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2011年某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分析

合集下载

2011年某区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

2011年某区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

2011年某区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目的加强性病疫情管理,掌握性病疫情发展趋势,加强性病疫情分析的报告质量,及时准确上报性病疫情,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控。

方法将2011年的性病疫情与2010年的疫情进行统计、对照、分析。

结果2011年本区报告的梅毒病例数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9.76%,从疫情分析来看梅毒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不能忽视,还要高度重视梅毒发展趋势。

结论从疫情分析结果和感染的年龄段看,20~45岁是感染梅毒、淋病的性活跃期的青年人,是梅毒与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标签:梅毒;淋病疫情;反馈;通知梅毒和淋病在我国迅速蔓延,在传播与流行中,年龄结构和人群职业分布都发生了改变[1]。

家务及待业、农民、离休人员是构成报告人群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对该人群梅毒、淋病的预防和控制及防治知识的宣传,已引起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充分重视[2]。

1材料与方法2011年本区共报告5种性病453例,其中,男性218例,女性235例,男女比为1∶1.07,在网报的5种性病中,女性感染略多。

与2010年(502例)同期比下降了9.76%。

1.1梅毒疫情2资料结果分析2011年本区梅毒疫情较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2.56%,梅毒性活跃人群集中在20~49岁高发人群,目前是性病防治的重点。

2011年本区梅毒疫情分析结果表明,仍以20~49岁性活跃年龄组的报告病例数最多,其发病率也最高。

报告的梅毒病例中,20~49岁感染梅毒193例,感染人数多占69.42%;而2010年20~49岁同期感染梅毒245例,占68.24%,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1.22%。

从感染的年龄段看,这部分人是性活跃期的青年人,因此发病集中在这个年龄段,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广泛开展性病防治的宣传,减少高危行为。

25~29岁年龄段性病发病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11.43%;30~34岁年龄段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0.00%;35~44岁年龄段下降了28.92%,而50~54岁年龄段下降了11.54%。

部队战士生殖健康状况分析

部队战士生殖健康状况分析
规 教育 的极 少 。 3 讨论 本 组结 果 说 明青 年 战 士性 观念 活跃 。 当
青春发 育成 熟期 及 婚 恋高 峰 期 ; 中初 中文 化 程度 其
的占 5 .%;0 的来 自步兵 ,8 的来 自技 术 兵 , 51 4% 2% 2% 的来 自服 务 性 人 员 。 有 3 % 的人 入伍 前 有 l 89
缺乏性 病 的基 本 知识 , 知 道 性 病包 括 哪 些疾 病 和 不
求, 为制 订适 合部 队特点 的生 殖健 康 教 育 计 划提 供
依据 , 达到 改善 卫生服 务和 生殖健 康服 务 的 目的 。
其传播 的途 径 。7 .% 的人 知 道 性 交 可 传 播性 病 , 97 5 .%的人 知道 与 性 病患 者 一 同洗 澡可 传 播性 病 , 67 4 .% 的人 认 为接 吻是 性 病 传播 的方 式 ,2 3 的 43 3 .% 人认 为与性病 患者 共 用碗 筷 可 以传播 性 病 ,07 1 .% 的人认 为握 手也 是 性病 的 传播 方式 。 ( ) 5 生殖 健 康
听 说过此 词 汇 , 但不 知什 么是 生殖健 康 。 说不 出具 更 体 内容 。 ( ) 3 青春 期 性 知 识 :大 多 数被 调查 者 缺 乏

渠道极少 , 主要途径是初 、 中生理卫生课、 高 书籍以 及 报纸和 广播 , 与 国 内报 道 的其 他人 群 调查 结 果 这

女朋 友 , 已订婚 的 9 6 ,1 1 的人 与女性 无 任 何 .% 2 .% 接触 ,9 6 的人 未 谈 过 恋爱 , 6 % 的人 承 认 曾 4 .% 有 0 直接看 过描 述 性生活 的各类 文 学作 品 、 片、 图 照片 和
今社 会 中 , 年战 士成 长生 活的环境 是 开放 的 , 青 他们

1992~2011年某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分析

1992~2011年某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分析
1 9 9 2 t o 2 01 1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F e n c e f o r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s u c h d i s e a s e s . Me t h o d s T h e e p i d e mi c
a r my f r l O m 1 9 9 2 t o 2 01 1
L I R o n g Yl N Ho n g WA NG S h e n g s h u Y A0 We i H ANHo n g Y AN G Ru o j i a A n t i — e p i d e mi c T e a m i n t h e He a d q u a r t e r s o f t h e Ge n e r a l S t a f f i n B e i j i n g C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2 , C h i n a
资料。 结果 1 9 9 2 ~ 2 0 1 1年 共 报告 血源 及性 传 播疾 病 7 3 5例 ,占总传 染 病 报数 的 9 . 8 8 %:主要 为 乙型 肝炎 . 占 8 3 . 2 7 %, 丙 型肝炎 占 5 . 9 9 %, 梅毒 占 3 . 5 4 %, 淋病 占 3 . 2 7 %, 尖 锐湿疣 占 2 . 3 l %; 其 中男性 占 9 2 . 1 l %, 女 性 占
7 . 8 9 %; 干部占 5 4 . 8 3 %, 战士 占 2 6 . 5 3 %, 其 他 人员 ( 主要 是 军 队离 退休 人员 、 在编 职 工 等 ) 占 1 8 . 6 4 %; 发病 人 数总 体 呈上 升趋 势 , 性 传播 疾病 发 病人数 从无 到有 , 逐渐 增 多 。 结论 血源 及性 传播疾 病 , 尤其 是 经血传 播 疾病 是 危 害部 队 的重 要 传 染病 , 乙型 肝逐 渐 增 多 , 应 采 取有 效 的 防 控措 施, 防止 进一 步传 播 扩散 。 【 关键词】 传 染病 ; 血 源及 性传 播 疾病 ; 分析 ; 防控 措施

