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方式
第二章资源配置
(一)帕累托最优状态
经济学上的效率是指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 种境地,即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 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 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 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 最优”或“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 实际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怕累托效率是不可 能完全实现的。大多数经济活动都可能是以其他 人境况变坏为条件而使某些人境况变好。
1.
2.
3. 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 主要是由一种竞争的价格制度来决定的。消费者、 生产者和要素所有者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他 们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分散地个别地进行经 济决策,并通过市场交换和竞争达到他们的目的, 调整他们的行为。
第二节 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自由竞争市场的均衡 市场失灵
可以将帕累托效率准则的实际含义解释为:经济活 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 的所失”。做到了这一点,资源的配置就可以说是 具有效率的。 见图2-1 WW1曲线上的点代表A和B的福利总和达到 了社会资源所能提供的最高水平,称WW1曲线为福 利边界(Welfare Frontier)。
总结: 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在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 制、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价格、供求、 竞争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调节社会经济 的运行,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自由竞争市场的均衡
1. 2. 3.
在自由竞争市场条件下,三大运行机制的相互制约 和相互联系,通过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决定的均衡价 格,最终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利用福利经济 学的基本概念—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社会福 利,可以有效地说明自由竞争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最高。 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社会福利
配置资源有哪些方法
配置资源有哪些方法
配置资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配置文件:使用配置文件来定义资源的属性和行为。
常见的配置文件格式包括XML、JSON、INI 等。
配置文件可以用于配置应用程序、数据库、服务器等各种类型的资源。
2. 命令行参数:通过命令行参数来传递资源的配置信息。
在启动应用程序或执行脚本时,可以通过命令行参数来指定资源的各种属性。
3. 环境变量:使用环境变量来配置资源。
环境变量是一种在操作系统级别配置的变量,可以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和使用。
4. 数据库:将资源的配置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并通过查询数据库来获取配置。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动态配置的资源,可以通过修改数据库中的配置来实时更新资源的属性。
5. 注解/属性:在代码中使用注解或属性来配置资源。
通过在代码中添加注解或属性,可以指定资源的各种属性和行为。
6. 远程配置服务:使用远程配置服务(如分布式配置中心)来动态配置资源。
远程配置服务允许将资源的配置信息集中管理,并通过网络将配置信息传递给应
用程序。
7. 编程接口:使用编程接口来配置资源。
通过编写代码来配置资源的属性和行为,可以灵活地定制配置方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配置资源的方法,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完成资源的配置。
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式和经济体制1、资源配置⽅式的含义及其演变资源配置概念属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
资源稀缺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式为计划配置⽅式和市场配置⽅式。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区分在于以哪种资源配置⽅式为基础性⽅式。
市场经济以市场配置⽅式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注意两个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和存在的基础。
我国经济体制改⾰的⽬标: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环节包括5个⽅⾯:①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②建⽴全国统⼀开放的市场体系;③建⽴以间接⼿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收⼊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产要素分配相结合;⑤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和任务⽬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与⾃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增强企业活⼒和竞争⼒,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为全⾯建设⼩康社会提供强有⼒的体制保障。
任务: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私有制、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
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三种基本的财产所有权形式。
私有制包括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和私⼈资本主义所有制。
高中政治: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高中政治: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2)一般规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3)实现: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
【知识扩展】
(1)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
如图:
注意:市场的调节作用,实际上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自觉遵循价值规律。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
注意: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条件:
①价格可以自由地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涨落。
②生产者有权根据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自主进行生产。
③必须有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和健全的市场体系。
(3)怎样更好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①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价格、供求、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②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1页共2页。
资源配置的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前面的同学给我们讲了资源的配置,我们现在来具体谈一谈资源配置的方式,我们把资源的配置方式分为三种:1 传统的社会习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长期形成普遍准守和接受的惯例。
这些惯例通常是由法律和社会道德所约束的。
比如收长子继承,技艺传儿媳妇不传女儿之类的。
在这种传统配置资源的方式中习惯作为一中稳定的社会力量保证了经济活动的秩序和延续。
但是很明显,在习惯带来稳定的同时也会窒息社会的创新,使社会的发展缓慢。
处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
2 命令(政府)机制这种配置方式指的就是由政府来分配资源。
政府的决定可以是明主的,也可以是独裁的。
在社会动荡或者经济危机的时候,这种分配方式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使用这种方式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这种方式会导致经济活动服从上层阶层人的偏好与利益,不利于曾进社会福利。
