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惊梦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读后感 读书报告 人文经典读书笔记小论文 论《游园惊梦》的艺术价值

读后感 读书报告 人文经典读书笔记小论文 论《游园惊梦》的艺术价值

论《游园惊梦》的艺术价值《游园惊梦》是独具艺术性,艺术价值丰富的小说。

全篇引人入胜,跌宕起伏,艺术特色鲜明,让我回味无穷,让我深究。

小说《游园惊梦》是台湾作家白先勇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创作于1966年。

自出版后,引起了白先勇小说研究的高潮。

欧阳子女士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中短篇小说类型来论”,它“是最精彩最杰出的一个创作品”[1],现在它也是各大专院校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必授”篇目。

在笔者看来,《游园惊梦》之所以能引起这样巨大的反响是因为这部作品的经典性。

刘象愚先生在《经典的解构与重建——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中指出,所谓经典性就是指经典的本质性特征: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实质上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以及无限的可读性。

[2]《游园惊梦》讲述了一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将军夫人在迟暮之年应当年南京唱曲时的姐妹窦夫人之邀前往台北赴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向读者传达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没落的叹息,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小说在遵循传统写作的同时大胆运用意识流手法,跨越时空的限制,使小说有了无限的可读性。

本文就从这部小说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意识流手法两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白先勇从小接触、喜爱、熟悉《红楼梦》,小说《游园惊梦》就是在《红楼梦》的影响下写成的。

他曾说过:“我觉得中国文字不长于抽象的分析、阐述,却长于实际象征性的运用,应用于symbol(象征),应用于实际的对话,像《红楼梦》,用象征讨论佛道问题,用宝玉的通灵玉,用宝钗的金锁……”[3],在《红楼梦》的影响启发下,白先勇运用象征手法,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象征的意义,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自然而然地寓象征于现实的描写之中。

首先,作者给女主人公起了“蓝田玉”这个名字,这具有相当明显的象征含义。

蓝田之玉是中国神话中最美最贵的玉石,李商隐就有一句诗曰:“蓝田日暖玉生烟”(其他月月红、天辣椒等艺名,亦有象征性:月月红即月季花,每月开,贱花也。

昆曲《游园惊梦》赏析

昆曲《游园惊梦》赏析

昆曲《游园惊梦》赏析一、昆曲有关昆曲的最早记载,大概要算《径林续记》中的叙述:朱元璋有一次问昆山耆旧周寿宜,说:“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可知昆山腔在明初已为朱元璋所知,元末明初至今昆曲已流传有六百年历史。

昆山紧邻苏州,南宋以来这一地区就以福庶名满全国。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文荟萃、名胜古迹多存的繁华所在。

多少才子佳人、名人轶事出现在这个昌盛、富贵的风流之地。

明朝苏州一带戏曲的勃兴与当时的经济和商业活动有关,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给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作为民间声腔的昆山腔,是一种群众性的集体创作,流传于吴中一带。

后来渐渐得到一些社会上的著名歌唱家的重视。

这些歌唱家们声腔丰富,讲究唱法,善于吸收和改革。

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弋阳腔是当时的“四大声腔”。

在众多曲家之中,最后能存菁去芜地集大成,并且把歌唱技法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民主而加以分析的,就是被后世尊为“曲圣”的魏良辅。

魏良辅虽不能说是昆腔的创始人,但他苦心钻研,改良南曲,因而提高了昆腔艺术,建立了独特的歌唱体系,这个功劳是大大的。

比魏良辅稍晚,而与他齐名的梁伯龙,是创作第一部用昆腔演唱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作者,从此,昆腔由清曲进入到剧曲。

《浣纱记》无疑是昆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这其间,足以传世的传奇作品不少,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

而《牡丹亭》更是汤显祖的抗鼎之作,数百年来一直被尊奉为传奇的圭臬。

二、汤显祖与《牡丹亭》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江西抚州俯人。

我国最伟大的戏曲家之一。

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一五五零年旧历八月十四日。

玉茗是指极品白色的山茶花,而汤显祖酷爱白山茶。

他的堂前就有一株山茶亭亭玉立,所以就叫“玉茗堂”。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是当年汤显祖写成《牡丹亭》后的心情写照。

他的“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梦》、《南柯记》,各自贯穿的思想精髓分别是:情、侠、仙、佛。

简论白先勇小说运用现代手法的艺术特色

简论白先勇小说运用现代手法的艺术特色

简论白先勇小说运用现代手法的艺术特色白先勇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又接受西方文学的熏陶,其小说融会中西,、兼收古今,现代手法的运用自然而纯熟。

一、西方现代派小说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游园惊梦》通篇贯穿了钱夫人的意识流动。

作品明写钱夫人赴宴的过程,暗写她在赴宴过程中的心态。

整个宴会进行的过程,就是钱夫人意识流动的过程,戏内戏外演着的同样内容勾动钱夫人的意识不断流泻,将钱夫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没落感展露无遗。

作品因此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白先勇的小说突出特色是融会中西、兼收古今,既富古典美、又具现代感。

既继承了民族的写实传统,如对人物精雕细刻的描绘、细节的渲染等,同时又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

《游园惊梦》中用写实手法描写钱夫人的肖像外貌、服饰、发型、对话,用意识流写她的回忆、幻觉、潜意识,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派作家倡导的一种无意识、非理性的写作技巧,白先勇将它做了有意识、有目的的安排和选择,注意外在写实与内在意识流相辅而行,使刻画的人物既有生活面的广度,又有心理的深度,并注意人物出现意识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做到水到渠成、自然流畅。

窦夫人宴请宾客与钱夫人当年在南京为桂枝香过生日的排场派头;“专拣自己姐姐往脚下踹”的蒋碧月与抢夺亲姐姐心爱男人的月月红都爱穿红色旗袍,性格做派极其相似;程参谋与郑参谋的善解人意,乃至宴会的宾客都有相合之处。

钱夫人因此触景生情再加上多喝了几杯花雕酒,从而意识肆意流动。

二、象征手法的运用。

《永远的尹雪艳》中最突出的现代派手法无疑是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他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象征、暗喻的意义,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自然而然地寓象征、暗喻于现实的描写之中。