性传播疾病情况调查分析

性传播疾病情况调查分析

性传播疾病情况调查分析摘要】目的:了解闽侯县收容教育所学员主要性传播疾病感染情况。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匿名了解调查人群性生活史、性病感染史和性病知晓情况,取调查人群静脉血行HIV抗体初筛和梅毒血清与检测,取尿道拭子/宫颈分泌物检查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培养等。

结果:此人群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发病率最高,隐性梅毒其次;避孕套的知晓率及使用率均较低,性伴侣杂多。

结论:应加强嫖娼、卖淫人员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感染;调查【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053-02性病,全名为性传播疾病。

STD是英文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的缩写。

性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组疾病。

国际上将20多种通过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列入性病范畴。

较常见的性病有淋病、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沙眼依原体、软下疳、生殖器疱疹、滴虫病、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

其中,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软下疳、非淋菌性尿道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艾滋病等8种性病被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性病。

性病可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引起。

由病毒引起的性病有生殖器疣、乙型肝炎和生殖器疱疹等。

由细菌引起的性病有淋病和梅毒等。

疥疮、滴虫病和阴虱是由寄生虫引起的性病。

嫖娼卖淫人员是感染性病/艾滋病(STD/HIV)的高危人群之一。

为了解闽侯县收容教育所学员STD/HIV等感染情况,调查了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间共627 名闽侯县收容教育所(闽侯县计生站与闽侯县妇幼保健院合办的简称)学员STD/HIV感染情况,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对象 627名均为闽侯县收容教育所学员,因嫖娼或卖淫收容入所。

1.2方法预先设计调查表,由学员匿名填好人口学资料、性病感染史等。

然后对全部学员进行性病临床检查,抽血3 ml,检测梅毒、HIV抗体等。

图解我国近年来传染病疾病谱变化趋势

图解我国近年来传染病疾病谱变化趋势

总结: 通过以上四张图我们可以分析出广西省过去50年传染病谱的变化趋势,50年来,绝大多数 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有了不同程度下降,90年代后期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比50年代后期下降了 96.14%。传染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1955年消灭天花,疟疾和麻疹得到了控制,使发病顺位由 疟疾、麻疹和痢疾占主导地位转变为肝炎、肺结核和痢疾占主导地位,死亡顺位则由天花、麻 疹和痢疾占主导地位转变为新生儿破伤风、肝炎和痢疾占主导地位。
"2±3=”规”x=
-b± b 2 -4ac 2a
, 医生与其i无法流畅沟通的缘故,但是医生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往往也是被 人诟病的原因之一。为改善以上困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 建立和谐良好的社区医患关系, 我们可以在以下三个阶段进行改革提高社区卫生 服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
1.
图解我国近年来传染病疾病谱变化趋势 [年]
霍乱:1950年至1977年间仅在1961年发生一次流行(当时归属广东管辖) ,1978年以后发病较频 繁,1979、1987和1994年局部地区发生爆发流行,90年代后期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25/10万。 痢疾:50年代至70年代报告发病率、报告死亡率居前五位,80年代以来,报告发病率、报告死 亡率均有一定幅度下降,但90年代末报告发病率仍居各种传染病发病顺位第2位。 伤寒:发病、死亡的控制效果均不明显,70年代后期开始,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90年代初 期,报告发病率进入前5位。 疟疾:50年代和60年代广泛流行,报告发病率居前2位,报告死亡率居前5位,60年代后期报告 死亡率明显下降,报告发病率除70年代初稍有回升外,总的趋势是逐年下降。目前,发病率已 降至较低水平。 乙脑:1969~1971年流行,70年代使用乙脑疫苗以来,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均有一定幅度下降, 但报告死亡率从6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居于前5位,在各种传染病报告死亡率中仍处于重要位置。 狂犬病:70年代报告发病率开始升高,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报告死亡率居各种传染病首位, 90年代报告发病率、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仍占相当重要的位置。

某区部队1992~2001年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

某区部队1992~2001年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

某区部队1992~2001年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杨春梅;张红霞;曾发贵【期刊名称】《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年(卷),期】2005(23)2【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某部传染病发病特点和流行规律,为有针对性地采取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和进一步加强部队卫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1992~2001年某区部队各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以军队疫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992~1995年期间,传染病发病数是逐年上升状态,1995年达高峰,1996年以后报告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发病居前10位的传染病是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感染性腹泻、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副伤寒、淋病、猩红热,共占传染病总报告数的99.02%。

