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综合分析报告
风湿检查报告怎么看
风湿检查报告怎么看风湿疾病是一类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见的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对于患有风湿疾病的患者,经常需要进行风湿检查以了解疾病的进展情况和治疗效果。
然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风湿检查报告往往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本文将介绍如何看懂风湿检查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管理风湿疾病。
一、检查项目风湿检查报告通常包含多项检查项目,其中常见的有血常规、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关节液检查等。
在查看报告时,首先要了解每项检查项目的基本意义和参考范围,以便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
比如,血常规可以反映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可以判断患者体内的炎症水平,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则可以帮助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疾病。
二、参考范围每项检查项目都有参考范围,用于评估患者的检查结果是否正常。
在阅读风湿检查报告时,需要对比患者的具体结果与参考范围,来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
如果患者的检查结果超出了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存在炎症或其他风湿疾病的活动。
这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三、趋势分析风湿检查报告不仅仅是对患者当前的疾病情况进行描述,还可以通过对比历次检查结果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疾病趋势。
通过观察患者的检查指标是否逐渐增高或降低,可以了解疾病的活动程度和治疗效果。
因此,在阅读风湿检查报告时,除了关注当前结果是否正常,还要留意前后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
四、其他辅助检查除了常规风湿检查项目外,有时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辅助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评估疾病活动性。
比如,骨密度测试可以帮助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关节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关节和周围组织的炎症情况。
这些辅助检查结果也需要综合分析,以增加对患者疾病情况的全面了解。
总之,正确阅读和理解风湿检查报告对风湿疾病患者及其医生而言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各项检查项目的含义和参考范围,观察检查结果的变化趋势,以及结合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和治疗效果。
类风湿检查报告模板
类风湿检查报告模板一、基本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就诊日期:•检查医生:二、病史采集:•既往病史:•现病史:•个人史:•家族史:三、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特别是早晨或静止后发作,常受累的关节有手、腕、肘、肩、膝、踝、颈、腰等。
四、体格检查:1. 关节:•可触及关节均有压痛、叩痛、肿胀、温度升高等炎症表现。
•可触及关节弹性减退,关节异常活动度,特别是手指和腕部关节活动度异常。
2. 皮肤:皮肤表面有红斑、紫斑、皮下结节等表现。
3. 心血管系统: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等体征。
4.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5. 其他:指甲畸形、结膜炎、口腔炎症等。
五、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常>1.0×10^9/L)。
•中性粒细胞增多。
•血小板增多。
2. 血沉:•1小时血沉(ESR)常常>30mm/1小时。
•C-反应蛋白(CRP)升高。
3. 生化指标:•血清非特异性抗体阳性。
•尿酸升高。
4. 免疫学指标:•类风湿因子(RF)阳性。
•抗环瓜氨酸肽(anti-CCP)抗体阳性。
六、影像学检查:1. X线:•关节软骨和骨质吸收。
•骨关节破坏。
•关节畸形等表现。
2. 彩超:关节滑膜增厚。
3. MRI:早期关节周围软组织及关节滑膜病变。
七、诊断: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八、治疗:根据病情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九、随访:随访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为患者的类风湿检查报告模板,医生可以根据病情进一步调整检查项目和具体诊疗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从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助力疾病康复。
风湿和类风湿报告单
风湿和类风湿报告单1. 引言风湿病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其中,类风湿是最为常见的风湿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关节疼痛、肿胀以及晨僵等症状。
本报告单旨在帮助医生系统地评估患者的风湿和类风湿状况,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2. 患者信息•姓名:[患者姓名]•性别:[患者性别]•年龄:[患者年龄]•就诊日期:[就诊日期]•主诉:[患者主诉]3. 病史调查3.1 过去病史•既往疾病:[患者既往疾病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病史:[患者是否有家族中存在风湿或类风湿的病例]3.2 目前症状•主要症状:[患者目前主要的症状,如关节疼痛、肿胀等]•发病时间:[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发展情况]•病情变化:[患者病情的发展及变化情况]4. 体格检查4.1 关节检查对患者的关节进行详细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关节疼痛情况:[患者关节疼痛的部位、程度等]•关节肿胀情况:[患者关节肿胀的部位、程度等]•关节活动度:[患者关节的活动度情况,如受限、异常等]•关节红斑及温度变化:[患者关节是否有红斑或温度异常等]4.2 其他检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如以下内容:•血常规:[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患者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类风湿因子:[患者类风湿因子检查结果]•抗核抗体:[患者抗核抗体检查结果]5.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经验,给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风湿病类型:[患者是否属于风湿病范畴,如类风湿等]•临床分型:[患者的类风湿病临床分型,如RA、SLE等]•其他相关诊断:[如伴发疾病等]6.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可能包括以下内容:•药物治疗:[针对患者的症状和病情,给出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物理治疗:[如理疗、物理疗法等]•生活方式建议:[如适当锻炼、饮食调整等]7. 随访计划制定患者的随访计划,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的实训报告
