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国,司法]浅述中国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司法制度源远流长,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司法制度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些挑战与限制。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和儒家思想,对司法制度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孝亲、仁爱等观念,并倡导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在司法制度中,这一影响体现在对于正义与公平的追求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对被告人的教育与改造,与西方的报复性司法制度相比,更倾向于帮助犯罪分子认识错误,改正行为。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观念也使得司法机构更加关注案件中的各方利益,平衡权利与义务,以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家庭和谐与社会秩序,对司法制度的处理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非常重视家族的连续与传承。
在司法制度中,这一价值观导致了家庭纠纷的特殊处理方式。
传统文化鼓励家庭成员通过媒体和解、村庄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强调和解的原则。
这种家族和解的方式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广泛存在,并有时效果显著。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与法律程序的冲突,以及对受害者权益的保护不足等。
因此,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法治原则成为司法制度面临的挑战之一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限制。
第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教化而非处罚,使得司法系统对于犯罪行为的处理往往较为宽容。
这可能导致对于严重犯罪行为的判决过轻,不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第二,家族观念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对受害者权益的忽视。
在一些家庭纠纷中,传统文化的家族和解可能强迫受害者妥协,导致维权难度增加。
第三,重视人际关系和文化背景的传统文化可能影响司法决策的公正性。
这一问题在地方性和民族性较强的案件中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和家庭观念的强调赋予了司法制度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对于追求正义、公平、和谐的司法目标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启示【摘要】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并存在很多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克服传统法律文化的弊端,挖掘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所在,并为之己用,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律文化人治息讼礼法结合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礼法结合,伦理为本。
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
礼的主要功能就是建立宗法等级制度,即“别贵贱、序尊卑”。
在中国古代,法就是刑,刑就是赏与罚,并没有现代法治的意义;二是德主刑辅,教化为先德主刑辅,教化为先是儒家大师治国平天下的方略。
他们认为,教化可以使犯罪消失,达到社会平稳的状态。
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认为,人人不犯罪并非是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使人们拥有荣辱之心才是治国之本。
虽然教化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教化一旦形成,人心已正,只要心术不变,便可永不为恶。
所以,教化是一种恒久的回报。
教化可以使得社会长治久安,而不像法律只会有暂时的功效;三是追求和谐,调解息讼。
息讼是礼治的产物,而争讼是法治的结果。
息讼在中国的形成有深厚的根源。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特点是强调整体的和谐,而忽视个体的权利。
儒家所追求的不是明辨是非,而是要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儒家认为,与伦理道德相比,法律处在次要的地位,应以礼让作为解决纠纷的主要手段。
二、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首先,受传统“人治”观念的影响,法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大都忽视法律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主张“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政息”,强调人在治国安邦中的主导作用,并且将儒家的“礼”当作调节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国家长治久安的灵丹妙药,认为“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使道德礼仪成为人民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则是道德的附庸。
中国传统文化对汉代司法运行机制的影响
中文摘要法律的发展模式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质息息相关。
文化是法律产生的土壤和基石。
今天欧洲的法律体系依然渗透着欧洲传统文化的思想因子。
欧洲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也是对欧洲传统法律文化和制度的继承和更新。
法律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文化。
文化首先为法律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文字的产生使法律条文的形成成为可能;文字内容的丰富同时也让法律条文的表述更为确定;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主流文化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整体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着立法的理念和原则。
总之,文化是法律的母体,法律理念和思想的形成、确立离不开文化的影响。
通过研究汉代传统文化对于司法运行机制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可以客观的了解文化是如何影响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的;同时,对于当今的司法实践来说,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处理社会主流文化与法律理念和制度的关系;如何在在当代的社会主流文化中,发掘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从而促进我国司法实践的发展。
历史和传统是不可能被割裂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具有传承性。
汉代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体系和框架的奠基时期,其司法文化和制度对于传统社会的司法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司法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汉代的法律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精神为后世王朝所沿袭。
