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貌
2、全球大地构造地貌11
(一)平原与高原
是大陆上构造最稳定的地区,形成年代十分古老,一般为古
地台或地盾。
构造运动以垂直升降为主,幅度小,一般在0~0.1m/ka; 断层活动以正断层为主,断距不大。 平面上一般表现为多边形。 下沉表现为平原,上升表现为高原。
美国中部大平原
南非高原
(二)构造山系
在平面上多呈长条形,地形上表现为巨大的山系。
(3)整个平移断层线上都有地震的发生,而转换断层线上 地震一般只局限于洋中脊之间。
(二) 大洋盆地:深海平原、海山与海岭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的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
大洋盆地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比较宁
静。大洋盆地内部由海山、海岭和深海平原组成。
1、深海平原——通常被认为是很少受到干扰的大洋区域。其 原始状态呈现约有300m起伏的丘陵地带(特别是太平洋),
但大部分是平坦的,其水下平均深度为5000-6000m。
大洋盆地分布
大洋盆地年龄
2、海山、海岭
海山——把洋底的山峰叫海山。 • 大多为死火山。形状各异。
• 如果它们达到海面,就上升发展为珊瑚环礁。
• 有些海山顶部平秃,称为平顶海山。(海蚀作用)
海岭——洋底的山脉叫海岭。
• 不包括大洋中脊。 • 类型:火山海岭、断裂海岭、陆壳海岭。
圈层名称
地壳
深度(km)
0~70 0~65 5~70 35(70)~120 120~250 250~670 670~2900 2900
性质
固态(2.7~2.8g/cm3) 固态(3.0g/cm3)
岩 石 圈
固态-刚性 流体-塑性(3.3g/cm3) 固态~刚性 固态-弹性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许多巨大的地貌单元,如大陆、海洋、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都是地壳变动形成的。
反映内力作用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的地貌,都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主要是研究构造运动、大地构造单元、地质构造类型与现代地貌形态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根据构造来解释地貌现象,另一方面根据目前的地貌表现来分析地壳的构造。
构造地貌可划分为三个主要等级:第一级是大陆与海洋,第二级是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第三级是方山和单面山。
第一级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是在宇宙性的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因此称为星体地貌。
第二级是在内力为主的作用下产生的,是动态构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积极表现者,称为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是迭加在第二级之上的,主要是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的结果,是静态构造(岩性、产状、地质构造)的消极反映者,称为地质构造地貌。
第一节地质构造地貌地质构造是指地层遭受构造运动以后所产生的变形、变位的形式。
即岩层的产状等。
由于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力而表现出来的地貌,称为地质构造地貌。
一、水平岩层构造地貌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岩层是软硬相间交互出现,并且顶部是一层硬岩层(如灰岩,胶结紧密的砂岩或砾岩等),经受侵蚀剥露后则水平岩层构造地貌表现明显。
如在广州北部第三纪钙质胶结的红色砂砾岩组成的水平岩层,在侵蚀、溶蚀和重力崩塌综合作用下形成陡崖和深谷。
峡谷之间是平坦的分水高地,这种地形以韶关丹霞山最为典型,故名丹霞地形。
当由水平岩层顶部覆盖较硬的岩层所组成的分水岭地区则形成平坦的高原,受到强烈切割后,就会形成桌状台地和方山。
二、单斜构造地貌单斜构造可以出现在大的构造盆地边缘或舒缓的穹隆、背斜和向斜构造的两翼、或单斜构造地区。
当岩层软硬交互成层时,经过剥蚀就会形成单面山和猪背脊这样的地貌形态。
(一)单斜岩层正地形1.单面山:又称单斜山,在单斜构造地区,岩层倾角较缓,软硬相间,受侵蚀切割后,软岩层被侵蚀成谷地,硬岩层突出成山岭,即单面山。
第十一讲 构造地貌
第十一讲构造地貌所有反映内力作用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的地貌都可以成为构造地貌。
当水平岩层顶部覆盖硬岩层时,它受强烈的切割后,就会形成桌状山地和方山。
褶皱构造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背斜常常表现为山,而向斜成谷。
