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版语文七上第九课《雨中》word教学设计
语文《雨中》教案设计
语文《雨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雨中》。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阅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雨中的景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雨中》。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雨中景象的理解。
(2)对作者表达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雨中》的文本。
2. 课文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讨论问题清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雨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雨中》。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运用。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象描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5. 分析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雨中》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 选择一个生字词,结合实际情况,用它写一个句子。
3.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雨中》教学设计方案
《雨中》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汉语诗歌《雨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暖身活动:让学生跟读《雨中》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2. 导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雨的特点,与心情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梳理诗歌内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理解其中的深意。
4. 感悟诗意: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
5. 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自己的雨中诗歌,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6. 合作演绎: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朗读诗歌,通过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出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方法:1. 听说结合:通过朗读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
2. 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演绎,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雨中》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并给学生展示诗歌的全文。
2. 让学生先进行热身活动,跟读《雨中》诗歌,感受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雨水的特点和与心情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想象力。
4. 分组讨论诗歌内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并理解其中的深意。
5.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感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并与同桌分享。
6. 学生进行创作活动,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自己的雨中诗歌。
7. 学生分组合作演绎,展示出他们在诗歌中理解和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8.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跟读、讨论和创作活动等。
2. 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评价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演绎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雨中》教案设计范文
《雨中》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雨的形成过程和种类;(2)让学生学会描述雨中的景色和情感;(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体验雨中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2)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3)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的心态;(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雨的形成过程和种类;(2)让学生学会描述雨中的景色和情感;(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准确地描述雨中的景色和情感;(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1. 教师准备:(1)收集关于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和教具;(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和掌握雨的基本知识;(2)准备好观察雨中的环境和情感的道具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和种类;(2)引导学生分享对雨的感受和经历。
2. 课堂讲解:(1)讲解雨的形成过程和种类;(2)讲解如何描述雨中的景色和情感。
3. 实践活动:(1)让学生观察雨中的环境,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看到的景色;(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3)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写下自己对雨中的景色和情感的描述。
4.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2)找出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2)找出同伴的不足,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雨中》优秀教案设计
《雨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雨中》这篇课文,了解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雨中景象,以及雨中人们的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象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绘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绘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雨中景象及其背后的情感。
2. 学会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雨中》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想象雨中的景象。
b. 学生分享自己想象中的雨中景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雨中》,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找字词意思。
b. 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 合作学习:a.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所描绘的雨中景象。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探讨: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的。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课后作业:a.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尝试自己描绘一幅雨中景象,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b. 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与同学的合作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情感表达。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
《雨中》教案设计范文
《雨中》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雨中》这篇课文,了解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雨中的景色和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学生能够欣赏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雨中》的主要内容,描绘出雨中的景色和氛围。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感知作者对雨中景色的细腻描绘,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雨中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雨中的景色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雨中》,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描绘的景色。
