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理论详解
中医五行理论解析
中医五行理论解析中医五行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并且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这种相互关联和制约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体内部。
本文将对中医五行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进行解析。
一、中医五行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五行理论源于古代先民的观察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它主要包括五种元素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描述。
1. 木:木代表生长、发育,具有生命力和活跃的特性。
在人体中,木主管肝脏,对应于春季。
2. 火:火代表热量和能量,也代表光明和活力。
在人体中,火主管心脏,对应于夏季。
3. 土:土代表稳定、承载和营养,具有凝聚和收藏的特性。
在人体中,土主管脾胃,对应于季节的过渡期。
4. 金:金代表坚固、清理和收敛,具有使事物归于原始状态的特性。
在人体中,金主管肺脏,对应于秋季。
5. 水:水代表流动、柔软和寒冷,也代表洗涤和净化。
在人体中,水主管肾脏,对应于冬季。
二、中医五行理论的基本原理中医五行理论是基于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而发展起来的。
它强调了阴阳的平衡和经络的畅通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1. 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在五行理论中,木、火属阳性,土、金、水属阴性。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2. 经络畅通:经络是中医五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和组织。
经络畅通,能够使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顺利进行,保持体内的动态平衡。
三、中医五行理论的应用中医五行理论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五行生克关系的运用。
1. 生成关系:每个元素都能够生成下一个元素,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例如,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
2. 克制关系:每个元素都能克制下一个元素,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木能克土,火能克金,土能克水,金能克木,水能克火。
根据五行的生克关系,中医医生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元素相对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宇宙、自然、人体的描述和解释。
本文将详细论述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五行学说的地位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中医学的基础,并贯穿了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它以五行为中心,阐述了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理解和运用五行学说,中医师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1. 五行的含义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
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本质的归纳和总结。
每个行在五行系统中都有特定的属性和相互关系。
2. 五行的相互制约和相生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即相克关系。
例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关系则是指五行相互生生不息的关系,例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三、五行学说的应用1. 五行平衡与调理根据五行学说,人体内部的五脏对应五行,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治疗常常通过调理五行,使五脏功能达到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五行与疾病的判断和治疗中医常常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和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根据五行学说,不同的疾病常常对应着五行中的某一行。
通过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判断出疾病所涉及的五行,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五行与中药治疗中医药中的药物也常常与五行相对应。
根据药物的五行属性,可以选择适合疾病类型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寒性疾病常常使用温热性质的中药进行治疗,以达到平衡五行的目的。
四、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发展在现代医药研究中,五行学说仍然得到一定的关注和应用。
一些研究表明,五行学说的观念对中医治疗的有效性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
同时,现代科学也在不断深入探索五行学说的内涵和机制,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结: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五行为中心,阐述了宇宙、自然和人体的相互关系。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和归纳,也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之一。
本文将从五行的概念、相生相克关系、五脏与五行、病因病机解释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中医理论中,每个元素都与一个方位、一个季节、一个颜色、一个味道以及一些具体的器官和组织等相对应。
例如:金属对应西方方位,秋季,白色,辛味,肺和大肠等。
二、相生相克关系在五行学说中,除了每个元素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外,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
其中“生”指代一种生成关系,“克”则表示一种制约关系。
具体来说:1.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这种相生关系是指一个元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另一个元素而促使其生成。
2.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种相克关系是指一个元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另一个元素而抑制其发展。
三、五脏与五行在中医理论中,五个脏器也与五行进行了对应。
具体如下:1. 肝属木:肝主疏泄,在情志调节、气血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心属火:心主神明,在血液循环、情感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脾属土:脾主运化,在消化吸收、水液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肺属金:肺主呼吸,在气血交流、防御外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 肾属水:肾主藏精,调节水液代谢、生殖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病因病机解释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病因病机的解释和诊断治疗。
