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2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2课《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2 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借助字音读准生字,正确朗读古诗。
正确书写生字。
2.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读懂古诗题目。
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诗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体会诗人深沉、强烈、真挚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目标2: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读懂古诗题目。
目标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诗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体会诗人深沉、强烈、真挚的爱国情怀。
学习难点:查找古诗背景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标依据:本课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首古诗中,《示儿》和《题临安邸》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表达情感相近。
学习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交流平台中,提出要以《古诗三首》为例,借助资料了解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学生就更能体会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伤痛和林升“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愤慨。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任务。
本单元让学生集中学习不同年代,人物,事件各异的爱国情怀的文章,表现了中国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围绕这一要素,本单元安排了1篇古诗,2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主要让学生通过相关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意思,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2课古诗三首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课后题与本单元语文园地关系紧密,都要求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为本单元后面几篇爱国情怀的文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情况学生已经具有了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通诗歌人物感受他的形象。
在理解诗人怎样的情感的时候,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在于: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以不能很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想表达的感情。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优质教案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相关史实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亚非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知晓资本主义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体现的罪恶性与血腥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引导学生利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本课通过四个子目(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主要涉及的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和世界殖民体系产生的影响,不仅要讲清这两个问题,还要讲清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体现的特点,结合原因的分析,认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残酷性、不平等性、世界性,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扩张性。
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这激发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
为下一课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做好了铺垫。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历史教学课容量大、课时少,学生基础较弱,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科学有效地教学,是高一师生共同面对的问题。
另外,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关学科知识欠缺。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完善相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鼓励拓展阅读,提升史料阅读、提取信息等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史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列强在亚非拉的掠夺方式及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亚非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时期的心理特点,懂得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会自我约束,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2.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应有的行为和表现方式,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掌握一些团体生活的规矩和礼仪。
3.能用情感语言表达感想,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状态,自觉遵守班规班纪,共同维护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儿童时期的心理特点,掌握默契合作的技能。
2.了解学生在不同环境和场合应有的表现和言行,学会维护自己的形象。
3.用情感语言表达感想,用语言和行动关心爱护他人,培养维护良好的班级氛围意识。
三、教学步骤3.1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课前布置的寻找小主持人的活动,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同时引出本节课讨论的主题。
3.2Step 2 直播分享(15分钟)选择插曲《我的歌声里》作为本讲故事的音乐背景,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在寻求帮助的时候采取了什么方法,从而引导大家深思自己行为是否恰当。
3.3Step 3 教学案例演示(15分钟)引导三位同学分成两组,扮演两个相互分享自己的故事情节,一个组员会自制一份小礼物。
演绎故事的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景演示,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寓意,强调小朋友应该在生活中学会分享、尊重和表达。
3.4Step 4 主题读书活动(15分钟)通过互动主题读书活动,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开卷有益的阅读习惯。
因此,可以选择一本有助于提高同学们道德规范修养的儿童故事书,并发挥它的正能量,引导他们领悟故事中的生动形象和深层意义,启发他们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5Step 5 总结与小结(10分钟)小主持人为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同学们自由交换思路,展现他们学习的成果,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后记通过活跃的主题设置、多样的教学形式、情感化的理论分析、互动化的读书分享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不同的环境中应该如何表现,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同时传递了奉献、分享、关注他人等正能量所代表的道德作用,在思考反思中进一步提高班级整体文化修养。
