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整理
婚姻制度血缘婚:原始社会中同一原始群体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妹)发生两性关系,排斥亲(父母)子(子女)通婚群婚:原始群婚是人类祖先实行的一种两性偶合关系伙婚:伙婚又称亚血缘婚,伙婚制家庭亦即普纳鲁亚家庭。
一群兄弟和不是自己姐妹的另一群女子通婚,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男女之间互称“亲密的伙伴”普纳鲁亚家庭:若干同胞的、旁系的或血统较远的一群姐妹,与其他集团的一群男子互相集体通婚,丈夫们互称“普那路亚”;同样,若干同胞的、旁系的或血统较远的一群兄弟,与其他集团的一群女子互相集体通婚,妻子们也互称“普那路亚”。
由这种婚姻关系产生的家庭形式,称为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指原始社会时期,成年男女双方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不牢固的夫妻关系,属于个体婚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妻制,指一对不同族属的男女,通过社会、政治的媒介,建立了带独占同居性质的牢固持久的婚姻关系。
具有不可离异性和男权至上的特点,形成以父系家长母权制:指按母系或女子血缘关系计算继嗣关系和继承财产关系的氏族、家庭制度父权制:指男性统治,一个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领域还是家庭领域,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导民婚配:管理婚姻的官员(大司徒、媒氏等)用婚姻的礼仪去教化百姓,帮助他们及时嫁娶,以减少社会上的怨女旷夫。
倘若男三十、女二十尚未婚嫁,政府就要督促其婚配嫁娶有媒:封建聘娶婚把媒妁之言作为婚姻成立的必备条件,并以法律的形式对媒聘的履行做了严格规定。
凡是不经过媒人沟通而自由结合者,都属不法,社会不予认可父母之命:父母之命是封建聘娶婚姻的必备条件,子女的婚姻都必须经过父母同意才可以嫁娶同姓不婚:西周重要的婚姻政策。
西周,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唐代,同姓共宗禁止婚配;明、清法律严禁同宗婚配,对同姓不同宗则开禁媵妾:媵指陪嫁的女子,古代诸侯娶妻,女方多以兄弟之女和新娘的妹妹为随嫁,即媵。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水准面:水准面是受地球重力影响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其面上任意一点的铅垂线都垂直与改点的曲面。
2.大地体:由地球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它代表了地球的自然形状和大小。
3.参考椭球面:与大地水准面非常接近的能用数学方程表示的旋转椭球体相应的规则曲面。
4.绝对高程:地面点沿铅垂线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5.相对高程:假定一个水准面作为高程起算面,地面点到假定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6.高差:地面两点间的绝对高程或相对高程之差。
7.高程测量:确定地面点高程的测量工作。
8.视准轴:物镜光心和十字丝焦点的连线。
9.望远镜放大率:眼睛由望远镜观察虚像所张的夹角与直接观察远处的实物所张的角的比值。
10.高差法:根据高差推算待定点高程的方法。
11.水平角:指相交于一点的两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竖直投影所形成的夹角。
12.竖直角:指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观测实现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13.测回法:测角的基本方法,用于两个目标方向之间水平角的测量。
14.竖盘读数指标差:正镜观测时,实际的始读数为X0左=900+X,倒镜观测时,时读数为X0右=2700+X,其差值X称为竖盘指标差。
15.直线定线:当地面两点之间的距离大于钢尺的一个尺段时,就需要在直线方向上标定若干个分段点,这项工作称为直线定线。
16.电磁波测距仪:用电磁波(或光波或微波)作为载体,传输测距信号,以测量两点间距离的一种仪器。
17.测量误差:每次对观测对象进行得到的数值与观测对象真值之间的差值。
18.系统误差: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观测时,其符号和大小均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着的误差。
19.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观测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随机性,即大小不等,符号不同,但统计分析的结果都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20.中误差:m=±√[ΔΔ]/n,式中,m表示中误差,[ΔΔ]表示一组等精度观测误差Δi自乘的总和,n表示观测数。
化学名词解释完美整理版
化学名词解释完美整理版
化学名词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通过解释这些名词
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下面是一份完美整理的化学名
词解释。
1. 原子:构成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具有元素特性。
2.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稳定结构。
3.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4. 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以化学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
5. 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原有物质消耗并生成新的物质。
6.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7. 酸:具有给出氢离子(H+)能力的物质。
8. 碱:具有接受氢离子(H+)能力的物质。
9.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过程,包括氧化(失去电子)和
还原(获得电子)两个反应。
10. 反应速率:反应物消耗或产物生成的速度。
11. 平衡态:反应物和产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的状态。
12. 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数的比值。
13. 摩尔比例:反应物之间的摩尔数比值。
14. 电离:溶解在水中的化合物分解为离子的过程。
15. 阴离子:带有负电荷的离子。
16. 阳离子:带有正电荷的离子。
17. 反应热: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18.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
19. 化学键:原子间形成的电子共享或电子转移的连接。
20. 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同一元素。
以上是一份完美整理的化学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 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名词解释克拉克值:指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常用单位有%,ppm,ppb,ppt)。
地球化学体系:根据研究需要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特定的物质区域)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T、P等),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
元素丰度:将元素在宇宙体或者较大的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
大陆地壳: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厚度变化在5-80km,分为上部由沉积岩和花岗岩组成的硅铝层,下部由相当于玄武岩、辉长岩或麻粒岩等组成的硅镁层两部分组成。
类质同象: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或分子)所占据而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格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相近的现象。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当体系与环境处于不平衡条件时,元素将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以达到与新环境条件的平衡,该过程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共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的多相平衡将发生移动,原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将降低。
水-岩化学作用:由于地壳上部与水圈直接接触,两者之间发生的化学作用统称为水-岩化学作用。
水-岩化学作用是地表条件下范围广泛和极为活跃化学作用,对地表系统元素的组成、演化及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水-岩化学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上部,可一直延伸到上地幔。
