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维新运动-清末新政 思维导图
中外教育发展史思维导图
设置战区教育部指导委员会 第一个以法制形式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的构想
壬子·癸丑学制
从横向看,学制分为三个系统(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教育制度改革
纵向看年龄,横向看类别
壬戌学制
北洋政府时期
复古主义教育
袁世凯,尊孔读经 教育宗旨: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陈独秀,李大钊
兴办太学重视选举,选贤举能察举制是科举制的萌芽学校教育
汉代
鸿都门学(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经学教育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官学改革)
九品中正制 《颜氏家训》
背景:士族集团内部分配政治权利 局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颜之推,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经典家教名著
隋唐时期
庶-富-教(个体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社会作用) 先天决定论-局限
对象-有教无类
目的-学而优则仕(平民,科举制)
孔子
内容-文、行、忠、信
科目:六艺 教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成套教材
因材施教(谈话法,观察法)
先秦时期
教育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
苏格拉底-产婆术 (西方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意大利
弗吉里奥
通才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 (世俗,人)
维多里诺
创办了快乐之家贵族宫廷学校
继承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对人性回归的重视, 注重关心世俗人的政治生活和信仰自由。宗教,道德,政治性。
北欧
伊拉斯谟,主张人文主义与宗教结合 《愚人颂》《关于正确的教育方法》《论儿童的文雅教育》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社会,国家,民族化
15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维新教育教育的渐次推进第二节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第三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⑴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⑵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此外,为了更好更快地学习西学,康有为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建议。
(2)《大同书》的教育理想●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论述了他所理想的学制体系,包括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倡导“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教育,皆为公费。
●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
第三节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一.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二.清末的留学教育(一)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今日之患,在民智不开,故士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
”●这种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
他主张废八股,改试策论,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严复:八股取士三大害处,“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二)兴学校,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梁启超:“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康有为《大同书》的学校体系:–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严复: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三)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严复:“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梁启超:“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
”●康有为:“定宪法以出政治,明格致以兴艺学。
”湖南时务学堂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和学政江标都倾向维新,在谭嗣同的推动下,在湖南长沙创办时务学堂,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
其它●1894年严复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年谭嗣同在湖南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8年陈芝昌在广州创办的“时敏学堂”等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创立。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以《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来考察
出, 当然出现的问题也非常明显, 故此段成为该书重头也就理所 当 然, 舒新城编订该集的要求是“ 搜集在博, 鉴别在严” 。故该书在此后 6 o年未有能超乎其上的, 成为研究近代教育史的权威著作之一 圈 作为该书着力最大的部分, 清政府新政时教育方面改革 : 制定新学 制、 废除科举、 建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都能从该辑中反映出来。
~
、
引言
为有识之士的 ' 。 - ~ 张之洲、 L; 1 刘坤一在《 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 指 出: “ 窃渭中国不贫_财丽贫于人才 , T 不弱=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 『 贫, 由于见闻不广、 学业, 实; 志气之弱, 由于苟安者无覆危救 亡之远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为人民教育出版社 于 16 年出版 , 91 按该 书《 出版者的话 》“ ,这本书所选 的资 料, 14 从 80年鸦 片战争起, 到 11 年五四运动前后止”“ 99 ,大部分资料所反映的是当时统治阶级 的 教育意见和教育措施”“ ,教育制度 的资料选录的多。 u而 纵观 全 ”[ 书, 可知清末新政时的教育资料 占了该 书所辑资料的大部分, 这与舒 新城编辑该书的目的有关。舒新城(83 90 , 19 ~16)湖南溆浦人 , 国 我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出版家。为了总结近代 以来教育发展的经验教 训, 作为以后教育发展的借鉴 , 舒新城编辑了该书 , “ 专述近代中国人 之教育活动, 求出其因果关系以供现代及后代教育上之资鉴为中国
限 、 机关 及学生 毕 业 的 身 份授 予 等 一 系列 制 度 , 参 酌东 鹾学 主管 并
制, 将学科分为七大门类 即经学、 格致学、 兵学、 农学 、 政治学、 史学、 工学。这样 , . 4 -  ̄院改学堂的过程中, . - f 就提出了完整的学制系统 。 清政府接受建} 于 10 年 9 义, 91 月下令将各地的书院分别改为大 中小学堂 : “ 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 , 著将各省所有书院, 于
考研教育学知识点框架图
