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大纲原文
2017年全国考研大纲101思想政治理论.doc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要求考生: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多项选择题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分析题50分Ⅳ.考查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政治考试大纲2017
政治考试大纲2017一、考试目的与要求政治考试旨在评估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掌握政治分析的方法,以及对时事政治有一定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二、考试内容与范围1. 政治学基本概念:包括政治、国家、政府、政党、政治权力、政治参与等。
2. 政治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西方政治理论等。
3. 国家政治制度:包括宪法、法律、政治组织结构、选举制度等。
4. 政治文化与政治思想:包括政治文化的概念、特点、作用,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政治思想。
5. 政治行为与政治过程:包括政治行为的类型、政治过程的阶段、政治决策等。
6. 国际政治:包括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全球化等。
7. 当代中国政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政治稳定与发展等。
8. 时事政治:包括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政策变动等。
三、考试形式与题型1. 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主要测试学生对政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
2. 判断题:主要测试学生对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的判断能力。
3. 简答题:要求学生简明扼要地回答政治学相关问题,测试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
4. 论述题:要求学生对某一政治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测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材料分析题:提供相关政治材料,要求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测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考试准备建议1. 系统复习:学生应系统地复习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关注时事:学生应关注国内外的政治动态,了解重大政治事件和政策变动。
3. 练习答题:通过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技巧。
4. 提高分析能力:通过阅读政治评论和分析文章,提高自己的政治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加强表达训练: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组织能力。
2017年政治考研大纲变化
2017年政治考研大纲变化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下发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尽快地熟悉新大纲。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2017年政治考研大纲变化以及2017年政治考研大纲讲解,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2017年政治考研大纲变化: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2016年大纲2017年大纲说明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含义拆分考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调整拆分考点,实质无变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变化说法,无实质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删除考点删除考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变化说法,实质内容未变第一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对考点进行完善化马克思主科学的世界观和将原来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调整和整合为独立标题的考点。
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二章第一节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删除考点: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删除考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将“物质观”改为“物质范畴”,实质内容无变化。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整合考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整合其中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变换和整合考点,实质内容无变化新增考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新增考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整合考点: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实际内容未变实践与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
删除考点删除该考点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标题变换说法,内容无实质变化。
规律及其客观性删除考点删除该考点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删除该考点删除该考点第二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变更说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新增“体系”二字内容无实质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完整版)
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完整版)一、单选题1.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这表明: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C.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D.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除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A.资本主义技术构成的提高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C.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D.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向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这表明A.马克思主义政党即工人阶级本身B.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C.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是其先进性的根本前提5.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初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
当时所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A.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B.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D.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6.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2017年心理学考研政治大纲解析讲义(石磊)
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新大纲解析班讲义一、马原部分变动情况:新增的考点有5个,调整表述的考点有53个,删除的考点13个。
共变动71处,需特别注意的考点有18个。
二、毛中特部分变动情况:新增的考点有3个,调整表述的考点有8个,无删除考点。
共变动11处,需特别注意的考点有8个。
三、中国近现代纲要部分变动情况新增的考点有2个,调整表述的考点有3个,无删除考点。
共变动5处,需特别注意的考点有5个。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变动情况新增的考点有1个,调整表述的考点有1个,删除的考点4个。
共变动6处,需特别注意的考点有1个。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变动情况调整表述的考点有2个,无新增考点和删除考点。
共变动2处,需特别注意的考点有2个。
第二部分 2017新大纲知识点详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
同时,他强调,实施新的发展理念,要坚持系统的观点,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新发展理念彰显了辩证思维的光辉,辩证思维是一种关系思维、矛盾思维、整体思维、规律思维,而新发展理念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真理光芒。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
2、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2017年考研政治大纲
2017年考研政治大纲2017年考研政治大纲将在2016年9月中旬发布,参加2017年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可以先参考2016年考研政治大纲进行复习即可。
博仁考研老师也会在政治大纲发布后第一时间进行大纲分析,帮助同学进行复习。
同学可以实时关注博仁考研。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对比分析Ⅰ.考试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要求考生: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分析题 50分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对比分析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一直备受考生关注,因为它是考生们备战考研政治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考试内容和备考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的类型和难度。
据考生反馈和专家评估,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整体难度适中,涵盖了政治理论、国际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既考察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察了考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一些典型题目和答案。
在政治理论部分,有一道选择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这道题目考察了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国际关系部分,有一道判断题是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判断。
答案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和实践。
”这道题目考察了考生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有一道简答题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道题目考察了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这些典型题目和答案,我们可以发现,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注重考察考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国际关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政治理论的基本知识,还要注重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和分析,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备考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的一些建议。
2017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样题(政治)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说明】 历史典故是人类在长期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的既富有哲理、又生动感人的
经典故事。中华历史典故内容丰富多彩,它蕴藏着人生智慧,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本题
以中华历史典故“子罕拒玉”来考查考生对价值与价值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题目体现着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导向。本题以文字方式呈现,为降低阅读难度将原来的文言文对话改成现
字表述之中,这就需要考生从选项中解读出与材料主旨和题意最吻合的信息,即“文艺的源
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文艺是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这正是问题答案的信息。
例 2 有人把一块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说:“我把玉给工匠看了,他们认