董仲舒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以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并整合了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及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提出了新儒学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汉武帝独尊儒学以后,传统文化逐渐开始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着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对于汉代法制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汉代的立法指导思想发生了改变。
司法实践上,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确立了汉代司法的基本理念和制度,以及司法原则。
传统思想的因子,渗入到司法领域的每一个环节:如董仲舒的“春秋决狱”,直接运用儒家经典审理案件;东汉郑玄的“以经注律”,直接运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术语或者法律条文,进一步加深了传统文化对于司法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涵盖了:崇尚礼德、天人合一、和与中、求实精神。
而当代的法治主要体现以下三项基本原则:法律至上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以及人权和自由原则。
(一)崇尚礼和德的传统文化,是社会关系的调和器,法律至上原则的推进器崇尚礼仪和道德这一根本价值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并通过礼仪和道德理念的推广,保证国家法治的有效运转。
我国建立现代法治国家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及《民法通则》的诚信原则,正是依靠礼和德来推行法律的实施,通过礼和德的传统文化根基来明法,减少推行法的阻力,增强道德的约束力。
虽然当代的法治理念不能过多包涵道德因素,但是不可否认没有社会道德基础的法律,体现不了人文关怀,引不起人们心中基于民族情怀的共鸣,最终不可能成为良法,或者说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传统文化中对礼和道德观念的推崇,对当代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是社会关系的调和器,推进了法律至上原则实现。
(二)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观念,警示并影响着当代法治建设的目的天人合一的内涵是自然与人的统一,它产生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蕴涵着人与自然应保持和谐的要求。
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社会背景下,人们只能靠天吃饭。
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为了能过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幸福生活,他们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肆意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他们的生存将面临严重的威胁。
由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敬仰的朴素思想出发,后来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理念。
因此这种纯朴的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对当代的环境保护立法、经济发展立法都有警示作用,告诫立法者立法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树立依法治理环境的观念。
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研究
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研究在当代社会,法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运行的基石。
然而,法治不仅仅是法律和法律机构的存在,还涉及到一系列文化价值观念和习俗。
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在于塑造个体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它包含了人们长期以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些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个体的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种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和道德意识。
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理念在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个体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和法律选择时,更能够坚守法律底线,追求法治的公正和公平。
另外,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还体现在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的建立上。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价值观念系统,蕴含了深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
传统文化注重家族、社群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团结、宽容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价值观念的传承使得人们有更强的法治意识,相信法治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此外,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还表现在法律层面的对应与转化上。
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行为规范和制度,可以与现代法律进行对接和融合。
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正、忍耐、敬老等观念,在现代法律中也能找到相应的法律规定和制度。
这种对应和转化的过程,既能够加强法治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也能够进一步巩固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然而,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并非完全正面。
在一些情况下,传统文化也可能成为法治的阻力。
一方面,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和价值尚未适应现代法治的要求,可能与现代法律产生冲突。
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不良习惯和陋习,也可能妨碍法治的有效推进。
比如,封建传统文化中的尊老、尊贤观念,有时会导致对权威的盲从和无视法治。
一些行业、部门或地区对特定人士的特权现象,可能违反法律法规,损害法治的公正和平等。
司法制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
司法制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它关乎公平正义的实现,保障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代代相传的智慧与思想。
司法制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不仅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道德伦理,丰富司法思维,更可以为司法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祖国的各个角落。
