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之精华 儒学之丰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
——六经之精华儒学之丰碑
韩辉
‚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世原则。‛这是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给在旧金山举行的孔子2533年生辰纪念大会的献辞,美国总统给一位中国的古人这样高的赞誉,实属罕见。其后不久,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十大思想家,孔子名列榜首。在两千多年之后,孔子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是他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所致。这位先哲的语录成了我们中国人行动的指南和修身的座右铭。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了解孔子,学习这位圣哲以仁为总纲的思想体系,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服务。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陬邑昌平乡,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后随母颜征在迁居母家曲阜阙里。17岁时母亲逝世,孔子将父母合葬于防山。19岁娶宋亓官氏为妻,一年后生子孔鲤。由于家境贫寒,孔子早年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吏(委吏和乘田),前522年到周拜老子为师,学业大进,学成后返回鲁国讲学,弟子纷至门下。
前501年,孔子50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后又升为司空、大司寇,前496年又代理宰相,杀少正卯,三月之后,鲁国民心归正,男女有别,道不拾遗,宾至如归。可是齐国的一个计策很快结束了孔子卓有成效的从政生涯,鲁国摄政者中计贪图享乐三日不朝,孔子不待脱冠辞职,率领学生愤而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长达14年之久的颠沛流离的生涯。
前497年起,孔子先后周游了卫、陈、曹、宋、郑、蔡、齐、楚等国,希望能找到一个推行他的‚仁义‛学说的明君,但都被拒绝。虽然也曾得到卫灵公的礼遇,楚昭王的赏识,但大多数场合是历尽艰难,备尝辛酸:他曾畏于匡,围于蒲,不容于曹,被逼于宋,见困于陈蔡,七月断粮。荷蓧丈人叱之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长沮、桀溺拒绝为他指路,郑人讥之为‚丧家之犬‛,随行弟子怨声载道,但孔子仍以顽强的毅力,旷达的人生态度,坚持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前484年,由于学生冉求为鲁国立下战功,已经68岁的孔子才得以返回鲁国,从此他寄希望于青年,广招学生传道授业,前后及门弟子三千余人,突出者70多人。同时他又整理文献,删定《诗》、《书》,整理《礼》、《乐》、《春秋》。孔子晚年亲人相继死去,前485年,夫人亓官氏去世,前483年儿子孔鲤不幸死去,年仅50岁,前482年大弟子颜回去世,前481年弟子子路在卫国战死,这些给孔子心灵增添了无限的忧伤。
前479年,孔子病重谢世,享年73岁,他长眠于鲁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多弟子服丧三年,子贡服丧六年才离去,孔子以他的学问、道德和品格赢得了弟子们深深的爱戴。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之撰《史记〃孔子世家》,赞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向)往之。余续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恭敬)回
留之不能去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是对孔子最为中肯的评价。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主要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论语》为语录体散文,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其弟子所撰。《论语》自西汉以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汉董仲舒以《论语》折狱,宋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便成为学子必读书。尤其是元明清以来,科举必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语句命题,《论语》更为世人熟读,有人喻之为中国的《圣经》,可见其重要地位。
《论语》约1万5千多字,有不同的版本,有关《论语》的研究资料,可谓汗牛充栋。许多问题见仁见智,争论颇多,但无妨对总体精神的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要之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礼为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礼是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只要人不逃避文明社会的生活,那么礼就无处不在地规范着人的每一个活动。他经常教育儿子孔鲤和弟子们说:‚不学礼,无以立‛(立身处世),‚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认为,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礼,就无法敬礼天地神祇;没有礼,就不能把人分为君臣上下的不同等级;没有礼,就不能分别家庭、亲戚的亲疏远近。而春秋时代的社会争乱,根本原因在于欲穷于物,物屈于欲,人欲横流,名分紊乱。要纠正这种弊端,惟一可靠的途径就是重建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周礼的权威,用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切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非常强调‚正名‛,即辨正礼制等级的名分,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人人安其位,守其分,西周盛世可重建于天下。
在孔子看来,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规矩准则,也是为人做事的尺度,是不可或缺的规范。‚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恭敬而不懂礼会疲劳;谨慎而不懂社会懦弱,勇敢而不懂礼会动乱,直率而不懂礼会伤人。君子用深厚感情来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于仁;不遗弃老朋友,平民百姓间的人情就不会淡薄。)
孔子自己是周礼忠实的实践者,他从小就好礼,他的生活不论怎样细小都必须讲礼,‚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他宁愿追随先进于礼乐的野人(城外之民),而不愿从后进于礼乐的君子。他说:‚只要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到处的人都可以成为兄弟了‛《先进》
二、仁为思想核心
‚仁者,人也‛,这是人的本性的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概括,从孔子的观点看来,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只有外在约束而无内在自觉,则人的行为完全成为强制的结果,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只有内在自觉而无外在约束,则人人按自己的标准行事,就会打乱尊卑上下的秩序。孔子从整顿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入手,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讲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认为孝悌为仁之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没有孝也就不会有仁与忠了。‚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这是指爱亲之后爱他人。大弟子颜渊死,其父颜路请以孔子之车为颜渊之棺槨,孔子尽管很悲伤,却不同意给车,理由就是自己儿子孔鲤死,尚且无槨,何况是非亲生的颜渊呢?孟子评论说:鲤,子也。颜渊,他姓也。子死且不礼,况其礼他姓之人乎?‛孔子的仁首先是爱亲,其次是爱人,这里是有区别的。
孔子的仁内涵极其丰富,包括先难而后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处恭,处事敬,与人忠;刚、毅、木、讷等,孔子强调仁不仅是某种外在形式,指出外在的容色和语言都应该服从于内在心灵的塑造。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学而》(花言巧语,虚言假色,这是很少有仁爱的)。此外,仁包括了勇,‚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仁包括了恭、宽、信、敏、惠,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传人。‛仁还包括了大忠,孔子认为,只有殷的微子、箕子、比干三大忠臣才算是仁人《微子》,仁还包括了举贤用贤。子夏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孔子把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取义成仁成为儒家重要的人生准则。
三、义为价值准绳
‚义者,宜也‛,宜就是适宜,恰如其分,做得恰如其分就是义,否则就是不义。孔子一生不问事之有利无利,‚子罕言利‛,只问合义不合义。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礼义,小人了解利害)。‛‚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君子行事处世,不绝对地迎和,不一概地否定,是非之际,不感情用事,而是以义作为标准)。孔子及其后学是以是否合乎等级秩序来制定义与不义的标准。在孔子看来,正义并不是人人平等,事事平均,正义只意味着每个人在等级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和身份的位臵的权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这是他一生不慕富贵,甘于淡泊的真实写照。孔子常说:见义思义,见危授命《宪问》‚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孔子忧的是无义,‚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孔子把仁、义、礼三者看作一个整体,密不可分,行礼不可不知义,义就是礼的内容,礼就是义的形式。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孔子说:君子以正义为本质,通过礼制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表达它,守信完成它),孔子认为,义为最高原则,一个人是否仁,是否知礼,都是以是否知义为最终裁决的。一个人如果不知礼,人就会变得野蛮;如果没有仁,仁就会变得残忍;如果没有义,人就没有处事原则,轻则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重则犯上乱下,颠倒秩序,破坏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孔子强调,‚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克己复礼‛,‚闻义不能徙(实行),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