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配筋要求

合集下载

梁板最小配筋率以及梁配筋率实例和柱子轴压比

梁板最小配筋率以及梁配筋率实例和柱子轴压比

框架柱轴压比建筑结构设计术语。

它的规范定义如下:轴压比的定义为柱的轴向压力与理论抗压强度的比值。

公式是N/(fc*A)°N为柱的轴压力,fc为砼抗压强度设计值,A为柱的截面面积。

轴压比一般在0.6至0.95之间。

通俗一点说,就是柱子可能受的力大小和柱子最大能承受的力的比值。

相当于安全系数的倒数。

轴压比越大,越不安全,抗震能力越差。

同时也越省材料,节省造价。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0011-2001)中6.3.7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0010-2002)中11.4.16都对柱轴压比规定了限制,限制轴压比主要是为了控制结构的延性。

轴压比越大,柱的延性就越差,在地震作用下柱的破坏呈脆性。

简单地说,柱轴压比越大,配筋也相应会很大。

往往柱轴压比接近规范限值,虽说没超过规范限值,但钢筋会很大,不如将柱子再加大一级,一般50mm为一级。

轴压比很小,说明柱截面大了,在没有其它要求情况下,可以减少柱截面。

一般在抗震设计中,要控制轴压比的上限,也就是要控制柱的轴力不能太大,过大的话要通过加大柱的面积来减小轴压比以满足规范限值。

轴压比是抗震概念设计的一项指标。

它不是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的,而是通过试验及实际地震破坏情况,发现轴压比低的柱子延性比较好,地震的破坏程度远小于轴压比高的柱子。

因此规范设置了轴压比上限,以保证柱子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梁的配筋率怎么计算:二:梁截面为250X650,上部配筋为2根18,下部为3 根16,另外还有4根12的构造筋,箍筋为8@100/200。

上部配筋【4+(0.4-保护层厚度+15D)*2】*3下部【(4+(0.4-保护层+12D)*2】*3构造筋同下部钢筋箍筋单长(0.25+0.5)*2-8*保护层+2*11.9d+8d根数(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间距一1)加密区长度为0.5h=0.5*0.5(h为梁高)就是这样。

老预算员们总结出来的,现在都用这种方法,2楼那种太麻烦了,分一定要给我哦,我把师傅真传的都给你了。

板配筋总结

板配筋总结

板配筋要点受力钢筋1、受力筋最小配筋率要求,《混规》8.5.1,受弯构件一侧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max(0.20%,45f t/f y%;三级钢筋,混凝土等级>=C40取后者)。

《混规》8.5.2,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受拉钢筋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不应小于0.15%。

2、受力钢筋的最大间距要求,《混规》9.1.3,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混构造手册》表2.2.13、板底受力钢筋伸入支座要求,《混规》9.1.4,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注:(1)板中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板厚h<100mm时为6~10mmm;h=100~150mm时为8~12mm;h>150mm时为10~16mm;采用现浇板时受力钢筋不应小于6mm,预制板时不应小于4mm。

《混构造手册》表2.2.2;(2)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板底一般不小于70mm;板面一般不小于100mm。

4、《高规》3.6.3顶层楼板宜双层双向配筋;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同《抗规》6.1.14条第1款。

分布钢筋1、分布钢筋最小配筋要求,《混规》9.1.7,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方向(包括板底受力筋和板面支座负筋)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集中荷载不宜大于200mm。

最小配筋率为0.15%时,分布筋最大间距。

(绿色替换为<=250)注:本条针对单向板,条文说明指出此处分布应力主要考虑现浇板中存在温度-收缩应力,根据工程经验提出了板应在垂直于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要求;对于双向板,板底已配双向受力筋,11G101-1(94页)在板面支座负筋处也给出了分布钢筋,因此,双向在板面支座负筋处也应该参考单向板布置分布筋。

梁的配筋设计一般控制要求

梁的配筋设计一般控制要求

梁的配筋设计一般控制要求一、梁的纵筋配筋率1梁支座纵向受拉钢筋最大配筋率《高规》6.3.3.1: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不应大于2.75%;当梁端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大于2.5%时,受压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一半。

2、梁支座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1 ).《高规》63.2.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P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O.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

2 ).《高规》10.2.7.1: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和0.40%o3、梁跨中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1 ).《高规》6.3.2.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P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O.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才亢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

