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最全版

合集下载

《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

《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

《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欧洲宗教改革前的社会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图表等,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宗教改革是欧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欧洲宗教改革前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状况。

天主教会的腐朽和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教学难点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欧洲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欧洲中世纪宗教仪式的视频片段,然后提问学生:“从这段视频中,你能感受到当时宗教在欧洲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欧洲宗教改革前的政治状况讲解中世纪欧洲封建割据严重,各国君主权力有限,而天主教会拥有强大的权力,甚至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

举例说明教会通过控制土地和税收,对各国政治事务进行干预。

(2)欧洲宗教改革前的经济状况分析中世纪欧洲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封建庄园经济盛行,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

讲述教会通过征收什一税、出售赎罪券等手段搜刮民脂民膏,严重阻碍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3)欧洲宗教改革前的思想文化状况阐述天主教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垄断地位,强调教会通过控制教育和文化,禁锢人们的思想。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 - 教案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 - 教案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一、引言1.1宗教改革的背景1.1.1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宗教地位1.1.2教皇和教会权力的膨胀1.1.3社会矛盾的加剧1.1.4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1.2宗教改革的意义1.2.1打破教会的垄断地位1.2.2传播新思想,促进文化发展1.2.3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1.2.4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1.3宗教改革的影响1.3.1宗教信仰的多元化1.3.2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1.3.3欧洲国际关系的复杂化1.3.4文化艺术的繁荣二、知识点讲解2.1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2.1.1马丁·路德2.1.2约翰·加尔文2.1.3亨利八世2.1.4伊丽莎白一世2.2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2.2.1“因信称义”2.2.2“预定论”2.2.3教会改革2.2.4圣经权威2.3宗教改革的进程2.3.1德国的宗教改革2.3.2瑞士的宗教改革2.3.3英国的宗教改革2.3.4法国的宗教改革三、教学内容3.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3.1.1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宗教地位3.1.2教皇和教会权力的膨胀3.1.3社会矛盾的加剧3.1.4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3.2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3.2.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3.2.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3.2.3英国的宗教改革3.2.4法国的宗教改革3.3宗教改革的影响3.3.1宗教信仰的多元化3.3.2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3.3.3欧洲国际关系的复杂化3.3.4文化艺术的繁荣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4.1.2掌握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及其核心思想4.1.3理解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4.1.4能够分析宗教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4.2.2提高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4.2.3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2.4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4.3.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4.3.3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4.3.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及其影响5.1.2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5.1.3宗教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5.1.4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5.2教学重点5.2.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5.2.2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及其核心思想5.2.3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5.2.4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6.1.2教学课件6.1.3历史地图6.1.4教学视频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6.2.2教材6.2.3相关历史书籍6.2.4网络资源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7.1.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宗教改革的思考7.1.3展示宗教改革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1.4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7.2课堂讲解7.2.1讲解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7.2.2介绍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及其核心思想7.2.3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7.2.4讲解宗教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7.3课堂互动7.3.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7.3.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7.3.3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7.3.4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宗教改革的历史场景7.4课堂小结7.4.2强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7.4.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7.4.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八、板书设计8.1教学内容的框架8.1.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8.1.2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及其核心思想8.1.3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8.1.4宗教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2教学重点和难点8.2.1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及其影响8.2.2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8.2.3宗教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2.4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8.3教学过程的安排8.3.1导入新课8.3.2课堂讲解8.3.3课堂互动8.3.4课堂小结九、作业设计9.1课后阅读9.1.1阅读教材中关于宗教改革的章节9.1.2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深入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影响9.1.3阅读相关论文,了解学术界对宗教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9.1.4搜集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宗教改革的信息9.2思考题9.2.1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9.2.2评价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9.2.3探讨宗教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9.2.4分析宗教改革对个人信仰的影响9.3小组讨论9.3.1分组讨论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影响9.3.2分组讨论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及其核心思想9.3.3分组讨论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9.3.4分组讨论宗教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10.1.2反思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10.1.3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10.1.4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10.2拓展延伸10.2.1引导学生关注宗教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0.2.2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0.2.3引导学生关注宗教改革对个人信仰的影响10.2.4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探讨宗教改革与其他领域的联系。

