

3)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测定的小麦粉面筋指数、稳定时间数据见表4。

根据实际经验,我国有些小麦品种,尽管稳定时间不短,但洗出的湿面筋发粘,面筋指数为0,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考虑到目前我国中筋小麦粉仍然是市场的主导产品,小麦粉总量中的60%甚至更多,仍然是直接供给家庭自制蒸煮类食品,因此,对中筋小麦粉和弱筋小麦粉的面筋指数暂不作规定。

从表4可看出,强筋小麦粉的面筋指数≥70较为合理。

3.3.3 稳定时间本标准增加了中筋小麦粉的稳定时间,其原因:一是通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小麦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二是市场反映部分小麦粉没有筋力,质量差,增加该项目可以控制企业配麦或配粉,以免企业全部使用次麦。

稳定时间指标的确定既考虑专用小麦品种品质(GB/T17320-1998)、优质强筋小麦(GB/T17892-1999)和优质弱筋小麦(GB/T17893-1999)对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的划分,又考虑专用小麦粉行业标准的延续性。

通过汇总我国现有标准中对稳定时间的规定(见表5),综合业内大多数专家的意见,对稳定时间的划分如下:强筋小麦粉≥7.0min,北方型中筋小麦粉≥4.5min,南方型中筋小麦粉≥2.5min,弱筋小麦粉<2.5min。

2005年7月15日在海拉尔会议上,专家提出:对北方型中筋小麦粉,考虑到面筋指数指标和稳定时间指标重复,建议删掉面筋指数指标;南方型中筋小麦粉为大量供应的日常小麦粉,不应增加稳定时间;考虑到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相关性明显,建议删掉蛋白质指标;弱筋小麦粉中P和L值检测需增加新设备,该项质量指标可以用稳定时间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