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一种新型经颈动脉注射脑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一种新型经颈动脉注射脑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一种新型经颈动脉注射脑转移瘤动物模型的
构建方法
新型经颈动脉注射脑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脑转移瘤是指恶性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进入脑部的现象。

为了研究脑转移瘤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治疗方法,构建适用的动物模型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新型经颈动脉注射脑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和大鼠。

根据研究需要和实验条件,选择体积适中、品系纯正的实验动物。

其次,准备合适的移植细胞。

可以使用已经建立的脑转移瘤细胞株,也可以通过原位肿瘤移植和分离培养的方法获取。

确保细胞的纯度和活性。

然后,准备手术器械和材料。

需要准备手术刀片、缝线、局麻剂等。

保证手术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接下来,进行手术操作。

首先,将实验动物固定在手术台上,消毒手术区域。

开颅手术后,暴露颅骨,定位动脉。

使用显微镜和微型注射器进行注射操作,将移植细胞悬液缓慢注入经颈动脉。

最后,观察动物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可以使用影像学技术如MRI对肿瘤进行定量分析。

还可以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评估肿瘤转移的程度和效果。

总结起来,这种新型经颈动脉注射脑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可以为研究脑转移瘤提供可靠的实验平台。

通过对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实验操作,可以深入探索脑转移瘤的发生机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flaura研究脑转移亚组解读

flaura研究脑转移亚组解读

flaura研究脑转移亚组解读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逐渐攀升,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难题。

虽然直接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原因并非原发肿瘤本身,而是脑转移,但是对脑转移的机制和治疗依然知之甚少。

幸运的是,flaura研究团队的脑转移亚组最近进行了一项重要研究,为我们理解脑转移的发生和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线索。

脑转移是癌症治疗中的一大难题,它指的是原发癌症的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进入脑部,形成新的肿瘤。

传统观点认为脑转移是由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以及血脑屏障的破坏所致。

然而,flaura研究脑转移亚组的研究结果显示,脑转移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还与脑内免疫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该研究通过对癌症患者脑转移标本的深入分析,发现脑转移与肿瘤微环境密不可分。

正常情况下,脑内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清除异常细胞,起到保护功能。

然而,在脑转移过程中,癌症细胞和脑内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出现了紊乱,导致了脑转移的发生。

flaura研究脑转移亚组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这一过程的机制。

研究发现,脑转移过程中,癌症细胞会通过分泌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干扰脑内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

这一蛋白质被命名为转移相关因子1(TRF1),它能够抑制脑内免疫细胞的活性,阻碍它们对癌症细胞的攻击。

同时,TRF1还能够促使脑内免疫细胞分泌一系列抑制性因子,使其无法发挥免疫功能。

因此,TRF1的存在成为脑转移形成的关键。

基于这一发现,flaura研究脑转移亚组开始尝试寻找针对TRF1的治疗方法。

他们筛选了一系列已有的药物,并进行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试验。

最终,他们发现抗PD-L1抗体能够显著抑制TRF1的表达,并恢复脑内免疫细胞的功能。

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抗PD-L1抗体治疗能够显著延长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

这一成果为脑转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此外,flaura研究脑转移亚组还在研究中发现了其他可能与脑转移相关的因子。

例如,他们发现在一些脑转移患者中,肿瘤细胞表达了一种特殊的受体,使其能够与脑内血管细胞发生特殊的相互作用。

GFP标记Lewis肺癌细胞3LL颈内动脉注射建立脑转移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GFP标记Lewis肺癌细胞3LL颈内动脉注射建立脑转移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2 8 . 8 4
2 8 . 2 8 26 . 21
死 弘 弘 娼 ∞ 亡 卯 死 亡
2 8 . 4 2 2 6 . 1 4
害 S

