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原文: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意。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意。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翻译:士人为知己者舍生取义,女子为悦己者打扮美丽。
君子的行为,静心修养,节俭养德。
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必须静心,才能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无法成就器物。
放纵懒散则不能激发精神,急躁冒进则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流逝,意志随日子消逝,最终枯萎衰败,多不称心如意。
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独处,小人闲居必败。
君子的行为,静心修养,节俭养德。
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必须静心,才能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无法成就器物。
放纵懒散则不能激发精神,急躁冒进则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流逝,意志随日子消逝,最终枯萎衰败,多不称心如意。
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独处,小人闲居必败。
《吕氏春秋》中的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有追求,要有志向。
只有静心修养,节俭养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珍惜时光,把握每一天,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一番辉煌。
《吕氏春秋》及译文
《吕氏春秋》及译文1.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
”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
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
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杀其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
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吕氏春秋·必己》)【译文】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
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
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
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
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
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孟春【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日甲乙。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蔟[4]。
其数八。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虫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
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
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
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
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
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注释】[1]营、参、尾:都是二十八星宿的名字。
[2]太皞(hào):伏羲氏,又叫木德之帝。
[3]句(ɡōu)芒:太皞氏的儿子,木官之神。
[4]太蔟:即阳律。
古人把乐律与历法相结合,一年十二个月与十二律相配。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
孟春纪
仲春纪
季春纪
孟夏纪
仲夏纪
季夏纪
孟秋纪
仲秋纪
季秋纪
孟冬纪
仲冬纪
季冬纪
览
有始览
孝行览
慎大览
先识览
审分览
审应览
离俗览
恃君览
论
开春论
慎行论
贵直论
不苟论
似顺论
士容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原文:【审分】一曰:凡人主必审分,然後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
凡为善难,任善易。
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於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
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
夫人主亦有居车,无去车,则众善皆尽力竭能矣,谄谀诐贼巧佞之人无所窜其奸矣,坚穷廉直忠敦之士毕竞劝骋骛矣。
人主之车,所以乘物也。
察乘物之理,则四极可有。
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
权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风也。
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
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
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
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
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
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也。
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於人主。
尧、舜之臣不独义,汤、禹之臣不独忠,得其数也;桀、纣之臣不独鄙,幽、厉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
今有人於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
百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
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
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任以公法,而处以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罢怯。
此五者,皆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
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
国之亡也,名之伤也,从此生矣。
白之顾益黑,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邪!故至治之务,在於正名。
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不忧劳则不伤其耳目之主。
问而不诏,知而不为,和而不矜,成而不处,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刑而任之,不制於物,无肯为使,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
[吕氏春秋去私翻译]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去私翻译]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篇(一):小学文言文大全小升初常考短篇文言文一.酒以成礼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mèi)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1.托:假装。
2.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3.以:用来,连词,表目的。
4.值:正好。
5.寝:睡觉。
6.因:趁机。
7.时:当时。
8.而:连词,表承接。
9.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
10.既而:过了一会儿。
11.何以:为什么。
12.觉:醒。
13.值:当......时。
14.且:尚且,姑且。
15.且托寐以观之:姑且装睡看看他们怎么样。
16.既而问毓何以拜: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17.共:一同。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
他们的父亲当时已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怎么样。
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值父昼寝(睡觉)因共偷服药酒(趁机) 其父时觉(当时) 又问会何以不拜(为什么)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且托寐以观之:姑且装睡看看他们怎么样。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当赏原文: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
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
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
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
”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
三者。
所以赏有功之臣也。
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
”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後力,晋公其当之矣!”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
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
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
”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
公子连立,是为献公。