少年中国说 【完整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少年中国说》教案教学设计12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重点:朗读、体会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步骤:一、导入课文: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
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重点字、词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果真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惟进取也故日新日图更新故常敢破格打破常规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本来应当为缘结为一体天戴其苍,地履其黄顶着踏着2、正音:恶wū澌sī硎xíng三、提出突破口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四、朗读第一、二段导入、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老年人常思既往留恋心保守永旧少年人常思将来希望心进取日新老年人思既往照例少年人思将来破格2)老年人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少年人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3)老年人常厌事一切事无可为少年人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4)老年人如夕照瘠牛少年人如朝阳乳虎2、归纳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朗读,背诵。
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1)、朗读导入(2)、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分析这个段落层次2、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将希望寄托中国少年,层层深入。
3、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干点家务活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干点家务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家务活的基本分类和方法。
2.技能目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做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勤劳努力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分类家务活。
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相关家务用品和工具。
3.学生能够进行合理分工和协作,完成小组家务活。
三、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培养完成家务活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发言,谈论自己家里需要做哪些家务活,以及在家中是担任哪些责任。
2. 新知输入(15分钟)1.老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家务活?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介绍家务活的相关内容。
2.老师以展示图片的方式,介绍不同家务活的分类和方法。
3.通过一些案例和细节来引导学生学习家务活的方法和相关用品。
3. 操作演练(30分钟)1.分组游戏:把教室划分成小组,将小组负责完成不同的家务活,例如扫地、清洁、擦玻璃等。
教师提供相应工具和清洁剂。
小组需要商量好分工,进行合理协作完成任务,并能交换经验,相互协助。
2.清洁用品的使用:教师带领学生实践,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清洁用品和工具,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使用技能。
4. 总结反馈(10分钟)1.教师以展示照片和讲述的方式,介绍整个操作过程。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五、教师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掌握情况进行适时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做好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能力。
六、课后拓展1.学生可以将家庭中常见的家务活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家庭清洁手册。
2.学生可以带领家中成员或同学们进行家务活,可以在班级或学校内展开一些清洁和整理活动。
3.学生可以自己做家务活,逐渐养成好习惯,并爱护自己生活环境。
七、教学资源1.用于分类的图片。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坐井观天》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
12.《坐井观天》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会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教学重点、难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1、青蛙、小鸟图片。
2、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故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青蛙和小鸟的故事。
二、新授(播放动画)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课题是什么?(坐进观天)伸出小手写课题。
生字组词:沿(沿着)(边沿)答(回答)(答案)渴(口渴)(渴了)喝(喝茶)(喝水)话(说话)(讲话)弄(弄错)(弄堂)错(犯错)(错误)际(边际)(国际)哪(哪里)(哪边)抬(抬头)(抬手)是谁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青蛙坐在井里干什么?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想不想知道青蛙和小鸟在什么地方争论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青蛙坐在哪里?(井里)。
请同学把青蛙放进井里。
小鸟从哪里飞来?你来读一读这句话(小鸟从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你知道“井沿”是哪里吗?(生答)就请你来,让小鸟落到井沿上吧!(生到黑板放小鸟)师:井沿就是井的边,那你知道床的边应该叫什么呢?碗呢?桌子呢?(出示图片)想不想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一边听一边看看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第一次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第二次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第三次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谁来读一读青蛙的问话?指生读。
青蛙生活在黑暗的井底,很久没有见到过朋友了,突然有一天小鸟来了,它是什么样的心情?开心、愉悦。
朗读应是声音上扬。
小鸟是怎么回答的?生读。
一百多里远吗?一百多里,那就是飞了很远很远的距离啊,这个时候,小鸟会感到很累,很渴,谁再来读小鸟的话?(师读青蛙的话,指生读小鸟的话,两名同学读后全班读小鸟,突出“一百多里”体会小鸟的累、渴)请同学们分别扮演青蛙、小鸟、旁白。
师:听了青蛙和小鸟的话,你知道它们是为了一件什么事情而争吵吗?(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天)青蛙是怎么认为的呢?(指读)你知道“大话”是什么意思吗?大话:不真实的夸大事实的话。
第12课《蒹葭》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结合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诗的意境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蒹葭》中的理想追求与现实感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加强诗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韵律和意境的把握能力。
2.多举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关注课堂沉默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4.提高自己在提问和启发思考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收获更多。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朗读的节奏把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蒹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知识,独立进行诗歌分析和评价,是教学中的难点。