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任务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定义的类型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育的结构 教育的功能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古代教育的特征近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教育学综合结构图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学教育学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原理(10章)约100分中国教育史(12章)外国教育史(11章)教育学原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教育的发展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学概述教育心理学(9章)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9章)约30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教育与社会发展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 30分,共75分试卷结构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观点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教育目的的概念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培养目标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学制的概念与要素学制确立的依据各级学校系统各类学校系统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课程的概念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泰勒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目标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的概念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教学理论概述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概述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教育学原理教学教学概述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原则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课程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类型课程改革课程编制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片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业成就评价教学评价的改革德育概念德育任务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德育过程的要素德育过程的规律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道德认识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与类别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及学生观学生群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师生关系德育概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模式 德育教师与学生教师教育学原理教学教学组织原则教学评价及其改革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教育的起源学校的起源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齐国的稷下学宫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墨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思想《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论尊师重道韩愈的教育思想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魏晋南北朝官学变革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科举制度的建立颜之推的教育思想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儒学独尊与 读经做官教 育模式的初 步形成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察举制度荀况的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学校萌芽的传说西周的教育制度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教育史——古代教育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子读书法”“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书院的发展私塾与蒙学教材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颜元的教育思想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派遣留欧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创办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留日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学制颁布课程标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七项标准学制体系与特点近代教育的起步洋务学堂的兴办留学教育的起步“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劝学篇》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兴办中国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维新派的教育实践“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康有为的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严复的教育思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清末的留学教育近代教育体制改革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922年“新学制”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中学毕业会考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抗大”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论教育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现代教育 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育才学校中国教育史——现代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干部教育普通教育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群众教育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教育制度改革学校教育发展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古巴比伦的学校古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古代埃及的学校古代埃及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教学内容丰富阶级性、等级性机构繁多教育方法简单,体罚盛行教师地位高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智者派的教育活动智者派的教育贡献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苏格拉底方法灵魂论与教育教育作用论古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古罗马共和后期的教育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宫廷学校骑士教育教育概况教育的特点及影响教育概况教育的特点及影响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拜占庭的教育阿拉伯的教育外国教育史——古代教育西欧中世纪教育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基督教教育古罗马的教育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古希腊教育古风时代的教育古典时代的教育古希腊化时期的教育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古代印度的教育古代埃及的教育古巴比伦的教育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北欧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耶稣会的学校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教育概况教育思想:洛克、斯宾塞论教育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爱尔维修、狄德罗、拉夏洛泰论教育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第斯多惠论教育教育概况教育思想:乌申斯基论教育教育概况教育思想:贺拉斯·曼论教育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福泽谕吉论教育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原则论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教育贡献及意义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公民教育理论教育贡献及意义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教育要素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论