欧洲宗教改革教案

欧洲宗教改革教案

一“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一、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有支配地位,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2.特殊地位:(1)经济,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2)政治,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

◇教学中可以“卡诺沙觐见”为例,设计问题:罗马教廷是如何取得凌驾王权之上的权利的?(3)社会生活、思想,天主教会控制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实施严密的精神独裁,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恩格斯所说的这句话:“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神学”。

◇教学中应着重分析宗教“异端”一词的涵义,分析反对宗教“异端”出现的原因。

二、天主教面临的挑战(宗教改革的必要性)(1)经济方面:14一15世纪,资本主义兴起与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教师要点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它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2)政治方面:14-15世纪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他进步人士。

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3)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天主教会造成巨大冲击。

(4)直接原因:教会贪婪腐败,对人民群众名目繁多的搜刮。

教会兜售“赎罪券”成为导火索。

(5)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教皇的奶牛”。

因此,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

◇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究改革的必要性:(1)从天主教统治的腐朽,激化社会矛盾角度去探究;(2)从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角度去探究改革的必然性(向近代过渡时期西欧社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政治上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君主结成政治联盟,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冲击了天主教神权)。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课题:欧洲的宗教改革授课人:谢红春授课时间:2016-12-14 类型:新授课授课班级:高二22班授课方法:概念解读、分析归纳、联系对比授课教具:多媒体学习目标: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教学设计:一、叙述本单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联系。

通过多媒体对本单元所呈现陌生概念的新认知。

有:宗教,宗教信仰,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中世纪等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信仰: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

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

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通过世界主要三大宗教的分布图,直观认识基督教在世界上的影响。

引出:老师分析解读图例,引出本课学习的核心,16世纪的宗教改革。

第9课 欧洲宗教改革教案

第9课 欧洲宗教改革教案

第三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会的状况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加尔文在瑞士的宗教改革、英国的宗教改革、天主教会对宗教改革的反应、宗教宽容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加尔文改革、英国宗教改革的异同,探究欧洲宗教改革对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成功的改革首先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和政治代表的发展需要,并且促进了思想解放;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知识结构: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天主教会的腐败英国王权与教会的决裂教会纯洁运动→恢复了天主教会部分势力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加紧打击“异端”→宗教冲突加剧→一些国家实行宗教宽容教学重点:(1)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九十五条论纲》。

(3)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的实质及历史作用。

考纲:欧洲宗教改革授课时间:2课时导入新课:欧洲宗教改革,在英文中是以专有名词“The Reformation”来表示的,在西方人甚至是西方学者眼中,宗教改革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甚至远超过文艺复兴,这个认知大概跟我们传统形成的看法有些出入。

那么,欧洲宗教改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场变革为什么会发生?它又对社会进步有什么意义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下第九课《欧洲宗教改革》,看看能不能从中解惑,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第五章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五章   欧洲的宗教改革

主备:侯丙锋审核:李英授课时间:学案编号:36 班级:姓名(小组):第五章欧洲的宗教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考纲要求:欧洲的宗教改革§复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西欧向近代过渡。

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加尔文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评价(2)难点:宗教异端运动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加尔文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评价【问题导读单】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①产生: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为下层人民所接受;①发展:公元4世纪初,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实力大增;公元476年后,在日耳曼封建王权下得到继续发展。

③分裂:△公元11世纪第一次分裂:天主教(罗马为中心,领袖是教皇)和东正教(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公元16世纪第二次分裂: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西欧)①原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势;△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了“十字军东征”,进一步扩展了教会势力;△中世纪时,欧洲割据严重,封建王权衰弱,天主教趁虚而入;△生产力水平低,人们认识有限,教义具有麻醉性。

②表现△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

(11世纪德皇亨利四世“卡诺莎之辱”)罗马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他不仅掌握着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俗界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而且还凌驾于王权之上,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1/3,收取什一税、出售赎罪券△思想文化上:教会实行精神独裁。

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学案

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学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新课程导学第10课欧洲宗教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自主梳理】一、中世纪的天主教会1、基督教的概况①派别: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与东正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

②分布:天主教分布在,东正教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和欧洲东部,新教是宗教改革以后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的新教派。

③信仰核心: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①在社会生活方面,从国王到农奴,人人都是,从出生到去世,每一件事情都受到的控制和影响②经济方面,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③政治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