案例一我们举个例子苏俄在1918-1921年由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执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府强制把仅有的资源集中起来用于对抗敌人。
他的措施包括余粮收集,工业国有化,还有取消自由贸易。
这意味着政府成为了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
下面我们来看列宁的一段话,从中我们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但是在1920年战争基本结束的时候,苏联仍然继续实行该政策,从1920年苏俄百姓中流行的一段话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缺点,政府的分配造成了百姓极大的不满,同时也抑制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
也因此我们来看,从1913-1921年,苏俄的国名生产总值出现下滑,1921年苏联已经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在1921年以后我们来看,苏俄的经济出现了显著的增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熟知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所谓在的新经济政策中,资源配置另一种方式进行,从图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优越性,这就是市场机制。
3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指资源配置是通过价格竞争来决定。
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它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面向未来的资源配置方法
面向未来的资源配置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资源配置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更合理、更科学地配置资源,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一些面向未来的资源配置方法。
一、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法,它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现并逐渐发展。
通过资源共享,人们可以共享各种资源,包括房屋、交通工具、农产品和娱乐设施等。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并减少浪费。
二、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一种以技术为驱动的综合资源管理方法。
通过智慧城市,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城市中的各种资源,如水、电、气等。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先进的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城市中的资源,做到最优化的分配。
三、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采用清洁技术、低碳经济等手段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模式。
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并减少污染。
这种经济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资源,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四、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一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的新型制造技术,它可以将资源分配和利用更加精确和合理。
通过智能制造,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并促进经济增长。
这种制造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做到可持续发展。
五、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循环再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通过循环经济,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利用资源,并减少浪费。
循环经济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产品的再生利用、产品的再制造和废弃物的资源化。
这些阶段可以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将继续成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通过上面介绍的一些资源配置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资源,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先进技术,探索更多的资源配置方法,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资源配置的方式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过程
•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
• 1)一是客观国情因素。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 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 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 2)思想观念因素。 受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东西。) • 3)在实践中学习苏联经验的结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
• 1.内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体制。 •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 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 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 性,可以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 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所在。
•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 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任务 坚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改革方向。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 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 度,建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 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
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方式①计划配置方式。
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分配资源。
计划配置方式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将由全社会占有,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再存在,因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计划,即通过社会的统一计划来决定资源的配置。
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来实践的,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计划也曾经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场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计划资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可能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
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管取代竞争,市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从而易于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
②市场配置方式。
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
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所有产品、资源都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进入市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从而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