肠道传染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所占比重逐年增加。

结论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是部队传染病防治的重点疾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增加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总页数】2页(P132-133)【关键词】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发病动态【作者】杨春梅;张红霞;曾发贵【作者单位】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4.2【相关文献】1.某部队1992-2003年传染病发病分析 [J], 周青阳;刘贤政;马世海2.1992~1999年南方部队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 [J], 席云珍;邓建辉;孙均明;吴辉绪;刘建国;陈世望3.某区部队1992~2002年肠道传染病发病特点分析 [J], 席云珍;陈世望;邓建辉;邓浪4.某区部队1992~2003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疫情分析 [J], 苗青;刘元东;付留杰;李子健;杨坤;程绪浩5.1992~1999年某区部队伤寒报告发病分析 [J], 席云珍;邓建辉;刘建国;邓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源性疾病或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血源性疾病或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刘 文涛 .医务 人 员 医 院感 染 预 防与 控制 [ . 京 : M]北
中 国 中 医药 出 版 社 ,0 6 2 8 2 1 2 0 : 1— 2 .
陈长香 ,李进 民 ,张 艳 ,等 . 临床护 士职业 防护现状
调查 [ ] 护 理学杂 志 ,2 0 1 ( 9 : 1 5 . J. 0 4,0 1 )5 — 3 吴 伟斌 ,周永 红 . 论 医学 职业 暴露 及 其安 全 防 护 试
陈梅 先 匡亚 玲 吴剑 辉
目的 了解我 院血 源性 职业暴 露现 状 , 讨 防范对策 。方法 探 对本 院上报 的 3 8 【 要】 摘
例血 源性职业 暴露进 行原 因分析 。 结 果 临床一 线 医务人员 的 防护措 施不 到位 、 严格 遵守 安 未
全操作 规程是 造成 职业暴露 的主要 原 因。 结论 流程并 强制执 行是减 少职业 暴露 的关键 。 对易 发生 职业暴 露 的操作 环节 , 定安 全 防范 制
【 键词 】 职 业暴露 ; 因分 析 ; 策 关 原 对
中图分类 号 : 11 R 8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9 9 6 2 1 ) 4 0 9 — 2 10 — 7 X(0 1 0 — 2 1 0
职 业暴 露 一般 是 指 医务人 员 以及 有 关工 作 人员 在 从
血 源性 疾病 或血 源性 病原 体暴 露 的 3 8人 中 . 士 2 护 0 人 , 5 .%; 占 26 医生 1 1人 , 2 .% ; 占 89 护理 员 、 生 员 共 7 卫 人 , 占 1 .%。 暴 露 发 生 由 自己 直 接 造 成 的 2 85 8人 , 占 7 .%,大部分 因为未严 格遵守 锐器处 理规定 导致处 理 过 37 程 中不小 心刺伤 自己 : 因为其 他人员 的不 规范行 为 间接造 成 暴露 发生 的 1 0人 . 2 .%, 占 63 主要原 因是 未严 格遵 守安 全操 作规 程及未 按规定分 类放 好医疗 锐器 。

2011年第3季度性病病例分析

2011年第3季度性病病例分析

建始县监测点2011年第3季度性病疫情分析报告2011年第三季度建始县监测点通过网络直报告共报告性病50例,于上年同期持平。

其中男性报告病例数为17例,女性报告病例数为33例,男女性别比为0.51:1。

一、报告病例的诊断分类本季度淋病10例全部是经实验室确诊的;衣原体感染0例;尖锐湿疣15例,其中经临床诊断确诊15例;生殖器疱疹0例。

梅毒25例全部是经实验室确诊的,其中一期梅毒4例,隐形梅毒21例,无胎传梅毒。

表1 2011年第3季度5种性病病例的诊断分类病种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梅毒0 0 25 100% 0 0 0 0 0 0 淋病0 0 10 100% 0 0 0 0 0 0 衣原体感染0 0 0 0 0 0 0 0 0 0 尖锐湿疣15 100% 0 0 0 0 0 0 0 0 生殖器疱疹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15 35二、流行趋势1、本季报告性病的发病变化本季度报告的5种性病与去年同季报告病例数相比,梅毒减少6例,淋病减少8例,尖锐湿疣增加14例。

今年第3季度及去年同期均无衣原体感染病例、生殖器疱疹病例。

表2 2011年第3季度性病报告病例数及与2010年同期比较病种2011年第3季度2010年第3季度病例数增减(%)病例数构成(%)病例数构成(%)梅毒25 0.5 31 0.62 -0.11 一期 4 0.16 10 0.32二期0 0 1 0.032三期0 0 0 0隐性21 0.84 18 0.58胎传0 0 2 0.064淋病10 0.2 18 0.36 -0.16衣原体感染0 0 0 0尖锐湿疣15 0.3 1 0.2 +0.28生殖器疱疹0 0 0合计50 502、报告性病的按月分布2011年7月1日---9月30日5种性病报告病例数:淋病计10例,其中七月份0例,八月份8例,九月份2例;尖锐湿疣计15例,其中七月份6例,八月份3例,九月份6例;梅毒计25例,七月份10例,八月份11例,九月份4例;其中一期梅毒七月份2例,八月份1例,七月份1例;隐性梅毒一月份8例,二月份10例,三月份3例;生殖器疱疹、衣原体感染、胎传梅毒七、八、九月份没有。

