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形目主要养殖鱼
施氏鲟

施氏鲟是鲟形目,鲟科,鲟属动物。
是一种典型的江河鱼类,不作远距离洄游。
为肉食性鱼类,属于中下层鱼类,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活动。
日常所见的多为单独个体,很少群集。
分布于黑龙江流域,自黑龙江上游至俄罗斯境内的黑龙江河口均有。
其寿命比较长,为大型名贵的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除供鲜食外,可以燻制,其味更佳。
其卵巢也是加工食品鱼籽的原料。
鱼鳍可制成鱼翅。
鳔及脊索都为鱼胶的原料。
鳔与鳇鱼鳔具有相同的药效。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属鲟形目,鲟科,鲟属。
俗称:七粒浮子。
英文名:Amur sturgeon 。
濒危等级:易危。
分类学地位:真核生物域Eukarya、动物界Fauna、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腕鳍亚纲Subclasschondrostei、鲟形目Acipenserif ormes、鲟科AcipenseridaeIUCN(1996)EN CITES(1997) 附录Ⅱ。
体长梭形,头尾部尖细。
头部呈三角形,顶部较平。
吻尖,平扁。
口小,下位,横裂,口唇具花瓣状皱褶。
吻腹面口前方有横列的须2对,等长,须基部前方若干疣状突,多数为7粒,故称之为七粒浮子。
体被5行纵列骨板状硬鳞,各硬鳞上均具锐棘,鳞间皮肤粗糙。
背鳍后位;胸鳍位近腹面,第一不分枝鳍条长,略硬;臀鳍位于背鳍基部之后;尾鳍歪形。
头部及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面白色。
施氏鲟施氏鲟是一种典型的江河鱼类,不作远距离洄游。
属于中下层鱼类,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活动。
日常所见的多为单独个体,很少群集。
平时多栖息于大江之江心、江套以及旋流里,更喜水色透明、底质为石块、砂砾的水域。
平时行动迟缓,喜贴江底游动,很少进入浅水区和湖泊;而当江中春季涨水及风浪大时游动甚为活跃。
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解冻时游往产卵场所。
性成熟个体一般长,在1米以上,重6公斤,年龄在9龄以上;雌鱼稍晚。
产卵期长为5月底至7月中,在江河干流,小石砾底质环境中产卵,水温为17℃,怀卵量为51-280万粒。
鲟鱼百科

鲟鱼(xún yú)(Sturgeon)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称之为“水中活化石”。
【名称】:鲟【拉丁文学名】:Acipenser sturioLinnaeus【英文名】:Common sturgeon【分类】:鱼纲,辐鳍亚纲,鲟形目,鲟科,鲟属。
【体长】:0.5-7米不等【体重】:多数种的常见个体都在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欧洲鳇最大个体1600公斤,我国中华鲟最大个体600公斤。
【形态】: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
鲟鱼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素有水中“熊猫”之称。
鲟鱼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
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
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观赏鱼进行人工饲养。
【地理种群差异】:目前地球上尚有鲟(鳇)鱼26种:分布于北美7 种、欧洲12种、亚洲11种(我国8种)。
【分布情况】:鲟鱼集中分布于北半球,在我国江河及沿海生活有8种鲟鱼,其中3种分布于新疆,2种在黑龙江,2种在长江,1种在长江至珠江各河流及沿海。
【物种状况】:少数种类为极其濒危物种【生活习性】:鲟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
【生活环境】:鲟鱼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喜生活于流水、溶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底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
鲟鱼-世界现存鲟鱼种类一览(前为英文名称,后为拉丁文学名)钝吻鲟 Siberian sturgeon Acipenserbaeri Brandt短吻鲟 Shortnose sturgeon Acipenserbrevirostrum Lesueur达氏鲟 River sturgeon Acipenserdabryanus Dumeril黄鲟 Lake sturgeon Acipenserfulvescens Rafinesque俄国鲟 Russian sturgeon 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中吻鲟 Green sturgeon Acipenser medirostris Ayres裸腹鲟 Ship sturgeon Acipenser nudiventris Lovetzky尖吻鲟 Atlantic sturgeon Acipenser oxyrhynchus Mitchill小体鲟 Sterlet 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施氏鲟 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中华鲟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Gray闪光鲟 Stellate sturgeon Acipenser stellatus Pallas鲟 Common sturgeon 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高首鲟 White sturgeon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Richardson匙吻鲟 Paddlefish Polyodon spathula白鲟 Chinese paddlefish Psephurus gladius拟铲鲟 Asiatic shovelnose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fedtschenkoi短尾拟铲鲟 Pygmy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hermanni丝尾拟铲鲟 Threadtail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kaufmanni苍铲鲟 Pallid sturgeon Scaphirhynchus albus铲鲟 Shovelnose sturgeon Scaphirhynchus platorhynchus鲟鱼-濒危物种鲟鱼类隶属于鲟形目,全世界现有鲟鱼2科6属26种。