一、引言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为了深入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我参与了为期两周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实训。
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总结和分析。
二、实训内容1. 病例分析在实训期间,我们共分析了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通过分析这些病例,我们了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典型症状和体征:- 疼痛:关节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为对称性、持续性,尤其是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
- 肿胀:关节肿胀是由于关节腔积液或滑膜增生所致,常伴有压痛。
- 僵硬:关节僵硬是RA的典型症状之一,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
- 畸形:长期的关节炎症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会导致关节畸形,如手指的尺偏畸形、膝关节的内外翻畸形等。
- 功能障碍:关节疼痛、肿胀和畸形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2. 诊断方法(1)实验室检查: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核抗体(ANA)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炎症水平和自身免疫状态。
(2)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片、磁共振成像(MRI)和骨扫描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关节的病变程度和关节结构的改变。
3. 治疗策略(1)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等。
(2)物理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和热敷等。
(3)手术治疗:对于晚期RA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术或滑膜切除术等手术。
三、实训体会1. 提高对RA的认识:通过本次实训,我对RA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RA的认识。
2. 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结合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信息,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类风湿实验报告
一、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患者进行类风湿因子(RF)检测,分析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本次实验共检测了100例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样本,通过ELISA法检测RF水平,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其他指标,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实验目的1. 通过检测类风湿因子(RF)水平,为临床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依据。
2. 分析RF检测结果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3. 探讨RF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样本收集:选取100例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收集其血清样本,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2. 试剂与仪器:采用ELISA法检测RF水平,所用试剂为美国Biolegend公司生产的RF检测试剂盒。
仪器包括酶标仪、洗板机、移液器等。
3. 实验步骤:(1)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配制工作液。
(2)将血清样本和标准品分别加入相应的孔中,进行孵育。
(3)加入酶标抗体,再次孵育。
(4)加入底物,进行显色反应。
(5)终止反应,测定吸光度(OD)值。
4.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组别RF水平及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四、结果1. 类风湿因子(RF)检测结果:100例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RF阳性率为60%,其中IgM型RF阳性率为50%,IgG型RF阳性率为30%,IgA型RF阳性率为20%。
2. RF水平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1)RF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ESR)呈正相关(r=0.78,P<0.01)。
(2)RF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r=0.65,P<0.01)。
(3)RF水平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呈正相关(r=0.45,P<0.05)。
3.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鉴别诊断:(1)根据RF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其他指标,共确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0例。
类风湿因子报告模板
类风湿因子报告模板介绍类风湿因子是一种特殊蛋白质,由免疫系统产生。
类风湿因子被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监测。
本文档是一个类风湿因子报告模板,帮助医生或检测实验室报告类风湿因子的检测结果。
本模板适用于对类风湿因子进行检测的实验室或医疗机构,以及患者和医生。
检测简介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一般被称为RF。
正常情况下,机体不会产生这种自身抗体,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自身组织视为外来入侵物质,从而产生这种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确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检测结果本次采集的样本为XX,对类风湿因子进行检测,结果如下:•类风湿因子:XX IU/mL(注:此处需要标注检测结果的单位和正常范围)本次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类风湿因子的浓度为XX IU/mL,超过了正常范围,提示可能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
