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筋要求
圈梁的配筋要求
圈梁是一种常用于混凝土结构中的梁,其主要作用是增加梁的承载能力和抗弯能力。以下 是一般性的圈梁配筋要求:
1. 弯曲钢筋(主筋): - 弯曲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的受力状态和荷载计算进行布置。 - 钢筋的直径、数量和间距应符合设计规范和结构要求。 - 钢筋的弯曲形式和弯曲半径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 2. 环形钢筋(箍筋): - 环形钢筋应布置在梁的周边,用于约束主筋和增加梁的抗弯能力。 - 箍筋的直径、数量和间距应符合设计规范和结构要求。 - 箍筋的弯曲形式和弯纵向钢筋(带筋): - 纵向钢筋用于增加梁的承载能力和抗剪能力。 - 纵向钢筋的直径、数量和间距应符合设计规范和结构要求。 - 纵向钢筋的布置应满足受力要求,如跨中处应增加适当的纵向钢筋。 4. 钢筋的保护层: - 钢筋应有足够的保护层,以防止腐蚀和损坏。 - 保护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规范和结构要求。 - 钢筋与混凝土的保护层之间应有适当的间隙,以便混凝土充分包裹钢筋。
圈梁的配筋要求
注意,具体的圈梁配筋要求应根据实际的设计规范、结构要求和荷载计算进行确定。在进 行圈梁配筋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进行必要的验收和检测,以确保梁的结构 安全和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自建房配筋标准
自建房配筋标准
自建房配筋标准根据建筑物的结构、跨度、层数以及使用材料等因素而定。
以下是一些建议性的配筋标准,但请注意,实际工程中应遵循国家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
1. 梁:梁的配筋应根据梁的跨度、承载力和使用材料来确定。
一般来说,农村自建房的梁配筋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 梁底部主筋:4根25mm或,上部主筋:2根18mm 或20mm;
- 箍筋:间距为150mm,直径为12mm;
- 腰筋:210mm;
- 混凝土:C25。
2. 柱:柱子的配筋根据其所在楼层和承载力来确定。
以下是一些建议:
- 一楼柱子:14mm钢筋;
- 二楼以上柱子:12mm钢筋;
- 圈梁:12mm钢筋。
3. 板筋:板筋的规格和间距根据楼板的跨度来选择。
以下是一些建议:
- 跨度大于 2.4米:板筋直径为 1.5mm,间距为1000mm;
- 跨度小于 2.4米:板筋直径为 1.2mm,间距为1000mm;
- 加强筋:8#正材。
4. 悬空梁:悬空梁的配筋应根据梁的跨度、承载力和使用材料来确定。
以下是一些建议:
- 梁断面尺寸:240mm*600mm*500mm;
- 配筋:上部主筋2根16mm,下部主筋3根25mm;
- 箍筋:间距为150mm,直径为12mm。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提供的配筋标准仅供参考,实际工程中应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情况调整。
另外,自建房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遵循国家相关规范,保证建筑安全。
如有条件,建议请教专业建筑师进行设计和施工。
梁的配筋设计一般控制要求
梁的配筋设计一般控制要求一、梁的纵筋配筋率1梁支座纵向受拉钢筋最大配筋率《高规》6.3.3.1: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不应大于2.75%;当梁端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大于2.5%时,受压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一半。
2、梁支座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1 ).《高规》63.2.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P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O.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
2 ).《高规》10.2.7.1: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和0.40%o3、梁跨中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1 ).《高规》6.3.2.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P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O.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才亢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
2 ).《高规》1027.1: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和0.40%o二、上下铁比值1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比值1 ).《混规》9.2.6.1: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
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
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5,IO为梁的计算跨度。
2 ).《高规》63.2.3: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02、梁通长筋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比值《高规》633.2: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β三、钢筋直径1梁箍筋最小直径1) .《抗规》6.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β2) .《高规》10.2.7.2:转换梁,离柱边1.5倍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梁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Iomm、间距不应大于IOOmm0加密区箍筋的最小面积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9ft/fyv;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1.3ft∕fyv、1.2ft∕fyv和1.Ift/fyv。
构造柱钢筋配筋要求
构造柱钢筋配筋要求(三篇)篇⼀⼀、纵向钢筋规格与数量:构造柱纵筋不宜⼩于4Φ12,对于边柱、⻆柱不宜少于4Φ14。
在地震烈度为7度且层数超过6层、8度且层数超过5层、9度时,纵向钢筋应采⽤4Φ14。
构造柱的竖向受⼒钢筋的直径也不宜⼩于16mm。
布置与锚固:纵向钢筋应在基础梁和楼层圈梁中锚固,并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箍筋规格与间距:构造柱箍筋最⼩直径采⽤Φ6。
在⼀般情况下,箍筋间距不宜⼤于250mm。
在地震烈度为9度时,箍筋间距不应⼤于200mm。
在柱上、下端⼤于等于h/6(h为层⾼)及⼤于等于450mm范围内,箍筋间距应加密⾄100mm。
布置要求:箍筋应沿柱的全⾼布置,且应封闭、连续。
三、其他要求钢筋级别:钢筋级别⼀般为1级钢。
混凝⼟保护层:构造柱的混凝⼟保护层厚度为20mm,且不得⼩于15mm,也不宜⼤于25mm。
构造柱截⾯:构造柱的最⼩截⾯可采⽤240×180mm,房屋四⻆的构造柱可适当加⼤截⾯尺⼨。
施⼯顺序:在施⼯时,应先砌墙后浇柱。
混凝⼟强度:构造柱的混凝⼟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