2 ).《高规》1027.1: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和0.40%o二、上下铁比值1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比值1 ).《混规》9.2.6.1: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

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

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5,IO为梁的计算跨度。

2 ).《高规》63.2.3: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02、梁通长筋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比值《高规》633.2: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β三、钢筋直径1梁箍筋最小直径1) .《抗规》6.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β2) .《高规》10.2.7.2:转换梁,离柱边1.5倍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梁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Iomm、间距不应大于IOOmm0加密区箍筋的最小面积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9ft/fyv;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1.3ft∕fyv、1.2ft∕fyv和1.Ift/fyv。

剪力墙配筋

剪力墙配筋

剪力墙配筋与设计剪力墙配筋设计中,包括有墙体(墙身)配筋、墙端暗柱配筋、墙体暗梁配筋。

(1)墙身配筋(最小配筋率)(配筋间距)墙身配筋比较简单,要同时满足构造配筋和计算书配筋要求。

《抗震规范》:(《混规》P194 11.7.14)P66 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

《高层规范》:P90 7.2.17 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竖向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

《抗震规范》:(《混规》P194 11.7.15)P66 6.4.4 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2 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的拉筋间距不宜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3 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

《高层规范》:P90 7.2.18 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均不宜大于300mm,直径不应小于8mm。

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7.2.19 房屋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纵向剪力墙以及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5%,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

剪力墙的墙身钢筋分有竖向分布钢筋和水平分布钢筋。

在剪力墙结构中,水平分布钢筋居外侧,竖向钢筋居内侧,水平分布钢筋为主要钢筋,拉筋把横竖两种钢筋拉结在一起。

桩基配筋要求

桩基配筋要求

桩基配筋要求
1.配筋率:当桩身直径为300~2000mm 时,正截面配筋率可取0.65%~0.2%(小直径桩取高值);对受荷载特别大的桩、抗拔桩和嵌岩端承桩应根据计算确定配筋率,并不应小于上述规定值;
2.配筋长度:
(1)端承型桩和位于坡地岸边的基桩应沿桩身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2)桩径大于600mm 的摩擦型桩配筋长度不应小于2/3 桩长;当受水平荷载时,配筋长度尚不宜小于4.0/α(α为桩的水平变形系数);(3)对于受地震作用的基桩,桩身配筋长度应穿过可液化土层和软弱土层,进入稳定土层的深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3.4.6 条规定的深度;(4)受负摩阻力的桩、因先成桩后开挖基坑而随地基土回弹的桩,其配筋长度应穿过软弱土层并进入稳定土层,进入的深度不应小于2~3 倍桩身直径;
(5)专用抗拔桩及因地震作用、冻胀或膨胀力作用而受拔力的桩,应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3.对于受水平荷载的桩,主筋不应小于8φ12;对于抗压桩和抗拔桩,主筋不应少于6φ10;纵向主筋应沿桩身周边均匀布置,其净距不应小于60mm;
4.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宜为200~300mm;受水平荷载较大桩基、承受水平地震作用的桩基以及考虑主筋作用计算
桩身受压承载力时,桩顶以下5d 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间距不应大于100mm;当桩身位于液化土层范围内时箍筋应加密;当考虑箍筋受力作用时,箍筋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有关规定;当钢筋笼长度超过4m 时,应每隔2m 设一道直径不小于12mm 的焊接加劲箍筋。

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

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

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原创实用版】目录1.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概念2.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计算方法3.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合理范围4.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过大的处理方法5.总结正文一、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概念约束边缘构件是指在结构中承受弯矩和剪力的边缘构件,如剪力墙、柱等。

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是指约束边缘构件中的钢筋面积与混凝土面积之比,它是反映约束边缘构件钢筋配置的重要参数。

二、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计算方法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计算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约束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率要求。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规定,约束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满足一定的数值要求,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能。

2.约束边缘构件的最小纵筋配筋率及直径数量要求。

约束边缘构件的最小纵筋配筋率和直径数量要求是为了保证构件的抗弯承载力。

3.箍筋的最小直径间距及配箍率要求。

箍筋的最小直径间距和配箍率要求是为了保证构件的抗剪承载力。

三、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合理范围一般来说,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合理范围为 0.25%~1.4%。

在这个范围内,可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能和经济性。

四、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过大的处理方法如果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过大,可能会导致结构浪费材料或者施工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调整剪力墙的布置,如增加剪力墙的长度或面积,以降低配筋率。