病因分析类风湿因子的检测结果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表明,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然而,类风湿因子的检测结果不能单独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检测结果。
参考值类风湿因子的正常范围在不同实验室和医疗机构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根据样本来源、检测方法和检测条件的不同,正常范围可能在10 IU/mL到30IU/mL之间。
需要在具体检测时参考当地医疗机构的参考范围。
注意事项类风湿因子的检测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以减少误差。
需要采用新鲜样本,并控制样本的运输、保存和处理条件。
同时,需要参考当地医疗机构的检测规范,遵循其操作流程和检测标准。
如果在检测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及时向相关专业人员咨询。
类风湿关节炎实训报告单
一、实训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我国是世界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本次实训旨在通过临床实践,深入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二、实训目的1. 掌握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2. 熟悉类风湿关节炎的辅助检查方法,如血液检查、关节滑液检查、关节X线检查等;3. 提高临床诊疗能力,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三、实训内容1. 病例收集与分析(1)病例一:患者,女,45岁,主诉:双手、双腕及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1年。
(2)病例二:患者,男,58岁,主诉: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3年。
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
(2)发病机制: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攻击关节滑膜,导致关节炎症和损伤。
3. 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1)关节症状: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晨僵明显。
(2)关节外症状:发热、疲乏无力、体重下降、皮下结节、心包炎、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
4.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1)病史和临床表现:详细询问病史,注意关节症状、关节外症状等。
(2)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关节滑液检查、关节X线检查等。
(3)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检测:RF和ACPA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抗体,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
(2)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等,用于延缓疾病进展。
(3)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IL-6抑制剂等,针对特定炎症通路,提高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沉分析报告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沉分析报告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报告对象:XXXX医院患者姓名:XXX 性别:XXX 年龄:XXX患病时间:XXXX年XX月XX日报告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关节炎症为特征。
本次报告目的在于分析患者血沉(血液沉降速度)相关数据,以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炎症水平。
一、血沉分析血沉是一种常用的炎症指标,可用于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活动程度和预测疾病发展。
在本次报告中,我们将分析患者的血沉情况,并对其进行解读。
根据患者的血沉测定结果,我们得到以下数据:1. 第一次检测结果:- 检测日期:XXXX年XX月XX日- 血沉速度:X mm/h解读:根据患者第一次检测的血沉速度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其炎症水平较高,可能存在较为活跃的病情。
针对这一结果,建议患者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并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管理。
2. 第二次检测结果:- 检测日期:XXXX年XX月XX日- 血沉速度:X mm/h解读:根据患者第二次检测的血沉速度结果,与第一次相比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这表明患者的炎症水平仍然存在,但可能与之前相比有所减轻。
建议患者继续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并定期复查血沉情况。
3. 第三次检测结果:- 检测日期:XXXX年XX月XX日- 血沉速度:X mm/h解读:根据患者第三次检测的结果,血沉速度有进一步下降,说明患者的炎症水平进一步得到控制。
这可能是正常治疗和药物管理的效果,但仍需继续密切观察并与医生保持沟通,以确保病情的稳定。
二、治疗建议根据患者的血沉分析结果,我们建议患者继续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且密切注意以下几点:1. 定期复查血沉指标:血沉反应可以反映患者的炎症水平和病情活动情况,因此建议患者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血沉指标的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药物管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患者应按时服用药物,并遵循医生的给药指导。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可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对几个典型病例的分析,旨在深入探讨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病例一:患者_____,女,45 岁,因“反复双侧膝关节疼痛 2 年,加重 1 周”入院。
患者 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膝关节疼痛,以行走、上下楼梯时明显,休息后可缓解。
近 1 周来,疼痛加重,伴有膝关节肿胀、局部发热,活动明显受限。
体格检查:双侧膝关节肿胀,皮温升高,压痛明显,浮髌试验阳性,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C 反应蛋白(CRP)升高,类风湿因子(RF)阴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阳性。
膝关节 X 线检查显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骨赘形成。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给予患者卧床休息、局部热敷、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和炎症,同时应用长效青霉素抗链球菌感染。
