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穿井得一人》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
2.了解寓言特点,理解寓意。
3.联系生活,谨慎看待传言。
教学重难点了解寓言特点,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过程:一、析题目,说理解问:先不看课文内容,你认为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指导:首先看字面信息:题目涉及“穿井”和“得人”,而“穿”和“得”需要分析。
穿:挖掘、开凿。
那关键字“得人”呢?,此处“得人”,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明确:得人,不是得到一个人,而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二、多诵读,明文意1.初读,认准音形。
重点注意:如溉汲先自由读,有问题的字音字形同桌交流,还不会的提出,班内解决。
2.再读,理清文意。
先自己结合注释翻译,圈画疑难,提出后交流明确。
教师指明重点识记的字词,指导学生积累。
如: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于:向、对。
还有“在”的意思。
3.三读,划分节奏。
先自己用铅笔划出,小组交流,老师明确。
示例: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4.四读,全班齐读。
5.五读,毛遂自荐。
此读要求提高,注意朗读的准确性,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等。
教师点拨指导。
三、抓文脉,理情节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说了些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明确: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2.复述故事,说清起因、经过、结果。
四、悟寓意,知意图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作者写这个故事的意图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本寓言说明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的道理。
意图是告诫人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传播;应该学会调查、辨别。
五、联现实,说启示1.举出生活中“穿井得一人”的现象。
2.小组讨论:在微信、QQ盛行的信息大传播时代,你觉得怎样避免“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屡次发生?请小组合作探究,列出讨论的结果,代表发言。
部编版 《穿井得一人》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七年级
比较阅读5 穿井得一人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家无井而出溉汲汲:从井里取水B.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C.国人道之道:道理D.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宋之.丁氏夫君子之.行B.有闻而.传之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其一犬坐于.前D.求闻之若.此若.屈伸呼吸3.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B.对待“穿井得一人”的传闻,国人都很理智,没有相信。
C.《穿井得一人》是一则寓言,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
D.这则寓言告诫我们,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答案】1.C2.A3.B【分析】1.C.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
道,谈论。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的\助词,的;B.表顺承,可不译\表转折,却;C.介词,对,向\介词,在;D.像\代词,你;故选A。
3.B.根据“国人道之”可知国人都相信了这件事,才会互相谈论。
故选B。
【点睛】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
新课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溺水是造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希望广大家长务必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
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希望广大家长务必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 识,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经常进行预防溺水等安全教育 ,给孩子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孩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孩子们
穿井得一人 的避险防灾和自救能力,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要重点教育孩子做到“六不”:不私
,给孩子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孩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孩子们
的②避险闻防而灾和传自救之能力者,:严防未意外经事故调的发查生分。要析重点就教育传孩播子做开到“去六不。”:不私
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
安③全设国施人、无:救援似人员乎的也水域乐游泳于;不接到不受熟这悉的种水域离游泳奇;的不熟传悉水闻性的,学生不擅
篇识,外切实国承担语起监言护,责任我,加国强对古孩代子的有教育许和管理,经常进行预防溺水等安全教育
,给孩子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孩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孩子们
多特别有智慧的人,他们也 的避险防灾和自救能力,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要重点教育孩子做到“六不”:不私
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 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
在 识 , 的,给避切孩险实子防承传灾的担授和起相自监关救护知能责识力任和,顺,技严接加能防强,意连对不外词孩断事子加故的强的教孩发溉 汲育子生::和安。从浇管全要灌井理意重、里,识点取灌经和教常自育水溉进我孩行保子预护做防意到溺识“水,六等提不等安高”全孩:到教子不育们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诫子书》《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古文标准翻译参考译文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诫子书诸葛亮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涵养德行,用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
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就必须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有所成就。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就会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陋室,又怎么来得及!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等到他的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听说了并传播这件事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听到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回答说:“得到了一个人的使唤,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人教2024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与分享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3.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文,讲解寓言、成语、修辞手法等相关知识点,如:寓言的定义、成语的意义、修辞手法的作用等。
4.课后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阅读:推荐与《穿井得一人》主题相关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6.课堂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就寓言故事寓意、成语运用等方面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7.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寓言故事,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寓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其次,在成语运用方面,学生对于“穿井得一人”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程度不一。针对这个问题,我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和具体应用场景,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成语练习题,以便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记忆。
此外,课堂讨论环节中,学生们表现出较为积极的参与态度,但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仍显得有些拘谨。为了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尝试营造了一个轻松、包容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穿井得一人》教案
最后,关于教学评价,我意识到评价方式应更加多元化。除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还要关注他们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4.增强审美鉴赏:通过品味课文中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5.塑造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谣言的危害,学会辨别真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信、担当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寓言故事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教师应重点讲解故事背景、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等,以便学生把握故事精髓。
-生字词的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如“穿、井、得、一人”等。教师应强调字词的正确读音、书写和意义,确保学生熟练掌握。
-写作方法的分析:课文采用了寓言、夸张、对比等手法,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写作方法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道理的提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谣言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短文的质量,评价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交流等。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在教授《穿井得一人》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教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学会结合上下语言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关键词语去带动阅读的方法。
3.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难点:1. 教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学会结合上下语言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的方法。
