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常见淡水鱼
福建海洋鱼类
二、鱼类福建淡水鱼类分隶于9目、23科、95属、163种。
其中鲤形目105种,占淡水鱼类总数64.4%;鲈形目23种,占总数14.1%;鲶形目18种,占总数11%;鳗鲡目7种,占总数4.3%;其它5目10种,占总数6.1%。
福建淡水鱼类地方种有短头鳗鲡、乌耳鳗鲡、福州鳗鲡、长汀拟复吸鳅、圆斑拟腹吸鳅、九龙江拟腹吸鳅、裸腹原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霍氏细棘、虎鱼等。
福建淡水鱼类由洄游性鱼类和纯淡水鱼类二个生态群组成:纯淡水鱼类有148种,占总数90.8%。
包括从长江、珠江、黑龙江或国外移入的养殖种类有草鱼、鲢鱼、鱇鱼、团头鲂、罗非鱼、青鳉等种。
洄游性鱼类有中华鲟、鲥鱼、七丝鲚、风鲚、刀鲚、香鱼、白肌银鱼、尖头银鱼、日本鳗鲡、中华鳗鲡、短头鳗鲡、疏斑鳗鲡、乌耳鳗鲡、花鳗鲡、福州鳗鲡等。
淡水鱼类中有捕捞价值和增养殖种类近8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或产量较大的捕捞种类有鲟鱼、鲥鱼、鲚、香鱼、银鱼、鳗鲡、胭脂鱼、鳡鱼、鳈鱼、鳤鱼、红鲌鱼、鲌鱼、倒刺鲃、鱲、马口鱼、华鳊、拟、螖、蛇鮈、似鮈、厚唇鱼、铲颔鱼、白甲鱼、纹唇鱼、鲶鱼、黄颡类、鮠类、鳜类、斑鳢、月鳢等;可供养殖和驯化养殖种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鲫鲂、鲴、鲮、罗非鱼、鳗鲡、赤眼鳟、黄鳝、泥鳅、胡子鲶、鳜、斑鳢、月鳢、倒刺鮠、香鱼等。
福建的河流自成系统,独流入海。
各河流分布的种各具特色。
闽江有纯淡水鱼类131种,仅分布于闽江流域的鱼类有短头鳗鲡、福州鳗鲡、胭脂鱼、鳤鱼、长江鱥、贝氏、彩面鲋、细纹颔须鮈、嵊县胡鮈、湘江蛇鮈、小线瓣结鱼、长须鳅鰨、纵纹原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大鳞泥鳅、南方大口鲶、鳗尾、大眼鳜、长体鳜、斑鳜、暗色鳜、霍氏细栉虎鱼。
九龙江有93种,仅见于九龙江水系有寡鳞银飘鱼、九龙江拟腹吸鳅、中华沙鳅、长棒花鱼和大鳍 鱼。
汀江有82种,仅见于汀江水系有斑条刺鳑鮍、短须颌须鮈、厚唇鱼、长汀拟腹吸鳅、圆斑拟腹吸鳅、广东缨口鳅、戴氏栉虎鱼;木兰溪有72种,仅见于木兰溪有大鳍刺鳑鮍、白河棘鮈鮍、细黄颡和石鳜;晋江有64种,仅见于晋江的只有锯齿鳊。
[笔记]我国淡水鱼种类及分布情况
我国淡水鱼种类及分布情况我国淡水鱼种类及分布情况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面较多国家之一,淡水面积约为三亿亩,其中可供养鱼的水面约7500万亩。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或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鱼类生长,又有草、鲢、鳙、青、鲮、鲤、鲫、团头鲂等优良鱼类的养殖技术,所以是当今世界淡水养殖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养殖的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理和自然环境各异,各地区的鱼类品种各具特色。
按照气候的区域分类,以下是鱼类的分布情形:东南区:其中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和海南岛等地,这些地区主要生长喜暖性鱼类,品种繁多。
其中代表鱼类有鲮鱼、卷口鱼、中华鲅鱼、东坡鱼、花鳅鱼、腊光长鳅、沙鳅、扁头平鳅、爬岩鳅、平鳍鳅、小吻鱼、长鳍鳍鲇、胡子鲇、鳗鲡、黄鳝、斗鱼、攀鲈等,而主要养殖鱼类为青、草、鲢、鳙、鲮、团投鲂、胡子鲇、罗非鱼等南方品种。
江河平原区:其中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及辽河下游,这里除了江河流域,还有众多的湖泊,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主产区。
天然水产鱼类众多而盛名,有青、草、鲢、鳙、鲤、鲫、鲇、鳊、鳡、团头鲂、乌鲡、鳗鲡等,太湖的银鱼、长江的的鲟鱼、鲋鱼、鲚鱼产量很大,养殖的鱼种有青、草、鲢、鳙、鲤、鲫、团头鲂、罗非鱼以及一些鲤鱼的杂交品种。
北部区:这里主产冷水鱼类,天然水体盛产鲟鱼属、狗鱼属、哲罗鲑属等鱼类,如大马哈鱼、狗鱼、香鱼、雪鱼、拟赤捎鱼、八目鳗等是这里的特有而具代表性的鱼类。
人工养殖除青、草、鲢、鳙、鲤、鲫和团头鲂,还饲养红鳟鱼。
西北高原区: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内蒙、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这些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天然水体盛产中华弓鱼、黄爪鱼、裸鲤等,其它还有条鳅、江鳅等鱼类。
努澜区:其中包括西藏南部、四川、云南西部。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都流经这里,使东南区和西北高原区的鱼类,通过江流共存于此,如鲮鱼、中华鲅鱼、东坡鱼、平鳍鳅、沙鳅、条鳅、须瞅、鲈鱼、黄缮、乌鳢、中华弓鱼等形成东南区及西北区鱼类群系混合的特点。
金龙鱼产地
金龙鱼产地1. 金龙鱼的概述金龙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属于鲤科鱼类,学名为Cyprinus carpio. 金龙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是中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养殖鱼类之一。
金龙鱼的产地众多,不同的产地对金龙鱼的品质、口感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2. 中国金龙鱼主要产地中国是金龙鱼的主要产地之一,金龙鱼的养殖遍布全国各地。
以下是中国金龙鱼的主要产地:2.1.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金龙鱼的重要产地之一。
长江流域地势低平,水量丰富,水质优良,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得长江流域成为金龙鱼养殖的理想地区。
尤其是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拥有广阔的湖面和丰富的水生植被,为金龙鱼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
2.2.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也是中国金龙鱼的重要产地之一。
黄河流域地势高耸,水量充沛,水源纯净,适宜金龙鱼的生长。
黄河河谷地区有着广阔的农田和湖泊,为金龙鱼养殖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食物。
2.3.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也是中国金龙鱼的重要产地之一。