明, 说 明血 液 已经 冲 洗 干 净 。 换 1个 装 有 过 滤 后 预 冷 过 的 4 多 聚 甲 醛 的 吊瓶 继 续 输 液 。 当多 聚 甲醛 输 入 体 内 时 , 小 鼠会 剧 烈 抽 搐 。待 抽 搐 停 止 后 , 再持续输注 4 多 聚 甲醛 5 mi n ( 每 只
驺 色 透 孔 ∞ mL生 理 盐水 后 , 观察 从 右心 房 流 出的液 体 已经弘 变 成 无
3 2 . 6 9
3 1 . 8 1
死 亡
3 2 . 2 3 3 0 . 9 1 2 9 . 4 6
3 0 . 2 3 2 9 . 9 1
2 8 脉注射 G F P ( +) 3 L L细 胞 后 C 5 7 B L / 6 小鼠体质量观察( g )
备皮 、 消 毒 后 。做 2 c m 长 正 中切 口 , 暴 露气 管 , 分 离 胸 锁 乳 突
肌 及 肩胛 舌 骨 肌 暴 露 颈 动 脉 鞘 , 游离 颈动 脉 , 近 心 端 和 远 心 端 各 放 置 1枚 微 血 管 夹 。闭 合 近 心 端 微 血 管 夹 , 用B E ) 3 1 G 针 头 轻轻 挑破颈动脉 , 插 入 自制 注 射 器 至 颈 内 动 脉 。将 1 0 0 0 0 0细 胞/ z o L L e wi s 3 L L肺 癌 细胞 缓 慢 注 入 2 O L, 再缓 慢追加 2 O “ L P B S 。穿 刺 点 远端 上微 血 管 夹 , 取 出注射器 , 1 0 — 0强 生 公 司 p r o l e n e 缝线 缝合血管穿刺 口, 取 出微 血 管 夹 , 轻 压 颈 动 脉 穿 刺 点1 ~3 mi n以 止 血 , 缝 合 皮 肤 。 术 毕 使 用 荧 光 影 像 系 统 检 测 带绿色荧光 蛋 白的 3 L L细 胞 注 射 入 脑 成 功 。麻 醉 复 苏 后 次 日, 从存 活的 1 5只 小 鼠 中 随机 选 择 雌雄 各 6只 , 用 荧 光 影 像 系 统 检 测 后 随 机 按 雌 雄 各 分 为 2组 , 每 组 3只 : 雄 性 2组 编 号 分 别为 M1 、 M2 , 雌 性 2组 编 号 分 别 为 F 1 、 F 2 。 1 . 2 . 3 记录 接种完成后 , 每 天早 、 晚 2次 观 察 手 术 部 位 有 无

小鼠脑部的研究

小鼠脑部的研究

小鼠脑部的研究小鼠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动物,因为它们具有生殖周期短、寿命短、繁殖能力强、易于饲养等特点,是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的理想模型。

尤其是在神经科学领域,小鼠的应用更为广泛,因为其神经系统与人类相似度较高,是研究学习、记忆、认知、意识等重要神经功能的有力工具。

在小鼠的脑部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揭示了人类脑部的许多奥秘。

小鼠的脑部结构小鼠的脑部结构与人类的脑部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由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和海马体等部分组成。

脑干位于脑部的最下方,控制着呼吸、心跳和血压等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动作。

大脑半球是整个脑部的主要部分,负责思维、记忆、语言、运动、感觉等各种生理功能。

海马体位于大脑半球内部,是与学习、记忆和空间认知等过程有关的重要结构。

小鼠的脑部研究方法为了深入研究小鼠脑部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采用了许多方法。

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神经解剖学技术对小鼠脑部进行切片观察。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看到小鼠脑部中各个结构和神经元之间的关系,但是无法揭示脑部的动态过程。

另一种更为先进的方法是利用光学成像技术对小鼠脑部进行观察。

光学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部成像方法,可以实时记录小鼠脑部内部的光反应,获得脑部活动的时空信息。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小鼠在进行各种行为过程中的脑部活动规律。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小鼠脑部的研究还涉及到基因编辑技术、光遗传学技术、电生理技术、病毒追踪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

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小鼠脑部的认知和理解。

小鼠脑部研究的应用小鼠脑部的研究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小鼠脑部的认识,更可以拓展我们对人类脑部的理解。

许多重大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等,都与人类脑部的功能异常有关。

研究小鼠的脑部疾病模型,不仅可以揭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更可以为寻找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平台。

例如,许多通向重要神经递质受体的药物,都是通过对小鼠脑部细胞的研究进行发掘和筛选的。

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构建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

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构建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

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构建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疾病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疾病,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发展出了疾病模型的构建方法。

其中,动物模型在生命科学中广泛应用,成为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探讨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构建和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方面的应用。

一、疾病模型的构建1. 细胞模型的构建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可以通过构建细胞模型来实现。

细胞模型是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特定细胞类型进行体外培养,以模拟人类疾病的病理过程。

例如,研究癌症时,科学家们可以从患者体内提取恶性肿瘤细胞,将其培养在实验室中的培养皿中,观察其生长行为、细胞分裂情况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

2. 生物模型的构建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还可以通过构建生物模型来实现。

生物模型是利用生物体内的动物或植物,通过基因工程、药物处理等手段来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例如,研究心脏疾病时,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小鼠携带心血管相关基因突变,从而模拟人类心脏疾病的发生过程。

二、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方面的应用1. 肺癌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应用动物模型在肺癌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常常使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其携带人类肺癌相关基因突变。

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小鼠体内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寻找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法。

2.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应用动物模型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常常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导入小鼠体内,从而模拟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观察小鼠的行为、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等,科学家们可以深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3. 糖尿病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应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动物模型在糖尿病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常常利用小鼠、大鼠等动物模型,通过特定饮食、基因调控等手段诱导动物患上糖尿病。