但是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而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又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背斜和向斜构造地貌背斜是褶皱构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向斜”相对。
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
背斜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心部分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如图就是背斜成谷地貌模型。
向斜也是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背斜相对。
从形态上看,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向斜往往会成为谷地。
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相应的背斜却会因岩石拉张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来确定一个褶皱是背斜还是向斜,而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
一般的是“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当岩层弯曲方向相反时,要用以下方法判断:向斜:指的是岩层向下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新外老,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新岩层,而两边是老岩层。
背斜:指的是岩层向上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老外新,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老岩层,而两边是新岩层。
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背斜处适合建隧道。
煤、石油等是由千万年的地质演化形成的,与岩层的新老关系密切。
有些含有油气的沉积岩层,由于受到巨大压力而发生变形,石油都跑到背斜里去了,形成富集区。
所以背斜构造往往是储藏石油的“仓库”,在石油地质学上叫“储油构造”。
通常,由于天然气密度最小,处在背斜构造的顶部,石油处在中间,下部则是水。
寻找油气资源就是要先找这种地方。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向斜处适合建水库。
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构造地貌
地方插入下部地幔越浅,地表相对越低。这
就是地壳均衡。
英国学者普拉特(1854)认为,在地球某一 深度上“浮”着的地壳, 密度是不均一的, 但地壳下有一均衡面,这个面是一个平面。 为了保持均衡,均衡面以上,密度较小的地 段,地势就高;而密度较大的地段地势较低。
艾里(1855)则认为:地壳下的均衡面不是一个 平面,而是有起伏的。但均衡面上的物质密 度相同,只是均衡面的深度不同。认为“浮” 着的地壳象是漂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 较多的冰山必定在水里浸没的越多,所以高 大山脉必定有插入地幔的深“根”。
非 洲 南 美 地 形 吻 合
大 陆 漂 移 证 据 :
--
南 美
非 洲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 现,1965年,英国地 球物理学家布拉德用
计算机以数学模拟的
精确方法,对两岸地
形拼接。拼接结果两
岸吻合误差<1°。
如此好的吻合关系完全证实了两岸陆地曾经联为一体的设想。
古生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家早就发现,现 代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 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 的亲缘关系。 而陆生生物只能在本大陆 内迁移,不能远涉重洋。
太行山
贺兰山
3. 大陆裂谷
大裂谷:大陆上的裂缝和谷地,它分布在板块 的分离型边界或张裂带上,由于板块的相背运
动,在拉张作用下形成的地堑式断陷谷。
东非大裂谷,纵贯非洲东部,全长约6400KM,在非洲大陆上
长约4000KM。它包括一系列南北向裂谷和湖盆,沿线多高大火 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地震亦频繁。
最初主要建立在 大西洋两岸地形
有较好的拼合关
系的基础上。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现代地球表面的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 统一整体,称联合古陆(泛大陆). 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古大洋是一个统一 的大洋,称之为泛大洋。 泛大陆在侏罗纪开始分裂,分裂的陆块各自漂浮于 海洋地壳之上移动,直至今天的位置。