“尹雪艳”是一种象征,“永远”代表了她的不老,象征着那个腐朽没落时代仍然存在,出入尹公馆的人士,纵然有些是过了时的,但他们有他们的身份,有他们的派头。

一进到尹公馆,大家都觉得自己重要,即使是十几年前作废了的头衔,经过尹雪艳娇声亲切的称呼,也如同受过封赏一般,心上恢复了不少的优越感。

白先勇游园惊梦

白先勇游园惊梦

白先勇游园惊梦1、简析《游园惊梦》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游园惊梦》发表于1966年。

作品通过女主人公蓝田玉的一次赴宴经历的叙述,描写了这位守寡的将军夫人悲剧性的命运遭际,反映了原国民党上层阶级撤离大陆后的境遇变迁和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实,塑造了蓝田玉等几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人物对世事无常的沧桑感受。

艺术特色:小说以钱夫人为视角,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着重呈现了她的内心活动;同时运用了戏剧穿挺,将古典戏剧的情节和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处境和悲剧命运相互对照。

另外还通过性格化的对白,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强化了艺术氛围和悲剧主题。

在叙述和表现的手法上,作者成功地熔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多种艺术手段与一炉。

动用戏剧穿挺,突出人物特色:小说以钱夫人为视角,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着重呈现了她的内心活动;同时运用了戏剧穿挺,将古典戏剧的情节和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处境和悲剧命运相互对照。

戏剧中的对白,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将戏剧的舞台和人生的舞台,戏剧化的人生和人生的戏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整个作品主题不仅深沉而且富有韵味。

2、简析蓝田玉的形象钱夫人蓝田玉是出身卑微的昆曲优伶,因一曲《游园惊梦》而被钱将军看中,一夜之间成了将军夫人,享尽了荣华富贵。

她一方面感激年老的钱将军对自己的忠爱,一方面又与郑参谋幽会,内心陷于矛盾和痛苦之中。

在一次演唱中,她无意间发现自己的情人另有别恋,急怒之下竟失去了嗓音。

钱将军一死,她又在一夜之间,成了落魄夫人,在台南伶仃度日。

蓝田玉她代表了国民党上层阶级中的懦弱典型,作者对她寄于了深切的同情和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深沉的悲凉。

作者简介:白先勇,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著有短篇小说集《玉卿嫂》、《纽约客》、《台北人》及长篇小说《孽子》等。

游园惊梦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技巧

游园惊梦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技巧

流水落花春去也——浅谈《游园惊梦》的思想主题和创作技巧08级中师本2班苏慧敏080101231摘要:《游园惊梦》之所以在海内外获得广泛好评,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作者成熟的小说创作技巧和意蕴深远的思想主题是分不开的。

纵观小说的创作技巧和思想主题,在小说的创作技巧上,主要体现为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和叙述视角的灵活转变;在思想主题上,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穿插若干回忆,体现出世事变迁的思想”,展现的是历史与人生的交融。

关键词:思想主题叙述视角意识流发表在1967年台湾《现代文学》第三十期的小说《游园惊梦》,是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台北人》的扉页上,白先勇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感时伤怀的《乌衣巷》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由此,可见在这本集子深深地蕴含着作者难以排解的沧桑感、兴亡感和怀念感,对过去繁华的追思与回忆时刻在回旋。

在《台北人》所有的小说中,《游园惊梦》的篇幅几乎比其他小说长一倍,同时它也是《台北人》中公认的写得最好、最见作者文学功底的一篇小说。

许多评论家对这篇小说赞誉有加。

著名评论家欧阳子甚至宣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中短篇小说类型来论,白先勇的《游园惊梦》是最精彩最杰出的一个创作品。

”白先勇也毫不掩饰自己对这篇小说的喜爱之情,自称它是“整个写下来,最苦、最美的一篇”,“下了最大的功夫。

”《游园惊梦》之所以在海内外获得广泛好评,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作者成熟的小说创作技巧和意蕴深远的思想主题是分不开的。

纵观小说的创作技巧和思想主题,在小说的创作技巧上,主要体现为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和叙述视角的灵活转变;在思想主题上,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穿插若干回忆,体现出世事变迁的思想”,展现的是历史与人生的交融。

一、思想主题《游园惊梦》以“钱夫人到达台北近郊天母窦公馆的时候”作为开端,以钱夫人为打发等待接她离开的汽车这一时间里而与窦夫人的交谈而结束。

《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创作解读

《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创作解读

《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创作解读【摘要】本文将围绕《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展开解读。

在将介绍该戏剧的背景和概述。

在将从室内乐戏剧的特点入手,探讨《牡丹亭·游园惊梦》的创作背景、剧情解读、角色分析及音乐与戏剧的结合。

结论部分将讨论该作品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成就。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该室内乐戏剧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欣赏和理解这部经典作品。

【关键词】室内乐戏剧、《牡丹亭·游园惊梦》、创作背景、剧情、角色、音乐、结合、创作意图、艺术成就1. 引言1.1 背景介绍《牡丹亭·游园惊梦》是中国明代戏剧作品,是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部戏剧由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于1598年问世。

汤显祖本是南京市民,后来成为明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明代,戏曲文学的创作逐渐形成独立的系统,各种形式的传统民间戏曲逐渐加入了古典文学的影响,形成了以“南戏”为代表的一种剧种。

南戏在整个明代戏曲创作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牡丹亭·游园惊梦》则是南戏的代表作之一。

《牡丹亭·游园惊梦》的创作背景是明代文学繁荣的时代,当时正值明代文学黄金时期,文人雅士纷纷加入文学创作的热潮中。

汤显祖在这个时代里脱颖而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其中《牡丹亭·游园惊梦》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部戏剧以爱情悲剧为主题,情节曲折,角色塑造深刻,音乐与戏剧的结合更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整个明代戏曲史上,这部作品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1.2 戏剧概述《牡丹亭·游园惊梦》是一部经典的室内乐戏剧作品,由中国著名作曲家、剧作家赵孟頫创作。

该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一朵奇葩。

其剧情曲折、情节跌宕、人物性格鲜明,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牡丹亭·游园惊梦》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主要角色包括柳梦梅、杜丽娘、刘宗敏等。

从《游园惊梦》看白先勇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游园惊梦》看白先勇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2015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5-04-23作者简介:刘芳(1980—),女,冀中职业学院高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从《游园惊梦》看白先勇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刘芳(冀中职业学院,河北定州073000)[摘要]一个被旅美学人夏志清赞誉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的台湾作家———白先勇。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不自觉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内涵以及关于现实意义的思考。