这其中,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思想传统中表达的正直、公平与公正,契合了司法制度的核心价值观。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人伦道德与孝道原则,适用于司法审判中对个案做出公正的评判;法家思想中的权威性与公正立法,可以为司法立法提供借鉴;佛教思想中所强调的禅悟境界,有助于法官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从容。
司法制度在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融入司法审判实践中。
如今中国法院大力推行的智慧法院建设,正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智慧法院通过依托信息化技术,提高了司法工作效率,实现了审判过程的公开透明。
在这个过程中,法院通过有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正直、公道、公平等思想,确保了司法运行的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体现在法律教育中。
中国的法学教育中注重法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也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法学学子在培养法律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这种融合使得法学学子们具备了更加综合的法律素养,不仅能够领悟到传统文化中高尚的道德伦理观念,更能够在司法实践中具备更高的思维广度与深度。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司法制度的融合已经超越了国内的范畴,对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如,中国的“不当得利返还”原则,是古代封建法律理论的重要内容,而现在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原则。
这一原则旨在保护市场经济的公正,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助力于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首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强调法律的和谐性和公正性。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和谐与公正的统一,注重解决矛盾和争议,倡导从整体利益出发的判断和处理方式。
这种价值观念对于建立公正与和谐的法治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是注重儒家思想的法治观念。
儒家强调的德治思想,倡导以仁义为核心的法律观念,推崇道德法治的理念。
这种传统观念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塑造和法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是传统文化对法律行为的规范。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丰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如“君子不议利,忠臣不事权,见义勇为”,这些规范对于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然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法律价值观的融合问题。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儒家思想和社会道德的规范,与现代法治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例如,在个人权利保护、公平正义和司法独立等方面,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的要求有所差别,需要进行调和和整合。
其次是传统观念对法律规范执行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权威的敬重和强调和谐的传统观念,可能会影响到法律规范的有效执行,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和官员行为等方面。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法律得到有效执行。
最后是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多元化的挑战。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适应性和塑造性的挑战,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来调整和发展法律文化。
要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代法治的理念和价值观。
其次,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体系,强化法治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法律得到有效执行。
这需要对法律制度进行和完善,提高法律的透明度、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融合研究,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结合方式。
可以通过调研和研究,发掘传统法律文化中与现代法治价值观的契合点和互补点,推动传统与现代法律文化的有机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一、引言当霍姆斯说法律的生命从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时宣告了法律实用主义的开始。
他说,逻辑不重要,重要的是经验。
但这只是在讲实用主义引入法学研究的时代,只是在强调在普通法语境下,能够具体判案是经验在起作用,而不是逻辑。
是为了对比和突出。
任何人都不能否定法律里面的逻辑。
然而,法律总是生长在不同的国家,其所受到的本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就凸显了法律的生命是经验。
不仅仅是在中国,乃至全球,传统文化对法律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具体判案中起作用的那一部分,而更对于整个司法制度的影响。
在当代,我们总是思考如何建立起良好的司法制度,如何用中国特色的法律去在更大范围内赢取普世价值的胜利。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笔者不禁回忆盛唐文明在亚洲乃至世界的辉煌历史。
那个时期的法律为什么会具有那么强烈的可传播性?作为极具民族特色的盛唐文化的可以称霸一方呢?曾有学者分析到,一个国家一种法律的影响力之所以巨大,主要是因为国力,它之所以能够推广出了自身的诸多优点之外,还因为他背后的强势文化与国力。
文化,它既是国力的一个突出表现,同时与法律相融,就如萨维尼强调,法律应该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和民族传统习惯的反映,不应该把它完全法典化,或者从某一个地方抄一个法律条款过来。
法律并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体系,法律是开放的,跟当地的历史传统、人文气质、地理环境都有关系,法律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这些东西。
具有生命力的法律,才能在本土上良好的适用,在本土外,广泛地推广①。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历程中,沉淀和积累极其丰富,我们应当采取客观区分的态度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本文将简单叙述下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并简要分析一下传统文化对现今司法制度的借鉴价值。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司法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司法缺乏独立性和平等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君主或者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这种专制的政治文化巩固了皇帝对司法权的绝对控制,而君主自身享有最高的司法权基本不受制约可以伸向各个领域各个层级,因而司法权并不独立。
