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精品资料

合集下载

《德育目标和内容》课件

《德育目标和内容》课件
德育评价
评价原则
客观性原则
评价应基于事实和证据,不受主观因 素和个人偏见影响。
全面性原则
评价应涵盖德育目标的各个方面,包 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
发展性原则
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不仅 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
激励性原则
评价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
评价方法
观察法的个人Leabharlann 德修养。法制教育总结词
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 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
治观念。
法律知识教育
传授法律基础知识,引导学生 了解国家法律法规体系。
法治观念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尊重 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守法意识教育
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树立守法意识。
03
德育实施途径
学科德育
学科德育是指将德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通过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德育的渗透,实现 德育目标。
德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提高学 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质。
德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 育等方面,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 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活动德育
活动德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实 施德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
学科德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思维和道德 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科德育的实施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 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是指专门针对学生道德教育而设置的课程,是学校德育实施的 重要途径之一。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五章-德育目的讲解学习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五章-德育目的讲解学习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类型与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类型 (一)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
德育目的 (二)外在的德育目的和与内在的德育目
的 (三)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
1、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 本位的德育目的
社会本位的教育家往往强调教育的使命 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德育目的 的核心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形成一定 的社会人格。
所谓规范性功能指的是德育目的可以对德育对象的 道德行为起规范的作用。
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预防,其次是禁止。
在讲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时值得注意的是,德育目的 的上述功能主要是隐含性、观念性的,直接发挥的作 用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功能实现需要德育目的的落 实也就是具体的德育过程去完成。否则就会夸大德育 目的的作用,流于纸上谈兵的可笑境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们的教育目的论也 往往建立在他们对宇宙之根本如“天”、 “道”、“理”、“性”等问题看法的 基础上,认为德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 学生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根本,从而从根 本上修身养性。
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
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主张性本善的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乃是仁、义、礼、智四 种美德的发端。所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德育目的无非是要让人将失掉的善心找回来,恢 复人的本性并且发扬光大。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大学》
3、理想的德育目的和现实的 德育目的
朱煮说:“人须当以尧舜为法,如射之 于的。箭箭皆欲其中,其不中者,其技 艺未精也。”
德国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认为道德教育 的目的在于养成独立、自主、善行、牺 牲、慈爱等基本德性。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
下几个规定性:
价值性。德育作为一种对学生品德成长的帮助活动,其价值属性特 别突出。价值态度的改变是最根本的目标。行为的改变只有以价值 态度的真实改变为基础才算是真正的“德性”。
德育决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其 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德]赫尔巴持:《普通教育学》
➢ “知”即道德知识, ➢ “情”为道德情感, ➢ “信”即道德信念, ➢ “意”即道德意志, ➢ “行”即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形成道德上的知、情、信、意、 行五个方面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
(三)德育目的的层次
道德教育应当努力使学生掌握那些时间、空间上适应性强的道德原理与道 德原则,这即是“普遍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它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 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独立、自主、善行、牺牲、慈爱等基本德 性。——裴斯泰洛齐
德国教育学家鲍勒诺夫将道德划分为“高尚道德”和“朴素道德”,主 张从现实社会出发设定道德教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尚的道德。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即对教育对象品德结构和质量的规定) ➢ 品德结构为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
经济和政治制度(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会制定出符合本阶级需要的德育目的) 历史发展进程(人的个性发展应当在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中正确地理解) 文化传统
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和规律
(二)德育目的的具体化
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德育目的向德育目标转化的过程。这 一过程实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序列化—即德育目标的分 类。
2. 外在、与内在的德育目的
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 《大学》 “圣人之道德,自其德之方面言之,曰‘仁’;自其行之方面言之,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一、基本概念1、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2、德育目的:人们对整个德育的一种主观预期和价值设定,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倾向,表示“为了什么进行德育”的问题。

(课本: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德育目标: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过程所培养的品德规格,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理论德育目的的类型: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坦纳个人本位论: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外在德育目的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结果。

内在德育目的论: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理想德育目的论: 道德教育的终极是培养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

现实德育目的论: 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

主张从现实社会出发确定德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尚的道德。

三、基本问题1、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区别:(1)德育目的是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德育目的是德育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

(2)德育目标是教育所要完成的德育任务的具体目标,是德育活动具体努力方向,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联系:(1)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德育目的必须转化为具体的德育目标才能避免其空泛。