经过 2 周的治疗,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胀消退,活动度逐渐恢复。
病例二:患者_____,男,32 岁,因“多关节疼痛1 年,伴发热、乏力”入院。
患者 1 年前开始出现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双膝关节、双踝关节疼痛,呈对称性、游走性,伴有晨僵,持续时间约 1 小时。
近 1个月来,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 38℃左右,伴有乏力、食欲不振。
体格检查:多个关节红肿、压痛,活动受限。
心脏听诊可闻及杂音。
实验室检查:ESR 明显增快,CRP 显著升高,RF 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 抗体)阳性。
心电图检查提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风湿性心脏病。
治疗:患者入院后,首先给予阿司匹林抗炎、抗风湿治疗,同时应用泼尼松控制炎症反应。
针对心脏受累,给予地高辛、利尿剂等改善心功能。
临床分析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沉检查数据
临床分析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沉检查数据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关节炎症为临床特征。
临床上,医生经常会要求患者进行血沉检查,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
本文将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沉检查数据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该指标对于诊断和评估该疾病的意义。
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沉降到一定高度的速度。
正常情况下,血沉值较低,而在炎症、感染、肿瘤等疾病情况下,血沉值会升高。
由于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炎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因此血沉检查对于其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临床经验,我们收集了100名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沉检查数据,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这100例患者中,男性占45%,女性占55%。
他们的年龄分布范围从18岁到65岁不等。
首先,我们将患者的血沉值进行分类分析。
根据血沉值的大小,我们将其分为正常、轻度升高、中度升高和重度升高四个等级。
在我们的研究中,有30%的患者血沉值正常,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另外,41%的患者血沉值属于轻度升高范围,表明他们的炎症程度较轻。
而中度升高和重度升高的患者分别占20%和9%,炎症程度相对较严重。
接下来,我们分析了患者不同性别、年龄组和病程对血沉值的影响。
在性别方面,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血沉值没有明显差异。
在年龄组方面,我们发现年龄在35岁以下和35岁以上患者的血沉值有所不同,年龄在35岁以下的患者血沉值平均较高,可能与他们的免疫系统反应更为激烈有关。
而病程方面,我们观察到病程在5年以下和5年以上的患者血沉值没有明显差异。
随后,我们进一步探究了血沉值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我们收集了患者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的数据,并分别与血沉值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血沉值与CRP和ES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和0.82,具有较高的统计学意义。
类风湿因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RF)水平,辅助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风湿性疾病,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二、实验方法1. 样本来源:收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ml,分离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
2. 试剂与仪器:类风湿因子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酶标仪、洗板机、微量移液器等。
3. 检测方法:(1)将酶联包被板洗涤干净,用封板膜封好,置于室温下平衡30分钟。
(2)向各孔中加入100μl标准品和患者血清,轻轻振荡混匀,37℃孵育1小时。
(3)弃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充分洗涤3次。
(4)向各孔中加入100μl酶联试剂,37℃孵育30分钟。
(5)弃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充分洗涤5次。
(6)向各孔中加入100μl底物A和B,37℃避光孵育15分钟。
(7)向各孔中加入终止液,终止酶促反应。
(8)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各孔的吸光度(OD值)。
三、实验结果1. 标准曲线绘制:以标准品浓度为横坐标,OD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患者血清RF水平:根据患者血清OD值,查标准曲线,得出患者血清RF浓度。
四、结果分析1. 正常参考范围:类风湿因子阴性,即RF浓度低于正常参考值。
2. 阳性结果:类风湿因子阳性,即RF浓度高于正常参考值。
3. 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1)类风湿性关节炎:约90%的RA患者RF呈阳性,RF浓度与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呈正相关。
(2)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RF也可呈阳性。
(3)其他疾病:如感染、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RF也可能呈阳性。
五、结论1. 本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水平,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2. 患者血清RF阳性,提示可能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风湿性疾病,建议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3. 患者血清RF阴性,不能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需进一步检查和观察。
病例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
病例39王某某,女性,48岁。
主诉:反复关节痛10余年,加重三个月。
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关节疼痛,主要为双手腕关节,双手近端、远端指间关节及双侧下肢踝关节疼痛,有晨僵,以双手关节疼痛较剧,严重时持物困难,2010年9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分院住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予以激素治疗好转后出院,后病情时有反复,三个月前关节痛又有加重,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