地貌学 第2章 构造地貌-3
断层谷的特点:
日本长野泡温泉的雪 猴家族
在单一断层线上发育的断层谷走向平直;在两组 不同走向的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走向随断层的变 化而变化,呈之字形或有不自然的转弯(雅鲁藏 布江下游米林县雪卡附近至巴昔卡的大转弯受北 东和北西两组断裂控制)。 当断层切割硬软相间的岩层时候,软岩层上出现 宽谷,硬岩层上发育峡谷,形成宽窄相间的串珠 状谷地。 断层谷谷底常有温泉出露。
(二)方山和峰林
构造高原被切割形成的破碎山体,以平 顶为特征。 红层盆地和大面积砂岩沉积地区 方山和构造台地遭受强烈破坏,形成壮 观的峰林。
土耳其卡帕多奇亚峰林
(三)崖壁
崖壁坡度一般大于60° 形态受岩性控制,类型多样。 崖壁岩层硬软相间,形成各种大小形状 不同的岩洞、溜痕等。
(一)断层崖
在断层面两侧的上、下盘位移时所形成的陡崖,即 为断层崖。如秦岭北坡的大断层崖、庐山南北坡的 断层崖等。
断层崖的特点:
断层崖走向挺直,可以贯穿不同的古老地形,崖下 可能出现串珠状洼地、涌泉或温泉,崖壁上的地层 往往在另一侧谷底出现。 断层崖的高度和坡度分别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和断层 面的倾角。 大同盆地口泉断裂小石沟断层崖
三、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岩浆在地壳中的活动有侵入和喷出两种形 式。 岩浆侵入形成的各种岩体,形成各种岩浆 岩构造地貌; 岩浆喷出地表,大面积覆盖地表,或停积 在喷出口周围形成各种火山岩构造地貌。
(一) 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地貌穹窿构造
这种构造主要发生在花岗岩侵入区,侵入作用 使上覆岩层穹起而成。其核心为花岗岩,盖层 为沉积岩。 穹窿构造早期未受破坏时,地貌上为典型的穹 窿山,水系呈放射状。 穹窿构造发育的晚期,由于构造顶部张节理和 断裂发育而易被侵蚀,中央露出花岗岩及发育 出花岗岩山地,外围岩层则发育出猪背山或单 面山,围绕单斜崖发育出环形水系。
2第二章 构造地貌
中国
始新世 E2
北美
欧洲
非洲 南美
印度
澳洲 南极
科迪勒拉山系形成
中新世 N1
北美
南美
欧洲
中国
非洲
印度
澳洲
南极
喜马拉雅山系形成
晚更新世Q3
北美
南美
欧洲 非洲
中国 澳洲
南极
末期冰期最盛时
现代海陆格局
66
北美 南美
非洲
亚欧
南极
澳洲
67
北美
非洲
亚欧
南美
澳洲 南极
68
非洲 北美
南美
亚欧
澳洲 南极
2、大洋盆地
又称为洋盆、大洋床。洋盆位于 洋脊的外侧,与洋脊逐渐过渡,向外 与大陆边缘相接。
12
5、大陆漂移说的复活
岩浆在冷却成岩过程中,含铁矿物在 某个温度值开始获得磁性,该温度值称为 居里点;如磁铁矿的居里点为 600 ℃ ;
磁性矿物获得磁性时,会按当时的地 磁场定向,并在岩石中将其磁性方位保存 下来,称之为天然剩磁(NRM);
用精密仪器测定岩石中天然剩磁的方 向和强度,就可以知道岩石形成时的地磁 南极、北极的地理座标位置。这就是古地 磁学的研究内容。
2
全球构造地貌
海底构造地貌 洋底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陆地构造地貌
大洋中脊
洋盆
深海平原 海岭
大陆架 岛弧、海沟
大陆坡 大陆隆
山地 高原 平原 盆地
洋底火山与火山链 平顶海山 珊瑚礁
火山海岭、断裂海岭
3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洋底构造地貌
活动区:大洋中脊
构造地貌
是全部沉积在大陆架上,很大一部分越过大陆架,
沉积在大陆坡上和大陆坡的基部,甚至沉积在大洋
的底部。
38
大陆架
大陆坡
Passive Margin of the Northeastern North America. Note the continuity from shelf to slope to abyssal plain (contrast with active margins). The raised (yellow and pink) features in the middle constitute the mid-Atlantic ridge
-5000m处,厚达10 千米,宽达600 千米。它的一
部分覆盖在大陆坡的基部,另一部分覆盖在大洋盆
上,故亦称大陆裙或大陆隆。
41
大陆基在大西洋两侧最发育,印度洋次之,太平 洋最差。此外,它在各大河口外也发育得很好,因为 这里的物质来源丰富,如亚马孙河、刚果河、密西西 比河、恒河等口外的大陆基。 与大陆架不同的是大陆坡和大陆基上的水动力很
39
大陆坡地貌形态种类多:如由断层作用而成的阶梯型斜坡; 由地堑地垒系组成的断块型斜坡;由堆积物组成的堆积型斜坡; 由堆积物受压弯曲的挠折型斜坡;以及由生物堆积而成的珊瑚 礁型斜坡等。
40
(三)大陆基
当沉积物堆积在大陆坡的基部时,往往堆起一
个位于大陆坡与洋盆之间的坡度较缓的部分,称为
大陆基。大陆基的沉积物呈扇形分布,水深在2000
19
(3)裂谷区地热值高 达到2.0μcal/cm2。 (1μcal=4.1868×10-6J下同),比全球热平均值 1.5μcal/cm2要大,这与高温的地幔物质上涌有关。
第五章 地质构造地貌
背斜和向斜是褶曲最基本、最简单的两种形式, 褶曲在地表形成拱起和凹陷,就是背斜山和向斜 谷。
原始地貌表现: 背斜------馒头形山, 向斜-----盆形洼地(山间盆地)
这种构造与地貌现象一致的地貌称为顺地貌.
顺地貌——背斜山
巫峡
背斜山
顺地貌——向斜谷