举例:在解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伊人”的象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将“伊人”与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理想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点,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先观看一组图片)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吴冠中先生的视线,去发现,去领略“桥之美”。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测1、字词2、认识作家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随后出示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归纳如下问题:1、从中画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最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句子的结构,“并非……也并非……而是”,意在强调桥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朗读一遍。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年级12课(共5篇)
四年级12课(共5篇)第一篇:四年级12课四年级12课《公共场所防踩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培养1、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2、在人群拥挤的公共场合发生踩踏事故时,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行为技能训练1、懂得在大型商场、电影院、露天演出等人员聚集的地方,注意查看安全门、消防通道的位置。
2、通过日常操练,学会在发生踩踏事故时自我保护的技能。
(三)知识经验积累1、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关注身边的安全状况。
2、学会在发生踩踏事故时自我保护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在人员聚集的地方,注意查看安全门、消防通道的位置,防止踩踏事故给自己造成伤害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发生踩踏事故,如何自我保护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讨论诵读合作表演五、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踩踏事故的案例并记录下来;向身边的大人了解发生踩踏时应注意的事项;查找什么是多米诺骨牌及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相关知识。
教师准备有关踩踏事故的影像资料(视频或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踩踏事故的案例,请一名同学将自己搜集的踩踏事故讲给大家听听。
(可以请多名学生讲,听后谈感受。
)提问引入新课,如何防止踩踏事故的发生呢?万一发生踩踏事故,我们又该如何自我保护呢?(二)读故事,深入主题1、自读《平安故事》,讨论:造成这次踩踏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小明和小刚的做法对吗?为什么?2、说说从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三)合作探讨,掌握方法1、自由阅读《平安指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
2、引导思考:发生踩踏事故的原因是什么?说一说容易发生踩踏事故的时间和地点。
我应该怎么做?(避免在容易发生踩踏事故的时间和地点外出活动。
)3、小组讨论交流:遇到拥挤人群如何避让?陷入混乱人群如何进行自我保护?4、你有过类似的经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见所闻来谈一谈。
(四)诵读歌谣,牢记技巧1、自由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边做动作边读,以多种形式的熟读《平安歌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育意图1.堆集言语,品尝本文美丽而又赋有意蕴的言语。
2.学习作者捉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阐明的办法。
3.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教育重难点1.品尝本文美丽而又赋有意蕴的言语。
2.学习作者捉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阐明的办法。
教育想象1.与《我国石拱桥》比照教育;2.辅导学生结合日子实践、发挥想像领会作者所体现的“桥之美”。
课时:1课时教育内容与过程情形激趣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如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神韵。
现在就让咱们跟从今世画家吴冠中去感触“桥之美”吧。
吴冠中1919年生,我国现代闻名画家。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1942年结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下一任重庆大学修建系助教。
1943年在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榜初次个展。
1947年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院研习油画,受教于苏弗尔皮教授。
1948年著作参与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为寻根决然回国。
先后在中心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修建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心工艺美术学院任教。
1970年文革期间,下放河北乡村劳作。
1973年调回北京参与宾馆画发明。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著作于开幕40分钟内悉数售完。
1988年参与新加坡、日本、澳门主办的“吴冠中画展”开幕式并讲学。
1989年赴巴黎写生,在东京举办“吴冠中画巴黎”展。
在美国举办著作巡回展。
其墨彩《高昌遗址》以187万港币创始我国国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后来他的墨彩《交河故城》价格更高达225万港币。
油画《巴黎蒙马特》以104万港元创始我国油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
1991年承受“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5年承受法国轩尼诗公司95轩尼诗构思和成果奖。
榜首步,泛读课文。
辅导学生阅览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阐明文的写作的目标,用横线标出文章的阐明点,用序号标出含义段,用波涛线标出阐明目标的特色,批注自己的阅览了解,列出不明白之处。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2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难点:“尊崇儒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学生齐读:“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诗中涉及几位历史人物?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毛泽东为何要把汉武帝同他相提并论呢?这节课,我们走进西汉历史,领略汉武帝的旷世奇才和帝王风采。
新课探究一、政治方面——削弱地方势力1.背景(1)【史料链接】材料一汉初,全国共有五十九郡,十个诸侯国共占有其中的四十二郡,在总量上超过中央直辖的郡,诸侯国拥有超过全国一半的土地;全国人口一千三百余万,诸侯王国即占了八百五十多万。
诸侯国多地处宜耕宜商、矿藏丰富、可以渔盐立国的沿海地区。
诸侯国社会经济的大幅度发展使其拥有与中央抗衡的实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中央与诸侯国的矛盾难以调和。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译文:那时候(汉武帝即位不几年),法网宽疏而百姓富实,因而产生了利用财物作骄奢不法事的人,兼并土地的人家以及土豪巨党,以威势武力横行于乡里。
(2)【问题探究】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答案提示:西汉初期,出现郡国并行的局面,郡国拥有大权,实力膨胀,拥有大量的人口与辖郡,严重威胁中央政权;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横行乡里。
2.措施(1)【史料研读】材料一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第12课 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的扩展(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
