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大气运动的产生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运动的产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
某古城的特色建筑(下图1)的顶部立一高塔,塔身四面镂空且连接到图2所示的室内大厅。
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与塔共同构成了传统的“中央空调系统”。
据此回答4~6题。
图
1 图2
1.塔身和水池都具备的功能是
A. 吸气
B. 降温
C. 除尘
D. 增湿
2.该类型建筑最有可能分布于
A. 东亚
B. 南亚
C. 西欧
D. 西亚
3.下列现象与该建筑通风原理相同的是
A. 城市中心热岛效应
B. 热气球的上升运动
C. 背风山
坡气流下沉 D. 夏季湖面气流下沉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由图可知,此高塔为伊朗亚兹德全城的风塔。
风塔分成两部分,超过屋顶的那部分四面镂空,无论风向来自何方,风力多么微弱,都会被引进风塔之中,并透过室内外温差产生的压力将气流循环到室内。
风塔的室内部分是悬空的,下面建有一个水池,热风经过塔身降温,吹到屋内水池上再次降温之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
风塔越高大,其收集的气流越多,风量越大,自然冷却效果就越好。
因此,塔身和水池都具备的功能是降温。
故选B。
本题考查世界的分区地理。
结合上图可知,该建筑位于伊朗,而伊朗位于西亚。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与建筑通风原理相同的是夏季湖面气流下沉。
夏季,白天地面由于增温快,在垂直方向上,气流向高空运动,地面形成低气压,地面对应的高空形成高气压。
而湖面河面由于增温慢,同一水平上,水面低气压高于地面低气压,水面高空高气压低于地面高空高气压,高压指向低压,形成一个局部大气环流,所以,白天水面存在着下沉气流,对湖面周边的地理环境起到降温的作用。
故选D。
温哥华是世界最宜居城市之一,1月平均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为17℃。
下左图为世界局部地区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下右图为温哥华附近等温线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温哥华7月的主导风向为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5.温哥华成为加拿大南部冬季暖和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
B. 地形
C. 洋流
D. 海陆分布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水平运动。
温哥华7月左侧海洋上是高压,右侧陆地上是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故温哥华7月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均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温哥华位于加拿大南部,其北部、东部都有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北冰洋的寒冷
第1页/共6页
气流,使得温哥华成为加拿大南部冬季暖和城市,B正确;其他因素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CD错误。
故选B。
下图显示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与3000米高空的垂直气压差分布状况,地面上甲乙两地相差28千米。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图中两地
A. 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B. 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C. 甲地降
水概率较大 D. 乙地等压面向高凸
7.甲乙之间的风向是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与热力环流。
根据图中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差分析,甲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差大,乙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差小,说明甲地近地面是高压,高空是低压,甲地是下沉气流,甲地降水概率较小,C错误。
乙地相反,是上升气流。
所以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甲地气温低于乙地,A错误,B正确;乙地为低压,等压面向低凸,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与热力环流。
根据图中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差分析,甲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差大,乙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差小,说明甲地近地面是高压,高空是低压,甲地是下沉气流。
乙地相反,是上升气流。
所以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根据图中方向,丙地风由甲吹向乙,北半球向右偏,形成西北风,D对。
故选D。
“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故称为“旗云”。
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
珠穆朗玛峰7500m以下被冰雪覆盖,7500m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
读“旗云”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8.“旗云”多在( )
A. 阴雨天出现
B. 日出前后出现
C. 晴朗白天出现
D. 晴朗夜间出现
9.下列大气现象的成因与“旗云”差异最大的是( )
A. 山谷风
B. 华北季风
C. 湖陆风
D. 盛行西风
10.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 )
A. 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大
B. 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小
C. 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
D. 下倾,不易登山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当晴天太阳出来后,碎石坡面升温较快,热空气沿坡面上升,大约上升到峰顶的高度附近开始凝结成云,当云高出峰顶时,受到强烈的西风影响,于是“旗云”飘扬在峰顶。
阴雨天、日出前后及晴朗夜间由于气温较低,热空气不会沿坡面上升,因此不会形成“旗云”。
综上,C对,ABD错。
故选C。
本题考查“旗云”现象的成因。
