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养殖技术
淡水鱼类生态养殖技术
淡水鱼类生态养殖技术第一节鱼苗鱼种饲养鱼苗鱼种培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鱼苗培育是将鱼苗经过15~20天的饲养,长成3cm左右的稚鱼,习惯上把这时的稚鱼称为“夏花”。
许多地区是将鱼苗经8~10天的饲养,全长达到17~20mm就拉网分塘,再培育成夏花,这种稚鱼称为“乌仔头”;鱼种培育是将夏花分塘,经2~5个月的饲养,使其长成10~20cm 的幼鱼,习惯上把这时的幼鱼称为一龄鱼种或当年鱼种。
一龄鱼种秋季出塘的称为“秋花”或“秋片”,到第二年春季出塘的称为“春花”或“春片”。
鱼苗鱼种的培育是养鱼生产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商品鱼饲养提供数量充足、规格适宜、体质健壮的鱼种,关键问题是提高成活率和生长率。
为此必须根据鱼苗鱼种的生物学特点提供它们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饵料条件,促进其生长。
一、鱼苗种类和质量鉴别鱼苗饲养中放养的是刚能平游、开口摄食,处在仔鱼期的鱼苗(水花)。
对其种类和质量进行鉴别,有助于生产者或经营者区分和选择优质鱼苗,为提高鱼苗饲养成活率奠定基础。
(一)鱼苗种类鉴别可根据其外形特征、鳔的大小和形状、体色和色素分布的情况、尾鳍的形状和部分区域的血管分布情况等特征进行区分。
区分时,先观察群体的体色和大小情况,然后捞取少量鱼苗观察个体的特征。
(二)鱼苗质量鉴别鱼苗质量的好坏对鱼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影响极大。
一般可用下列方法区分其质量的优劣:看体色,群体鱼苗体色相同,无白苗死苗现象,体色微黄或稍红为强苗;而鱼苗群体体色不一,称为“花鱼苗”,苗体拖带污泥,体色发黑或带灰色为弱苗。
看苗群的游动情况,受惊吓能迅速分散下潜,用手在盛苗容器内搅动水体形成漩涡,大部分能逆水游泳者为强苗;相反,受惊吓后行动慢,大部分被卷入漩涡者为弱苗。
再者,随机捞取少量鱼苗放入白瓷盆内,口吹水面,能逆水游泳,倒掉水后,鱼苗在盆底剧烈挣扎,头尾弯曲成圆圈者为强苗;相反,顺水游泳,挣扎无力,头尾仅能扭动者为弱苗。
二、鱼苗鱼种生物学特点(一)鱼苗阶段生物学特点1.个体小,活动能力弱鱼苗身体幼小,全长0.5~0.9cm,体表无鳞只有鳍褶,活动能力弱,对外界不良环境以及敌害生物的抵抗能力极低。
淡水鱼的养殖方法
淡水鱼的养殖方法淡水鱼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具有投资少、周期短、利润高等优点。
下面是淡水鱼养殖方法的详细介绍。
1. 筹备工作:确定养殖品种: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和水质条件的淡水鱼品种,例如鲤鱼、鳙鱼、鲈鱼等;选址和购买设备:选择水源充足、水质好、通风良好的地方用于养殖,并购买所需的鱼缸、过滤器、加热器等设备;配饲料:根据养殖品种选择适合的饲料,可以购买市场上的鱼类配合饲料或自行配制;2. 环境准备:鱼缸处理:清洗鱼缸,保证缸内干净,无杂质,并进行消毒,预防疾病的传播;建立生态环境:设置水草、砂石等底质,搭建鱼类喜欢的藏身地方,同时增加缸内氧气含量;恒温设备:如果养殖淡水鱼的水温较低,可以使用加热器将水温维持在合适的范围内;3. 密度计算:根据淡水鱼品种和鱼缸大小,计算适宜的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过高会影响淡水鱼生长和健康,密度过低则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鱼缸空间。
4. 饲养管理:投喂饲料:根据养殖品种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饲喂计划,一般每天分2-3次定时定量喂食,并注意不要过度投喂,避免水质变差;注意观察:及时观察淡水鱼的生长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即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传播;水质检测: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适宜,可使用pH试纸、水质检测仪器等;换水清洁:定期更换一部分水,保持鱼缸水质清洁,一般每周换水一次;增氧设备:提供足够的氧气供给,增加溶解氧含量,保持鱼的呼吸顺畅。
5. 鱼类疾病防控:定期检查鱼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立即隔离治疗;加强水质管理,保持鱼缸水质清洁;合理使用药物,遵守使用说明,防止药物过量使用导致污染;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集饲养。
6. 采摘与销售:根据养殖品种和生长周期,选择合适的采摘时间;进行合理捕捞,避免伤害鱼体;及时采摘后进行储藏或销售,保证鲜活度和品质。
总之,淡水鱼养殖方法需要从筹备工作开始,包括确定养殖品种、选址和购买设备、配饲料等;环境准备包括鱼缸处理、建立生态环境和恒温设备的安装;饲养管理包括投喂饲料、注意观察鱼的生长状况、水质检测、换水清洁和增氧设备的使用;鱼类疾病防控要定期检查鱼的健康状况、加强水质管理、合理使用药物和控制养殖密度;最后,采摘与销售要根据养殖品种和生长周期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
淡水鱼养鱼技巧
淡水鱼养鱼技巧
淡水鱼的养鱼技巧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淡水鱼养鱼技巧:
1. 合适的鱼缸:合适的鱼缸是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一般
来说,每条鱼需要至少1升的水,一条鱼的长度不应超过鱼缸长度的
1/3。
2. 水的质量:水的质量对鱼的生存非常重要。
应该使用去离子
水或纯净水,而不是自来水。
水中应保持适当的 pH 值、硬度和盐度,并定期更换水。
3. 过滤系统:过滤系统是保持水质的最佳方式之一。
各种类型
的过滤系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如机械过滤器、生物过滤器和化学过
滤器。
4. 适当的水温:不同种类的鱼有不同的最适水温范围。
应该选
择适合你所养的鱼的水温,并使用加热器或降温器来保持水温稳定。
5. 适当的饲料:饲料应该根据所养鱼的种类和大小而定,并且
应该定期喂食。
不要过度喂食,否则会导致水的污染。
6. 疾病预防:疾病是淡水鱼的常见问题之一,应该定期检查鱼
的健康状况并避免过度给予饲料和过度清洗鱼缸。
总之,淡水鱼的养鱼技巧需要综合考虑,以确保鱼儿的健康和幸福。
淡水鱼养殖技术和管理
淡水鱼养殖技术和管理引言:淡水鱼养殖是指在淡水环境下,通过人工饲养和管理,培育出高品质的淡水鱼类。
淡水鱼养殖技术和管理的正确应用,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保证鱼类的生长和健康,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淡水鱼养殖的技术和管理要点,以帮助养殖者提高养殖效益。
一、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是淡水鱼养殖的基础。
首先,要确保鱼池水源干净,无污染物。
其次,要定期检测水质,包括水温、酸碱度、溶解氧、氨氮等指标,保持适宜的水质条件。
若发现水质异常,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避免对鱼类健康造成影响。
二、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是淡水鱼养殖成功的关键。
首先,要选择适合鱼类生长的饲料,包括颗粒饲料、粉状饲料、饲料添加剂等。
其次,要按照鱼类的生长阶段和需求量进行投喂,避免过度喂食或不足喂食。
此外,要定期清理鱼池内的残留饲料,防止污染水质和引发疾病。