2.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热点引入,激发兴趣由社会当今热点网络谣言泛滥成灾引出我国古代《吕氏春秋》这部作品中也记载到这样的造谣事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理解题意,引发思考将这则寓言故事设定成一起古代案例,解释题目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得”字的思考。
三、朗读课文,了解案件要求学生边朗读边思考:案件的内容大概是怎样的?你能找出有哪些涉案人物吗?四、案件重播,抓住关键(1)学生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请学生说说以下画线的三句话的意思,再次引起学生思考:“得”字在不同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五、翻译课文,理解案情1.学生对照注释,抓住重点词语,自主串译。
2.小组讨论释疑,解决不懂词句。
六、整理词语,积累知识七、依文解言,判断案情小组合作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如果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1.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总结八、思考探究,得出寓意1.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1)(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2)(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20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20 )一. 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则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述穿井得一人之事,告诫人们要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初中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还需加强。
学生对寓言故事感兴趣,但可能在理解故事背后的哲理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略寓言故事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寓言故事的特点;学会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寓言故事,领悟故事背后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勇于实践、善于观察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寓言故事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故事背后的哲理;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寓言故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4.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录音,便于跟读、模仿。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
3.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随时巩固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寓言故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寓言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教学内容展开,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和讨论,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穿井得一人》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寓言文学的兴趣,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心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穿井得一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掌握生字、词语,如“井”、“得”、“一人”等,并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炼出寓意,理解寓言故事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传达道理的特点。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如何运用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举例:《穿井得一人》中,“穿井”实际上是夸张表达,寓意着通过努力获得意外的收获。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表达方式,并学会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
。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熟读并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掌握生字、词语。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言的寓意。
3.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运用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词语。
2、学会多角度地探究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2、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学法指导1、重在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应注重诵读和积累。
2、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
3、运用比较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如阅读“三人成虎”的故事,在比较阅读中,明确文中的寓意,培养文本解读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考考预习情况(一)记住文章的出处《穿井得一人》节选自《》,是国丞相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全书共十二纪、八览、六论,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
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等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编者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二)读准两个字音溉汲辨析形似字(同音字)1.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心旷神□意思: B.□笑大方意思:(2013年宜昌市中考题)2.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子可教意思:B.耳□目染意思:(2016年宜昌市中考题)答案1 怡愉快,快乐;贻遗留,留下2孺幼小;濡沾湿,这里指受到影响。
(三)正确断句,读准节奏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原文、译文及点评(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原文、译文及点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个。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溉汲——音盖及,就是汲水灌溉土地。
穿——穿凿,就是开挖的意思。
一人——这里指一个人的劳力,后面的“一人”是指一个真的人。
之——文言代词,这里指“穿井得一人”的消息。
使——使用,这里是“功用”的意思。
这个故事是提倡调查研究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当记住:听到任何传闻的时候,就要动脑筋想一想它是否合乎道理,考察一下它是否符合实际,切不可盲目信从,更不要去当“小广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一. 课程背景和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此故事通过讲述主人公小仓和小袋一起完成挖井的故事,以引发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团结的重要性。
这篇课文通过简单的文字和情节,深入浅出地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教育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穿井得一人》,了解小仓和小袋互相帮助、团队合作的故事,理解故事中的乡村风景描写,掌握词汇和句型,并能正确运用于实际会话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关注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促进学生习得待人友善、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故事主旨。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让学生运用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
四. 教学准备1.课程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课文。
2.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书籍和课件。
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片段或者为学生讲述一个简单的互助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之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经历,比如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小仓和小袋互相帮助的情景。
2. 课文阅读与学习1.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基本情节后,再分段组织学生进行仔细阅读。
可以将文章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带上问题,学生读完之后回答问题,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对生词进行讲解和操练,确保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
3.教师主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整篇文章,帮助学生熟悉并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
3. 文字理解与分析1.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给这样一个标题,展开讨论。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组织结构,找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主要内容,并找出其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寓言二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公开课)
(2)词性活用 我将东徙。 东: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 代词 这件事
子将安之 ? 动词 去、到 得一人之使。 助词 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闻之于君 。 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以故东迁 。
因为Biblioteka 于:闻之于宋君 。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 。 在
质疑:
•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 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回答
得到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
的 使唤 这里指 在
无闻也。 “发现”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 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像这 样听消息,还不如什么都没听 。
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子将安之? 古义: 哪里
今义:平安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 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有, 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 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 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 不能以讹传讹。