篇⼆⼀、纵向钢筋配置钢筋规格:纵向钢筋的直径通常不⼩于12mm,具体规格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对于较⾼的楼层或地震烈度较⾼的地区,纵向钢筋的直径可能需要适当增⼤。
钢筋数量:构造柱的纵向钢筋数量应根据其受⼒情况确定,通常不少于4根。
在地震多发区或结构要求较⾼的情况下,纵向钢筋的数量可能需要适当增加。
钢筋布置:纵向钢筋应沿柱的全⾼均匀布置,不得有接头。
钢筋的间距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通常不⼤于200mm。
⼆、箍筋配置钢筋规格:箍筋的直径通常不⼩于6mm,具体规格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在需要较⾼抗剪承载能⼒的情况下,箍筋的直径可能需要适当增⼤。
钢筋数量与间距:箍筋的数量和间距应根据构造柱的截⾯尺⼨和受⼒情况确定。
箍筋的间距通常不⼤于200mm,但在柱的上下端、节点处或受⼒较⼤的部位,箍筋的间距可能需要适当加箍筋形式:箍筋应采⽤封闭式,即两端应弯成135°的弯钩,并与纵向钢筋紧密绑扎。
钢筋混凝土柱的配筋规范要求
钢筋混凝土柱的配筋规范要求钢筋混凝土柱是建筑结构中常用的承重构件,其配筋规范要求直接影响到其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钢筋混凝土柱的配筋规范要求,包括主筋、箍筋的布置要求以及柱截面尺寸的设计等。
一、主筋的配筋规范要求1. 主筋的布置要求:主筋是钢筋混凝土柱中起主要承载作用的钢筋,其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主筋数量应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并考虑到柱的受力情况和截面形状;- 主筋的直径和间距应符合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 主筋应布置在柱截面的受力区域,避免集中在角部或者边缘位置。
2. 主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主筋的最小配筋率是指单位长度或单位截面积内主筋钢材的总面积与整个截面的面积之比,其数值应满足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
最小配筋率的目的是保证钢筋混凝土柱的抗弯和抗剪承载能力的要求。
3. 主筋的弯曲及连接要求:主筋的弯曲和连接应符合以下要求:- 弯曲后的主筋应保持良好的弯曲形状,并且不得出现明显裂缝、折断等缺陷;- 主筋的连接点应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例如焊接、扭接或者搭接等,确保主筋之间的传力良好。
二、箍筋的配筋规范要求1. 箍筋的布置要求:箍筋是钢筋混凝土柱中用于约束主筋的钢筋,其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箍筋的间距应满足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通常是根据柱截面尺寸和主筋直径来确定;- 箍筋应沿柱的高度均匀分布,并且在受力区域布置。
2. 箍筋的截面积和弯曲要求:箍筋的截面积和弯曲要求应符合以下要求:- 箍筋的总截面积应满足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以保证柱的抗震能力;- 箍筋的弯曲半径应符合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避免出现弯曲过小导致破坏的情况。
三、柱截面尺寸的设计要求柱截面尺寸的设计要求应满足以下方面的考虑:- 柱的截面尺寸应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以保证柱的承载能力;- 柱的截面尺寸应根据结构设计的要求和受力情况来确定,同时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柱的截面尺寸应符合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包括高度、宽度和厚度等方面的规定。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汇总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汇总1.配筋的选择:根据结构荷载和工程要求,选择适当的型号和规格的钢筋,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
一般使用HRB335或HRB400等钢筋。
2.钢筋的弯曲:钢筋的弯曲半径应满足要求,不得弯曲过度。
在弯曲钢筋时,应采用专用弯机,确保钢筋弯曲度达到规定标准。
3.钢筋的间距:钢筋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根据结构荷载进行合理的布置。
钢筋的间距一般不超过柱或梁截面的1/44.钢筋的排列:钢筋的排列应符合构造要求,应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布置。
在柱和梁中,钢筋应平行于主应力方向,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5.钢筋的保护层厚度: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是指钢筋与混凝土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应按照设计要求设置。
一般情况下,梁和板的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20mm,柱的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40mm。
6.钢筋的连接:钢筋的连接应牢固可靠,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
常见的连接方式有焊接、机械连接和胶结连接等。
7.钢筋的锚固长度:钢筋的锚固长度是指钢筋进入混凝土内的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钢筋的锚固长度一般应大于等于25倍钢筋的直径。
8.钢筋的弯曲角度:9.钢筋的弯绝对值和截面变形限度:钢筋的弯绝对值和截面变形限度应满足规范要求。
在使用时,需要考虑钢筋的强度、刚度和变形性能。
10.钢筋的锈蚀: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钢筋,防止其锈蚀。
如发现钢筋已经生锈,应及时处理,刷一层防锈漆以延长使用寿命。
总结起来,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主要包括钢筋的选择、弯曲、间距、排列、保护层厚度、连接、锚固长度、弯曲角度、变形限度和防锈等方面。
严格遵守这些规范要求,可以有效地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1. 梁的截面应设计为长方形或T形,截面宽度不宜小于300mm,高度不宜小于截面厚度的6倍。
2.梁的配筋应满足受力要求,梁底筋应足够,不得小于梁顶筋总面积的50%。
3. 梁的主筋与箍筋的间距一般不应超过250mm,箍筋应沿梁的全长布置。
4.梁的端部和支座处应设置必要的加强筋和传力钢筋。
1. 板的截面应设计为矩形或T形,截面宽度不宜小于板厚的6倍,高度不应小于板厚的50mm。
2.板的配筋应满足受力要求,板底筋应足够,不得小于板顶筋总面积的50%。
3. 板的主筋与箍筋的间距一般不应超过300mm,箍筋应沿板的全长布置。
4.板的边缘处应设置必要的加强筋和传力钢筋。
1.柱的截面应为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截面尺寸应满足承受受力的要求。
2.柱的配筋应满足受力要求,主筋应沿柱的全长布置,不得少于横向主筋总面积的30%。
3. 纵向主筋和箍筋的间距一般不应超过250mm,箍筋应沿柱的全长布置。
4.柱的底部和顶部应设置必要的加强筋和传力钢筋。
四、配筋要求的计算和验算在进行梁板柱配筋设计时,需要进行配筋的计算和验算。
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情况,材料的强度和要求,以及相关配筋规范的要求。
配筋计算包括确定筋材的截面积、数量和布置等,需要满足构件的受力要求和规范的要求。
验算是指通过计算和分析验证设计的配筋方案是否满足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