既往史:既往有Ⅱ型糖尿病、肺间质纤维化史,否认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史,否认手术及外伤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无辅助史。
辅助检查:类风湿因子(RF):158RU/ml;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CCP)25RU/ml;红细胞沉降率(ESR);72mm/每小时,C反应蛋白190.47mg/L;护理查体:T 36.4℃、HR 窦性80次/min、 R 20次/min、 BP 130/76mmHg。
神清,精神差,推入病房,查体合作,对答切题,言语清晰,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头部及器官:面色苍白、消瘦;脊柱及四肢:双手关节天鹅颈样变形。
诊断:1.类风湿关节炎2.Ⅱ型糖尿病3.肺间质纤维化处理措施:1.解除疼痛:云克,益赛普,艾拉莫德。
2.扩张支气管,止咳化痰:乙酰半胱氨酸。
3.降血糖:二甲双胍。
6.物理治疗:红光治疗+远红外理疗贴。
护理诊断:1.疼痛:与关节炎性反应有关2.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关节炎反复发作、疼痛和骨关节骨质破坏有关。
3.功能障碍性悲哀:与疾病久治不愈、关节可能致残、影响生活质量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力下降,应用生物制剂有关。
5.有受伤的危险:与关节活动障碍有关。
6.知识缺乏:与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不足有关。
护理措施:1.疼痛:关节疼痛休息:急性期,休息为主,适当主动或被动运动。
缓解期,全身或局部相结合的关节运动。
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准备充分,强度适宜。
2.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准备充分,强度适宜。
类风湿关节炎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以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为主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我们开展了本次实训。
二、实训目的1. 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2. 掌握类风湿关节炎的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3. 提高临床诊疗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感染、吸烟等因素有关。
(2)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免疫调节失衡,导致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3)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等。
(4)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
(5)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
2. 临床实践(1)病例分析:选取典型病例,分析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
(2)临床诊疗: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掌握临床诊疗技能。
(3)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健康教育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健康教育(1)普及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2)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如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等。
(3)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了临床诊疗技能。
2. 我们认识到,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类风湿性关节炎入院报告病程纪录出院纪录
类风湿性关节炎入院报告病程纪录出院纪录入院报告患者信息- 姓名:xxx- 年龄:xxx- 性别:xxx主诉患者主诉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伴有发热症状。
现病史患者于xxxx年xx月xx日开始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的症状,部分关节活动受限。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管理和用药,症状未能缓解,且持续恶化。
于xxxx年xx月xx日就诊于本院。
体格检查- 关节:双手、双脚、膝关节等多个关节肿胀、红肿、活动受限。
- 体温:38.5℃- 其他体征正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
- 关节液检查:关节液中白细胞计数升高。
诊断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方案- 给予NSAIDs止痛消炎治疗。
- 给予免疫调节剂进行病情控制。
- 辅助物理治疗,如理疗、康复训练等。
病程纪录第一周- 关节疼痛明显减轻。
- 关节肿胀减退,活动度有所提高。
- 继续按计划给予药物治疗。
第二周- 关节疼痛几乎缓解。
- 关节肿胀明显减轻,活动度明显恢复。
- 继续给予药物治疗。
第三周- 关节疼痛基本消失。
- 关节肿胀完全减退,关节活动度正常。
- 停用NSAIDs,继续免疫调节剂治疗。
出院纪录病情总结患者经过入院治疗,症状明显缓解,关节功能基本正常,无活动度受限。
建议在出院后继续规范用药,定期复诊,保持良好的生活惯和运动。
出院医嘱- 按时服用免疫调节剂。
-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 定期复诊,做好随访管理。
感谢阅读以上文档,如有任何问题,请即时联系医护人员。
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
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患者背景本报告基于对中年女性患者Mrs. X的临床分析,她是一名48岁的家庭主妇。
根据患者的自述,她在过去几个月里经历了关节疼痛和僵硬的症状,这导致了日常活动的困难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病史描述1. 主诉:患者最初的主诉是双手指关节疼痛和肿胀,其他关节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2. 既往病史:患者没有既往病史,也没有家族遗传性关节炎的记录。
3. 个人习惯:患者过去从事家务劳动,包括搬运重物和频繁使用手部肌肉。
4. 全身症状:除了关节疼痛和肿胀外,患者未向医生报告其他全身症状,如疲劳、发热等。
体格检查1. 关节情况:患者双手指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出现明显的肿胀和红斑,活动度受限。
2. 触诊:患者关节部位出现关节积液,伴有明显的局部肿胀。
3. 神经系统:患者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无明显异常发现。
辅助检查结果1. 血液检查: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血沉率升高,提示炎症反应;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均呈阴性。