盐效应:当溶液中存在易溶盐类时,溶液的盐度对元素的溶解度有影响。
溶液中易溶电解质的浓度增大,导致其它化合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共同离子效应:当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化合物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原难容化合物的溶解度将会降低,称为—。
总分配系数(D i):为了解微量元素在岩石与熔体间的分配行为,需计算微量元素在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岩石和熔体间的总分配系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名词解释(部分整理)
27.指令:是一种经过编码的操作命令,它指定需要进行的操作,支配计算机中的信息传递以及主机与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是构成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元素。
28.透明:在计算机中,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特性称该特性是透明的。
29.位:计算机中的一个二进制数据代码,计算机中数据的最小表示单位。
30.字:数据运算和存储的单位,其位数取决于具体的计算机。
55.原码:带符号数据表示方法之一,一个符号位表示数据的正负,0代表正号,1代表负号,其余的代表数据的绝对值。
56.补码:带符号数据表示方法之一,正数的补码与原码相同,负数的补码是将二进制位按位取反后在最低位上加1.
31.字节:衡量数据量以及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1字节等于8位二进制信息。
32.字长:一个数据字中包含的位数,反应了计算机并行计算的能力。一般为8位、16位、32位或64位。
33.地址:给主存器中不同的存储位置指定的一个二进制编号。
34.存储器:计算机中存储程序和数据的部件,分为内存和外存。
45.操作系统:主要的系统软件,控制其它程序的运行,管理系统资源并且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46.汇编程序:将汇编语言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的计算机软件。
47.汇编语言:采用文字方式(助记符)表示的程序设计语言,其中大部分指令和机器语言中的指令一一对应,但不能被计算机的硬件直接识别。
48.编译程序:将高级语言程序转换成机器语言程序的计算机软件。
19.程序查询I/O方式:启动I/O设备后,CPU程序查询,若未准备好则等待,若条件已具备则执行I/O操作。
20.DMA方式:直接依靠硬件实现主存与外设之间的数据直接传输,传输过程本身不需CPU程序干预制器中的中断机构当字计数器为0时向CPU发出中断请求信号。
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得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与态度得过程。
2、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得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得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就是指学生原有得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得学习得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得个人生理、心理发展得水平与特点。
钽洼塤燭变渙铌。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得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得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掙萝遗锕飒贤鵯。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就是儿童得现有水平,二就是即将达到得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得差异,就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儿童在有指导得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得解决问题得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得水平之间得差异,实际上就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得过渡状态。
瘾连殚写設牆懸。
6、人格:又称个性,就是指决定个体得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她人得行为有稳定区别得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得关系得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绿綿颼繅买珲罚。
8、认知过程:就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与解决问题得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得认知方式与认知能力等方面得个别差异。
獎诱鳟黄诹锰熒。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就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与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与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得独特而稳定得风格。
瘧馀预结镨贗顏。
10、掌握学习:就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得学生提供最佳得教学与给予足够得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得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得教学评价项目)。
节艫場鲒徹瘪琏。
11、性格:就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得对现实得稳固得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得习惯化得行为方式。
整理的名词解释
整理的名词解释【整理的名词解释】一、定义和作用整理,指对一堆杂乱的事物进行有条理的归类、清理和安排,以达到更有效、更高效的目标。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混乱和浪费。
二、物品整理物品整理是指对物品进行分类、清理和组织,以达到更好的使用和管理。
首先,分类是整理的基础,将物品按功能、用途或特性进行划分,使其有序可触,方便寻找。
其次,清理是整理的重要环节,通过清除多余、损坏或过期的物品,可以减少占用空间,提升整体整洁度。
最后,组织是物品整理的关键,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容器的选择,使物品摆放井然有序,易于取用。
三、文件整理文件整理是指对各类文件进行分类、归档和管理的过程。
首先,分类是文件整理的基础,可以按照文件的性质、用途或日期进行分类,提高查找效率。
其次,归档是保证文件整洁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步骤,将文件按一定规则归入合适的文件夹、盒或柜中,便于管理和保管。
最后,管理是文件整理的核心,通过建立文件索引、制定管理制度和定期清理,可以确保文件的可用性和存储效果。
四、时间整理时间整理是指有效规划和管理时间,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更高效、更有成果的工作和生活。
首先,分析时间:通过对时间使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主要时间浪费的原因和症结。
其次,制定计划: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表或计划表,将时间分配给各项任务。
最后,执行计划:按照预定的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顺序,尽量避免拖延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和自律性。
五、信息整理信息整理是指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分类和处理,以便于获取知识、加深理解和实现应用。
首先,采集信息: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等途径,主动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其次,分类整理:对采集到的信息按照主题、领域或重要性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信息库或知识体系。
最后,处理应用: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总结和应用,将信息转化为实际的知识和经验,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心理整理心理整理是指对自身心理状态和情绪进行调整、平衡和管理,以实现内在的和谐与积极。
名词解释(整理)
宏观经济学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得全部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得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则就是一个国民概念,就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得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得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得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得产品与劳务。