C6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C6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t u mo r s .B r a i n g l i o m a h a d t h e h i g h e s t i n c i d e n c e i n c e n t r a l n e r v o u s b r a i n t u mo r s ,t h u s i t w a s o n e o f t h e ma j o r ma l i g n a n t
t u mo r s t h r e a t e n n i n g h u ma n h e lt a h .T h e c h o i c e o f e x p e i r me n t a l a n i ma l mo d e l s wa s a b a s i c c h a i n t o e n s u r e t h e r e l i a b i l i t y o f
( 1安徽 中 医药 大学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1 ;2安徽 省 立 医院 ,安徽 合肥 2 3 0 0 0 1 )
摘 要 :脑胶质瘤是一类常见的颅内脑肿瘤 ,占颅内原发性肿瘤一半;其在中枢神经脑肿瘤中发病率最高,是威胁人类健
康的主要恶性肿瘤 之一 。因此建立起脑胶质瘤模 型对其研究治疗都起 着重要 的作 用 ,而脑胶 质瘤患 者临床免疫 治疗方案 的确定均 基于动物实验 的有 效性 ,而实验动物模型 的选 择是 保证实验结果 的可靠性基础环节 。其 中 c 6脑胶质瘤模型在 国内外研究 中广泛使 用。本文将 目前建 立的 C 6脑胶质瘤模 型予以综述 。
关 键词 :C 6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
中图分 类 号 :R 9 6 3
文献 标志 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1 — 9 6 7 7 ( 2 0 1 4 ) 0 6 — 0 0 3 9 — 0 3

实验方法总结(3):动物模型部分——【国自然标书写作】

实验方法总结(3):动物模型部分——【国自然标书写作】

1实验方法总结(3):动物模型部分1、研究肿瘤细胞增殖 (1)2、研究肿瘤细胞转移 (2)2.1. 体外(浸润模型) (2)2.2. 体内(转移模型) (2)3、研究肿瘤细胞耐药 (4)3.1. 耐药细胞株的建立 (4)3.2. 裸鼠移植瘤耐药模型的建立 (5)从肿瘤起源分,肿瘤动物模型的分类如下:从研究目的来分,可以从增殖、转移、耐药三个角度来分析:1、研究肿瘤细胞增殖细胞准备:GeneA 敲减慢病毒感染细胞扩增至需要的细胞量。

分为:空白对照实验动物肿瘤模型自发性肿瘤模型 诱发性肿瘤模型移植性肿瘤模型 人体肿癌的异种移植性原位诱发 异位诱发 同种可移植性肿瘤 异种可移植性肿瘤 原位移植 异位移植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

取Balb/c裸鼠,雄性,6周龄,每组10只,适应一周后进行肿瘤细胞注射。

XXX细胞消化离心后制成单细胞悬液,计数后取适量的细胞用PBS悬浮,在Balb/c裸鼠侧腹部皮下接种。

每只接种2×106个细胞,注射体积为100 μL。

此后,每隔5天测量注射部位肿瘤的体积。

30天后裸鼠小鼠腹腔注射80 mg/kg 戊巴比妥钠,小鼠麻醉后置蓝色背景布上拍照(侧卧位,接种部位朝上),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取出肿瘤称重,将肿瘤置蓝色背景布上拍照,肿瘤一分为二,一份4%多聚甲醛固定,待后续病理分析,一份-80℃冻存。

2、研究肿瘤细胞转移肿瘤转移的模型包括两大类:体外(浸润模型)和体内(转移模型)。

体外(浸润模型):了解肿瘤细胞对周围相连组织的侵润性。

体内模型主要研究肿瘤细胞的转移性即肿瘤细胞在远端组织形成病灶的能力。

2.1. 体外(浸润模型)例:浸润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取若干只Balb/c免疫缺陷裸鼠,将分离和鉴定并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脑胶质瘤干细胞立体定向法行小鼠颅内接种,每组10只。

