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解剖学姿势
解剖学名词解释解剖学姿势的概念
解剖学名词解释解剖学姿势的概念解剖学名词解释:解剖学姿势的概念引言:解剖学姿势是解剖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人体解剖学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解剖学姿势被定义为一种特定的身体位置或姿态,用于研究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和系统的解剖结构。
简而言之,姿势是解剖学中描述和研究人体内部结构的基本参考框架。
1. 什么是解剖学姿势解剖学姿势是指在医学解剖学研究中,为了方便观察和研究人体结构,特定的人体姿势或位置。
在解剖学中,常用的姿势包括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位和直立位等。
不同的姿势适用于研究不同的解剖结构。
2. 常见的解剖学姿势2.1 仰卧位仰卧位是指体位仰卧于直线面上,头部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种姿势常用于研究头颈部、胸部、腹部和骨盆等部位的解剖结构。
2.2 俯卧位俯卧位是指体位俯卧于直线面上,头部略转向一侧。
这种姿势常用于研究背部和臀部等区域的解剖结构,特别适用于观察脊柱和骨盆。
2.3 侧卧位侧卧位是指体位侧卧于直线面上,头部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种姿势常用于研究侧卧位的脊柱和侧卧位的腹部结构。
2.4 坐位坐位是指体位坐立于直线面上,头部保持直立。
这种姿势常用于研究头颈部、上肢和下肢等部位的解剖结构。
2.5 直立位直立位是指体位站立于直线面上,头部正直直立。
这种姿势常用于研究下肢、骨盆和脊柱等部位的解剖结构。
3. 解剖学姿势的重要性解剖学姿势在人体解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姿势能够使解剖学家或医学生更方便地观察和研究人体结构,有助于提高解剖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姿势可以改变人体内部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结构特征。
此外,在临床医学和手术中,正确的姿势能够提供更好的手术暴露和操作视野,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4. 解剖学姿势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解剖学研究或临床操作时,必须注意正确选择和掌握姿势。
首先,姿势选择应根据具体研究或操作的解剖结构来进行。
不同的结构可能需要不同的姿势才能较好地显示和观察。
人体解剖标准姿势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标准姿势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标准姿势,又称正位标准姿势,是用于人体解剖学研究的一
种固定的、普遍接受的姿势。
正位标准姿势是以左侧正卧位为基础,以人
体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为准,将解剖标准相应地反映在人体上的一种解剖
姿势定义方法。
它的准确性、可靠性,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精确地预测、确
定患者的病情;它的实用性,可以帮助解剖学家有效地完成解剖工作。
人体解剖标准姿势的标准部分包括:
1、头和面部。
头部保持平直,眼睛对上方,耳朵对胸前,嘴部闭合,牙齿合拢,舌苔萎缩。
2、肩部和膝部。
颈和肩膀保持水平,手臂与上肢右端斜线相平行,
手掌向上平行,膝盖直立,右膝放在右侧腿上。
3、胸部、腹部和腰部。
胸部紧贴床面,腹部紧贴床面,腰部与上肢
垂直,会阴部保持稍后位。
4、髋部和臀部。
右腿膝盖仰面向外,脚踝与右肩连线平行,右腿的
脚掌向外,臀部保持正立。
5、足部。
右足掌放在左腿上,脚趾向上,双脚保持弓形。
人体解剖标准姿势是用于解剖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有其固定性、可控性和可重复性,对于人体结构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
:系统解剖学107个知识点摘要:解剖学知识点整理,帮助考生更容易记忆掌握知识点!1.何谓人体解剖学姿势?答:人体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体干两侧,手掌朝前。
2.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4.成对的脑颅骨有:顶骨、颞骨,不成对的脑颅骨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5.鼻旁窦有四对,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6.肩胛骨上能触及的骨性标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冈、喙突、内侧缘。
7.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8.胸廓是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借骨连结构成的。
9.下颌关节由:下颌头与下颌窝构成。
其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10.椎间孔:是指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所组成的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1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他平对第二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2.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13.椎间盘:椎间盘是上、下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构成。
14.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是指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有一斜贯腹肌和腱膜的裂隙,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
15.试述椎骨的一般形态。
答:每块椎骨均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