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理论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外国教育史——近代教育西欧近代教育思想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美国近代教育日本近代教育卢梭的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新教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天主教教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英国近代教育法国近代教育德国近代教育俄国近代教育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进步教育运动始末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历史意义《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费舍教育法》《哈多报告》《斯宾斯报告》《1944年教育法》“罗宾斯原则”《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费里教育法》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中学课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课程宪章》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高等学校总纲法》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初级学院运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国防教育法》和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计教育、“返回基础”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统一劳动学校规程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史(下)
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七章宋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宋朝的教育知识点一:北宋的三次兴学?答:一是“庆历兴学”。
(1)州县立学,应科举这必须达到一定的在学天数,方可参加科举。
(2)改革科举考试,罢贴经与墨义,重策论和经学。
(3)改革太学,推行“苏湖教法”制度。
二是“熙宁、元丰兴学”。
(1)改革太学,创建“三舍法”(2)整顿地方官学。
(3)改革教育内容,新编《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4)设置专门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
(5)改革科举考试。
三是“崇宁兴学”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2)行三舍法,规定县学生通过考选升入州学,州学生每三年考选一次升入太学。
(3)改革扩充太学,新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
(4)恢复和创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知识点二:三舍法的名词解释?答: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部分,即三个不同程度的等级。
外舍生成绩优良者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成绩优良者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学生卓异者主判直讲荐之中书,得免乡试和省试。
并按规定直接补官。
知识点三:苏湖教法?答:其主要内容为分斋教学,在学校内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义。
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辅修。
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具有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以培养各个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眀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为目标。
知识点四:北宋六大著名书院?答:湖南的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府书院、江苏的茅山书院。
知识点五:北宋书院教育的特点?答:1、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有当时著名的学者主持,往往成为某一学派的教学和研究基地。
2、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来院讲学,交流学术。
3、书院学生可以自由听讲,不受院别限制,书院都会热情接待其他书院到访的师生。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第一编我国古代的教育第一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二、学校的萌芽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二节奴隶社会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及特点复习题: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2、简述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四、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五、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七、关于教学和教师的思想八、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第三节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孟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三、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思想之比较第四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一、墨家的教育思想二、道家的教育思想三、法家的教育思想复习题:简释题:1、六经六艺2、有教无类3、学而优则仕4、三纲领八条目5、预时孙摩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考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3、简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4、评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5、简述孟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
6、简述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三讲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我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秦代的文教政策二、汉代的文教政策三、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四、隋唐的文教政策五、宋元的文教政策六、明清的文教政策第二节我国古代的官学制度一、汉代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二)地方官学:文翁兴学二、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制度1、西晋的国子学2、南朝宋朝的四学馆3、北魏的四门学三、隋唐时期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六学二馆:(二)地方官学:(三)唐代官学制度的特点:四、宋元时期的官学制度(一)宋代的官学1、北宋初期的三次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2)熙宁、元丰兴学:三舍法3)崇宁兴学2、宋代的官学制度(二)元代的官学实行“汉法”,设置社学:五、明清时期的官学制度第三节我国古代的私学制度一、私学的产生和兴起二、私学的发展(一)经师讲学(二)蒙养教学1、蒙学的发展及类型2、蒙学的教材3、蒙学的教学三、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第四节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的起源二、书院的兴衰1、北宋的书院2、南宋的书院3、元朝的书院4、明朝的书院5、清朝的书院三、书院在教学上的特点复习题:简释题:1、鸿都门学2、六学二馆3、讲会制度4、三舍法思考题:1、简述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从总体上看, 清末废科举、办学堂, 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变革,
毕业; 分科类, 3 年毕业; 加习科, 1 年毕业。此外, 与高等学堂平 它直接导致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行的还有进士馆, 3 年毕业; 译学馆, 5 年毕业。
的进程, 是历史的进步。废除科举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制的