资源配置的类型按照资源配置方式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编辑本段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第一,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提高。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要使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即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
在竞争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价值较低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以高于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以此获得较高的收入。
人力资源配置方法
人力资源配置方法
人力资源配置是指根据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能,合理安排人员的具体岗位和工作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法:
1. 需求预测法: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包括岗位数量、类别和职能等。
2. 职位分析法:通过对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责任和权限等方面的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的人力资源配备。
3. 岗位描述和岗位评估法:通过编写岗位描述书和进行岗位评估,明确岗位职责、技能要求和重要性,以便适当配置人力资源。
4. 经验法:根据企业过去的人力资源配置经验和成功案例,借鉴相似岗位或类似行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
5. 岗位轮换法:通过定期轮换员工的岗位,使其获得更广泛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培养,同时提高整体人力资源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6. 岗位创新法: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市场变化,创新岗位或调整现有岗位,
以适应新的业务发展和人力资源配置需求。
7. 灵活就业法:采取雇佣临时工、外包、远程办公、弹性工作时间等方式,根据工作量的变化和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灵活地配置。
总之,人力资源配置方法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需求,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组织结构、岗位需求、员工素质和市场环境等,以实现最佳的人力资源配置效果。
资源配置的方式
• 人们在生产中的选择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了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
要科学地确定生产项目构成及生产项目间资源配置与利用 的比例关系,以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 2.怎样生产(如何生产)。主要涉及对生产资源投
入组合方式的和与生产技术运用方式的选择问题。
• 市场经济
• • • •
优点: (1)能集中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 (2)在宏观上统筹规划经济总量,合理布局经济结构; (3)防止两极分化。
• 评价:这一体制建立以后,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特别是在生产力落后、综合国力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对集中力 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和解决国民经济中的重大问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 用。 • 适宜条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情 况下.这一体制在50年代后期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 第一阶段,1978-1983年 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节为辅 ” 的改革思想。 • 第二阶段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 计划的商品经济 ,突破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 观念。 • 第三阶段 1987-1991年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 提出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 第四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 段,不是姓“社”与姓“资”的本质区别 • 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 择过程
• 新中国成立后,为选择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 路的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 毛泽东选择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 个时期内基本适应并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但后来被推向极端,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2章 政府与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方式 二、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 三、政府和资源配置 四、公共事业组织和资源配置 本章问题
一、资源配置方式
(一)资源最优配置的定义 1、狭义的资源配置 狭义的资源配置主要是指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即: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这三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通常所说的“效率”问题。也就 是说,狭义的资源配置主要解决“效率”问题。 2、广义的资源配置 广义的资源配置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效率、公平和稳定。这也是 评价公共经济活动的三个基本原则。 (1)效率原则 a、效率的含义: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最严谨的解释是意大利经 济学家帕累托(Pareto1848—1923)作出的,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这种状态,即进行任何重新调整,都不 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则就是最 优的,或最有效率的。 在现实中可以理解为:经济活动的任何措施,都应该使“得者所 得多于失者所失”,或“宏观上所得大于宏观上所失”,则资源配置有 效率。
返 回 下一页
5、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一对矛盾。如果说市场主要最求的效率,则政府则 有能力保障社会公平,如地区发展相对平衡、社会各阶层应该享有基 本公平的权利等。 6、应付紧急事件 政府有责任组织社会资源和理论处理紧急情况,如战争、灾难、 危机等。 政府有效履行以上职能的基本条件: 一是政府必须公证、诚实和廉洁; 二是政府必须是有能力的; 三是政府必须是有效率的; 四是政府必须是负责的。
Hale Waihona Puke 上一页 下一页(二)资源配置的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习惯、命令和市场 1、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接收 和普遍遵守的惯例。提出具有法律或道德的约束力,并用来处理社会 基本经济问题。习惯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保证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及 其延续。但是,习惯往往也窒息了社会的创新。 2、命令 命令主要是指由政府来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决策。特别是在社 会动荡和特殊时期,政府机制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方法。 但在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这种方式必然造成经济决策权的集中 和社会组织的等级制度,并导致社会经济活动服从于上层特权阶层的 偏好和利益,而不是于增进社会福利的消极后果。 3、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主要是靠竞争的价格制度来决定。消费者、生 产者和要素所有者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进行选择,分散作出决定,并通 过交换来达到目的。
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