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
椎弓试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迹,下方有椎下切迹,相连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
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为椎弓板。
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16.写出鼻旁窦的名称及开口部位。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一、名词解释: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描述人体任何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
2.胸骨角: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
胸骨角的侧方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骨的体表标志。
3.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4.斜角肌间隙: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5.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肌腱的下缘增厚卷曲,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
6.咽淋巴环:咽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等共同构成咽淋巴环。
是消化管和呼吸道上端的防御机构。
7.麦氏点:McBurney 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为标志。
有时也以左、右骼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Lanz点)表示。
麦氏点的压痛及反跳痛是临床上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
8.肺门:肺的内侧面中部凹陷称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的部位。
9.肋膈隐窝:是在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其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及出血首先聚积于此。
此外,深呼吸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隐窝。
10.肾区:在躯干的背面、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直接的补位称肾区。
当肾病时,叩击触压肾区,常可引起疼痛。
11.动脉韧带:由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连至主动脉弓下缘的纤维结缔组织索,是胎儿时动脉导管在出生后闭锁的遗迹。
也叫动脉导管索。
解剖学姿势的基本概念
解剖学姿势的基本概念解剖学姿势是指人体处于特定的身体姿势以进行解剖学研究和操作的一种方法。
它是为了方便解剖学教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而设计的姿势,可以使解剖学家更好地观察和研究人体结构各个部分的位置、形态、关系和功能。
解剖学姿势是解剖学的基础,对于了解人体结构、研究疾病和进行手术操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解剖学姿势的选择有赖于解剖学的目的和需要,以及对于所研究结构的最佳展示。
常见的解剖学姿势包括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和坐位。
仰卧位是指患者面朝上平躺于床上,四肢伸直,头部正中位。
这种姿势适合于观察胸部、腹部、颈部、头部和上肢等结构。
在该姿势下,胸腔和腹腔可自然张开,方便观察器官的形态和位置。
同时,仰卧位还可用于手术操作,如胸腔开放手术、心脏手术、甲状腺手术等。
俯卧位是指患者面朝下平躺于床上,头部稍向一侧。
这种姿势适用于研究背部、下肢、骨盆和腹膜后等结构。
它使腹腔和盆腔内脏向下移位,有利于观察肠道、肾脏、骨盆脏器等结构。
临床上,俯卧位还可以用于肾脏手术、脊柱手术等。
侧卧位是指患者侧躺于床上,上肢伸直并置于体侧,下肢弯曲屈膝。
这种姿势适用于研究侧卧部位的结构,如肋骨、肩胛骨、骨盆等。
它使侧部结构暴露,并能较好地展示这些结构的形态和关系。
临床上,侧卧位还可以用于肩关节手术、骨盆手术等。
坐位是指患者坐在床上或椅子上,上肢垂放于体侧,下肢垂直放置于地面。
这种姿势适合研究头部、脖颈、颈椎、骶髂关节等结构。
它使头部和脖颈处于自然的直立位,便于观察和研究这些结构。
在坐位下,还可以进行有关头部和颈椎的手术操作。
除了上述常见的姿势外,根据解剖学研究的需要,还可以采用其他特殊姿势。
比如头低位(Trendelenburg位)是指患者面朝上,头低体高45度左右,适用于观察头、脖颈等结构。
头高位(Reverse Trendelenburg位)则是指患者面朝上,膝下放枕头,头部略高于体干,适用于研究胸腔、腹腔等结构。
总之,解剖学姿势是解剖学研究和操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解剖知识点
解剖知识点1.何谓人体解剖学姿势,答:人体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体干两侧,手掌朝前。
2.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4.成对的脑颅骨有:顶骨、颞骨,不成对的脑颅骨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5.鼻旁窦有四对,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6.肩胛骨上能触及的骨性标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冈、喙突、内侧缘。
7.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8.胸廓是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借骨连结构成的。
9.下颌关节由:下颌头与下颌窝构成。