2.优化钢筋配置,如适当减少钢筋直径或间距,以降低钢筋面积。

3.采用高效钢筋,如高强度钢筋,可以在保证安全性能的前提下,降低钢筋面积。

五、总结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是结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它的合理范围可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能和经济性。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1. 简介钢筋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结构中以增加其抗拉能力。

在构造中,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和稳定,需要确定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本文将介绍钢筋最小配筋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并提供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2. 钢筋最小配筋率的概念钢筋最小配筋率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为了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抗拉能力和延性,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将钢筋嵌入混凝土中。

这个比例就是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受力状况、使用寿命等因素来确定的。

它反映了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所需的最低限度钢筋用量。

3. 计算方法3.1 根据规范确定最小配筋率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如《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可以得到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下的最小配筋率。

以C30混凝土为例,其最小配筋率可按以下步骤计算:1.确定受拉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 yd;2.计算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 cd;3.根据规范给出的公式,计算最小配筋率ρmin。

3.2 最小配筋率的修正实际工程中,有时需要对最小配筋率进行修正,以满足特定需求。

常见的修正因素包括:•结构受力状况:根据结构所承受的荷载类型和大小,对最小配筋率进行调整;•环境条件:考虑结构所处环境(如地震、腐蚀等),对最小配筋率进行修正;•使用寿命:根据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对最小配筋率进行修正。

修正后的最小配筋率可以通过实验或经验确定。

4. 影响因素钢筋最小配筋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4.1 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是影响最小配筋率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最小配筋率也会相应增加。

4.2 结构受力状况结构所承受的荷载类型和大小对最小配筋率有直接影响。

不同受力状况下,需要不同的最小配筋率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3 环境条件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也会对最小配筋率产生影响。

例如,在地震区域,需要增加最小配筋率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在腐蚀环境中,需要采取防腐措施或增加最小配筋率以延长结构寿命。

最小配筋要求

最小配筋要求

梁设计要求一、强条(“不应”)第10.2.1条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8mm。

梁上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梁的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

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第10.2.6条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边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不应少于两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2l0,此处,l0为该跨的计算跨度。

第10.2.10条梁中箍筋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10.2.10的规定,当V>0.7f t bh0+0.05N p0时,箍筋的配筋率ρsv(ρsv=A sv/(b s))尚不应小于0.24f t/f yv;2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做成封闭式;此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同时不应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第10.2.11条对截面高度h>800mm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h≤800mm 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

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纵向受压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
钢筋最小配筋率是指在构造钢筋中的钢筋截面积与构件截面积之比。

最小配筋率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钢筋在结构中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防止结构在受力时发生破坏。

根据国内的相关规范与标准,常见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如下:
1. 梁:梁的最小配筋率为0.0025,即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构件截面积的0.25%。

2. 柱:柱的最小配筋率为0.01,即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构件截面积的1%。

3. 框架:框架结构的最小配筋率为0.003,即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构件截面积的0.3%。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最小配筋率是根据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和荷载特点来确定的,并且会根据具体的设计情况和结构类型进行调整。

在实际工程中,还需要考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以避免过度配筋导致施工困难和不经济。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施工性来确定合适的钢筋配筋率。

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

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

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摘要:1.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概念和重要性2.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计算方法和要求3.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合理范围4.配筋率过大的处理方法正文:一、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概念和重要性约束边缘构件是指在结构中受到约束的边缘构件,如剪力墙、柱等。

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是指约束边缘构件中的钢筋配筋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之比,它是反映构件抗震性能的重要参数。

合理的配筋率能够保证构件在地震等复杂荷载作用下,具有良好的延性和韧性,从而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二、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计算方法和要求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计算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纵筋配筋率: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规定,约束边缘构件的纵筋配筋率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即0.25%。

同时,纵筋的直径和间距也需要满足规范的要求。

2.箍筋配筋率:箍筋配筋率的计算需要考虑构件的尺寸、荷载和混凝土强度等因素。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规定,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配筋率应满足最小配箍率要求,并且在阴影区内的箍筋间距应满足规范的要求。

三、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合理范围一般来说,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合理范围为0.25% 至1.4%。