(2)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德育目的的总要求,与德育目的相联系,否则会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2、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1)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德育原理第五章德育目的

德育原理第五章德育目的

德育原理第五章德育目的
与理性主义相反,经验主义者洛克、爱 尔维修等认为,先有外物的存在,后才 有感觉经验。所以一切知识均来源于后 天,都要通过感觉经验。所以教育的目 的应当是培养人对外在环境的兴趣,包 括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所以他们特 别强调“道德科学的根本原则”应当“归结 到肉体的感受性这个简单的事实”。
主张性本善的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乃是仁、义、礼、智四 种美德的发端。所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德育目的无非是要让人将失掉的善心找回来,恢复人 的本性并且发扬光大。
主张性恶论的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 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故人性皆恶,其善者“伪”。 所以道德教育应当使人去性而起伪,“积礼义而为君
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 动的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 激励的功能。
德育原理第五章德育目的
第二,调控功能。
从宏观上说,德育目的对教育规划与教育结构的确立 与调整等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德育 目的对具体道德教育内容的安排,对教育活动形式及 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有支配、协调和控 制、调节的作用。在理解和掌握德育目的的条件下, 德育主体(教师等)在设计和实施德育活动的大小方 案时,都会自觉地按照道德教育目的的要求行事,以 克服具体德育活动的盲目性;当德育活动偏离德育目 的所规定的方向时,教育工作者也会自觉地反思和予 以纠正
而德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 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 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 的具体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 向
德育原理第五章德育目的
也就是实现目标分类的过程,即德育目的 落实为德育目标,并实现德育目标的层 次化、序列化。

第五讲 德育目的、目标与内容

第五讲   德育目的、目标与内容

第五讲德育的目的、目标与内容●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鲜明的目的性(中国现实的教育目的:一切为了考试、而非为了学生的智慧发展与生命质量、道德人格的提升,德性的丢弃之痛!)、规格和质量要求。

(高考生的突降,山东下降8万人)◆德育目的:对学生品德发展的期望与要求(在一切为了考试的时代背景下,德育的目标多少显得有些苍白与无力);另一方面,德育目的又规定着德育内容的选择与运用。

■德育内容的单薄与机械一直是制约我国德育实效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德育内容进行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新时代我国社会要求的必要的改革,亦迫在眉睫。

〓本讲拟对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基本问题及我国现行的德育目标、中小学德育内容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进行反思性推究与构想。

第一节德育目的概论●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不仅自身体现着道德的要求,而且也内在地追求着道德的目的。

▲教育的道德规定性和指向性反映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道德人格的完善、道德成长的引导方面,就构成了学校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不仅决定了教育的精神本性和价值特性,也决定了学生在道德成长与发展方面的规定性。

“任何一个老师都应该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对教育目的一定要深思熟虑——假如你认为是正当的教育目的实际上全都出于误解而学生们则对此都一本正经地坚信不疑,那么他们多年的学生生涯很可能要毁于你手。

”1探讨学校德育目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在整个教育目的的框架下探讨教育的道德目的。

它是德育原理的核心问题和任何德育理论均不能搁置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学校教育是一种蕴含着鲜明的道德内涵与价值诉求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的目标、标准、规格的要求或规定,就构成了德育目的。

◆由此,德育目的所考虑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从社会发展,从整个教育目的的结构性要求以及学生道德生长的客观要求诸方面,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目标和规格的讨论与规定。

一句话,德育目的表征着儿童接受何种目标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五章-德育目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五章-德育目
如德国人认为:“虔敬上帝,尊重人的尊严, 唤起肩负社会使命的准备”是教育或德育的 主要目的。
美国人则往往强调要培养学生有民主精神, 敢于开拓,以做美国人为自豪等品质。
这种德育目的的区别很大程度上缘于两种文 化传统的区别。就是说,德意志是一个传统 与文化积累较为厚重的民族,其德育目的精 神的含量也较高;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 实用主义盛行,所以德育目的具有更多的实 用主义色彩。
有的分类是从德育途径角度划分,如将德育 目标划分为教学中的德育目标、社会活动中 的德育目标、劳动中的德育目标、课外活动 中的德育目标等。
也有从品德心理的角度进行的分类,如将德 育目标划分为道德认知的目标、道德情感目
标、道德意志目标和道德行为目标等。
二、我国的德育目的
(一)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德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 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德育目的需要考虑不同学龄段教育对象 的共同于特殊的道德发展规律
(二)德育目的的具体化
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实际上就是由德育目的落 实为德育目标,并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化、
序列化—也就是实现目标分类的过程。
德育目的的具体化的首要任务是要实现由德 育目的向德育目标的转化。这是一个将德育 目的层次化的过程。具体说就是由反映教育 的一般本质和社会对教育的总需求的德育 (总)目的向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品德培养 目标过渡。
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低下,不允许 全体社会成员都接受学校教育,教育与受教育的权利 都控制在极少数统治阶级的手中。同时,由于社会生 产的科技含量水平较低,劳动者也无须经过学校教育 的专门培训。古代学校德育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培 养有一定品德素养的统治者——神职人员和政治、军