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性_王吉桥

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性
王吉桥 姜志强 胡红霞
( 大连水产学院)
摘 要
综述了有关鲟鱼分类、分布、生活 习性特点的最新资料; 几种主要养殖鲟鱼的生 长适温、性成熟年龄与规格、怀卵 量、孵化等养殖基础资料。
鲟鱼属于辐 鳍亚纲( Act inopt eryg ii) 硬鳞 总目 ( Ganoidomor pha) 鲟 形目 ( Acipenserifor ms) ( 本文中的鲟鱼系指鲟形目鱼类) 。近 50 年 来, 世界鲟鱼类年产量变化在 2 万吨—5 万吨 之间( Doroshov, 1985) 。鲟鱼作为古老的食用 和游钓鱼类, 经济价值远高于其它渔业, 加之自 然资源下降, 所以, 早在 100 多年前, 前苏联就 进行了鲟鱼人工养殖和放养。近几年, 我国湖 北、黑龙江、辽宁、北京等地先后开展了鲟鱼的 人工养殖。
1 形态特征和分布
鲟鱼是起源于 2 亿年前的古老硬骨鱼类。 本目 包括 一 个 已 灭 绝的 软 骨 硬 鳞 科 ( Chondro st eidae) 和两个 现存 的科: 鲟科 ( Acipenseridae ) 和 白 鲟 科 ( Pol yodnt idae ) ( 孟 庆 闻 等, 1989 ) 或 匙 吻 鲟 科 ( 解 玉 浩, 1991; 朱 松 泉, 1995) 。白鲟科有两 属两种: 白鲟属长 江白鲟 ( P sep hurus glad ius Mart ens) 和匙吻鲟属匙吻 鲟 ( Poly odon sp at hula Walbaum ) ( 李 思 忠, 1987) 。鲟 科分 为 4 个属: 鳇属 ( H uso) 、鲟属 ( A cip enser ) 、铲鲟属 ( S cap hir hy nchus) 和 拟铲 鲟属( P sued oscap hir hy nchus) ; 世界鲟鱼种数各
鲟形目所有种都按照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鲟形目所有种都按照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鲟形目是一类珍贵的水生野生动物,具有极高的生物学和保护价值。
目前,国家已将鲟形目动物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政策和措施。
本文旨在探讨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中鲟形目所有种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鲟形目是一类古老而稀有的水生动物,其体形独特,外表呈鱼状,但身躯覆盖着一副硬质的鳞甲。
这些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水域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对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和恶化的生境条件,鲟形目的数量急剧下降。
这些珍稀物种面临着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多重威胁,导致它们的存活面临危机。
因此,为了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生物,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的出台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旨在加强对鲟形目物种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监测和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以及加强科学研究和保护项目的投入,来确保鲟形目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本文将介绍鲟形目的特点,探讨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的背景,阐述鲟形目所有种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同时,还将回顾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的意义,并展望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提高公众对鲟形目的认识和关注,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中来,共同保护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为鲟形目保护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并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自然环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方式和内容安排。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的主要目的是清晰地展示鲟形目所有种按照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的情况。
因此,本文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在引言部分中,我将对鲟形目所有种按照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进行简要阐述,并描述相关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中华鲟养殖

中华鲟养殖被世界自然保护组织列为濒危物种的中华鲟,如今在中国已得到充分保护和发展。
由广东三水市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10月共同组建的“中华鲟南方养殖研究基地”,现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中华鲟人工孵化养殖基地。
中华鲟,俗称大腊子(四川)、黄鱼(湖北)、鲟龙(广东、广西)等,为江海洄游性鱼类,最大个体可达500公斤以上,一般寿命可达30余年。
中华鲟主要生活在中国近海大陆架水域,繁殖时洄游于长江。
中国的珠江及闽江也有分布。
中华鲟起源于两亿年前的中生代,为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有“活化石”之称,。
世界现存鲟形目鱼类约27种,绝大多数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北,仅中华鲟珠江群体例外,越过了北回归线,成为分布于地球最南端的鲟鱼种类。
