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课改_必修三_离骚_优秀教案
【实用】《离骚》教案四篇
《离骚》教案【实用】《离骚》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引: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
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
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
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
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
《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
”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
”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高一新课改_必修三_离骚_优秀教案
自读诗文,独立完成以下问 题: (1)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2)落实检查《优化设计》 P25知识点的梳理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上 下两章主要内容
文 章 结 构
第一节: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
愿同流合污。
第二节: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
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 的爱国热情。
再读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2.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找出诗人直抒 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岁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 污。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修身洁行
2、《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 美人以媲于君”。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 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 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 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 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 指高尚德行)
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 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 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淫”。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 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 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 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 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屈原及其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评价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屈原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阐释毛爷爷《沁园春》诗中“风骚”两字导入“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即《离骚》,概括《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泛指文学。
二、简介《楚辞》和屈原。
《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
有关屈原的了解结合注释1,由学生补充。
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结合当时楚国的政治现实和屈原的“美政”理想以及两次被罢官流放的不平遭遇。
“离骚”有三种合理的解释:1、“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2、“离”,离别。
作者抒写离别之愁。
3、《离骚》是楚地歌曲名称,意义与“牢骚”一词相同,含有牢骚不平之意。
四、诵读课文1、录音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正音。
2、老师范读第一段后总结:(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学生大声朗读,读准读清。
五、整体感知课文(一)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小组合作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难点由教师点拨。
《离骚》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 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 学效果。
互动教学
利用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 、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 参与度。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 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完成任务,培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需要准备多媒体投影仪、PPT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更好地展示教学 内容和辅助教学。
拓展阅读与思考
拓展阅读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屈原和楚辞文化,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楚辞集注》、《屈原研究》 、《楚文化史》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以及楚辞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
握程度。
自我评价与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 情况进行自评,找出自 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
改进措施。
反馈机制
及时反馈
鼓励与表扬
在课堂、作业和测试中发现问题时,及时 向学生提供反馈,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 建议和指导。
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和进步,及时给予肯 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个别辅导
家长沟通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 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难题。
资源推荐
除了教材和网站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离骚》相关的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源,如配乐朗 诵、诗歌赏析视频、楚国文物图片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骚》的背景和情境,同 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和审美感受。
THANK YOU
《离骚》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01
02
03
总结词
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 和风格特点,帮助学生全 面了解这首诗歌的艺术价 值。
2023最新-《离骚》教案【优秀9篇】
《离骚》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离骚》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离骚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二、读《离骚》1、听朗读正音2、自由朗读读顺3、接龙朗读,读清三、说《离骚》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
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
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
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
《离骚》教案一等奖4篇
《离骚》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精选9篇)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精选9篇)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篇1[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
2.领悟《离骚》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浪漫主义风格。
3.分析《离骚》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修辞技巧。
4.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2.难点: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及意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及《离骚》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离骚》,感知诗歌的意境。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离骚》的生僻字词及句式。
3.分析课文(1)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
(2)分析《离骚》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修辞技巧。
4.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独立分析《离骚》中的某一意象或修辞手法。
(2)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修改分析。
5.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离骚》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及意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6.课堂小结(2)强调《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四、作业布置1.背诵《离骚》片段。
2.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离骚》,使学生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为深入学习《离骚》打下了基础。
2.在分析课文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离骚》的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课堂互动性。
5.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九歌》、《天问》等,以深入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
2.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离骚》的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鼓励学生关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离骚》元素,探讨其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
4.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离骚》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点和哲学见解。
2.学会阅读和欣赏《离骚》,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加深对汉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
三、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念,发现其中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2.掌握《离骚》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征,欣赏其语言和形式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独立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3.讲授法:讲解文学知识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小组讨论法:促进交流和互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特征。
2.《离骚》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3.《离骚》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4.《离骚》的语言和形式之美。
六、教学设计:1.导入T: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中国文化吗?它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和世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伟大的古文学作品——《离骚》。
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和认识吗?2.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离骚》的相关材料,了解其概况和背景,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后,完成有关练习和作业,如阅读理解、词语填空、翻译等。
3.讲授教师讲解《离骚》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介绍其作者屈原和作品的诞生历史和文学特征,重点讲解其诗歌形式、艺术手法和意象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品味《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
2. 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解读《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4. 探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3. 《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难点1. 《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2. 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的理解。
3. 《离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3. 鉴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1. 投影片:展示《离骚》的文本和相关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引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解读:解读《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布置相关的作业和任务。
4.2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离骚》文本,了解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和分析,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离骚教案一等奖优质
离骚教案一等奖优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
2.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3.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