例如:1. 水火不相容:水火不相容是指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肝阳上亢、胃火炽盛等。
2. 五行失调:五行失调是指人体内部五行元素的相对比例出现偏差,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肝木不生土、肺金不制水等。
3.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它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进行辨别。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的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属性的概括。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如漫画家漫画创作。
“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②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五华木肝胆目筋怒泪弦爪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面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唇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毛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发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2.五行的制化3.五行的相乘与相侮(1)五行相乘(2)五行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2)子病及母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中医五行理论
中医五行理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相生的关系;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这是相克关系。
中医对人体器官系统功能简介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证经验归纳出以“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深刻描绘出人体各部位的相关性。
在人体的五脏中:肝、胆属木,肝与胆相表里。
肝不好影响胆,胆不好影响肝,所谓“肝胆相照”就是这个道理。
肝,其华在甲,指甲是否颜色不正、发黄、发黑、暗,有很深的竖纹,有坑,都说明肝功能不好。
肝功能不好会使人眼睛经常感到疲劳,影响视力,多发眼疾。
肝胆不好脸色发青。
人们常说这个人喝酒脸都喝青了,说明这个人酒喝的过多,因为酒精通过肝脏解毒,对肝伤害最大,所以喝酒过多的人脸色会发青。
人的情绪中怒伤肝,一个人经常脾气暴躁,叫做动肝火伤肝气,对肝脏不好。
相反一个人肝出现问题,他的脾气会变得越来越坏,五味肝脏对应酸味,吃过多的酸性食物易伤肝。
肝的反射区在鼻梁的正中间(看图)这个部位颜色发暗、发青、生斑、长皱纹,都是肝功能不好的象征,两眉弓中间向外侧延伸到太阳穴部位也是肝反射区,此处生斑或有不洁物都可判断为肝功能不好,鼻梁中间肝反射区两侧为胆的反射区,此部位长斑是胆不好的象征。
心属火,与小肠相表里。
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心功能不好影响小肠功能,小肠不好影响心功能,心脏不好的人脸色常发红,不是白里透红,面若桃花那种,而是一种病态的潮红,一般红到脸颊上,甚至额头上。
七情六欲中喜伤心,一个人大喜过望会诱发心脏疾病。
古代宋时牛皋大破金兵后,生擒金将金兀术,骑在金兀术背上兴奋地大笑三声,突然病亡,事后发现原来是心肌梗塞所致,可见人在生活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避免大喜大悲,方为长寿之道。
在口味上,心对应苦味。
脾胃属土,脾与胃相表里。
脾其华在肌肉,开窍于唇。
脾胃不好者,肌肉松弛,口唇苍白无色。
人体许多疾病就来自脾胃不调。
脾胃不好的人脸色发黄、土黄色,七情中思伤脾胃,古书讲一个人患相思病茶饭不思,其实是罹伤脾胃所致。
中医的五行理论
中医的五行理论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充满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其中,五行理论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行理论的起源、基本概念、应用方式以及在中医治疗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五行理论的起源五行理论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中,具体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周易》中,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行理论逐渐渗透到医学领域,形成了中医中的五行理论。
在中医学中,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个属性,与人体的五脏、五腑、五神、五官、五声等相对应。
二、五行理论的基本概念1.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的变化关系体现了自然界及人体内部的平衡和相互制约。
2. 五行与脏腑的关系:每个脏腑都与五行之一相对应,如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
通过研究五行与脏腑的关系,中医师可以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指导治疗。
3. 五行与情绪的关系:五行对应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如火代表喜、木代表怒、金代表忧、水代表恐、土代表思。
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辅助辨证施治。
三、五行理论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1. 诊断方法:根据五行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来判断五脏和五行的功能状态,从而作出相应的诊断。
2. 药物选择:根据五行理论,中医师在选择药物时可以考虑药物的性味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以达到平衡五行的目的。
3. 饮食调理:中医饮食养生也是基于五行理论。
不同食物的性味与五行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以通过调理饮食来达到平衡五行的目的。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五行理论,中医师可以选择相应的经络和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调节五脏和五行的功能。
结语: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五行学说全解读
中医五行学说全解读五行是相邻相生,相隔相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为发展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为平衡中医学里讲究“五行、五气、五脏、五味、五色”,他们彼此勾连,相互提携,相生相克。
五行和谐与否直关身体运营,哪一项强了弱了都会出现相应的身体症状,所以,了解机体五行也是健康的必要。
木属木的时令:春季属木的器官:肝、胆、眼睛。
工作过于辛苦时第一要维护的就是肝脏。
因为肝是身体里集中藏血的器官,你玩命工作它就得玩命储血。
五行本来是按肝→心→脾→肺→肾这个方向相生的,肝过劳虚弱,心、脾、肺、肾都进入波及范围,而且过劳积累的怒气也会伤肝。
所以加班时的零食不妨准备一些酸味的,比如话梅。
如果木系某个器官感觉不舒服,可以多吃一些属木的青色食物。
它们对应人体的肝脏及胆,含有大量的叶绿素、维生素及纤维素,能协助器官加速排出体内的毒素。
属木的情志:怒属木的味道:酸味属木的食物:青色食品推荐食物: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各式叶菜火属火的时令:夏季。
属火的器官:心、小肠、舌属火的情志:喜属火的味道:苦味属火的食物:赤色食品。
心属火,这时候容易上火,心绪不宁,心跳加快,给心脏增加负担,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养心。
除了多吃养心食物之外,根据五行相克原理,肾克制心火,冬季好好补养肾气是个有远见的方法。