他以与众不同的题材和奇特的创作手法、创作视角进入了读者的眼中。

他不寻常的身世带给了他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这种经历既有快乐的,也有痛苦的。

但是,痛苦的生活经历居多,因此,他的创作中带有浓厚的感伤主义色彩。

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灵感,基于现实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大家的共鸣。

《游园惊梦》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对于《游园惊梦》,本人将结合作者的生活体验、文艺思想、创作历程等方面来解读该文本的创作艺术技巧和文本的审美情趣,以此来探析白先勇先生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游园惊梦》;白先勇;创作技巧;审美情趣;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5]专辑-0344-02一、生活经历白先勇,他有着不寻常的身世。

他1937年在广西桂林出生,童年在重庆度过,之后随着父母移到南京、台湾等地方。

1963年赴美国留学,成为飘零者。

由于他的父亲白崇禧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所以,他随着父亲一直漂泊,找不到安定的住所。

之后,他随父亲来到了台湾。

他的创作很丰富,短篇小说集有《纽约客》、《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等,散文集有《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而《台北人》主要描写出的是各种人物怎样随着时代的衰落而走向人生绝境的。

而其小说中的一篇即《游梦惊园》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

二、文艺思想白先勇的文艺思想不是简单的中国传统思想,也不是只吸收西方的现代思想,而是将中国传统的与现代西方的相结合,相融合。

白先勇《游园惊梦》赏析

白先勇《游园惊梦》赏析

历史沧桑与世事变迁的慨叹——《游园惊梦》赏析《游园惊梦》是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

发表于1966年。

作为国民党高层的后裔,白先勇经历了家族由炙手可热到门可罗雀的巨变,而从大陆到台湾的经历,更增加了他对人生的认识和历史沧桑感。

因此,在他的笔下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曾经显赫、辉煌的人物,看到他们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承受。

《游园惊梦》就是这样一篇慨叹身世和沧桑巨变的代表作。

作品分析:主题作品通过对女主人公蓝田玉的一次赴宴经历的叙述,描写了这位守寡的将军夫人悲剧性的命运遭际,反映了原国民党上层撤离大陆后的境遇变迁和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人物世事无常的沧桑感。

人物作品描写了几位性格各异的国民党遗老、夫人的形象。

其中,尤以主人公蓝田玉最为出色。

蓝田玉是钱将军的遗孀,是国民党上层贵族没落者的代表。

她原是出身卑微的昆曲优伶,因一曲《游园惊梦》被钱将军看中,一夜间成了将军夫人,在南京风光一时。

她感激老将军对自己的钟爱,使自己享尽了荣华富贵,但又与郑参谋打得火热,暗中幽会。

当发现自己的情人已暗中移情别恋时,情急之下她竟失去了嗓音。

钱将军死后,她又在一夜之间成了落魄夫人,在台南伶仃度日。

当她应三阿姐(桂枝香)——窦夫人之邀,到台北赴宴时,面对昔日十分落魄,如今浑身珠玉的三阿姐,蓝田玉不禁感慨万分。

尽管她仍穿着那件绿汪汪翡翠似的旗袍,却永远失去了在秦淮河上唱戏时的姐妹情深,她再不能唱出那折子戏《游园惊梦》了。

当曲终人散,她更深的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冷酷:时间让历史变成了伤痛,让情意消弭,让古老的艺术衰败;而人世的沧桑,使往日的显赫声威,早已消散,昔日的将军府,也早已易人,现在只剩下自己,只剩下满目悲凉和历尽沧桑的感受。

艺术特色白先勇是一位既具有着良好的中国文化传统,又受过完整西方思想和艺术熏陶的作家。

是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的中坚。

在其代表作《游园惊梦》中,显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首先,在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上,作家成功地熔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多种艺术手段于一炉。

白先勇游园惊梦艺术特色和主题

白先勇游园惊梦艺术特色和主题

白先勇游园惊梦艺术特色和主题
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成为了文学界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中国近代历史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苏小姐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园林,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与混乱。

本书以游园为线索,将主人公苏小姐的经历与中国近代历史相结合,融合了诗歌、戏剧、小说、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了白先勇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园中不同人物的心态、情感与命运,深入探讨了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和矛盾。

小说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对历史的回溯、对时代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探索上。


先勇通过描写园林中的各个角色,深入探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封闭,以及人们在特殊时期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

他透过苏小姐的眼睛,触碰到了个人的命运与传统文化的破碎,呈现出了一幅人性与历史呼应的画卷。

《游园惊梦》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探索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人性的
弱点与坚韧。

通过描绘园林中的情节和人物,白先勇展示了他对文化、历史、人性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被誉为白先勇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不仅展现了作者卓越的写作技巧,也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论《游园惊梦》与《远山淡影》中意识流手法的对比

论《游园惊梦》与《远山淡影》中意识流手法的对比

&学教育2。

胃a m 论《游园惊梦》与《远山淡影》中意识流手法的对比®炼雅内容摘要:白先勇先生的短篇小说《游园惊梦》,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就在于其意识流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 在石黑一雄的小说《远山淡影》中同样得到充分展现,这两部小说都以“回忆”为基本载体,在各自文本中又显现 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回忆结构时间改变白先勇先生的短篇小说〈游园惊 梦 >,将中国传统文学文化与现代主 义技巧完美结合,是当代短篇小说中的一部杰作。

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 雄在《远山淡影》中也展现出异曲同 工之妙,将日本文学传统中的“物哀" 理念与现代主义技巧熔于一炉。

这两 部小说都体现出“民族的”与“世界 的"融合。

本文主要从意识流的角度 来分析两部小说的异同。

一.意识流中“回忆”的构成方式白先勇先生在回忆《游园惊梦》的创作时说道:“我写这篇小说时写 了五次,前三次用比较传统的手法写 内心活动,我都不满意。

起初我并没 有想到要用意识流手法。

女主角回忆 过去时的情绪非常强烈,有音乐、戏 剧的背景,为了表达得更好,尝试用 了意识流手法。

"®在这篇小说中,意 识流手法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 境界。

意识流是基于人物的记忆流动 来展开的,因此/记忆”经常需要叙 述的展开和故事的呈现。

在《远山淡 影》中,石黑一雄的"记忆书写”在一 定程度上也属于意识流范畴,正如书 中所说:u回忆,我发现,可能是不可 靠的东西。

n构成《远山淡影》这部小 说的是主人公悦子零碎的回忆,而在 悦子的回忆中,却充满了矛盾和空 白。

石黑一雄跳脱出了传统范畴,釆 用了代言体的形式来表现意识流,这 是对传统形态意识流的颠覆和创新。

石黑一雄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 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