《吕氏春秋》
初读展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的
顺接连词 溉,浇灌、灌溉 住
汲,从井里取水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 代词,他 告诉
这里指“节省”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 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田,因此(他家)经常有 一个人住在外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4《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与文言文观沧海作者:曹操【魏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唐代】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作者: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寓言的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3.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4.学习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黑板上写“穿井得一人”。
)同学们,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好,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看一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二、快速阅读,疏通文意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并小组合作疏通全文大意(如果有不会的字词请写到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解决)2.齐读全文,检测字音3.请一位同学复述这则故事通过这个环节疏通学生的字词三、精妙的语言,巧妙的布局(一)故事的起因1.你觉得“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理解为丁氏的人)请你读一读丁氏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
为什么这样读?(体会两者不同的心理)丁氏的话应该很高兴,丁氏想强调的是“得”(理解为有闻而传者的人)请你读一读他说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传话的人想要传达出事情的惊奇,所以想强调的是“人”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语言表达中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的意思不同,并能够意识到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产生了后面的情节。
这也是作者在情节设计上精巧之处。
(二)故事的发展1..正因为这样的误会,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个误会怎么会闻之于宋君呢?板书:闻——传——道(重读传和道)2.你觉得国人会怎么“道”这件事?请想象一下国人说的话(用文言文)(学生自由发言)通过想象,补充情节,进一步了解当时宋国国人的特点。
3.假如当时有人质疑这件事,你觉得后面这个故事会怎么发展?(请用文言文来续写一下后面的故事)通过选择学生几则不一样的后续结尾,并让作者自己说一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表达怎样的寓意从而体会寓言故事中寓意与寓言情节紧密联系的妙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7张PPT)
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 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
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 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 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合作探究
主旨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 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疏通文意
从井里打水浇地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等到 打井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 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 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 打井得到一个人。”
疏通文意
听到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疏通文意
听到,得到 像
不如
求闻之 若此, 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取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呢。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 及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2)丁氏对曰
对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
2、词类活用
(1)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使知道 )
(2)得一人之使(动词用作名词,使,劳动力 )
(
)神秘的语调
(3)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强调的语)调
合作探究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 什么?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
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 (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 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部编版教材七级语文必背古诗文及翻译:穿井得一人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及翻译:穿井得
一人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道理: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2理解寓言寓意,培养想象能力;3.能正确对待传闻。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文言词语。
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叙述能力。
教具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个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则寓言《穿井得一人》2明确目标:思维导图形式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3.了解《吕氏春秋》看网页链接,进一步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二、学习新课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白板资源范读,强调字音“溉汲”(2)自由读、(3)齐读。
2、再读课文,学习文言词语,疏通句意。
要求:(1)时间,六分钟,倒计时(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教师运用板中板总结强调:闻:(1)闻之于宋君:使知道(2)有闻而传之者:听说、知道于:(1)闻之于宋君:向(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从之:(1)宋之丁氏:助词,的(2)有闻而传之者:代这句话(3)国人道之:代这件事(4)得一人之使:助词,的4、检测自学效果(1)字词检测(活动:找出正确的解释)(2)翻译课文,(活动: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5、细读:理解寓意。
(1)挖井得到一人,本是一闹剧,如果宋君让你去查案,这一闹剧该由谁负责?(2)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6、小结:活动:学生填词总结课文内容对待谣言,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不相信不传播,调查取证,去伪存真,不能以讹传讹。
三、拓展练习 1、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宋国的一个人,你听到这件事以后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宋君,你会怎么做呢?请改编或续写这个故事。
生写故事,写完后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在白板上。
2、你经历了什样的谣言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四、巩固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分)(1) 及其家穿井( ) (2) 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节)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 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2节) 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 那里。
第三层(第3节)
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质疑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 1.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朗读课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 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 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课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翻译: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 要出 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 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 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3.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布,说
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等。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 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有。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 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 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
谢
谢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 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 息相互传说着,这件事很快被宋国国君听见了。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
无闻也。
翻译: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 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 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 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概况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 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 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
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 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 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