庐山
在构造稳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背斜轴 部由于挤压强烈,发育较多裂隙,加之外力 剥蚀形成谷地,称为背斜谷。向斜中心部分 相反,外力剥蚀较弱反而成为山地,称为向 斜山。这种与地质构造现象不一致,且呈相 反状态的地貌现象称为逆地貌(倒置地貌)。
作业
1、简述构造地貌分哪几个级别。 2、简述大陆与洋底的特征。 3、简述洋底地貌类型与特征。 4、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 征,大陆边缘可分为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5、简述陆地板块边界活动带构造地貌类型 与特征。 6、举例说明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 貌表现。
华山
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城南的华山,五峰挺拔,地势险要, 素有“华山天下雄”、“华山奇险冠天下”之誉。华山 之所以那么雄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 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今七八千万年前,断 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现今 的华山,高出渭河平原约1600m左右,加上岩石中节理 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 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
A、背斜中间开切谷 C、向斜中突起成山
B、背斜两翼开切成次成谷 D、向斜两翼开切成次成谷
6、凡河流形成在褶皱运动之前,且与岩层倾向一致的
河流称之为( A、逆向河 C、次成河
)
B、顺向河 D、再顺向河
第二章练习题
1、下列对地貌发育过程中内、外营力叙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两种力是同时出现 B、两种力彼此消长 C、内营力起主导作用 D、两种力趋于动态 平衡 2、下列不属于构造地貌的三个等级之一的是 ( a )。 A、星体构造地貌 B、全球构造地貌 C、大地构造地貌 D、地质构造地貌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而实际情况是,地壳下面的均衡面即是起伏的,同时物质又是不均一的。 根据W.A.Heiskanen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由 普拉特模式进行。这就解释了大洋与大陆显体地貌的成因。
(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Hale Waihona Puke 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种观点:固定论和活动论 活动论学派由来已久,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 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但由于种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到20世纪中 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洋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 扩张和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用其解释大陆海 洋的成因的问题。
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 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 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 海拔8844.43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说- 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
2、大陆和海洋分异
火山庐山地垒式断块山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庞越地区的布罗莫火山左和塞梅鲁火山冒出浓烟剥蚀山地剥蚀山地的形成不发展受到的外力作和新极造运动对山地形态塑造的影响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一、地貌概述 二、大陆区的形态 三、大洋区的形态
一 、地貌概述
(一) 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 显然地球表面的起伏很复杂,但其表面的基本轮廓可明显地表现 为大陆表面高地和海洋底部低地两部分。
黄 冈 山 冰 蚀 山 地
鲁 山 构 造 侵 蚀 山 地
-
乌蒙山-岩溶山地
(二)平原
1、平原的高度分类
2、平原的成因分类