势, 诏准“ 著即自丙午科为始, 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
试亦即停止”[6]。自隋朝以来施行了 1300 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
一、废科举、兴学堂
至此寿终正寝。 伴随着科举制的颓废与终止, 中国近代新式学堂逐步兴起。
清 沿 明 制 , 取 士 仍 由 科 举 , 但 科 举 制 度 的 腐 败 已 彰 显 出 来 。 最早的是 1862 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此后, 洋务派兴办了 30 多
要 具 有 以 下 特 征 : 首 先 , 学 制 突 出 体 现 了“ 中 学 为 体 , 西 学 为 用 ” 的功能; 学堂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私塾、书院
的思想。封建性课程在初等、中等学堂占三分之二以上, 初等小 生徒只读儒家经书, 知识结构单调、狭窄, 而学堂不单纯读经, 还
学 堂 的 读 经 课 每 周 多 达 12 小 时 ; 同 时 , 学 制 也 规 定 了 各 级 各 类 学堂开设一定数量的西学课程,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其次, 学制所规定的学习期限长, 达 29 至 30 年。第 三, 该学制比以往的学制在教育系统方面更为周密和完备, 实业 学堂和师范学堂自成系统。从而确立了中国近代学制的基本模 式, 对以后学制组织形式有很大的影响。
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到欧美留学, 开辟了一条与科举取士不 为 政 事 之 本 ”“, 除 京 师 已 设 大 学 堂 , 各 府 及 直 隶 州 均 改 设 中 学
中国教育史维新运动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废八股考试,改 试策论,等学校 普遍开设后,再 废科举
1
创办学校,改变 传统教育内容, 传授科学技术, 培养新型人才
2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 他将兴学育才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保障加以强调。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二、清末新学制的确立 (二)癸卯学制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合作 对“壬寅学制”进行修改,于1904年 1月 (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 《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三、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确立
(一)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清政府为保证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 落实,1904年《学务纲要》规定专设总理 学务大臣。1905年12月,清廷批准成立学 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 关。学部内分为五司,即总务司、专门司、 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设视学官专任 巡视京外学务。
三、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确立 (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1906年4月,清政府根据学部奏请, 决定各省裁撤学政,改设提学使司,统辖 全省学务。1906年5月,学部奏定,在各 厅、州、县建立劝学所,管辖本地学务。
四、教育宗旨的厘定
1906年 3月,根据学部的建议朝廷下 谕,正式确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 武,尚实”为教育宗旨。宗旨的前两项强 调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礼教,体现封 建教育的根本性质。后三项分别与德育、 体育和智育对应,但出发点都是国家本位。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至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育
1.了解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2.掌握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及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L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意义:
①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学制出台的前奏;
②对中国学术走向及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明显影响; ③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痕迹[奖励出身]。
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1897 年12 月16 日, 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 设经济特科, 为废八股和科举打开了突破 口。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第一次提出废八 股的要求。 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著自下 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 《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 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 在县设立中学,在省、 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 律、 师范各专门学校。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 同时,康有为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 学制。”力图在中国建立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学制。 他把办学校比喻为“宜急补养以培养其中气”的 治病良方。
三、维新教育改革
(一)设立京师大学堂
(二)废除八股考试 改革科Leabharlann 制度 (三)讲求西学 建立新式学堂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孙家鼐管理大学 堂事务。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务停顿。1902年学堂 恢复(京师同文馆1902年亦并入京师大学堂)。 1910年发展为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 商七科的大学。1912年始更名为北京大学。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生平简介
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 南海人,字广厦,号长素, 人称南海先生。 他是近代中 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 表之一,是戊戌变法时期资 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 是维新派的杰出领袖,是我 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讲义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讲义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一、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1. 近代以来探索国家出路努力的继续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一方面,一次次侵略战争把中国拽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一方面,统治者昧于时事,压制或者拖延变革,使中国不能急起直追,赶上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使得中国人民一次次蒙受将成亡国奴的耻辱,并承受着残酷的阶级剥削。
在这种巨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压迫下,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都曾奋起,为了给国家寻找出路,也为了给本阶级寻找出路而努力探索。
戊戌维新运动是继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革命,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又一次努力。
2.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继续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不久,与洋务运动兴起的同时及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要求改革的潮流,即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就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传播者。