小鼠麻醉后头部正中切口,剥离骨膜后钻孔(坐标是冠状缝后0.5 cm,矢状缝右侧2.5 cm) 。

高级病理学:肿瘤的动物实验方法

高级病理学:肿瘤的动物实验方法
5-6个月期间,每隔30-40天,注射一 次二酚已烷剂量递增,0.5→5kg
终止后2-3个月,29个小鼠中4个癌 前病变,4个癌瘤。
(四)应用放谢线等辐射引起实验肿瘤 的方法
1、“X”线照射:
(1)6,500 ~ 13,000伦→照射大鼠骶部时, 前剂量 → 溃疡性“X”射线皮炎 后剂量 → 肉瘤
(上述实验亦可由放射性磷引起)
2、注入放射性物质或辐射 引起皮肤癌、肉瘤、白血病等。
3、日光照射及紫外线照射 日光照射:每天7小时——6-7个月,600小
时以上,裸露部分的皮肤癌变↑↑ 照射剂量增加,癌发生提前,多数量为生
27 - 28大卡 11-15个月出现
33.3大卡 8个月出现
41大卡 耳、鼻、足部、眼部出现
移植瘤甲胎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在人休内证明这种蛋白的产生是困难的但利用裸鼠移植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大星等建立了一种胃原发的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的裸鼠移植瘤株这个瘤株hcg还可产生雌激素孕酮和胎盘性催乳素胎盘性碱性磷酸酶患鼠性腺和乳腺呈现妊娠性变化机能性肿瘤functioningtumor3各种治疗方法的研究1化学药物的筛选
(2)保持了原发瘤的特异蛋白,激素分泌及其 它功能
肝癌、肝母细胞癌 → 甲胎蛋白 结肠癌、直肠癌 → 癌胚抗原 肾癌、肝癌 → 促红细胞生存因子。 绒毛膜上皮细胞癌 → HCG 部分胃癌 → 雌激素受体,铁传递蛋白受体
(3)染色体核型: 保持了人染色体核型——“X“型 (而裸鼠染色体核型——“Λ”型 ) (4)保持了人原发瘤的抗原性 (5)保持了人原发瘤对抗癌药的感受性
肿瘤的动物实验方法
一、肿瘤动物实验的途径:
主要途径有三个 1、自发—— 获得足够大量的动物的自发性肿瘤病例 2、诱发—— 使用各种化学物质或辐射在动物身上引起肿瘤 3、移植—— 将自发或诱发的肿瘤从一个动物接种到另一动

裸小鼠脑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磁共振成像研究

裸小鼠脑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磁共振成像研究

裸小鼠脑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磁共振成像研究王舒楠,张伟国,陈金华,马长锁,赵丽(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放射科,重庆400042)摘要:目的建立裸鼠脑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并进行MR扫描,摸索扫描的最佳参数,探讨1.5T磁共振在检测裸鼠颅内成瘤的可行性,为下一步实验奠定基础。

方法SHG-44细胞传代培养后,用微量注射器吸取肿瘤细胞悬液直接穿刺接种,在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5天行1.5T MR扫描,裸鼠麻醉后置于小动物线圈采集图像并利用影像工作站测量体积。

而后取脑组织做病理切片,计算体积后行HE及CD34染色,与MRI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除去围手术期死亡2只裸鼠外,剩余的13只裸鼠在MR增强序列图像上均能见到肿瘤,成瘤率达100%,且位置同组织切片相一致。

在MR 图像上测得的肿瘤体积为(29.41±10.95)mm3,组织切片测得的肿瘤体积为(26.57±9.70) mm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985,P ?)。

肿瘤微血管丰富,且主要集中在肿瘤的边缘。

结论采用微量注射器直接建立裸鼠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简单便捷,成瘤率高。

1.5T 磁共振能活体检测裸鼠脑胶质瘤成瘤情况,并能进行一定的功能成像,是动态监测裸鼠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裸鼠;胶质瘤;磁共振成像;原位移植Estabilshment of human glioma orthotopic model in nude mice and monitored by 1.5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ang Shu-nan, Zhang Wei-guo, Chen Jin-hua, Ma Chang-suo, Zhao Li(Department of Radiology, Daping Hospital,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2,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model of human glioma orthotopic implantation in nude mice,and investigate 1.5T magnetic resonance in the detection of transplanted tumor. Methods The glioma cell line SHG-44 was cultured in vivo. The glioma cells were injected into nude mice brain using micro-syringe to form glioma. Fifteen days later, nude mice were scaned by 1.5T MR with animal-coil to detect the tumor. Tumor volume was measured in AW4.3 imaging workstation. Then take brain tissue biopsy done with HE staining and CD34 staining. Tumor volnme was measure under microsope to evaluated the relativity with the dates in MR imagings. Results Two nude mice were dead in perioperative, the other thirteen mice survive and be detected tumor in bran by MR scanning with contrast injected. The location in MRI isconsistent withthat in tissue section. Tumor volume is 29.41±10.95mm3measured by MRI and is 26.57±9.70mm3 measured under microsop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bu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r =0.985). Conclusion It is easy and convenient using micro-syringe directly to establish the human glioma orthotopic implantation model in nude mice. 1.5T MR can detect the tumor in mouse brain in vivo, and to carry out certain functional imaging. 1.5T MR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ynamic monitor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glioma in nude mice.Key word:Nude mice;Glioma;Orthotopic implantatio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胶质瘤是脑内最常见、浸润性最强的一种原发性脑肿瘤,临床治疗效果差,病死率很高。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脑胶质瘤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胶质细胞。

其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研究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治疗方法方面,动物模型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步骤,希望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脑胶质瘤以及建立动物模型的必要性和意义。

通过引出问题和目的,为接下来的内容做铺垫。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脑胶质瘤的特点,以及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必要性和方法。

通过解析脑胶质瘤的病理生理特征和研究现状,为建模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介绍具体的建模步骤和关键技术,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在结论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重要性和意义。