在进行配筋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构件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根据结构的受力分析确定构件的截面形状和尺寸,确定梁板柱的截面尺寸和布置。
2.材料的强度和特性:根据结构材料的强度和特性,确定配筋的材料和规格。
通常使用的钢筋的强度等级有HRB335、HRB400和HRB500等。
3.受力分析和设计:通过受力分析计算出梁板柱在工作状态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确定所需的配筋量和布置方式。
4.配筋布置和间距:根据配筋规范的要求和受力分析结果,确定配筋材料的布置方式和间距。
包括纵向主筋和箍筋的布置,以及配筋的间距和要求。
梁板柱配筋要求
梁板柱配筋要求一、梁的配筋要求1.弯矩和剪力配筋:根据梁的受力情况,主筋主要承担弯矩作用,剪力筋则主要承担剪力作用。
根据受力计算,确定梁主筋和剪力筋的截面积和间距。
2.肋筋和箍筋:梁的承载力不仅与主筋有关,还与肋筋和箍筋的设置有关。
肋筋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梁的抗弯刚度和抗剪承载力,而箍筋则主要起到约束主筋和肋筋,提高梁的整体受力性能。
3.钢筋的保护层厚度:钢筋的保护层是指钢筋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保护层的厚度应满足设计图纸和规范的要求,一般为梁宽的最小值。
4.钢筋的间距和直径:梁的钢筋间距和直径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一般要求间距不大于梁高的1/4,直径不大于梁宽的1/85.钢筋的连接和锚固:梁的钢筋连接应满足牢固可靠的要求,一般采用焊接、钢筋束或者机械连接等方式。
二、板的配筋要求1.弯矩和剪力配筋:板在竖向的弯曲和剪切力作用下,需要设置主筋来承担弯矩,剪力筋来承担剪力。
2.钢筋的间距和直径:板的钢筋间距和直径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一般要求间距不大于板厚的1/3,直径不大于板厚的1/83.钢筋的保护层厚度:钢筋的保护层同样要满足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一般为板厚的最小值。
4.钢筋的连接和锚固:板的钢筋连接应保证牢固可靠,一般采用焊接、钢筋束或者机械连接等方式。
5.钢筋的受力构造:板的钢筋设置需要满足承载力和变形限度的要求,一般采用等距或等间距分布的方式。
三、柱的配筋要求1.纵向钢筋:柱的纵向钢筋一般采用螺旋绕筋和直筋两种形式。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纵向钢筋的间距、直径和弯起长度。
2.箍筋:柱的箍筋主要作用是约束纵向钢筋、提高柱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
箍筋的间距和直径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3.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柱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一般为柱宽的最小值,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4.钢筋的连接和锚固:柱的钢筋连接应满足牢固可靠的要求,一般采用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等方式。
5.装配式柱的配筋要求:对于装配式柱,除了以上的要求外,还需要满足模数和连接配筋的要求。
建筑桩基灌注桩的配筋要求
建筑桩基灌注桩的配筋要求
建筑桩基-灌注桩的配筋有哪些要求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1、配筋率:当桩身直径为300~2000mm时,正截面配筋率可取0.65%~0.2%(小直径桩取高值);对受荷载特别大的桩、抗拔桩和嵌岩端承桩应根据计算确定配筋率,并不应小于上述规定值;
2、配筋长度:
1)端承型桩和位于坡地岸边的基桩应沿桩身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2)桩径大于600mm的摩擦型桩配筋长度不应小于2/3桩长;当受水平荷载时,配筋长度尚不宜小于4.0/α(α为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3)对于受地震作用的基桩,桩身配筋长度应穿过可液化土层和软弱土层,进入稳定土层的深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3.4.6条规定的深度;
4)受负摩阻力的桩、因先成桩后开挖基坑而随地基土回弹的桩,其配筋长度应穿过软弱土层并进入稳定土层,进入的深度不应小于2~3倍桩身直径;
5)专用抗拔桩及因地震作用、冻胀或膨胀力作用而受拔力的桩,应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3、对于受水平荷载的桩,主筋不应小于8φ12;对于抗压桩和抗拔桩,主筋不应少于6φ10;纵向主筋应沿桩身周边均匀布置,其净距不应小于60mm;
4、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宜为200~300mm;受水平荷载较大桩基、承受水平地震作用的桩基以及考虑主筋作用计算桩身受压承载力时,桩顶以下5d范围以内的箍筋应加密,间距不应大于100mm;当桩身位于液化土层范围以内时箍筋应加密;当考虑箍筋受力作用时,箍筋配置应当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当钢筋笼长度超过4m时,应每隔2m设一道直径不小于12mm的焊接加劲箍筋。
查询更多建筑企业中标业绩、诚信信息、资质条件,马上一键查询结果,下载建设通。
框支梁 配筋要求
框支梁配筋要求
框支梁的配筋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 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300mm,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跨度的1/10。
2. 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在梁端倍梁高且不小于1/5梁净跨范围内,以及上部墙体的洞口处和洞口两侧各500mm且不小于梁高的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3. 沿梁高应设腰筋,数量不应少于2A14,间距不应大于200mm。
4.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和腰筋应按受拉钢筋的要求锚固在柱内,且支座上部的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钢筋混凝土框支梁的有关要求。
5. 框支柱部分纵筋延伸到上层剪力墙楼板顶,能通则通,弯锚部分伸入梁或板内Lae。
6. 墙水平筋伸入端柱的长度取定:当满足直锚时为LAE,当不能满足直锚时为伸至端柱对边加弯折15D,平直段长度须>=。
7. 剪力墙水平筋应伸至墙端,并向内水平面弯折。
8. 转角剪力墙外侧水平筋应连续通过。
9. 楼层框架梁钢筋端支座采用直锚时为>=Lae且>=支座宽+5D。
10. 楼层框架梁钢筋端支座采用弯锚时为伸至柱纵筋内侧+15D弯折。
平直段长度必须>=,这是对设计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此条件,须用较小规格钢筋代替。
11. 框架梁中间支座伸入支座内>= Lae且>=支座宽+5D。
12. 屋面框架梁上部钢筋在端支座的弯折长度为:1)伸到梁底;2) Lae;3) +20D(梁上部纵筋配筋>%)。
以上是框支梁配筋的基本要求,具体配筋方案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设计。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工程师或设计师进行评估和指导。
钢筋配筋标准
钢筋配筋标准钢筋配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将钢筋按照一定的规格、数量和位置布置在混凝土构件中,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拉、抗弯和抗剪能力。