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 会。

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 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 发生了什么。

白先勇游园惊梦

白先勇游园惊梦
其次,小说中多处运用了戏剧穿插,将古典戏剧的情节、气氛与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处境和悲剧命运相互对照。钱夫人彻底沉浸在戏曲营造的氛围之中,她的意识流动、情绪起伏都与《皂罗袍》《山坡羊》等曲牌的唱词、节奏相关。读者捕捉了昆曲的旋律.领悟到唱词的意蕴,也就可以洞悉到钱夫人纷繁复杂的心理世界。不仅如此,文中多处对景物、衣饰、人物个性的描写,都与《红楼梦》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通过对服饰装扮的描绘和言行举止的刻画勾勒人物性格特征,如钱夫人游园时的“移步换景”,通过她的眼去观察窦公馆的尊贵荣华和窦夫人的春风得意,这就让人想起黛玉进贾府时的情形,而天辣椒出场时的先声夺人,就跟王熙凤迎接黛玉的情景十分相似。
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内视角,便于深度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为了创造‘旧事重提’或‘过去再现’的印象效果,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大量运用了‘平行’技巧。”③此时窦夫人的宴会情景跟当年钱夫人在南京为其做生日的盛宴情景,就十分相像:今日落魄的钱夫人即昔日的窦夫人,昔日享受富贵荣华的钱夫人即今日的窦夫人;标致、泼辣、风骚的蒋碧月抢夺过姐姐的情人,钱夫人的亲妹妹月月红与蒋碧月的性格做派如出一辙;而陪伴钱夫人的善解人意的程参谋仿佛就是昔日钱夫人深爱着的郑彦青,蒋碧月和程参谋的暧昧亲密恰恰正如从前的月月红和郑参谋……这种人物关系和活动场景的重叠、吻合,显然是白先勇有意而为之,以造成一种“今即昔”、“昔同今”的幻觉。
尽管表面上《游园惊梦》不过是写“美人迟暮的故事”,但其实白先勇是把个人命运与悠悠历史文化联系起来。钱夫人对美好过往的追寻,包含了对传统艺术的怀念,对那个辉煌的时代的哀悼。她的身世遭遇就是一部浓缩了的历史,如若将她的“人生无常感”升华到历史层面,则是一种“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凄戚与苍凉。白先勇将客观性的历史体验与主观性的人生体验对应起来,使得人生和历史魂魄与共。历史一旦成为有人生体验的历史,也就变得有血有肉有脉息。人生一旦融入历史体验,也就变得深沉浩茫有厚度。欧阳子称“这是一篇描绘端细腻的佳作,又是声势异常浩大的巨作。”,实为贴切。

评电影《游园惊梦》中的“美”

评电影《游园惊梦》中的“美”

评电影《游园惊梦》中的“美”《游园惊梦》是一部1990年上映的中国电影,由导演陈凯歌执导,主演包括冯小刚、巩俐等知名演员。

这部电影根据王翰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富有的大家族在政治、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变故中经历的故事。

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优美的画面呈现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广受赞誉。

在电影《游园惊梦》中,“美”充盈于每一个镜头和每一个场景。

这种美分为多个层面,包括视觉美、音乐美、情感美和思想美等。

以下是对电影中这些层面之“美”的评析。

电影中的视觉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陈凯歌擅长利用镜头和画面的语言来表达他对人物和故事的感受。

电影中的每个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每一个镜头都可以看作一幅画。

开头的一场“园游会”中的场景十分绚丽,梦幻般的色彩和繁花似锦的景象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在家族的庄园里,无论是外景还是室内,每一个画面都精致到令人叹为观止。

电影中的服装和道具也极具视觉艺术性,通过对服饰和道具的精心选择,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采和品味,让观众沉浸在一个美丽的梦境之中。

电影中的音乐美也是不容忽视的。

电影中的原声音乐由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创作,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音乐旋律优美动人,与电影画面相得益彰。

电影开始时,一段悠扬的音乐响起,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的情感世界。

在电影的剧情发展过程中,音乐时而轻柔悠扬,时而激昂慷慨,时而婉转深情,为观众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又唯美的氛围。

电影中还运用了一些古典音乐作品,如叶小钢的《黄河大合唱》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等,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和国际音乐的美妙。

电影中的情感美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影片讲述了一个由繁华走向衰落的大家族的故事,家族成员的命运和情感纠葛交织在一起。

这些人物的情感世界是复杂而多样的,导演通过丰富的情感刻画,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电影中有许多感人的场景,如宝熙(冯小刚饰)与春梅(巩俐饰)的离别、宝熙与妾室兰若(吕丽萍饰)的缠绵、宝熙对家人的思念等,都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白先勇《游园惊梦》的题意

白先勇《游园惊梦》的题意

白先勇《游园惊梦》的题意(原创版)目录一、白先勇与《游园惊梦》二、《游园惊梦》的主题与背景三、小说中的人物描绘四、小说的艺术特色五、《游园惊梦》的价值与影响正文一、白先勇与《游园惊梦》《游园惊梦》是著名作家白先勇的一部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 1966 年,后被收录于小说集《台北人》中。

白先勇是中国台湾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游园惊梦》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二、《游园惊梦》的主题与背景《游园惊梦》以中国国民党将军的遗孀田玉到窦公馆赴宴为线索,通过她在宴会上的感受、回忆及其心理活动,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台湾地区的社会变迁。

小说的主题是旧贵族的没落与新兴中产阶级的兴起,以及人物在时代变革中的心理挣扎。

三、小说中的人物描绘小说的主人公钱夫人,年轻时艺名蓝田玉,在南京以唱昆曲闻名。

她曾是风光无限的名伶,如今却成了逝去时代的遗孀。

小说中通过对钱夫人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她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感慨与无奈。

同时,小说中还描绘了一系列生动的配角,如窦公馆的主人、宾客等,通过他们的言行,展现了当时台湾社会的众生相。

四、小说的艺术特色《游园惊梦》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绘,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其次,小说以宴会为背景,通过对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当时台湾社会的风貌。