在这个范围内,构件的抗震性能可以得到有效保证。

但实际设计中,由于计算误差、材料性能差异等因素,配筋率可能会偏离这个范围。

四、配筋率过大的处理方法如果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过大,可能导致构件的抗震性能过剩,浪费材料和增加造价。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调整钢筋直径和间距,降低配筋率;2.增加剪力墙长度(面积),提高构件的抗震能力,从而降低配筋率;3.按照框架柱的配筋率控制方法,将最大配筋率控制在5% 以内。

总之,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计算和调整是一个复杂且繁琐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构件的尺寸、荷载、材料性能等因素。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摘要:1.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的概念2.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计算方法3.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应用案例4.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调整方法正文:一、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的概念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是指在建筑结构中,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裂缝和变形要求,所设置的钢筋面积与构件有效面积之比的最小值。

它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用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计算方法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计算方法根据构件的类型和受力情况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构件的最小配筋率计算方法: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一侧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2%。

2.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2%。

3.板:混凝土截面b·ho 的最小配筋率为0.15%。

4.梁: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混凝土截面b·ho 的0.2%。

5.柱:全截面钢筋最小配筋率为柱截面面积的0.5%。

三、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应用案例假设一个梁的混凝土截面尺寸为b=200mm,h=600mm,根据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2%。

即:受拉钢筋面积= 0.2% × 200mm × 600mm = 24000mm这意味着在设计该梁的受拉钢筋时,其面积应不小于24000mm,以确保梁的结构安全和稳定。

四、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调整方法当计算所需配筋小于最小配筋率时,应按最小配筋率进行配筋。

若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应检查计算是否有误,如荷载取值、计算过程等。

如果计算无误,则应考虑是否构件的截面选取过大,是否有可能减小构件尺寸。

如果建筑上不允许更改构件尺寸,那就按最小配筋率进行配筋。

总之,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是确保建筑结构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参数。

地梁最小配筋要求

地梁最小配筋要求

地梁最小配筋要求地梁作为建筑物的基础结构,其稳定性对于建筑物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地梁的强度和稳定性,必须满足一定的最小配筋要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梁在五个方面的最小配筋要求。

一、纵向受力钢筋纵向受力钢筋是地梁的主要承重钢筋,用于承受由建筑物重量产生的拉力和压力。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为8mm,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4%。

在计算所需钢筋数量时,应考虑地梁的跨度、承载要求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等因素。

二、箍筋箍筋主要用于固定纵向受力钢筋的位置,增加地梁的抗剪切能力。

箍筋的最小直径为6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o在支座和跨中部位,应适当加密箍筋,以提高地梁的承载能力。

三、弯起钢筋弯起钢筋主要用于承受地梁端部的剪力。

弯起钢筋的最小直径应与纵向受力钢筋相同,同时应根据计算确定其弯起角度和锚固长度。

弯起钢筋的位置和数量应合理设置,以确保地梁在承受剪力时不会发生剪切破坏。

四、分布钢筋分布钢筋主要用于传递混凝土内部的收缩应力,防止地梁出现裂缝。

分布钢筋的最小直径为4三n,并应按照一定间距均匀布置在地梁的受拉区域。

分布钢筋的直径和间距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

五、混凝土保护层混凝土保护层是地梁的外层结构,用于保护钢筋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腐蚀、高温等。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地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40mm o保护层厚度的最小值应根据环境条件和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

在特殊环境中,如腐蚀严重或高温等情况下,应采取相应的防腐和耐热措施。

总结本文介绍了地梁在纵向受力钢筋、箍筋、弯起钢筋、分布钢筋和混凝土保护层等方面的最小配筋要求。

在进行地梁设计和施工时,必须遵守这些最小配筋要求以确保地梁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满足建筑物安全和长期使用的需要。

在实际应用中,设计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地理环境和使用要求进行配筋设计,并在必要时采取加强措施。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规范、规程及有关构造手册中均以做出明确规定,但合理配筋率要根据设计师的设计历练、扎实的结构知识、丰富的经验、构件的受力特性以及结构设计的整体性思维等来确定。

1.混凝土构件配筋首先满足受力、裂缝、变形要求;2.受弯构件如板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25-0.5%之间,钢筋直径在Φ8-Φ12之间,钢筋间距在100-200mm之间,配筋率较小时对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不利,配筋率较大不经济。

混凝土板厚在构造手册中有规定,板配筋优化的空间很大,根据跨度、荷载布置情况,应多做比较,才能找到平衡点。

3.梁构件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5-1.2%之间,梁配筋主要取决于梁高合理性及荷载大小,若依据建筑空间需要做宽扁梁,计算配筋会偏大。