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1.3 目的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潜在的治疗方法。

通过模拟人类脑胶质瘤在动物体内的发展过程,可以深入研究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机制,有助于找到新的治疗策略。

同时,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也为临床试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基础科研和临床实践的有效结合,推动脑胶质瘤治疗领域的持续发展。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步骤和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正文2.1 脑胶质瘤的特点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它主要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

脑胶质瘤通常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不仅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而且还可能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在临床上,脑胶质瘤的治疗难度较大,复发率高,预后通常较差。

脑胶质瘤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异质性:脑胶质瘤组织通常由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如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使其在形态上呈现出多样性。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以:(1)评价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2)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3)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平台;(4)为研发抗肿瘤转移性药物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

实验方法: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实验方法原理: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的肿瘤等。

实验材料:肿瘤细胞小鼠试剂、试剂盒、无血清培养基质、3%中性甲醇石腊仪器、耗材、低温离心机、血球计数器、游标卡尺实验步骤一、肝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1)取体重250 g左右的封闭群大白鼠,雌雄不拘;(2)按性别分笼饲养。

除给普通食物外,饲以致癌物,即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剂量为10 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DEN水溶液放入水瓶中,任其自由饮用;(3)共约4个月可诱发成肝癌;(4)也可以单用0.005%掺入饮水中口吸服8个月诱发肝癌。

2.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1)用含0.06%DBA的饲料喂养大鼠,饲料中维生素B2不应超过1.5~2 mg/kg;(2)4~6月就有大量的肝癌诱发成功。

3.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狗、猫、鸡、兔肝癌(1)给成年大鼠含0.03% 2AAF标准饲料;(2)每日每平均2~3 mg 2AAF(也可将2AAF混于油中灌喂),3~4月后有80~90%动物产生肝肿瘤。

4.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1)用剂量为每日0.3~14 mg/kg体重,混于饲料或饮水中给予;(2)6~9个月后255/300大鼠发生了肝癌。

5.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发小鼠肝癌(1)用1%OAAF苯溶液(约0.1 ml含1 mg)涂在动物的两肩胛间皮肤上,隔日一次,每次2~3滴,一般涂100次。

(2)实验后7~8周即而出现第一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可诱发小鼠肝肿瘤约55%。

(3)或用2.5 mg 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给C3H小鼠皮下注射4次,每日间隔10天,也可诱发成肝癌。

生物学实验中的模型动物使用伦理

生物学实验中的模型动物使用伦理

生物学实验中的模型动物使用伦理在生物学领域,为了探索生命的奥秘、研发新的治疗方法和推动科学的进步,实验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而在众多的实验中,模型动物的使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模型动物使用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模型动物,顾名思义,是被用于模拟人类生理、病理过程或特定生物现象的动物。

常见的模型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猴子等。

它们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在活体环境中研究生命现象和疾病机制的平台。

通过对模型动物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的复杂过程,为人类健康服务。

然而,在使用模型动物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伦理考量。

首先,动物也有感知痛苦和不适的能力。

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如手术、药物注射、长期的限制活动等,可能会给动物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压力。

例如,在某些癌症研究中,为了观察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模型动物可能需要承受肿瘤带来的巨大痛苦。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尽可能采取措施减轻动物的痛苦,例如使用适当的麻醉和镇痛手段。

其次,模型动物的使用应该遵循“3R 原则”,即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和替代(Replacement)。

减少原则意味着在保证科学研究有效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实验中使用动物的数量。

优化原则要求我们改进实验方法和操作流程,以降低动物所承受的痛苦和不适。

替代原则则鼓励研究人员寻找非动物的实验方法,如细胞培养、计算机模拟等,来替代动物实验,或者使用低等生物如线虫、果蝇等替代高等哺乳动物。

另外,实验动物的来源和饲养环境也是伦理关注的焦点。

实验动物应该来自合法、规范的养殖机构,并且在饲养过程中要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包括充足的食物、水、清洁的居住环境和适当的社交空间。

如果动物在实验前或实验过程中受到不恰当的饲养和对待,不仅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也违背了伦理原则。

同时,对于实验动物的使用,需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

wistar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建立方法

wistar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建立方法

·基础研究·Wistar 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建立方法史雪敬刘丽坤李耀程DOI :10.11655/zgywylc2020.06.008作者单位:030012太原,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肿瘤科通信作者:刘丽坤,Email :llkun133@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其生长快、预后差,极易发生侵袭、迁移,一直是医学上治疗的难点之一[1,2]。

临床上常用手术切除,辅以放化疗的治疗手段,但患者生存率仍然极低[3]。

同时经研究表明胶质瘤是依赖血管而生的实体肿瘤,新生血管和丰富的血供为临床治疗难以攻克的难点[4]。

随着对胶质瘤研究的深入,药物研发及科研需要,对胶质瘤模型的稳定性,成瘤率及大鼠的存活率要求越来越高,C6胶质瘤细胞来源于Wistar 大鼠的额叶[5],相较于其他胶质瘤细胞,更易成瘤,且时间相对较短,对于大鼠较短的存活时长,给了相对长的干预时间。