“旗云”和山谷风、华北季风以及湖陆风的成因相似,都与热力性质有关;盛行西风位于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与热力原因联系不大。
综上,D对,ABC错。
故选D。
本题考查大气的运动。
从图中可以看出若“旗云”上掀,表明对流运动强,高空风小,选项A错误。
同理,选项B错误。
若“旗云”下倾,表明对流运动弱,
风力大,不易登山,选项D正确。
“旗云”飘动的位置与高空风力有关,与太阳辐射无关,选项C错误。
故选D。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据此完成下题。
1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 甲地比乙地稳定
B. 乙地对流最旺盛
C. 乙地比丙地稳
定 D. 丙地最稳定
12.正午前后
A. 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 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 丙地刮起东北风
D. 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13.该区域可能位于
A. 东南丘陵
B. 华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云贵高原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运动及等值线的判读。
此时,西侧空气密度大于东侧,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到达甲地上空附近,甲地上空垂直方向上温差大,最容易形成对流,AB错误;丙地上空等温线大致平行,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稳定,所以丙地大气垂直状况最稳定,D正确,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大气的水平运动及读图分析能力。
图示意我国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正午前后,是此时过后的4个小时,根据高空气流运动速度计算可知,图示甲地西侧的冷空气移至乙地附近,垂直温差变大,容易导致乙地产生强对流天气,B正确;甲地气温下降,乙地因强对流天气可能是一个低压中心,丙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侧,刮起东南风。
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北风,ACD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分区地理。
从剖面图中可以看出海拔多在300~500米之间,地势有一定的起伏,应该为丘陵地区,A正确;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BD错误;华北平原大部分在50米以下,C错误。
故选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的的喀喀湖位于安第斯山脉的科亚奥高原北部,面积833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821米,平均水深100米,是世界上海拔2019米以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湖的水位有日变化和季节性周期变化,它海拔高而不冻,处于内陆而不成咸。
湖的四周雪峰环抱,有25条河流流入湖泊,这里有海拔3 800米以上才有的清冽稀薄的空气,更接近太阳本色的阳光,比天空更湛蓝的湖水,湖光山色,风景十分秀丽,印第安人称之为圣湖。
下图是的的喀喀湖周围等高线地形图。
(1)指出的的喀喀湖水位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原因。
(2)简析的的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海拔高而不冻的主要原因。
(3)分析的的喀喀湖区拥有更接近太阳本色阳光的原因。
【答案】(1)规律:白天水位高,夜间水位低(2分);夏季(夏半年)水位高,冬季(冬半年)水位低(2分)。
原因:白天气温高,冰雪融水多,夜间气温低,冰雪融水少( 2分);夏季(夏半年)气温高,高山冰川融水量大,降水量较大(或冬季气温低,高山冰川融水量小,降水量较小) (2分)。
第3页/共6页
(2)处于内陆而不咸:四周雪峰环抱,湖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含盐度较低(或有大量河水注入湖水,湖水得到稀释) (2分)湖面面积大,湖水深,水量大(2分);湖区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2分)。
海拔高而不冻:地处低纬度地区,水温较高(2分);周围群山环抱,阻挡冷空气侵入(2分)。
(3)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2分);地处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2分),加上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吸收和反射)少(2分),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强),故更接近太阳本色阳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湖泊水文特征及成因、影响气候的因素。
(1)由题可知,喀喀湖水位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的规律:白天水位高,夜间水位低;夏季(夏半年)水位高,冬季(冬半年)水位低。
原因主要是白天气温高,冰雪融水多,夜间气温低,冰雪融水少;夏季(夏半年)气温高,高山冰川融水量大,降水量较大(或冬季气温低,高山冰川融水量小,降水量较小) 。
(2)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的主要原因是:喀喀湖四周雪峰环抱,湖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含盐度较低(或有大量河水注入湖水,湖水得到稀释) 。
湖面面积大,湖水深,水量大;湖区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
海拔高而不冻的原因是:喀喀湖地处低纬度地区,水温较高;周围群山环抱,阻挡冷空气侵入。
(3)由题可知,喀喀湖区拥有更接近太阳本色阳光的原因是喀喀湖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地处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上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吸收和反射)少,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强),故更接近太阳本色阳光。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玻利维亚是南美洲欠发达国家。
该国的乌尤尼盐湖位于波托西省西部高原内,海拔3656米,面积达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盐沼,水平面高差不到1米。
在雨后,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着好似不是地球上的、美丽得令人窒息的天空景色,这就是传说中的“天空之镜”。
盐沼中的锂蕴藏量约占全球的一半。
锂是一种重要的矿物元素,可以用来制造锂离子电池。