武警某医院2010-2013年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分析

武警某医院2010-2013年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分析
Ep i d e mi o l o g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n o t i ia f b l e d i s e a s e s i n a h o s p i t al f o Ar me d Po l i c e d u r i n g 2 0 1 0- — 01 2 3
( 0 . 5 4 %) , 其他传染病 ( 流行性 出血性结膜炎 ) 1 1 3例 ( 1 . 5 4 %) 。结论 及性 传播疾病 的防治作 为重点 。 在 今后 的传染病 防治工 作 中, 应将肠 道疾病 、 血源 性
【 关键 词】 传 染病 ; 疫情分析 【 中国图书分类号 】 R 5 1
c a t e g o r y B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 3 2 3 8 c a s e s( 4 4 . 0 6 %) ,c a t e g o r y C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 4 1 0 8 c a s e s( 5 5 . 9 0 %) ,a n d o t h e r s 3 c a s e s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S Ar me d P o l i c e F o r c e s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5 2,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f e a t u r e s o f n o t i i f a b l e d i s e a s e s a n d p r o v i d e e x p e i r e n c e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o f i n —

某部传染病疫情调查分析

某部传染病疫情调查分析

Ana y i nd s r e fi e to i e s n a uni l ssa u v y o nf c i nsd s a ei t
C AIGun - n Z H ag u , HANG Xiol W N Pn . a i r dAni ie cTa f r oc L j a -, A i ig S nt ya a n tpdmi em o AiF re A, e P
I y o d 1 C mmu ia l d sa e / pd milg ; i ae oi c t n M itr e l Ke r s o W n c be i s s e ie oo y D s s t iai , l ayh a h e e n f o i t
作者单 位 :1 0 7 0 0 6北 京 , 军后 勤部 卫生 防疫 队( 光军 ) 1 0 4 空 柴 ; 0 1 2北 京 , 军航 空 医学研 究所 ( 晓 空 张 丽) 4 7 0 ; 3 0 1武汉 , 解放 军9 0 7 5 3 部队( 万 萍)
o 37 % ft n i e c . s ia o y d s a e st e mo t a c u t o 6 0 % t b r u o i f r 3 .5 o e i c d n e Re p r t r ie s s i h s , c o n i g f r5 .4 , u e c l ss h n i c d n e o 8 a e r e o t d, c o n i g f r a l n e t u ie s sr p re n i e c f2 n i e c f 1 4 c s swe e r p r e a c u tn l i f c i sd s a e e o t d i c d n e o 8 o o a d 8 % . n l s o s n e t usd s a e c n n tb p i it n t eu i, o f c so te g h n n n 9 Co cu i n I f c i ie s a o e o t s i i h n t t o u n sr n t e i g o m c o t r a s o e p r t r ie s s n l s e s o ie s n t r n fo t ,e pe i l i e i h u b e k fr s ia o y d s a e ,a d cu t r fd s a e mo i i g e f rs s c a l g v n h g o y

石家庄市1989至2011年艾滋病流行状况及特征分析

石家庄市1989至2011年艾滋病流行状况及特征分析
f a t l a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i n Ho n g k o n g C h i n e s e . Am Ep i d e mi o l , 2 0 02, 1 2: 5 6 0- 5 6 7 .
8 杨茂 , 张瑞宏. 急性心肌梗 死急诊冠 脉介入治 疗近期 预后与血 糖异 常相关性研究. 中国基层医药 , 2 0 0 7 , 1 4: 1 4 2 0 — 1 4 2 1 . ( 收稿 E t 期: 2 0 1 3— 0 4—1 1 )
观点 已经被研究文献 所证实 。高脂血症 , 高脂血症 容易引起 动脉粥样硬化 , 使得 A MI 复 发或 者预 后死 亡 的风 险性 大为增
加, 若能控制好血脂 , 对改善 A MI 预 后具有 重要 的意义。溶栓 治疗 , 未实行溶栓治疗 ( 发病 后 6 h ) 的A MI 患者其 发生 死亡 的 风 险性是进 行溶 栓 治疗 的 3 . 1 7 7倍 , 针对 符合 溶 栓治 疗 的 患 者, 应尽早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 。 参考文献
2 8 4 3
人 群发生死亡 的风险性 是非 吸烟 人群 的 2 . 2 5 0倍 。心肌梗 死 面积和心力衰竭 , 梗 死面 积每增 加 1 个 单位 , 其 发生 死亡 的风
险 陛是 原 先 的 2 . 5 4 7倍 , 面 积越 大越容 易引起 循 环衰竭 , 当 缺
2 高润霖. 急性心肌梗 死诊 断和治疗 指南. 中华心血 管病杂 志, 2 0 0 1 ,
1 S e n t e r S, F r a n c i s GS. A n e w p r e c i s e d e f i n i t i o n o f a c u t e m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