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由于人类活动(诸如捕捞、水利工程和水域污染)的影响,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华鲟在中国的三大洄游地--长江、珠江和闽江的数量剧减,几近绝迹。
中华鲟是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每年夏秋季,成熟的中华鲟从东海洄游到金沙江产卵,产后游入大海。
幼鲟长到10多厘米,再回到大海。
1981年长江葛洲坝大江截流后,中华鲟不能上金沙江产卵,生存受到极大威胁。
随着近两年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中华鲟的生存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所幸的是,中华鲟与白暨豚、扬子鳄、娃娃鱼等濒危物种不同的是,它具有极大的繁殖能力,每尾雌鱼怀卵量高达10万粒至100万粒,随着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华鲟种群正在迅速恢复和发展。
目前,中华鲟南方孵化养殖基地9000多平方米的大棚内,已建起99个孵化、育苗和养殖池。
据介绍,这里的中华鲟受精卵孵化率达80%,成活率高达95%。
今年,基地饲养的中华鲟幼苗及成鱼已达到近10万尾。
近两年来,中国仅广东就兴起了三水、中山、顺德、番禺等地的多个中华鲟养殖场,在原来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形成了20多万条的人工种群。
据统计,中国广东、福建、湖北等地中华鲟种群已由1997年底的不足5000条发展到目前的25万条,这意味着中华鲟将有可能摆脱长期以来的濒危境地。
西伯利亚鲟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养殖介绍

为2 9 t 1 。体表裸露无鳞片 , 躯体有 5 行骨板 , 5 行骨
板共有 4 9 ~ 9 8枚 ,其 中背 骨 板 1 0 ~ 2 0枚 ,侧 骨 板 3 2 6 2 枚, 腹骨板 7 ~ l 6枚 f l 1 】 。鲟 鱼较 小 时骨 板较 锋 利, 养成 成 鱼 之 后 成 钝状 , 并 且 在 大 骨板 之 间有 很 多 小骨 板 和颗 粒 。背 部 为灰 色或 黑褐 色 , 幼 鱼 为墨 黑 色或 灰黄 色 , 腹 部扁 圆 , 灰 白色 。西伯 利亚鲟 鱼体 鳍条总数为 6 3 ~ 1 1 5 , 其 中鳍 条数 为 3 O ~ 5 0 ; 腹 部 鳍 条数为 1 6 ~ 3 0 , 臀鳍 不 分支 , 鳍 条 数为 1 7 ~ 3 5 。鳍 条 都 是 不 分 支 条 的 ,其 中 头 长 占 全 长 的 1 4 . 1 %~ 2 1 . 3 %, 吻 长 占头 长 的 2 9 . 5 0 %~ 4 7 . 6 %, 体 高 占全 长 的9 . 0 % 1 4 . 3 %。 西 伯利 亚鲟 成熟个 体一 般体 长 9 5 ~
列同 , 现 今 我 国 已开 展 人 工 养殖 的 品种 有 西 伯 利 亚
鲟、 施 氏鲟 、 达 氏鳇 、 达 氏鲟 、 俄 罗斯 鲟 、 杂 交鲟 、 匙 吻鲟 等 用 。
l 西 伯 利 亚 鲟 的分 类地 位
学名 : 西 伯利 亚鲟 ; 拉 丁名 : Ac e r l 3 e r b a e r i i ; 分 类: 鲟形 目 A c i p e n s e r i f o r m e s 、 鲟科 A c i p e n s e r i d a e [ 8 1 。
鱼类 共 计 2科 6属 2 5种[ 2 1 , 我 国 的鲟 类 有 2科 3属
鲟鱼亲鱼养殖技术要点

鲟鱼亲鱼养殖技术要点作者:张忠亮等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5年第2期张忠亮胡光源李育东(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摘要:本文主要阐述通过对鲟鱼亲鱼养殖过程中亲鱼的挑选,养殖的条件,温度控制,饲料的投喂和营养的控制等多种技术要点的细节操作控制,来实现提高鲟鱼繁殖的孵化率及鲟鱼鱼子酱加工的出成率、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目的。
关键词:鲟鱼亲鱼养殖影响因子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硬鳞总目、鲟形目,是食用价值极高的大型经济鱼类。
鲟鱼全身除体表骨板外,其它部分都可食用。
鲟鱼营养丰富,特别是鱼子酱更是有“黑色黄金”之称的驰名中外的高档食品。
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实践,特别是近十多年鲟鱼养殖生产,鲟鱼商品鱼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但同时养殖企业面临愈来愈严峻的市场竞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实力的鲟鱼养殖企业转向以鲟鱼鱼子酱加工为主的经营模式。
鲟鱼亲鱼养殖数量逐年增加,不仅能满足鲟鱼苗种的自给自足,而且鲟鱼鱼子酱生产量已处于世界领先。
然而在鱼子酱加工的出成率、质量及食品安全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和误区,这也导致了我国人工养殖的鲟鱼鱼子酱一直无法大量的进入国际市场。
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对在鲟鱼亲鱼养殖过程中亲鱼的挑选、养殖的条件、温度控制、饲料的投喂和营养的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要点提出一些建议。
1、留种亲鱼的挑选不是每一条鲟鱼都适合用作留种,这是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影响养殖结果的成败。
一般来说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先做药物残留检查,确保无违禁药品的污染;二是最好挑选纯种鲟鱼留种。
对于养殖企业无论未来是生产鱼苗,还是加工鱼子酱都有重要意义;三是在每一批养殖的商品鱼中,挑选生长快、个体大、体型匀称、健康的个体作为培养目标,每批的挑选比率在5%—10%。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可以培养出更大个体的亲鱼,其次是雌性个体的比率大幅提高70%以上。
2、水环境因子对亲鱼生长的影响鲟鱼亲鱼养殖要求水质清澈,pH值7.0—8.0之间,溶氧6mg/L以上,水温常年在2—26℃之间变化。
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养殖技术鲟鱼是一种大型名贵经济鱼类,属于鲟形目、鲟科、鲟属。
它的肉厚、骨软,全身都可食用。
实践证明,人工淡水养殖的体重在2kg以下的活体,其肉质优于三文鱼。
它的软骨具有抗癌和补钙的作用;鳃具有清热解毒的特殊功效;鱼油具有治疗烫伤的特效。
长期使用鲟鱼对久治不愈的腰伤、胃病和脱发等病,均有显著疗效。