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
监突争之曰:“不可。
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
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
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译文:人民没有别的途径了解上天,人民依据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了解上天。
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适宜,那么各种有生命有血气的物类,就能各得其所、各安其生了。
臣下也没有别的途径了解君主.臣下依据君主赏罚爵禄如何施予来了解君主。
君主赏罚爵禄施予得恰当,那么亲疏远近、贤和不肖的人就都竭尽其力为君主所用了。
晋文公回到晋国,赏赐跟随自己流亡的人,而陶狐不在其中。
文公的左右侍从说:“您回到晋国,三次拿出爵禄赏人,陶狐却不在其中,想冒昧地请教您这样做的道理。
《吕氏春秋》原文 译文 注释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至今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它由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吕不韦所著,被视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吕氏春秋》的原文内容进行翻译,并结合注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部文化经典的内涵。
1.《吕氏春秋》原文《吕氏春秋》是一部总结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文集,共分为“纪”“论”“政”“势”“形”“用”六篇,涵盖了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它的原文是古代文言文,语言优美精炼,表达清晰、深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2. 译文《吕氏春秋》的翻译工作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词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表达出原著的精神。
这部经典的译文需要忠实于原著的意思,同时又能够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这是一项考验译者功力的艰巨任务。
3. 注释在阅读《吕氏春秋》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念。
在对待君臣关系、礼乐制度、善恶报应等方面的观点,都需要通过注释来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原文翻译和注释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继续深入阐述《吕氏春秋》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意义,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古代文化经典。
我们可以通过对《吕氏春秋》的研究和理解,探索其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可以进一步讨论《吕氏春秋》对后世学者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可以总结出对于今人的启示和价值。
4. 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吕氏春秋》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提出了关于君臣关系、国家政治制度、官职任命、赋税等方面的观念和原则,对于后来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伦理方面,它探讨了人性、道德、善恶报应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念,对后来的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氏春秋》及译文2
《吕氏春秋》及译文2《吕氏春秋》及译文11.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
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
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
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皁而着之外皁也。
君奚患焉?』献公许之。
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
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
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
荀息伐虢,克之。
还反伐虞,又克之。
荀息操璧牵马而报。
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吕氏春秋·权勋》)【译文】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
”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
有什么好担忧呢?”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
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
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
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
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
吕氏春秋翻译
吕氏春秋翻译《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吕氏春秋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
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
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
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
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
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
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
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
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田骈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如同齐王善于吃鸡啊,一定要吃很多鸡脚然后才对于脚有好处。
(喻学者之道众多然后优也)即使不充分,仍然如有用一样自信。
万物本来都有长处有缺点。
人也一样有长短。
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善于借用、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所以吸取借用别人(的长处)的人能拥有天下。
鄙视(看来)无能之人,厌恶(看来)无知之人,是错误的。
不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就对了。
即使是夏桀、商纣王仍然有可以敬畏可以借鉴的地方,更何况贤明的人呢!天底下没有纯粹白色(而无疵)的狐狸却有纯粹白色的裘皮,这是博采众狐狸的白色腋皮的缘故。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导语:吕氏春秋的文言文翻译是很多学生都是头疼的一项习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吕氏春秋原文翻译,欢迎借鉴!原文: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
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
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也。
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1】,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
段干木,晋国之大驵【2】也,学于子夏。
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
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
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
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3】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注释:【1】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
【2】驵(zǎng),市场经纪人。
【3】齿:排列。
译文: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文种为师。
圣人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
如今,(人们)地位的尊贵没有达到帝王,才智没有达到圣人,却想不尊奉老师,(那)通过什么能达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这就是五帝废绝、三代灭绝的原因。
《吕氏春秋》译文
《吕氏春秋》译文
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吕氏春秋》的部分译文:
原文:“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
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于是翦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
译文:
您听听哈,从前那商汤打败了夏朝,把天下给整得规规矩矩的。
嘿哟,这老天爷可不作美,来了个大旱灾,连着五年庄稼都没收成。
商汤这大哥呢,那是相当有担当,跑到桑林那个地方,自己向老天爷祷告。
他说:“要是我一个人有罪过,您可别牵连那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要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有罪过,那都算在我一个人头上。
可别因为我一个人不机灵、没做好事,让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鬼怪伤害老百姓的性命。
”说完这话,他就把自己头发给剪了,还磨破了自己的手,把自己当成了祭品,用来向老天爷祈求福气。
老百姓知道这事儿后,那是高兴得不得了。
嘿,这雨还真就哗啦啦地下起来啦!