养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它们对应的是同为红色的血液及负责血液循环的心脏,气色不佳、四肢冰冷的虚寒体质人更可以多吃一些。
推荐食物:红豆、红枣、胡萝卜、红辣椒、西红柿土属土的时令:长夏。
是指在夏天中干热过去,开始下雨的一段时间。
属土的器官:脾、胃、口属土的情志:思属土的味道:甘味属土的食物:黄色食品。
长夏多雨,是一年中最湿的时期。
湿气过多会伤害脾胃,脾胃受伤影响食欲,所以盛夏季节我们总是没有胃口。
这时候在饮食上就要“多甘多苦”,多吃甜的食物能补充脾气;按五行来讲,属火的心滋养属土的脾,多吃苦味强心的结果也是健脾。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
(1)木的特性——“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1)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
(2)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其相关事物的五行归属。
(3)中医学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2)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一、五行的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二)五行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元素的运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常用的五行概念,来自于最初的“五材”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火的特性是A.曲直B.稼穑C.从革D.炎上E.润下『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第二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中医学五行学说
中医学五行学说
(最新版)
目录
1.中医五行学说的概述
2.五行的具体含义和相互关系
3.五行与身体的五脏六腑的联系
4.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5.五行学说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中医学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理论。
五行学说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每种元素与人体的某一器官和能量交换形式密切相关。
五行的具体含义如下:木代表生长和升发,与肝脏相应;火代表温煦和向上,与心脏相应;土代表生化和承载,与脾脏相应;金代表清洁和收敛,与肺脏相应;水代表滋润和向下,与肾脏相应。
五行之间有相互滋生和促进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学说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紧密相连。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为: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六腑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为:胆属木、胃属土、大肠属金、小肠属火、三焦属火、膀胱属水。
五行学说通过观察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阐述人体发病的因果关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五行学说,中医能够分析病情,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行学说还能够指导中医治疗和调养,如肝病宜用木、心病宜用火等。
此外,五行学说还
用于中药的归经,指导药物的使用。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生理病理药理的总纲领,是中医临床诊病,用药治病的理论依据。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及治病的原理,一起来了解吧。
中医的阴阳五行的理论一、阴阳原理从阴阳生命力的角度看,人的体质有两种:一是寒性体质,二是热性体质。
人和一切生命体内的冷热力都要相等。
冷热相等,生命机能作用才相等。
只有相等的冷热作用才能平衡和协调。
热力大冷力小,热作用就大,冷力作用就小,必然导致机能作用不平衡不协调。
冷力大热力小也是一样。
冷热相等,作用平衡协调,人体内的机能运作就必然平衡协调,人就正常生存无病感。
冷热一失衡,机能运作必然失调。
机能失调可以造成多种疾病,失调到极点人必死。
因此临床上有多种疾病同是一种原因:阴阳力失衡。
自然界的冷热来源于太阳和地球,人体内的冷热力主要来源于生活饮食。
热性食物产生热力,寒性食物产生冷力。
热性食物多了体内的热力就大,寒性食物多了冷力就大。
热性食物不足,体内热力不达标;寒性食物不足,冷力不达标。
体内的冷热力达标,机体运作正常,疾病必然消失。
人体内的冷力和热力超标和不达标,加上不合格的物质产品对机能运作的妨害,就可以引发多种大小不等的疾病。
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越严重,病就越严重,达到极限人就死亡。
因此临床上有多种多样的病是因为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的原因造成。
中医的生活饮食和治病都是一个目的,使体内冷热力维持和达到标准。
饮食是养生保健,治病也是养生保健。
食物是药物,药物是食物。
中医的病从口入就是这个原因。
阴阳生命学以水为阴之主,以火为阳之极。
人对冷力的要求有严格的标准量,对水也有严格的标准量。
水超标,冷力就增大热力就要下降。
水超标必然引起血中的水份和细胞液超标,引发细胞水肿,严重妨害生命机能运作,而致病致死。
现代人只知道温度不知道温度是有冷热构成。
易经的温度计起源于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和易经六十四卦的阴阳符号就是温度计。
这个温度计是以太阳距大地位置远近为依据,太阳近,则热多冷少,太阳远则冷多热少。
中医学五行学说
中医学五行学说(原创版)目录1.中医五行学说的概念与重要性2.五行的基本概念与相互关系3.五行与五脏六腑的关联4.五行与人体健康的影响5.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正文中医学五行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阐述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揭示了人体器官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规律。
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每一种元素与人体的某一器官和能量交换形式密切相关。
五行相生即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它们之间相互滋生和促进的关系被称为母子关系。
五行的基本概念分为相生和相克。
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其次序是:木火土金水。
相克则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其次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联。
中医认为,肝属木,开窍于目,肝不好的人眼睛容易干涩;心属火,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会影响中枢神经,导致吐字不清;脾属土,开窍于口,脾不好的人会影响胃口和消化;肺属金,开窍于鼻,肺不好的人呼吸容易不畅;肾属水,开窍于耳,肾不好的人容易出现耳鸣等症状。
五行学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平衡与失调两个方面。
当五行相互平衡、协调时,人体健康状况良好;而当五行失衡、相互制约时,人体容易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之一就是调整五行之间的平衡,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询问病史以及望、闻、问、切等方法,判断患者五行失衡的情况,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患者出现肝火旺盛的症状,中医会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来治疗,以达到调整五行平衡的目的。
总之,中医五行学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五行名词解释