三、疾病防控淡水鱼养殖中,疾病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保持鱼类的健康,需要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
首先,要定期检查鱼类的体态和行为,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其次,要做好鱼类的疫苗接种和防疫药物的使用,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
另外,要保持鱼池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池底的杂物和死鱼,避免病菌滋生。
四、养殖环境管理淡水鱼养殖的环境管理十分重要。
首先,要确保鱼池的光照适宜,避免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对鱼类造成伤害。
其次,要控制水温,保持适宜的温度范围。
同时,要避免温度的剧烈波动,以免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此外,要定期清理鱼池的杂草和水生植物,保持良好的水体通气和水流畅。
五、养殖技术应用淡水鱼养殖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鱼种进行养殖,考虑其生长速度、市场需求和适应性等因素。
其次,要根据鱼类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合理设置养殖密度和鱼池大小,以充分利用养殖场地。
此外,要合理控制养殖周期和投资规模,避免资源浪费和经济风险。
结论:淡水鱼养殖技术和管理的正确应用,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保障鱼类生长健康至关重要。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淡水鱼类养殖技术是指在淡水环境下,通过不同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使鱼类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长,最终达到生产目标的一系列操作和管理过程。
而水环境是指鱼类生长和繁殖所依托的一个环境,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养殖效益和产量。
因此,合理的养殖技术和环境管理不仅是保证鱼类健康生长,还可以预防水质污染,保护水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一、淡水鱼类养殖技术:1、选址:鱼塘应选在地势低洼、排水易通、土层疏松但不易渗漏、坡度适宜的平原或丘陵地带,避免选在低洼地或河流边,以免发生淹水和溢流灾害。
2、筑塘:塘的筑造要以挖淤平地,筑土坝,挖池沟,构筑进、出水闸门为主,塘底应做好防渗工作,塘堤表面要保持平整。
3、选鱼苗:应选用良种优质的鱼苗,主要有草鱼、鲤鱼、青鱼、鲢鱼、鳙鱼等品种,一般鱼苗体长以6~8厘米最宜。
4、放苗:放苗前先做好鱼塘消毒、拌盐、放水等准备工作,放苗要与场地、水质、气温等相适应,严禁鱼塘拥挤和过度放苗。
5、饲料:鱼类的饲料重要性不言而喻,应根据不同品种和生长期提供不同的饲料,有效的饲料可以刺激鱼类食欲,提高养殖效益。
6、管理:鱼塘水位、温度、溶氧量、PH值等要定期监测,及时调整相应的参数,定期除杂、积度、清洁塘底、塘壁等可以有效预防疫病和保证水质干净。
1、水质:水质是淡水鱼类养殖的重要因素,其决定了鱼类的健康生长和生存环境。
当水中溶氧量低、淤泥多、水位高或PH值异常,会直接导致水染色变浊、提高养殖风险。
2、水温: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即使是相同品种的鱼类,在不同的水温下其生长和繁殖也会发生差异,对于一些适温品种,要适时调整水温来保证其健康成长。
3、流速:水流速的快慢对淡水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缓流水体利于氧气混合均匀,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太快的水流则容易影响鱼类的呼吸、食欲和繁殖。
综合来看,合理的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和水环境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淡水鱼类养殖的效益和产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淡水鱼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淡水鱼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淡水鱼养殖是一种受欢迎的业余爱好和商业项目。
它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食材,还可以让人们在室内或户外的空间欣赏到美丽的生态系统。
本文介绍了淡水鱼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鱼种的选择、水质控制、饲料选择、疾病防控等方面,以帮助读者成功地进行淡水鱼养殖。
正文:1. 鱼种选择在淡水鱼养殖中,选择适宜的鱼种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鱼种包括鲤鱼、鳜鱼、草鱼、鲈鱼等。
选择时应考虑鱼类的成活率、抗病性、喂养习惯以及是否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
2. 水质控制水质是淡水鱼养殖中的重要因素。
鱼类对水质的要求较高,不同鱼种对水温、PH值、溶解氧等有不同的要求。
养殖者应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3. 饲料选择合理的饲料选择是鱼类生长和健康发展的关键。
常见的饲料有鱼粮、虫类和植物性饲料等。
选择时应综合考虑鱼种的口需、生长阶段和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注重饲料的质量、新鲜度和适宜度。
4. 养殖池设计淡水鱼养殖一般使用养殖池进行,合理的养殖池设计可以提高鱼的生长效益。
养殖池的大小、形状和深度应根据具体的鱼种需求来确定。
还应保证养殖池有足够的水源供应、良好的水循环系统和适宜的遮阴措施。
5. 疾病防控淡水鱼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定期检查鱼的健康状况,注意观察鱼的行为、饮食和外部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保持良好的水质、合理的饲养管理和隔离感染鱼只等措施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6. 定期清洁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池的定期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杂质和废物的积累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对鱼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应定期清除池中的杂质,清理过滤器和管道,保持池内环境的清洁卫生。
7. 适宜的鱼类密度适宜的鱼类密度是保证淡水鱼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过高的鱼类密度会导致水质恶化,增加疾病发生的风险,阻碍鱼类的生长发育。
因此,养殖者应根据鱼种特性和养殖池的大小来确定合理的鱼类密度。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一、淡水鱼类养殖技术简介淡水鱼类养殖是指在淡水池塘、湖泊、河流等自然水体和人工养殖场内培养鱼类的过程。