德育目标和内容课件

德育目标和内容课件

教育评价的原则
教育评价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整体性、 导向性等原则,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可 靠和有效。
德育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要点一
德育评价的内容
德育评价主要包括对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德育实践、德 育环境等方面的评价。
要点二
德育评价的方法
德育评价可采用多种方法,如量化评价、质性评价、自我 评价、他人评价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评价的实践
在德育评价实践中,应注重评价标准的明确性、评价过 程的规范性、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指导,以及评价数据的 可靠性与有效性等方面的考虑。
德育评价的效果
德育评价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 效性,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以及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等 方面。同时,德育评价还可以为德育理论研究提供实践 基础和依据。
评估德育效果的标准
德育目标是评估德育效果的标准,通过对德育目标的实现 情况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为改进 德育工作提供依据。
德育目标的分类与体系
德育目标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德育目标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 根据实施途径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种类型;根据 对象可以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的德育目标等。
政治教育
总结词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详细描述
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引导他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 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和爱国情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法治教育
总结词
增强法治意识,遵守法律法规
详细描述
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他们了解并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法律素养和 法律意识。
德育目标的内涵
德育目标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 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德育目标的整体。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概念界说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上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二、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1、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6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

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把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2、小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教育儿童逐步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初步树立起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努力学习的意识。

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情操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要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使他能够对所遭遇的道德现象进行初步的思考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矫正自己的行为。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A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A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A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2、理解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3、了解德育目的的类型4、了解德育目的决定的主客观依据5、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第一节德育目的及其功能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1、二者的关系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组成部分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2、德育目的的规定性预见性超越性可能性二、德育目的的功能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引导性功能规范性功能第二节德育目的的类型与结构(一)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社会本位:清除认识到德育和国家、社会的关系;忽视了个体的主体性观点:没有社会,道德就没有目的,道德的目的就是社会的目的,合理合乎道德的行动,就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去行动,道德的出发点就是社会的出发点。

——涂尔干文明与法制的国家从道德的含义来说,是最高的外在财富。

为了我们个人的道德的最切身的利益,即最高的内在财富,我们必须为之奋斗。

公立学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

——凯兴斯泰纳个人本位:注重个体的发展忽视了社会与个人发展的联系观点:我的教育目的只要他除在社会生活的漩流,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者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之外,不为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

——卢梭教育不应当违反学生的意愿而勉强学生去参加任何俱乐部,小队或者团体活动,因为自我实现远比社会适应要真实的多。

——存在主义者(二)外在的德育目的和内在的德育目的外在德育目的:考虑内在品德的培养功名,学问,德行,本三事也。

今人以功名为学问,几几并以为德行。

教子者当别出手眼。

应对进退事事教之,孝悌忠信,时时教之……设命中无功名,则所学无可以自娱,无事可以教子,不能使乡里称善人,友士称博学。

当此时回想数十年之功,何学不就,何德不成?今虽悔恨而无及唉。

第五章 小学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PPT课件

第五章 小学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PPT课件
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爱社会主义等思想品德,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初步明辨是非的能力。 (1986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学计划)
(二)我国小学的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 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 良好品德,具有热爱集体的思想、遵守社会公德 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意志品格和 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初步的自己管理自己,帮 助别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为使他们成 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打 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小学德育纲要)
讨论:
我国小学德育目标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定位的突出特点是理想 化,重心偏高,片面强调政治性,同时,又缺乏层次性,忽视教 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是注意到按照社会规范的需 要来确定培养规格和设计培养过程,而没有充分注意到个人 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德”的素质局限在一个 过于狭窄的空间和理想化的模式中,主体精神的张扬受到一 定抑制,“德”的养成缺乏丰满的内容,缺乏梯度层次,缺少 选择的自由度,最终的结果是造成受教育者比较符合共性规 范的要求,但其独立自由的思维、创造的意识、批判精神, 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等个性化发展需求等被忽略了。
德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德育目的的特征: 1.预见性 2.超越性 3.可能性
此外,还具有普遍性与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德育目标的意义
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它是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德育内容 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与运用、德育 效果的检测与评定等,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 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