这个地区气候温暖,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金龙鱼的养殖。
尤其是广东省的珠江流域,有着广阔的鱼塘和水面,适宜金龙鱼的生长。
3. 金龙鱼产地对品质的影响金龙鱼的产地对其品质和口感有着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金龙鱼产地对品质的影响:3.1. 水质与养殖环境金龙鱼的产地水质和养殖环境直接影响其品质。
水质清澈、无污染的产地有利于金龙鱼的生长和健康,从而提高了金龙鱼的品质。
而水质污浊、污染严重的产地则会影响金龙鱼的品质。
3.2. 饲料不同产地的金龙鱼养殖者可能采用不同的饲料,这也会影响金龙鱼的品质。
优质的饲料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使金龙鱼生长健壮,口感鲜美。
3.3. 培育技术金龙鱼的培育技术在不同的产地可能有所差异,这也会影响金龙鱼的品质。
一些培育技术的改进,比如合理控制水温、饲料投喂和疾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可以提高金龙鱼的品质。
4. 金龙鱼产地的选择选择金龙鱼时,消费者可以考虑金龙鱼的产地。
红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红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红鱼养殖是一种利润可观且具有潜力的养殖项目。
本文将介绍红鱼的基本信息、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了解红鱼的养殖过程并提高养殖效果。
正文:一、红鱼基本信息红鱼,又称紅鯉魚或紅曲魚,是一种宝贵的淡水鱼类,产于中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平原水库和池塘中。
红鱼身体健康,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深受市场欢迎。
因此,红鱼养殖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
二、红鱼养殖方法1. 鱼塘选择:红鱼适应力强,无论是人工温室塘、钢筋水泥塘还是天然泥质池塘都可用于养殖。
确保水源清洁、充足,且具备流通功能。
2. 水质管理:红鱼对水质有较高要求,需要保持水体的清洁和流通,以及适宜的水温和酸碱度。
定期检测水质,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水体的稳定。
3. 品种选择:优质的红鱼品种对养殖效果至关重要。
选择健康、生长快、产量高的品种,例如江苏红、苏红等。
4. 饲料投喂:合理投喂饲料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红鱼主要食物为软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可根据其需求配制富含蛋白质的专用饲料,养殖过程中适当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
5. 疾病防治:红鱼易受环境和饲料的影响,容易患上背赤、尾虫病等。
定期检查鱼群身体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加强水质管理和饲料卫生。
三、红鱼养殖注意事项1. 市场需求:红鱼生长周期较长,养殖前要确保市场需求,并了解销售渠道。
寻找有稳定需求的肉鱼市场,制定营销计划。
2. 技术培训:新手养殖者需进行相关红鱼养殖技术的培训,了解养殖的基本概念、技巧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3. 资金投入:红鱼养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可通过合资或申请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
同时,保留一部分备用金以应对紧急情况和市场波动。
4. 合理规模:初次养殖者建议从小规模开始,逐渐积累经验和技术,再进行规模扩大。
根据自身资金和管理能力合理安排投资规模。
5. 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销售策略,确保养殖效益。
全国五十种淡水鱼类图文介绍
全国五十种淡水鱼类图文介绍全国五十种淡水鱼类图文介绍~ZT< 一 > 大眼红鲌鲤科 Erythroculter hypselonotus (Lin) (大眼、凹颈、翘鼻)体侧扁,头背面平,头后背部显著隆起。
腹棱自腹鳍基至肛门。
口上位,下颚突出并上翘,口裂与体纵轴近垂直。
眼大,头长约位眼径的3倍。
无须。
侧线微下弯,侧线鳞60-66。
背鳍硬刺光滑、粗壮;臀鳍基部甚长。
栖息在江河缓流的中上层。
性凶猛,以小鱼为食。
分布于珠江水系。
<二>尖鳍鲤鲤科 Cyprinus acutidorsalis Wang (海鲤)1体极高,背部显著隆起,而后急剧下斜。
头短。
口端位。
须两对,吻须甚短。
必、臀鳍具带锯齿的强刺。
背鳍外缘明显内凹,起点位置后于腹鳍基部;胸鳍末端不达腹鳍。
尾柄长高相等。
中下层鱼类。
栖息于江河口。
主食底栖生物。
2-3月产卵,粘附于水草上孵化。
常见体重0.5Kg。
肉肥嫩,味佳,为群众喜爱的上等鱼。
分布于海南岛各水系及广西钦江的下游。
<三>乌原鲤鲤科 Procypris merus Lin (乌鲤、乌钩、墨鲤、黑鲤)体侧扁,成长菱形,背部隆起身高。
头较小。
口端位。
唇很厚,具明显小乳突。
须两对,较长。
背、臀鳍硬刺强壮,后缘带锯齿。
背鳍外缘明显内凹;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
中下层鱼类。
栖息于江河深潭。
杂食,以底栖生物为主。
生殖期11月至年1月,分批产卵。
常见体重0.5-1Kg,最大7Kg.肉鲜美可口,为上等食用鱼类。
分布于西江水系。
<三>2裸腹重唇鱼鲤科Diptychus Kaznakovi (Nikolsky)(花鱼)体长,近圆筒形。
头锥形,吻突出。
口下位,马蹄形。
下颌无锐利角质。
唇极发达,下唇侧叶极宽厚,前部相连,唇后沟连续。
须一对,位于口角,末端达前鳃盖骨。
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侧线上鳞30枚左右。
具臀鳞。
被鳍不分枝鳍条为光滑软刺;腹鳍起点在背鳍基部中央的下方。
福建常见淡水鱼
福建淡水鱼类共有241种,占全省鱼类总数得29。
5%。
其中纯淡水种类187种,回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39种。
福建淡水鱼类资源丰富,仅特有种类就占14种之多。
福建省得中华鲟与胭脂鱼均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得珍稀动物。
现就部分种类简述如下:1。
中华鲟体呈梭形,为溯河产卵得回游性鱼类、平时栖于近海,春夏生活于河口,秋季生殖季节亲鱼成批上溯长江、西江上游产卵、该种为大型经济鱼类,系国家2级保护得珍稀动物,见于福建沿海。
2.胭脂鱼俗称雷公鱼。
体侧扁,背部隆起,成熟个体呈胭脂红色。
为江河中下层鱼类,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大者重达30余千克,系国家2级保护得珍稀动物。