其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10.椎间孔:是指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所组成的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1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他平对第二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2.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13.椎间盘:椎间盘是上、下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构成。
14.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是指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有一斜贯腹肌和腱膜的裂隙,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
15.试述椎骨的一般形态。
答:每块椎骨均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
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
椎弓试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迹,下方有椎下切迹,相连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
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为椎弓板。
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16.写出鼻旁窦的名称及开口部位。
答: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下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的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解剖学姿势名称解释
解剖学姿势名称解释解剖学姿势是医学和解剖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涉及到解剖学实验的正确方法和人体的正确体位。
解剖学姿势可以帮助解剖学家更准确地观察和检查解剖标本,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掌握解剖学知识。
因此,解剖学姿势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解剖学研究中。
解剖学姿势是指将解剖标本放在一定位置或就象时所采用的体位,它是根据不同解剖学实验所进行的,以便研究人员最大限度地了解标本内部结构。
解剖学姿势主要分为三类:直立姿势、屈曲姿势、展开姿势;其中,直立姿势是指把标本放在床上,保持原有姿势;屈曲姿势是指把标本放在床上,弯曲它的肢体;展开姿势是指把标本放在床上,展开它的肢体。
直立姿势的目的是为了解剖结构的清晰显示,与它的生理状态保持一致;一般在直立姿势中,标本身体处于自然状态,其手肢处于弯曲状态。
屈曲姿势是把标本放在床上,弯曲它的肢体;它的目的是让解剖学家更清楚地观察到标本身体内部结构和肢体特征,便于研究。
而展开姿势是把标本放在床上,展开它的肢体;它的目的是让解剖学家更清楚地观察到标本身体内部结构和肢体特征,以便研究。
解剖学姿势在解剖学实验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为解剖学研究工作者提供更精确的解剖描述和提供更精确的解剖学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解剖标本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
正确的解剖学姿势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有助于解剖学家们正确地观察和检查标本的内部结构,从而有效地掌握解剖学知识。
总之,解剖学姿势是医学和解剖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解剖学家们正确的观察和检查标本,从而能够更精确地理解解剖标本的结构和功能。
正确的解剖学姿势是每一个解剖学实验和解剖学研究的前提,只有端正的解剖学姿势,才能得到准确的研究结论。
因此,解剖学姿势不仅是解剖学实验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剖学研究工作者在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只有正确的解剖学姿势,才能使解剖研究和解剖学实验更加准确。
人体解剖学姿势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姿势名词解释【人体解剖学姿势名词解释】1. 引言人体解剖学姿势是解剖学领域中的重要基础,它们通过一系列特定的体位和姿势,使解剖学家能够更好地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解释和探讨一些常见的人体解剖学姿势,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领域。
2. 解剖学姿势的定义和作用解剖学姿势是指特定的体位和姿势,通过排列身体部位和关节的位置,使解剖学家能够清晰地观察和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这些姿势的使用对解剖学的研究至关重要,它们可以提供可重复和标准化的条件,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可靠性。
3. 常见的人体解剖学姿势(1)仰卧位(Supine Position)仰卧位是最常见的人体解剖学姿势之一。
在该姿势下,被研究者平躺在背面,面向上方,双手放在身体两侧,两腿自然伸直。
这种姿势可以使解剖学家观察到胸腔和腹腔内的器官,如心脏、肺部、胃等。
(2)俯卧位(Prone Position)俯卧位是另一种常见的姿势,研究者面朝下平躺在床上,双手放在身体两侧,两腿也自然伸直。
这种姿势适用于观察和研究脊椎、胸腔和腹腔的后部结构。
(3)坐位(Sitting Position)坐位是一种更直立的姿势,研究者坐在床上或椅子上,双腿伸直或弯曲,身体保持直立。
这种姿势适用于观察和研究腹部、骨盆和下肢的结构。
(4)侧卧位(Lateral Position)侧卧位是指研究者侧躺在床上或平面上,一个侧面向上,双手靠着身体侧面,身体呈弯曲状态。
这种姿势常用于观察和研究躯干、颈部、肩膀和髋部的结构。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人体解剖学姿势在解剖学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合理选择和应用不同的姿势,解剖学家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研究人体内部结构,进而深入了解其生理功能及疾病发生机制。