淡水鱼类养殖是一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的农业产业,具有不需要太多的耕地和水资源就可以进行生产,而且可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高效益的优点。
1、池塘水质管理在池塘水质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控制氨氮含量:氨氮是水中最重要的物理指标之一,它是许多有害物质的主要来源。
因此,在淡水鱼类养殖过程中,要通过适当的水流和循环来降低氨氮含量,以避免对鱼类的伤害。
(2)氧化碳酸盐含量:氧化碳酸盐含量是一个池塘水质监控的重要指标。
一个合适的氧化碳酸盐含量应该低于50mg/l。
(3)水温控制:淡水鱼类生长的最佳水温一般为20°C-30°C。
在鱼类生长不适宜的时候,应该采用降温或升温的方法来调节温度。
2、饲料管理淡水鱼类养殖中,饲料可以通过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来提供。
人工饲料可以提供均衡的营养物质,有利于鱼类的健康成长。
在鱼类生长期间,应该控制饲料的种类和量,以免过度饲喂导致水质污染。
3、疫病防治在淡水鱼类养殖中,鱼类易受到各种疫病的侵袭。
因此,应该定期做好防疫工作,加强池塘和饲料的消毒处理,注重鱼类的营养保健,防止发生疫情的发生。
1、水质污染由于饲养密度较大,养殖池塘的水质往往受到污染。
特别是在肉食鱼类养殖中,饲料残渣和鱼粪等会加剧水污染,对养殖环境和鱼类健康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2、水温变化水温的异常变化会对鱼类的生长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会导致鱼类死亡。
水温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使鱼类不能正常生长或产卵。
3、水流循环合适的水流可以为鱼类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助于鱼类的生长。
但是,疏忽监控水流的流向和速度,会造成养殖池塘的水质污染,对鱼类的养殖产生不利影响。
4、光照光照对鱼类生长发育中的荧光素代谢、光阶段控制等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光照过度或缺乏可能导致鱼类的内分泌失调和不正常的行为,对鱼类的养殖产生负面影响。
淡水鱼的养殖技术
淡水鱼的养殖技术
淡水鱼的养殖技术
一、养殖基础
1、水质的选择:水质的好坏对淡水鱼的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淡水鱼喜欢温度稳定、水质清澈营养丰富的水体,所以选择水质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2、饲料的选择:淡水鱼大多数依靠饲料和营养得到供给,所以饲料也要选择有营养的,而且淡水鱼不同的饲料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平时淡水鱼养殖要严格按照科学的原则,掌握饲料的数量,适当加入维生素和营养元素。
3、水体配备:淡水鱼要有一定的水体配备,如水温、水流量、水质等,都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淡水鱼的生长发育,群落的平静性和稳定性。
二、养殖技术
1、选择良种:良种的选择是淡水鱼养殖的基础,要选择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的优良苗种,以及容易被养活的品种,这样可以提高淡水鱼的养殖效率和产量。
2、适当投喂:淡水鱼的日粮要根据季节变化和淡水鱼的特性而定;在投喂时要及时,以免造成鱼类营养摄取不足;投喂淡水鱼的时候要选择干净的衣服,以免传染病毒对淡水鱼的生长发育。
3、采用贴标法:淡水鱼养殖要根据不同的品种采取不同的贴标方法,以便统计淡水鱼的发育情况,并且可以记录淡水鱼的体重变
化和生长情况,从而更好地控制淡水鱼的生长发育。
4、注意防病:淡水鱼的养殖应注重预防,经常检测水质,防止病原体的污染,并且要及时诊断,治疗及时,以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淡水鱼养殖技巧及病害防治
淡水鱼养殖技巧及病害防治一、养殖技巧1. 池塘选择: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建造池塘。
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5-10亩为宜,水深1.5-2米,池底平坦,便于排水和捕捞。
2. 放苗前准备:在放苗前,需要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常用的消毒剂有生石灰、漂白粉等。
同时,需要施足基肥,以培养浮游生物,为鱼苗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
3. 合理放苗:选择健康无病的鱼苗,根据池塘条件和养殖技术合理确定放苗密度。
一般每亩可放养500-1000尾鱼苗,根据鱼种和生长阶段合理调整。
4. 饲养管理: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合理选择饲料种类和投喂量。
一般采用全价配合饲料,按照“四定”原则投喂。
同时,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加水、换水,防止水质恶化。
5. 日常管理:每天要巡塘检查,观察鱼的生长情况、水色变化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同时,要做好防病、防害等工作,确保养殖安全。
二、病害防治1. 预防为主:在养殖过程中,要重视病害预防,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
如定期消毒、使用优质饲料、保持水质清洁等。
2. 及时发现:一旦发现鱼病,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常见的淡水鱼病害有细菌性烂鳃病、病毒性出血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鱼体色发黑、鳃丝腐烂、体表出血等症状。
3. 科学治疗:根据病害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
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免疫增强剂等治疗手段。
同时,要避免滥用药物和过度治疗,以免对鱼体造成伤害。
4. 做好记录:对每次治疗过程和治疗结果要做好记录,以便总结经验教训。
同时,要定期对养殖池塘进行清理和消毒,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5. 保持营养均衡:在养殖过程中,要保持鱼的营养均衡,避免营养不良和抗病能力下降。
一般采用全价配合饲料,适当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6. 加强管理:加强池塘管理,保持池塘水质的稳定和适宜的溶解氧含量。
同时,要定期检查鱼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淡水鱼养殖技术
•淡水鱼养殖技术• 1.淡水养鱼技术要点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
目前中国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余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a. 静水养鱼和流水养鱼b. 单养、混养和套养c. 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养鱼等。
d. 精养、半精养、粗养等。
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池塘养鱼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