2. 关节液检查:关节穿刺后,关节液的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关节炎。
3. 影像学检查:X光片显示关节软骨退化和关节间隙变窄,与关节炎相关的改变。
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治疗建议1. 非药物治疗:建议患者进行适度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重型活动。
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和康复训练,可缓解关节疼痛和提高关节活动性。
2. 药物治疗:建议患者开始使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s)来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反应。
如果症状持续存在或恶化,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调节剂(DMARDs)来延缓病情进展。
3. 疼痛管理:如疼痛无法有效缓解,可考虑轻度镇痛药或局部外用药物。
4. 患者教育:向患者提供关于疾病认知、药物使用、合理锻炼和生活方式的指导,以帮助她应对关节炎症状的日常管理。
患者后续随访计划患者每月回诊一次,监测症状改善情况和药物治疗的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撰写要点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撰写要点一、引言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全身症状。
临床试验在评估新药物、治疗方案和干预措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总结了相关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试验,旨在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和方法1. 研究目的: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例如评估新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安全性,或者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
2. 研究对象:描述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例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年龄范围、病情严重程度等。
3. 研究设计:介绍采用的研究设计,如单臂临床试验、随机对照试验等。
4. 治疗方案:详细描述参与者接受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等。
5. 测量指标:列举研究中使用的主要评估指标,如疾病活动指标、关节炎疼痛评分、生活质量问卷等。
6. 数据分析:说明采用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流程,如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生存分析等。
三、结果1. 参与者特征:描述研究中参与者的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病史等。
2. 主要结果:汇总主要结果,包括疾病活动指标的变化、关节炎疼痛评分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等。
3. 副作用和安全性:总结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如药物不良反应、手术并发症等。
4. 子组分析:如有必要,进行子组分析,比较不同患者群体或治疗方案的效果差异。
四、讨论1. 结果解释: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可能的原因和机制,如药物作用机制、生理学改变等。
2. 结果与现有研究的比较:将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探讨一致性和差异性。
3. 临床意义:讨论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如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等。
4. 限制和展望: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如样本容量较小、随访时间不足等。
五、结论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强调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启示和建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总结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总结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多系统,慢性自身免疫性病变。
主要表现为对骨与关节的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进行性病变。
往往从手、足小关节开始,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下降,逐渐波及大关节,身体其他组织也可发生病变。
大部分患者反复发作,当炎症破坏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严重者致残,生活不能自理。
我院内科于2003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3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综合治疗,康复锻炼,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I一般资料32例患者女25例,男7例,年龄30~55岁,病程2个月~20年,关节畸形4例。
32例均为住院患者,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1.2方法治疗药物选用非类固醇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雷公藤,青霉胺等。
外擦药物为旺草胡蜂醋(由洛阳旺草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
护理方法为患者急性期过后,疼痛缓解即开始康复锻炼,理疗、按摩,由被动向主动渐进。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松弛肌肉,活络关节,防止关节失用。
时间每天2次逐渐增加到4次,每次20~30min。
2.结果32例患者治疗2~6个月后临床治愈8例,占25%。
缓解22例,占68%;总有效率93%。
85%的患者病情缓解,生活自理.其中45%的患者仍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生活质量亦有很大提高。
3.护理3.1减轻疼痛及按摩急性期常关节疼痛、肿胀,伴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此时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保护关节功能,避免脏器受损,限止受累关节活动,保持关节功能位。
(1)晨僵护理:早晨患者起床后用温水浸泡僵硬关节,然后把胡蜂醋喷涂至关节处,进行按摩,待局部肌肉松弛后逐渐增加力量拉屈肢体,使之伸展之正常位置。
按摩关节要持续10rain以上,出现发热感觉效果更好,还可选用电动按摩器进行按摩。
患者入睡前将手,足浸泡于温水或舒筋活血的中药洗剂中半小时,夜间睡眠戴弹力手套保暧,可明显减轻晨僵程度。
风湿性疾病报告