某部队1990~1995年性病监测报告

某部队1990~1995年性病监测报告

某部队1990~1995年性病监测报告何东之;孙海龙;董业山;曹丽华【期刊名称】《疾病监测》【年(卷),期】1997(012)001【摘要】@@ 1990~1995年某部队共报告性病29例,其中淋病21例,占72.14%,尖锐湿疣6例,占20.69%,梅毒与非淋菌性尿道炎各1例,分别占3.59%.29例患者均为男性,除1例为学员外,其余为战士,有7例为司机战士,占24.14%.年龄最大30岁,最小18岁,平均21.14岁,其中19~21岁18例,占62.07%,大于25岁者仅2例,占6.90%.29例患者中,兵龄不满1年的新兵5例(17.24%),兵龄为1年的15例(51.72%),2年的6例(20.69%),3年的2例(6.90%),4年以上仅1例,为一志愿兵司机.【总页数】1页(P25)【作者】何东之;孙海龙;董业山;曹丽华【作者单位】济南军区疾病监测中心,250014;济南军区疾病监测中心,250014;济南军区疾病监测中心,250014;54886部队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相关文献】1.湛江市1990——1995年艾滋病监测报告 [J], 陈益;曹小俊;连文;陈嘉琳2.1990年~1994年重庆市性病监测点所见的性病流行概况 [J], 周玲;谈明斌;陈南琴;杨国秀;李德如;李小刚;王苏平3.浙江省1990年性病监测报告 [J], 冯慰慈4.1990~1995年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报告 [J], 薛梅;汪立茂;付清培;蒋和柱;李富忠;王晓5.布氏菌病全国重点监测点1990~1995年监测结果分析 [J], 张士义;吕景生;赵永利;刘凤岐;何玉萍;毛开荣;吴福林;周齐;夏业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某部队1999年上半年传染病疫情的调查报告

某部队1999年上半年传染病疫情的调查报告

某部队1999年上半年传染病疫情的调查报告
秦珑;邝特焕;杨国芬
【期刊名称】《疾病监测》
【年(卷),期】2000(015)006
【摘要】@@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为进一步提高疫情报告质量、发挥疫情报告的作用,给部队卫生防疫部门提供可靠资料,现将1999年上半年某部队疫情报告情况总结如下.
【总页数】1页(P230)
【作者】秦珑;邝特焕;杨国芬
【作者单位】总装备部军事医学研究所,北京9702信箱防疫队,100101;总装备部军事医学研究所,北京9702信箱防疫队,100101;总装备部军事医学研究所,北京9702信箱防疫队,10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
【相关文献】
1.1999年上半年粤西地区虾病调查报告 [J], 何建国;叶巧真;宋盛宪;周瑞莲;王剑河
2.某部队医院30岁以上医务人员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调查报告 [J], 张岩;李英秋;刘敬平
3.某部队3例细菌性痢疾调查报告 [J], 李东力;易彬樘;王昊
4.某部队1997~1999年血清流感血凝抑制抗体水平的监测分析 [J], 周青阳;刘贤
政;许志伟;马文清
5.某部队21—44岁男性第三磨牙萌出情况调查报告 [J], 任燕;周振;胡海生;赵梦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某战区部队1992~1998年传染病疫情分析

某战区部队1992~1998年传染病疫情分析

某战区部队1992~1998年传染病疫情分析周青阳;郭玉新;刘贤政;郭希昌【期刊名称】《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年(卷),期】2000(18)4【摘要】目的 :分析近年来某战区部队传染病发病特点和疫情动态变化规律 ,为科学制定部队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参考。

方法 :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进行录入、修改 ,依据病例发病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92~ 1998年该战区部队传染病发病呈现下降趋势 ,发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 ,占一半以上 ,其发病率逐年下降 ,而呼吸道传染病逐年上升。

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是部队常见病、多发病 ,这三种传染病累计发病数占全部传染病的 89.2 0 % ,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结论 :近年来部队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建议今后防治工作在以肠道病为主的同时 ,还应设法有效控制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总页数】2页(P271-272)【关键词】疫情报告;传染病;传染病防治;部队【作者】周青阳;郭玉新;刘贤政;郭希昌【作者单位】沈阳军区联勤部卫生防疫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5.1【相关文献】1.某战区部队2000~2004年传染病疫情分析 [J], 秘淑萍;宋文静;高东旗2.某战区部队1992-200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 [J], 李森林;李勇;李彦彪;夏耕田3.某战区2002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特点分析 [J], 秘淑萍4.某战区部队2001~2010年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分析 [J], 秘淑萍;高东旗5.某战区部队2001~2010年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分析 [J], 秘淑萍;高东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驻京部队无偿献血者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