鱼池条件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10亩,这样易于管理。
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水深:一般成鱼池水深2--3米。
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2米为宜。
鱼苗池、孵化池水深为1.0--1.5米为宜。
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2.0米。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
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最好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
清塘消毒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
药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
注水和培育水质池塘消毒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鱼种放养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
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
淡水鱼养殖技术
2024/9/22
7
二、种:指鱼品种、品质及 用不同品种、 规格旳鱼有机混养。
2024/9/22
8
1、养殖品种:一般有滤食性(花、白鲢鱼 等)、草食性(草、鳊鱼等)、杂食性 (鲫、白鲳、罗非鱼、鲤、斑点叉尾鮰 等)、肉食性(鳜、鲈、鳢、黄颡 鱼、青
鱼等)鱼类,分布于水旳上层、中层、底 层。
2024/9/22
2024/9/22
24
1、鱼病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有病早治”旳原则,一旦发
病应极早确诊和治疗。日常应抓好下列工作:①、池塘消毒(清 塘):清除部分池底淤泥,且亩用125~150公斤(带水)或65- 75(干塘)块状生石灰清塘,以中和调整池底多种有害物,杀死
池底野杂鱼和有害微生物。一种星期后进水培养水质,经鱼试水 安全后方可放鱼。②、鱼种:用3~5%食盐溶液浸泡鱼种15~30 分钟,或20ppm高锰酸钾浸泡5~10分钟,8ppm硫酸铜浸泡10分
2024/9/22
18
三、饵:为鱼类得以生长及繁殖 旳物质基础
2024/9/22
19
1、汉中希望“希望”牌鱼用系列配合饲料养鱼较老式 旳单种料所具有旳优势:①增进鱼类迅速健康生长, 缩短养殖周期。②饲料效率高,饵料系数(0.8-2) 及养殖成本低。③饲料在水中旳稳定性适度,便于鱼 类采食,饲料挥霍及对水质污染少,降低鱼病发生, 可提升鱼单产量。④高温熟化旳饲料中蛋白质及淀粉 适口性好,易被消化吸收,且可使饲料原料种旳有害 成份不同程度失活。⑤ 适量添加防病促长旳中药,
2024/9/22
3
2、要维持上述要求,养殖用水中应有丰富旳 浮游生物,使水保持“肥、活、爽、嫩”, 即水中浮游生物旳数量和品种多,水体有 活力,水色昼夜变化大(上午淡,下午 浓),水体清爽、水表无漂浮旳水华、无 混浊感且呈茶褐色、褐绿色、黄绿色、嫩 绿色。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淡水鱼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随着人们对健康营养的需求不断增长,淡水鱼类养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以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是养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淡水鱼类养殖技术1. 养殖池塘的选址与设计养殖池塘的选址和设计是淡水鱼类养殖的第一步。
选址要尽量避开水质差、水源污染和污水排放口附近。
池塘的设计要考虑适合鱼类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尤其要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确保养殖规模和技术能够达到预期的效益。
2. 养殖鱼种的选择不同的淡水鱼类适应的养殖环境和养殖技术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养殖鱼种时要考虑到地区气候、水质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
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的优势水域鱼种资源,避免引入外来的有害物种,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3. 养殖管理与技术养殖管理与技术是淡水鱼类养殖的核心。
包括饲料配制与喂养、疾病防控、水质管理、池塘环境调控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鱼类的健康和品质。
4. 养殖效益与市场营销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养殖效益和市场销售。
在实施淡水鱼类养殖技术的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规划和生产,积极开发和利用养殖产品,提高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水环境对淡水鱼类养殖的影响1. 水质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水质是淡水鱼类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鱼类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适宜的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硅酸盐等水质指标对鱼类的生长繁殖至关重要。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监测水质,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池塘内水质的稳定和合理。
水质的变化对鱼类的健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水质污染容易引起鱼类的生病和死亡,甚至影响到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是保证淡水鱼类养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淡水鱼养殖技术
淡水鱼养殖技术1. 简介淡水鱼养殖是指在淡水环境中,利用人工饲养和管理技术,进行鱼类的繁殖和养殖的活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高蛋白食品的需求增加,淡水鱼养殖逐渐兴起。
本文将介绍淡水鱼养殖的一些基本技术和注意事项。
2. 配置养殖环境2.1 水质管理淡水鱼养殖的第一步是配置良好的养殖环境,其中水质管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水质管理的几个关键要点:•pH值控制: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对pH值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一般来说,维持在6.5-8.0的范围内较为适宜。
•氨氮和亚硝酸盐控制: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的含量对鱼类健康有害。
•水温控制: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对水温有不同的适应范围,一般来说,维持在20-30摄氏度之间较为适宜。