分布于闽江中上游、3。
鲥俗称鲥刺。
体呈长椭圆形,有回游习性,生殖季节亲鱼入闽江口产卵。
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素被誉为名贵得食用鱼。
分布于沿海及闽江口。
4。
斑俗称油。
体呈长椭圆形。
生殖期亲鱼进河口产卵,该鱼含油脂较多,味鲜美。
分布于闽江口、九龙江口。
5、风鲚俗称黄刺。
体侧扁而长,为常见得小型鱼类。
栖息于港湾与河口附近,见于沿海、闽江口、九龙江、晋江、木兰溪。
闽江最多。
6、香鱼俗称溪鳁。
体窄长、为溯河产卵得回游性鱼类,秋冬季于中下游浅滩产卵。
肉细味美,具特殊香味。
分布于沿海、闽江、九龙江、交溪。
7。
花鳗鲡俗称鲈鳗、溪滑。
体重达30~50千克,为大型经济鱼类。
栖于山涧、溪流与水库得乱石洞穴中,主食动物性食料,营养丰富。
各江河水域均有分布。
此外,福州鳗鲡、短头鳗鲡与乌耳鳗鲡均为福建省特有种、8。
青鱼俗称乌溜草、栖于水体中下层,主食螺、蚬、蚌等。
为国内传统淡水养殖四大鱼类之一。
9。
草鱼俗称鲩、草鲩。
生活于水体中上层。
草食性鱼类,生长快,为省主要得养殖鱼类、10、长江体长,侧扁。
温水性鱼类。
分布于闽江上游山区得冷水涧中,就是该鱼分布纬度最低得记录、图片暂缺11、赤眼鳟俗称红目鲀、形态与草鱼相似。
主要栖于静水或流速较缓得水域,省内各水系均有分布。
食物以藻类与水生植物为主。
中国常见淡水鱼类名称
中国常见淡水鱼类名称
淡水鱼类是指生活在淡水体系中的鱼类,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复杂,气候变化多端,造成了中国淡水鱼种类繁多,形态种类各异。
这里分步骤为大家介绍中国常见淡水鱼类名称。
第一步:鲤科
鲤科是中国淡水鱼类的代表性群体之一,主要包括草鱼、鲫鱼、鲢鱼、鳙鱼、鳊鱼、鲤鱼等几百个品种。
其中,草鱼是中国最主要的鲤科鱼类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红色食用鱼之一。
草鱼肉质细嫩,味美汁多,常常被用来热炒或是清蒸。
第二步:鲶鱼
鲶鱼是中国淡水鱼种中的优良品种之一,也是中国四大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鲶鱼的肉质鲜嫩,且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等营养成分,因此,广受人们喜爱。
在中国南方地区,鲶鱼是重要的日常菜肴之一。
第三步:黄颡鱼
黄颡鱼是中国南方的一种淡水鱼类,也是中国四大名鱼之一。
黄颡鱼肉质细嫩、口感鲜美,被誉为江南水乡的代表性美食之一。
黄颡鱼常常用来制作黄颡鱼煨汤、黄颡鱼豆腐煲等菜品。
第四步:鳜鱼
鳜鱼是中国淡水鱼类中的稀有品种,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浙江一带的地区。
鳜鱼肉质肥嫩、鲜美可口,其体形长形细小,浑身覆盖着鳞片,是中国高档的食用水产品之一。
第五步:青鱼
青鱼是中国淡水鱼种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生活在淡水泥沙中,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
青鱼肉质细腻、口感鲜美,常常用于制作青鱼汤、青椒炒鱼、青葱烧鱼等菜品。
淡水鱼类是中国重要的食用资源之一,除了以上提到的品种之外,还有很多类别的淡水鱼类可以供人们食用。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人
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中国的淡水资源,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享受美食。
中国常见淡水鱼名称对照,图文并茂教会你认识淡水鱼
中国常见淡水鱼名称对照,图文并茂教会你认识淡水鱼中国常见淡水鱼名称对照,图文并茂教会你认识淡水鱼导语淡水鱼,系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就可称为淡水鱼。
狭义的说,系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阶段如只有「幼鱼期」或「成鱼期」,或是终其一生都必须在淡水域中渡过的鱼类。
下面是淡水鱼有哪些,淡水鱼图片及文字说明,教会你认识生活中最常见的淡水鱼。
鲤鱼(I i y鱼类,中文别名鲤拐子、鲤子、毛子。
鲤科(Cyprinidae )中粗强的褐色鱼,学名Cyprinus carpio 。
原产亚洲,后引进欧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区,杂食性。
鳞大,上腭两侧各有二须,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
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游的习性. 中文学名:鲤鱼拉丁学名:Cyprinus carpio 别称: 鲤拐子、鲤子草鱼(c a o y (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
草鱼的俗称有:鲩、鲩鱼、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厚子鱼(鲁南)、海鲩(南方)、混子、黑青鱼等。
英文名:Grass carp 。
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
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
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
草鱼幼鱼期则食幼虫,藻类等,草鱼也吃一些荤食,如蚯蚓,蜻蜓等。
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
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
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
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草鱼,鲤科。
体延长,亚圆筒形,体长大1m 余。
体青黄色。
头宽平,口端位,无须。
咽齿梳状。
栖息水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
3-4 龄成熟,在江河上游产卵,可人工繁殖。
生长快,最大个体达30kg 左右。
为中国主要淡水鱼类养殖对象。
分布于中国各大水系,肉味美,鱼胆有毒。
中文学名:草鱼拉丁学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别称: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乌青、草苞、草根(东北)、混子螺蛳青(lu 6s i q i n学名青鱼,是鲤形目、鲤科的脊椎动物,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长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比较多,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青、鲢、草、鳙)之一。