传统文化中的司法制度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司法制度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司法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机构,在传统文化中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司法制度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刑罚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逐步探讨传统文化中的司法制度发展。
在古代中国,刑罚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周朝时期,刑罚落实以“天命”为准则,《周礼》中规定了一系列刑罚,如鞭笞、杖责、剖心等等。
这些刑罚虽然看似残忍,但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公正的作用。
此外,周朝还出现了著名的法家学说,以管子、韩非等人为代表。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注重惩罚的力度和严厉程度,被后世奉为传统司法制度的重要理论来源。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的司法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秦汉时期,司法制度达到了巅峰。
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专门的御史台,主要负责检举官员的不法行为,以及监察司法活动的合法性。
此外,秦始皇还颁布了著名的法律典籍《秦律》,系统地整合并完善了以前各个朝代的法律规范,为后世司法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司法制度逐渐受到了一系列弊端的困扰。
在封建社会中,司法权被贵族、地方豪强和地方官府垄断,导致了司法不公的问题。
这种弊端延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士人逐渐进入司法机构,司法制度才得到一定的改善。
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司法制度也再次迎来了重大革新。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深入学习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引进了法学教育和律师制度。
此外,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是对传统司法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行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制度,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和司法的独立性。
如今的中国,司法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以加强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为核心,不断推行国家立法和司法改革。
例如,加强对律师的保护和监督,优化审判程序和系统,推进智能化司法等等。
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提升,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中司法制度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瑰宝,对于现代法治建设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约束,对于塑造公民的行为道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之心”、“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一直被尊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
在现代法治建设中,法律的存在和遵守需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才能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和信任。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公民道德意识的影响,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取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重要性,这对于现代法治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和和谐。
这种家庭观念的传承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法治建设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参与,家庭的和谐关系有助于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法治建设也需要关注家庭领域的法律保护,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推进家庭教育法制化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等理念对于现代法治的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法律面前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偏不倚地处理问题,以实现公正。
这种理念对法治的平等和公正原则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而“和而不同”则强调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对于现代法治建设中的法律适应性也提出了要求。
法律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法治。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强调的道德伦理,家庭重要性和和谐共处等理念都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法治理念的深入理解和践行,以推进现代法治建设,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传统文化对中华法系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华法系的影响引言中华法系是指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总称。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法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中华法系的影响,并分析其在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1. 法律制度1.1 古代社会秩序与礼法制度中国古代社会注重秩序与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法系的发展。
古代中国有着严格的礼法制度,通过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并以此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注重秩序和规范行为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中华法系中仍然可以看到。
1.2 法治思想与官治传统中国古代有着强调“君子之国治也”,即通过善治来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官治传统对中华法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官治思想,法律权威主义和政府权力的强大是中华法系的显著特点之一。
1.3 法律文化与道德伦理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传统,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对中华法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注重义务和责任感,这在中华法系中体现为法律规则的遵守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2. 法律思想2.1 仁者爱人与公平正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华法系中体现为对人权保护和公平司法的重视。