但造价不要由结构专业去主导,应结合其他专业综合分析考虑。

4.柱、剪力墙属受压或偏心受压构件,其配筋一般有构造控制,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适当提高配筋率,钢筋间距最好控制在200mm以下,能更好约束混凝土、控制裂缝。

注意:受力柱钢筋直径在16-25之间,市场供应充足,施工便于用直螺纹连接。

直螺纹连接与焊接造价相差不多,施工简单,节约钢筋。

5.构造需要截面较大构件,如地下室外墙,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5%以上,钢筋间距150mm以下,严格控制裂缝,满足防水需要。

6.基础等以冲切、抗剪控制的混凝土构件,满足受力及最小配筋率即可。

7.建筑构造装饰性混凝土构件,配筋率在满足受力需求上,一般不控制最小配筋率,但做好拉结,确保安全。

8.柱的体积配箍率,从抗震角度,取值应保守些,应高于规范中的限值,对约束混凝土,提高抗倒塌能力有益处,也能够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准则。

最大配筋率是提示你不要超筋,最小配筋率是构造要求,合理配筋率是控制截面设计的依据之一。

下面是框架梁的配筋率要求: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高规下表6.3.2-1规定的数值;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高规下表6.4.3-1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0.1;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XGB50010-2002 第-1条)第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11.4.12-1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对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1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XGB50010-2002 第-1条)说明:依表11.4.12-1注,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本程序对表中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与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0.1计算最小配筋率时按GB50010-2002第9.5.1条注3取全截面面积计算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 0.8%的要求第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表率(%)此条仅适用于一级且剪跨比小于2的柱五、柱全部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XGB50010-2002 第条)第条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且柱的剪跨比λ≤2时,柱每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

条基最小配筋率

条基最小配筋率

条基最小配筋率条基最小配筋率是指在条形基础设计中,为了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需要在基础中设置钢筋,以增加其抗弯和抗剪能力。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条基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在设计条形基础时,需要考虑到地基的承载能力、构筑物的重量、土层的稳定性等因素。

根据相关的规范和经验,可以确定条基的尺寸和钢筋配筋率。

钢筋的配筋率是指在基础截面中,钢筋的截面积与基础截面积之比。

配筋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一般来说,条基的最小配筋率是根据基础的设计要求和土层的承载能力来确定的。

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可以得出最小配筋率的数值范围。

在设计时,需要保证钢筋的截面积不小于最小配筋率所对应的数值,以确保基础的安全性。

最小配筋率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到钢筋的间距和直径等因素。

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钢筋的间距和直径应满足一定的限制,以保证钢筋的有效工作。

在实际设计中,可以根据结构的要求和土层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钢筋直径和间距,以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最小配筋率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到基础的形状和受力情况。

不同形状的基础在设计时,其受力特点和要求也不同,因此最小配筋率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柱子的基础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柱子的竖向和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以确定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的确定是基础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合理的最小配筋率可以确保基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设计师在进行条形基础设计时,需要根据相关规范和经验,合理确定最小配筋率,以确保基础的质量和可靠性。

条基最小配筋率是条形基础设计中的重要参数。

通过合理确定最小配筋率,可以保证基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设计师在进行条形基础设计时,需要根据相关规范和经验,合理选择钢筋的直径和间距,以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这样才能确保基础的质量和可靠性,为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水池侧壁最小配筋率 规范规定

水池侧壁最小配筋率 规范规定

水池侧壁最小配筋率规范规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对污水的处理再回收工作。

各种污水处理工艺迅速发展,这就需要土建专业与之密切配合,满足其需要。

砼水池作为特种混凝土结构,与常规的砼结构在设计、构造要求上基本类似但也有所区别,既要保证极限承载力要求下的构件强度要求,还应满足正常使用状态下变形,裂缝和耐久性等要求。

在设计中池体按常常组成单元分解成单、双向受力板;圆柱壳、圆锥壳、拱壳及其组合壳体考虑。

受力情况较复杂,有内外部的水压力、土压力、温湿度作用、地面车辆轮压、流水压力、融冰压力、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多种工况相互组合。