为是宝物,所以才献给你。” 子罕回答:“你把玉当作宝,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给我,
正确解答本题有如下步骤:首先,从题干文字材料获知人们喜爱《三都赋》而争相传抄, 导致对抄写必备品——纸帛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一基本信息,进而判断这是价格以外的原因引 起需求量的变化,根据前述基本原理可以推论出需求曲线会发生整体移动,由此排除反映供 给变化的 C 和 D 选项。其次,根据题干材料知道纸帛的需求量是在增加,因而可以推断出 需求曲线整体向右移动,这样就可以锁定正确选项 B。另外“洛阳纸贵”的“贵”,在图中表现 为均衡价格的提高,即新的均衡价格比原来的均衡价格要高,B 选项中 P1、P2 在纵轴的位 置进一步印证了选项的正确性。
同。显而易见,④是正确的。
2.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图表也是试题的重要呈现方式。图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柱形图、扇形图、曲线图、
统计表、漫画等。图表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过程,蕴含丰富的信息,
2017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之内政篇:专题七科技创新
2017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之内政篇:专题七科技创新1、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要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在战略必争领域前瞻部署,加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融合。
要通过改革,完善科研管理、人才评价等机制,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上,用活科技人才,释放创新潜能。
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用贯通,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3、我国首个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重大基础科研项目“天琴计划”3月20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奠基,正式启动了其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4、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在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其回收舱于18日16时30分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
这是我国成功发射回收的第二十四颗返回式卫星,也是首颗在内蒙古草原返回着陆的卫星。
卫星回收任务圆满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返回式卫星控制回收技术,标志着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迈出坚实步伐。
5、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30日召开。
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2017考研政治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中公考研为考生们提供相关2017考研复习资料、考研辅导、往年考研真题等。
希望2017考研学子金榜题名,考入自己理想院校。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考试大纲终于发布。
为了让考生按照考纲要求有效备考,中公考研政治教研室第一时间对考试大纲中透露的考点与重难点进行解析,并对考生接下来提高冲刺阶段的复习规划提供指导意见。
纵观政治考试大纲,相对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变化较小。
从史纲逻辑框架看,史纲的整体框架没有变化。
十章的内容在宏观上分为近代史与现代史两部分;在微观上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四个模块。
变化的是总结了十二五时期的成就,写了十三五时期的目标,部分章节只是微调标题。
从分析题命题规律看,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是史纲分析题命题角度之一。
考生要注意一些有关今年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涉及的考点。
比如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考生要重点关注辛亥革命这个模块,特别是辛亥革命的定性及历史意义;今年也是西安事变80周年,考生要关注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此外,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95周年,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土地改革70周年,中共八大召开60周年等等。
此外,考生可以关注今年下半年国家是否对这些重大事件有庆祝活动,如果有则需要尤为重视。
此外,考生要熟知贯穿史纲的四个选择,即历史与人民选择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
从客观题命题规律看总共有三种题型:基本知识题、抽象知识题、对比知识题。
其中基本知识题是最容易的一种题型,对教材有了解就能做到再认。
抽象知识题是最常见的题型。
这类型题比较难的考法是背景理解,因为有些事件背景教材中没有,要求考生熟知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背景。
对比知识题要求考生对两个相近的事件整理与归纳,同时涉及到一些线索,比如论战,国共两次合作,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与人民政协会议等。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纲变动较小,考生重点把握高频考点。
2017考研政治大纲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 鲜明的政治立场4.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5. 崇高的社会理想6.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世界的物质性1.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3)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3.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3)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4)发展的实质(5)发展与过程(6)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2)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4)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2.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3. 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4.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5.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6.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与基本形式(2)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认识的本质(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3)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5)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6)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真理与价值1.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3)真理与谬误2.真理的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3.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1)价值及其特征(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3. 自由与必然4.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3)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2)国家的起源和实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的内涵(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的产生和本质(2)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3)阶级分析方法3.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改革的性质和作用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的含义(2)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3)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3)人的本质(4)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6)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个人与社会历史(2)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4)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一.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自然经济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3.商品的二因素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6.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7.价值规律及其作用8.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0.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1)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3)资本的原始积累(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主义所有制(1)所有制和所有权(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4.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2)剩余价值的实质(3)资本的本质(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5)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6)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5.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2)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3)资本有机构成(4)相对过剩人口(5)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6.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1)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2)资本周转及其速度(3)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7.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2)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8.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和周期性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本质5.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及趋势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于发展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3)垄断的形成、本质及垄断组织(4)垄断与竞争(5)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2)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3)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4)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5)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二.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3.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2.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3.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4. 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5.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6.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7.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议与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3. 在实践中探索实现社会主义发展规律(1)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原因(3)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4)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2.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4.