2.2 法治精神与社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与稳定,这种价值观念也反映在中华法系中。
中国的法治精神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以实现社会和谐。
2.3 法律教育与人民意识中国古代注重教育,法律教育也是其中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法律教育注重培养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这种传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3. 法律实践3.1 司法制度与审判文化中华法系中的司法制度和审判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审判文化注重公正、公平和公开,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中华法系中得以延续。
传统文化对民法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民法的影响民法原本属于一种调整范围内的财产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通常调整的内容包括权利主体、物权、债务、继承、劳动关系、婚姻关系等。
无论是中国民法还是刑法,其形成均取决于社会文化背景,属于传统文化的产物。
本文将简单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民法进程的影响,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法发展,系统论述传统文化和中国民法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对中国民法进程的影响从整体结构来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民法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礼乐制对中国民法的影响。
“礼”最初是指祭神时的器物和仪式,后演变为一种社会生活规范和道德规范。
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礼”,因此被称为“夏礼”、“殷礼”和“周礼”。
礼到周公时代已经较为完善,随着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传统礼乐制遭到破坏,孔子、荀子纷纷倡导和维护礼。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荀子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在历史发展中,“礼”作为社会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中国民法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西周开始,礼可以统称“礼乐制”,是维护社会关系与民事关系的准则,家庭、婚姻、继承等方面均要遵循“礼”,正因为有了礼乐制,才有了后来的“嫡长子继承制”。
而且,从先秦时期开始的父权家长制也是出于“礼”。
“嫡长子继承制”和“父权家长制”也对婚姻法有重要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虽然遭到破坏,却在大体上还遵从“礼”。
人们认为婚姻应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 齐风· 南山》中说:“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意思是婚姻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从汉朝到唐朝,民事法律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在汉唐时期,封建家庭制度和婚姻制度已经确立,唐律不仅订立了婚姻法,而且对婚姻之礼有所限制,针对离婚提出了相关条款,例如“若夫妻不相安谐而离者,不坐”“七出”“三不出”“三从四德”等。
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的厚重和文明的深蕴是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资本。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而从未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
在几千年的演化过程当中,积累和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思想内容,其中就包括了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积极内容,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依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对此,我们应采取正确态度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即注意总结吸收体现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精神的优秀内容,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所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的内容,对那些反映剥削阶级利益要求的消极内容和思维模式应当予以批判,并肃清其残余影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文化。
文明不断演化最终汇集成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称为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各个阶段、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总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存在过、发生过、被今天记忆并沿用或有所改变的人类生存方式。
刘梦溪先生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广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
从文化种类上看,既涉及政治文化、经济文化领域,又涉及伦理文化、法律文化领域等各个方面;从文化内涵上看,它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并形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物质文化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建筑于其上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则是物质文化的制度化和理性化,三者之间彼此相互作用,对司法制度产生综合性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政治文化、经济文化领域、传统伦理文化、几个方面简单叙述下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最后讨论一下传统文化对现今司法制度的借鉴价值。
一,传统文化的产生与演变在开始前,我们先要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与演变先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化建筑在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这种文化一旦产生就对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法律等方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代司法审判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代中国司法审判当今中国社会,伴随着30年改革开放的时代春风,开始了全方位的现代化航程。
而在人们希求和趋逐社会全面现代化的理想目标中,法治现代化则倍受青睐,他已经不再仅仅是文人墨客们奔走呼号的口号,而是饱经沧桑的亿万中国人发自肺腑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也给当今法院的审判工作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然而,当我们把思维对准法治现代化的理想目标时,我们应该牢记一位哲人教诲:时代是历史的儿子。