用鲟鱼的卵加工而成的鱼籽酱,味道鲜美,价格昂贵,是珍贵的高档食品。
鲟鱼具有极高的滋补作用,也被当作一种观赏鱼类。
鲟鱼的养殖在我国始于九十年代初。
生产实践证明,它具有生长迅速、饲养周期短、适应能力强、投喂方便、消费市场广阔、经济价值高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又一个淡水养殖名贵品种。
鲟鱼身体呈纺锤形,向后较细,腹部较平,吻突出呈锐三角形或矛头形,口小,下位,嘴唇具有皱褶,形似花瓣,躯干具五行骨板,背部为黑褐色或棕灰色,腹部银白色。
鲟鱼是底栖冷水性鱼类,适应温度为14~25°C,对水中的溶氧要求明显高于四大家鱼。
当水温在18~22°C时,水中溶氧如能保持6mg/L,鲟鱼的食欲旺盛,生长迅速,饵料系数低。
鲟鱼的养殖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但也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科学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要控制水质,保证水中溶氧充足;科学投喂,避免过度喂养导致水质恶化和鱼类生长缓慢;加强疾病防治,避免疾病传播和死亡率上升。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鲟鱼养殖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鲟鱼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鱼类,能在PH值为6.5~8.5的水域中生存,但最适宜的PH值范围为7.0~8.0.性情温和的鲟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体长4cm以前喜欢沿着池壁游动,4cm 以后则分散到池塘底部觅食。
幼鱼在摄食时较为集中,但不会上浮到水面抢食,饱食后会离开。
鲟鱼为肉食性鱼类,75cm以下的幼鱼主要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食,成鱼则除了索食这些之外,还以小型鱼类、虾类为食。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鲟鱼主要摄食摇蚊幼虫和枝角类。
鲟鱼的生长速度较快,最大个体重达100kg以上。
中华鲟养殖技术

108如果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导致中华鲟抵抗力下降,同时影响生长速度;如果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则会产生浪费,并且会污染环境[2]。
(2)糖类糖类是生物体重要的能量来源,鱼类对糖类的利用率比陆生动物低,但与其他食肉性鱼类相比,鲟鱼的淀粉酶活性较高,对糖类的利用率会更高。
徐奇友[3]的研究展示了不同糖类对中华鲟生长的影响,顺序为麦芽糖>糊精=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葡萄糖>果糖=蔗糖。
同时发现,添加20%~30%糊精和α-淀粉时中华鲟的生长性能较好,且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3、中华鲟幼鱼配合饲料研制中华鲟配合饲料基于中华鲟营养需求研制,配合饲料一般由近20种成分构成,分为动物性和植物性两大类。
合格的配合饲料动植物性原料配比可达到较佳效果,一般中华鲟幼鱼饲料动植物蛋白比例不低于3:1,蛋白与能量比例约为27:1,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量为3%[4]。
三、中华鲟养殖环境要求1、养殖池形的影响除水体成分等因素会影响中华鲟生长外,中华鲟的养殖池形状也对中华鲟有一定影响。
张海耿等[5]进行了圆形、跑道形和方切角形三种池形的养殖试验,每组试验都配独立的循环水养殖系统(RAS),每日对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等成分含量进行测定,观察水质变化。
试验开始与结束时测定中华鲟的生长指标、生化指标以及呼吸代谢指标,以确定池形对中华鲟的影响。
通过对水体成分测定,研究发现各种池形的去污能力虽有不同,但都在养殖中华鲟的正常范围内。
对中华鲟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方切池形中中华鲟生长效果较差,原因可能是方切角池形不利于中华鲟调整游泳方向,吻部经常与池壁碰撞受伤,不利于中华鲟生长[5]。
2、温度影响中华鲟幼鱼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水温为14.97~27.47℃。
鱼类是变温动物,不能使体温维持在恒定温度,所以外界温度的改变会影响鱼体的生理代谢,人工养殖中常采取改变温度的方法提高产量。
袁喜等[6]研究显示,高温和低温会使中华鲟游泳效率降低,同时使运动中的能量利用率降低,运动后的回复率也会降低。
鲟鱼(Tilapia)的养殖-精选文档

五、施氏鲟人工繁殖
(一)亲鱼的培育
1、亲鱼的选择
选择身体无病无伤,体质好,性成熟的 个体作为繁殖用亲鱼。 雌鱼选用体重15kg以上,腹部柔软且有 弹性,性腺发育至Ⅳ期以上的。 雄鱼选体重7kg以上,轻压腹部生殖孔 即有少许乳白色精液流出的个体,年龄为9~ 13龄。
2、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采用流水单养将亲鱼雌雄分 养水泥池中,要求水深0.6~1.0m,水体温 度23℃左右。水泥池上方设黑色遮阳布, 以防止光照太强。整个培育期一直投喂饲 料。繁殖季节里亲鱼停止吃食,此培育阶 段可停止投喂。
精卵上,用消过毒的洁净羽毛轻轻搅动
30~40 min,观察到脱黏比较完全时停止搅
动,脱黏过程结束。
(五)孵化
1、孵化条件
在12~26℃的水温范围内均可,但水温超过24℃ 时孵化率和饲养成活率均降低。 溶解氧:保持在6mg/L以上 pH值:7-8 受精卵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进行发育
七、我国鲟鱼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鲟鱼的养殖现状
2019 年 5 月,施氏鲟的全人工繁殖试 验首次在中国取得成功,已成为国内最主 要的鲟鱼养殖种类。 目前我国已经驯养成功并有一定养殖 规模的种类有施氏鲟、小体鲟、达氏鳇、 俄罗斯鲟、匙吻鲟、西伯利亚鲟和几种杂 交鲟。
二、鲟鱼的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一)分类地位
世界上现存鲟鱼总数为25-26种。鲟鱼 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部。
我国境内有2科3属8种,分别是长江水 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长江水系的达氏 鲟和白鲟;黑龙江水系的史氏鲟和达氏鳇; 新疆有三种: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 鲟。
三、鲟鱼的养殖价值
1、食用价值
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鲟鱼子酱,称“黑色黄金”