40种鱼类名字及图片
40种鱼类名字及图片一、鲫鱼(鲫壳、刀子鱼)鲫鱼是我国最常见的淡水鱼类之一,为鲤科鲫属淡水鱼类的统称,俗称鲫瓜子、土鲫、鲫壳等,全国各地的池塘、溪流、江河、湖库、沼泽等水体中均有分布,杂食性,喜群集而行、择食而居,主要以水生植物、藻类、水生昆虫及幼虫等为食。
二、鲤鱼(鲤拐子、鲤子)鲤鱼是我国最常见的淡水鱼类之一,为鲤科鲤属淡水鱼类的统称,俗称鲤拐子、鲤子、红尾子等,因鳞有十字纹理而得名,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杂食性,荤素兼食,饵谱广泛,觅食时常像猪一样拱食泥土中的种子、虫卵等。
三、草鱼(草鲩、白鲩)草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为鲤科草鱼属淡水鱼类,俗称油鲩、草鲩、白鲩等,因主要以水草为食而得名,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或养殖,草食性,常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等水体中,喜居于水体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
四、青鱼(乌混、螺蛳青)青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为鲤科青鱼属淡水鱼类,俗称乌混、黑混、乌青等,因喜食螺蛳亦称螺蛳青、螺蛳混,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尤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最常见,肉食性,常栖息在水的中下层,主要以螺蛳、蚌、蚬、蛤等软体动物为食。
五、鳊鱼(长身鳊、长春鳊)鳊鱼是我国特有的鱼类,俗称长身鳊、油鳊、长春鳊等,狭义上的鳊鱼主要指鲤科鳊属鱼类,而广义上的鳊鱼则还包括三角鲂、团头鲂等鲤科鲂属鱼类,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尤以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最常见,草食性,主要以藻类及水生植物为食。
六、鲢鱼(白鲢、水鲢)鲢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为鲤科鲢属淡水鱼类,俗称白鲢、跳鲢、水鲢等,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尤以长江中下游和珠江的西江河段最常见,滤食性,常栖息在水体中上层,靠鳃的特殊结构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七、鳙鱼(花鲢、胖头鱼)鲢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为鲤科鳙属淡水鱼类,俗称花鲢、胖头鱼、黑鲢等,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尤以长江中下游和珠江的西江河段最常见,滤食性,常栖息在水体中上层,靠鳃的特殊结构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我国淡水鱼种类及分布情况
五、水产业
水产业是在海洋和江、河、湖、沼等水域中从事捕捞或养殖水生动物的生产事业。它包括了捕捞、养殖、保鲜加工和运销等一系列生产环节,一般以鱼类的捕捞、养殖和加工为主,故有时也习惯地称为渔业。
我国的水产业有淡水和海洋两大部分。
(一) 海洋水产业
海洋水产业就是对海洋中的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和海兽类等水产资源进行人工繁殖、合理捕捞和加工利用的生产事业。它包括了海洋捕捞业和海洋养殖业。目前我国以海洋捕捞业为主。我国海洋水产品中,鱼类产量最大,约占四分之三。
努澜区:其中包括西藏南部、四川、云南西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都流经这里,使东南区和西北高原区的鱼类,通过江流共存于此,如鲮鱼、中华鲅鱼、东坡鱼、平鳍鳅、沙鳅、条鳅、须瞅、鲈鱼、黄缮、乌鳢、中华弓鱼等形成东南区及西北区鱼类群系混合的特点。主要养殖仍是青、草、鲢、鳙、鲤、鲫、团头鲂以及近年大量繁殖的鲤鱼杂交品种等。
鲢鱼
俗称白鲢、家鱼。鲢是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全国各地都养殖,有的地区还实行轮捕轮放,故全年均有生产。鲢体侧扁,头较大,体背部为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均为灰白色。其肉较嫩,肉质较坚实好吃。鲢鱼腹部(胸鳍以下)富含脂肪,肉质软,味极鲜美。因其价廉,适于日常家庭消费
鳙鱼
俗称花鲢、胖头鱼。鳙鱼是优良的淡水养殖品种,为我国主要淡水经济鱼类之一,各地都有生产,以10~12月份产量最多。鳙鱼体侧扁、较高,头大,体背面及两侧面上部微黑,两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腹面灰白色,各鳍均为淡灰色。其肉肥嫩,营养丰富,除肉外,其头部富含胶质鲤鱼 俗称鲤拐子。鲤鱼适应性强,可在各类水域中生活,为广布性鱼类。是养殖的主要对象,也是淡水鱼中总产量最高的一种,全年均有生产,以春秋两季产量较高。鲤鱼体长,略侧扁,背部在背鳍前稍隆起,其外形美观,营养丰富。鲤鱼药用价值亦高,其性味、干、平,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止咳、利尿消肿、安胎通气之功效
淡水鱼种类大全
淡水鱼种类大全淡水鱼种类大全我国常见的淡水鱼种类如下:草鱼、鳊鱼、三角鲂、赤眼鳟、鲢、鳙、鲤、鲫、花、麦穗鱼、达氏蛇、银鲴、条鱼、棒花鱼、黄鳝、白鳝、花鳅、泥鳅、鲶鱼、乌鳢、鳜鱼、鳡、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青鱼、亚洲胡瓜鱼、北鳅、黑龙江杜文鱼、杂色杜文鱼、哲罗鱼、细鳞鱼。
乌苏里白鲑、北极茴鱼、鲟鱼、达氏鳇、狗鱼、大麻哈鱼、花斑裸鲤、新疆重唇角、中华锯倒刺鲃、白甲鱼、波鱼属、大海鲢、鲮鱼、傜山鱼、四须盘、直口鲮、唐鱼、华南鲤等等。
中国淡水鱼的分布北部,多为黄河以北的地区,天气较冷,多产冷水类鱼,如鲟鱼、狗鱼等鱼种,代表性的鱼为狗鱼、大马哈鱼、香鱼、雪鱼、八目鳗、拟赤捎鱼等,人工鱼塘会养大众化的鲤鱼、鲫鱼、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鳟鱼等。
大平原地带,这里指的是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还有辽河下游地带,这是河流湖泊最多的地区,也是我国淡水鱼主产地,鱼种很是丰富,有鲤鱼、鲫鱼、鲢鱼、草鱼、青鱼、鳙鱼、鳊鱼、鲇鱼、鱤鱼、团头鲂鱼、乌鲡、鳗鲡等等,另外,长江的鲟鱼、鳆鱼、鲚鱼,黄河的鲤鱼,太湖的银鱼等,产量都很大,养殖鱼更是什么都有。
西北部,这是中西部高原地带,山地多,水略少,完全大陆性气候,鱼类多为黄爪鱼、弓鱼、裸鲤鱼、江鳅、条鳅等,养殖的鱼则与平原区差不了多少。