早期改良主义者不同于洋务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不屑于洋务派单纯模仿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他们中有的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有的人鼓吹欧美各国的议会制度。
他们还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议清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和振兴民族工商业的措施,以利于跟西方列强开展商战。
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做了若干舆论准备。
3.中日甲午战争的振憾以及迫在眉睫的瓜分危机(1)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结束。
号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子孙、文明神胄的堂堂中华”居然战败于边僻海岛的“虾夷”日本,朝野为之震惊!变法图强之议再度兴起。
康有为联络各省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2)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
这个狂潮的起因,正是日本的崛起打破了列强在华的“均势”。
先是德国借曹州教案强租胶州湾,开全世界破天荒的先例,接着,俄、法、英、日争相效尤。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第八章笔记整理
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第一节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一、兴办学堂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活动是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
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
另一类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
(1)万木草堂(掌握)1891年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于广州,变法派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起初只有梁、徐勤等20多个学生,到1898年时,学生已达千人,成为宣扬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的场所。
康有为撰《长兴学记》以为学规。
康在草堂讲学四年,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日后的政治活动中,大批草堂学生坚定追随,如梁启超、麦孟华、徐勤、康广仁等。
(2)时务学堂(掌握)时务学堂是1897年由湖南的维新派人士黄遵宪、谭嗣同、江标和支持维新的官吏陈宝箴等人创办的,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康才常为助教。
采用康有为当年办“万木草堂”的经验,通过教学活动,大力宣传变法思想。
梁规定时务学堂的内容,中西学并重,分经、史、子和西学几类,他把学堂的功课分作“普通课”和“专门课”两大类,学完普通课后,再根据每人的志愿和特长,分别学习各种专门性的课程,以充实专门知识。
进务学堂在当时负有一定声望,并为维新变法事业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人才。
二、兴办学会和发行报刊1895年,康有为与陈炽创办的《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并于同年成立北京强学会和上海强学会。
1896年,梁启超在北京创办《时务报》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各地宣传维新的学会的报刊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维新派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进行维新思想的启蒙。
学会与维新学堂相互补充,起到了扩大教育面,开民智、新民德的作用。
第二节“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一、创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6月,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首次向朝廷正式提出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建议,此后,康有为、王鹏运等也多次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但因一些大臣的反对未能实施。
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一、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早期改良派是19世纪7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思想群体。
他们都把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作为实现整体改革方案的基础,他们在文化教育上的主张大致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全面学习西学早期改良派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进了一步,认为西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化学习的层次。
在一定程度上,早期改良派是用人类整体文化的观念来考虑中学和西学的关系,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教法度应该择善而从,不应该有古今、中外、华夷的区分,完全突破了民族文化本位观念。
(2)改革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受到了早期改良派的批判,但并未遭到彻底否定。
早期改良派仍主张保留科举制度的形态,甚至在他们设计近代学制时还考虑到与科举制度接轨。
(3)建立近代学制在早期改良派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是郑观应。
他提出仿照西方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学制系统,大、中、小学均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规定学习年限各为三年,以考试的结果为升学的标准。
鉴于当时的现实,他提出了“变通”的方法,即将科举制的进士、举人、秀才的三级科名与大、中、小三级学校相配合,并将各省、府、县的书院改为学堂。
他是国内最早倡导改书院为学堂的人。
郑观应设想的这个三级学制系统,实际上是以中等教育作为正规学制的起点的,学制中的“小学”已略相当于中等教育的起始程度。
而“各乡亦分设家塾、公塾”,初等教育主要在家塾、公塾中进行,未纳入正式学制系统,不规定学习年限,学生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小学”。
从入“小学”就开始实行分科教育,分文、武科两大类,文科类有六科:文学、政事、言语、格致、艺学、杂学;武科类只有陆军和海军两科。
这种学制设想虽然还显得粗糙,且明显有和科举挂钩的痕迹,包括三年学制年限也和科举三年一试相通。
但它反映了早期改良派要求系统地改革封建教育体制的思想,也远远超出了洋务派教育实践的水平,克服了洋务学堂孤立、分散和应急性的特点。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8.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是( )。 A.梁启超 B.康有为 C.张之洞 D.严复 【答案】A 【解析】1896 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 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9.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是( )。 A.严复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有为 【答案】A 【解析】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从对 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形势认识出发,对这一教育目标模式进行了论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1 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一、选择题 1.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 )。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解析】《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 程》《实业学堂通则》《译学馆章程 55》(译学馆又称方言学堂)《进士馆章程》等,统称《奏 定学堂章程》。因公布时在阴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 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
标志着湖南教育由旧式书院制度向新式学堂制度的转变,也是湖南近代化教育的开端。促成
新式学校设立和书院制度改革,实现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换。