第五章_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第五章_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普遍的德育目的
结合具体情境
具体的德 育目标1
… …2
… …3
… …n
三、 德育目的的决定
(一)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
1.主观依据
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 直接受到形而上的理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2.客观依据
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 古代学校德育目的只是培养有一定品德素养的统治者——神职人员和政治、 军事、法律等方面的“治才”。 工业时代学校德育开始具有全民性、民主性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价值多元化,道德教育目的中必须加大培养 道德价值的批判与选样能力的成分。
强调个人价值,认为德育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和需要出发,求得个性的自由发展、个 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主自治的人,在社会生活的旋流中,不被种种欲念或人 的偏见拖进旋涡里去,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除自己的理智以 外,不为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卢梭 德育目的应该“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服务”,教育者“不应当违反学生的意愿而勉 强他去参加任何俱乐部、小队或团体活动,因为自我实现远比社会适应要真实得 多”——想的德育目的最终指向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的培养
“道德的纯洁性如雪一样白而又白”。——小原国芳 “人须当以尧舜为法,如射之于的。箭箭皆欲其中,其不中者,其技艺
未精也。”——朱煮
现实的德育目的论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
“道德科学的根本原则”应当“归结到肉体的感受性这个简单的事实”。 德育目的是要“给予青年人一些明确的、健全的道德观念”。——爱尔 维修
即由反映教育的一般本质和社会对教育的总需求的德育(总)目的 向各级(纵向)各类(横向)学校教育的品德培养目标过渡。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的内容
一、德育目标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⑴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初步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的;
⑶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
⑷了解我镇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树立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
⑸相信科学,拒绝迷信。

㈡道德行为目标
⑴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⑵培养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
⑶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尊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的观念;⑷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⑸初步懂得责任和义务的内涵;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认识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⑵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⑶培养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
⑷初步具有承受学习与生活上的挫折和压力的心理准备;
⑸初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⑴加强和巩固“五爱”教育;
⑵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
⑶热爱和关心班集体的教育;
⑷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内容的教育;
⑸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传统美德以及革命传统教育。

㈡道德行为方面
⑴校规校纪教育,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⑵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公物教育;⑶安全意识教育;
⑷良好的文明礼貌规范教育;
⑸敬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教育;。

第五章 德育理论 5

第五章  德育理论 5

(二) 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掌握科学方法 论。属于思想教育的内容有: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坚持 辩证的观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实事求 是,按客观规律办事;集体主义教育,关 心、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 益;价值观教育,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和 价值 。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教育的实施,对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功能。 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2.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德育的性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从根本 上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性质 3.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德育通过决定教育的性质,制约青少年学生的 发展方向,影响公众舆论,影响民族素质和社 会心理,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作用,是维护、 调整、完善一定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政治与 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 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初中阶段的主要内容有: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 (3)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七、民族团结教育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要强化学 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教育儿童、青少年新 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牢固树立 民族大团结的思想;要热爱各民族兄弟,尊 重各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树立 民族平等意识;要深刻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 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儿童、青少 年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变成奋发图强、努力学 习的实际行动,立志献身于祖国和家乡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 德育目标的规定

德育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章节习题第一章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综合考虑关于德育内涵和德育过程的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妨这样给德育下定义: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2.试评价以下概念定义的合理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妥.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遭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3.如何理解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所谓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对应,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所谓德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基本完成的任务。

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有四条: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第四。

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3)努力方向: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4.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5)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是德育力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6)德育论则是一个与德育经验、德育思想相对的范畴。

德育论原本是作为教育学、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存在的。

与作为前德育理论存在的德育思想相比,它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

精品课程《教育学》_第五章 德育

精品课程《教育学》_第五章    德育

4、强调纪律,约束行为。
(四)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 中,要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即优点、长处、 先进因素,克服学生身上的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落 后因素。
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要求做到: 1、对学生要有全面的、发展的观点。 2、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
2、善于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 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又要提出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 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1、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 2、要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 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
二、德育方法 (二)榜样示范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选择学习的榜样 2、树立榜样的威信 3、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见之行动
二、德育方法
(三)情感陶冶法 为更好地利用情感陶冶法,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提高教育者自身修养
2、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3、与说理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建设
第一节
四、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概述
德育内容是指在德育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和道德准则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问题。正确选择德育内
容,对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至关重要。 (一)德育内容的制定依据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本质
(一)德育过程的一般概念