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必要性)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历史过程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四.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和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4)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历程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矛盾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理论重大意义)3.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确立的历史过程(2)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路线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一.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3.坚持科学发展4.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发展战略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2)中国梦的内涵(3)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全面深化改革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三.扩大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4.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1)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3)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4)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人民民主专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组织3.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保障和改善民生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1.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4.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一.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1.一切为了人民2.实现共同富裕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2.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3.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1.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2.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3.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4.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现阶段,党面临的四大考验(2)新形势下,党需要应对的四大危险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3.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三.全面从严治党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2.坚持思想建设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3.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2)义和团运动和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1.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2.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2)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4)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二.洋务运动的兴衰1.洋务事业的兴办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三.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1.戊戌维新运动(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2)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3)百日维新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1.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1)武昌起义与保路风潮(2)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2.中华民国的建立(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辛亥革命的失败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3.五四运动爆发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意义(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2.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3.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2)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2.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3.红军长征的胜利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3.一二.九运动4.西安事变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6.全国性抗战的开始(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5.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6.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7.延安整风运动8.中共七大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3.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1)全面内战爆发(2)以革命战争反对革命战争(3)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2017考纲政治
2017新修订《思想政治》考试大纲【修订原因】2017年新考纲在保证考试大纲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考试内容改革成果,确保高考内容改革的顺利推进。
其“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四个必修模块的考点与2016年基本保持一致。
具体体现在对学科“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而这一修订是以补充试题样例的形式加以说明的,这就进一步明确了考查要求,对老师和学生理解考查方向和重点是十分有帮助的。
【备考建议】对于大纲的修订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强调了“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
学生们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在复习和选择做题时都要揣摩这一新要求的用意。
比如在教材中《政治生活》这部分内容就要重点理解和把握一下。
要以学科主干核心知识为基础,突出核心素养能力要求。
一是要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巩固深化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和运用。
如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经济全球化;国家性质、政府职能、民主政治建设等知识。
二是要由死记答题套路向培养答题思路转变,学会结合材料灵活分析。
通过各种热点材料培养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意义、原因、措施类题。
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都十分关注能力考查,比较明显的体现在对材料的理解分析方面。
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时不要死记硬背,要在平时的训练中着重材料分析能力、知识融合能力等能力的提高。
此外,一直以来政治学科都十分注重时事热点的把握,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紧跟热点时事。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政治大纲原文(文字完整版)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形势及政策、当代世界经济及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要求考生: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约16%形势及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及政治约16%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多项选择题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分析题50分Ⅳ.考查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鲜明的政治立场。
及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崇高的社会理想。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世界的物质性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物质及意识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及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2.事物的普遍联系及发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及运动、变化、发展。
发展的实质。
发展及过程。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客观辩证法及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及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三)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认识及实践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及基本形式。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及中介。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反映论及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及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及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及谬误、成功及失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及不确定性。
价值及其特征。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自由及必然。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及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及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及社会历史。
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
个人及社会历史。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形式的发展及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及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剩余价值的实质。
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锐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本质。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六)资本主义发展及趋势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及资本集中。
垄断的形成、本质及垄断组织。
垄断及竞争。
金融资本及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
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1.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胜利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议及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3.在实践中探索实现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及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原因。
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及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得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4.思想路线及理论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额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