东南部,这里特指云贵、两广、福建、海南等地区,与北部相反,这里多为暖水性鱼,由于处亚热带,鱼种更是繁多,有鲮鱼、花鳅、沙鳅、平鳍鳅、爬岩鳅、扁头平鳅、腊光长鳅、中华鲅鱼、鳗鲡、东坡鱼、卷口鱼、小吻鱼、胡子鲇、长鳍鳍鲇、斗鱼、黄鳝、攀鲈等。
养殖的鱼多为鲢鱼、鳙鱼、青鱼、草鱼、鲮鱼、罗非鱼等。
西南部,这里指西藏南部、云南南部和四川、重庆等地。
这里有几条大江流过,连接了东南地带,也就有了鲮鱼、鲈鱼、沙鳅、条鳅、平鳍鳅、中华鲅鱼、东坡鱼、乌鳢、弓鱼、黄鳝等西北鱼种和东南鱼种的混合鱼种养殖鱼仍是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鲤鱼、鲫鱼等。
闽东盛产的鱼
闽东盛产的鱼一、鱼类常见海水鱼类约72种,常见淡水鱼类约38种。
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鱼留科鱼类、鳗科鱼类、鳐鱼工科鱼类以及石斑鱼、梅童鱼、大黄鱼、黄菇鱼、凤尾鱼、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香鱼等30多种。
主要捕捞鱼类有大黄鱼、带鱼、鳓鱼、丁香鱼、鲨鱼、马鲛、鲳鱼、海鳗,均占捕捞生产的一定比重。
而属近内海种类的梅童鱼、青鳞鱼、四指马鲅、龙头鱼在渔业产量中波动较大。
福鼎县秦屿晴川湾海区,常有大鱼搁浅。
清嘉庆九年(1804年)十一月,秦屿搁浅鲸鱼8条,大者4000公斤,小者500多公斤。
1985年12月22日,在秦屿打水岙有12条抹香鲸搁浅,最大的体长16米,重20吨;小的长12米,重15吨。
大黄鱼 80年代以前,为闽东渔场主要捕捞品种之一,全区平均年产4000~5000吨。
最高的1962年产量高达3万多吨,最低的1965年仅800吨。
1978~1981年冬汛,省内外1000多对机帆船大围缯和对网作业集中闽东渔场围捕越冬大黄鱼,每个汛期,捕获大黄鱼约3~4万吨。
由于捕捞过度,闽东渔场大黄鱼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产量骤减。
1992年,年产量仅120多吨。
带鱼为闽东渔场主要捕捞品种之一全区平均年产5000吨,最高年份产量可达3.15万吨。
渔获量历年居各种海洋鱼类之首。
1992年,年产量为12000吨。
鳓鱼福鼎县台山列岛周围是鳓鱼产区,这福建省6个鳓鱼产卵场之一全区平均年产500吨,最高年份产量达2810吨。
1992年,年产量为590吨。
鳀鲳鱼闽东沿海均有生产,其中主产区兰园海域占80%~90%,年产量在全区捕捞产量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1992年,年产量为5000多吨。
丁香鱼盛产于四石霜、台山、七星及嵛山等渔场。
产量不大。
二、虾、蟹类全区虾、蟹类约有70多种,以热带、亚热带沿岸虾蟹类为主。
经济价值较高的虾、蟹类有长毛虾、中草药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新对虾、管鞭虾、鹰爪虾、毛虾、锯缘青蟹、梭子蟹、河蟹、日本眼蟹等10多种。
巴浪鱼的营养价值是怎样的
巴浪鱼的营养价值是怎样的关于《巴浪鱼的营养价值是怎样的》,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们日常生活一直能吃到许多的食材,尤其是淡水鱼常常服用对我们的人体有很多的益处,并且鱼类的味儿也是较为美味的,在其中巴浪鱼便是我们日常生活常常能吃到的一种淡水鱼,可是我们对它的营养成分掌握确是很少的,可是以便可以从巴浪鱼中获得营养成分,我们就需要掌握它的营养成分,下边我们一起掌握下巴浪鱼的营养成分是如何的。
巴浪鱼的营养成分:蓝圆鲹,英文名字: brown-striped mackerel scad,鲈形目鲹科圆鲹属的一种。
别称池鱼,巴浪鱼。
体纺锤形,稍侧扁。
脂上眼睑比较发达,前后左右均达眼中间,仅眼瞳中央外露一长缝。
上颚后端开发较钝圆。
体被圆形鳞。
有侧线,侧线直线部的所有或绝大多数上具棱鳞。
胸鳍长与头长之比随鱼身的尺寸而异。
背鳍前侧上顶有一白斑病。
暖水溶性上层社会淡水鱼,遍布于我国海南到日本国南边;在南海关键遍布于中国福建沿岸地区,为东海经济发展淡水鱼之一。
生活习性蓝圆鲹为暖水溶性上层社会淡水鱼,具洄游生长习性,喜结群。
以桡足因、介形类、萤虾、鳞虾、七星鱼等为食。
聚类分析法的结果显示,蓝圆鲹叉长200mm是其进食趋向的转折点,低于这一叉长的蓝圆鲹以蜉蝣甲壳类主导,超过这一叉长的以觅食中小型淡水鱼主导,伴随着叉长的扩大,蓝圆鲹大量的以游水小动物为食。
依据蓝圆鲹进食鱼饵的种群转变,南海蓝圆鲹的营养级为 3.55,归属于浮游动物和游水小动物混和食性的肉食动物淡水鱼。
蓝圆鲹的进食类型有80多种,蜉蝣甲壳类(关键包含蜉蝣甲壳类幼体、磷虾和桡足类等)和中小型淡水鱼为其关键食材种群。
若按相对性必要性指数值百分数(IRI%)排列,优点鱼饵类型最大的是七星底灯鱼(IRI%为40.44%),次之是口虾蛄Alima幼体(IRI%为14.24%)、中国太平洋磷虾(IRI%为11.26%)等。
数据分析检测说明,蓝圆鲹的空胃率和平均胃圆润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换和叉长转变(P。
福建省大宗淡水鱼养殖现状调查与分析
随着养殖 产业的不断发展 ,养殖规 模不断壮大 ,水产品养殖与质量安 全问 题 日益凸显 ,由于养殖环境 的恶化 和养 殖资源的过度利用 .导致大宗淡水鱼类 病害发生的频 率增 加 , 病原增 多 、 围较 范 广、 突发性强 、 流 淡 水 鱼 产 业 的 发展
病害防疫 和控制工作难度加大 。面对病 情养 殖户缺乏专业的防治技术 ,且对 于 水产 品质量安全意识单薄 ,导致水 产品
药物使用不规范 , 物残 留问题严重。随 药 着人 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市场对食 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逐渐上升 ,因此如
渔紫致 富指南 2 28 0— 1
—1 3—
何有效控制病 害的发生 , 高水产 品质量 提 是促 进大宗 淡水 鱼类产业 健康 发展 的重 要前提。
2 品种 改 良进 程较 慢 , 质 退 化 问题 . 种
突出
考。
1加 快病 害防治技 术普及 和新 疫 苗 .
研 制
地方政府应重视产学研 结合 , 加快研 究成果 的应用 推广 , 使最新 的病害防治技
以 下几 个 方 面 1 病 害 防 控 与 食 品安 全 问题 日益 凸 .
显
数据变化情况 , 结合实地考察 结果 , 对福 建 省大宗淡 水鱼类养殖现状有 了更深刻
的 了解 , 时也 发 现 了不 少 问题 。 将 福 同 现
建省大 宗淡水鱼类 养殖状况和存在 问题 总结如下 。
福建省大宗淡水 鱼养殖现状调查与分析
福建省作 为我 国主要 的水 产品养殖 大省之一 ,0 0年全 省渔业 经济总 产值 21 19. 4 59 4亿元,渔 民人均 收人 9 6 元, 1 8 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 比全省农 民人均收入高 出 1 4 元;水产 品出 口创汇达 2 . 71 68 3亿
土鲮鱼最大能长多大?
土鲮鱼最大能长多大?土鲮鱼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种,别称雪鲮、鲮公、雪鲃等,我国除了福建南部外只分布在北纬25°以南的海南岛、台湾、珠江、澜沧江及元江等地,尤以珠江西段最常见,下面来看一看土鲮鱼最大能长多大吧!一、鱼种定义土鲮鱼是常见的一种鲮鱼,别称雪鲮、鲮公、雪鲃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鲮属淡水鱼类,在珠江流域是江河捕捞和池塘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具有饲料来源广、抗病力较强、养殖效益高等优点,尤其在肥水塘中更是非养不可。