第五讲 德育目的、目标与内容

第五讲   德育目的、目标与内容

第五讲德育的目的、目标与内容●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鲜明的目的性(中国现实的教育目的:一切为了考试、而非为了学生的智慧发展与生命质量、道德人格的提升,德性的丢弃之痛!)、规格和质量要求。

(高考生的突降,山东下降8万人)◆德育目的:对学生品德发展的期望与要求(在一切为了考试的时代背景下,德育的目标多少显得有些苍白与无力);另一方面,德育目的又规定着德育内容的选择与运用。

■德育内容的单薄与机械一直是制约我国德育实效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德育内容进行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新时代我国社会要求的必要的改革,亦迫在眉睫。

〓本讲拟对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基本问题及我国现行的德育目标、中小学德育内容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进行反思性推究与构想。

第一节德育目的概论●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不仅自身体现着道德的要求,而且也内在地追求着道德的目的。

▲教育的道德规定性和指向性反映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道德人格的完善、道德成长的引导方面,就构成了学校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不仅决定了教育的精神本性和价值特性,也决定了学生在道德成长与发展方面的规定性。

“任何一个老师都应该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对教育目的一定要深思熟虑——假如你认为是正当的教育目的实际上全都出于误解而学生们则对此都一本正经地坚信不疑,那么他们多年的学生生涯很可能要毁于你手。

”1探讨学校德育目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在整个教育目的的框架下探讨教育的道德目的。

它是德育原理的核心问题和任何德育理论均不能搁置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学校教育是一种蕴含着鲜明的道德内涵与价值诉求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的目标、标准、规格的要求或规定,就构成了德育目的。

◆由此,德育目的所考虑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从社会发展,从整个教育目的的结构性要求以及学生道德生长的客观要求诸方面,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目标和规格的讨论与规定。

一句话,德育目的表征着儿童接受何种目标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第五章 小学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

第五章 小学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

(三)不同的文化影响到各国德育内容的 不同
各国德育内容不同的原因有:价值取向的差 别;存在方式的差别;呈示形式的差别。 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的趋同:对“全球伦理” 的确认;对综合道德能力的共识;道德教育 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
(四)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德育内容的 性质 。 2.德育目标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德育内 容的深度和广度。 3.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影响, 决定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三)我国小学德育目标的主要特征 1、 时代性与继承性 德育目标既要体现我国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发 展对年轻一代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又要体现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 时代性:成为文明人、成为现代人、成为现代的中 国人
有没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是否还要继承与弘扬? 哪些是需要继承与弘扬的?
第五章 小学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
第一节 小学德育目标
一、 什么是德育目标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三、我国学校的德育目标
一、 什么是德育目标 目标是指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或称行 为活动的指标。 德育目标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 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也就说, 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在 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三、我国小学的德育目标
(一)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演变 我国历史上提出的一些培养目标,与其说是教育目 的,不如说是德育目标。如早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 期,孟子就提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的德育目标。《大学》中提出的德育目标。清朝末 年,提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德 育目标。辛亥革命临时政府提出“注重道德教育, 以实利教育、军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 道德”的德育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提出过 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德育目标和内容课件