钢筋配筋标准是针对不同混凝土结构的要求,制定的钢筋配筋规范,其目的是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使用性能。
一、钢筋配筋的基本原则。
1. 根据受力特点确定配筋方案。
在进行钢筋配筋设计时,首先要根据混凝土构件的受力特点,确定合理的配筋方案。
不同受力状态下,钢筋的布置方式和数量都有所不同。
2. 满足构件受力要求。
钢筋的配筋要能够满足混凝土构件在使用和极限状态下的受力要求,包括抗拉、抗压、抗弯和抗剪等方面的要求。
3. 考虑施工和工艺的可行性。
在确定钢筋配筋方案时,还需要考虑施工和工艺的可行性,避免出现施工难度大、工艺复杂或者无法实现的情况。
二、钢筋配筋的相关标准。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该标准是国家规定的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统一规范,其中包括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配筋要求和规定。
2. 《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GB 50011-2010)。
该标准是对混凝土结构施工和验收的规定,其中包括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配筋要求。
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该标准是对建筑结构设计荷载的规定,其中包括了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荷载计算和配筋要求。
三、钢筋配筋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1. 配筋数量不足。
在实际施工中,有时会出现配筋数量不足的情况,这会导致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下降。
处理方法是及时调整配筋方案,增加钢筋数量。
2. 配筋位置偏差。
如果钢筋的布置位置偏差较大,会导致构件受力不均匀,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能。
处理方法是对偏差位置进行调整,保证钢筋的正确布置。
3. 钢筋锈蚀。
在混凝土结构中,如果钢筋长期受潮或者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发生锈蚀,影响钢筋的受力性能。
处理方法是加强对钢筋的防护措施,防止钢筋锈蚀。
四、结语。
钢筋配筋标准是保证混凝土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依据,正确的钢筋配筋设计和施工对于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下室外墙配筋规范要求(二)2024
地下室外墙配筋规范要求(二)引言概述:地下室外墙配筋是地下室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要求直接关系到地下室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本文将针对地下室外墙配筋的规范要求进行详细解析和介绍。
正文:一、配筋间距要求1. 配筋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在一般情况下,垂直配筋的间距不超过1000mm,水平配筋的间距不超过800mm。
2. 在高强混凝土墙体中,配筋应根据墙体高度和受力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配筋间距不得超过垂直轴线上的300mm。
二、配筋直径要求1. 地下室外墙的配筋直径一般为12mm或16mm,具体直径需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确定。
2. 当地下室外墙处于高强混凝土结构区域时,配筋直径通常应大于等于柱子的配筋直径。
三、配筋类型要求1. 垂直配筋应采用钢筋,长度应超过水平配筋的1.5倍,对称布筋或者按照抗拉和抗压的需要进行布筋。
2. 水平配筋可以采用钢筋或钢帘,但是钢筋的受力性能要优于钢帘。
四、配筋保护层要求1. 地下室外墙的配筋保护层厚度一般不得小于40mm,如果墙体暴露在外部环境中,保护层厚度应增加到50mm。
2. 在特殊环境中,如潮湿、腐蚀等条件下,配筋保护层厚度应进行相应调整,确保配筋不受到外界破坏。
五、配筋连接要求1. 配筋连接应采用焊接、机械连接等方式,连接部位应牢固可靠,确保连接处的强度和刚度符合设计要求。
2. 配筋连接的焊缝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焊接接头不得有裂纹、缺陷等情况。
总结:地下室外墙配筋是地下室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规范要求直接关系到地下室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配筋间距、配筋直径、配筋类型、配筋保护层和配筋连接都是地下室外墙配筋的重要要素,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地下室外墙的结构稳定和安全可靠。
完美执行上述规范要求,将为地下室外墙的使用和维护提供良好的基础。
基础配筋要求
基础配筋要求篇一基础配筋要求一、引言嘿,为啥咱们得唠唠这基础配筋要求呢?你想啊,不管是盖房子还是建个啥大型建筑结构,基础就像人的脚一样,得稳稳当当的。
配筋呢,就像是给这脚加上钢筋铁骨,让它能承受上面的重量,抵抗各种可能出现的外力。
如果配筋配不好,那这基础可就容易出问题,搞不好整栋建筑都得摇摇欲坠,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现在建筑工程越来越复杂,对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咱得把这基础配筋要求给整得明明白白的。
二、主体要求1. 受力筋要求- 直径:一般来说,基础受力筋的直径可不能太小,得根据基础的类型和所承受的荷载来定。
比如说,对于一般的小型住宅基础,如果是条形基础,受力筋直径通常不小于8mm。
要是大型商业建筑的筏板基础呢,受力筋直径可能就得12mm甚至更大。
这就好比小房子的脚用细一点的骨头能撑住,大房子就得用粗骨头才行。
- 间距:受力筋的间距也很有讲究。
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
一般控制在100 - 200mm之间。
如果太密了,施工的时候就像在密密麻麻的树林里穿行,工人操作起来很不方便,还容易造成混凝土浇筑不密实;要是太疏了,那基础的受力就不均匀了,就像一个人走路,一条腿的骨头间隔太大,肯定不稳当。
- 锚固长度:这可是个关键的地方,受力筋在基础中的锚固长度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一般情况下,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要根据钢筋的种类、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等来计算。
例如,HRB400级钢筋在C30混凝土中的基本锚固长度就不能小于35d(d为钢筋直径)。
这就像把钢筋的“脚”深深地扎根在混凝土里,要是扎根不够深,那在受力的时候就容易被拔出来,基础就会出大问题。
2. 分布筋要求- 直径与间距:分布筋的直径通常比受力筋小一些,一般在6 - 8mm 左右就可以了。
间距呢,大概在200 - 300mm。
它的作用就是把受力筋连接成一个整体,就像给受力筋之间系上一根根小绳子,让它们协同工作。
- 与受力筋的连接:分布筋和受力筋的连接要牢固。
新规范梁板柱配筋要求汇总
新规范梁板柱配筋要求汇总梁板柱配筋是建筑结构中关键的一环,配筋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此,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用于指导和规范梁板柱配筋的设计与施工。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新规范要求,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配筋规范。