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

3、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渐趋衰弱,近代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①思想: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

天主教会的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②经济:资本主义进入时期,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作支撑,天主教会阻碍的强化;另外,教会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持奢靡的生活,从西欧各国搜刮了巨额财富。

③政治:教会非常残酷,将反对他的人斥为并建立了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原因:一是德意志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二是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宗教改革前夕,德国处于状态,罗马教廷利用德意志的分裂,把它当做重要的搜刮对象,从那里劫走大量财富,人们称德国为三是教皇兜售“赎罪券”是直接原因。

2、开始标志:马丁路德的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人民版历史选修1《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word教案

人民版历史选修1《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word教案

人民版历史选修1《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word教案第10课欧洲宗教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本课重点: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内容本课难点:宗教改革的实质及历史作用讲授新课:导入:一、中世纪的天主教1、基督教的发展公元1世纪产生——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世纪(1054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基督”一词是希腊文的汉字音译,原意为“救世主”。

这是一种信仰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

公元1世纪兴起于罗马帝国东部。

公元前63年,犹太人为罗马征服,犹太人起义遭镇压,乃流散于小亚细亚、埃及、希腊等地。

他们渴望有人拯救他们,便创造了一个救世主的具体形象耶稣,通过传道者的宣传,这种信仰便在巴勒斯坦等地传播开来。

其教义的主要内容是:救世主不久还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地狱;穷人易升天国,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信教者应把财产献给公社,一起过共产生活。

这些主张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因此许多奴隶、贫民都信仰它,很快遍布罗马全境,逐渐成为统一的基督教会。

起初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持敌视态度,迫害教徒,焚毁教堂。

后来,罗马统治者采取了控制、利用、把持基督教的做法。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4世纪末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1054年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公元前6世纪)、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罪和救赎”3、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选修1欧洲宗教改革学案

选修1欧洲宗教改革学案

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

【学习重点】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英国宗教改革的内容)【学习难点】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和作用预习学案【知识梳理】一.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1.经济上:2.政治上:;3.思想上:4.根本原因:知识点:1.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的地位:经济上,天主教会是西欧;政治上: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思想上:封建神学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社会生活上:在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

2.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分为、、三大派别。

中世纪的时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主要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和欧洲东部,则是宗教改革以后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的新派别。

二.概况:(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拉开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1.原因:①主要原因: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②直接原因:1517年,罗马教皇兜售2.序幕:发表《》,反驳了,信徒得救,既不靠,也不靠,只能靠。

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3.内容:①提出“”的思想,宣称人之得救,完全在于。

②提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而不是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③路德简化了天主教复杂的,并主张神甫可以。

4.传播:路德所创立的教派称,主要在、传播。

5.影响:(1)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2)改革后形成新教称为路德宗,主要在、传播。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扩展1.内容:①反对盲从天主教会,认为《》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②把信仰得救解释成。

③加尔文主张简化,规定神职人员由信徒产生。

④制定严格的,要求人们过节俭生活,认为教会应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⑤把日内瓦改造成的神权共和国。

2. 影响:教义更加符合的利益,教会组织相当严密有力,因此很快传到法国、尼德兰、英国等国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教案

欧洲宗教改革——爱德华的信仰自由奋斗记邻水二中高二历史范迎迎【教材地位】本课主要内容是人民版教材选修一第五单元《欧洲宗教改革》:1、纵向看,本专题上承文艺复兴、下启启蒙运动,在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潮流和推动欧洲近代化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横向看,欧洲宗教改革形成的以反对罗马教皇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潮流可以与东方文明古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对深层次探究近代前夜中西国力易位作好铺垫。

【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等的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并分析其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知道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准)2、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理解其实质和历史影响(深)3、探究和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悟)【教学重难点】重点: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主张宗教改革的必然性难点:宗教改革的实质及影响(依据:一是课标要求;二是本内容抽象性强,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抓住历史本质的能力要求。

)【学情分析】优势:必修3时学习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再加之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比较能力也有所提高,这对老师进行深层次、多方式教学有所帮助。