本研究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构建Wistar 大鼠胶质瘤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

1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研究时间为2019年9月C6大鼠脑胶质瘤细胞购于广州吉欧妮公司。

Wistar 大鼠30只,雄性,体质量220~250g ,购于斯贝福(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5%CO 2细胞培养箱,美国Thermo 公司;多功能倒置显微镜,美国Thermo 公司;恒温水浴箱北京医疗设备厂;脑立体定向仪,深圳市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达氏修正伊氏培养基(DMEM )高糖培养基、磷酸盐缓冲液(PBS )缓冲溶液、0.25%胰蛋白酶,均购于Bio⁃logical Industries (BI );胎牛血清(FBS ),杭州四季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骨蜡,山西省中医院骨科。

1.2实验方法1.2.1细胞悬液制备:实验用C6细胞株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及加1%双抗的DMEM 培养液中,置于37℃、5%CO 2恒温培养箱内培养,经胰酶消化传代,计数,每日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

药学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应用

药学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应用

药学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应用药学研究中,动物模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合适的动物模型,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药物的有效性、毒副作用以及药物在不同病理条件下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药学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应用,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动物模型的选择原则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是药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物模型选择原则:1. 动物特征与人类相似度为了更好地预测和评估药物在人类身上的效果,动物模型应具备与人类相似或接近的特征。

这包括动物和人类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遗传信息等方面的共性。

例如,在心脏病研究中,小鼠常被选作模型,因为其心脏结构和功能与人类有相似之处。

2. 疾病模型的准确性药学研究通常需要基于某种特定的疾病模型进行。

因此,所选动物模型应能够准确地反映目标疾病的发展和表现。

例如,在癌症治疗研究中,使用合适的癌症细胞移植模型可以更好地评估药物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3. 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动物模型应具备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科学实验要求。

即使是最理想的动物模型,在实验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误差和个体差异。

因此,所选动物模型应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便于进行操作和控制。

4. 倫理問題與合規要求在选择动物模型时,需要考虑到相关倫理問題和合規要求。

对于某些需要使用大量动物且有争议性的实验,例如转基因动物实验,应遵循相关的道德规范,并取得必要的许可和审批。

常见的动物模型在药学研究中,有许多常见的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

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例子:1. 小鼠(Mouse)小鼠是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之一,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小鼠具有很高的遗传相似性、生育力强以及容易进行基因编辑等优点。

它们广泛应用于癌症、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药学研究。

2. 斑马鱼(Zebrafish)斑马鱼是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的模式生物之一。

它们拥有透明胚胎、快速发育和大批量生成等特点,适合进行高通量筛选以及显微成像分析。

人脑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亲本性探索的开题报告

人脑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亲本性探索的开题报告

人脑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亲本性探索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恶性脑瘤是一种具有高度致死率的疾病,目前在治疗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脑瘤的传统疗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新型治疗手段对于治疗脑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研究人脑瘤的临床前模型主要包括体外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

然而,体外培养细胞的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建立更真实可靠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脑瘤发生、发展和药物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裸小鼠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研究,其特点是不能自主产生免疫反应。

裸小鼠在承受异种移植肿瘤方面表现出较高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并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细胞学、药物筛选和治疗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人脑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通过探索不同原位来源的人脑瘤细胞对裸小鼠生长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移植细胞,为进一步研究脑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实验模型。

三、研究内容1. 筛选原位来源的人脑瘤细胞选取多个不同来源的人脑瘤细胞株(如胶质瘤、星形细胞瘤等),对其进行培养和扩增,筛选出生长健康、形态稳定和细胞学性状符合要求的细胞株。

2. 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将筛选出的细胞株注射到裸小鼠的颅骨内,建立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

观察移植后小鼠的生长情况、肿瘤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体重、X线和病理学等手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3. 不同原位来源的人脑瘤细胞对裸小鼠生长的影响分别采用不同源的人脑瘤细胞行颅部原位移植,观察移植后裸鼠的生长情况和肿瘤形态。

通过对照实验确定最佳的移植细胞种类和条件。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建立人脑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验证不同来源的人脑瘤细胞对裸小鼠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脑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实验模型。

同时,探索人脑瘤在裸小鼠内的生长及生物学特性,对于研究脑瘤的发生机制、侵袭性和治疗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
动物模型是研究肿瘤发病机制和检验各种治疗方法的有力武器,本文就脑肿瘤动物模型的历史发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脑肿瘤目前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而肿瘤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其发病机制、生物学特性和检测各种治疗方法提供了一种高模拟性工具。