2.2 水体清洁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是淡水鱼养殖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水体清洁方法:•定期更换水体:根据淡水鱼的品种和养殖密度,合理安排水体的更换周期。
•安装过滤设备:通过安装过滤设备,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有机污染物。
•实施生物滤池:利用好氧菌和厌氧菌的作用,加强水体中有机物质的降解和去除。
3. 饲料和喂养管理3.1 选择适宜的饲料淡水鱼的饲料选择对养殖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饲料选择的要点:•根据淡水鱼的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宜的饲料类型和规格。
•注意选择优质的饲料产品,确保其营养成分的充足和均衡。
•根据淡水鱼的食性和口服特点,选择适宜的饲料形态,如颗粒饲料、浮游饲料等。
3.2 合理的喂养管理合理的喂养管理是淡水鱼养殖的关键。
以下是几个喂养管理的要点:•确定适宜的喂养频率和喂养量,不过度喂养,以免造成水体污染和鱼类的消化问题。
•喂养时间要固定,养成规律的喂养习惯,有助于提高鱼类的食欲和消化能力。
•定期检测鱼体生长情况和饲料利用率,根据结果调整喂养管理策略。
4. 疾病防治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袭。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预防疾病:通过合理的养殖环境配置和饲料管理,提高鱼类的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
淡水鱼,海鱼,养殖技术
淡水鱼,海鱼,养殖技术养殖淡水鱼和海鱼的技术有所不同,下面分别介绍:1. 淡水鱼养殖技术:- 养殖池塘或鱼缸的配置:选择合适的鱼缸或池塘,确保水质清洁,容量适当,并提供足够的氧气供给。
- 水质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持适宜的酸碱度、温度、溶氧量等指标。
定期更换部分水体,防止积累的废物和污染物对鱼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 饲料供给:根据鱼的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饲料,并按时、定量喂养。
注意饲料的质量和种类,避免过度喂养或不均衡的饲养。
-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鱼的健康状况,如发现疾病迹象,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传染和扩散。
- 环境调节:根据不同鱼类的需求,调节光照、氧气供给、水温等环境因素,为鱼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 繁殖和育苗:如果需要繁殖淡水鱼,可以采取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的方式。
在育苗过程中,需要提供适宜的水质和养殖环境,确保苗鱼健康成长。
2. 海鱼养殖技术:- 海洋网箱养殖:在海洋水域中设置养殖网箱,保持适宜的水质和水深,提供足够的氧气供给。
定期检查网箱的完整性,确保不会发生漏网和逃逸情况。
- 饲料供给:根据海鱼的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饲料,并按时、定量喂养。
注意饲料的质量和种类,避免过度喂养或不均衡的饲养。
-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鱼的健康状况,如发现疾病迹象,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传染和扩散。
在海洋环境中,注意防范常见的病害和海洋寄生虫。
- 海水质管理:定期监测海水中的盐度、溶氧量等指标,保持适宜的水质条件,防止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
- 繁殖和育苗:对于需要自行繁殖的海鱼,可以采取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的方式。
在育苗过程中,需要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如孵化箱和合适的水温、孵化饲料等。
总体而言,淡水鱼和海鱼的养殖技术涉及到水质管理、饲料供给、疾病防治等方面,但具体措施和管理要点会因不同鱼类和养殖环境而有所差异。
淡水鱼养殖技术与鱼塘管理
淡水鱼养殖技术与鱼塘管理一、前言淡水鱼养殖是水产养殖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行业。
淡水鱼养殖技术和鱼塘管理对于提高鱼塘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淡水鱼养殖技术和鱼塘管理的相关知识。
二、淡水鱼养殖技术1. 鱼塘选址选择合适的鱼塘位置是成功进行淡水鱼养殖的第一步。
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风向适宜等条件较好的地方作为建造鱼塘的位置。
2. 鱼种选择不同品种的淡水鱼对环境条件和食物有不同要求,因此在进行淡水鱼养殖时需要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和市场需求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品种,如草鱼、青鱼、黑鲢等。
3. 水质管理保持合适的水质是淡水鱼健康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应定期检测池塘水质,保持水质清洁卫生,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排泄物对水质的污染。
4. 饲料投喂淡水鱼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供给。
应根据不同品种的淡水鱼和生长阶段来选择合适的饲料,并合理控制投喂量和投喂时间。
5. 疾病防治淡水鱼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应定期检查鱼体健康情况,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同时,也要注意对药物使用量和使用频率进行控制,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鱼塘管理1. 水位管理淡水鱼养殖中要保持适宜的水位,一般以池塘最低点为准。
应定期检查池塘内部排放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并根据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
2. 底泥处理底泥是池塘内部最容易积累污染物的地方。
定期清理底泥,避免底泥过厚对水质造成影响,同时也可以促进淡水鱼的生长。
3. 氧气供应淡水鱼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否则容易引起窒息和死亡。
应定期检查氧气供应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并根据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
4. 清洗消毒定期对池塘进行清洗和消毒是保持池塘卫生的重要措施。
应选择合适的清洗和消毒剂,并根据需要进行投放和清洗。
5. 安全管理淡水鱼养殖中要注意安全问题,如防止火灾、防止电击等。
同时也要注意防盗、防损等问题,确保鱼塘设施的安全。
四、总结淡水鱼养殖技术和鱼塘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践。