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体的复杂性。
总结本文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常见的人体解剖学姿势进行了解释和探讨。
通过了解这些姿势的定义、作用和应用领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解剖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解剖学习
名词解释解剖学绪论和运动系统一、名词解释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上至下垂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这样的姿势称为解剖学姿势。
2、椎间孔: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
3、椎管:各椎骨的椎孔连接起来,构成椎管。
4、骶角: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临床上进行骶管麻醉时,常以骶角作为确定骶管裂孔位置的标志。
5、胸骨角:胸骨体和胸骨柄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
6、翼点:颞窝底的前下部较薄,最薄弱处在额、顶、颞、蝶4骨会合处,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
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故临床上较为重要。
7、椎间盘:相邻两个椎体间借纤维软骨盘-椎间盘牢固的连接。
其有中央部分髓核周围有纤维环。
椎间盘坚韧富有弹性,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并允许脊柱做少许的去屈伸侧屈等运动。
8、黄韧带:黄韧带为连接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弹性纤维构成,活体上呈黄色,参与椎管后壁和外侧壁的构成,也有限制脊柱过分前屈的作用。
9、斜角肌间隙:在颈深肌群的外侧群中前、中斜角肌下部在第一肋的上方形成一个三角形间隙称斜角肌间隙。
10、腹股沟管: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机下部沿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形成一管状裂隙,称腹股沟管。
内脏学一、名词解释1、咽峡:腭帆后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的通道称为咽峡,口腔与咽的分界处。
2、梨状隐窝:在喉口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粘膜下陷形成梨状隐窝,是异物常易嵌顿停留的部位。
3、肝门:肝中部有一“H”形的沟,由左、右纵沟和中间的横沟组成,横沟为肝门。
4、肝胰壶腹:胆总管起始段位于十二指肠上部上方,然后在十二指肠上部后方下行,再经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或胰头之后,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5、喉室:喉中间腔向两侧延伸于前庭襞与声襞之间的梭形隐窝,称喉室。
6、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称肋膈隐窝或肋膈窦,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聚积于此。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成都医学院 检验医学院一队4班任亮2014年1月8日1、人体解剖学姿势是什么?解剖学姿势是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
(描述人体的任何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2、骨有哪些分类方式?根据是什么?两种①根据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②根据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3、骨连接有几种形式?并分别举例说明。
①纤维连结(韧带连结和缝)⑴直接连结②软骨连结(椎间盘、耻骨联合)(幼儿的髂骨、坐骨和耻骨)③骨性结合(成人的髂骨、坐骨和耻骨)⑵间接连结:关节4、关节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关节的辅助结构有哪些?⑴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⑵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关节唇、滑膜襞、滑膜囊。
5、什么是翼点?它有什么特点?颞窝内,额、顶、颞、蝶四骨邻连接处常构成H形缝,称为翼点。
此处骨壁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受外力打击时易损伤而导致硬膜外血肿。
6、鼻旁窦有哪些?分别开口于什么地方?⑴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
⑵额窦: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
⑶筛窦:位于筛骨内,分为前、中、后筛窦。
前、中开口于中鼻道,后开于上鼻道。
⑷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
7、各部椎骨的特征?⑴颈椎:椎体较小,棘突末端分叉,横突上有一小孔称横突孔。
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颈椎的锥孔较大呈三角形。
⑵胸椎:有椎体肋凹和横突肋凹,棘突较长且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
⑶腰椎:椎体最大,棘突宽短呈板状,呈矢状水平位后伸。
8、什么是肋弓?肋骨分为?第8-10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相连构成肋弓。
(常作为腹部触诊确定肝、脾位置的标志)分为:真肋(1-7)、假肋(8-10)、浮肋(11和12)9、什么是界线?界线是经钾、弓状线、髂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到耻骨联合上缘所作的连线。
以此为界线分为大盆骨(假盆骨)和小盆骨(真盆骨)。
10、膝关节的特点?关节囊宽而松弛,各部厚薄不一,前壁有股四头肌腱和髌骨;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
何谓人体解剖学姿势?