最后,小说以钱夫人的昆曲演唱为线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五、《游园惊梦》的价值与影响《游园惊梦》作为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且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在时代变革中的心理挣扎。

这部作品不仅在台湾引起了广泛关注,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昆曲游园惊梦故事梗概

昆曲游园惊梦故事梗概

昆曲游园惊梦故事梗概【实用版2篇】目录(篇1)1.昆曲游园惊梦的故事背景2.游园惊梦的故事梗概3.游园惊梦的艺术特点4.游园惊梦的历史影响正文(篇1)【提纲】1.昆曲游园惊梦的故事背景- 昆曲的历史和发展- 游园惊梦的创作背景2.游园惊梦的故事梗概- 杜丽娘的故事- 梦中的爱情与现实中的束缚- 游园惊梦的主题思想3.游园惊梦的艺术特点- 游园惊梦的音乐特色- 游园惊梦的表演艺术- 游园惊梦的文学价值4.游园惊梦的历史影响- 游园惊梦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游园惊梦对后世的影响- 游园惊梦的现代演绎昆曲,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游园惊梦是昆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故事背景发生在南宋时期。

昆曲游园惊梦的故事背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为游园惊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游园惊梦的故事梗概以杜丽娘为主线,讲述了她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恋,却在现实中因家庭束缚而无法实现爱情的故事。

这个故事梗概表达了游园惊梦的主题思想:追求自由恋爱,反抗封建礼教。

杜丽娘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当时女性在爱情和婚姻方面的无奈和挣扎,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游园惊梦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游园惊梦的音乐特色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采用了大量的昆曲曲牌,使得整部作品音乐优美、旋律悠扬。

其次,游园惊梦的表演艺术堪称一绝,表演者需要掌握唱、做、念、打等多种技艺,才能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外,游园惊梦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其剧本对白优美,寓意深刻,堪称古代戏曲的佳作。

昆曲游园惊梦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游园惊梦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都为后来的戏曲作品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目录(篇2)1.昆曲游园惊梦的故事背景2.游园惊梦的故事梗概3.游园惊梦的艺术特点和影响正文(篇2)【昆曲游园惊梦的故事背景】昆曲,起源于我国明代,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昆曲的表演形式多样,其中,《游园惊梦》是昆曲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解读、评论《游园惊梦》

解读、评论《游园惊梦》
游 园 惊 梦
文学与新闻学院 邓 芳 副教授
游园惊梦
在众多的作品中,白先勇独独偏 爱《游园惊梦》,这不仅因为《游园 惊梦》是白先勇“写作比较辛苦的一 篇东西”,更重要的是凝聚了他的悲 悯情怀与审美理想。
一、主人公钱夫人形象塑造
现在台湾的钱夫人 处境: 身份降落 、年华消失、富贵
浮云、艺术枯竭—— 凋谢
意识流手法塑造人物的艺术效果:
1、以回忆和今昔对比为内容的独白(意 识流手法) ,可以用较少的篇幅浓缩一个人 几十年的人生际遇、命运变化。 2、今昔强烈对比才足以表达女主角内心活动 时的强烈失落痛苦的情绪。 3、意识流方法可以呈 现人物压抑到无意识中的 情感。能更好、更真实地 塑造人物,丰富她的性格 和心理内容,特别是无意 识内容。如“一生只活过 那么一次” 。
二、艺术特点
一、今昔对照的平行结构为支撑。
二、钱夫人的意识对流闪回为情节主线 。 三、暗示、象征、对比联想的使用。 四、戏曲与小说交织。
三、思想意蕴
1、乡愁。 2、今昔对比的历史沧桑感。 3、悲悯情怀。
4、人生感悟、生命哲理。
白先勇的作品
[著作书目] 《金大奶奶》(1958年、处女作) 谪仙记(短篇小说集)1967,文星 游园惊梦(短篇小说集)1968,仙人掌 台北人(短篇小说集)1971,晨钟 寂寞的十七岁(短篇小说)1976,远景 蓦然回首(评论\散文集)1978,尔雅 孽子(长篇小说)1983,远景 明星咖啡馆(散文集)1984,皇冠
白先勇生平
早期作品多取材与自己少年生活经历, 写的朴素自然,引人入胜。如写一个青年 孤孀真挚爱情故事的《玉卿嫂》等,发表 后颇得好评。到美国以后写的小说更加成 熟,尤其是收入小说集《台北人》中的作 品如《永远的尹雪艳》、《游园惊梦》、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描绘的多是昔 日上流社会的众生相,人物性格鲜活,注 重内在精神的刻画,语言精练,结构严紧, 受到更多好评。

游园惊梦艺术特色

游园惊梦艺术特色

游园惊梦艺术特色.txt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我就是在路上斩棘杀龙游江过河攀上塔顶负责吻醒你的公主。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赏析浏览次数:39291次悬赏分:10|解决时间:2006-11-8 13:53|提问者:天籁风神问题补充:是小说最佳答案白先勇在小说《游园惊梦》中有意识地采用了叙事学方法及互文性思路。

小说在外视角叙述中加入局部人物的内视角,并把两种叙述视角相互结合、穿插,进而通过内视角的回顾性叙事,自然转入意识流中的诗意表达。

与此同时,中国文学的丰厚传统给予作品互文性以极大便利,并营造了“人在戏中,戏在戏中”等多方面的艺术效果。

由此,又构成了梦醒时分的宽阔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游园惊梦》;叙事视角;意识流;互文性;阐释空间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是《台北人》系列小说中的一篇,完成于1966年。

1981年改编成同名舞台剧,在美国和台湾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

忠实于小说的意蕴,又配以演员出色的表演、优美的音乐以及服饰、舞美,共同构成了一个凄美哀婉的世界和一个人或一群人梦醒时分的痛苦。

小说《游园惊梦》已经成为汉语读者非常喜爱的文学经典,本文有意识地选用一些批评方法,对《游园惊梦》进行文本分析,探寻其艺术价值形成的机制。

一、叙述角度的自如转换与意识流手法中的诗意表达由于中国传统白话小说脱胎于话本而擅长于叙述,其叙述视角基本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自然地融合于无所不知的叙述者。