驻京部队无偿献血者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

驻京部队无偿献血者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马曙轩;刘景汉;李锡金;肖征;董振南【期刊名称】《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年(卷),期】2004(14)7【摘要】目的调查分析 1999年 9月~ 2 0 0 3年 8月 ,驻京部队无偿献血者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阳性率及其变化趋势 ,探讨造成部队官兵献血化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方法无偿献血的 4 4 35 3名驻京部队官兵的血液化验初、复检结果不合格者按照 4个年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初检不合格率为 8.0 1% ,复检不合格率为 0 .6 8% ;造成驻京部队无偿献血者初、复检结果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 AL T的升高 ;初检 AL T不合格率平均为 6 .6 0 % ,占不合格血液的 82 .32 % ;复检 AL T不合格率平均为 0 .4 3% ,占复检不合格血液的 6 2 .2 0 % ;复检抗 - HCV不合格占到了复检不合格血液的 2 5 .2 0 % ,但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梅毒试验不合格的献血者则有上升趋势 ;采用蛋白印迹法确认后未发现抗 - HIV阳性的献血者。

结论部队官兵属于血源性传染病的低危人群 ;采集低危人群血液是控制受血者因输血而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 ;部队官兵献血应避开高强度训练及其他易导致 AL T升高的活动。

【总页数】3页(P776-778)【关键词】部队官兵;血源性传染病;受血者;医院感染【作者】马曙轩;刘景汉;李锡金;肖征;董振南【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1【相关文献】1.无偿献血者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 [J], 刘明丽2.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分析 [J], 洪梅3.广州市无偿献血者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J], 田也; 张蕾琳; 肖韶英4.吉林市无偿献血者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检测分析 [J], 冯秀梅;庞凤春5.驻京部队2003~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 [J], 姜铮;贾红;李申龙;温亮;王勇;杜昕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现状分析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现状分析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现状分析胡晓燕;吴明辉;简讯【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年(卷),期】2010(026)005【摘要】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现状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临床在职职1625名利用年度体检的机会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调查,同时对同时间段的出国体检、部分教师体检、其他单位体检1 232名作为非医务人员健康人群对照作同样检测.并对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医务人员乙肝感染率14.08%,其中外系感染率16.6%,内系感染率12.4%,后勤感染率9.0%,医务人员从业10年内感染率14.5%,10~20年内15.1%,20年以上15.7%.丙肝感染率0.16%,梅毒感染率0.32%,HIV感染率为0.非医务人员健康人群对照乙肝感染率8.85%,丙肝感染率0.73%,梅毒感染率0.97%,HIV感染率0.医务人员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38.7%,普通人群43.6%.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健康人群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率除HIV外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医务人员的乙肝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尤以外科性质工作人员感染率几乎是普通人群的2倍.有随着从业年限增长而增长的趋势.【总页数】3页(P654-656)【作者】胡晓燕;吴明辉;简讯【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四川,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 [J], 徐卫;石娜;倪丹丹2.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J], 陈建国3.锐器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现状与对策 [J], 王滨琳;李映兰4.论医务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预防 [J], 孔惠敏;秦凤菊;王艳华5.45例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J], 黄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某区部队1991~2000年传染病漏报情况分析

某区部队1991~2000年传染病漏报情况分析

某区部队1991~2000年传染病漏报情况分析邱晓辉;张克宇;龚自力;张晓民;闫海英;蒲平安【期刊名称】《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年(卷),期】2002(20)1【摘要】目的 :了解部队传染病漏报情况 ,进一步提高疫情报告管理水平。

方法 :依照“全军医疗保健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调查方案”。

结果:“八五”期间传染病年漏报率从 80 .0 %到8.0 % ,呈逐年下降 ,有显著性差异;“九五”期间年漏报率从 4 .8%到 13.9%呈上升趋势 ,亦有显著差异,“九五”期间年平均漏报率(8.5 % )与“八五”期间 (2 8.6 % )比较有显著差异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漏报率有差异 ,以团卫生队最高(“八五”“九五”期间分别为 6 5 .8%和 4 4.0 % ) ;漏报率较高的病种“八五”期间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96 .5 % )、感染性腹泻 (66 .7% ) ;“九五”期间则为伤寒副伤寒 (11.1% )、麻疹 (9.5 % )。

结论:“八五”期间部队传染病漏报率逐年下降 ,疫情报告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九五”期间处于较低水平 ,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加大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力度。

【总页数】2页(P40-41)【关键词】部队;传染病;漏报率;1991-2000年【作者】邱晓辉;张克宇;龚自力;张晓民;闫海英;蒲平安【作者单位】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防疫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4.1;R181.82【相关文献】1.某部队人群传染病漏报情况的调查简报 [J], 刘仕昌;马峰;卢登明2.部队急性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分析 [J], 陈志军;朱中炳;陈勇3.某区部队1992~2001年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 [J], 杨春梅;张红霞;曾发贵4.某区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分析 [J], 方玉金;陈学军;李林涛5.某区体系部队10年传染病情况分析 [J], 王兆文;赵启龙;梁绍勇;王孝勤;张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96~2005年军队传染病发病的描述性分析