不足:理性思维稍显不足;本单元内容多,抽象性较强,常规授课方法显得枯燥乏味。

【教法、学法】教师解构:整合教材、精选史料、情境创设(方式)、问题设计(方式):抢答、分组合作学生建构:倾听、推理、探究、体验、角色扮演【课前准备】利用学案自主梳理本课教学的基础知识。

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定好奖励机制,营造竞争氛围。

【整体设计】两条线:一条明线——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经过、影响一条暗线——爱德华的的信仰自由奋斗历程四个篇章:压抑束缚的黑暗篇(4分钟)孕育斗争的黎明篇(10分钟)冲破樊篱的呐喊篇(20分钟)奋斗进取的燎原篇(3分钟)【教学过程】视频导入:天主教教宗方济各参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纪念活动的新闻报道导语: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天主教教宗参加路德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纪念活动的新闻报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3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31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2、过程与方法:(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 教案 (5)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 教案 (5)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教案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2.解析: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权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和“因信称义”、“人人是祭司”、简化教仪等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查找资料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像,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查找资料以及用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地图、文字)等学习有关问2.解析: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通过对宗教改革问题的层层分析,培养辩证地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阻碍历史发展的事物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通过对宗教改革过程和历史意义的分析评价,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知道只有进行改革,破除封建枷锁,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四、教学支持条件实物投影仪,及相关的一些图片资料。

五、教学流程六、教学过程问题:你知道世界三大宗教吗?投影:佛教(公元6世纪)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基督教(公元1世纪)投影:请思考:以下新闻反映了什么现象?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于当地时间2005年4月2日21时37分因病在梵蒂冈去世,终年84岁。

约翰·保罗二世是波兰籍人,1978年10月当选,在位近27年。

4月8日,梵蒂冈教廷在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举行了追思弥撒和葬礼。

300多万人涌入罗马送别教皇。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教案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教案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教案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运动,对于欧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基本情况和影响,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以及这些改革对基督教教
义、教会组织等方面的贡献。

2.理解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包括对教会权威的挑战、对
个人信仰自由的追求、对社会发展的推动等方面。

3.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宗教问题,尊重不同宗教的传统和文化背景,理解
宗教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教学内容:
5.介绍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6.重点讲解马丁·路德、加尔文的改革思想和主要实践。

7.分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
8.马丁·路德、加尔文的改革思想和主要实践。

9.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四、教学难点:
10.对教会权威的挑战和对个人信仰自由的追求。

11.理解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

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
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1.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 的不同
问题探究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 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因信称义”是马丁·路 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政治方面
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
思想文化领域
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方面
影响无处不在。
影响
教会本身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它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发展的巨大障碍
回忆本目内容,想一想有没有不理解
第二目:宗教异端
6、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
8、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作用
加尔文教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比路德教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国际性影响。加尔文教义传入英国,成为英国清教徒的宗教信条。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局限
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西班牙人文主义科学家塞尔维特)
重点
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
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学习过程
示标、链接、探究、展示、拓展提高、测标、小结等
心得体会
我有妙招
链接
快速阅读上一课识记内容
整体结构(课题+子目标题)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先识记,后默写

宗教改革运动教案

宗教改革运动教案

宗教改革运动教案一、背景介绍宗教改革运动是指在16世纪欧洲发生的一系列改变基督教教义和实践的运动。

作为一条新的思想潮流,它起源于德国和瑞士,并逐渐扩散到其他国家。

宗教改革运动使欧洲教会体系出现巨大的变化,它的影响还超越了宗教范围,对欧洲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

2.认识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思想。

3.了解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4.掌握用独立思考的方式分析宗教改革运动。

三、教学过程1.历史背景介绍讲师可以先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示16世纪欧洲的历史背景。

重点介绍欧洲社会的三个方面:1)宗教方面:欧洲全盛时期的天主教当时非常强大,具有极高的政治影响力,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

2)经济方面:欧洲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商品经济的崛起导致许多人富裕,但也导致很多人陷入贫困。

3)政治方面:欧洲的各国国王之间处于竞争状态,这加剧了战争和暴力的发生。

2.主要人物与思想介绍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人物,包括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威廉·提勒等。