3.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让学生进行示例练习。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雨中的景色和氛围的短文。
5. 分享与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讨论和评价,提高写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通过阅读理解题,评估学生对课文《雨中》的理解程度,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中所学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与讨论,观察学生对雨中景色的感知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一次雨中的景色,用文字描绘出来,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选择一篇关于雨中的诗歌或短文,进行阅读和分析,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八、课程资源1. 课文《雨中》文本。
2. 与雨中景色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有关雨中景色的诗歌和短文。
《雨中》教案设计
《雨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引导学生体验雨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体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雨;(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雨中的情景的描绘能力;(3)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雨中的快乐;(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雨中活动的任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引导学生体验雨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难点:(1)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的讲解;(2)学生对雨中情景的描绘;(3)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2)雨具(雨衣、雨伞等);(3)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4)教学卡片。
2. 学生准备:(1)观察和记录雨前的天气变化;(2)准备雨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雨前的天气变化;(2)提问:你们知道雨是如何形成的吗?2. 知识讲解:(1)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雨的理解。
3. 观察与描述:(1)让学生穿上雨衣,拿起雨伞,走出教室,观察雨中的景象;(2)返回教室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雨中的情景;(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雨中的乐趣。
4. 创作展示:(1)让学生用画笔和卡片,创作出雨中的景象;(2)展示作品,让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1. 观察并记录下次下雨的前兆;2. 写一篇关于雨中的趣事的作文;3. 收集有关雨的谚语和诗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雨中情景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 学生对雨中乐趣的体验和创作展示。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课文结构,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和推理。
(3)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雨中》。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录音,引导学生进入雨中的情境。
(2)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自己印象中的雨。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
(2)教师带领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细节,如雨中的景色、人物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
3. 预习下一课《雪中》。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课文、生字词掌握以及作文的写作水平,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雨中》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雨中》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表达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美景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及其作用。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雨中》的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所表达的情感。
(2)培养学生欣赏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雨中》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雨中景象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及其作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雨中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雨中》。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雨中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描绘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欣赏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雨中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4.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雨中》教案设计范文
《雨中》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雨中》这篇课文,了解作者对雨的细腻描绘,感受雨中的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美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感受作者对雨的细腻描绘,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雨中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
2. 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展示雨中的美景。
2. 雨具:准备一些雨具,如雨衣、雨伞等,营造雨中的氛围。
3. 课文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让学生在听力学习中感受雨中的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创设雨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谈论对雨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雨的描绘,体会雨中的美景。
3.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心中的雨中景色。
5.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雨中的美。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雨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雨中的作文。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教师展示其他作者对雨的描绘作品,如古诗、现代文等,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艺术创作:邀请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表现雨中的美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语文《雨中》教案设计
语文《雨中》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雨中》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表达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雨中》的基本内容介绍课文《雨中》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分析课文《雨中》中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雨中》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表达的情感。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雨中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雨中》的情境。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4.3 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通过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2 练习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5.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进步。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雨中》的基本内容和描绘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6.2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第七章:教学准备7.1 教材准备准备课文《雨中》的教材,包括课文原文和相关注释。