①构造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大于剥蚀作用,平原面与岩层面 一致。如前第四纪水平(或缓倾斜)岩层和熔岩等的固结 岩层形成的平原和高原。 ②剥蚀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与剥蚀作用大致相等,平原面切 过岩层面,地面微有起伏。
地貌学第四章
➢ 海沟多分布在主动大陆边 缘。比如,太平洋边缘, 海沟就比较发育,也比较 典型。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是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 为11034m。
马里亚纳海沟
第一节 大地构造地貌
二、海沟、岛弧和边缘海
岛弧:当大洋板块俯冲到地幔一定 深度时,板块就会脱落、熔融,熔 融的物质上涌,从而导致靠近海沟 的大陆边缘岩石圈的拉张,拉张使 得大陆边缘与大陆主体分离,形成 弧状的岛屿——岛弧。大洋岩石圈 的褶皱或者隆起也可形成岛弧。岛 弧与大陆主体之间陷落形成盆地— —弧后盆地,如果弧后盆地与海洋 连通就形成边缘海,日本海即是极 其典型的边缘海。
➢ 发育在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叫做单斜地貌。倾斜岩层倾角一般 在5°~80°,大于80°的为直立岩层,单斜地貌包括单面山(单斜 山)和猪背脊(猪背山)。
➢ 单面山又称单斜山(Monoclinal mountain/cuesta),组成山体的岩 层倾角一般大于5°并在25°以下,沿岩层走向延伸,顺岩层发育 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坡短而陡,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 单斜山或者单面山。
➢ 依据表面形态特征,平原又可分为熔岩平原、倾斜平原、凹 形平原和起伏平原等类型。
➢ 依据外动力差别,平原还可以分为熔岩平原、喀斯特平原、 冲积平原和海成平原等类型。
第二节 区域构造地貌
二、平原
➢ 高平原的地貌分异非常复杂,通常可分为切割高原与波状高 原两类。当高原上有山地相间分布时,一般以山原相称。
第三节 局部构造地貌
背斜
向斜
第三节 局部构造地貌
三、褶皱构造地貌
1、褶皱要素
组成褶皱的某些特定部 位及其几何上的点、线、面 等要素,统称为褶皱要素。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地质构造的简称。
包括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最基本的地质元素,它们是岩石圈中构造运动的产物。
各种地质构造具有相应的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条件。
地质学上岩石的构造,为专用名词,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
与岩石的结构概念完全不同。
由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貌。
包括地质时期的构造和新第三纪以来形成的新构造。
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有:板块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火山构造地貌、熔岩构造地貌和岩石构造地貌。
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构造受外力侵蚀作用后形成的地貌。
如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断层崖、断层线崖等。
由新构造运动形成的褶曲、断层等遗迹,称为新构造。
新构造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丘陵、台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间歇上升的阶地等。
大范围的地壳水平运动使地壳产生挤压或拉张,可以形成大规模的大陆褶皱山系高原、大陆裂谷、断陷盆地;大陆边缘的岛弧、海沟、大陆波;洋底中脊、火山等地貌类型。
构造尺度按地质构造空间范围大小所划分的级别。
一般分为大、小、微等的尺度级别。
大尺度构造是远远超出露头范围的区域性构造和板块构造;小尺度构造是在露头范围或手标本上能观察到整体形态的小型构造;微尺度构造指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认识的矿物地质构造之间或矿物晶粒内部表现出的显微构造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的超显微构造。
小尺度的构造是观察研究地质构造的基础,通过小型构造的观察、对比与综合分析才能获得大尺度构造(如区域构造)的整体概念,微尺度构造的研究则是小型构造研究的深化。
由于任何一次构造运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产生的地质构造都是由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构造组成的,因此,为了揭示地质构造的发育规律,常常在侧重于某种尺度构造研究的同时,还要综合研究其他各种尺度的构造。
应该指出,在同一构造作用中形成的不同尺度的构造虽具成因上的联系性,但并不能等同。
构造地貌
图12-11
剪切拉张断陷盆地