中医五行名词解释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五行理论是一种将自然界的万物分为五种属性并相互关联的理论。
这五种属性分别是:木、火、土、金和水。
每个属性代表了不同的能量和特征,也与五个脏腑器官以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有关。
下面将详细解释每个名词的含义和相关内容。
1. 木 (Mu): 木代表生命力和成长。
在人体中,木属性与肝脏和胆囊相关。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也在调节血液循环和情绪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当木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2. 火 (Huo): 火代表热情和活力。
在人体中,火属性与心脏相关。
心脏是人体的主要泵浦器官,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当火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心火旺盛、失眠、多梦等问题。
3. 土 (Tu): 土代表稳定和思考。
在人体中,土属性与脾脏和胃相关。
脾脏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将其转化为能量供应给全身。
当土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脾虚、消化不良、体力不佳等问题。
4. 金 (Jin): 金代表清洁和收敛。
在人体中,金属性与肺脏和大肠相关。
肺脏负责呼吸和气体交换,大肠负责排除废物和毒素。
当金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肺气不畅、皮肤干燥、便秘等问题。
5. 水 (Shui): 水代表流动和存储。
在人体中,水属性与肾脏和膀胱相关。
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也负责调节水液平衡和代谢功能。
当水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肾虚、尿频、水肿等问题。
五行理论认为,当人体内的五行属性保持平衡时,身体健康,疾病会得到预防和治疗。
中医师通过调节患者的五行属性,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和恢复健康。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药、针灸、按摩和饮食疗法等方法常常被用于平衡五行属性。
例如,通过服用具有特定属性的草药来调理身体,或者选择特定的食物来滋养脏腑器官。
总之,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人们理解身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并为健康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中医五行学说
中医五行学说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一种整体观念的哲学理论体系,旨在解释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关系,为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将自然界的万物归纳为五个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这五个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生不息,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相互关系网络。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被用来描述人体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并运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二、五行与人体脏腑根据五行学说,人体的脏腑器官与五行元素相对应。
木对应肝脏,火对应心脏,土对应脾脏,金对应肺脏,水对应肾脏。
这五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谐运行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当其中一脏失去平衡,就会给人体带来疾病。
三、五行与人体疾病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疾病与五行元素的不平衡有关。
比如,心脏属火,当心脏火旺时,就容易出现心火上升,导致心慌、口渴等症状。
同样地,当肝脏木旺时,容易出现肝火上升,导致易怒、头痛等问题。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脉搏等综合表征,判断疾病是由于哪个脏腑的五行元素失衡造成的,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四、五行与中草药五行学说对中草药的应用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五行学说,草药也可划分为五个归经,它们与相应的五脏元素有关,具备调节体内五行平衡的作用。
比如,某些具有寒性质的中草药可以清热解毒,适用于心火旺盛的病症。
而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草药则适用于肾阳不足的病症。
中医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选择相应的中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元素的目的。
五、五行在生活中的应用五行学说不仅仅用于医学领域,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
比如,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新郎用红色,象征火的元素,来代表热情和喜庆;在购买家具时,根据居室的风水选取适宜的木制或金属制的家具;在饮食上,选择具有特定五行属性的食物,以平衡身体和脏腑的五行元素。
中医养生的五行理论
中医养生的五行理论一、五行理论的概念及基本原理中医学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中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五行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和谐与平衡,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五种气质不同的元素,即木、火、土、金和水,并将其应用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1. 木:代表生长发育和活动力。
木具有向上生长、散发生命活跃的特点,对应人体中的肝脏、胆囊以及相关系统。
木盛则情绪稳定,反之则易怒易急。
2. 火:象征热情和活力。
火代表了充满活力和躁动不安的状态,在人体中对应心脏、小肠等器官。
火旺则容易焦虑不安,而火弱则缺乏热情。
3. 土:象征稳定和担当。
土代表稳定可靠和包容性,在人体中对应脾胃等器官系统。
土盛则思维稳定健全,反之则容易担忧焦虑。
4. 金:代表整理和清除。
金具有质地坚硬、崇尚整齐的特性,在人体中对应肺脏和肠道的功能。
金盛则正直刚硬,反之则易失望沮丧。
5. 水:象征流动和寂静。
水拥有无限潜藏力量的特征,在人体中对应肾脏、膀胱等系统。
水旺则勇往直前,否则容易疑神疑鬼。
二、五行理论与养生健康的关系五行理论在中医养生中有着重要意义,并被广泛应用于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和调节生活方式。
了解五行的属性以及如何调节五行间的平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抵抗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1. 调节饮食:根据五行理论,通过合理安排日常饮食结构,可以调整人体五行气场以达到养生目的。
比如,食用以红色为主的食物可以增加火元素;黄色或土色的食物可以增加土元素,并帮助消化系统稳定;绿色或含有大量叶绿素的食物则有利于增加木元素。
同时,饮食调节还要因人而异,根据个体情况针对性地进行。
2. 调整生活作息:五行理论认为人的活动和生命循环与自然界紧密相连。
因此,按照五行的转化规律来调整我们的生活作息是一种养生方式。
例如,早睡早起、保持适度运动可以使身体与阳气相协调;午休可以帮助思维平稳、血液循环畅顺,以及提高工作效率。
3. 情绪管理:五行与情绪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发展与影
03
响