这故事出自《吕氏春秋》。
您瞧瞧,这古人也挺有意思,商汤这老大为了老百姓能有个好收成,那是啥招都使上啦!咱也得学学人家这种为大家着想的精神不是?要不咱这日子过得也不踏实呀!现在咱们
的生活可比那时候好多了,可也不能忘了遇到难处要团结一心,互相帮衬着。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您再看《吕氏春秋》里其他的故事,那也是一个个都有说道,能让人明白不少道理。
以后咱有机会再接着给您唠唠别的。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审分【原文】一曰:凡人主必审分,然後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
凡为善难,任善易。
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於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
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
夫人主亦有居车,无去车,则众善皆尽力竭能矣,谄谀诐贼巧佞之人无所窜其奸矣,坚穷廉直忠敦之士毕竞劝骋骛矣。
人主之车,所以乘物也。
察乘物之理,则四极可有。
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
权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风也。
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
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
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
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
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
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也。
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於人主。
尧、舜之臣不独义,汤、禹之臣不独忠,得其数也;桀、纣之臣不独鄙,幽、厉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
今有人於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
百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
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
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任以公法,而处以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罢怯。
此五者,皆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
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
国之亡也,名之伤也,从此生矣。
白之顾益黑,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邪!故至治之务,在於正名。
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不忧劳则不伤其耳目之主。
问而不诏,知而不为,和而不矜,成而不处,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刑而任之,不制於物,无肯为使,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
《吕氏春秋》及全文翻译
《吕氏春秋》及全文翻译《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孟春【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日甲乙。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蔟[4]。
其数八。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虫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年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离俗原文: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义也;所有馀者,妄苟也。
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馀,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
然而以理义斫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
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
故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舜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棬々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德为未至也,於是乎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於海,去之终身不反。
舜又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於畎亩之中,而游入於尧之门。
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
”而自投於苍林之渊。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辞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卞随曰:“吾不知也。
”汤又因务光而谋,务光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务光曰:“吾不知也。
”汤曰:“伊尹何如?”务光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也。
”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之。
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
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诟我,吾不忍数闻也。
”乃自投於颍水而死。
汤又让於务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吾子胡不位之?请相吾子。
”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
吾闻之,非其义,不受其利;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况於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
”乃负石而沈于募水。
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
其视贵富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
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
不漫於利,不牵於埶,而羞居浊世。
惟此四士者之节。
若夫舜、汤,则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春秋》原⽂及译⽂卷⼀·孟春纪·孟春【原⽂】孟春之⽉:⽇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甲⼄。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鳞。
其⾳⾓。
律中太蔟[4]。
其数⼋。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青⾐,服青⽟,⾷麦与⽺。
其器疏以达。
是⽉也,以⽴春。
先⽴春三⽇,太史谒之天⼦⽈:"某⽇⽴春,盛德在⽊。
"天⼦乃斋。
⽴春之⽇,天⼦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有不当。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星⾠之⾏,宿离不忒,⽆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也,天⼦乃以元⽇祈⾕于上帝。
乃择元⾠,天⼦亲载⽾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夫躬耕帝籍⽥,天⼦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夫皆御,命⽈"劳酒"。
是⽉也,天⽓下降,地⽓上腾,天地和同,草⽊繁动。
王布农事:命⽥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地所宜,五⾕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
⽥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也,命乐正⼊学习舞。
乃修祭典,命祀⼭林川泽,牺牲⽆⽤牝。
禁⽌伐⽊,⽆覆巢,⽆杀孩⾍胎夭飞鸟,⽆麛⽆卵,⽆聚⼤众,⽆置城郭,掩骼霾髊。
是⽉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
⽆变天之道,⽆绝地之理,⽆乱⼈之纪。
孟春⾏夏令,则风⾬不时,草⽊早槁,国乃有恐。
⾏秋令,则民⼤疫,疾风暴⾬数⾄,藜莠蓬蒿并兴。
⾏冬令,则⽔潦为败,霜雪⼤挚,⾸种不⼊。