资源配置是组织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组织的有限资源,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下面将介绍几种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
1. 战略导向的资源配置:战略导向的资源配置是基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优先级进行资源分配的方式。
这种方式强调将资源集中投入到对组织最重要和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
通过将资源与战略目标对齐,组织可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实现战略的成功实施。
2. 优先级排序的资源配置:优先级排序的资源配置是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来确定资源分配的顺序。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组织应首先关注那些对实现战略目标和核心业务至关重要的项目和任务。
通过合理的优先级排序,组织可以确保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高效执行。
3. 跨功能和跨部门的资源配置:跨功能和跨部门的资源配置是指在组织内部合理分配资源,促进不同部门和功能之间的协作和共享。
这种方式能够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并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投入。
同时,通过跨功能和跨部门的资源配置,组织可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实现协同创新和优势互补。
4. 弹性和灵活的资源配置:弹性和灵活的资源配置是根据环境变化和需求变化进行资源的动态调整和重新配置。
组织应具备适应性和敏捷性,能够及时调整资源的分配,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灵活性,使组织更具竞争优势。
5. 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是在资源分配过程中考虑到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
组织应合理评估和管理风险,并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留出适当的资源储备。
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风险对组织的影响,并确保组织在面临挑战时能够做出及时反应。
6. 数据驱动的资源配置:数据驱动的资源配置是根据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来进行资源分配的方式。
组织应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以便更准确地评估资源需求和效果。
通过数据驱动的资源配置,组织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并优化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7. 资源共享和外部合作:资源共享和外部合作是指与其他组织或合作伙伴共享资源,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和优势。
简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方式类型
简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方式类型资源配置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或满足特定的需求,在不同的方案中,给各个资源分配不同的数量或比例的过程。
资源配置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提高效率和效益。
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配置是指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达到或满足特定的目标或需求的过程。
资源可以是各种形式的,例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等。
资源配置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以确保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和效益。
资源配置的方式类型:1.全要素资源配置:全要素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各个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目标是实现最优的利益分配,以提高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全要素资源配置需要考虑到各个资源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协同效应的实现。
2.多要素资源配置:多要素资源配置是指在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中,对多种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配置的过程。
这种方式类型的资源配置需要考虑到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以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利用。
3.优先资源配置:优先资源配置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原则对资源进行排序和优先分配的过程。
这种方式类型的资源配置需要明确确定资源的优先级和分配规则,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最大限度的利用。
4.市场资源配置:市场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和分配的过程。
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资源的配置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通过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来进行资源的分配和流通。
市场资源配置的特点是灵活性和效率性高,但也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市场失灵的问题。
5.计划资源配置:计划资源配置是指由中央政府或相关部门通过制定计划和政策,对资源进行分配和调控的过程。
在计划资源配置中,资源的分配是由国家决定的,以满足国家的需求和发展战略为目标。
计划资源配置的特点是稳定性和可控性高,但也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6.混合资源配置:混合资源配置是指在实际的资源配置中,结合不同的方式和方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配置的过程。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重点
市场经济和资 源配置方式
第一节 资源配置方式
一、社会资源及其配置
经济学所讲的社会资源,是指发展社
第 一 节 资 源 配 置 方 式
会经济所必需的各种要素。
社会资源
人类劳动的 产物(人类
本身所具有的 某种能力 )
自然界中本 来就存在的
资源配置的任务
第 一 节 资 源 配 置 方 式
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时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
第 二 节 商 品 经 济 与 市 场 经 济
内涵不同,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各自对 应不同的概念,侧重回答不同问题
经济形式
市场 经济 产品 经济 计划 经济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又是互相联系的,有其内在的
指令性计划:
指导性计划:在市场配置资源中其
导向作用
式 ): 决策者是基层经济单位, 它们独立进行分散决策 决策的目标和动力是追求 本单位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决策的依据是市场信息, 主要是价格信息 信息的传递主要是横向的 资源配置的实现过程是通 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节的
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区别
第 一 节 资 源 配 置 方 式
社会资源的配置的方式
计划方式(计划配置资源方式 ): 市场方式 (市场配置资源方
第 一 决策权集中在国家 节 基层经济单位没有决策权,只有执 行计划的责任 资 动力是实现国家的整体利 源 国家自下而上地收集信息、集中整 理和研究信息,作为制定计划的依 配 据 置 方 信息的传递是自上而下的发布,因 此信息主要是纵向的流动 式
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作为经济运行和
第 一 节 资 源 配 置 方 式
常见的资源配置方式
常见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投资实践中,很多投资者都有一个为之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应该购买多少只股票才最合适。
针对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在投资界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集中投资和分散投资。