五行学说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
五行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 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尚书·洪 范》中的五行观念。
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行学说逐渐 发展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与阴阳学说相互补充,共同 构建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是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重要理论 框架。
性。
拓展应用领域
除了在中医领域的应用外,五行 学说还可以拓展到养生、康复、 心理治疗等领域KS.
五行学说与其他医学
04
体系的联系
五行学说与西方医学的联系
疾病分类
五行学说在疾病分类方面与西方医学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疾病分类的重要性, 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中的五脏与西方医学中的生理功能相对应,两者都认为五脏是维持人体 正常功能的关键。
五行学说与现代科学的联系
系统论思想
五行学说蕴含着系统论的思想,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相互作用,这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观点相一致。
木生火
火需要木的燃烧来维持其热度。
土生金
金藏于土中,需要通过挖掘等 手段从土中提炼出来。
水生木
水能滋养植物,使其生长茂盛。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
02
应用
五行与脏腑
木属性:肝、胆
水属性:肾、膀胱 金属性:肺、大肠
火属性:心、小肠 土属性:脾、胃
五行与病症
木行病症
肝气郁结、胁痛、黄疸
水行病症
肾虚、腰膝酸软、水肿
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
05
与展望
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五行理论详解
中医五行五行,是指、、、火、五类物质的运动。
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
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
中医五行-基本概念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均归属于木;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和相互,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中医五行-属性及归类(1)五行属性及归类方法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说明各类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
在医学方面则籍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原始的五行物质元素说,上升为五行学说之后,基本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指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作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来应用。
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条达之特性;火具有、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敛肃、变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
为此,根据上述特性,采用"比象取类"方法,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五行五行,是指、、、火、五类物质的运动。
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
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
中医五行-基本概念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均归属于木;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和相互,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中医五行-属性及归类(1)五行属性及归类方法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说明各类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
在医学方面则籍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原始的五行物质元素说,上升为五行学说之后,基本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指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作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来应用。
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条达之特性;火具有、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敛肃、变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
为此,根据上述特性,采用"比象取类"方法,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
(2)五行属性归类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
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
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等,内联、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
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
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表示此五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胜复的关系。
(3)五行归类的意义五行属性归类,主要用于概括人体及其与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的某些内在联系。
例如以五行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之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能藏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能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故肾主水。
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形体和自然界相类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从而说明人体五脏系统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相互的关系。
而且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脾属土,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不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验证。
如口甜,可反映脾湿蕴盛等。
中医五行-基本规律(1)五行的相乘、相侮相乘与,是五行关系在某种因素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现象。
乘,即乘虚侵袭。
侮,即恃强凌弱。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
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