2、药用价值
主要养殖鲟鱼特性

我国主要养殖鲟鱼特性鲟鱼是大中型的经济鱼类,不但个体大,肉质鲜美,而且其卵子可做成名贵的鱼籽酱。
因此,鲟鱼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前景十分诱人。
目前,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营养需求和饲料等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国内外鲟鱼养殖现状对于鲟鱼的资源及其增殖的研究,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69年前苏联学者已开始研究小体鲟的生物学及其繁殖。
到本世纪70年代前苏联已建鲟鱼繁殖场超过20余个,年产幼鲟达1亿尾以上,后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及比利时等国家也相继强化欧洲鲟、杂交鲟等遗传工程研究及实行现代化养殖生产。
然而,近10年来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水污染,影响鲟鱼生存,1990年世界鲟鱼总产量约2万吨,至1993年后下降到1万吨。
在国内,我国的鲟鱼研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
由于长江沿江的建闸筑坝,阻碍了中华鲟的调游和产卵,使这一种类涉临灭绝。
为对其进行保护,从50年代,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开始对其生态及生物学方面展开研究,70年又开始人工繁殖及放流增殖,目前已建立起大规模的繁殖治工处。
目前,主要养殖品种有俄罗斯鲟,史氏鲟和匙吻鲟。
2、几种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征(1)俄罗斯鲟外形特征:个体延长,呈妨锤形,体高为全长的12%-14%,头长为全长的17%-19%,吻长为全长的4%-6.5%,吻短而钝,略呈圆形。
触须4根,位于吻端与口之间,更近吻端。
须上无伞形纤毛,口小、横裂、较突出,下唇中央断开。
背鳍不分枝,鳍条27-51根,臀鳍不分枝,鳍条18-33根。
体色背部灰黑色、浅绿色、墨绿色,体侧灰褐色,腹部灰色或柠檬黄色。
幼鱼背部呈兰色,腹部白色。
生态习性:俄罗斯鲟主要分布在里海、亚速海和黑海,以及流入该海域的河流。
除洄游种群外部分是终生在淡水生活的定栖性种群。
食性:底栖软体动物,虾、蟹等甲壳类及鱼类。
幼鱼以糠虾,摇蚊幼虫为食,雌鱼生长快于雄鱼。
繁殖:雌鱼性成熟多在12-16龄,重14-18kg,雄鱼性成熟11-13龄。
匙吻鲟的养殖前景及养殖技术分析_1

匙吻鲟的养殖前景及养殖技术分析实践证明,顺大水面中放养匙吻鲟生长最快。
匙吻鲟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多个省市养殖,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匙吻鲟属鲟形目、匙吻鲟科,分布在北美洲,是美国特有的一种珍稀鱼类。
60年代中期,匙吻鲟人工繁殖在美国获得成功。
我国引进匙吻鲟已有10年。
鲟成鱼养殖也取得良好效果。
实践证明,顺大水面中放养匙吻鲟生长最快。
目前,匙吻鲟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多个省市养殖,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广州镇东鱼苗繁殖基地已经成功养殖繁育匙吻鲟,并且有一整套完整的技术经验,有兴趣的养殖户可以参考一下。
一.开发匙吻鲟养殖业的意义匙吻鲟是一种大型经济鱼类,世界上记载最大一条鱼的体重为65公斤。
捕于美国密苏里河塔纳河段。
匙吻鲟的体型和其他鱼类不同,吻部特别长,约占体长三分之一。
它栖息于水上层, 寿命可长达30多年。
匙吻鲟作为养殖鱼来说有以下优点。
⑴.匙吻鲟是广温性鱼类,它不怕低温,即使水面结冰,只要水中有充足溶解氧,它也能在冰下水中生活。
匙吻鲟也能耐高温,能在32的水中生存。
广东夏天当气温高达39-40℃时,池塘表层水温往往超过32℃在池塘中养殖的匙吻鲟仍能正常生活。
⑵.生长快匙吻鲟可以说是淡水鱼中生长最快的鱼之一,当年鱼体重可达1公斤以上,2龄鱼体重可超过2.5公斤。
⑶.饵料来源广匙吻鲟的主要食料是水中浮游动物,它也能摄食丝蚯蚓和人工配合饲料。
⑷.不破坏水域环境大水面养殖匙吻鲟不用施肥,不用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中型水面也是如此,而且匙吻鲟表不能摄食水生植物,因而养殖匙吻鲟不会破坏水体自然环境。
⑸.生产费用低饲料费用的开支一般占总生产费用20%。
大、中型水面放养匙吻鲟是根据水中天然饵料量来决定放养数量,因而不必开支饵料费用。
池塘养殖匙吻鲟也是完全依赖水中的浮游动物,也不需要开支饵料费用,因而生产费用低。
⑹.容易捕捞匙吻鲟性情温和,不善于跳跃,它的习性和花鲢相似。
池塘中养殖的匙吻鲟,都采用围网捕取,第一网就能捕起90%以上的鱼.大、中型水面,可采取多种方法捕捞,拦、赶、刺、张综合捕鱼法能将大部分匙吻鲟捕起。
中华鲟

中华鲟简介中华鲟生物学特性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别名腊子、覃龙、鳇鱼、鲟鲨等。
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我国特有的暖温性大型溯河洄游鱼类。
它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在鱼类进化乃至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被誉为“水中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浸、海退等地球变迁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
中华鲟是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近海及长江、珠江、岷江、黄河等水域,目前黄河、闽江均已绝迹,珠江数量级少,仅长江现有一定数量。
中华鲟的形状奇特,与一般鱼类差异很大。
体梭形,头大呈三角形。
眼睛很小。
眼后有喷水孔。
鳃孔大。
幼鱼皮肤很光滑,没有鳞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体侧及腹侧各2行。
尾巴的上叶长下叶短,形成一个歪形尾鳍。
全身骨骼为软骨质。
肠子的构造很奇特,里面有7-8个漏斗状的螺旋瓣。
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鱼类,最大个体曾经记录过一尾约重680公斤。
体长可以超过400公分,最长寿命可达35年。
在海中生长发育。
当雄鱼长到9至18岁,体长为170厘米,重为50公斤以上,雌鱼长到14至26岁,可达到初次形成熟。
这些形成熟的中华鲟在7-8月间由海洋进入江河繁殖。
产卵场都在江河的上游。
中华鲟进江后,必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
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