7.2 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图片、多媒体等教具,用于展示雨中的景象。
7.3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雨中》教案设计
《雨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在雨中游玩的乐趣。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雨中游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天吗?在雨中,你们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2.学生分享自己的雨中趣事。
3.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雨中的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雨中的美景的。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2.学生分享朗读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堂活动a.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雨中的美景?b.作者在雨中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c.课文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五)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请同学们以“雨中”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在雨中的所见所闻。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雨中》一文,使学生了解了作者在雨中的所见所闻,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积累好词好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学会用文字记录生活。
2.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写作比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通过指导,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课文中雨中的景色和活动,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雨中》的主题和寓意。
掌握课文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运用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雨中》是一篇描写雨中景象的短篇故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在雨中的遭遇和感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亲情与友情的温暖。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2 词汇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造句和练习运用所学的词汇。
3.3 讨论与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以雨天的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对雨天的记忆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对雨天的印象和体验。
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4.3 词汇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造句和练习运用所学的词汇。
4.4 讨论与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3 词汇运用:通过学生造句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5.4 个人反思: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教师推荐与《雨中》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小石潭记》、《荷塘月色》等,让学生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雨中》。
(2)理解课文《雨中》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对家庭、朋友和社会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面对困难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雨中》。
(2)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3)学会生字词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雨中》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雨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对雨天的感受和经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雨中》。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
4.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课文理解。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将课文《雨中》背诵给家长听。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互动。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课文背诵、课后练习等。
3. 小组合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语文《雨中》教案设计
语文《雨中》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雨中》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雨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雨中》的作者、背景和基本情节。
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雨中的图片或播放雨声的声音,引起学生对雨中的注意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对雨中的感受和经历。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雨中》,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学生完成相关问题填空或选择题,检验对课文的理解。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每组选择一个主题或情感,进行小组分享和讨论。
3.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学生分享对课文中的感受和体会,进行课堂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学生自主学习评估通过相关问题填空或选择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合作学习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4.3 课堂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雨中》的启发,写一篇关于雨中的作文。
引导学生关注情感表达和描绘细节。
5.2 创意表达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表达对雨中的情感和体验。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雨中》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6.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关于作者和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雨中》教案设计
《雨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雨中》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雨中的美好氛围。
(3)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雨中的景象,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2)采用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自己对雨的喜爱之情。
(2)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雨中》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雨中的美好氛围。
(3)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2.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雨中》的PPT或黑板报。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雨中》,了解课文内容。