二、个体论述土鲮鱼一般在500克以内,最大个体可达4千克。
土鲮鱼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不管是红烧还是炖汤都非常美味,最著名的莫过于豆豉鲮鱼,但土鲮鱼的个体普遍都不大,常见个体一般在500克以内,最大个体可达4千克。
三、产地分布土鲮鱼是热带及亚热带淡水鱼类,喜高温,不耐低温,水温低于14°C时停止摄食,水温低于7°C时很快就会死亡,我国除了福建南部以外只分布在北纬25°C以南的海南岛、台湾、珠江、澜沧江及元江等地,尤以珠江西段最常见,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生活习性1、环境:土鲮鱼是中下层鱼类,最适生存温度25~30°C,生存临界水温7~32°C,水温高于31°C或低于15°C时摄食积极性逐渐减弱,水温低于13°C时停止摄食,水温低于7°C时不能生存。
2、食性:土鲮鱼是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以植物性食物为食,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体长1.4厘米以上时摄食浮游植物,体长4厘米以上时主要以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等为食。
3、繁殖:土鲮鱼是卵生型鱼类,一般3龄可达到性成熟,繁殖期4月下旬至7月上旬,产卵时雌鱼先将卵产在水中,随后雄鱼排出精子给卵受精,受精卵半浮性,顺水漂流并孵化出稚鱼。
瓯江流域温州段鱼类图谱
瓯江流域温州段鱼类图谱简介瓯江是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福建、浙江两省。
其中,瓯江流域温州段是瓯江下游的一段河段,生态环境优美,水域资源丰富,是众多鱼类的天然栖息地。
本文将为您介绍瓯江流域温州段常见的鱼类,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鱼类,我们将从它们的分类特征、常见的品种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为您做详细介绍。
鱼类分类鱼类在生物学中属于脊椎动物中的一类,具有鳍、鳞等特征。
根据鱼类的体型、口部结构、尾鳍形状和生活习性等不同特征,可以将鱼类分为以下几类:1.鳗形纲(Cyclostomata):包括无颌鱼类,如海丝鳃鱼等。
2.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包括鲨鱼、魟鱼等。
3.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也称硬骨鱼类,是最大的一类鱼类。
包括多数骨鱼,如鲤鱼、鲫鱼等。
在瓯江流域温州段,常见的鱼类主要属于辐鳍鱼纲。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温州段鱼类品种。
常见品种鲤鱼鲤鱼鲤鱼(学名:Cyprinus carpio)属于鲤科,是吃杂食性鱼类,体型较大,体侧呈现银白色,背部略呈暗灰色。
鲤鱼生活在淡水河流和湖泊中,属于温暖水域鱼类。
鳜鱼鳜鱼鳜鱼(学名: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属于白鲢科,是中国特有鱼种。
鳜鱼体型长而侧扁,体侧呈银灰色,鳞片细小。
鳜鱼常见于江河湖泊中,以浅水域为主要栖息地。
黄颡鱼黄颡鱼黄颡鱼(学名:Wangtiaolinsiiensis)属于鳅科,是温州地区典型的淡水鱼类。
黄颡鱼体型圆胖,体色青绿,头部有明显的黄色斑块。
黄颡鱼主要栖息在瓯江河流中,为底栖性鱼类。
以上只是瓯江流域温州段鱼类中的几种常见品种,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品种,如鲫鱼、鲈鱼等,它们都是这一地区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类的生活习性鱼类的生活习性对于它们的栖息地选择、繁殖和捕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瓯江流域温州段鱼类的一些典型生活习性:1.迁徙特性:部分鱼类如鳜鱼会根据季节迁徙,寻找更适宜的繁殖和生活环境。
钓鱼技巧:鲮鱼白天好钓还是晚上好钓
鲮鱼白天好钓还是晚上好钓鲮鱼是常见的淡水鱼类,别称鲮公、雪鲮、花鲮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鲤科、鲮属鱼类的统称,常见的有土鲮、麦鲮、泰鲮等,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地,接下来来讨论下鲮鱼白天好钓还是晚上好钓!一、摄食习性鲮鱼是杂食性鱼类,在自然环境下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其中鱼苗阶段主要以轮虫、桡足类、小型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为食,幼鱼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藻类等为食,成鱼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等为食,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投喂麸饼、配合饲料等。
二、作钓效果鲮鱼白天好钓还是晚上好钓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取决于水温,原因是鲮鱼属于暖水性鱼类,最适生长水温25~30℃,摄食临界水温14~35℃,水温高于25且低于30℃时摄食积极性最高,水温低于14℃或高于35℃完全停止摄食,从效果上看春、秋季白天比较好钓,炎热的夏季则建议在晚上作钓。
三、天气论述1、气压:气压是钓鲮鱼重要的天气指标之一,原因是气压会影响水体溶氧量,从气压数值上看最佳气压是990~1005百帕,从气压变化上看要尽量选气压骤升或连续升高的天气。
2、雨晴:雨晴是钓鲮鱼重要的天气指标之一,从整体上看濛濛细雨和雨后晴朗天气最适合钓鲮鱼,雷雨天气绝对不能钓鱼,原因是雷雨天高高举起的鱼竿活脱脱就是一根引雷针。
3、风向:风向是钓鲮鱼重要的天气指标之一,从效果上看钓鲮鱼最好的风向是南风或东南风,最差的风向是西风和西南风,在我国民间素有“天刮西南风,气死老钓翁”的说法。
四、钓法技巧1、台钓法:台钓法是钓鲮鱼常用的钓法,窝料用酒米、花生麸、菜籽饼等,饵料用蚯蚓、麦粒等自然饵或南北鲮、诱鲮魂等商品饵,鱼钩用新关东钩、袖钩、海夕钩,子线用0.8号以上,主线用1.2号以上,漂相主抓送漂、顿口和移漂。
2、跑铅钓:跑铅钓是钓鲮鱼常用的钓法,这种钓法是传统钓的一种,特征是铅坠躺在水底且是活动的,最大的好处是抛竿后子线能快速到底以避开闹窝的小鱼层,一旦浮漂上有动作基本上都是死口,因此特别适合小鱼闹窝严重时采用。
鲮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怎么做好吃?