图12-12 拉分盆地
3.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
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称断层崖。
断层三角面
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和差异 剥蚀作用,常使断层面裸露地表, 形成陡崖,这种陡崖通常称为断 层崖 。
•
在山区,断层崖受到与断面垂直方向的水流侵蚀切 割,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 断层三角面 。
方山
尖山
构造阶地的特点: (1)岩层水平。 (2)坚硬岩层构成阶地面或阶地陡坎的上部,软弱岩层构成 阶地陡坎的下部。 (3)阶地面倾向受岩层倾向控制(河流阶地倾向河床)。 (4)只反映岩性的差异,不反映构造运动的阶段性。 构造阶地形成过程——节理,侵蚀,小沟槽,切入软岩层,坍塌
3.方山、尖山
构造 平原 构造 阶地 河流
(c) Fault scarp passing laterally into a monocline Figure 3-3 Varieties of lateral termination of fault scarps
4.断块
图4-34
旋转断层产生的断层崖
4.断层线崖
断层上盘受到强烈剥蚀, 当上盘出露软弱岩层, 下盘出露坚硬岩层时, 上盘剥蚀速度较快,结 果上升盘比下降盘还低, 这种断层崖称断层线崖, 又叫逆向断层线崖(图 12-19C)。 顺向断层线崖
Splinter——裂纹,碎片
(a) Fault scarp dying out laterally
(b) Fault scarp dying into a series of splinters laterally
图12-18 断层崖的演化(据 Davis) 1.断层崖刚发生,形成高大的断层崖; 2.断块山地被剥蚀 降低,断层崖被侵蚀成断层三角面; 3.三角面进一步降低、 后退,形成圆浑的山嘴,山嘴已距断层一定距离; 山地被夷平,断层三角面消失.
构造地貌
• 4.盆地: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地形。是和周围山 地形成的差异性升降的产物。 • 成因: • (1)差异性升降,并接受沉积;如四川盆地。 • (2)断裂形成地堑,并接受沉积。
•
第四节
地质构造地貌
• 地质构造地貌:由于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
差异抗蚀力而表现出来的地貌。即岩层产状的变化 所形成的地貌。
• 洋脊裂谷带:
• 世界各大洋洋脊及其轴顶的裂谷带是地 球上绵延最长、宽度极大和构造运动活跃的样 地山脉。洋底火山和岩浆彭发频率高,伴有浅 源地震。
•
根据新生代 构造活动带的格局,可把全球化 分为若干板块,勒比雄( x.LePichon 1968)将 全球化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版板 块。洋脊裂谷带反应了两侧洋壳板块的分离,环 太平洋边缘反应洋壳板块和大陆板块的汇聚,地 中海—喜马拉雅山边界突出两侧陆壳板块的碰撞。
• 地质构造地貌第三级构造地貌。
•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造、褶皱构造、断
裂构造等,对具体岩层而言。
• 一、断层地貌:岩石受力发生断裂并发生错位而形 成的地貌。 • 1.断层崖;断层一侧的地盘抬升后沿断层线延伸的 陡崖(图14、华山)。 • 2.断层线崖 :断层稳定相当一段时间时,由于断 层两盘抗侵蚀能力的差异,造成上盘低下盘高的倒 置地貌,称为断层线崖(图15)。 • 3.断层谷:沿断层破碎带发育的河谷,一般谷坡两 侧高低不对称(图16)。 • 4.掀斜山:指断层上升盘翘起所形成的山体。
第二节 海底构造地貌
• 一、洋底构造地貌 • 1.大洋中脊(洋脊) • 分布在大洋中心部位,是地球上最大的海底
山系(图6) 。大洋中脊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 洋都有分布,并且相互连通(图8),仅在冰岛露出 海面出露。扩张速度1-2cm/a。洋脊是最新的海底。 • 大洋中脊有一系列的裂谷叫洋脊裂谷。洋脊 裂谷由不连续的转换断层组成(图7)
第二章 构造地貌(修)
• 2、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 地貌特征: 在太平洋周围最为典型。由海沟
与岛弧或边缘山地组成,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 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 成因:这里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冲撞挤压的
地带,当大洋板块自洋脊向两侧移动时,由于洋 壳板块的岩石密度大,位臵较低,遇到大陆板块 时,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俯冲带上形成深 海沟以及与其平行的山脉或岛链。
–
– –
– 2、事实:动态均衡理论——地壳厚度是不一的,密度也是
不均一的(根据W.汉斯克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 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 任何部分发生比重上或体积 上的改变,则会造成地壳均衡的调整,既地壳均衡异常。地壳由 老的均衡向新的均衡不断发展。这种均衡运动的根本动因是地球 内部的物质运动,它就是大洋与大陆形成的根本原因。