(2)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与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雨的印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课题《雨中》。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雨中》,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与同桌交流。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师通过举例、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雨中》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整合
结合课程需求,进一步整 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如引 入更多相关视频、阅读材 料等。
作业与测试设计
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 环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 作业和测试题目,以帮助 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专业发展
持续学习与进修
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进修课程 等方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
学方法。
交流与合作
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分享 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提高
课堂氛围与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以此评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调整
教学方法改进
根据教学效果反思,调整 或优化教学方法,如引入 更多案例分析、组织小组 讨论等。
教学水平。
反思与实践结合
将教学反思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作业评价
作业完成度
统计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是否 按时提交、完成的质量和数量等。
作业正确率
作业创新性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对作业中的 独特见解和创新思路给予肯定和鼓励 。
评估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了解学生对 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期末评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效 果的重要依据,包括客观题和主
重点词汇与句型
总结词:精讲多练
详细描述: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精讲,并通过多种练习方式,如翻译 、造句、填空等,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型。
课文背景知识
语文《雨中》教案设计
语文《雨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雨中》。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2)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象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雨中》。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2. 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雨中》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雨声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谈论对雨的印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雨中》。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3. 理解课文:(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描绘的雨中的景象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5. 应用拓展:(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技巧,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象。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6. 总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自然景象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描写技巧的情况。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讨论、分享和评价同伴作品等,主要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雨中》 教案教学设计
《雨中》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雨中》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诗中的场景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热爱,增强对雨水和大地的敬畏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雨中》这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解释诗中的地名和特定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2 诗歌内容分析:与学生一起仔细阅读《雨中》这首诗,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分析诗中的语言和形式,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词汇和句子来描绘场景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与雨相关的场景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期待。
引导学生思考雨对他们的意义和感受,为诗歌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诗歌阅读与讨论:分组让学生朗读诗歌,并分享他们对诗中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共同深入理解诗歌。
3.3 诗歌分析与创作:与学生一起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引导他们运用想象力,感受诗中的场景和情感。
给予学生创作的空间,让他们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活动。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4.2 学生创作作品: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关注他们对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以及他们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雨中》这首诗的原文和相关注释,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
提供诗歌的复印件或电子版,方便学生阅读和标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雨中一、教学目标1.汉字学习: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
学习“傍、飘、淋、撑、仿佛、浮、筐、艳、皱、眉、脖、伴”等13个汉字。
2.词语学习:学习本课的18个新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
重点掌握“傍晚、飘、水淋淋、撑、仿佛、筐、红艳艳、手忙脚乱、七手八脚、调皮鬼、伙伴”11个常用词,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3.句型学习:学习本课的3个句型,要求能结合情境使用。
重点掌握“满……、哪里……得过来呢、……也没法……呀”4.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
课文——《雨中》课内自读课文——《真正的施主》5.学会真实交际,体会文中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提倡学生们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
二、教学建议本课教学时间为5课时。
1.第一节课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三节课进行课文学习。
第四节课自读课文的学习。
第五节课为交际与习作练习。
完成课堂练习,就本课主要内容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成段表达能力。
2.词语和课文以提前预习、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侧重检查预习的情况,解难答疑,交流体会。
3.教具使用。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出示图片),比例:的图片、的图片、的运动造型图片,等等。
第一课时阅读理解课文一、教学目标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掌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复习1.200米“我”是怎么跑下来的?2.通过这次体育达标,“我”明白了什么道理?三、课文导入导入1:咱们家乡经常下雨或者下雪吗?下雨(雪)会给出门在外的人带来些什么麻烦呢?请大家说一说。