4.中间产品:就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得产品。
5.存货投资:企业掌握得存货价值得增加(或减少)。
6.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得投资。
7.政府支出得转移支付:只就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者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得物品或劳务得交换发生。
(所以转移支付与公债利息不计入GDP)8.政府购买:各级政府购买物品与劳务得支出。
(计入GDP)9.企业得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得社会慈善捐款与消费者呆账。
10、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11、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得产出称均衡产出。
也就就是经济社会得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与企业想要有得支出。
12、边际消费倾向:增加1单位得收入中用于增加得消费部分得比率。
13、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得比率。
14、边际储蓄倾向:增加1单位得收入中用于增加得储蓄部分得比率。
15、平均储蓄倾向:任一单位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得比率。
1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得政府购买支出变动得比率。
17、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得比率。
18、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得比率。
19、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得比率。
20、投资:经济学中所讲得投资,就是指资本得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得增加,主要包括厂房、设备得增加。
决定投资得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与投资风险等。
21、资本边际效率:(MEC)就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得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得现值之与等于这项资本品得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名词解释:1、季风(monsoon):就是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得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得、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得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得风称为季风。
大陆与海洋间得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得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就是海陆间季风环流得简称,它就是由大尺度得海洋与大陆间得热力差异形成得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得风称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得风为冬季风。
(2006)2、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得水在太阳辐射与地心引力得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下渗及径流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与周而复始得运动过程。
(2006)3、大气环流:就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得运行得总称,指大范围内得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得各种气流运行得综合现象。
就是形成各种天气与气候得主要因素,可分为行星风系、季风与局部环流。
按水平尺度划分,有某个区域得大气环流、半球或全球得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得大气环流;按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月、季、半年、一年至多年得平均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得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与极地环流)、定常分布得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得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就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得重要机制,也就是这些物理量得输送、平衡与转换得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得非均匀分布就是大气环流得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得基本形势,就是全球气候特征与大范围天气形势得主导因子,也就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得背景。
(2006)4、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得水平运动,就就是洋流。
洋流就是海水运动得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就是海洋得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与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得影响。
(2006)5、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得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名词解释整理的方法和步骤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名词解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我们理解特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和交流。
因此,掌握一些名词解释整理的方法和步骤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整理方法和步骤,希望能对读者在学习和研究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化繁为简,分类整理名词解释的第一步是将复杂的概念化繁为简,将其分解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组成部分。
这可以通过分类整理来实现。
首先,将概念分解为定义、特征、例子和应用等几个方面,并使用合适的词语对其进行描述。
其次,根据定义、特征和例子等信息,将概念归纳到相应的类别中。
最后,将不同类别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关系。
二、查找权威资料,深入了解在进行名词解释整理时,不仅需要理解其表面含义,还需要深入了解其内涵和相关背景。
这可以通过查找权威资料来实现。
首先,找到相关的学术著作、期刊文章、权威网站等资料。
然后,仔细阅读和分析这些资料,寻找与所解释名词相关的重要信息。
最后,将这些信息整合到名词解释中,以增加其准确性和深度。
三、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名词解释的表达应该具备准确性和简洁性。
在描述名词的定义和特征时,应使用准确、恰当的词语,避免含糊和模棱两可。
同时,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和段落,避免冗长和啰嗦。
此外,还应注意逻辑严谨性,确保表达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四、结合实例和比喻,形象化解释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名词解释,可以结合实例和比喻进行形象化解释。
通过提供具体的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
同时,通过使用生动的比喻,可以使概念与读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提高名词解释的可理解性和可记忆性。
五、反复阅读和修改,确保准确性名词解释整理的最后一步是反复阅读和修改。
通过多次阅读和修改,可以发现和纠正一些不准确和不清楚的表达,提高名词解释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此外,还可以请他人帮助阅读和审查,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整理
一、考古学家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