讲解这些人物的思想,包括制定自己的教义、强调人类罪恶、强调信仰中的个人体验、质疑天主教的神学概念、反对天主教的职业僵化等。

通过这些人物的讲解,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宗教改革运动的思想。

3.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影响:宗教方面、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详细了解宗教改革带来的影响,了解殷切的教徒对新教的好奇关注和以天主教为基础的神职人员对新教思潮的反对。

学生应该意识到新教对欧洲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以及教会制度和神权政治的变革等。

4.讨论与思辨让学生分组讨论宗教改革运动,并展示他们的结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如何改变了欧洲的面貌?3)新教和天主教有着很多不同的信条,那么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4)如果没有宗教改革运动,欧洲的发展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总结与评价中间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结,注重平时成绩,进行一定的评价。

欧洲宗教改革教案

欧洲宗教改革教案

选修一《专题五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第一部分 专题概述一、专题综述本专题讲述了14—16世纪,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和人文主义的复兴,天主教神权受到有力的挑战。

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冲破封建神学的思想束缚,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君主也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实现教会的民族化,欧洲宗教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欧洲宗教改革前后持续近一个世纪。

这场改革从表面上看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天主教会,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在新的规模上、以新的形式展开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

与文艺复兴运动不同的是,宗教改革不纯粹是一场文化运动,还是一场社会运动,其形式更为激进,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天主教会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巨大障碍,欧洲各国相继爆发了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其中以德国的改革影响最大。

欧洲的宗教改革提出了以“因信称义”为中心的新的宗教思想,要求建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服从于国家主权的民族教会。

宗教改革推翻了罗马教皇在新教国家宗教生活中的至上权威,大大削弱了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探究和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感悟改革家敢为天下先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3.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点:1.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理解宗教改革的有关主张。

三、专题教学建议适度回归单元,做好知识整合, 形成较为完整的时空框架;认真梳理知识结构,打牢知识基础;扣准重点、解析难点,实现知识掌握的螺旋上升。

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一)、马丁 · 路德宗教改革 )、马丁 序幕: 九十五条论纲 条论纲》 1517年 1、序幕:《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1517年)
九十五条论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探究 《九十五条论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有何影响? 它有何影响? 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指出信徒得救,既不
靠教皇,,也不靠圣礼和善功,只能靠终生 “悔改”。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德国人百分之九十 以上都是基督教徒。 以上都是基督教徒。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之一是“原罪—— 之一是“原罪 —认罪 认罪———赎罪” 赎罪” 认罪 赎罪 的说教。 的说教。对基督徒 来说, 原罪—— 来说,“原罪 —认罪 认罪———赎罪” 赎罪” 认罪 赎罪 是一个追求理性复 归的很自然的过程。 归的很自然的过程。 他们不但不把“ 他们不但不把“认 视为可耻, 罪”视为可耻,而 且要求认罪者必须 真诚“谢罪” 真诚“谢罪”,用 行动“赎罪” 行动“赎罪”。
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 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 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
文化 因素: C、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直接 导火线:兜售“赎罪券” D、导火线: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线 原因:
【三、宗教改革内容】 宗教改革内容】
(一)德国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探究:德国首先改革的原因 探究:德国首先改革的原因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
物理研究到了 尽头就是哲学, 而哲学研究了 尽头就是宗教。
——杨振宁
【一、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1.三教并立
天主教(罗马公教) 天主教(罗马公教) 东正教(正教) 东正教(正教)
基督教
新教
新教是宗教改 路德宗 革后从天主教 加尔文宗 中分离出来的 英国国教 新派别。 新派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课标解读】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本部分内容共计分为三块:第一部分是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这种地位用一句话概括: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其威势一度超过世俗王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点,一是它控制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知识教育,宣传忍耐、顺从的思想,大搞蒙昧主义,维护封建剥削;二是它占有西欧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拥有较为完备的组织、司法、财政、税收体系,俨然一个国家组织。

15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他先进人士,天主教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一场针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我们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其核心思想就是“因信称义”,意为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路德进一步解释了何为“善功”,指出生活中的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天主教所主张的善功是信仰上帝、鄙视尘世生活、遵守宗教戒律、履行宗教义务,从而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马克斯·维伯称新教伦理催生了西方资本主义,这句话虽不完全正确,却揭示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从马丁路德的教义可以体会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这一部分我们应该了解德国之外发生的宗教改革的概貌,在瑞士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创立了加尔文教,建立起神权合一的国家;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创立英国国教,英王取代教皇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荷兰新兴资产阶级高举宗教改革的大旗,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此外,新教在法国、苏格兰、瑞典、挪威等国广为流行。