这个叙事传统滋养了古代小说家,也为现代小说家所娴熟。

白先勇既充分地继承传统叙述的自如便捷,又富有创造性地拓展了叙述视角,达到了传统手法与现代手法的圆融,突出体现于三个层次叙述的递进。

第一个层次,《游园惊梦》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中加入局部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并且两种叙述视角互相结合、穿插。

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小说开头和前半部分。

小说开篇,叙述者面对一群军界官员和将军夫人们,这些人大多经由南京、上海来到台湾,空间在时间的隧道中变迁,其间荣辱盛衰、人世更替、生离死别,有很多撕心裂肺的故事,只有采用俯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才能统观审视和把握。

白先勇《游园惊梦》赏析

白先勇《游园惊梦》赏析

白先勇《游园惊梦》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历史沧桑与世事变迁的慨叹——《游园惊梦》赏析《游园惊梦》是当代着名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

发表于1966年。

作为国民党高层的后裔,白先勇经历了家族由炙手可热到门可罗雀的巨变,而从大陆到台湾的经历,更增加了他对人生的认识和历史沧桑感。

因此,在他的笔下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曾经显赫、辉煌的人物,看到他们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承受。

《游园惊梦》就是这样一篇慨叹身世和沧桑巨变的代表作。

作品分析:主题作品通过对女主人公蓝田玉的一次赴宴经历的叙述,描写了这位守寡的将军夫人悲剧性的命运遭际,反映了原国民党上层撤离大陆后的境遇变迁和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人物世事无常的沧桑感。

人物作品描写了几位性格各异的国民党遗老、夫人的形象。

其中,尤以主人公蓝田玉最为出色。

蓝田玉是钱将军的遗孀,是国民党上层贵族没落者的代表。

她原是出身卑微的昆曲优伶,因一曲《游园惊梦》被钱将军看中,一夜间成了将军夫人,在南京风光一时。

她感激老将军对自己的钟爱,使自己享尽了荣华富贵,但又与郑参谋打得火热,暗中幽会。

当发现自己的情人已暗中移情别恋时,情急之下她竟失去了嗓音。

钱将军死后,她又在一夜之间成了落魄夫人,在台南伶仃度日。

当她应三阿姐(桂枝香)——窦夫人之邀,到台北赴宴时,面对昔日十分落魄,如今浑身珠玉的三阿姐,蓝田玉不禁感慨万分。

尽管她仍穿着那件绿汪汪翡翠似的旗袍,却永远失去了在秦淮河上唱戏时的姐妹情深,她再不能唱出那折子戏《游园惊梦》了。

当曲终人散,她更深的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冷酷:时间让历史变成了伤痛,让情意消弭,让古老的艺术衰败;而人世的沧桑,使往日的显赫声威,早已消散,昔日的将军府,也早已易人,现在只剩下自己,只剩下满目悲凉和历尽沧桑的感受。

艺术特色白先勇是一位既具有着良好的中国文化传统,又受过完整西方思想和艺术熏陶的作家。

是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的中坚。

《游园惊梦》小评论

《游园惊梦》小评论

人生如戏亦如梦——读白先勇《游园惊梦》《游园惊梦》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他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园惊梦》展现了一卷流光溢彩的宾客图,刻画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奇女子蓝田玉,全篇利用多种艺术手法,对人物心理和性格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小说散发着荒凉的美感,透出世事无常,繁华终逝之感伤。

评论界一直对这部作品赞誉有加,欧阳子就曾宣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中短篇小说类型而论,白先勇的《游园惊梦》是最精彩最杰出的一个创作品。

”就连白先勇自己也认为这部作品是“整个写下来,最苦、最美的一篇”,“下了最大的功夫”。

在《台北人》的卷首,白先勇引用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由此,便足见这本集子所蕴含的沧桑感、兴亡感、凋谢感和怀念感。

这种历史感通过小说的丰富内蕴在《游园惊梦》中得到最为充分的表露。

白先勇曾说《游园惊梦》写的是“美人迟暮的故事”,又说是“感于昆曲的式微而作”,作家告诉我们的是小说的故事层面:昔日蓝田玉,南京城里风光一时的钱大将军夫人,今日独居台湾南部民族寂寞中苦度时光;她今日来赴窦夫人宴会,却遭到冷落和遗忘。

在这儿,“今”与“昔”的对比更多的是呈现出钱夫人身世的凄凉。

其次,昆曲这一古典戏曲中的精华,由于曲高和寡,已趋于式微;在作品里,通过艺名蓝田玉的钱夫人这位昆曲名家的哑喉,不能再唱予以象征。

整篇小说充溢着古典文学的韵味,那贯穿全篇的昆曲旋律,那富含古典色彩的人名、地名等等都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篇古典气息十足的小说。

同时这也是一部成功运用西方现代意识流手法和自如转换叙述视角的杰作。

一、古典韵味温婉萦绕小说篇名《游园惊梦》出自于昆曲《牡丹亭》中的一出戏“游园惊梦”,古典取名带给它的自然是十足的古典味。

小说中的人名也充分吸收了传统文学的滋养。

比如:“月月红”、“桂枝香”、“蒋碧月”,这些人名都与月亮有关,而“得月台”这个地方也带了这个“月”字。

从《游园惊梦》看白先勇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游园惊梦》看白先勇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凉感 ; 而更重要的原 因, 是他将 中国传统 文学的叙述方 式与西方现代 小说 的表 现技巧完 美结合 , 成一种独特 的 形
艺术魅力。其代表作《 游园惊梦》 尤其体现 了 这一点。 关键词: 白先勇小说 ; 游园惊梦》 古典 ; 《 ; 现代; 完美结合
中豳分类号 : 1. I 06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90 20 )1 06 — 4 1 2— 2X(06 O — 09 0 6