一、梁板配筋要求:1.梁的最小配筋率:新规范中规定了梁的最小配筋率,该值是指梁截面钢筋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的比值。
梁的最小配筋率要根据结构的类型和使用条件来确定,通常在1%~3%之间。
2.梁的最大配筋率:新规范中也规定了梁的最大配筋率,该值是指梁截面钢筋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的最大比值。
梁的最大配筋率要根据构件尺寸和受力要求来确定,一般不超过5%。
3.钢筋的最小间距:梁截面的受力性能与钢筋的间距密切相关。
新规范规定了梁中钢筋的最小间距,以确保钢筋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传递到混凝土中。
最小间距根据钢筋直径和梁的尺寸来确定。
4.钢筋的最大间距:为了充分利用钢筋的作用,梁截面中的钢筋应尽可能均匀地分布。
新规范规定了梁中钢筋的最大间距,以避免出现钢筋过于稀疏或过于密集的情况。
最大间距要根据受力要求和混凝土质量等因素来确定。
二、柱配筋要求:1.柱截面尺寸:新规范规定了柱截面的尺寸范围,以确保柱的受力性能和稳定性。
柱截面的尺寸要根据受力要求和建筑结构的使用条件来确定,一般要求柱的宽度和高度比不得超过1:52.柱的配筋率:柱的配筋率是指钢筋的面积与柱截面混凝土面积的比值。
新规范中规定了柱的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要根据柱的受力要求和混凝土强度等因素来确定,通常在0.8%~1.5%之间。
最大配筋率要根据结构形式和受力条件来确定,一般不超过4%。
3.钢筋的直径和间距:新规范中规定了柱中钢筋的直径和间距范围。
钢筋的直径要根据受力要求和柱截面尺寸来确定。
柱截面中钢筋的最小间距要保证钢筋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传递到混凝土中,而最大间距要避免钢筋过于稀疏或过于密集。
综上所述,新规范对于梁板柱配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以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钢筋混凝土板的配筋规范要求
钢筋混凝土板的配筋规范要求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RC)板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结构构件,它承担着承重、支撑和隔离的功能。
为了保证板的强度和稳定性,钢筋的配筋规范要求被广泛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板的设计和施工中。
I. 钢筋基本知识钢筋是钢铁制成的,具有优异的拉伸和抗压性能,用于增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载荷承载能力。
根据设计需求和规范要求,钢筋按照直径、屈服强度等参数进行分类。
常用的钢筋规格有φ6、φ8、φ10、φ12等,其中φ表示钢筋直径。
II. 钢筋的配筋要求1. 配筋率和配筋面积比配筋率是指钢筋的面积与混凝土截面的面积之比。
根据不同的板厚和设计载荷,配筋率也会有所差异。
根据国家标准,普通建筑的配筋率范围一般在0.15%-0.5%之间,而大型结构如桥梁、高层建筑等的配筋率一般较高。
2. 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根据规范要求,最小配筋率是为了保证混凝土板的强度和刚度,而最大配筋率则是为了避免过度配筋引起的开裂问题。
最小配筋率一般不低于0.15%,最大配筋率则因板厚和设计要求而有所不同。
3. 钢筋的布置要求钢筋的布置应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并考虑到板的使用功能和后续施工操作。
钢筋应该平行于板的两个主方向,并且在边缘区域进行必要的弯折。
特殊构造如开孔、楼梯口等应采取适当的加筋措施。
III. 钢筋的等级和保护层钢筋按照屈服强度分为两个等级:一级钢筋和二级钢筋。
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使用环境,选择适当的钢筋等级。
为了保护钢筋免受环境腐蚀和火灾等破坏,钢筋与混凝土之间需要设定相应的保护层厚度。
IV. 钢筋的间距和直径钢筋的间距和直径是根据配筋率和设计荷载来确定的。
通常,钢筋的间距不超过混凝土板厚度的3倍。
钢筋的直径越大,其抗弯、抗剪能力越强,但同时也增加了混凝土的用量和施工难度。
V. 钢筋的连接和锚固为了保证钢筋之间和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牢固性,采用可靠的连接和锚固方式至关重要。
常见的连接方式有焊接、扣件和搭接等,锚固方式包括粘结锚固和机械锚固。
最小配筋要求(强烈推荐)
梁设计要求一、强条(“不应”)第10.2.1条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8mm。
梁上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梁的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
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第10.2.6条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边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不应少于两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2l0,此处,l0为该跨的计算跨度。
第10.2.10条梁中箍筋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10.2.10的规定,当V>0.7f t bh0+0.05N p0时,箍筋的配筋率ρsv(ρsv=A sv/(b s))尚不应小于0.24f t/f yv;2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做成封闭式;此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同时不应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第10.2.11条对截面高度h>800mm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h≤800mm 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
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纵向受压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
混凝土施工中的配筋要求
混凝土施工中的配筋要求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环,而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配筋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
配筋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在施工中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配筋要求。
1. 配筋的基本原则混凝土的配筋是将钢筋和混凝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起到增加混凝土的抗拉能力,协同工作,共同承担负荷。
基本原则包括:1.1 安全原则:配筋要能保证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能承受设计荷载下的各种载荷,防止结构因负荷而失稳。
1.2 经济原则: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材料,降低造价。
1.3 施工便利原则:考虑到施工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效率,设计合理的配筋方案。
2. 配筋的材料选择2.1 钢筋:常用的钢筋包括普通热轧钢筋和冷拉钢筋。
不同的构件和要求需要选择不同规格和材质的钢筋。