作为储水结构,其耐久性和防裂缝的控制更为重点控制内容。

一般项目水池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重要性等级二级即可。

桩承台最小配筋率

桩承台最小配筋率

桩承台最小配筋率
桩承台的最小配筋率应根据设计要求、钢筋的抗拉强度等进行计算确定,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确定桩承台的设计要求,包括受力性能、荷载等级、混凝土等级等。

2.根据设计荷载和混凝土等级确定桩承台的截面尺寸。

3.根据桩承台的截面尺寸、混凝土等级和受力性能设计出钢筋配筋方案。

4.根据钢筋配筋方案计算出桩承台的配筋率,配筋率应满足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5.对于桩承台的钢筋配筋率不得小于0.5%,同时也不能超过规范的限制值。

6.在实际施工中,还需注意桩承台的钢筋布置、间距等细节问题,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

车库顶板最小配筋率

车库顶板最小配筋率

车库顶板最小配筋率
车库顶板的最小配筋率是指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车库顶板中钢筋的最小配筋面积与截面横向面积的比值。

配筋率的大小决定了车库顶板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具体的最小配筋率标准会根据设计规范和结构要求而有所不同,一般会根据车库顶板的尺寸、荷载要求和混凝土强度等因素进行确定。

在国内,一般参考的设计规范是《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根据这些规范,车库顶板的最小配筋率一般为0.15%至0.3%之间。

具体的配筋率取决于车库顶板的设计荷载、混凝土强度等因素,同时还要满足抗裂和变形控制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最小配筋率只是一个基准值,实际的配筋率应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结构性能进行调整。

在进行车库顶板设计时,建议咨询专业的结构工程师,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规范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和配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设计要求一、强条(“不应”)第10.2.1条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8mm。

梁上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梁的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

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第10.2.6条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边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不应少于两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2l0,此处,l0为该跨的计算跨度。

第10.2.10条梁中箍筋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10.2.10的规定,当V>0.7f t bh0+0.05N p0时,箍筋的配筋率ρsv(ρsv=A sv/(b s))尚不应小于0.24f t/f yv;2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做成封闭式;此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同时不应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第10.2.11条对截面高度h>800mm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h≤800mm 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

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纵向受压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

第10.2.12条在弯剪扭构件中,箍筋的配筋率ρsv(ρsv=A sv/(b s))不应小于0.28f t/f yv。

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表10.2.10的规定,其中受扭所需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受扭所需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

第10.2.16条当梁的腹板高度h 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 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此处,腹板高度h w按本规范第7.5.1条的规定取用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注:d-为纵向钢筋直径,hb为梁截面高度。

6.3.4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二、非强制性条文(“不宜”)第10.2.15条梁内架立钢筋的直径,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时,不宜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不宜小于12mm。

6.3.1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2 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3 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6.3.4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2 一、二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

6.3.5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柱设计要求一、强制性条文(“不应”)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第10.3.1条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2当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为10-16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3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对水平浇筑的预制柱,其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第10.3.2条柱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3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给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5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6.3.8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

注: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允许减少0.1,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 应增加0.1。

2 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注:d-为柱纵筋最小直径;柱根指框架底层柱嵌固部位。

2)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6.3.9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3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5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同,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 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

2 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外尚应取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3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取全高。

4 框支柱,取全高。

5 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列要求:式中ρv-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0.8%,二级不应小于0.6%,三、四级不应小于0.4%;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计算;fyv-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N/时,应取360N/计算;λv-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注:1 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和单个圆形箍;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为同一根钢筋加工而成的箍筋;2 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最小配箍特征值应比表内数值增加0.02,且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5%;3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9度时不应小于1.5%;4 计算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其非螺旋箍的箍筋体积应乘以换算系数0.8。

柱箍筋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一、二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

二、非强制性条文(“不宜”)6.3.9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宜对称配置。

2 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按本章,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和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

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核芯区上、下柱端的较大配箍特征值。

剪力墙设计要求一、强制性条文(“不应”)第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ρsh(ρsh=A sh/bs v,s v为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和ρsh(ρsh=A sv/bs h,s h为竖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应小于0.2%。

结构中重要部位的剪力墙,其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宜适当提高。

剪力墙中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部位,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宜适当提高。

第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水平及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

第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 a。

同排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接头之间以及上、下相邻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接头之间沿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宜小于500mm.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可在同一高度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 a6.4.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

6.4.2 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在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不应小于0.20%;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6.4.6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本章第,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表6.4.7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图,一、二级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在设置箍筋范围内(即图,分别不应小于1.2%和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