直面当今中国社会迈向法治现代化的时代大潮,我们既被这股潮势的汹涌所鼓舞,又必须冷静思考,既要追寻先人们对法治孜孜以求的历史踪迹,又要考究古今得失之变,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现代司法审判之指导。
回眸大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从尧舜时代的“神兽断狱”到商代“敬鬼神畏法令”的神权法思想,从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到春秋时期“铸刑鼎”秦代的“严刑酷法”,从汉代尊道家的“重德轻刑”与崇儒家“独尊儒术”的“春秋决狱”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将儒家道德法律文化中的“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入律,从隋朝“法外用刑”到唐代“宽仁治天下”、“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从宋代“禁止武人干预司法”到元代立佛教为国教,从明代“治乱世用重典”到清未“礼法之争”再到中华民国初期立宪确立“三权分立”、“司法独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在历史上哪个时期,都有一种主流思想左右当时最高审判机关进行司法审判,总结起来不外乎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佛家思想、还有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等几个主流思想。
那么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上述这些昔日曾经的主导思想有何意义呢?有些人认为,这些思想乃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衍生的腐朽的东西,在当今法治社会不值得一提,是应该远远抛弃的东西,但笔者认为不尽然,这些东西不但不应该予以抛弃,反而应当古为今用,与当代司法审判巧妙结合,进而发扬光大。
因为这些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不但能够给予法官以办案的智慧,更能给予当代法治建设以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古代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
一、强调法律权威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法律权威和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在明清两代的法律体系中,司法实践强调“法无量、刑不轻、伸冤必先使法”。
这种法律权威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一套严格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会,才能够建立起公正、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注重法律的适度性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法律的适度性和灵活性。
在古代的法律实践中,法律是适应当时社会需求和人民意愿而不断修订完善的。
如“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选官标准,便是对法律适度性和灵活性的最好体现。
这种注重法律的适度性和灵活性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法律制度的建设需要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的意愿,以此保证法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三、重视法律的公正性与平等性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平等性,体现了“各得其所”的思想。
在古代的法律实践中,权贵和平民同样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约束,司法审判的程序和结果都需要在透明公正的基础上作出。
这种重视法律的公正性和平等性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法律是应该服务于人民和社会的公正利益的,法律制度的建设应该守护这种公正性和平等性,保证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法律的人性化和温情,体现了中国人在法律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的一面。
在明清时期的吏治实践中,衙门的建设、科场的排场、司法审判的程序和结果都应体现人性关怀,如在每年的“科举考试”中,评出考生中的“文明人”、“才子佳人”、“少年英俊”以及“龙门状元”等荣耀称号,以表彰优秀人才,激励人民文明进步。
这种注重法律的人性化和温情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在法律制度的建设中,需要注重人性化和温情,让法律充满人文情怀,照顾到人民和社会的需求。
试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国家建设的影响
试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国家建设的影响试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国家建设的影响摘要:中国有着深远的德治渊源,而法治的发展在中国则起步较晚。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正式确立了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
虽然中国法治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阶段性成果的取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探究中国法治国家建设路径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制度、体制背后的观念因素,法律文化是人们头脑中无形的法,是影响民主与法治进程的重要因素。
对于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清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依法治国;法治理念现代的“法治”概念是舶来语,不同于中国传统法家思想的“法治”观。
前者作为一种法律信仰、治国方略,已被现代国家普遍接受并广泛实践;后者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主要体现其工具价值。
从西方社会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到现代法治理念的发展,法治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补充,理论层面上,主要包括民主、正义、自由、平等、人权、理性、秩序、合法性等几大要素;制度层面上,要求有完备、健全的法律体系。
中国有着深远的德治渊源[1],而法治的发展在中国则起步较晚。
新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起步应该追溯至1979的改革开放,法制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议题之一被提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日程当中。
1997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全面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随后二十几年的法治发展,依法治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00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确立了私有财产保护和人权保障的合法地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理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法治理念,其中包括尊崇法律权威、重视公平正义、注重秩序和规范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底色。