1921年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石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同年又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并首次将考古地层学引入我国。
1925年出版了《甘肃考古记》,将甘肃史前文化分为六期(齐家、仰韶、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其中将前三期归入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后三期归入早期青铜时代。
尽管这一分期被以后考古工作证实并不准确,但却开中国史前考古分期研究之先河。
安特生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进行的考古工作,对于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建立和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展,都是有开创之功的。
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是从安特生开始的。
安特生在《中华远古文化》一文中,将仰韶文化彩陶和中亚安诺和特里波列文化彩陶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种文化类型彩陶纹饰非常相近,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李济:字济之,湖北省钟祥县人。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生于清光绪年间,1979年卒于台湾省。
李济曾在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专业。
归国后开始从事田野考古。
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
领导的安阳殷墟等重要考古工作。
李济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其中花费精力最大的是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
著有《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
在与他人合著的《古器物研究专刊》第1~5本中,对殷墟发掘所获170件青铜容器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其他论著中文的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英文的有《中国民族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安阳》等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从美国哈佛大学专攻考古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后归国,同年秋,先后主持和参加发掘了黑龙江昂昂溪细石器文化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和殷墟的发掘。
1931年,梁思永先后主持了安阳后岗遗址的两发掘。
与以前发掘的最重要的区别是,发掘与遗物统计均依土质土色区分的文化层为单位进行,并依据遗物的特征,将各文化层合并为3个大的文化层,即上层的小屯文化(商文化)、中层的龙山文化和下层的仰韶文化层,这就是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三叠层”。
整理的名词解释
整理的名词解释
整理的解释
整顿使有条理,有秩序
详细解释
(1).整齐而有条理。
《潜夫论·本训》:“是故法令刑赏者,乃所以治民事而致整理尔,未足以兴大化而升太平也。
”《南史·范泰传》:“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
”
(2).整顿,使有条理。
《敦煌变文集·张义潮变文》:“僕射即令整理队伍,排比兵戈,展旗帜,动鸣鼍,纵八阵,骋英雄。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次早,赵二便去整理衣褶,準备做新郎。
”孙中山《和平统一化兵为工》:“本大总统这次回来,专在整理广东。
”
(3).料理;安排。
《村乐堂》第三折:“小官同知的便是。
有我那大夫人。
因奸合毒药药丈夫。
我告防御大人。
谁想防御相公不整理。
”明唐顺之《与项瓯东郡守书》:“愿闻兄之所安,整理民事皆是吾人切
实工夫,而两郡之治如何,并愿闻之。
”清沉復《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芸为整理小酒榼。
”
(4).整治,修理。
《鲁斋郎》楔子:“我有把银壶瓶跌漏了,你与我整理一整理。
”《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当时宣崔寧见驾,将这玉观音教他领去,用心整理。
”。
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名词解释:1、季风(monsoon):是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着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称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2006)2、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下渗及径流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2006)3、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的总称,指大范围内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行星风系、季风和局部环流。
按水平尺度划分,有某个区域的大气环流、半球或全球的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按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月、季、半年、一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2006)4、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运动,就是洋流。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是海洋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6)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效应1.序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初效应)近因效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最近效应)2.刻板效应(P58)——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在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4.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疑邻盗斧、将心比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5.登门槛效应(低球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6.霍桑效应——宣泄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着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启示:1)给予学生额外的关注,真的会造就这个人。
【从旁观者角度】2)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学生自身角度】(这里的被观察着认为他们被抽到是因为他们是优秀的、被关注的)7.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8.南风效应---温暖法则拉封丹(法)9.星座效应——巴纳姆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将某些特性往自己身上套)10.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我们倾向于对优秀者表扬鼓励更多,而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1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团体面临外在威胁时,会更加团结12.詹森效应(P174)平时成绩好,因情绪紧张而在正式场合不能正常发挥的效应。
13.德西效应(不好,不应采用)当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内在动机时,如果人为的给予外在鼓励,反而会降低其学习动机。
14.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P103)正向的肯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15.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名词解释:1、季风(monsoon):是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称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2006)2、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下渗及径流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2006)3、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的总称,指大范围内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行星风系、季风和局部环流。