材料二
图甲示意乌尤尼盐湖的位置。
图乙示意乌尤尼盐湖出现的“天空之镜”。
图丙示意乌尤尼盐湖附近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1)分析乌尤尼盐湖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描述乌尤尼盐湖地区降水季节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3)说出乌尤尼盐湖出现“天空之镜”所具备的条件。
【答案】(1)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
(2)特点: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冬季少。
原因:夏季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大气对流强烈,降水多;冬季主要受干燥的信风影响,降水少。
(3)①盐湖面积大,湖面坡度小;②雨后,盐湖表层形成薄层积水;③大气稀薄,空气中杂质少;④风力微弱,雨后天晴。
【解析】(1)本题考查乌尤尼盐湖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气温日较差分析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从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中可
知此地区在高原内,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晴天且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
(2)本题考查区域降水特征及成因分析。
降水季节分布特点读降水量分布图可知,季节变化大,夏季多,冬季少,注意此地在南半球,季节和北半球相反。
主要与大气环流相关。
夏季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大气对流强烈,降水多;冬季主要受干燥的信风影响,降水少。
(3)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特征的形成。
紧扣天空之镜,镜为湖面,湖面反射天空景色,原因应从湖水和大气两方面分析,湖水有关的有湖水面积大,无波浪,水面平静。
大气方面和大气透明度、风力、天气状况有关。
①盐湖面积大,湖面坡度小;②雨后,盐湖表层形成薄层积水;③大气稀薄,空气中杂质少;④风力微弱,雨后天晴。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橙橘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水果,低温冻害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障碍。
对柑橘的利用除鲜果和柑橘汁外,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相继从柑橘果品中分离提取出橙黄色素、柠檬苦素、食用纤维素等许多功能性成分,这些高附加值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而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下图中a和b分别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1980年和2019年土地利用示意图。
(1)该地士地利用的变化,使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减少,请分析其成因过程。
(2)冬季夜晚,图9b中②地的柑橘树比①地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请说明
原因。
(3)有人建议在该地大力发展柑橘加工工业,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出理由。
【答案】(1)耕地变林地(桔园)后,下渗(和植物截留)增强,地表径流减小,同时由于树木的阻挡,水流速度变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因此水土流失减小;耕地变林地(桔园)后,地下水增多,雨季汇入河流的水量减少,而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量增大,使河流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因此旱涝灾害减少。
(2)冬季夜晚,坡顶近地面因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冷而重的空气沿山坡下沉到②地(河谷),使②地(河谷)气温较高的暖空气被抬升到上空,导致②地(河谷)冷而①地(山坡)暖,因此,②地(河谷)的柑橘树比①地(山坡)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3)合理。
理由:该地原料丰富;市场需求量大;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
不合理。
理由:可能会加大果树与粮食争地的矛盾;需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资金投入高;劳动力素质较低等。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工业的区位选择。
(1)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读我国江南丘陵某地1980年和2019年土地利用示意图可知,耕地变林地(桔园)后,林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导致地下水增多,雨季汇入河流的水量减少,而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量增大,使河流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因此旱涝灾害减少;同时耕地变林
第5页/共6页
地(桔园)后,下渗(和植物截留)增强,地表径流减小,同时由于树木的阻挡,水流速度变慢,流水侵蚀(或冲刷)作用减弱,因此水土流失减小。
(2)本题考查山谷风。
在山谷,晚上由于谷地和山顶的热力差异,晚上山顶降温快,空气下沉,故谷地的果树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冬季夜晚,坡顶近地面因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冷而重的空气沿山坡下沉到②地(河谷),使②地(河谷)气温较高的暖空气被抬升到上空,导致②地(河谷)冷而①地(山坡)暖,因此,②地(河谷)的柑橘树比①地(山坡)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3)本题考查工业的区位选择。
该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即可以说合理,也可以说不合理。
合理的理由是该地柑橘种植面积大,原料丰富;位于我国南方,市场需求量大;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柑橘加工工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
不合理的理由是可能会加大果树与粮食争地的矛盾;柑橘加工工业需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资金投入高;劳动力素质较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