风湿性疾病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风湿性疾病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我们将从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开始,然后探讨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风湿性疾病,我们希望增加公众对这一类疾病的认识,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从而改善对患者的诊治。
1. 引言风湿性疾病是一类累及关节、骨骼、肌肉和其他结缔组织的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都具有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的特点。
2. 风湿性疾病的分类根据疾病的类型和影响范围,风湿性疾病可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类。
炎症性风湿性疾病主要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而非炎症性风湿性疾病主要包括骨质疏松症、纤维肌痛症和骨关节炎等。
3. 风湿性疾病的病因尽管风湿性疾病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发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免疫系统异常都可能与其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HLA基因的多态性密切相关,系统性红斑狼疮则与感染、药物和紫外线照射等因素有关。
4. 风湿性疾病的症状风湿性疾病的症状各有不同,但通常包括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此外,一些疾病还会伴随其他系统的损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会累及肾脏、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
5. 风湿性疾病的诊断风湿性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
例如,风湿因子检测和抗核抗体检测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X射线和MRI则可以检测关节和骨骼的损害程度。
6. 风湿性疾病的治疗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而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饮食调理等。
7. 风湿性疾病的预防由于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尚无针对所有疾病的特效预防方法。
然而,一些基本的预防措施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疗效果一、要“药食同源”,即食物就是药物,药物就是食物。
日常多吃这些食物。
咱们可以身边都有的。
1、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作用。
可作为零食或炖汤食用。
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血虚、精神恍惚、心神不安等。
2、核桃仁:具有滋肝补肾、益脑健脾、强壮筋骨等作用。
每日食用 2~3 个核桃。
3、栗子:具有补肾壮腰、养胃健脾的作用。
适用于肾虚、腰膝酸软者。
4、橄榄:取鲜橄榄根或皮 40 克 ~ 50 克,洗净煎水内服,亦可食用橄榄果。
治疗湿痹症,手足麻木等。
5、桂圆:又称龙眼、桂圆肉。
味甘,性平,入脾、心经。
是补血益心、长智益脾之要药,入脾经功胜大枣。
单用具有益气补血功效。
6、山药:具有益气养阴、补肾、脾、肺的作用。
7、黑豆:具有补肾益阴、健脾利湿、祛风除痹功效。
同薏苡仁、木瓜同用效果更佳。
8、枸杞子:适用于类风湿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身乏无力者,久服可强筋骨、耐寒暑、益精养血,令人长寿。
可鲜食,配白菊花泡水代茶,还可与米煮粥食用。
9、生姜:亦称姜,味辛,性微温。
具有解表驱风散寒、温中止呕解毒之功效。
生姜中含有一种姜辣素,对心脏、血管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速,使全身感觉温热、出汗等。
可以蔬菜食用,或菜中作料。
还可配以生姜 60 克,陈醋 100 毫升,煎汤洗浸患肢。
或用鲜姜捣烂外敷或取汁外搽等。
10、骨头汤:可用猪、牛、羊、狗等关节骨或脊椎骨熬汤、熬前放入几滴食醋,对骨关节脱钙、骨质疏松有交好的补偿与调节作用。
另外,香菇、苦瓜、苦菜、丝瓜、青菜、水果、鱼。
注意:合理饮食,要节制,不可过量,进食要守时、适量,不可暴饮暴食、饥饿失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膳食应高蛋白、中脂肪、低糖、高维生素、中热量和低盐。
少量多餐,少刺激性食物,多味佳可口易消化的食物。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以3:2:1为合适。
多用植物油,少用动物油。
以色拉油、玉米油、橄榄油、葵花子油为佳。
饮水量应根据病情和个体饮食习惯决定。
二、日常保健,:1、居住的房屋应通风、向阳,保持空气新鲜。
被褥要干燥,轻暖。
床铺要平整。
切勿在风口处睡卧。
2、洗漱宜用温水,晚间洗脚,热水应能浸及踝关节以上,时间在15分钟左右,以促使下肢血流通畅。
3、要按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来增减衣服。
比较怕冷,喜欢穿暖和一些,也要避免穿得过多,以免捂得过于严实而出汗。
天热出汗时要避免电风扇直接吹风。
出汗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把皮肤擦干,衣服汗湿后应及时更换干燥衣服,避免受风。
睡眠时不要贪凉。
4、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对待疾病,切不可急躁焦虑,也不可满不在乎,更不能情绪低落。
要善于自制,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心胸宽广,愉快生活。
三、运动1、急性期:天冷,不宜外出运动,如果出去穿厚点,要开展日常生活的训练,如起床、坐立、穿脱衣服等,或在家中或病床上活动受累关节,主要做简单的关节屈伸运动,每日1~2次,每次做5~10次。
活动幅度不可过大,应保持在允许范围内,活动后注意观察自身体验,如果在24小时内疼痛、僵硬的程度加重或出现关节肿胀现象,则要减量或暂停活动。
2、缓解期:可多做家务劳动,如扫地、抹桌子等,开展如握拳、甩手、踢腿、屈伸等关节活动,并配合按摩、理疗等物理疗法以改善症状。
这一阶段可安排外出活动,如散步等轻体力活动,每次10~30分钟,注意事项同急性期。
慢性期:要尽可能安排有规律的运动,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1个小时。
以有氧运动为主,散步、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均为适宜项目,以不感到疲劳、活动后无症状加重为原则。
关节肿胀此消彼起;关节疼痛此重彼轻;关节炎症此燃彼伏。
在没有变形之前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如果变形就只能控制不发展。
建议你用中药治疗.不要用西药,副作用太大。
不要用冷水,注意防寒保暖,不要生气.目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心理康复治疗等1、药物治疗当前国内外应用的药物,以及植物药均不能完全控制关节破坏,而只能缓解疼痛、减轻或延缓炎症的发展。
、常用药分为四大类,即非甾类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和植物药。
⑴ NSAIDs 通过抑制环氧化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具有抗炎、止痛、退热、消肿作用。