集中投资者主张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分散投资者主张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到底哪种更具优势呢?其实,“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很多专家对广大投资者的忠告,专家给出如此建议是因为分散投资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而且在对股票的后市走势拿不准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
但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对每一位投资者都适合吗?首先要看投资者的资金量,如果资金量很大,那么就必须分散投资。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就是针对大资金的,如果有几个亿的资金当然得分散投资。
证券投资基金就是这样的。
但对于一些资金量很小的散户投资者来讲,这种策略就不一定适用。
其次,要看个人的投资风格,有的投资者喜欢投资一种股票,而且做得很好;有的投资者喜欢做几只股票,也会有较好的收益。
在日常的操作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散户投资者,总共只有几万元的资金,却买了十几种股票,每种股票只一手或者两手,这样风险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但是收益水平却提高不起来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投资者对所买的股票没有信心,不敢多买,所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每样都买点儿。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屡买屡套型投资者在买股票之前没有经过仔细的研究分析,就贸然买入,或者在高位没来得及出货被重新套住,而又不舍得割肉,所以就再买别的股票,这样越买越多,直到没有资金为止……其实,与分散投资相比,笔者更青睐于集中投资策略,即尽可能地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当然这里所说的并非只购买一只股票,而是说要尽可能地减少购买股票的种类,即只选择几种最适合自己的股票。
巴菲特就是一个坚持集中投资的人,他曾说:“我不会同时投资50或70种企业,那是诺亚方舟的传统投资法。
我喜欢以适当的资金集中投资于少数优秀企业。
”与其将你的钱分成若干小份频繁操作,不如集中力量做几个大的投资。
资源配置的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前面的同学给我们讲了资源的配置,我们现在来具体谈一谈资源配置的方式,我们把资源的配置方式分为三种:1 传统的社会习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长期形成普遍准守和接受的惯例。
这些惯例通常是由法律和社会道德所约束的。
比如收长子继承,技艺传儿媳妇不传女儿之类的。
在这种传统配置资源的方式中习惯作为一中稳定的社会力量保证了经济活动的秩序和延续。
但是很明显,在习惯带来稳定的同时也会窒息社会的创新,使社会的发展缓慢。
处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
2 命令(政府)机制这种配置方式指的就是由政府来分配资源。
政府的决定可以是明主的,也可以是独裁的。
在社会动荡或者经济危机的时候,这种分配方式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使用这种方式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这种方式会导致经济活动服从上层阶层人的偏好与利益,不利于曾进社会福利。
案例一我们举个例子苏俄在1918-1921年由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执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府强制把仅有的资源集中起来用于对抗敌人。
他的措施包括余粮收集,工业国有化,还有取消自由贸易。
这意味着政府成为了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
下面我们来看列宁的一段话,从中我们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但是在1920年战争基本结束的时候,苏联仍然继续实行该政策,从1920年苏俄百姓中流行的一段话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缺点,政府的分配造成了百姓极大的不满,同时也抑制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
也因此我们来看,从1913-1921年,苏俄的国名生产总值出现下滑,1921年苏联已经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在1921年以后我们来看,苏俄的经济出现了显著的增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熟知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所谓在的新经济政策中,资源配置另一种方式进行,从图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优越性,这就是市场机制。
3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指资源配置是通过价格竞争来决定。
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它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经济知识:资源配置的方式
经济知识:资源配置的方式经济活动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学习经济学的开始,我们要先了解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故产生了资源配置的方式。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即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
一、计划配置
1.计划配置方式的主体是政府。
2.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
3.计划机制指: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等计划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
4.计划机制属于事前调节,是用“看得见的手”来调节,该理论出自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二、市场配置
1.含义:市场配置方式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
实质上是价值规律调节。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是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该理论出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2.市场配置的机制
(1)价格机制:反映商品市场上产品的供求同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行。
价格机制是商品市场中最重要的一种市场机制。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基础,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机制。
(2)供求机制:反映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作用的发挥是以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为前提和出发点的。
(3)竞争机制:引起竞争的直接原因正是不同生产者在交换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差别。
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
(4)风险机制:反映的是经营利益与经营风险(亏损、破产)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行企业破产是风险机制的最高层次的作用形式,也是风险机制运行的最关键的条件。
3.市场调节的优缺点
文/天津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
经济知识:浅谈资源配置的方式
经济知识:浅谈资源配置的方式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经济生活主要围绕资源的有效配置来展开。
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这两种方式。
一、计划配置方式
所谓的计划配置,即计划调节,主要是指政府计划部门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通过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杠杆或者是设置一些经济指标来对资源进行配置。
这种计划经济鼓励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是一种事前调节。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用“看得见的手”来比喻这种调节方式。
二、市场配置方式
市场配置方式,即市场调节,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这种配置方式主要是借助价值规律来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这种调节方式就是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非常明显,比如能够促进生产者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改善管理,从而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资源流向效益更好的领域,大大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这种调节方式也存在缺陷,比如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者自发的追逐经济利益往往不择手段,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盲目性,由于生产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因此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只看商品的价格,价格高就一哄而上,价格低就一哄而散;滞后性,由于经济信息的传递需要时间,生产者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当供求不平衡导致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之后,生产者才会做出扩大或者减少商品供给的决定,这种时间差的存在使得受伤害的往往是生产者。