北、中、南,中间有吐鲁番、哈密,艾比湖等盆地
• 山体断裂升降活动剧烈。如天山升降幅度达11000-15000米。
2.断块山与断陷谷
• A、成因:在古生代的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强烈 的断块运动,岩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山地称为断块山,相 对下降的称为断陷谷,二者往往伴生。
• B、地貌特点: • 断块山山坡一般为急陡的断层崖,山形呈地垒式或掀斜 式。P20 图。如我国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贺兰山、 庐山、泰山 • 断陷谷横剖面呈地堑形或簸箕形,有很厚的堆积层。如
我国的汾河和渭河谷地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 该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 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和拗陷。 • 1、高原 • 2、盆地 • 3、平原
• 1、高原:
• A、成因:是板块内部大面积的拱起区后受外力微弱侵蚀 切割的结果。如非洲、巴西、青藏、蒙古等高原。 • B、地貌特点: • 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相对高度500m以上,形态单一, 起伏不大的广大地面; • 边缘为受到强烈侵蚀的陡坡或起伏显著的山地; • 坡麓往往有来自高原边缘的粗大碎屑物
构 造 地 貌
地貌
地貌
地貌
地貌
地貌
3、中国大陆地貌特征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从西向东形成明显 的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为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海拔 平均在4000m以上,其东界在东经100º附近。 第二级阶梯由青藏高原以东的高原和盆地 构成,其东界在东经110º附近。 第三级阶梯为太行山至雪峰山一线以东至 黄海之间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
>25 ° 10~25 5~10
地区
喜山 大别山 华蓥山
沿海 黄土 成都 华北 吐鲁番
地貌
( 2 ) 平原。陆地上起伏很小、与高地 毗连或由高地围限的广阔平地,称为平原。
平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冲积平原,主 要由河流冲积而成,多分布在大江、大河的 中下游两岸地区。世界著名的冲积平原有我 国的华北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美国的中 央大平原等。另一类是侵蚀平原,主要由外 动力地质作用剥蚀、切割而成。
地貌
地貌
地貌
大陆地貌形态
山地 平原
高山 中山 低山 丘陵 高原 高平原 低平原 洼地
大陆地貌形态类型
绝对高度/m
>3500 3500~1000 1000~500
<500 >600 >200 0~200 - 154
相对高度/m
>1000 1000~500 500~200
<200 >200
平均坡度/ (°)
地貌
地貌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
地貌类型
山地 高原 盆地 平原 丘陵
占全国陆地面积/% 33 26 19 12 10
地貌
三、地质构造地貌 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异抗蚀力 而表现出来的地貌称为地质构造地貌。常见 的地质构造地貌有褶皱山、单斜山、断块山、 桌状山等。 ( 1 )褶皱山。是指由褶皱构造形成的山 地。其特点是背斜为山,向斜为谷。但在长 期剥蚀作用下,可出现背斜成为谷地,向斜 成为山地的地形倒置现象。
大地构造地貌课件
平移断层形成的峡谷地貌通常呈直线状,且两侧地貌特征类似。
断层构造与裂谷地貌
正断层与裂谷地貌
正断层的垂直位移常常导致地壳张裂,形成裂谷地貌。
逆断层与裂谷地貌
逆断层的上升盘常常形成地垒,而降落盘则形成裂谷地貌。
平移断层与裂谷地貌
平移断层的活动可能导致地壳的水平张裂,形成裂谷地貌。
CHAPTER
大地构造地貌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大地构造地貌概述 • 板块构造与地貌 • 褶皱构造与地貌 • 断层构造与地貌 • 地貌演变与环境变化
CHAPTER
01
大地构造地貌概述
大地构造地貌的定义
总结词
大地构造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气候变化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形 态。
详细描述
05
地貌演变与环境变化
地貌演变的基本规律
01
腐蚀与堆积
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腐 蚀和堆积是两个基本过程。腐 蚀作用使地表岩石逐渐被破坏 和搬运,形成各种地貌形态; 堆积作用则将搬运的物质在适 宜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新的 地貌。