1996~2005年军队传染病发病的描述性分析

1996~2005年军队传染病发病的描述性分析温亮;李申龙;范国英;蔡勃燕;孙海龙;邹文;李承毅【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07(32)4【摘要】目的研究1996~2005年全军传染病发病构成变动趋势,为军队制定符合当前形势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军队疫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获取1996~2005年全军上报传染病疫情数据,计算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全军10年间共上报各类传染病42种78 500余例,其中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发病数居前三位,占发病总数的81.49%.1996~2000年全军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持续下降,2000年后则大体维持在稳定状态,并且呼吸道传染病逐渐超过肠道传染病成为军队最主要的传染病.结论军队传染病防控工作不容懈怠,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应该成为防控工作的重点.【总页数】4页(P401-404)【作者】温亮;李申龙;范国英;蔡勃燕;孙海龙;邹文;李承毅【作者单位】100039,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100039,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100039,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100039,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100039,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100039,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100039,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1.81;R824【相关文献】1.杭州市西湖区托幼机构1996~2005年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 [J], 蔡月华2.西北地区军队医院"有效护理工时"描述性分析研究 [J], 刘晓荣;张鹭鹭;周秀华;王志红;王暑珍3.电白县1996-2004年儿童少年传染病发病动态分析 [J], 杨敏;林土高;廖敏4.深圳市松岗街道1996-2005年暂住人口传染病发病分析 [J], 唐国成;诸笔科;朱志良;朱元芳5.1996-2006年邻水县传染病发病分析 [J], 王京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军某部1980-2001年卫生突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空军某部1980-2001年卫生突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空军某部1980-2001年卫生突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李贵林;张铁平;马力;丁国富;张丽虹【期刊名称】《预防医学情报杂志》【年(卷),期】2002(18)4【摘要】目的了解卫生突发事件在军队中发生发展规律 ,以便指导今后的防治工作。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1980 -2 0 0 1年某部发生的卫生突发事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 2年间共发生卫生突发事件 40次 ,累计受害 13 47人 ,死亡 3人 ,共涉及 2 5个团以上单位。

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发生的次数和受害的人数分别占总次数的 3 5 0 %和 3 0 % ,占受害总人数的 5 0 5 %和 3 4 2 %。

每年的 7月份是卫生突发事件的高发季节。

结论目前在空军部队中发生多、危害大的卫生突发事件是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暴发和流行。

90年代以来疾病谱发生了变化。

【总页数】2页(P292-293)【关键词】卫生突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部队卫生;疾病控制【作者】李贵林;张铁平;马力;丁国富;张丽虹【作者单位】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防疫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4【相关文献】1.空军某部警卫官兵突发事件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J],2.空军某部警卫官兵突发事件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J], 尉国勤;王真真;丁鬼;3.1991年—2019年某部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 何瑛;戚金荣;佟立波;刘元东4.黑龙江省1980-2001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J], 裴迎新;王晓平;王华庆5.空军某部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情况分析 [J], 陈丹;葛晓慧;龙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2011年某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分析目的分析某部1992~2011年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报告情况,为部队防治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某部疾病监控中心1992~2011年的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分析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时间、人群分布等方面的资料。

结果1992~2011年共报告血源及性传播疾病735例,占总传染病报数的9.88%;主要为乙型肝炎,占83.27%,丙型肝炎占5.99%,梅毒占3.54%,淋病占3.27%,尖锐湿疣占2.31%;其中男性占92.11%,女性占7.89%;干部占54.83%,战士占26.53%,其他人员(主要是军队离退休人员、在编职工等)占18.64%;发病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性传播疾病发病人数从无到有,逐渐增多。

结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尤其是经血传播疾病是危害部队的重要传染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所占比例较大,性传播疾病发病数逐渐增多,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进一步传播扩散。

标签: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分析;防控措施经血传播疾病是指一类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是指一类通过各种性接触、性行为而传染的疾病,包括梅毒、淋病、艾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8种疾病。

另外有些妇科病如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有些皮肤病如疥疮、阴虱等均可通过性生活或性接触的方式传染,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这些病也归为性传播疾病,大约有20余种。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我国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虽然军队生活具有工作高度集中、管理严格等特点,但部队发病率仍有升高趋势,为了解某部该类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本研究对该部1992~2011年该类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某部疾病监控中心,通过军队疫情直报系统和传染病上报系统记录,按照时间顺序收集汇总了某部20年间传染病发病情况,病例的诊断依据以上报医院诊断为准。

1.2 调查方法利用SPSS 18.0和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根据发病情况,筛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9种传染病作为重点分析疾病,按照性别、人员类别、发病时间分布和疾病发病数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进行分项汇总,然后分别进行发病趋势分析。

2 结果2.1 发病情况20年共报告血源及性传播疾病735例,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88%,其中,男性占92.11%,女性占7.89%;干部占54.83%,战士占26.53%,其他人员(主要是军队离退休人员、在编职工等)占18.64%(表1、2)。

2.2 各种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构成情况其中,乙型肝炎所占比例最大,为83.27%,其次为丙型肝炎、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分别占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总数的5.99%、3.54%、3.27%、2.31%;非淋菌性尿道炎、艾滋病(AIDS)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生殖器疱疹报告较少;性传播疾病发病趋势逐渐增多(表3)。

2.3 发病的时间趋势2006年最高,为125例;2000年最低,为3例。

20年间血源与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报告数较1992年上升了21.43%,近10年(583例)较上10年(152例)增长了283%(表4)。