1. 尊崇法律权威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权威,尊崇法律权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了统治者应当以民为重,注重法治理念。
传统文化中对法律的尊崇,为当代我国强调法治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重视公平正义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这些都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功利”等观念,对当代法治建设中的公平正义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注重秩序和规范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秩序和规范,这也是法治建设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传统文化中的礼乐制度、准则等,为今日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宪政体制、立法体系、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以及其所带来的启示都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1. 对宪政体制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宪政体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君主与臣民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礼乐制度、科举制度等,都对我国老祖宪政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为当代我国宪政体制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 对立法体系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都对我国的立法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 对司法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通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对我国的司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对法官、律师、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要求,为我国的司法制度搭建了坚实的道德底色。
三、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建设的启示我国传统文化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包括尊崇法律权威、重视公平正义、注重秩序和规范、倡导民主宪政、完善立法体系、健全司法制度等。
我国古代法治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启示
我国古代法治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启示中国有悠久的法治文化传统,追溯到历史深处,法律作为治理公民行为的强制性要素,始终贯穿于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之中。
古代中国的法治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文化、宗教、哲学、政治等方面,而且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首先,古代中国的法治文化崇尚公正,实行以人民利益为主旨的司法管理。
根据宋徽宗大律,当时君王规定明令:"但遇民有纠恶有私,务治同期,令其公正审判"。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注重以公正审判坚持人民有权利、有义务,做到以邻为壑、以己为桥,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的权益,实现赋予他们公正司法保护,是对当代中国法治的重要启示。
其次,古代中国的法治文化崇尚把握细节。
《春秋繁露·郑伯克》中记载:"昔者周公,推车几,旁见而善其事"。
这里说的"推车几"是把握细节的一个典型表现,古人似乎已经明确,把握细节是正确司法判断的必要前提。
对当代中国的法治而言,在司法判断中要发现事实,集中精力在琐碎之处,细致入微,追究责任,才能做到追求公平、保护权益,为打铁还需自身硬。
此外,古代法治文化也反映出讲究秩序的精神。
古人不仅提倡建立严谨的法律法规,而且把“归一”作为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可见对“秩序”精神的重视。
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要加强监督执行力度,坚持以法治要求建设社会,强化社会公正意识和制度机制,严格执法,施行法治,落实秩序,让人民群众在法治氛围中自由行动。
以上三点,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古代中国的法治文化向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出的忠告就是:若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公平正义,把法治文化作为支撑点,将“以人为本”的精神落实到司法审判的每一个环节,注重细节和秩序,建立健全运行良好的法律制度,这样人民才能在法治环境中得到真正的保障。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司法领域中的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司法领
域中的传承与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司法领域中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一主题的建议和思考:
首先,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文关怀、道德伦理和公正正义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司法领域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将这些价值观念融入到司法实践中,使其成为司法决策的重要依据。
其次,要注重传统法律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中华法律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发扬。
例如,“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和为贵”等思想,对于现代司法实践中调节社会矛盾、化解纠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应当深入挖掘这些传统法律文化,并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利用。
第三,要注重借鉴传统司法经验。
传统司法经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例如,古代的“听讼”制度,通过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辩驳,以达到公正裁判的目的。
这些传统司法经验可以
为现代司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最后,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完全照搬传统的做法和思想,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司法领域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司法领域中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法律文化、借鉴传统司法经验、注重创新和发展等方面入手,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司法领域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中国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
一、引言
当霍姆斯说法律的生命从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时宣告了法律实用主义的开始。