2.2 嵌入件:如螺纹钢筋、劈片等,用于与钢筋连接或增强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力。
3. 配筋设计要求3.1 强度要求: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和设计要求,合理确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和抗弯强度。
3.2 钢筋的布置:钢筋要布置在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拉应力区,以增加混凝土的抗拉能力。
根据受力情况和结构形式合理安排钢筋的布置,确保钢筋能充分发挥作用。
3.3 钢筋的直径和间距:根据混凝土受力要求和构件尺寸,合理选择钢筋的直径和间距,以确保施工质量和结构安全。
3.4 钢筋的保护层: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应与外界环境隔离,避免受到腐蚀和损坏。
因此,要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4. 配筋施工注意事项4.1 钢筋的质量检查:对于即将使用的钢筋,需要进行外观检查和物理性能测试,确保其质量符合相应标准和规范要求。
4.2 钢筋的预埋和固定:在混凝土浇筑之前,要将钢筋正确预埋和固定,以确保其与混凝土形成良好的结合。
4.3 钢筋的连接:在施工过程中,钢筋的连接应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确保连接牢固可靠。
4.4 配筋与混凝土的协调: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注意将混凝土均匀地填充到配筋之间,避免出现空鼓或气泡等问题。
配筋砌体工程要求
配筋砌体工程要求一、配筋材料要求1.钢筋:使用的钢筋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材质应为普通钢或高强度钢,其中高强度钢应在设计中明确使用。
2. 钢筋直径:配筋时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钢筋直径,一般常用的有φ6-φ32mm等,直径越大,承载能力越强。
3.钢筋弯折直径:配筋时,钢筋的弯折直径应不小于4倍钢筋的直径,保证弯折后的钢筋不会出现损伤和断裂。
4.钢筋间距:钢筋的间距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通常要求不大于墙体厚度的四分之一,以保证钢筋与砌体之间的夹层混凝土充实。
二、工艺要求1.钢筋预埋:在砌筑墙体时,应提前在砌体上方预留出合适的埋入长度,将钢筋埋入其中并保证嵌入砌体中心,以保证墙体的整体力学性能。
2.钢筋连接:钢筋连接应采用可靠的方式,如搭接连接、焊接连接等,并通过构造设计来确保钢筋连接的承载力,以保证墙体的整体强度。
3.配筋间距:在配筋时应按设计要求保证钢筋的间距,以保证墙体的整体受力均匀。
4.配筋安装:配筋应采用专用的固定工具将钢筋固定在砌体中,并保持在正确的位置,以防止在砌体加力时钢筋产生位移或断裂。
5.钢筋保护层:根据设计要求,应保证钢筋与砌体表面之间的距离,即钢筋保护层,以保证钢筋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腐蚀和损伤。
三、验收标准1.钢筋尺寸:验收时应使用钢尺或测量仪器进行检测,确保钢筋的直径、长度和弯折直径符合设计要求。
2.钢筋超长及错位:验收时应检查钢筋的长度是否满足要求,特别是预埋钢筋的长度,同时,应检查钢筋是否存在错位现象,确保钢筋位置准确。
3.钢筋连接:验收时应检查钢筋连接是否牢固可靠,无明显的松动和脱落,同时还应检查焊接点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钢筋保护层:验收时应检查钢筋与砌体表面之间的距离,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以保证钢筋不易受到腐蚀和损伤。
以上就是配筋砌体工程的相关要求,通过合理选择材料、规范实施工艺和严格的验收标准,可以保证配筋砌体工程的质量和工程安全。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一、梁板柱配筋的基本原则1.承载力原则:梁板柱的配筋应满足承载力要求,确保结构的安全性能。
2.经济性原则: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钢筋用量,保证结构的经济性。
3.可施工性原则:配筋应符合施工工艺要求,方便施工操作。
二、梁板柱配筋的具体规范要求1.钢筋的种类和规格:(1)采用HRB或HPB等钢筋,一般为Φ6-Φ50,根据结构要求选择适当的规格。
(2)钢筋的强度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2.钢筋的保护措施:(1)钢筋应与混凝土保持足够的保护层,以防止钢筋锈蚀。
(2)钢筋与混凝土的附着性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3.梁的配筋规范要求:(1)梁的主筋一般布置在底面,受力方向为横向。
主筋的直径、间距和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2)梁的箍筋应按设计要求布置,具有足够的抗剪能力。
(3)梁的温度和收缩应力筋的布置应满足规定的要求。
4.板的配筋规范要求:(1)板的主筋应按设计要求布置,在板的底面受拉区布置钢筋,便于抵消弯矩产生的拉应力。
(2)板的箍筋应按设计要求布置,具有足够的抗剪能力。
(3)板的温度和收缩应力筋的布置应满足规定的要求。
5.柱的配筋规范要求:(1)柱的主筋应按设计要求布置,通常布置在柱的四个角上,具有足够的抗弯能力。
(2)柱的箍筋应按设计要求布置,具有足够的抗剪能力和抗弯刚度。
(3)柱的温度和收缩应力筋的布置应满足规定的要求。
三、配筋施工质量要求1.钢筋的长度、直径和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2.钢筋的转角、弯曲半径和锚长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3.钢筋的预留孔洞和穿越板缝的处理应符合规范要求。
4.钢筋的连接应牢固可靠,焊接和扭转机械连接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5.配筋的过渡和连接处应满足规范的要求,避免钢筋的净挠和局部破坏。
通过以上规范要求,能够确保梁板柱配筋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能,为结构的稳定和可靠提供保障,并且能够提高结构的经济性和施工工艺的可操作性。
混凝土施工方案中的配筋要求
混凝土施工方案中的配筋要求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混凝土结构已经成为各类建筑物的主要构造方式之一。
如何正确确定混凝土施工方案中的配筋要求,对于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钢筋的类型选择、配筋率、受力性能要求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混凝土施工方案中的配筋要求。
一、钢筋的类型选择混凝土结构中广泛使用的钢筋主要包括普通热轧钢筋、带肋钢筋和螺纹钢筋。
普通热轧钢筋主要用于无要求的普通混凝土构件,带肋钢筋广泛用于要求施工连接可靠的构件,而螺纹钢筋则适用于需要有较好抗震性能的工程。
在混凝土施工方案中,应根据实际工程要求选择适当的钢筋类型。
二、配筋率的确定配筋率是指单位面积混凝土中钢筋所占比例。
根据混凝土的受力性能和结构要求,合理确定配筋率是确保建筑物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配筋率的确定应符合混凝土的受力规律,同时考虑各种荷载的作用和构件的受力状态。
混凝土施工方案中,配筋率的确定需要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分析。
三、受力性能要求的考虑在混凝土施工方案中,除了满足受力性能的要求外,还需要考虑工程实际情况和施工工艺对配筋的影响。
例如,在地震区域,需要考虑地震荷载对结构的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在多层建筑中,需要考虑水平荷载、垂直荷载以及温度荷载等对结构的影响。
混凝土施工方案中的配筋要求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四、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要求在混凝土施工方案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一个关键参数。