由于NSAIDs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故可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食欲不佳,严重者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肾脏不良反应:肾灌注量减少,出现水钠潴留、高血钾、血尿、蛋白尿、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发生肾坏死致肾功能不全。
NSAIDs还可引起外周血细胞减少、凝血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损害等,少数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皮疹、哮喘),以及耳鸣、听力下降,无菌性脑膜炎等。
常用于治疗关节炎的NSAIDs分类英文半衰期(小时) 每日总剂(mg)每次剂量(mg)次/日丙酸衍生物布洛芬 ibuprofen 2 1200-3200 400-600 3-4萘普生 naproxen 14 500-1000 250-500 2洛索洛芬 loxoprofen 1.2 180 60 3苯酰酸衍生物双氯芬酸 diclofenac 2 75-150 25-50 3-4吲哚酰酸类吲哚美辛 indometacin 3-11 75 25 3舒林酸 sulindac 18 400 200 2阿西美辛 acemetacin 3 90-180 30-60 3吡喃羧酸类依托度酸 etodolac 8.3 400-1000 400-1000 1非酸性类萘丁美酮 nabumetone 24 1000-2000 1000 1-2昔康类炎痛昔康 piroxicam 30-86 20 20 1烯醇酸类美洛昔康 meloxicam 20 15 7.5-15 1磺酰苯胺类尼美舒利 nimesulide 2-5 400 100-200 2昔布类塞来昔布 celecoxib 11 200-400 100-200 1-2罗非昔布 rofecoxib 17 12.5-25 12.5-25 1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环氧化酶有两种同功异构体,即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
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昔布类)与非选择性的传统NSAIDs相比,能明显减少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选择何种NSAIDs,剂量都应个体化;只有在一种NSAIDs足量使用1—2周后无效才更改为另一种;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NSAIDs同时服用,因其疗效不叠加,而不良反应增多;老年人宜选用半衰期短的NSAIDs药物,对有溃疡病史的老年人,宜服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以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应强调,NSAIDs虽能减轻关节炎的症状,但不能改变病程和预防关节破坏,故必须与DMARDs联合应用。
⑵ DMARDs 该类药物较NSAIDs发挥作用慢,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大约需1-6个月,故又称慢作用药。
它虽不具备即刻止痛和抗炎作用,但有改善和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
目前尚不清楚关节炎的治疗首选何种DMARDs。
从疗效和费用等考虑,一般首选甲氨蝶呤,并将它作为联合治疗的基本药物。
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DMARDs药物起效时间(个月) 常用剂量(mg) 给药途径毒性反应甲氨蝶呤 1-2 7.5~15每周口服肌注静注胃肠道症状、口腔炎、皮疹、脱发,偶有骨髓抑制、肝脏毒性,肺间质变柳氮磺吡啶 1-2 1000 2~3次/日口服皮疹,偶有骨髓抑制、胃肠道不耐受。
对磺胺过敏者不宜服用来氟米特 1-2 10~20 1次/日口服腹泻、瘙痒、可逆性转氨酶升高,脱发、皮疹氯喹 2-4 250 1次/日口服头晕、头痛、皮疹、视网膜毒性、偶有心肌损害,禁用于窦房结功能不全,传导阻滞者羟氯喹 2-4 200 1~2次/日口服偶有皮疹、腹泻,罕有视网膜毒性,禁用于窦房结功能不全,传导阻滞者金诺芬 4-6 3 1~2次/日口服可有口腔炎、皮疹、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蛋白尿,但发生率低,腹泻常见。
硫唑嘌呤 2-3 50~150 1次/日口服骨髓抑制、偶有肝毒性、早期流感样症状(如发热、胃肠道症状、肝功能异常)青霉胺 3-6 250~750 1次/日口服皮疹、口腔炎、味觉障碍、蛋白尿、骨髓抑制、偶有严重自身免疫病①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口服、肌注或静注均有效。
口服60%吸收,每日给药可导致明显的骨髓抑制和毒性作用,故多采用每周一次给药。
常用剂量为7.5~25mg/周,个别重症患者可以酌情加大剂量。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口炎、腹泻、脱发、皮疹,少数出现骨髓抑制,听力损害和肺间质变。
也可引起流产、畸胎和影响生育力。
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②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SZ)一般服用4~8周后起效。
从小剂量逐渐加量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使用方法:每日250~500mg 开始,之后每周增加500mg,直至每日2.0克,如疗效不明显可增至每日3.0克,如4个月内无明显疗效,应改变治疗方案。
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厌食、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皮疹、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和可逆性精子减少,偶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对磺胺过敏者禁用。
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③来氟米特(leflunomide, LEF):剂量为10~20mg/日治疗。
主要不良反应有腹泻、瘙痒、高血压、肝酶增高、皮疹、脱发和一过性白细胞下降等,服药初期应定期查肝功能和白细胞。
因有致畸作用,故孕妇禁服。
由于来氟米特和MTX两种药是通过不同环节抑制细胞增殖,故二者合用有协同作用。
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④抗疟药(antimalarials ):有氯喹(250mg/片)和羟氯喹(100mg/片)两种。
该药起效慢,服用后3~4个月疗效达高峰,至少连服6个月后才宣布无效,有效后可减量维持。
用法为:氯喹250mg /日,羟氯喹200~400mg /日。
本药有蓄积作用,易沉淀于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引起视网膜变性而致失明,服药半年左右应查眼底。
另外,为防止心肌损害,用药前后应查心电图,有窦房结功能不全,心率缓慢,传导阻滞等心脏病患者应禁用。
其他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疼、皮疹、瘙痒和耳鸣等。
⑤青霉胺(D— penicillamine ):250~500mg /日,口服,见效后可逐渐减至维持量250mg /日。
青霉胺不良反应较多,长期大剂量可出现肾损害(包括蛋白尿、血尿、肾病综合征)和骨髓抑制等,如及时停药多数能恢复。
其他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厌食、皮疹、口腔溃疡、嗅觉丧失、淋巴结肿大、关节痛、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天疱疮等。
治疗期间应定期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
⑥金诺芬(auranofin):为口服金制剂,初始剂量为3mg/日,2周后增至6mg/日维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