鲮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怎么做好吃?鲮鱼,俗名土鲮、雪鲮、鲮公、花鲮,鲤形目、鲤科,该物种的产地在中国。
那么,它是淡水鱼还是海鱼?据资料显示,鲮鱼是淡水鱼,它是一种生活在亚热带气候温暖地区的鱼类,主要分布在两广、福建、台湾和云南部分地区,也是上述地区的重要养殖品种之一。
一、鲮鱼怎么做好吃?(一)香芋生芪煲鲮鱼原料:鲮鱼2条(净重约500克),芋头250克,北芪25克,果丹皮、各5克,瘦肉100克。
调料:盐5克,色拉油30克,清汤1000克。
制作:1、芋头去皮切4×2厘米的方块。
2.鲮鱼宰杀、去鳞、去鳃后剖腹,去肠肚洗净。
3.锅入色拉油,烧至六成热时放入鲮鱼小火煎2分钟,将鱼身翻过来,再用小火煎2分钟取出。
4.将煎好的鲮鱼肉与北芪、果丹皮、瘦肉、清汤一齐放进瓦煲中,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煲1小时,然后再入芋头块小火煲1小时,加盐调味上菜即可。
特点:汤香不腥,有止渴开胃通肠之功效。
(二)鲮鱼万年青原料:鲮鱼75克,万年青(日本进口的菜干)50克。
调料:盐0.5克,味精1克,美极鲜、葱油各3克,汤300克。
操作程序:1.万年青放冷水中泡软。
锅中加汤烧开,放入万年青煮一下捞出,放碗里。
2.取出罐中的鲮鱼和豆豉斩碎后放在万年青的碗里,再加盐、味精、美极鲜、葱油,拌匀装盘。
要领提示:万年青要泡软,味要调好。
特色点评:鲜香软嫩。
万年青刚进入上海市场,质感优良;鲮鱼味浓干香,两者为伍,相得益彰。
二、鲮鱼的营养价值1、蛋白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的参与,因为体内某些组织的构成元素以及某些酶的合成都是需要蛋白质的参与的,所以蛋白质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每100克的鲮鱼蛋白质含量在18.4克左右,重要的是,鱼类脂肪含量普遍比较低,所以在补充蛋白质的同时,不需要担心脂肪摄入过多,而影响健康。
是身体虚弱、年老等人群滋补的圣品。
2、维生素A维生素A这种元素人体体内是无法自己合成的,必须要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而维生素A与我们的视神经、视网膜等发育有关。
福建常见淡水鱼
福建淡水鱼类共有241种,占全省鱼类总数的29.5%。
其中纯淡水种类187种,回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39种。
福建淡水鱼类资源丰富,仅特有种类就占14种之多。
福建省的中华鲟和胭脂鱼均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现就部分种类简述如下:1.中华鲟体呈梭形,为溯河产卵的回游性鱼类。
平时栖于近海,春夏生活于河口,秋季生殖季节亲鱼成批上溯长江、西江上游产卵。
该种为大型经济鱼类,系国家2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见于福建沿海。
2.胭脂鱼俗称雷公鱼。
体侧扁,背部隆起,成熟个体呈胭脂红色。
为江河中下层鱼类,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大者重达30余千克,系国家2级保护的珍稀动物。
分布于闽江中上游。
3.鲥俗称鲥刺。
体呈长椭圆形,有回游习性,生殖季节亲鱼入闽江口产卵。
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素被誉为名贵的食用鱼。
分布于沿海及闽江口。
4.斑俗称油。
体呈长椭圆形。
生殖期亲鱼进河口产卵,该鱼含油脂较多,味鲜美。
分布于闽江口、九龙江口。
5.风鲚俗称黄刺。
体侧扁而长,为常见的小型鱼类。
栖息于港湾和河口附近,见于沿海、闽江口、九龙江、晋江、木兰溪。
闽江最多。
6.香鱼俗称溪鳁。
体窄长。
为溯河产卵的回游性鱼类,秋冬季于中下游浅滩产卵。
肉细味美,具特殊香味。
分布于沿海、闽江、九龙江、交溪。
7.花鳗鲡俗称鲈鳗、溪滑。
体重达30~50千克,为大型经济鱼类。
栖于山涧、溪流和水库的乱石洞穴中,主食动物性食料,营养丰富。
各江河水域均有分布。
此外,福州鳗鲡、短头鳗鲡和乌耳鳗鲡均为福建省特有种。
8.青鱼俗称乌溜草。
栖于水体中下层,主食螺、蚬、蚌等。
为国内传统淡水养殖四大鱼类之一。
9.草鱼俗称鲩、草鲩。
生活于水体中上层。
草食性鱼类,生长快,为省主要的养殖鱼类。
10.长江体长,侧扁。
温水性鱼类。
分布于闽江上游山区的冷水涧中,是该鱼分布纬度最低的记录。
图片暂缺11.赤眼鳟俗称红目鲀。
形态与草鱼相似。
主要栖于静水或流速较缓的水域,省内各水系均有分布。
食物以藻类和水生植物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淡水鱼类共有241种,占全省鱼类总数的29.5%。
其中纯淡水种类187种,回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39种。
福建淡水鱼类资源丰富,仅特有种类就占14种之多。
福建省的中华鲟和胭脂鱼均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现就部分种类简述如下:1.中华鲟体呈梭形,为溯河产卵的回游性鱼类。
平时栖于近海,春夏生活于河口,秋季生殖季节亲鱼成批上溯长江、西江上游产卵。
该种为大型经济鱼类,系国家2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见于福建沿海。
2.胭脂鱼俗称雷公鱼。
体侧扁,背部隆起,成熟个体呈胭脂红色。
为江河中下层鱼类,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大者重达30余千克,系国家2级保护的珍稀动物。
分布于闽江中上游。
3.鲥俗称鲥刺。
体呈长椭圆形,有回游习性,生殖季节亲鱼入闽江口产卵。
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素被誉为名贵的食用鱼。
分布于沿海及闽江口。
4.斑俗称油。
体呈长椭圆形。
生殖期亲鱼进河口产卵,该鱼含油脂较多,味鲜美。
分布于闽江口、九龙江口。
5.风鲚俗称黄刺。
体侧扁而长,为常见的小型鱼类。
栖息于港湾和河口附近,见于沿海、闽江口、九龙江、晋江、木兰溪。
闽江最多。
6.香鱼俗称溪鳁。
体窄长。
为溯河产卵的回游性鱼类,秋冬季于中下游浅滩产卵。
肉细味美,具特殊香味。
分布于沿海、闽江、九龙江、交溪。
7.花鳗鲡俗称鲈鳗、溪滑。
体重达30~50千克,为大型经济鱼类。
栖于山涧、溪流和水库的乱石洞穴中,主食动物性食料,营养丰富。
各江河水域均有分布。
此外,福州鳗鲡、短头鳗鲡和乌耳鳗鲡均为福建省特有种。
8.青鱼俗称乌溜草。
栖于水体中下层,主食螺、蚬、蚌等。
为国内传统淡水养殖四大鱼类之一。
9.草鱼俗称鲩、草鲩。
生活于水体中上层。
草食性鱼类,生长快,为省主要的养殖鱼类。
10.长江体长,侧扁。
温水性鱼类。
分布于闽江上游山区的冷水涧中,是该鱼分布纬度最低的记录。
图片暂缺11.赤眼鳟俗称红目鲀。
形态与草鱼相似。
主要栖于静水或流速较缓的水域,省内各水系均有分布。
食物以藻类和水生植物为主。
在福州地区,该鱼为池塘混养对象。
本属还有高体赤眼鳟,是福建省特有种,分布于九龙江和晋江水系。
12.鳡俗称竿鱼。
一种生活于水体中上层、典型的肉食性鱼类。