淡水鱼健康养殖技术方案
淡水鱼健康养殖技术方案一、选址与水源管理1.选址:选择土地坡度适宜、土质疏松、水源稳定、排水顺畅的地区进行鱼塘建设。
2.水源管理:保证养殖区域水质清洁、流通充足,定期检测水质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水质符合鱼类养殖的要求。
二、鱼苗选择与管理1.鱼苗选择:选择健康、无病无虫的鱼苗,确保鱼群养殖周期的稳定。
2.鱼苗管理:定期检查鱼苗的生长状态、健康状况,进行必要的补给、药浴和防疫工作,防止病害的发生,保证鱼苗的正常生长。
三、水质管理1.养殖水质监测:定期检测养殖水质的化学指标,包括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水质调整:采用物理和生物处理手段,如增加曝气、添加活性炭、生物酶等,提高水质的清洁度和稳定性。
3.断氧防控:根据水质情况进行断氧防控,如增加曝气装置、加大水流量等,确保水中的溶解氧充足。
四、水温管理1.稳定水温:根据不同种类的淡水鱼要求,保持适宜的水温范围,通过加热、通风等措施控制水温的稳定性。
2.防寒措施:冬季在水面上覆盖黑色塑料薄膜,吸收太阳热量,增加水温,防止杂草生长和水体冷却。
五、饲料管理1.饲料配方:根据不同阶段的鱼类需求,科学配制饲料,保证营养均衡、易消化吸收。
2.定时定量喂养:根据鱼类的进食习性和生长需求,制定合理的喂养计划,保证鱼类的正常生长。
3.饲料质量检测:定期对饲料进行质量检测,确保饲料的营养成分符合鱼类生长的需要。
六、疾病防控1.定期检查:定期检查鱼体表面、鳃腔和粪便等,发现异常现象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防病环境:养殖环境保持清洁,定期更换水体,避免过度密度养殖,减少饥饿和急速气温变化等诱发疾病的因素。
3.合理用药:如发现病害,及时请专业兽医进行诊断,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并遵循药物使用规范。
七、养殖密度管理1.合理密度:根据鱼类的生长特性和对养殖环境的耐受性,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度养殖导致竞争激烈、病害易发。
2.分龄养殖:根据鱼类的生长周期相同的进行分龄养殖,避免不同阶段的鱼类混养导致的生长不均匀和竞争。
水产养殖中的淡水鱼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淡水鱼养殖技术淡水鱼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其具有资源丰富、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市场需求大等优势。
然而,要获得高产量和高质量的淡水鱼产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淡水鱼养殖技术,包括孵化、饲养和疾病防控等方面。
一、孵化技术淡水鱼的孵化技术是淡水鱼养殖的重要环节。
首先,选择良种鱼作为亲本,这些鱼具有好的遗传特性,能够产出优质的后代。
然后,提供适宜的孵化条件,如温度、光照和水质等。
一般来说,孵化温度应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不同鱼种有不同的要求。
此外,光照也对孵化有重要影响,合理的光照可以促进仔鱼的生长。
最后,保持水质清洁,确保鱼苗的健康成长。
二、饲养技术成功的饲养技术是获得高产量和高质量淡水鱼产品的关键。
首先,提供合理的饲料。
淡水鱼对饲料的要求较高,需要提供全面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其次,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频率。
适量的投喂可以避免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保持鱼的正常生长。
此外,定期清理养殖环境,控制水质。
净化水质是保持鱼群健康的重要措施。
定期测试水质,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适宜的生长环境。
三、疾病防控技术疾病是淡水鱼养殖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要保持鱼群的健康,必须进行有效的疾病防控。
首先,加强养殖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和环境卫生。
清洁的养殖环境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滋生,提高鱼的抗病能力。
其次,提高鱼群的免疫力,可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合理投喂和添加免疫增效剂等方式实施。
最后,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监测鱼群的健康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如隔离患病鱼只、使用药物治疗等,以防止疾病的扩散。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中的淡水鱼养殖技术对于获得高产量和高质量的淡水鱼产品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的孵化、饲养和疾病防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益,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需注意的是,不同的淡水鱼种具有不同的养殖技术要求,养殖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操作和管理,以确保养殖顺利进行。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淡水鱼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水产品供应来源。
鱼类养殖技术逐步提高,养殖设施也在不断更新改良。
同时,水环境也是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一、淡水鱼类养殖技术(一)饲养在淡水鱼类养殖中,饲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其实现方法可以采用全投饲、日投饲和施肥饵料。
比较常用的是全投饲和日投饲。
全投饲指将饲料一次性全部投入池塘或池子中,让鱼自行取食。
日投饲是将饲料按照一定量进行均匀分配投入,一般投入次数为2~4次/天。
而施肥饵料即是依靠浮游生物的广泛繁殖,即以浮游生物增多的时期作为施肥的时机。
(二)水质管理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养殖中淡水鱼的生长繁殖等过程。
因此水质的管理也显得格外重要。
水质管理的内容包括水中氧气的含量、氨氮的含量、pH值、溶解氧的含量、温度和酸碱度等。
通过不断调整,可以提高水质,为鱼类的生长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一)水温水温适宜是保证养殖中淡水鱼类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淡水鱼的生长繁殖。
一般情况下,淡水鱼的环境温度在18℃~28℃之间是适宜的,不同的淡水鱼也有不同的适温范围,因此需要选择不同的养殖水体及适宜温度的淡水鱼类。
(二)ph值ph值可以反映水体的酸碱度,对淡水鱼的生理生态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
ph值的变化也与养殖产量直接相关,如果ph值过低或过高,会直接影响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常用的调节ph值的方法就是添加一些酸碱性调节剂,如氢氧化钙等。
(三)氧气含量氧气含量的不足也会直接影响淡水鱼的生长繁殖,尤其是夏季或在水体过浅、密闭的条件下更容易产生氧气不足的情况。