导入2: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怎样去帮助别人?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姑娘遇到了什么困难,包括那些学生在内的群体是怎样帮助她的?四、初学课文1.方法和任务。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2)分小组朗读并交流初读感受。
2.预设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天气怎么样?(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雨后的城市十分美?(3)文中是怎样写那群放学回家的孩子的?为什么要这样写?(4)那位姑娘在做什么?为什么会翻车?(5)翻车以后出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3.教学提示: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先讲认识和理解,有多少说多少,不必求全;然后请学生回答预设问题: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
1.检查预习的情况①听写词语;②朗读段落;③做练习。
2.在小组中,每个人用重点词语造句或进行交际运用。
3.小组互动学习。
每个人整理自己不懂、不会用的词语,在小组中提出来,请其他同学的帮助。
通过讨论,解决部分疑难词,实在解决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
六、解难答疑让学生把不懂的字、词找出来,提交全班解决,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1.词语。
(1)浮:①停留在液体表面上。
(跟“沉”相对);油浮在水面上。
②在水里游:他一口气浮到对岸了。
③(形)在表面上的:一层浮土。
④(形)轻浮;浮躁;他人太浮,办事不踏实。
注:只对第一个释义进行解释,其他释义就学生汉语水平而定,如若学生汉语水平较高,可通过一词多义的举例进行讲解。
(2)皱:起皱纹,眉头一皱。
同义词:褶;反义词:滑平。
(3)胖乎乎:脂肪多,肉多。
例:这个孩子胖乎乎的,真可爱。
2.多音字.sè色彩颜色zhōng 中国中央(1)色(2)中shǎi 色子zhòng 中毒fā发现tiáo 调皮调解(3)发(4)调理发ào 调动调查liǎo 了解了却一走了事kǎ卡车(5)了(6)卡le 看了说了完了qiǎ发卡dà大小shǎo 多少(7)大(8)少dài 大夫shào 少年3.形近字辨析飘:随风飞动。
例:雪花飘飘,红旗飘扬(1)漂:浮在液体上面不沉下去。
例:漂浮、漂流票:①钞票,纸币;②印的或字的凭证。
票额:门票、发票。
城:城市,跟“乡”相对。
例:进城,城乡差别。
(2)诚:不虚伪,真心实意的。
例:诚实,诚心诚意,以诚相见。
成:完功,完成,与“败”相对。
例:大功告成、成事不足捡:拾取。
例:捡苹果,捡到一元钱。
(3)脸:①面孔;②面子:丢脸;③脸色,面部表情,笑脸,变脸。
验:检查、考验。
例:测验、验血、化验、验算。
七、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拉苹果车翻倒的过程。
全文线索:苹果翻倒在马路上——姑娘手忙脚乱地捡苹果——一群孩子跑过来,七手八脚地捡起苹果来——小伙子跳下车,和孩子们一块儿捡起苹果来——捡苹果的人消失在雨中了,满满一筐苹果;又回到了三轮车上2.作业。
(1)口头作业: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书面作业:抄写本课词语(3遍)并用本节课所学的3个句型造句。
第二课时深化课文学习一、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描写的故事情节,认真把握人物的特点,理顺课文的条理。
2.掌握课文的结构。
二、细读课文1.理解课文中讲述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事件发生的顺序达到理解课文主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2.梳理课文叙述的方式,掌握课文的结构。
三、深学课文1.朗读课文(个人读、分组读、抽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穿插进行)(1)串讲课文。
(1-2自然段)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1.关于故事发生的时间,作者是怎样写的?(傍晚,天还没有黑)。
2.“为……所……”结构。
(1)导入:教师以替换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人们忌讳“四“这个数字。
争“四”这个数字为人们所忌讳。
(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部分牧民仍为大雪所困。
这部电影只为少数人所喜爱。
大家都为他的拼搏精神所感动。
(3)归纳:“为”在这里是介词,介绍施事,构成被动句,用于书面语。
(4)课堂操练:把下面的句子改成“为……所……”结构的被动式。
大多数人都不接受这种观点。
这部片子吸引了我们。
提问:什么时候开始下雨的?3.“还……就”结构。
(1)导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师:艾力的个子怎么这么高?生:他还不到12岁就1米70了。
(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他还没到18岁,就上大学了。
我们还没写完作业,灯就灭了,原来是停电了。
(3)归纳:表示连贯关系,前面的“还”引出第一件事(通常表示否定意思),后面用“就”引出紧接着发生的第二件事。
(4)课堂操练:模仿上面的句子口头造句。
4.关于雨后的城市,作者突出了哪几点?(安静的,湿淋淋的马路,放学回家的孩子,行驶在路上的车辆)。
5.深刻理解这一段中一连用了两个比喻的用意。
每一个比喻句所用的表示比喻词都不一样,找到这些词并模仿连用比喻句。
6.深刻地理解“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撑着的雨伞仿佛是浮在水面的一朵朵小花。
”这句话,除了写实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意思?(第3自然段)叙述姑娘拉苹果的车翻倒了,苹果滚得满地都是。
提问:姑娘拉苹果的车为什么会翻倒?(拉得太多,路滑、心急。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些原因?车翻倒后的情况如何?为什么要描写苹果滚得满地都是?(一个人捡不过来和汽车轧上苹果的可能性。
)姑娘为什么来不及捡苹果?1.“哪里……呢”结构。
(1)导入:教师以替换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这么多的作业,做不完。
这么多的作业,哪里做得完呢?(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这么多的事,哪里顾得过来呢?这么多的菜,哪里吃得完呢?(3)归纳:由疑问代词构成反问句,表示绝对存在的事实;根本捡不过来。
“过来”在这里表示动作的完成意思。
(4)课堂操练:模仿上面的句子口头造句。
2.“也没法……呀”结构。
(1)导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师:教室打扫的怎么样??生:风太大了,桌子怎么样也没法擦干净呀!(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灯光这么暗,看也没法看呀!我们还是走吧,这么多的人,住也没法住呀!(3)归纳:表示没办法,只好顺其自然。
(4)课堂操练:模仿上面的句子口头造句。
(4——5自然段)描述大家帮助姑娘捡苹果的过程。
1.抓住姑娘的担忧和小男孩让她放心这两条线索,理解第4自然段。
3.小男孩是怎样指挥大家捡苹果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来?4.第5自然段为什么写了司机也停下车来帮助捡苹果?助人为乐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高尚品质。
(第6自然段)大家捡好苹果后,并不求姑娘感谢,就走了。
1.第一句话用两个“这样”互相呼应,后两句话中用“消失了”、“又回到了”来互相呼应,结束了全文。
2.文章为什么以“满满一筐苹果,又回到了三轮车上”来结尾?(暗示苹果一个也没有少,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四、课文教学总结1.归纳文章的结构。
雨后的城市——湿淋淋的马路——翻倒在马路上的苹果——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小男孩指挥大家捡苹果,司机也停下车来帮忙——苹果捡完了,姑娘来不及说一声谢谢,大家就走了。
2.中心意思。
通过姑娘拉苹果的车翻倒在马路上,人们帮她捡苹果这件事,歌颂了我们社会助人为乐的风尚,特别突出了那群学生的热情,认真负责的好品质。
五、小结和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弄清楚全文的陈述顺序,按文章的结构完整地复述课文。
2.书面作业,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100字以上)第三课时强化训练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以课文为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运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
选择本课的疑难知识点,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并进一步转化成习惯和能力。
二、听老师讲故事——听的训练老师对课文加以改编,可以增删、改变内容,使故事更加口语化,让学生容易听懂。
三、学生自编课本剧表演——听说训练学生分小组或在班内自由组合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姑娘”和“小男孩”“小男孩”和“司机”对话的场景,最好能用自己的话表演,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活动提示:一般推选2——3组表演即可,要求“观众”从表演小组对话语气、态度和情绪,对话内容是否完整,表演是否自然等方面进行观察,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四、复述课文——说的训练1.方法和任务。
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结构,互相补充完善,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
2.复述要点。
傍晚时分下起了雨——雨后的城市——水淋淋的马路——回家的学生——翻倒在马路上的苹果——小男孩儿指挥大家捡苹果——安慰拉苹果的姑娘——拦住大卡车——苹果又回到了三轮车。
(1)在班里进行课文复述比赛,看哪位同学复述得好,分别记分。
(2)说说你帮助过别人的事或你受到过别人的什么帮助。
五、小结和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将本篇课文的内容讲给你的家人听。
2.书面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写出大家帮姑娘捡苹果的过程,要求过程完整,层次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