第12课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的扩展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了解19世纪下半期主要国家资产阶级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通过了解意大利和德意志实现统一,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中职《历史(基础模块)》(世界历史)教材的第12课,主要讲述了19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扩展。
意大利和德意志实现统一;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日本借助明治维新,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包括三个子目:意大利、德意志统一国家的形成、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本课讲述了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的扩展,对理解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中职一年级学生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认知层次,历史学习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中。
学生经过初中时期的学习,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这一单元,对19世纪资本主义的扩展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学生在理解19世纪下半叶主要国家资产阶级改革的不同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图片、地图、文献史料等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引导学生探寻历史的真相,使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1、知道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扩展的主要国家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国家统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在意大利和德国迅速推进的前提条件;理解废除奴隶制是资本主义在美国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理解明治维新为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制度保障;(唯物史观)2、通过呈现历史地图、文字史料等材料,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3、引导学生学会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史料实证)4、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基本史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
(历史解释)5、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各改革国家的态度及结果,对改革进行客观评价。
第12课《动物的巢穴》 教案
四年级下册第 12 课《动物的巢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动物的巢穴》是《科学》四年级下册“动物的需求”单元的第五课。
本课从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鸟巢开始,继而观察和了解更多动物的巢穴,逐步认识动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栖息地,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如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第一个活动是“各种各样的鸟巢”,从身边常见的鸟类开始,观察各种各样的鸟巢,了解其形状、构造、材料等特征;第二个活动是“动物的巢穴在哪里”,比较动物巢穴的特点与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知道动物营造巢穴作为它们休息或繁殖的庇护所。
二、学情分析通过对动物不同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学生能了解动物需要通过身体的移动或身体部位的活动来满足生存需要,包括摄食、躲避敌害和繁殖后代等。
通过分析,学生还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了解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动物除了运动以外,动物还需要休息。
那么,动物是如何寻找合适的地点进行栖息,这些提供栖息的巢穴是利用哪些材料进行建造呢?对于动物的巢穴,大多数学生缺少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观察,他们不一定清楚动物巢穴的形状、构造和材料等特征,以及它们与生活环境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1.观察各种动物的巢穴,了解其形状、构造、材料等特征。
2.了解动物巢穴的特点与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
3.能列举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4.乐于主动提出科学问题,并设法通过探究获得结论。
5.主动与人合作,分享他人的发现,体验合作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仔细观察各种动物的巢穴,了解其形状、构造、材料等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动物巢穴的特点与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列举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鸟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动物巢穴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鸟巢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动物巢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情境:在野外,彬彬和琪琪见到一棵树上挂着很多像葫芦一样的鸟巢,在其中一个鸟巢上还钻出来一只鸟。
第12课《台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2课《台阶》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台阶》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小说,作者李森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父亲为了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辛勤劳作的一生。
小说以台阶为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同时也展现了父亲的人物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本文通过对父亲造台阶过程的描写,反映了农村经济的落后和农民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和对农村发展的关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初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但是,他们对于小说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生活的了解可能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文本细读和背景介绍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运用:通过品味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父亲的形象和台阶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感受小说中蕴含的情感,体会父亲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4.文化传承:了解农村的发展变迁,感受农民的艰辛和坚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理解父亲的人物形象。
(2)品味细节描写,体会父亲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3)理解台阶的含义,感受父亲对台阶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想感情。
(2)分析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思考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五、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小说中的语言,感受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题。
六、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资料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小学语文第十二课教学方案