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恃其强而袭其应克之行。
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以后的过度克伐,是反常现象。
在人体,则前者是生理状态,后者则为病理状态。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
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
同样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
如金应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为木(亢)侮金。
二是克者,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
如金本克木,若金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所以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即是说,五行若某一行之气太过,则对其所胜(我克)之行过度制约,而发生相乘。
而对其所不胜(克我)之行发生相侮,即反克。
若某一行之气不足,则克我之行必过度制约而乘之。
而己所胜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
例如临床所见的支气管扩张病证,病位在肺,每因肝气郁结,气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见咳血,则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郁气滞,影响消化吸收,则为木郁乘土。
湿热型,多因湿热困脾,引发肝失疏泄,肝阳亢逆,则为土侮木。
至于金乘木(虚)证候,临床则为少见。
(2)五行的相生、相克在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联系规律,所谓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所谓相克,即相互制约、克服、抑制之意。
生克是用以概括和说明事物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
五行相生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其关系见下图: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以,相事物内部系统结构的五个方面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构成了事物正常情况下的运动,因而经常处于运动发展之中,是不的。
然而就五行整体来看,相生与相克又都是在总和中表现出相对的动态平衡。
而五行中的每一行,由于既生别行,又被别行所生;既克别行,又被别行所克,故在整体上也呈现动态均势。
可见,五行所达到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3)五行的制化、胜复五行系统结构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主要在于其本身客观存在着两种自行调节机制和途径。
一种是正常情况下的"制化"调节;一种则是在反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
制,即制约。
化,是。
所谓制化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调节作用,又称为"五行制化"。
首先,从五行的整体作用可以看出,任何两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所以才能保证"制化"关系的正常。
即是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从而使木不亢不衰,故能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
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从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养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
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从而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养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
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从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水,而使水能生化。
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从而使水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
可以看出,正是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调节并保持了事物结构的相对协调和平衡。
因为相生、相克的过程,也就是事物消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平衡的消长情况,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调节,这样就会重复出现再一次的协调平衡。
而正是这种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环运动,推动着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所谓胜复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反常情况下,即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
胜复调节可使一时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统结构,经过调节,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复平衡。
所谓"胜",即指胜气,是指因为某行之气太过所引起的对"己所胜"之行的过度克制。
而胜气的一旦出现,则势必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将其下去,即所谓复气。
故《素问》又说:"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而且胜气重,复气亦重。
胜气轻,复气亦轻。
例如火气太过,作为胜气则过分克金,而使金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则木气偏胜而加剧制土,土气受制则减弱制水之力,于是水便旺盛起来,而把太过的火气克伐下去,使其恢复正常。
若火气不足,则将受到水的过分克制,但火衰不能制金,引发金气偏盛,金气盛则加强制木,使木衰而无以制土,则必将引起土气盛以制水,水衰则制减弱,从而使火气相应得到逐渐恢复,以维持其正常。
如果单纯有胜而无复,也就是说当五行之中的作何一行出现有余(太过)而没有另一行的相应制约时,则五行系统结构的协调关系就被破坏,则会出现紊乱的反常状态,从而产生严重疾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五行关系看作是阴阳关系的逻辑展开和补充。
受作用者,通过某些中间环节,反作用于作用者,产生反馈调节效应,从而使系统结构保持相对平衡。
中医五行-运用(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中医学运用了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和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系统,从而形成了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配合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持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舌、口、、耳),外荣于体表(爪、、唇、毛、)等的脏腑组织结构系统,为脏象学说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运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方法,将自然界的有关事物或现象也进行了归属,并与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五行属性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