自上世纪以来,先后建立了化学物质诱发脑肿瘤模型、病毒诱发模型、同种以及异种移植模型,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动物模型又将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1.早期脑肿瘤动物模型及其局限性
1.1 自发性脑肿瘤动物模型
脑肿瘤在哺乳动物中的发病率不一,有报道狗为0.1-0.5%,SD大鼠(7803只)为0.44%,但另一组41000只SD大鼠中仅发现38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灵长类动物中更为罕见,曾解剖14000只恒河猴和1247只猕猴尸体,未发现一例脑肿瘤[1]。

由于发病率低,加之自发瘤的隐匿性及荷瘤动物生存期短的特点,自发瘤模型难以用于临床。

1.2 化学物质诱发模型
早期使用甲基胆蒽注入鼠脑实质内可成功诱发出脑肿瘤,其中大部分为胶质瘤和脑膜肉瘤。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一种合成的致癌物质N-亚硝基脲及其衍生物乙基亚硝基脲(ENU)等进行肿瘤诱发实验。

Kostener[2]等将50㎎/㎏的ENU给受孕20天的大鼠一次性静脉注射后,子代中均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但ENU对成年鼠诱发脑肿瘤率较低。

亚硝基脲类物质诱发的脑肿瘤在部位、类型、诱导时间以及恶性程度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

1.3病毒诱发模型
由于发现病毒与脑肿瘤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一些学者试图使用病毒进行脑肿瘤诱发实验,核糖核酸病毒(Rous肉瘤病毒)和脱氧核糖核酸病毒(腺病毒)均可诱发脑肿瘤。

Bigner[3]等把浓缩的Rous肉瘤病毒(0.01ml)注射到一种新生犬脑内,经一段潜伏期后全部发生胶质瘤或肉瘤,而且在动物体内并未发现子代病毒,这说明病毒的致瘤机理可能与其复制无关。

中国生物治疗网杨教授特别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状也有人将AD12病毒直接注入到出生后24小时的鼠脑实质内,经过数月的潜伏期后就能发生脑肿瘤,其中大部分为髓母细胞瘤。

Tabuchi[4] 则把感染Rous病毒的纤维母细胞接种到猴的右额叶内,73%发生了肿瘤,主要是肉瘤。

病毒诱发的脑肿瘤可在同种动物中连续传代,经过克隆后可制成生物特性稳定的模型,但其致瘤周期不一,诱发瘤性质差别较大,而且病毒不宜保存,对人也有一定的伤害作用,从而限制了其应用。

2.脑肿瘤移植模型
同种移植模型较多用于胶质瘤的研究。

将诱发的鼠脑胶质瘤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形成稳定的细胞系,如C6,9L,BT4A等,再将这些细胞植入同种大鼠脑内,可得到同种移植胶质瘤模型。

脑肿瘤同种移植模型虽能提高肿瘤的模拟性和统一性,但动物脑瘤与人脑瘤相比,在遗传学、细胞动力学和生物学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因而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脑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由于免疫排斥反应的存在,早期多将肿瘤移植于动物免疫缺陷区,如豚鼠眼前房、仓鼠颊囊、兔角膜和鸡胚绒毛膜等,还有学者采用药物、X线照射等方法抑制动物免疫反应[5]。

直到1968年由于免疫缺陷动物的发现,才真正开创了脑肿瘤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的时代,这些动物包括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裸小鼠、裸大鼠,B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CBA/N小鼠以及T、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的Lasat小鼠、SCID小鼠等。

目前对于脑肿瘤移植的方法还存在不同意见,主要包括:脑内移植、肾包膜下移植和皮下移植。

脑内移植最接近肿瘤的人体生长环境,但其操作复杂,动物感染及死亡率高。

近来有学者[6]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浓缩的肿瘤
细胞悬液射注入大鼠右基底节区,可明显提高肿瘤的发生率并减少动物损伤,但肿瘤细胞可沿注射通道向蛛网膜下腔、脑室内及颅外播散。

Engebraaten[7]等提出用培养的成胶母细胞瘤组织微块代替细胞悬液进行移植,成功率可达87.7-100%,Mccutcheon[8]对脑膜瘤进行的颅内移植实验也获得了成功。

安徽济民肿瘤医院刘教授介绍颅内移植最大的问题在于难以连续观测肿瘤的生长情况。

Medhkour[9]等认为裸鼠的肾包膜下血供丰富,不易发生免疫反应,故提出将脑肿瘤移植于此,但需多次切开裸鼠肾包膜进行观察,易发生感染或死亡,而且会对肿瘤的生长产生影响。

裸鼠皮下移植模型操作简单,便于观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Jensen等[10]将脑膜瘤细胞悬液移植于40只裸鼠皮下,所形成皮下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和细胞增殖特性与人类脑膜瘤相似。

Malham[11]分别采用细胞悬液和肿瘤组织块进行了皮下移植实验,发现后者的成功率要高于前者,他认为组织块含有肿瘤细胞间质,在质地、血供、间质结构、生长特性等方面与原肿瘤更为接近。