2.4 月分布情况4月和8月报告发病数分别为79例和81例;其他月份发病数比较平均。

其中尖锐湿疣和淋病夏季发病数较多(表5)。

3讨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是目前传染病中发病率较高、流行范围较广的一类疾病,也是有严重危害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近年来军队血源与性传播疾病明显升高,20世纪90年代以前,经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在军队中发病较少,到90年代初期,此病在军队传染病中所占比例也仅为 3.4%,但之后明显升高,目前所占比例约为20%[1]。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该部20年间血源与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报告数较1992年上升了21.43%,乙型肝炎所占比例最大,为83.27%,其次为丙型肝炎、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分别占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总数的5.99%、3.54%、3.40%、2.31%。

性传播疾病的报告显著增多,近十年较前十年升高3.8倍,病种也有所增多,以前报告病种主要为淋病,目前除淋病基本保持不变外,梅毒、尖锐湿疣等疾病发病逐年增加。

这与孙海龙等[1]报道的性病的流行趋势基本相同。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高峰。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当前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

主要通过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

据WHO统计,全球HBV携带者超过35亿,我国HBV携带者有1亿~2亿[2]。

此次调查发现,该部干部(包括离退休人员)乙型肝炎患病率远高于战士,呈现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特点,符合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传播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机会增多,使发病率相应增加。

HBV经性接触传播不容忽视,西方国家将慢性乙型肝炎列入性接触传播疾病,性滥交者感染HBV的机会较正常人明显升高,相对危险度(RR)为3.7。

有报道性滥交女性HBsAg携带率为10.4%,正常对照组为2.8%[3],提示要降低乙型肝炎发病率,不但要切断母婴传播、血源性传播等经典传播途径,还要重视对性接触传播的防控。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是控制乙型肝炎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4],军队已普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提高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的免疫效果,是控制乙型肝炎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目前应着重研究探讨的问题。

2003年以来全国丙型肝炎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全世界约有1.5亿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3%[3]。

该部20年来丙型肝炎发病呈上升趋势,近十年较前十年升高43倍,而治疗丙型肝炎无特效方法,至今仍没有丙型肝炎疫苗问世[5]。

全军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使甲、乙型肝炎发病率下降,但丙型肝炎仍呈上升趋势[6]。

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但是近年来经性传播的相关报道明显增多。

研究显示丙型肝炎患者配偶抗-HCV阳性者婚龄均在3年以上,提示丙型肝炎病毒性传播的危险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由于患者长期携带病毒,病毒可经过生殖道分泌物中排出,所以性接触是很重要的传播方式,是其配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严重威胁[7],提示部队应重点加强对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加大丙型肝炎疫情增长及其因素调查研究,采取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法,遏制丙型肝炎发病的上升趋势。

1992~2011年该部梅毒、淋病、尖锐湿疣、AIDS/HIV感染等性传播疾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尤其是梅毒、AIDS/HIV感染,十年前零感染报告,而近十年则不断有感染病例出现,与其在全军人群中的发病特征基本一致。

近年来我国AIDS/HIV感染人数增长迅速,疫情特点也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转移,防控形势日益严峻。

梅毒的流行风险也是日趋严重[8],梅毒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性接触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其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尤其是HIV感染更受到广泛关注[9]。

HIV感染又可使梅毒病程进展更快[10]。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HIV 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因此,HIV 感染者更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而成为多重合并感染者,其中以合并感染与病毒具有相似传播途径的HBV、HCV、梅毒最为常见[11]。

虽然梅毒、AIDS/HIV发病分别只占该部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3.54%、0.82%,但发展趋势不容忽视,须引起部队的高度重视。

该部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有所上升,与国家近年来性传播疾病明显上升的总体趋势有关。

军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与国家和社会人群传染病状况密切相关,提示密切关注国家疫情态势,也是做好军队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

由于部队人群的年龄分布均属于性活跃年龄段人群,易引起性传播疾病流行。

因此部队应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①加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防治宣传教育,开展道德、性教育等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官兵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不良性行为;②完善医源性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器械消毒监测,杜绝医源性感染;③强化疫苗预防免疫接种,提高人群对传染病的整体免疫水平,控制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在部队的发生。

[参考文献][1] 孙海龙,马纯钢,李申龙,等.军队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与防治对策[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6):391-393.[2] 钟群,湛稳国,罗述斌.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在健康人群中的免疫效果及安全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491-1492.[3] 张玲霞,周先志.现代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72-406.[4] 梁晓峰,陈园生,王晓军,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657.[5] 董蒲梅.1997-2009年河南省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12):986-988.[6] 孙海龙,马纯钢,汤浩,等.1992~2005年军队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6,24(5):317-320.[7] 王晓铃,解松刚,杨伟霞.丙型病毒性肝炎与性传播关系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3,7(1):63-65.[8] 马建新,王江蒙,张仁芳,等.上海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合并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微生物与感染,2006,1(4):207-210.[9] 郭英军,韩秀萍,阎恕.梅毒患者HIV感染的检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9(19):2670-2672.[10] 徐文严,邵长庚,王千秋.临床性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7:179-180.[11] 王中秋,杨敏,陈子君.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合并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的监测与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560-15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