据渔民说,当刮南风,江中水位稍有涨落时,鲟遇就往上游;而当刮北风,水位涨落大时,鲟鱼就潜伏在江中深水处。
古人有“鳣出江、淮、黄河、辽河深水处”,“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间”的记载。
历史上,中华鲟在长江里要溯游三千多公里,到达金沙江下端,在四川省宜宾市往上的800公里的江段里繁殖。
生殖季节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当前位置:> 教学内容>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111学分5总学时90理论90实验/上机英文课程名Culture & Enhancement of Fish开课学院水产学院开课系养殖系修订时间2008年1月6日课程简介《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养成以及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鱼类的苗种培育;成鱼养殖;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活鱼运输;鱼类越冬。
课程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食用鱼饲养以及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使学生能根据各类水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水产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了解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以及主要的鱼类资源;掌握各类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的特点和控制技术;掌握鱼类人工繁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鱼类苗种培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各类水域养殖食用鱼的基本技能;了解鱼类增殖和繁殖保护的基本措施和途径。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从事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成、饲料的生产、科研或生产管理及相关的工作以及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管理工作。
树立保护水域环境保持各类养殖水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破除以水域、以水质咸淡划分养殖类别的旧概念建立鱼类养殖的完整体系强调鱼类养殖技术的共性兼顾不同水域环境的个性加强养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
鲟鱼 鲟形目的鱼类

鲟鱼1.分类与分布鲟鱼(Acipenser sinensis)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
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
大家通常所说的鲟鱼就是指鲟形目的鱼类。
它是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
世界上现存1目2科7属27种,仅分布于北半球,现存9个自然分布区,分别为太平洋东岸、北美大湖地区、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地区、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黑龙江水系和日本海、长江和珠江水系口。
2.外形特征体延长,一般呈梭形。
躯干部的横断面呈近五角形。
吻长,体被5行骨板,或有时裸露。
无眶间隔、前鳃盖骨和间鳃盖骨。
头上骨板或有或无。
尾鳍上缘有1行棘状鳞。
鳍条不骨化。
背鳍和臀鳍后位。
胸鳍低位。
腹鳍在背鳍前方。
尾鳍歪形,或呈鞭状,上叶长于下叶。
内头颅为软骨,仅部分骨化。
左右腭方骨与筛骨区或蝶骨区不相连,与颌骨固连。
有锁骨,无椎体。
鳔大,鳔管和食道背面相连。
食道短。
胃部膨大,有幽门囊。
肠短,有发达的螺旋瓣。
3.生活习性栖息在水体中下层。
海河洄游性和江河定居性的种类,在产卵期均向河上游移动。
冬季多在河道或近岸深水处。
仔鱼期一般食浮游生物。
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
成鱼期食底栖动物或动植物渣滓,铲鲟则仍以浮游生物为食。
4.代表品种1、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Brandt,1869)溯河性鱼类。
食物以毛翅目、蜉蝣、摇蚊幼虫等为主。
大鱼有时食雅罗鱼、江鳕等。
性成熟晚。
西伯利亚鲟分布极广,从西部的鄂毕河,到东部的科累马河之间的西伯利亚各河流之中均有分布。
适温范围也较广,适宜生长温度15~25℃,冬季冰下也能摄食生长,夏季可耐受30℃水温;在天然水体中生长较慢,而在温水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快;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鱼17~18龄,雄鱼11~13龄,温水养殖条件下性成熟提早,雄鱼3~4龄,雌鱼6~7龄。
西伯利亚鲟食谱广,对人工饲料的接受能力强,具有易驯养、生长快、体形大、肉质好等优良养殖性状,是前苏联、德国、日本、法国、匈牙利等国家广泛养殖的鲟鱼种类。
养殖鲟鱼时需要注意什么?鲟鱼养殖的注意事项

养殖鲟鱼时需要注意什么?鲟鱼养殖的注意事项鲟鱼是一种很珍贵的鱼类,其属于鲟形目,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广泛分布,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鲟鱼分布最丰富的国家了。
在所有的鲟鱼中,有一种很普通的鲟鱼,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用鱼类了。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养殖鲟鱼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了。
那么,在养殖鲟鱼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鲟鱼养殖因为鲟鱼成年后的体型非常大,所以养殖鲟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也需要比较大,池塘中需要有较深的水,保证充足的水源,水质干净清澈没有污染。
池塘应该尽量远离居民区、工厂以及交通要道等嘈杂吵闹的地方。