对于颅内其他肿瘤,如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淋巴瘤等的异种移植模型也有报道。

异种移植模型保留了人脑膜瘤的许多生物学特征,在组织形态学、细胞动力学、遗传学等方面与人类极其相似,但肿瘤长期传代后可能发生一定的改变,表现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不稳定,另外裸鼠的饲养条件要求也较高。

3.转基因动物模型
转基因动物是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产物,该方法将外源性基因导入宿主染色体基因组内,并稳定的传给后代,由于可改变宿主的基因型,使外源基因在动物体内得以表达,目前转基因动物已成为研究肿瘤分子生物学发生机制的有力武器。

脑肿瘤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但其基本思路有两个[12,13]:①导入一段致癌基因,使其在能利用该基因启动子的特定细胞中得以表达,虽然该基因可能不足以使正常细胞转变为肿瘤细胞,但对其它的基因改变会产生协同作用,使其更易诱导肿瘤的发生;②基因"敲除",使特定的基因表达缺失,而这些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可能恰好具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

基因动物所产生脑肿瘤的类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Holland[14]认为,肿瘤类型由特定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及其发生的细胞所决定。

激活能控制胶质细胞分化信号传导通路的某些生长因子可诱发胶质瘤,相反,如激活小脑颗粒细胞前体分化信号传导通路产生的则是髓母细胞瘤。

即便所产生的是同一种肿瘤,由于所控制基因的不同其恶性程度也有差别。

目前有关胶质瘤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研究较多。

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均由中枢神经系统干细胞分化而来,此过程受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调控,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可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的增殖,并与成纤维生长因子2(FGF2)协同作用阻止其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15,16]。

与此相反,表皮生长因子(EGF)则可加快胶质细胞前体向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发展的过程[17]。

这些生长因子可激活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路,其作用受到多种基因的调控,通过这些基因改变信号传导通路会导致胶质瘤的产生,广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杨博士介绍,胃癌的早期症状并且与所产生肿瘤的表型有关。

Wessenberger[18]等通过转导病毒癌基因来制备转基因肿瘤动物:由胶质醋酸纤维蛋白(GFAP)启动子所启动的V-src基因可导致转基因鼠星形细胞瘤的发生;而将多性瘤病毒中间T抗原基因导入GFAP阳性表达的动物体细胞中,可诱导产生混合型胶质瘤;Uhrbom[19]实验发现,通过病毒转导的PDGF基因(V-sis)整合到体内混合的多种细胞后,能发生多种类型的胶质瘤,包括多形性胶母细胞瘤(GBM)。

另外,有学者[20]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将具有活性的Akt和Ras 基因导入胶质前体细胞中后,能诱发多形性胶母细胞瘤,然而Ras和Akt基因单独作用时却不能诱发该肿瘤,而且肿瘤多是由巢蛋白阳性表达的前体细胞产生,而不是GFAP阳性表达的星形细胞,这说明未分化细胞对癌基因的作用更为敏感。

其它脑肿瘤转基因动物模型还包括髓母细胞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CCPs)。

髓母细胞瘤
起源于小脑神经外胚层,其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过程受SHH及其受体PTCH的调控,PTCH 对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因此PTCH的失活或表达缺失具有致癌作用,可产生多种肿瘤,包括髓母细胞瘤[21]。

CCPs起源于脑室脉络丛组织,其具体分化过程尚未明了,Bristner将多形腺病毒SV40上游启动子所产生的SV40大T抗原基因表达于脉络丛细胞后,可发生脉络丛乳头状瘤[22]。

对于脑膜瘤、垂体瘤等颅内其它肿瘤,目前还没能建立理想的转基因动物模型,这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4.脑肿瘤动物模型质量的鉴定标准
脑肿瘤动物模型质量好坏的判定尚无统一标准,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10]:①保持遗传学特征不变,即动物间传代移植瘤细胞染色体与初代接种的人肿瘤细胞染色体一致;②各代移植瘤与人脑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基本一致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人脑肿瘤的某些特定标记物在移植瘤中也能表达;④移植瘤的细胞增殖特性,应与原代人脑瘤接近;⑤动物移植瘤可连续传代,且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保持不变;⑥对治疗的反应与人脑肿瘤相似。

其它还包括制备方法简便,易于大量复制,诱发时间短,生存期长,对人员无危害等。

事实上,目前还没有一种动物模型能完全符合上述所有的标准。

5.展望
利用脑肿瘤动物模型,可进行导向诊断和治疗、药代动力学及药物内化测定等研究,还可用于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筛选抗肿瘤药物,因此在脑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于现有的脑肿瘤动物模型还未达到与人脑肿瘤的完全一致,我们期待能研制出更高质量的动物模型,以协助人类最终攻克脑肿瘤这一顽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