根据结构要求和设计标准,需要确定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
混凝土强度的选择应符合结构的受力和使用要求,并根据施工工艺和混凝土材料的实际性能进行调整。
混凝土施工方案中的配筋要求应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要求相匹配。
五、钢筋的布置要求在混凝土施工方案中,钢筋的布置是保证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根据结构受力状态和设计要求,需要合理布置钢筋,确保其能够承受荷载并传力到混凝土中。
钢筋的布置应符合钢筋的受力性能和施工工艺的要求,同时考虑施工难度和构件的可施工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筋要求.txt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我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但绝不允许你在我的世界里走来走去。
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如楼板、楼梯等,写此文的用意是帮助设计者在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参见本文可减少漏项、减少差错等,与上篇内容相同的读者可略过。
具体内容如下:1. 结构设计说明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抗渗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如混凝土的含碱量不得超过3kg/m3等等。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
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 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
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 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 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
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
板缝尽量为40, 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
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 尽量采用宽板, 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 现浇板带宽最好≥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
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 板缝应大于60。
整浇层厚50, 配双向φ6@250, 混凝土C20。
纯框架结构一般不需要加整浇层。
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
地下车库由于防火要求不可用预制板。
框架结构不宜使用长向板,否则长向板与框架梁平行相接处易出现裂缝。
建议使用PMCAD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
对楼层净高很敏感、跨度超过6.9米或不符合模数时可采用SP板,SP板120厚可做到7.2米跨。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
板厚一般取120、140、160、180四种尺寸或120、150、180三种尺寸。
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目前供货较少)的二级钢,直径≥12的受力钢筋,除吊钩外,不得采用一级钢。
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
(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
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
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
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
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
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
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
应全楼统一编号。
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
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至180(考虑四层32的钢管叠加)。
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
说明分布筋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
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分开或倾斜通过。
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
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宜加斜筋。
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
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
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
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取消垫层)。
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
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双向双排配筋,并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
现浇板的配筋建议采用PMCAD软件自动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来尽量减小笔误。
自动生成楼板配筋时建议不对钢筋编号,因工程较大时可能编出上百个钢筋号,查找困难,如果要编号,编号不应出房间。
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
值得注意的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
支承在外圈框架梁上的板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梁产生过大的附加扭距。
一般:板厚>150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
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应注意以下几点:1.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
2.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3.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4.房间边数过多或凹形板应采用有限元程序验算其配筋。
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为PM?.T。