1.何谓人体解剖学姿势?答:人体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体干两侧,手掌朝前。
2.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4.成对的脑颅骨有:顶骨、颞骨,不成对的脑颅骨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5.鼻旁窦有四对,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6.肩胛骨上能触及的骨性标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冈、喙突、内侧缘。
7.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8.胸廓是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借骨连结构成的。
9.下颌关节由:下颌头与下颌窝构成。
其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10.椎间孔:是指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所组成的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1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他平对第二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2.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13.椎间盘:椎间盘是上、下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构成。
14.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是指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有一斜贯腹肌和腱膜的裂隙,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
15.试述椎骨的一般形态。
答:每块椎骨均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
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
椎弓试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迹,下方有椎下切迹,相连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
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为椎弓板。
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16.写出鼻旁窦的名称及开口部位。
答: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下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的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解剖学的姿势和方位术语
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为了正确描述人体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必须制定公认的统一标准,即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以利于学习、交流而避免误解。
1.解剖学姿势为了阐明人体各部和诸结构的形态、位置及相互关系,首先必须确立一个标准姿势,在描述任何体位时,均以此标准姿势为准。
这一标准姿势叫做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双足并立,足尖朝前;上肢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侧)(图04A)。
2.常用的方位术语(1)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
在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由于动物和胚胎体位的关系,常用颅侧代替上;用尾侧代替下。
在四肢则常用近侧和远侧描述部位间的关系,即靠近躯干的根部为近侧,而相对距离较远或末端的部位为远侧。
(2)前和后:靠身体腹面者为前,而靠背面者为后。
在比较解剖学上通常称为腹侧和背侧。
在描述手时则常用掌侧和背侧。
(3)内侧和外侧: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
如手的拇指在外侧而小指在内侧。
在描述上肢的结构时,由于前臂尺、桡骨并列,尺骨在内侧,桡骨在外侧,故可以用尺侧代替内侧,用桡侧代替外侧。
(4)内和外:用以表示某些结构和腔的关系,在腔里者为内,在腔外者为外,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区分。
(5)浅和深:靠近体表的部分叫浅,相对深入潜居于内部的部分叫深。
3.轴和面(1)轴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可将人体设三个典型的互相垂直的轴。
①矢状轴:前后方向的水平线;②冠状(额状)轴:左右方向的水平线;③垂直轴:上下方向与水平线互相垂直的垂线。
(1)面按照轴线可将人体或器官切成不同的切面,以便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些结构。
典型的切面有:①矢状面,是沿矢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如该切面恰通过人体的正中线,则叫做正中矢状面;②冠状面或额状面,是沿冠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与矢状面和水平面相垂直;③水平面或横切面,为沿水平线所做的横切面,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与上述两个纵切面相垂直。
名词解释(解剖)
名词解释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方平视,两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2.正中矢状面:矢状面是从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为正中矢状面。
3.椎间孔:相邻的椎孔根连成的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交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在体表易触及,平对第二对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5.肋弓:第8-10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接形成。
6.翼点:颞窝的前部,额,顶,颞,蝶四骨的会合处,构成H形的缝,为骨质最薄弱处,此处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若此处骨折,易损伤此动脉。
7.关节腔: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软骨之间所围成的密闭窄隙,内有滑液,呈负压,维持关节稳固性。
8.关节唇: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节窝并扩大关节面的作用,使关节更加稳固。
9.椎间盘:连接相邻的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10.黄韧带:弓间韧带,是连接相邻两椎弓板之间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参与围成椎管,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11.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结共同构成,近似圆锥形,容纳胸腔脏器。
12.骨盆界线:是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
13.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
14.股三角:在大腿前面上部,为倒立的三角形,上界是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为缝匠肌内侧缘。
三角内有股神经,股动静脉,淋巴结等。
15.咽峡:是口腔通向咽腔的门户,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16.十二指肠悬韧带:是腹部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重要标志。
17.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的交界处,急性阑尾炎时,此处可有压痛或反跳痛。