小学语文第十二课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台阶、码头、专心、灵机、代替等生词的意思,掌握运用新增生词造句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中的关键词汇,并能够正确运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叙事段落,进行逻辑思维和判断推理。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十二课。
2.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展示。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课堂中的环境,例如教室内的品字形台阶、码头、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地方的用途。
步骤二:新课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阶、码头、专心等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图片,猜测生词的意思,并运用已学的方法造句。
步骤三:课文阅读(1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整体阅读课文,并领读几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和关键词汇,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描写与抒发情感的技巧。
步骤四: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例如:1. 描述码头的词句有哪些?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些词句?2. 作者如何描绘灵机?为什么用“水蜘蛛”来形容它?3.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经历?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步骤五:造句练习(15分钟)以课文中的生词为基础,设计造句练习,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句型和词语,自主造句,以巩固对生词的理解。
步骤六:课文仿写(20分钟)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写法,写一段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描写,鼓励学生运用多样的形容词和表达方式,展示个性化的表达能力。
步骤七:展示与评价(10分钟)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们进行评价,老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课堂巩固与拓展设计拓展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课后进行实地观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关于台阶、码头等事物的例子,并运用学过的句式进行描述。
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纪念白求恩》教案打古中学:陈义智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识记字词。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把握课文结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思维,明确白求恩精神的实质。
3、通过把白求恩与“不少的人”的对比,掌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4、通过课后“积累拓展四”的语言品味,明确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作为学生如何学习白求恩精神。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梳理,白求恩精神的实质。
2、对比手法的作用。
3、双重否定与排比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对比手法的作用。
2、双重否定与排比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通过朗读课文,识记字词。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把握课文结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思维。
3、明确作者对白求恩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热忱.(chén )殉.职(xùn )狭隘.(ài )拈.轻怕重(niān )(设计说明:多媒体展示。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在这几个字的注音上最容易出错。
)2、介绍白求恩与毛泽东。
白求恩: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师。
50多岁的白求恩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支援中国的搞日战争。
3月底到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一年多。
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1949至1976年,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
毛泽东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设计说明:多媒体展示并配上图片。
在对白求恩和毛泽东有了形象直观的了解,有助于兴趣的激发和对课文内容的主动理解。
)二、导入。
导语:文章的标题是“纪念白求恩”,生活中一个政党和政府纪念一个人,那是因为这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或者他身上体现的精神对当时的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好好学字》教案
陈永萍
北海中心小学
2016年10月26日
12.要好好学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书写部分生字。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小朋友们,老师、爸爸、妈妈都会对你们说要好好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要好好学字》,这是谁对谁说的话。
2、板书课题,齐读。
3、讨论: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要求:画出生字词,画出长句子,练习朗读,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练习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抽生读字词,正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齐读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谁?写关于他们的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
1、引导观察图画: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细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
(2)讨论: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说些什么?
指导: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
延安,是我们的革命根据地。
(3)“才”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说说。
(只)。
用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5)小结。
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3、细读第二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用“——”画出写毛主席的句子。
(3)毛主席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4)比较句子:
毛主席弯下腰,在自己手心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字。
毛主席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字。
(5)指名读句子。
(6)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弯下腰”说明了什么?
(7)指导朗读。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4、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
(2)投影出示第三段。
师画出毛主席说的话。
(3)这是谁对谁说的?
(4)这里的革命指的是干什么?
(5)为什么说“参加革命了,就要好好学字。
(6)指导朗读。
四、指导书写。
1、出示:延、革、席。
2、教师讲述书写笔顺:延、革、席
3、指导书写。
4、学生在书上描红。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练习写字
板书设计:
要好好学字
毛主席——两个小八路——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