但是也要保证交通便利,通讯方便,一般池塘的面积由养殖数量确定,不过通常的是在5-10亩左右,水位一般在3米左右,保证稳定的水质,水中有较高值的溶解氧,设置独立的进水口和增氧设备,防止池塘缺氧的情况产生。
2、清塘消毒在放苗前15天的时候,将池塘的水进20cm左右,用生石灰兑水然后将其全池泼洒,对池塘进行全面的消毒,消灭水中的有毒物质。
然后将池塘浸泡三天左右将池水排出去,然后再用水量池底浸泡,在进出水口用目筛绢对其进行过滤。
然后使用茶籽饼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在消毒前先将茶籽饼打碎然后用水浸泡24小时,全池泼洒,这样不仅可以杀死池塘中的鱼虾,剩下的茶麸还可以用于肥料。
在放苗前十天的时候,将池塘的水加深到80厘米左右,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鲟鱼养殖放养鱼苗的时候要选择没有病害、健康的鲟鱼苗种,最好是在20cm以上,养殖密度一般是在500尾每亩。
在放养的时候要考虑水温是否适宜,还要考虑鲟鱼成年后的上市时间,如果苗种需要运输的话在运输前2天左右就应该停止对苗种的投喂。
放苗前要先试水,将相同规格的鲟鱼苗放在网箱里面,再观察它们的生长活动情况,没有异常情况的话便可以放养了。
不过需要将鱼苗放在袋中,然后再放入池塘中,让其适应池水的温度。
4、日常管理要经常观察池塘中鲟鱼的生长情况,每天至少早中晚三次,特别注意在夜间与清晨的巡查,注意各个鱼体的活动情况,防止它们出现缺氧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节鲟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化石。
鲟形目包括已灭绝的软骨硬鳞科(Chondrostidae)和现存的鲟科(Acipenseridae)、匙吻鲟科(Polydentidae)共27种。
鲟鱼为广温性、广盐性鱼类。
大多数种类生存温℃为1~34℃,一般栖息水域上限水温在27℃以下,产卵水温为10~19℃,变幅为7.8~22.2℃。
其对盐度的变化适应能力强,无论淡水还是海水种类,都在淡水中产卵,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溯河产卵洄游。
寿命长,个体大,性成熟晚,性成熟年龄变异大。
鲟鳇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类群。
最大个体体长8米,重1500kg,寿命100龄以上。
雌鱼12~33龄成熟,最晚35龄;雄鱼早3~5年成熟。
生殖力高,通常怀卵量近百万粒,孵化期长,水温14~19℃,需5~8天。
仔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多数为温和性肉食性,鳇为凶猛性鱼类,匙吻鲟为滤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属间可进行杂交。
一、中华鲟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idae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
俗称鳇鱼、大腊子。
中华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3),必须办理相关的准养手续后才可进行养殖。
1、地埋分布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
它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如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舟山、台湾基隆、海南岛东侧万宁县近海、韩国汉江口及南端丽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岛西侧等都曾捕到过中华鲟。
产卵洄游期主要进人长江干流,西江、闽江也有进人,但数量较少;溯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仅能到达长江中游的宜昌。
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柳江等。
2、生活史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
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
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
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
翌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cm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肥育生长。
3、形态特征(图1-62)身体呈梭形,前端略粗,向后渐细,腹部较平,体长为体高的5.4~9.5倍。
体表有五纵行骨板状大硬鳞,硬鳞行列间的皮肤在幼体时十分光滑,随着个体长大,成鱼时则变成不同程度的粗糙状态。
头宽、吻尖,呈犁形,幼体吻较尖,吻端稍向上翘,成鱼吻较圆钝。
头部皮肤具有梅花状的感觉器——罗伦氏囊。
口位于头腹面,横裂,能伸缩,成年鱼无齿。
吻须两对,成鱼较短,约及须基至口前缘距离的1/2。
头部两侧有鳃室,有骨质鳃盖,鳃盖后缘有发达的鳃盖膜。
鳃室内有四对鳃,鳃是呼吸器官和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腔前与口腔相通,后方开口于鳃孔。
呼吸时,水由口腔进人,通过鳃腔,由鳃交换水中气体,然后由鳃孔排出体外,周而复始。
眼很小,视力退化,仔鱼阶段对光的变化很敏感。
胸鳍位置接近腹面,十分发达,呈扁平叶状,水平伸展。
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
尾歪形,上叶显著大于下叶,其上叶两侧有棘状硬鳞。
胸鳍和尾鳍的构造与其底栖生活方式是相适应的。
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色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灰黄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色而有浅边。
体色与水质、饲养环境有关,清水、光照强的环境下体色变深,在混浊、昏暗的条件下养殖则体色变浅。
5、食性中华鲟是以摄食底栖动物为主的温和性肉食鱼类。
在天然条件下开口后的稚鱼以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的幼虫和水蚤类为食;降河至长江下游常熟一带的幼鲟,以虾、蟹为主要食物;进人河口水域的幼鲟,食物以鱼类(鲐属、舌鳎属、虾虎鱼、鲻类等)、沙蚕类、虾类为主,间或摄食蚬类和蟹类。
中华鲟在海中的食物主要为鱼类、蟹类、虾类、贝类,其中以底栖鱼类和蟹类最多。
由此可见,虽然食物的种类因地而有差异,但主要食物基本上都是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底栖鱼类,食谱是比较狭窄的,较小的幼鲟食物中底栖无脊稚动物比例较高,较大的幼鲟和成鲟食物中底栖鱼类、蟹类比例较高。