18.齿状线:各肛柱下端和肛瓣共同连成一锯齿状的环行线,它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
解剖学姿势
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2.内侧和外侧----是描写人体各局部或器官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大小而言的术语,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3.骺线----成年后,长骨体与骺之间的骺软骨骨化后的遗迹。
4.板障----颅骨顶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含有丰富的板障静脉。
5.椎管----各锥孔贯通,构成容纳骨髓及其被膜等的管道。
6.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其间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7.隆椎----第7颈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体表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8.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交界处向前微突的横嵴,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9.肋弓---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而形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10.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与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的内侧,内有神经,血管经过。
11.颅囟----新生儿颅顶骨的骨缝间较大的未骨化的膜性部位,主要有前(额)囟和后(枕)囟。
12.翼点----为颅侧面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的H形交界处,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13.蝶筛隐窝---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体间的间隙,内有蝶窦的开口。
14.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和蝶骨以及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15.腕骨沟----8块腕骨弧形排列而形成的掌面凹陷的浅沟,参与腕管的构成。
16.桡神经沟----肱骨中部后面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经过。
17.髋臼----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关节囊----为附着于关节面周缘以及附近骨面的结缔组织囊,由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构成。
19.关节盘----是介于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可适应关节面,起弹性缓冲作用和增加运动轴。
20.关节----又称滑膜关节,是关节的相对骨面间相互分离,借周围结缔组织相连结,其内充满滑液的腔隙。
名词解释解剖学姿势
名词解释解剖学姿势
解剖学姿势是指人体在解剖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位置和姿势。
这些姿势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和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相互关系而设计的。
解剖学姿势的选择取决于所研究的器官和结构以及研究的目的。
解剖学姿势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姿势:
1. 背卧位:被试者平躺在背部,双臂自然放置在身体两侧。
这是最常用的姿势,用于研究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和骨盆等区域的解剖结构。
2. 俯卧位:被试者面朝下平躺,双臂自然放置在身体两侧。
这种姿势常用于研究背部、臀部、下肢和腰椎等区域的解剖结构。
3. 侧卧位:被试者侧身躺在一侧,上臂向前伸展,下臂弯曲放在头部下方。
这种姿势常用于研究胸腔、腹腔、肾脏和肝脏等器官的解剖结构。
4. 仰卧位:被试者仰卧在背部,双腿伸直放平。
这种姿势常用于研究下肢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解剖结构。
5. 半坐半躺位:被试者半躺半坐,头部微微抬起,腿部略曲。
这种姿势常用于研究胃部和肠道等内脏的解剖结构。
以上只是常见的几种解剖学姿势,根据研究的需要,还可以有其他一些特殊的姿势。
不同的姿势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观察到
解剖结构,描绘解剖图和制作模型。
解剖学姿势也有助于研究者进行手术操作的模拟练习,从而提高手术技能和减少手术风险。
在实际解剖学研究中,解剖学姿势通常是与解剖学标本和解剖学工具相结合使用的。
研究者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姿势和工具,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人体内部结构的组织和功能。
解剖学姿势的应用使得解剖学研究更加方便、可视化,为其他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名词解释解剖学姿势
名词解释解剖学姿势解剖学姿势让人习以为常,但只要仔细探究就会发现,真正理解解剖学姿势需要从一些基本概念出发,重点深入理解其相关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解剖学姿势是指在解剖学实验室中实际操作时,为了更好地观察解剖学样本,用于以特定的位置、方向以及深度把解剖学样本放置于最佳视野中的一种特殊的技术。
早期解剖学姿势的概念源于对比较解剖学及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由单一的体视角度而发展而来。
在实际操作中,解剖学姿势的关键在于获得精确的定位,同时满足手术安全性的要求,以便解剖学样本及器械的操作。
为了更深入理解解剖学姿势,首先应该重点讨论解剖学样本与解剖学器械在对特定解剖学姿势操作时,支撑及操作的基本原理及特性。
首先,要将解剖学样本及器械的位置、方向及深度放置于最佳视野中,就必须确定其有效的位置,以便为实验室人员在做解剖学实验时提供最佳可视角度。
其次,工作台平面非常平整平直,以保证解剖学样本和器械的牢固及稳定。
最后,必须采用适当的位置、安置好参考点(如照明,实验室设备及其他),以保证解剖学样本及器械精确及安全操作。
传统解剖学姿势被广泛应用,但它只能满足部分工作需求。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新的解剖学姿势虚拟解剖学姿势。
虚拟解剖学姿势是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解剖学样本及器械放置在有利的位置及方向上的一种新型解剖学姿势。
这种新型的解剖学姿势使实验室人员得以更加便捷地操作解剖学样本,让解剖学实验更准确安全,更节约时间。
总之,解剖学姿势是一项技术,旨在使解剖学样本以最佳状态供实验室人员安全及准确操作。
从传统解剖学姿势到虚拟解剖学姿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未来,解剖学姿势将继续发展,以更好地支持各种类型的解剖学实验研究。
解剖学标准姿势名词解释
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是指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下肢互相靠拢,肌肉放松且保持自然的一组常用的人体标准姿势。
这个姿势是学习解剖学的基础,也是描述人体骨骼和肌肉位置、结构和运动的基本标准。
在解剖学中,我们通常会使用这个标准姿势来描述人体的各个部分,例如头部、躯干、上肢和下肢等。
具体来说,解剖学姿势对于描述人体的姿势、体位和方位非常重要。
例如,当我们描述一个关节的屈曲或伸展时,我们通常会以解剖学姿势为基础,说明关节相对于身体的位置如何变化。
同样地,当我们描述肌肉的收缩或放松时,也需要以解剖学姿势为基础来解释肌肉的活动情况。
此外,解剖学姿势也有助于理解人体的对称性。
例如,当我们知道胸骨的位置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左侧和右侧的位置来找到对应的肋骨和肩胛骨。
总之,解剖学标准姿势是学习解剖学的基础,它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标准的参考框架,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人体的结构、姿势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