因此,可以采用机械通风、增加水深、增加水面气泡、水体均匀搅拌等方式提高水中氧气的含量。
(四)溶解氧溶解氧是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不断调整溶解氧的含量,可以调节养殖系统中氧气的供需平衡,保证水体中的氧气含量符合鱼类生长的需求。
淡水鱼的正确养殖方法是什么
淡水鱼的正确养殖方法是什么淡水鱼虽然总数比海水鱼少,但淡水水域只占总水域2.5%,故淡水鱼比海水鱼丰富得多,也有人会选择养殖淡水鱼。
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淡水鱼的养殖技术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淡水鱼的养殖方法(1)充分利用水体水库和池塘的水体是-个立体空间,特别是池塘,大多数面积小,深度浅,一般只有水层区和水底区之分。
在投放鱼种时,根据养殖鱼类各自的生活习性,合理搭配各种鱼种、鱼龄的放养比例使养殖水体中呈现"池塘如楼房,层层鱼游荡"的生动活泼的景象,使水体得到充分使用。
(2)广泛利用饵料淡水鱼的饵料包括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
水体中的天然饵料为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底生藻类和有机屑三大类;人工投喂饲料为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
要达到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水中天然饵料和提高人工投料利用率的目的,就必须在同一水体同时养殖各种食性的鱼类,以确保各类饵料资源都能分别为各种生活习性鱼类所利用,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加产量。
(3)利用鱼类共生淡水鱼混养可以以草鱼为主,兼养鲤鱼、白鲢、花鲢、鲫鱼、罗非鱼、鳝鱼、甲龟等十几种鱼类,这些鱼类混养在同一水体中除投喂一定的饲料外,还可以通过"自体施肥"来获得食料。
因以养草鱼为主,投喂的日粮主要是牧草。
草鱼吃剩下的碎渣沉淀到水底,成为鲤鱼、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的饵料,而草鱼、鲫鱼、罗非鱼不断地排出粪便,增加了水质的肥性,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鲢鱼,鳙鱼提供了饵料。
鲢鱼、鳙鱼摄食浮游生物,有效地防止了因浮游生物过多而导致水体过肥,为草鱼的生长提供了保障。
黄鳝、甲鱼等在养殖过程中能够翻松底泥,加速有机质分解,为鱼类提供饵料。
(4)节省育种费用混养成鱼的水塘,实行异种、异龄鱼不同规格套养,既不影响成鱼的生长,又可扩大鱼种来源,在某种程度上解决鱼种供应问题,节省购种费用。
而且,这种养殖不需要增加鱼种池和管理人员,省地、省工、省成本。
(5)效益好淡水鱼混养,不仅年均鱼产量有较大幅度地提高,而且上市的鲜鱼品种也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水鱼养殖技术• 1.淡水养鱼技术要点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
目前中国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余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a. 静水养鱼和流水养鱼b. 单养、混养和套养c. 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养鱼等。
d. 精养、半精养、粗养等。
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池塘养鱼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
鱼池条件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10亩,这样易于管理。
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水深:一般成鱼池水深2--3米。
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2米为宜。
鱼苗池、孵化池水深为1.0--1.5米为宜。
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2.0米。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
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最好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
清塘消毒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
药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
注水和培育水质池塘消毒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鱼种放养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
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
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一般放养体重0.25公斤的鱼种,经过4个月饲养到秋季可达规格0.5--0.75公斤,如放养0.5--0.75公斤的可长到1.0--1.5公斤。
鲢鳙鱼一般放一龄鱼种,12--18厘米规格,到出塘可达0.5--0.75公斤。
其他鱼如鲤鱼、鲫和团头鲂都放养一龄鱼种,密度偏稀一些,规格为12--14厘米左右,经过几个月的饲养,鲤鱼可达规格0.5公斤,团头鲂150--350克,鲫鱼100克以上。
高产放养模式:根据多年养殖经验,经过科学总结,制订了许多放养模式,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此仅介绍80:20放养技术:1. 用上述标准方法准备池塘。
将规格均匀一致的能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如鲫鱼)的鱼种和规格比较均匀的滤食性鱼种(如鲢鱼)放入已准备好的池塘中,大致分别占总产量的80%和20%。
3. 以一种营养完全、物理性状好的颗粒饲料,按规定的计划和方法饲喂80%的鱼类。
4. 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始终将池塘水质维持在一个不会引起鱼类应激反应的水平。
5. 在收获时,主养鱼(80%)的个体应大小均匀、达到上市规格。
鱼种放养密度各地使用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因地制宜。
对于首次采用80:20池塘养鱼技术的养殖者,每亩水面收获时主养鱼的重量不超过以下的限量:a. 在增氧受限制、不能冲水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167公斤;b.在增氧不受限制、冲水受限制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267公斤;c.在增氧和冲水均不受限制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400公斤;d. 连同配养鱼20%的重量,a、b、c三类池塘的总产鱼重量分别为209公斤、333公斤和400公斤。
e. 若希望出塘平均规格为500克,则a、b、c三类池塘放养鱼总数量分别为418尾、666尾和800尾。
其中主养鱼占80%,配养鱼养鱼占20%。
池塘养鱼的饲养管理好的管理是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