资源配置方法
资源配置方法在当今的社会中,资源配置管理已成为了各大企业、政府和组织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资源配置是指将各种有限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分配和利用,以达到最大化利益的一种方式。
在对企业资源进行配置时,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资源配置的方法,帮助各位管理人员更好地应对资源配置问题。
一、ABC分析法ABC分析法是资源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将资源按价值高低划分为三类:A类资源、B类资源和C类资源。
A类资源价值最高,通常占总资源量的少数,但价值却占到了绝大部分,B类资源价值居中,数量适中,C类资源价值较低,数量却较多。
根据这种划分,可以将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在A类资源上,适当配置B类资源,C类资源则可以适当削减。
二、限制因素法资源配置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限制因素,比如技术、场地和人力等方面的限制。
限制因素法就是通过分析资源的限制因素,制定对应的资源配置方案,以最大化资源利用率。
比如对于缺乏场地资源的企业,可以选择采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设备等替代人工的方式,以最大化利用场地资源。
三、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是一种数学优化方法,可以将资源配置问题归结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通过求解最大化或最小化目标函数,得到最优资源配置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指定各种资源的限制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通过线性规划方法求解,得到最优资源配置方案。
四、风险评估法在资源分配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比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竞争风险等。
风险评估法就是通过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制定对应的风险防范方案,以保证资源配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比如针对市场风险,可以制定相应的市场拓展计划,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稳定性。
五、经验法经验法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资源配置方法,通常是基于历史数据、行业经验和专家推荐等因素进行资源分配的决策。
经验法通常适用于一些相对稳定的领域,比如金融、农业等。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要慎重考虑不同的因素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科学地界定并选择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方式,既是个几乎争论了上百年的问题,又是个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征途中的里程碑问题。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最佳配置资源的初始本义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财富。
至现代,资源的内涵与外延都广为拓展,主要是指“用来生产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的东西或劳务”①。
不仅包括天然资源,而且还包括资本、人力资源等。
从资源能否自由取用的角度,可分为经济资源和非经济资源。
经济资源是稀缺的,不能自由取用,具有非零价格。
非经济资源,如空气,极为丰富,以致人们不必付费即可自由取用。
由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不能满足所有的需要和欲望,社会必须对其选择配置方式,实现最佳组合。
所以,经济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研究如何配置资源以达到最佳组合。
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资源,当然首先是经济资源,至于非经济资源,也将随着清除污染、净化资源而逐步纳人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之所以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只有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率,才能取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
首先,经济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
整个经济活动的过程,是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过程,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是人们改变自然界现存经济资源形式、形态,实现其最佳组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
由于经济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不可能靠无限度地增加资源投人来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而只能靠提高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来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从而取得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有效利用现有经济资源其实质也就是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和生产效率。
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是在技术水平一定的静态条件下,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尤其由现有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如何进行配置来决定。
对微观经济来说,当技术不变时,人、财、物等资源向有实力、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流动,从而通过对这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对区域经济来说,当技术不变时,人、财、物等资源按专业分工、取长补短的要求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也就成了提高区域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所在。
对宏观经济来说,在技术不变时,按客观比例要求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就成为决定宏观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导因素。
二是在技术水平发生变化的动态条件下,采取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决策,是适应现代经济要求的包括技术资源在内的深层次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因而是现代条件下决定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
最后,通过经济资源优化配置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一种社会制度优越于另一种社会制度的最主要标志。
正如列宁所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②由此得出结论: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最根本的原因是来自于经济,它们没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二、经济资源最佳配置方式的选择经济资源要由一定的经济体制去配置。
在社会范围内,这种一定的经济体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说也就是与其相适应的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制度。
也就是说,在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经济体制的制约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
为此,就要建立一定的经济体制;而一种经济体制是否可取,就看它是否能够有效地配置经济资源。