德育目标和内容课件
内容是否具有思想性
德育内容应具有思想性,能够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
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
德育内容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
内容是否具有现实性
德育内容应关注现实社会和生活,与 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结合。
内容是否具有系统性
德育内容应具有系统性,涵盖思想、 道德、心理、法制等方面,形成完整 的教育体系。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如图书馆、博物馆等,让孩 子在文化熏陶中提高道德素质。
PART 04
德育内容的实施方法
理论教育法
总结词
通过理论授课、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
详细描述
理论教育法是学校德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形式, 将德育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德育的基本概 念、原则和价值观,为进一步实践打下基础。
目标是否关注个体全面发展
德育目标应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思 想道德、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
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是否体现时代性
德育目标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 够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得到落实。
德育目标应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发展的要 求,针对当前社会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教 育目标。
德育内容评价标准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孩子。
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 的不良行为和思想。
学校教育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注重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提 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_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
下几个规定性:
价值性。德育作为一种对学生品德成长的帮助活动,其价值属性特 别突出。价值态度的改变是最根本的目标。行为的改变只有以价值 态度的真实改变为基础才算是真正的“德性”。
德育决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其 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德]赫尔巴持:《普通教育学》
2. 外在、与内在的德育目的
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 《大学》 “圣人之道德,自其德之方面言之,曰‘仁’;自其行之方面言之,
曰‘孝’;自其方法之方面吉之,曰‘忠恕”’;其道德教育的目 的在于培育‘仁人’”。——蔡元培
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的结果。
“治国平天下”
➢ “知”即道德知识, ➢ “情”为道德情感, ➢ “信”即道德信念, ➢ “意”即道德意志, ➢ “行”即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形成道德上的知、情、信、意、 行五个方面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
(三)德育目的的层次
道德教育应当努力使学生掌握那些时间、空间上适应性强的道德原理与道 德原则,这即是“普遍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它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 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强调个人价值,认为德育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和需要出发,求得个性的自由发展、个 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主自治的人,在社会生活的旋流中,不被种种欲念或人 的偏见拖进旋涡里去,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除自己的理智以 外,不为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卢梭 德育目的应该“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服务”,教育者“不应当违反学生的意愿而勉 强他去参加任何俱乐部、小队或团体活动,因为自我实现远比社会适应要真实得 多”——存在主义教育理论
3.理想的、和现实的德育目的
理想的德育目的最终指向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的培养
“道德的纯洁性如雪一样白而又白”。——小原国芳 “人须当以尧舜为法,如射之于的。箭箭皆欲其中,其不中者,其技艺
未精也。”——朱煮
现实的德育目的论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
“道德科学的根本原则”应当“归结到肉体的感受性这个简单的事实”。 德育目的是要“给予青年人一些明确的、健全的道德观念”。——爱尔 维修
1.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总体规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有道德”的主要内涵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公 德、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等内容。
上述德育目的具体体现在中小学德育目标上。 个学段的德育目标进一步分解到具体课程、年级的具体教
育目标中。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同时,应当依据具体的德育情境将道德教育的目的具体化、层次化,在一 般的德育目的的指引之下形成具体的德育目标以及细化的德育目标的体系, 即“具体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它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 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 标。
一般的德育目的到具体、细化的德育目标的存在形成德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独立、自主、善行、牺牲、慈爱等基本德 性。——裴斯泰洛齐
德国教育学家鲍勒诺夫将道德划分为“高尚道德”和“朴素道德”,主 张从现实社会出发设定道德教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尚的道德。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即对教育对象品德结构和质量的规定) ➢ 品德结构为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
即由反映教育的一般本质和社会对教育的总需求的德育(总)目的 向各级(纵向)各类(横向)学校教育的品德培养目标过渡。
日本、中国的学校德育目的都有一个根据学段不同而具体化为不同德育 目标的过程。
德育目标还应具体层次化到某一年级、学期、单元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
体系化 可操作化
(三)我国的德育目的
经济和政治制度(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会制定出符合本阶级需要的德育目的) 历史发展进程(人的个性发展应当在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中正确地理解) 文化传统
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和规律
(二)德育目的的具体化
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德育目的向德育目标转化的过程。这 一过程实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序列化—即德育目标的分 类。
普遍的德育目的
结合具体情境
具体的德 育目标1

… …2
… …3
… …n
三、 德育目的的决定
(一)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
1.主观依据
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 直接受到形而上的理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2.客观依据
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 古代学校德育目的只是培养有一定品德素养的统治者——神职人员和政治、 军事、法律等方面的“治才”。 工业时代学校德育开始具有全民性、民主性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价值多元化,道德教育目的中必须加大培养 道德价值的批判与选样能力的成分。
预见性。 超越性。
超越于德育对象的现实道德水平 超越于当下的价值水平
可能性
(二)德育目的的功能
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
评价功能 引导性功能
规范性功能
二、德育目的的类型与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类型
1.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教育的使命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德育目的的核心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形成 一定的社会人格。 “道德的目的即是社会的目的”、“学校是‘国家的教会’,教师是‘社会的牧 师’”。——涂尔干 “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公民”——凯兴斯泰纳 “以个人为目的之行为不是道德行为,以他人为目的之行为也不是道德行为,唯有 以社会为目的之行为才是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归根结蒂是指向非个人的、共同的目 的的。”——迪尔凯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