中华鲟幼鲟比较贪食,饱食时食物重量可占体重的6%以上。
中华鲟亲鱼耐饥饿能力很强,在进入淡水繁殖的一年期间,上溯亲鱼在洄游途中完全停食,全靠体内贮藏的大量营养物质维持新陈代谢及其性腺发育。
幼鲟的耐饥饿能力也有半个月左右,饥饿期间出现负增长,重新供给充足的食物后,又可继续生长。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经过驯化可转食人工配合饲料。
6、年龄和生长中华鲟是生命周期长的大型鱼类,据记载最大个体达562.5kg。
中华鲟生长速度快,在天然条件下,1龄鱼平均体长576 mm,重1500g;2龄鱼平均体长757.mm,重3550g;3龄鱼平均体长913 mm,重6400g;4龄鱼平均体长1068mm,重10350g;5龄鱼平均体长l198mm,重约15000g。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的生长更为迅速,在水温14~29℃范围内,11月龄的中华鲟平均体重可达3.5kg,14月龄的平均体重可达5.0kg。
根据匙骨和胸鳍条切片,测定1l4尾雄性亲鱼的年龄范围为9~26龄,多数为10~16龄;128尾雌性亲鱼的年龄范围为14~33龄,多数为17~26龄;其中初次繁殖的雄鱼年龄变动在9~18龄,初次产卵的雌鱼年龄变动在14~26龄。
由此可见,中华鲟具有个体大,生命周期长,生长快,性成熟迟的特点。
7、繁殖习性产卵场位置:中华鲟摄食肥育期间栖息于我国东南沿海及朝鲜半岛的西海岸,性成熟后,成熟亲鱼为了产卵而溯河进人淡水,选择河流上游具有石质河床的江段产卵。
1981年以前,长江的中华鲟产卵场分布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主要产卵场集中在四川的屏山县至宜宾江段,约有16处。
1981年,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大江截流后,阻挡了中华鲟到达长江上游的产卵场,聚集在坝下的中华鲟在葛洲坝大江电厂泄水闸下至虎牙滩的宜昌江段形成了2个新的产卵场。
从1982年至今,宜昌江段每年都监测到中华鲟繁殖。
①产卵季节中华鲟是秋季产卵的种类,繁殖群体每年的7~8月溯河,在淡水中洄游、滞留一年后,于翌年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产卵繁殖。
②产卵类型中华鲟的雌鱼属于一次产卵的类型,而雄鱼则可多次排精。
繁殖季节结束后,产后亲鱼很快降河返回海中。
中华鲟的产卵场一般水流湍急,流态紊乱,底质为岩石或卵石,产卵活动多在午夜至凌晨进行。
当水文条件适宜时,雌雄亲鱼发情追逐,常跃出水面。
鱼卵产出后在急流中随水散布,数分钟后即具有粘性,粘附于岩石或砾石上面发育。
成熟鱼卵卵径为3.7~4.9 mm,多数在4.6~4.8mm的范围内。
鲟卵在产卵场附近的江底发育孵化出苗,仔鱼随水漂流至长江下游饵料生物较丰富的区域觅食生活,至翌年的5~8月到达河口,渐次入海。
③生殖力中华鲟的生殖力强,雌鱼的绝对怀卵量在30.6万~130.3万粒,平均64.5万粒。
雄鱼性成熟年龄最早为9龄,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169~171cm,体重为38.5~50kg;雌鱼性成熟年龄最早为14龄,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213~239 cm,体重为120~148 kg。
④性比中华鲟繁殖群体雌雄性比的变动范围为(1∶1.6)~(2.1),但从多年统计结果来看,性比接近1∶1。
进人90年代末以来,繁殖群体中雄鲟的数量呈急剧下降的趋势。
⑤性周期由于中华鲟从溯河进人淡水到产卵繁殖需要一年的时间,因此中华鲟不像其他的大多数硬骨鱼一样以一年为一个性周期。
通过胸鳍条磨片观察生殖轮的推断,中华鲟繁殖的间隔期可能为5~7年。
二、俄罗斯鲟俄罗斯鲟(Russian sturgeon,Acipenser guldenstadti),又称俄国鲟,主要分布在里海、亚速海、黑海以及这些水域相通的河流。
它除部分是洄游性种类外,还有定栖种类,在伏尔加河栖息的大多为定栖种类。
俄罗斯鲟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
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尤其是“鱼籽酱”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1、形态特征(图1-63)体纺锤形,体高为全长的12%~14%。
俄罗斯鲟头长为全长的17%~19%,吻长为全长的4%~6.5%,吻短而钝,略呈圆形。
触须位于吻端与口之间,更近吻端。
须上无伞形纤毛。
口小、横裂,较突出,下唇中央断开。
其口宽平均为头长的30.8%。
鳃耙非扇形,鳃耙数15~31。
体被5行骨板,在骨板行之间体表分布许多小骨板,常称小星。
背骨板8~18枚,侧骨板24~50枚,腹骨板6~13枚。
骨板色泽呈淡金黄色。
背鳍不分枝,鳍条27~51;臀鳍不分枝,鳍条18~33。
体色背部灰黑色、浅绿色或墨绿色,体侧通常灰褐色,腹部灰色或少量柠檬黄色,幼鱼背部呈蓝色,腹部白色。
2、生态习性俄罗斯鲟除洄游性种群外,部分是终生在淡水中生活的定栖性种群。
在伏尔加河栖息有定栖性种群。
在里海和黑海俄罗斯鲟溯河洄游始于早春,在夏季中期和夏末达到高峰,结束于秋末。
在伏尔加河,产卵洄游始于3月末或4月初,此时水温1~4℃,6~7月时产卵群体达到高峰。
当水温下降到6~8℃时溯河种群逐渐减少,至11月基本停止。
春季洄游型当年产卵,洄游距离通常离河口仅100~300krn;秋季洄游型翌年产卵,洄游距离离河口数千公里。
俄罗斯鲟在黑海的西北部主食底栖软体动物,也摄食虾、蟹等甲壳类及鱼类。
在亚速海,成鱼主食软体动物、多毛类及鱼类。
在多瑙河,幼鱼以糠虾、摇蚊幼虫为食。
在里海,丨其食物组成在不同时期略有差异。
一般来说,幼鱼主要以端足目甲壳动物等小型底栖动物为食物,成鱼则主要捕食底栖鱼类和摇蚊幼虫,即随着鱼的生长,其食性由近底栖盲养型转为底层营养型。
俄罗斯鲟的摄食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摄食强度最高,秋季减低,而冬季则几乎不进食。
此外,溯河洄游的鲟鱼在河中几乎不摄食,降海洄游的鲟鱼在河中摄食也很少。
3、生长俄罗斯鲟的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最适温度为20~24℃。
俄罗斯鲟在亚速海生长最快,在里海和黑海生长较慢。
其洄游性种群生长快于定栖性种群,雌鱼生长快于雄鱼。
在亚速海,俄罗斯鲟1龄鱼全长为29.4cm,2龄鱼全长46.2cm,体重2kg,5龄鱼全长66.6cm,体重5.5kg,10龄鱼全长89.8cm,体重12kg。
自然种群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35cm,体重达l15kg。
4、繁殖习性俄罗斯鲟雄体初次性成熟年龄在7~9龄,全长100cm以上。
雌鱼成熟多在12~16龄,雄鱼成熟多在11~13龄。
在伏尔加河雌鱼产卵间期4~5年,雄鱼2~3年。
多瑙河雌鱼产卵间期5~6年。
伏尔加河成熟雌鱼重14~18kg,成熟系数14.1%。
春季洄游型5月中旬至6月初繁殖,水温8.9~12℃。
在亚速海俄罗斯鲟性成熟提前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