所以,经济资源最佳配置方式的选择,集中一点上就是选择一种有效实现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是当代可供选择的两种不同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
前者是靠客观的市场力量配置资源,后者是用主观制定的计划在经济活动主体之间配置资源。
问题在于,两种方式相比较那一种是高效率的。
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之前的设想是计划经济方式具有高效率。
马克思设想的基本思路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是“私有制—商品—市场”。
私有制把社会生产分割为许多分散、独立的私人企业,各个企业之间只能由市场来联结。
因此,全社会是市场调节,价值规律起自发调节作用。
这会造成生产无政府状态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社会主义条件下是“社会所有制—产品—计划”。
社会所有制使社会生产犹如“社会大工厂”,社会运用资源就如同鲁滨逊运用自己的肢体一样自如,计划取代了市场,成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
这会形成生产按比例和社会资源的节省。
列宁在马克思设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更明确地把其分别认作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他说:“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
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
”③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初期,开始进人了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框架内逐步引人市场的阶段;此时的经济实践也表明,计划经济是高效率的。
苏联十月革命后,列宁根据军事共产主义造成巨大经济困难的实践,提出了新经济政策:“转向市场的经济形式。
”从30年代起,在苏联建立起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及以后,斯大林曾对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设想进行了某些修正,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引人了某些市场的作用。
正是这种情况下,苏联在卫国战争前的紧急状态下和战后恢复时期GN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4. 4 %-6: 3%的速度,超过了当时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
当时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计划经济显示出相对于市场经济的高效率。
进人6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下降,效率降低。
技术进步放慢,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从此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经济改革的要求,实施了不同程度的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各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所面临的选择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市场经济。
究其原因,主要有理论的和实证的两方面。
理论根据集中表现为:第一,市场经济是属于经济运行范畴、而不是属于社会经济制度范畴。
市场经济,从其存在形式来讲,是指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一般商品经济形式,反映的是商品社会化问题;从其配置资源的功能来讲,是指与计划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体制,揭示的是优化生产要素组合、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方法问题。
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讲的市场经济,都与社会经济制度是两1}事情,他本身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而是中性的,只能姓“市”。
由此决定了它不是区分社会经济制度的标志和尺度,它既可以依存于私有制,也可以依存于公有制;既可以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因为:首先,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化生产的必经阶段。
市场经济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同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摧毁封闭、落后和保守的局面,扫除一切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凝固状态,把社会推向前进。
因此,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而且是必经的阶段,只有出现这样一个新的生产方式并有了高度发展,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向更高阶段过渡。
另一方面,从社会的物质基础来看,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同样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阶段而进人社会主义社会,但不可能超越发达的市场经济阶段。
因为离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便不能造成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没有赖以依存的物质基础。
其次,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在于市场经济。
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先进科学技术的采用。
商品生产的发展,会形成普遍、频繁和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在这种商品交换中,评价一切商品生产经济活动成果的尺度就是价值。
价值面前人人平等。
各个商品生产者为了使自己的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总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效率,而效率提高最根本的是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各个商品生产者都追求以技术取胜的结果,就推动了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
新技术的出现,又必然引起新的社会分工。
这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概莫能外。
任何国家、地区和民族,都不可能拥有它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技术,而要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都必须在发展市场经济基础上,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已不可避免地成了推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进步的源泉。
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是社会生产力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
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能推动对先进科学技术的采用,提高.劳动者的智慧和才能,提高企业的活力,从而达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的。
这一切充分表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必经的发展阶段。
再次,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建设现代化的任务,尤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更为繁重。
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靠发展市场经济。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不发达阶段,必须通过“补市场经济课”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出发点,中国尤为甚之。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仅存在着发展市场经济的一般性需要,而且更有其特殊需要。
很显然,如果市场经济在中国继续停留在低水平上,那么既谈不上实现现代化,也谈不上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
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发展市场经济的途径,才能推动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
实证根据集中表现为:第一,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由比较有效逐渐转变为低效,进而阻碍了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市场取向改革实践显示了市场经济体制对优化经济资源配置的客观优势,从而推进了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