板一般可按塑性计算,尤其是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
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 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
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
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
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
(3).关于过梁布置及轻隔墙。
现在框架填充墙一般为轻墙,过梁一般不采用预制混凝土过梁,而是现浇梁带。
应注明采用的轻墙的做法及图集,如北京地区的京94SJ19,并注明过梁的补充筋。
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
不建议采用加气混凝土做围护墙,装修难做并不能用在厕所处。
(4).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
注意:雨棚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
竖筋应放在板中部。
当做双排筋时,高度<900,最小板厚100;高度>900时,最小板厚120。
阳台的竖板应尽量现浇,预制挡板的相交处极易裂缝。
雨棚和阳台上有斜的装饰板时,板的钢筋放斜板的上面,并通过水平挑板的下部锚入墙体圈梁(即挑板双层布筋)。
两侧的封板可采用泰柏板封堵,钢筋与泰柏板的钢丝焊接,不必采用混凝土结构。
挑板挑出长度大于2米时宜配置板下构造筋,较长外露挑板(包括竖板)宜配温度筋。
挑板内跨板上筋长度应大于等于挑板出挑长度,尤其是挑板端部有集中荷载时。
内挑板端部宜加小竖沿,防止清扫时灰尘落下。
当顶层阳台的雨搭为无组织排水时,雨搭出挑长度应大于其下阳台出挑长度100,顶层阳台必须设雨搭。
挑板配筋应有余地,并应采用大直径大间距钢筋,给工人以下脚的地方,防止踩弯。
挑板内跨板跨度较小,跨中可能出现负弯距,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
挑板端部板上筋通常兜一圈向上,但当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2时是难以施工的,应另加筋。
(5).楼梯布置。
采用X型斜线表示楼梯间,并注明楼梯间另详。
尽量用板式楼梯,方便设计及施工,也较美观。
(6).板顶标高。
可在图名下说明大多数的板厚及板顶标高,厨厕及其它特殊处在其房间上另外标明。
(7).梁布置及其编号,应按层编号,如L-1-XX,1指1层,XX为梁的编号。
柱布置及编号。
(8).板上开洞(厨、厕、电气及设备)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从洞边锚入La即可。
板上开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处板仅有正弯距,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则应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
留筋后浇的板宜用虚线表示其范围,并注明用提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浇筑。
未浇筑前应采取有效支承措施。
住宅跃层楼梯在楼板上所开大洞,周边不宜加梁,应采用有限元程序计算板的内力和配筋。
板适当加厚, 洞边加暗梁。
(9).屋面上人孔、通气孔位置及详图。
(10).在平面图上不能表达清楚的细节要加剖面,可在建筑墙体剖面做法的基础上,对应画结构详图。
3. 基础平面图及详图:(1).在柱下扩展基础宽度较宽(大于4米)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柱下条基。
并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
(2).当基础下有防空洞或枯井等时,可做一大厚板将其跨过。
(3).混凝土基础下应做垫层。
当有防水层时,应考虑防水层厚度。
(4).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
地下室底板,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不再外伸以利于防水。
每隔30~40米设一后浇带,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
设置地下室可降低地基的附加应力,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尤其是在周围有建筑时有用),减少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不应设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
可在筏板区格中间挖空垫聚苯来调整高低层的不均匀沉降。
(5).地下室外墙为混凝土时,相应的楼层处梁和基础梁可取消。
(6).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7).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
如深于原有基础,其基础间的净距应不少于基础之间的高差的1.5至2倍,否则应打抗滑移桩,防止原有建筑的破坏。
建筑层数相差较大时,应在层数较低的基础方格中心的区域内垫焦碴来调整基底附加应力。
(8).独立基础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与相近的柱做成柱下条基。
柱下条形基础的底板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作成三面支承一面自由板(类似筏基中间开洞)。
两根柱的柱下条基的荷载重心和基础底版的形心宜重合,基础底板可做成梯形或台阶形,或调整挑梁两端的出挑长度。
(9).采用独立柱基时,独立基础受弯配筋不必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础非常重要,但配筋也不得过小。
独立基础是介于钢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之间的结构。
面积不大的独立基础宜采用锥型基础,方便施工。
(10).独立基础的拉梁宜通长配筋,其下应垫焦碴。
拉梁顶标高宜较高,否则底层墙体过高。
(11).底层内隔墙一般不用做基础,可将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局部加厚。
(12).考虑到一般建筑沉降为锅底形、结构的整体弯曲和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协同作用,顶、底板钢筋应拉通(多层的负筋可截断1/2或1/3),且纵向基础梁的底筋也应拉通。
(13).基础平面图上应加指北针。
(14).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0,一是没用,二是容易出现裂缝。
(15).可用JCCAD软件自动生成基础布置和基础详图。
生成的基础平面图名为JCPM.T,生成的基础详图名为JCXT?.T。
(16).基础底面积不应因地震附加力而过分加大,否则地震下安全了而常规情况下反而沉降差异较大,本末倒置。
请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和各地方的地基基础规程。
4. 暖沟图及基础留洞图:(1).沟盖板在遇到电线管时下降(500),室外暖沟上一般有400厚的覆土。
(2).注明暖沟两侧墙体的厚度及材料作法。
暖沟较深时应验算强度。
(3).洞口大于400时应加过梁,暖沟应加通气孔。
(4).基础埋深较浅时暖沟入口底及基础留洞有可能比基础还低,此时基础应局部降低。
(5).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暖沟做法不同于一般地区。
应按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的特殊要求设计。
(6).暖沟一般做成1200宽,1000的在维修时偏小。
5. 楼梯详图:(1).应注意:梯梁至下面的梯板高度是否够,以免碰头,尤其是建筑入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