按水平尺度划分,有某个区域的大气环流、半球或全球的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按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月、季、半年、一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2006)4、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运动,就是洋流。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是海洋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6)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
第十一章1.理同气异理同气异是理学所提出的人性论。
在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中,“理”是创造和主宰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最高精神本体。
“理”必须靠“气”来体现,“气”的千差万别就构成了具体的多样化的宇宙万物。
人也是“理”和“气”的混合物。
“理”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就是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在人性上称作“天地之性”,这是永恒的、不变的;“气”在人性上则表现为“气质之性”,即“人欲”,这是因人而异的。
2.朱熹朱熹字无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在总结先秦以来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因素的基础上,以儒家学说为核心,融合道教的宇宙构成、万物化生理论和佛教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建立了比较完备、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3.《大学衍义补》《大学衍义补》是明代丘濬所作。
此书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专门论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其中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发。
它表明了作者主张德化仁政、轻徭薄赋、宽法省刑的主张。
此书在中国法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十二章1.熙宁新法熙宁新法是北宋革新家王安石变法时所推行的新制。
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为参加政事,主持变法,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政,先后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统称为“熙宁新法”。
王安石力主改革旧法,反对拘泥古制,并以健全法律为手段推行变法,选拔人才,抑制权贵,打击豪强。
新法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负担,并限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
由于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权贵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熙宁年间,王安石两度摆相,他死后,新法被彻底废除,变法失败。
2.“法制无常,近民为要”“法制无常,近民为要”是明中期革新家张居正的立法主张。
张居正反对固守旧制,认为法律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绝不能一成不变。
如果“苟因承弊”,必将“颓靡不振”。
法律变革又须以顺应民情为原则,而不应机械地照搬先祖圣王之法。
【整理】名词解释
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燧人(祝融、女娲)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分封制: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又称为“封建”制,即封邦建国,是帝王按照宗法的等级秩序分封诸侯,使之在封域建立邦国,众建亲戚,以藩屏周的一种政治制度。
其核心内容是授民授疆土,对象是王室子弟、异姓诸侯及古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创立军队等权利,但诸侯需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定期朝觐述职、进贡、拱卫王室的义务。
分封制在前期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
但分封制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利的集中,后期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周王室的逐渐衰微,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显露,至秦朝终被郡县制所取代。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一种制度。
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区分“大宗”和“小宗”,确定“大宗”才有继承权和主祭权,“小宗”则需敬“大宗”,以此维护宗法统治;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目的在于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大程度避免因王位而引发的纷争甚至战乱,稳定国家。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①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② 私学的兴趣,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同时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③封建制刚刚确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动,不同阶级、阶层都要寻找自己的代言人。
百家争鸣: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也是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自由争论的风气。
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言人对宇宙万物提出种种解释,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设想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这些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言人著书立说,广收门徒,相互间进行激烈的争辩,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名词解释:1、季风(monsoon):是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称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2006)2、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下渗及径流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2006)3、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的总称,指大范围内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行星风系、季风和局部环流。
按水平尺度划分,有某个区域的大气环流、半球或全球的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按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月、季、半年、一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2006)4、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运动,就是洋流。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是海洋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6)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见43)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见74)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见83)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教育学名词解释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5.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7.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