在了解了以上内容后,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

首先它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打击了教会权威,声张了人的价值。

其次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再次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后为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这些措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整合】一、中世纪的天主教1.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基督教产生于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随即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

(2)4世纪初,基督教由最初的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托庇于日尔曼封建王权,得以继续发展。

(4)11世纪时,基督教会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中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来分别称东正教和天主教。

活动范围分别主要在欧洲东部和西部地区。

天主教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

(5)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大一统神权统治。

2.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1)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

教会还通过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

(2)政治上:罗马教廷的教权高于王权,各国统治者昕命于教廷,甚至向教皇称臣纳贡。

(3)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学校的主修科目。

(4)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3.“异端”运动中世纪时,人们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常常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群众,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异端”运动。

二、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1.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14~16 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日益拓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兴起,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

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三、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改革的背景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宗教改革前夕,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使天主教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教会不仅控制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还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

教会不仅征收什一税,还经常通过出售赎罪券和教会职务等方式,搜刮了大量财富。

2.改革的主要内容(1)发表“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指出销售赎罪券是荒谬无耻的。

他认为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过,因为教皇无权赦免,只有上帝才拥有免罪权,人们依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这一论纲的发表,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简化宗教仪式;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坚持《圣经》是人们惟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强调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3.改革的影响(1)不少宗教团体陆续接受了路德新教的宗教思想。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也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延的风潮,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3)1555 年 , 德意志的新旧诸侯签订和约,规定“教随国定”的原则。

从此,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4)通过宗教改革,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称为新教。

四、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1.加尔文宗教改革(1)内容: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强调教会要按《圣经》传播上帝旨意;个人通过《圣经》能够与上帝对话,不需要教会的中介;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②宗教改革的思想核心是“先定论”。

宣扬选民或弃民;认为财富是蒙上帝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③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烦琐的宗教仪式,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建立起政教合一政权。

(2)影响 (或作用):①引起了日内瓦社会风气的变化,不良的社会风气被取缔。

②改革使日内瓦成为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背景:①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崛起,国王的权力不断加强。

但罗马教廷仍然控制英国教会,并不断从英国攫取大量钱财和干预英国的世俗事务。

②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教会的情绪高涨,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也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神权的桎梏,建立为自己服务的本国教会。

③教皇在国际事务中偏袒英国的对手,还干涉英国内政。

(2)内容:①从1529年起,亨利八世颁布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

规定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禁止向罗马教廷缴纳年贡;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

②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宗教会议和教规必须经过国王的同意和审查;教会法庭的职权移交国王法庭;规定了保留天主教的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从此,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

③亨利八世下令封闭修道院,没收其一切财产,转归王室所有。

(3) 结果:改革后的英国基督教称为英国国教。

英国国教会是英国民族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五、宗教改革的影响1.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

2.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3.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难点突破】1. 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1)社会根源:14~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当时西欧所发生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第二,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与分裂割据;第三,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构成了对天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2)思想渊源:宗教改革固然是社会现实变革的产物,但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市民的宗教“异端”思想之中。

中世纪的城市在11、12世纪兴起后,为了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与控制,城市从经济、政治上支持王权,王权则赐给城市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也逐渐兴起,对教会的大一统神权与正统神学的统治极其不满,于是酝酿出反教会的市民“异端”思想。

这种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神权的合法权威,反映了市民阶级建立“民族教会”或“廉价教会”的愿望,为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历史遗产。

2. 宗教“异端”运动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宗教“异端”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哪些?(1)原因:①从经济上看,欧洲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阶级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特别是14 ~15世纪,资产阶级兴起。

②从天主教方面看,天主教垄断欧洲的统治,教会奢侈、腐败,教阶制度等级森严,这一切表明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此外,一大批“异端”思想杰出代表人物的宣传和鼓动。

(2)共同之处:都揭露了天主教会的奢侈、虚伪和腐化,都主张取消教会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3. 促进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4~16世纪,资产阶级开始兴起,封建地主阶级的一部分人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

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参与海外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