【注释】[1]营、参、尾:都是⼆⼗⼋星宿的名字。
[2]太皞(hào):伏羲⽒,⼜叫⽊德之帝。
[3]句(ɡōu)芒:太皞⽒的⼉⼦,⽊官之神。
[4]太蔟:即阳律。
古⼈把乐律与历法相结合,⼀年⼗⼆个⽉与⼗⼆律相配。
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
《吕氏春秋-注释》【原文】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②,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③贵清,子列子④贵虚,陈骈⑤贵齐,阳生⑥贵己,孙膑⑦贵势,王廖⑧贵先,儿良贵后⑨。
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注释】①不二:强调统一,不能分离,此篇是法家的学说。
②老耽贵柔:指老子提出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主张。
③关尹:道家,曾是函谷关尹。
老子过关时,他请老子著道、德二经。
主张“其动若水,其静若镜”。
④子列子:列子,道家。
主张“静也虚也,得其居矣”。
⑤陈骈:即田骈,战国齐国人,主张生死一样,古今相同。
“齐万物以为首”。
⑥阳生:杨朱,是拔一毛利于天下而不为的利己主义者。
⑦孙膑:古代军事家,主张用兵“其巧在于势”。
⑧王廖:战国时的兵家,主张用兵贵在事先制定策略。
⑨儿良:战国时的兵家。
贵后:重视后发制人。
【译文】听众人议论来治理国家,国家就没有一天不落入危险之中。
怎么知道这样的呢?老子主张以柔克刚,孔子主张仁爱,墨子主张兼爱,关尹主张清廉简俭,列子主张静虚无欲,陈骈主张看淡生死,阳生主张以己为先,孙膑主张用兵要策划阵势,王廖主张用兵贵在事先制定策略,儿良重视后发制人。
这十个人都是天下的豪杰之士。
【原文】有金鼓所以一①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夫能齐万不同②,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强速贯习③,不足以成也。
【注释】①一:统一。
②齐:使……齐一。
万不同:指众多的不同事物。
③速贯习:迅速习惯于守法。
【译文】设置金鼓是为了统一说法;统一法令是为了统一心术;有智慧的人不能用巧诈,庸俗的人不会显得笨拙,这是统一众说的原因;勇敢的人不能抢先,胆小的人不会落后,这是统一力量的结果。
所以统一就能整治好国家,不统一就使国家陷于混乱;统一就使国家安定,不统一就使国家危殆。
《吕氏春秋》全文译文(五)
《吕氏春秋》全文译文(五)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年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仲秋原文:一曰: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U銮中。
其日庚辛,其帝少孤,其神U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南吕。
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
凉风生,候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天子居总章太庙,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麋粥饮食。
乃命司服具饬衣裳,文绣有常,制有小大,度有短长,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带有常。
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无或枉桡,枉桡不当,反受其殃。
是月也,乃命祝宰巡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小大,视长短,皆中度。
五者备当,上帝其享。
天子乃傩,御佐疾,以通秋气。
以犬尝麻,先祭寝庙。
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服,修玖仓。
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蓄财,多积聚。
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始收声,蛰虫俯户。
杀气浸盛,陽气日衰,水始涸。
日夜分,则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
是月也,易关市,来商旅,入货贿,以便民事。
四方来客,远乡皆至,则财物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
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因其类。
行之是令,白露降三旬。
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乃有大恐。
行夏令,则其国旱,蛰虫不藏,五谷复生。
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早死。
译文:仲秋八月,太陽的位置在角宿,初昏时刘,牵牛星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噗谈星宿出现在南方中天。
仲秋于夭千属庚辛,它的主宰之帝是少皞,佐帝之神是酋收。
应时的动物是老虎一类前毛族,相配的声音是商音,音律与南吕相应。
这个月的数字是九,味道是辣味,气味是腥气,要举行的祭祀是门祭,祭祀时祭品以肝脏为尊。
《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译文《《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译文《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原文: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
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知分》原文及翻译
xx
原文: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
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
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
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
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
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
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
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
次非对船工说:“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船工说:“没有见过。
”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于是跳到江里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
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肉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说的就是次非吧!”
禹到南方巡视,在渡江的时候,一条黄龙把他所乘的船驮了起来。
船上的人都大惊失色。
禹仰脸朝天感慨地说:“我从上天接受使命,尽力养育人民。
生,是事物固有的特点;死,是命中注定。
我对龙有什么害怕的呢?”龙伏下耳朵垂下尾巴游开了。
这样看来,禹是通晓死生之义的。
天本来就有衰微、亏缺、毁弃、隐伏,有兴盛、盈余、聚积,生息;人也有困顿、窘迫、贫穷、匮乏,有充足、富饶、显贵、成功。
这些都是天包容万物的原则。
古代的圣人不因自己的私念伤害神性,只是安然地对待罢了。
晏子与崔杼盟誓。
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
’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
”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
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
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
天命啊,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
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
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白圭向邹公子夏后启问道:“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晋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最杰出的。
因为我住在晋国,所以屡次听到晋国的事情,不曾听到过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希望能听您说一说。
”夏后启说:“认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谁都不能禁止他。
认为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不去做,天下谁都不能够驱使他。
”白圭说:“利益也不能驱使他吗?威严也不能禁止他吗?”夏后启说:“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连死亡都不足够用来禁止他,那么祸害又怎么足够用来禁止他呢?”
因此,圣明的君主用赏罚役使不肖之人,用道义运用贤德之人。
贤明的君主自己的臣属一定要根据道义,慎重地施行赏罚,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