他说,逻辑不重要,重要的是经验。
但这只是在讲实用主义引入法学研究的时代,只是在强调在普通法语境下,能够具体判案是经验在起作用,而不是逻辑。
是为了对比和突出。
任何人都不能否定法律里面的逻辑。
然而,法律总是生长在不同的国家,其所受到的本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就凸显了法律的生命是经验。
不仅仅是在中国,乃至全球,传统文化对法律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具体判案中起作用的那一部分,而更对于整个司法制度的影响。
在当代,我们总是思考如何建立起良好的司法制度,如何用中国特色的法律去在更大范围内赢取普世价值的胜利。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笔者不禁回忆盛唐文明在亚洲乃至世界的辉煌历史。
那个时期的法律为什么会具有那么强烈的可传播性?作为极具民族特色的盛唐文化的可以称霸一方呢?曾有学者分析到,一个国家一种法律的影响力之所以巨大,主要是因为国力,它之所以能够推广出了自身的诸多优点之外,还因为他背后的强势文化与国力。
文化,它既是国力的一个突出表现,同时与法律相融,就如萨维尼强调,法律应该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和民族传统习惯的反映,不应该把它完全法典化,或者从某一个地方抄一个法律条款过来。
法律并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体系,法律是开放的,跟当地的历史传统、人文气质、地理环境都有关系,法律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这些东西。
具有生命力的法律,才能在本土上良好的适用,在本土外,广泛地推广①。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历程中,沉淀和积累极其丰富,我们应当采取客观区分的态度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本文将简单叙述下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并简要分析一下传统文化对现今司法制度的借鉴价值。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司法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司法缺乏独立性和平等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君主或者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这种专制的政治文化巩固了皇帝对司法权的绝对控制,而君主自身享有最高的司法权基本不受制约可以伸向各个领域各个层级,因而司法权并不独立。
除却最高司法权属于皇帝这个行政者,地方的法机构也附属于行政机构,独立审判并不存在,司法必须顺从皇命。
这种情况下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即是贤明的君主的皇命恰好符合某些法治原则法治精神,那也只是偶然,真正的法治并未实现。
而一旦出现暴君,司法制度就更是名存实亡了。
同时,宗法等级政治文化巩固了官僚贵族的司法特权。
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宗法等级政治文化与政治关系,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巩固了贵族的特权地位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封建特权制度。
在立法上,立法机关是隶属于行政机关的,除了听命于皇权之外,它本身的构成也大部分都来源于贵族阶级。
这样的立法排斥以人为本而突显等级制度,不具有独立和公平。
从奴隶社会的同罪异罚到封建社会的八议制度以及按照贵族官僚的身份高低规定了请、减、免、赎、官当等各种法定特权,各种特权制度都以法定形式被保护。
三、中国传统经济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传统经济文化铭刻着农耕文明的印记,有着十分显著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因此,这种自然经济会影响司法制度在程序设计和内容上更符合自然经济的特殊需求。
这简要举例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用司法手段惩治危害农业生产与管理的犯罪行为,反映了自然经济文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古代注重运用司法手段惩治危害农业生产与管理的犯罪行为,从中反映了自然经济文化的要求②。
如夏朝会处罚违反规定立法耕种者,西周时有误农时罪等。
二是秋冬行刑制度,这是自然经济观在狱政制度上的突出体现。
三是务限法,这是自然经济观在诉讼时间规定上的集中体现。
按照宋朝务限法的规定,每年农闲之际,州县官府方可受理民事诉讼,为了不影响农业生产,农业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四、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是以伦理内容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伦理与法律长期杂糅并未明确区分,都具有维持社会阶级稳定的作用,但因儒家思想统治地位,法律是屈居伦理之下的。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司法制度伦理化。
以唐朝为例,在此时期礼刑结合的治国方法更加完善,按当时律法规定,凡尊长亲属殴打伤害直系卑幼亲属可以做出较轻的判决,而卑幼亲属殴打直系尊亲属却一律归于十恶的不孝罪,做出严厉的判决。
这是唐朝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指导思想的产物,不平等的司法制度必然依靠伦理来解释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然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于司法制度的影响,更表现在法律伦理化对于人性的碾压,除却应由的尊老爱幼的基本道德精神,在宋朝兴起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出现了诸如严重地侵夺了妇女的合法权益的现象,如寡妇改嫁不仅失去道德支持更无合法依据。
五、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今司法制度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今司法制度的仍有启示。
鉴于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对于司法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司法缺乏独立性和平等性,我们更应当在权力集中的同时保持司法的独立性,保证司法是公平公正的,脱离行政附属属性的真实独立。
同时,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对于司法制度的影响虽然减弱,但在当今社会下却有了新的命题,那就是在司法便民的原则下,司法制度改革如何才能便到中国最广大农民的身上。
中国传统的价值文化对于司法制度的影响更为具有现实意义,在以和合思维为例,如在司法理念上借鉴中国古代传统刑罚中的观念和执两用中的方法,力求使审判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符合客观真实的要求,使判决不轻不重、不枉不纵,达到中这一刑罚最合适的度,以期获得社会最大程度的认可。
六、结语
综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在我们渴望为中国的司法制度增加生命的当下社会,是一个十分迫切而有意义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当直面并且客观的承认,中国确确实实地拥有者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且这些沉淀许久的传统文化在朝代更替兴衰的岁月里,对各个时期的司法制度乃至现今社会的司法制度都具有某些程度某些方面或正面或负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甚至举足轻重的借鉴意义。
而为了使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具生命力并且不断健全完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一方面要总结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要剔除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糟粕。
就这个问题的本质方面来说,就是非常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