养殖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利润。
最大的利润是通过维持生产成本与鱼种的质量和数量、饲料的质量和投喂量、环境质量之间的平衡来取得的。
科学的饲养管理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经常巡塘,观察池塘中鱼群动态每天早、中、晚巡塘,黎明前观察鱼类有无浮头现象,浮头的程度如何;日间可结合投饵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鱼活动和吃食情况。
在高温季节,天气突变时,鱼类易发生严重浮头,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及时制止严重浮头,防止泛池。
除草去污,保持水质清新和池塘环境卫生,及时防除病害。
掌握池塘注排水,保持适当水量,防涝抗旱,防止逃鱼根据情况,10--15天注水一次,以补充蒸发消耗,使鱼类有充裕舒适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2.草鱼养殖新技术-脆化养殖草鱼生长速度快,饲养成本低,在市场上占有率较高,但草鱼肉质较松,烹调方法比较单一。
草鱼的脆化,就是通过改变其食物结构而使肉质坚硬且爽脆,不易煮烂,切剪鱼片、鱼丝不易断碎,而味道仍然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
现将草鱼脆化养殖新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条件选择池底淤泥少、排灌条件好、水质清新、面积1300平方米~2000平方米、水深1.5米~2米的池塘为好。
按常规方法彻底清塘。
若选用流水水体,效果更佳。
二、脆化季节从春季水温在15℃以上,草鱼开始摄食直到停止摄食之前都可进行,但要保证脆化时间不少于60天~70天。
三、放养对象选择体重为0.75公斤/尾~1公斤/尾的草鱼作脆化放养对象,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用漂白粉或食盐消毒鱼体后放入池塘。
每亩放养量以150公斤~200公斤为宜,同时搭配放养体长13厘米~15厘米的白鲢50尾~60尾,以调节水质肥度。
四、饲养管理以蚕豆为主要饲料,外加少量青草,但不能添加任何其他食料,否则影响脆化效果。
开始时,可停食2天~3天,然后投喂少量浸泡后的碎蚕豆,直到草鱼喜食为止。
以后定时、定位投喂,并辅以少量青草。
一般8时~9时和14时~15时各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5%左右,以1.5小时~2小时内吃完为度。
加强水质管理,定期加注新水,保证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
及时清除残饵,严禁投喂变质饲料。
定期防治鱼病,及时解救浮头,防止死鱼。
这样经60天~70天的脆化饲养,即可达上市质量要求。
一般每亩还可增产成鱼100千克左右。
此时可将塘鱼全部捕出,进行下一批的脆化。
3.种草养殖草鱼的关键技术种草养鱼,可以扩大饲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鱼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推广种草养鱼,要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科学选择品种首先要选用适口性好、养殖对象喜食的青饲料品种;第二,用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配合,有利于改良土壤和提高饲料的营养品质;第三,用多年生牧草与一年生(或越年生)牧草配合,起到全年均衡供青或者填补缺青的空档;第四,虾、蟹养殖水面种植水草要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漂浮植物相配合。
总的要求是:选用的牧草要生长期长,耐多次刈割,同时几种牧草种类搭配起来,能起到在全养殖季节青饲料的“周年”供应。
水产养殖上可以应用的牧草和水草(统称渔用青绿饲料)品种很多,陆生青饲料有属禾本科的黑麦草、冬牧70、苏丹草、稗草、小米草、杂交狼尾草等,有属豆科的紫花苜蓿、白三叶、红三叶等,有属菊科的苦荬菜等,也有玉米、南瓜、山芋等植物;水生青饲料有浮水植物的水葫芦、浮萍、芜萍等,有沉水植物的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有挺水植物的蒿草等;水、陆兼生的有水蕹菜、喜旱莲子草(水花生)等。
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光照、降水、肥源、土壤状况及水产养殖品种等,因地制宜地选择几个青饲料品种,形成合理的种植、利用模式。
要水陆结合,利用池埂、池坡种植陆生饲料,利用废旧沟塘、进排水渠道及虾、蟹养殖水面栽培水生青饲料,做到以池养池,以水养水。
(二)科学安排茬口一是所选品种要因地制宜,一般三个品种即可达到“周年”供青的目的;二是根据养殖品种和单产水平以及牧草的总产量,确定牧草需要种植多少面积,如0.067公顷(亩)产500公斤左右鲜鱼,全年需青饲料4000~5000公斤,约需安排0.034公顷青饲料地(包括鱼池旁的空地及池坡等地);三是几种牧草所占比例及换茬技术,如选用豆科的三叶草(红三叶、白三叶、紫花苜蓿等)、禾本科的黑麦草(冬牧70、多花黑麦草等)和杂交狼尾草(或苏丹草等)搭配种植,便可以起到“周年”供青的效果。
(三)科学栽培牧草栽培牧草不仅要注意每种牧草本身的高产,前后品种的接茬也十分重要。
仍以上述三种牧草为例,栽培方法如下:三叶草:9月初前后播种,条播行距25~35厘米,播种量每0.067公顷0.5~1公斤,在没有种过三叶草的地上,播种时要用根瘤菌接种。
黑麦草:9月初前后播种(或8月中旬育苗于9月上中旬移栽也可以),以准备种杂交狼尾草的部分地上条播,条播行距30厘米,播种量每0.067公顷1.5公斤。
杂交狼尾草:分两次移栽。
第一次移栽在4月中下旬,移栽前施足基肥;第二次移栽在5月底,等黑麦草最后一次刈割利用后进行。
每0.067公顷栽插量,第一次移栽2000株,第二次移栽2500株。
以上仅是一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各地所用的牧草品种因地制宜加以试验,找出适合当地的合理种植青饲料模式。
(四)科学利用牧草在确定养鱼的混养结构时,应选用以放养草鱼、鳊鱼、团头鲂等草食性鱼类为主的放养模式,其放养量可占到鱼种总重量的50%以上,并混养35%左右的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和15%左右的鲤、鲫等杂食性鱼类,这样就可以用青饲料直接喂养草食性鱼类;它们摄食的残饵、植物碎屑和腐植质等,可为杂食性鱼类提供饵料;这些鱼类的粪便肥水、繁殖浮游生物,又为滤食性鱼类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
这种放养模式起到了生物间的互辅作用,保持了鱼池生态良性循环,有利于降本、增产、高效。
4.利用猪沼气循环养殖草鱼技术这个生产模式,首先是利用猪粪作原料产生沼气;用沼气液和沼渣作肥料种草;用种的草养殖草食性鱼类。
也可以说是在猪、草、鱼模式里增加一个沼气生产环节。
沼气发酵是综合养鱼场物质能量流的进一步扩大。
把猪粪按一定比例同绿肥、水混和,在密闭的沼池里进行发酵制取沼气。
在这个发酵过程中,原材料中约有40%-45%的干物质受细菌分解作用,产生沼气(CH4)。
在综合养鱼系统里沼气作为一种能源,能用于饲料加工,例如青饲料的粉碎、“三水”打浆等,也可作渔场职工生活能源使用。
沼气池除产生沼气外,原料中的氮、磷、钾等植物营养元素,除氮素有一定损失外,其余则大部分都保留在发酵肥料里。
所谓发酵肥料包括发酵液(肥水)和沉渣(沼渣)两部分,这两部分可以用于种植青饲料,也可用作养鱼。
猪、沼气、草、鱼模式中的鱼类放养结构是:平均亩放鱼种666尾计51.6千克,其中放养草鱼140尾、鳊鱼50尾、鲢鱼325尾、鳙鱼40尾、鲤鱼60尾、鲫鱼20尾、青鱼6尾,另外每亩水面还增放7-10厘米乌鳢25尾。
饲养结果除获大宗鱼产品外,还生产出乌鳢78000千克,平均亩产12.7千克,平均尾重0.74千克,成活率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