2.难点: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1)带领学生通读《离骚》,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理解其内在逻辑关系。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1)讲解《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1)讲解《离骚》中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理解《离骚》中的忠诚、正直、廉洁等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5.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加深对《离骚》的理解。
6.作业布置(1)让学生熟读并背诵《离骚》的部分篇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度是否较高?2.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深入?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离骚》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被誉为“楚辞之祖”。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屈原被贬谪的原因,第二部分写屈原在流放过程中的遭遇,第三部分写屈原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开篇,介绍了自己的家世背景。
接着,屈原叙述了自己被贬谪的原因,是因为他敢于直言,揭露了楚国的政治腐败和道德沦丧。
在第二部分中,屈原描绘了自己在流放过程中的遭遇。
他身处困境,但仍坚守忠诚、正直、廉洁的品质,不屈不挠地与邪恶势力抗争。
《离骚》教案(精选14篇)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
学习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实用】《离骚》教案三篇
《离骚》教案【实用】《离骚》教案三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教案篇1《离骚》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离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离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难点】1、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方法指导】诵读法与讨论法【知识链接】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4. 欣赏《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3. 《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 《离骚》的古代文言文理解。
2.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
2. 学生教材《离骚》。
3.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
2. 介绍《离骚》的文学背景和创作背景。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离骚》全文,理解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三、结构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结构,划分章节和段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象征手法和意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2. 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艺术欣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离骚》的文学创作实践,如写一篇以《离骚》为灵感的现代诗。
2. 学生进行《离骚》的深度阅读,如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评论。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导入、阅读理解、结构分析、象征手法和意象分析、艺术欣赏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离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离骚》的古代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六、教学内容:深入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1. 教师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屈原的生平遭遇。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分析《离骚》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离骚简介1.1 离骚的背景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他的生平和对楚国的影响。
简述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楚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
1.2 离骚的文学特色分析离骚的文学风格,如诗歌、赋、颂等。
探讨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
第二章:离骚的篇制结构2.1 离骚的整体结构解析离骚的篇章结构,包括序言、和尾声。
强调离骚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意义。
2.2 离骚的部分分析离骚的章节划分,如“大序”、“小序”和“乱”。
探讨离骚中的主题和内容变化。
第三章:离骚的思想内涵3.1 离骚的政治思想解读离骚中对政治理想和国家命运的探讨。
分析离骚中对于忠诚、正直和反腐倡廉的表达。
3.2 离骚的哲学思想探讨离骚中对于人生、命运和宇宙的思考。
解读离骚中的道家、儒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影响。
第四章:离骚的艺术表现4.1 离骚的语言艺术分析离骚的语言特点,如词汇、语法和用词。
强调离骚中的优美词句和独特表达。
4.2 离骚的图像艺术探讨离骚中的图像描写和象征意义。
分析离骚中的图案、图腾和意象。
第五章:离骚的传承与影响5.1 离骚的文化传承介绍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探讨离骚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影响。
5.2 离骚的现代价值分析离骚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探讨离骚对于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和国家发展的启示。
第六章:离骚中的自然描写6.1 自然景观的描绘分析离骚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江、湖、山、树等。
探讨自然景观在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6.2 神话传说的融入解读离骚中融入的神话传说和古代宗教信仰。
分析神话传说在离骚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七章:离骚中的人物形象7.1 屈原自我形象的塑造探讨屈原在离骚中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忠诚、正直、高洁等。
分析自我形象在离骚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7.2 他人形象的描绘分析离骚中对他人的描绘,如君王、小人、忠臣等。
探讨不同形象在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第八章:离骚中的情感表达8.1 抒情手法的运用解读离骚中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2023年《离骚》教案9篇
2023年《离骚》教案9篇《离骚》教案篇1一.关于教材我所说课的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
该单元所选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
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
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
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感情;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我确立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 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 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 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抒 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 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 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 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 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 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 在情理之中。
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
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
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
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
手法来塑造形象。
(一)、浪漫的语言 讲究文采,喜爱铺陈,华美 艳丽的辞藻使得诗 歌色彩秾丽炫 目。
(二)、浪漫的手法 1.“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 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 对比。 2.全诗中各种比兴手法构成完整 的系统,连缀成一个华美的深远的 整体境界。
文 章 结 构
第一节: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
愿同流合污。
第二节: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
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 的爱国热情。
“离骚”者,犹离忧也。
——从课文中看,屈原遭遇了
怎样的忧愁?
忧:
民生疾苦 进谏不纳被贬 君王荒唐没有准则 小人嫉妒“谣诼”
忧国忧民
为何不被君主小人所容?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
屈 原 的 作 品
作品影响: 1.开创了文人为诗的时代 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
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
4.忧国忧民的理想主义精神
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 记楚地,名楚物,故 可谓之“楚辞”.
——【宋】黄伯思
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 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 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 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 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 “兮”,可视为一种重要 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 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 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
(三)、浪漫的句式 1.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 2.“兮”字助势,使得诗句宛转 纡徐,富于抒情色彩。“兮Βιβλιοθήκη 字的意味★构成诗歌多变的节奏
★强烈的咏叹抒情色彩, 抒发悲愤激怨的悲剧情绪 ★构成反映荆楚文化的自由 浪漫精神的文化元素
(四)、浪漫的想象 纵横驰骋的想象,铺陈描叙的写法, “香草美人”的比兴构筑出一个瑰奇幻 丽的艺术境界。 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 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 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 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 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如果你面临屈原的这种人 生困境,你会怎么办?
屈原是怎样选择的?
屈原是如何表达自己 这种人生理想的?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於君。
概括屈原形象:
忧国忧民 坚持真理 洁身自好 嫉恶如仇 忠贞不移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
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
中 韩 端 午 申 遗 之 争
赛 龙 舟
韩国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
离 骚
黑夜给了他光明的眼睛
他用它寻找救国的希望
尽管他的理想破灭了 可他的精神却永垂千古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 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 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楚国 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在政 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群小 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 逐。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 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 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五)、浪漫的精神 义无反顾的人生之路
“亦余心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 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 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 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 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 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 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 自投汨罗以死。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 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 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司马迁《屈原列传》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 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 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 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 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 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 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 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 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 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 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 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