那就没 白写 了。 …” 白先 勇要说 的“ ” 而 两三句 成多种文字出版 。代表作品《 台北人》 早在 17 年 好 , 98
就被收入《 世界文学全集》 19 ,99年又人选《 台湾文 话 ” 正是源 自中国文学传统 中的那种 强烈 的对历 , 学经典》 被公认 为世界华文 的经典 之作 。而 白先 史兴衰的感慨和对人世无常的喟叹。 , 白先勇作品的主人公都是跟随国民党赴台的大 勇本人 , 著名 的文 学评 论家 夏志 清先 生赞誉 为 被 台北人》 页上 写道 : 纪念先父们 扉 “ “ 当代 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 04 , 。20 年 他在大 陆人。作者在《 以及他们那个忧 患重重 的时代。 其小说 描写 的正 ” 陆又获得“ 北京作家最喜爱的海外华语作家奖” 。
了一群其他作家很少表现的人物、 很少触及的生活 它是“ 整个写下来 , 最苦、 最美 的一篇 ” , 下了最 “ 方面, 而更为重要 的则是 他独具个性 的“ 将传统融 大的功夫”引。 入现代” 的艺术特色。
《 游园惊梦》 讲述 的是 : 秦淮河畔得月 台的昆曲 名伶蓝 田玉因一 曲《 游园惊梦》 而红遍南京城 , 后被 显赫一时的钱将军看 中 , 纳为 “ 填房 ” 夫人 , 享尽 了
从《 游园惊梦》 白先勇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园惊梦艺术特色.txt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我就是在路上斩棘杀龙游江过河攀上塔顶负责吻醒你的公主。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赏析浏览次数:39291次悬赏分:10|解决时间:2006-11-8 13:53|提问者:天籁风神问题补充:是小说最佳答案白先勇在小说《游园惊梦》中有意识地采用了叙事学方法及互文性思路。

小说在外视角叙述中加入局部人物的内视角,并把两种叙述视角相互结合、穿插,进而通过内视角的回顾性叙事,自然转入意识流中的诗意表达。

与此同时,中国文学的丰厚传统给予作品互文性以极大便利,并营造了“人在戏中,戏在戏中”等多方面的艺术效果。

由此,又构成了梦醒时分的宽阔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游园惊梦》;叙事视角;意识流;互文性;阐释空间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是《台北人》系列小说中的一篇,完成于1966年。

1981年改编成同名舞台剧,在美国和台湾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

忠实于小说的意蕴,又配以演员出色的表演、优美的音乐以及服饰、舞美,共同构成了一个凄美哀婉的世界和一个人或一群人梦醒时分的痛苦。

小说《游园惊梦》已经成为汉语读者非常喜爱的文学经典,本文有意识地选用一些批评方法,对《游园惊梦》进行文本分析,探寻其艺术价值形成的机制。

一、叙述角度的自如转换与意识流手法中的诗意表达由于中国传统白话小说脱胎于话本而擅长于叙述,其叙述视角基本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自然地融合于无所不知的叙述者。

这个叙事传统滋养了古代小说家,也为现代小说家所娴熟。

白先勇既充分地继承传统叙述的自如便捷,又富有创造性地拓展了叙述视角,达到了传统手法与现代手法的圆融,突出体现于三个层次叙述的递进。

第一个层次,《游园惊梦》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中加入局部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并且两种叙述视角互相结合、穿插。

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小说开头和前半部分。

小说开篇,叙述者面对一群军界官员和将军夫人们,这些人大多经由南京、上海来到台湾,空间在时间的隧道中变迁,其间荣辱盛衰、人世更替、生离死别,有很多撕心裂肺的故事,只有采用俯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才能统观审视和把握。

人的心理世界和感情线索对于小说太重要了,白先勇深得个中三昧。

因此,他不满足于时代风云变幻的客观记录,他需要进入人物心理和感情深处,以便寄予对人生、爱情乃至人世的理解。

如何解决既有俯视角的历史叙述,又有感情和心理的深度描绘这个难题?在第三人称俯视角叙述中穿插人物视角的局部叙述,成为作家的艺术选择。

西方经典叙事学认为,第三人称叙述同时可以具有“外视角”与“内视角”。

作为“内视角”的人物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而作为“外视角”的故事外叙述者的眼光则通常较为冷静[1](P217)。

所以窦夫人桂枝香大宴宾客,邀请昔日得月台唱昆曲的各位姐妹们,这个起笔就采用了俯视角。

引出了钱夫人后,叙述视角便转为钱夫人这个内视角:“窦公馆的花园十分深阔,钱夫人打量了一下,满园子里影影绰绰,都是些树木花草,……钱夫人一踏上露台,一阵桂花的浓香便侵袭过来了……”在窦夫人指引下,钱夫人一一见过诸位客人,这些客人也都是从钱夫人眼光看到和接触到的。

这个视角非同一般,钱夫人经历过荣华富贵,见识过各种公馆,窦公馆自然地被置于比较视野中。

至于这些客人,有南京时的旧相识,比如天辣椒蒋碧月,赖夫人、刘副官等,也有在台北兴起来的新人,比如徐经理徐太太,程参谋等,新人与旧人同时处于一个场合,从经历了历史变故的钱夫人眼光看出去,引发的感慨当然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二个层次,钱夫人出场后,虽然没有“我”这样的标志性第一人称叙述者出现,但是因为频繁地采用钱夫人视角,实际上已经采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来叙事了。

于是,叙述视角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即出现了叙事学所指出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

在这种回顾性叙事中”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1](P238)。

如果我们将从钱夫人眼光看到和感觉到的认作是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就会发现,钱夫人确实在追忆,现场的人、景物和氛围都是勾起她回忆的条件。

但钱夫人如今所知肯定会比当年在南京时所知的要多,她在追忆,也在重新回到当时的体验。

比如,客人们都到齐了,窦夫人来请大家入席,人们推让着,窦夫人让钱夫人先坐下。

这时“钱夫人赶忙含糊地推辞了两句,坐了下去,一阵心跳,……倒不是她没经过这种场面,好久没有应酬,竟有点不惯了。

从前钱鹏志在的时候,筵席之间,十有八九的主位,倒是她占先的。

钱鹏志的夫人当然上座,她从来也不必退让……可怜桂枝香那时出面请客都没份儿,连生日酒还是她替桂枝香做的呢。

到了台湾,桂枝香才敢这么出头摆场面,……”这样的追忆连带着也传达出了当年的体验,这个视角具有比较和引起伤感的功能……第三个层次,意识流叙述线索。

钱夫人的人物视角叙事,仿佛在积蓄力量,当酒力上来,钱夫人的感情也蕴积到相当程度时,意识流呼之欲出:完全中断窦公馆宴请宾客唱昆曲的现实线索,在钱夫人意识流动中回到当年在南京酒席清唱会的情境中去。