13.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维新运动时期的( )。 A.燕京大学堂 B.北洋大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北平大学堂 【答案】C 【解析】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 1912 年 5 月之前使用的旧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 政”之一,学校创办于 1898 年 7 月 3 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 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一章维新运动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二、清末新学制的确立
(一)壬寅学制
1902年,在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 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 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为该年为壬寅 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学制 系统,具体规定了个学堂的性质、培养目 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 互衔接关系。
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 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 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 进步。故梁启超指出“ 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 种特色之国民”。
“开民智”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2.教育内容 主要观点
学校开设西学包括西政 、西艺、西文、西史, 同时强调学习中学,提 倡读原本的古圣先哲创 立的经史、子学,主张 西学必须扎根在中国的 土地上。
二、清末新学制的确立
(二)癸卯学制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合作 对“壬寅学制”进行修改,于1904年 1月 (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 《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三、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确立
(一)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清政府为保证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 落实,1904年《学务纲要》规定专设总理 学务大臣。1905年12月,清廷批准成立学 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 关。学部内分为五司,即总务司、专门司、 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设视学官专任 巡视京外学务。
二、维新教育实践
(一)开设报馆宣传变法 (二)办学堂培育人才 (三)建学会扩展力量
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一)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二)设立京师大学堂 (三)改革书院 筹办各级各类学校 (四)派人出国游学(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学制的建立
壬寅学制
1902 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
规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校系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 统的法定学校系统,未能实行,但却成为“癸卯学制”的雏形
1903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法定学制
在普通学堂之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独立系统
科举制的废除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
建立行政体制 制定教育宗旨
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 专设总理学务大臣,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学部 宗旨:忠君(核心)、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出发点:国家本位
康有为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废除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除科举。 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1884年《大同书》,废除私有制、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 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开民智为第一要义
维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早期改良派
经济: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思想文化: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文化知识
主张:学习西学;改革科举;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
1891年广州万木草堂
维
举办学堂
康有为
新
1897年长沙湖南时务学堂
教 育
对洋务学堂有所突破的新式学堂
盛宣怀:天津、上海创办的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
的
梁启超、经元:上海的经正女学
《变法通议》-《论幼学》
严复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
以德、智、体三要素设计教育目标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体用不可分,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
维新教育的历史意义
从教育历史发展全过程看
中国旧教育真正改革阶段从戊戌变法开始
从教育观念看
要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替代孔孟之学为核心的儒家教育思想。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书院,筹办各级各类学校
派人出国游学
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新
认为权生于智,欲伸民权须先广民智
运 动--
维新代表人物的思想
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新国民标准:品行、智识、体力三种基本素质
清
梁启超
论学制
按人身心发展阶段建立的学制
末 新
1896年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论师范》是中国首次专文论述师范问题
政
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变法通议》-《论女学》一文指出女子教育的必要性 男女平等
从人才培养看
要造就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会兴办新型工业,能促进农业发展 ,懂得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式国民
从教育制度看
要全面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改革普通教育、发展普通中学、小学,要 普及初等教育
从改革教育内容看
全面引入西学,包括西方进步的科学技术、西方政治、哲学等
代表:冯桂芬、郑观应、王韬
政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第一所国人自办正规女子学校
发
维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育实践
展 过
康有为
北京《中外纪闻》后更名《万国公报》 上海《强学报》
两会两报
程
举办学会、发行报刊
和
梁启超:上海《时务报》
基 本
严复:天津《国闻报》
内
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容
设立京师大学堂
全国最高学,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蒙养院(4年)
癸卯学制
初等教育
初等小学堂(5年) 高等小学堂(4年)。
三段七级
中等教育
中学堂(5年)
高等学堂(3年)
高等教育
分科大学堂(3―4年)
通儒院(5年)
第一步是改革科举内容。如维新变法时下令废八股,改策论。
第二步,递减科举中额。清政府采取每年递减名额的方法来逐步取消科举。
废科举,兴学堂
第三步,科举制的完全废止。1905年下诏各省全部取消科举考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
批判清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 ,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学说
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救国”论的批判
孙中山与严复展开争论,他认为应先革命后教育
开展社会教育,举办革命学校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