因食其它鱼类而被列为害鱼。
省内各水系均有分布。
13.鯮俗称尖头鱼感。
体形与鱼感相似。
性凶猛。
主食鱼类,吞食大量其它鱼苗,对养鱼业危害较大。
分布于闽江水系。
14.鳤俗称金刀。
体细长,略呈圆筒状。
仅见于闽江水系。
15.银飘鱼俗称更薄条。
体长,极侧扁。
江河的上层鱼类,喜成群在水面上飘游。
分布于各水系。
本属还有寡鳞飘鱼,见于福建省九龙江水系。
16.似鱎俗称锯齿鳊。
体形颇似银飘鱼。
分布于晋江水系。
17.餐俗称苦条仔、青条。
外形与银飘鱼相似。
为江河常见的小型鱼类,广布于省内各水系。
18.红鳍鱼伯俗称溪巴力。
体侧扁,栖于缓流或水草茂盛的静水区,主食小型鱼类、虾及水生昆虫。
分布于各大水系。
19.翘嘴红鱼伯俗称翘鼻巴力。
为中上层鱼。
性凶猛,成鱼完全以鱼为食。
是常见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闽江、汀江、木兰溪水系。
本属还有蒙古红鱼伯和戴氏红鱼伯。
20.大眼华鳊俗称大目眶。
体侧略呈长菱形。
生活于水流较缓的溪河。
喜食腐殖质藻类、小鱼及虾。
为山地溪河中小型鱼类。
广布各水系,以闽江上游为最多。
本属还有海南华鳊,见于汀江水系。
21.鲂俗称鳊。
体侧扁,呈菱形。
喜生活于有水草的地方,食性杂。
分布于闽江、木兰溪水系。
22.团头鲂俗称武昌鱼。
成鱼草食,肉细嫩鲜美,名贵经济鱼类。
已作饲养对象。
见于闽江下游。
23.银鲴俗称厚鳞黄尾。
为底栖性鱼类,刮食哇藻、有机碎屑及污泥杂食。
该鱼为闽江上游产量最高的经济鱼类,现已成为池塘、水库混养对象,广布全省各水系。
24.细鳞斜颌鲴俗称厚鳞黄尾。
体形、习性酷似银鲴。
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广布全省各水系。
25.圆吻鲴俗称溪勒。
食性大,饲养简易,闽西地区饲养该鱼有悠久历史。
见于全省各水系。
26.刺鲃俗称溪鱼匡。
体略呈圆筒形。
食性颇杂,为山区溪河中重要的经济鱼类。
分布全省各水系。
鱼鳞较大27.半刺厚唇鱼俗称石板鱼。
为山区常见的食用鱼类。
分布全省各水系。
相似种有北江厚唇鱼。
分布于汀江水系。
28.台湾铲颌鱼俗称苦威。
体呈纺锤形,稍侧扁。
为山区溪流性中小型鱼类。
主食附着性藻类及腐殖质。
是较重要的经济鱼类,分布于全省各水系,闽江上游和九龙江尤多。
29.小口白甲鱼俗称石雷黄。
体形与台湾铲颌鱼相似,栖息于水温较高、水流湍急的溪河中,刮食底层藻类和腐殖质。
分布于汀江和九龙江水系。
30.瓣结鱼为中下层鱼类。
喜激流清水,常出没于石隙间,主食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
见于闽江水系。
31.鱼麦俗称雪鱼。
体长而侧扁。
底层鱼类,喜清水激流,不耐低温,水温低于7℃左右难于生存。
以附着性藻类和腐殖质为主食。
个体较大、生长较快,在上杭、永定已成养殖对象。
分布全省各水系。
图片暂缺32.东方墨头鱼俗称双鼻。
体前部呈圆筒形,向后侧扁。
为溪河激流性鱼类,过底栖生活。
个体不大,但体肥味美。
分布全省各水系。
33.唇鳈俗称竹槁头。
栖息在水温较低、水流湍急的江河中。
常见的食用鱼类。
分布全省各水系。
34.福建华鳈俗称花石斑。
为常见的小型鱼类。
分布闽江和九龙江水系。
35.银色颌须鮈为常见的小型鱼类,广布全省各水系。
同属还有细纹颌须鮈和短须颌须鮈。
36.吻鮈俗称沙条。
体细长,吻部显著突出,为常见的中小型食用鱼类。
分布于闽江、汀江水系。
37.似鮈俗称沙铅。
体近圆筒形,为底层小型鱼类。
分布于闽江、汀江、晋江水系。
38.棒花鱼俗称沙糠。
体形与似鮈相似,但较粗壮。
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本属还有长棒花鱼和乐山棒花鱼。
39.清徐胡鮈体形似棒花鱼,见于闽江水系。
40.蛇鮈俗称竹竿鱼。
体细长,圆筒形。
为底层鱼类,肉质肥美。
广布全省各水系。
41.鲤底栖鱼类,栖息于底质松软,水草茂盛的水域。
食性杂,尤喜食螺、蚌及蚬等。
为福建广泛养殖的鱼类。
42.鲫喜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区,食性杂,以水生植物、有机碎屑为主,肉嫩味鲜,为上等食品。
广布于全省各水系。
为全省广泛养殖的鱼类。
43.鳙俗称红鲢。
体侧扁且高,头肥大,体侧密布黑色斑点。
该鱼为中上层鱼类,主食浮游动物,生长快,个体大。
是淡水养殖的主要鱼类之一。
44.鲢俗称白鲢。
体形酷似鳙。
体色银白无黑斑。
栖息于水体的上层,主食浮游植物,是养殖的重要鱼类。
青鱼、草鱼、鲢和鳙为我国著名的淡水养殖鱼类,俗称“四大家鱼”。
45.广西华平鳅俗称爬石鱼。
为福建省新记录种。
见于汀江水系。
46.拟腹吸鳅俗称壁虎。
体前部平扁,后部侧扁。
为溪流性小型鱼类,是福建特有种。
分布于闽江、晋江、木兰溪水系。
本属还有长汀拟腹吸鳅、圆斑拟腹吸鳅和九龙江拟腹吸鳅,均属本省特有种。
47.纵纹原缨口鳅为福建省特有种,仅见于闽江水系。
还有裸腹原缨口鳅。
亦属福建省特有种。
48.缨口鳅俗称石贴。
产于闽江中上游,为福建省特有种。
本属还有斑纹缨口鳅和花尾缨口鳅,也是福建省特有种。
49.长薄鳅俗称沙泥鳅。
体长,尾柄较高。
底层鱼类,是鳅科中最大的一种。
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还有闽江扁尾薄鳅,为福建省特有种。
50.花斑副沙鳅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51.美丽条鳅分布于汀江和漳江水系。
同类还有横纹条鳅和无斑条鳅。
52.泥鳅俗称胡溜,为最常见的小型鱼类,分布广,产量高。
53.胡子鲇又称塘虱体形长,向后侧扁,头平扁。
为福建省常见的中小型鱼类。
生活于河川、池塘、水草茂盛的沟渠、稻田或洞穴内。
夜间出穴捕食各种小型动物。
54.南方大口鲶俗称大喉鲶、大种鲶。
体长,前部粗壮,后部侧扁。
头宽扁。
生活于江河、水库的深水区。
为大型经济鱼类,大者可达40千克。
性凶猛,肉食。
见于闽江水系。
55.黄颡鱼俗称黄鮟、草鮟。
体前部宽扁,后部侧扁。
为常见的小型鱼类,可食用、药用。
56.鳗尾鱼央俗称黄鲶。
体长,侧扁。
为山涧溪流性的小型鱼类。
分布于闽江上游。
图片暂缺57.叉尾鮠俗称长鱼安。
体形与黄颡鱼相似。
为小型底栖鱼类。
常栖息于有泥沙的小溪河中。
分布于闽江上游。
茭溪等水系。
58.福建纹胸鮡俗称菜骨。
体前部平扁,后部侧扁。
为山涧急流中的小型鱼类。
贴背于石头上,匍伏爬行。
分布于九龙江、汀江、茭溪等水系。
59.黄鳝俗称田鳝。
体细长,呈鳗鱼形。
喜钻洞穴居,昼伏夜出,摄食动物性食料,该鱼为常见的经济鱼类,肉味鲜美。
广布各淡水水域。
60.鳜俗称桂鱼。
吻尖,口大,肉嫩味美,是上等食用鱼类。
广布于全省各水系。
61.鲈形态与鳜近似,为近岸浅海鱼类,喜栖于河口,也能生活于淡水中。
性凶猛,主食鱼类和甲壳类。
为大型经济鱼类,分布于沿海及闽江、九龙江、木兰溪等水系。
62.攀鲈俗称刺鲫。
有辅助呼吸器,缺水或离水后不易死。
见于九龙江、漳江等水系。
产量较高。
63.尖头塘鳢俗称乌猪。
栖于河川及河口附近。
摄食小虾、小鱼等,体肥味美。
64.斑鳢俗称草厉。
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区。
性凶猛,以鱼、虾为主要食料。
因营养丰富而被视为补品。
广布于各水系。
65.大刺鳅俗称锯齿泥鳅。
为中小型鱼类。
在汀江水系较为常见。
本文件仅供学习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