《游园惊梦》的圆熟精致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半部分采用意识流手法且转换自然。

白先勇自己曾经说过:“我写这篇小说写了五次。

前三次用比较传统的手法写内心的活动,我都不满意。

起初我并没想到要用意识流手法。

女主角回忆过去时的情绪非常强烈,也有音乐、戏剧的背景,为了表达得更好,尝试用了意识流手法。

”[2](P267)自然地转换为意识流手法,这符合人物心理规律。

英国心理学家瓦伦汀(Walentine)、贝尔纳(Berlyne)、海尔森(Helson)等,都提出过渐进唤起理论。

他们的实验审美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审美情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慢慢地调动起来的,无论是从作家创作角度讲,还是从读者接受角度讲,都有一个心理唤起过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直白进入曲折,由缓慢发展到紧张的渐进过程。

其实,这也是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在窦公馆豪华铺排的宴席上钱夫人多喝了几杯花雕,又受到天辣椒的刺激,眼前景象唤起了当年在南京清唱会的景象,天辣椒如何对待她的亲姐姐桂枝香,勾起了在南京清唱聚会上发现自己亲妹妹与自己情人郑彦青郑参谋的私情,一阵急怒,哑了嗓子。

此刻,由于听到《游园惊梦》,触景生情,心理上又重新经历了一次她一生中最痛苦的经验……以往经验和眼前情境所形成的合力唤起并且推动了钱夫人的意识流动。

意识流“这是威廉&S226;詹姆斯在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1890)里所使用的一个词组,特指在一个清醒的头脑中,源源不断地流动着的思想和意识。

‘意识流’现在表示现代小说的一种叙述方法……自20年代始,意识流就成了文学叙述的一种模式。

作家利用它来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范围和轨迹。

在这一过程里,人的感觉认知与意识的和半意识的思想、回忆、期望、感情和琐碎的联想都融合在一起”[3](P34》)。

在这个文本中,钱夫人意识流获得了丰厚的艺术效应。

第一,原本是窦夫人宴请的场面与故事,现在变成了眼前的窦公馆故事和当年钱夫人在南京酒筵清唱会上故事的重叠。

两个时间横断面上的两个故事,在钱夫人意识流中重叠在一起。

读者阅读过程不断地辨析两个故事,实质是给自己讲故事。

他们理解了两个故事的关系,也就理解两个故事重叠的深层含义。

第二,借助于意识流手法捕捉到了昆曲的旋律。

文本中意识流动中仿佛起到灵魂一样作用的是音乐,这不仅表现在不断地出现《山坡羊》《皂罗袍》等各种曲牌名字和《牡丹亭》里的唱词,而且表现在意识的流动完全随着音乐旋律而前行,读者捕捉到了音乐旋律,也就对于钱夫人意识中的丰富复杂的内容有了理解,而理解钱夫人意识中的丰富内涵,也就欣赏了昆曲艺术。

第三,钱夫人的意识流将情绪引向高潮,在文本中自然地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效应,一个圆熟、和谐并且具有波澜之美的艺术品就这样臻于完成了。

重要的不是作家采用了意识流手法,而是如何采用意识流手法。

以上三个层次交错和递进,可以看做是作家将意识流置于其他叙述手法的和谐使用中。

又因为其中的情绪和感情似乎都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浸透了,所以,在我看来,《游园惊梦》成功地采用意识流手法,得益于将意识流的内容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平台上,与中国传统文学、文化互相交融,这就涉及到这个文本的”互文性”问题了。

二、中国文学的丰厚传统造就了优秀的“互文性”小说艺术采用“互文性”方法分析《游园惊梦》,是探寻这个文本艺术价值的另一条路径。

“朱力亚&S226;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为指涉(intertextuality)这一术语,表示任何一部文学文本‘应和’(echo)其它的文本,或不可避免地与其它文本互相关联的种种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是公开的或隐蔽的引证和引喻;较晚的文本对较早的文本特征的同化;对文学代码和惯例的一种共同积累的参与等”[3](P373)。

克里斯蒂娃关于“互文性”的思想启发了我们:诚然,“互文性”超越于国家和民族,各民族国家的文学互相借鉴、互相指涉的空间是无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民族国家文学来说,其历史越悠久,贮存越丰厚,文学创作中“互文性”的空间就越大,“互文性”也随之越加突显,让我们带着这个启示分析《游园惊梦》的互文性与中国传统文学。

小说中互文现象频频出现。

题目是借用了《牡丹亭》五十五出戏之一的《惊梦》及剧中游后花园的情节,其实也是直接借鉴昆曲《游园惊梦》的题名;小说描写的酒宴、唱昆曲的情节和传统剧目《贵妃醉酒》有情节的相似之处;钱夫人和钱将军的婚姻,以及情节中穿插的钱夫人、程参谋、天辣椒蒋碧月等谈论表现曹子建和宓妃爱情的戏曲《洛神》,与随从参谋的恋情等情节,都与曹植《洛神赋》描述的浓郁爱情意蕴有相似之处,有弦外意味;引用的一些曲牌名,比如《夜深沉》《将军令》《万年欢》《点绛唇》等也都与情节、人物的感叹有多向的微妙联系,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形成引喻。

我所描述的互文现象分别来自这个文本“已经形成的形象或者意象及其隐喻”“文学作品的客观世界。

这是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世界’”以及”‘形而上性质’(崇高的、悲剧性的、可怕的、神圣的)”[4]等这些层面。

我的问题是,如果说,互文现象分布在作品各个层面,弥散于文本的艺术整体中,那么,在作品构成与艺术价值形成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1.人物关系与“互文性”。

人物观和功能观是传统小说观和结构主义小说观的根本区别之一。

比如,主张人物观的福斯特(E.M.Forster)在《小说面面观》中基本在故事层讨论小说,他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故事、情节、人物、幻想、预言、布局和节奏等,对小说叙述规律探讨很少[5]。

确实,传统文学批评在人物关系的理解上,基本落脚于情节结构方面,认为人物是中心,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因。

功能观则强调人物在整个文本结构中可能起到的作用,这启发了我们,能否在人物关系中发现其他艺术功能呢?比如在互文中发现其他功能?钱夫人是小说中最主要人物,她与宴会主人窦夫人以及窦夫人的亲妹妹天辣椒蒋碧月,构成了一个有共同在南京得月台唱昆曲的过去,也有再聚首的今天;她们不是一般的相识,是地位此起彼伏的旧雨新知;特别是在嫁人这个重要人生转折点,她们形成人生纠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