02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是引起地貌形态变化 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壳的运动 、板块的碰撞、断裂的形成等 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形 成各种地貌特征。
气候变化影响地表腐蚀和堆积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从而影响地貌形态的形成和演变。例如,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水系发 达,河流腐蚀作用强烈,形成峡谷、河流阶地等地貌形态;而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地表水系不发育,风力作用成为主要的腐 蚀方式,形成沙漠、戈壁等地貌形态。
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沉积物的性质和散布,从而影响地貌的形成和演变。例如,在冰期时,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河流携带的 泥沙等物质减少,导致河流沉积物变细,形成沼泽、湖泊等地貌形态;而在间冰期时,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河流携带的泥 沙等物质增多,导致河流沉积物变粗,形成河漫滩、三角洲等地貌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地构造地貌
固体地球表面随高度的分布
陆地
高出海平面的地球表面部分,起伏很大。 最高为:喜马拉雅山:8844.43米; 最低为:死海— --399米; 高差:9243.43米。
死海
东非大裂谷的北端, 低于海平面约416米。
死 海 的 盐
海拔 -416 m 面积 1050 km2
洋脊裂谷是地慢物质上涌地方,是地球上规模 最大的新生代玄武岩岩浆喷发溢流活动带,是新 洋壳形成地带,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当地幔物 质上涌时,洋脊顶部受拉张而形成纵向的洋脊裂 谷。同时,岩浆溢出,新洋壳不断地在中脊顶部 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展,因而离洋脊越远,洋 底年龄越老。洋脊上缺乏深海沉积物,保存了熔 岩溢流、火山喷发及转换断层所造成的原始地形。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特点 根据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面分
为带状分布的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构造活动带之间 的相对稳定区。 1.构造活动带 全球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构造活动地貌带: 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③洋脊裂谷带 共同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 生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 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第二节 海底构造地貌
一、洋底构造地貌 (一)大洋中脊(洋脊) 大洋中脊是洋底的重要地形,是地球上
最长的海底山脉,全长约80000公里。在大 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均有分布,并相互 连通。其上水深约3000~4000米。
洋脊的地形较为复杂,由两列平行脊峰和中间的 洋脊裂谷构成,并被一系列横向转换断层切断成 不连续的段落。
(二)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 陆边缘相接。它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 程中形成的。这里构造运动相对平静,岩 浆活动微弱,缺少地震活动。其中主要地 貌类型有:
l.海岭
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
其成因类型有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 海台等。
2.深海平原
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开的低地,又称海盆。 平均水深5000~6000米,其原始状态为大约 300米起伏的丘陵地形,主要是化学沉积和生物 沉积,速率较慢,约0.2厘米/千年。
死海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为一接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大地
水准面的形状)。 二、大陆与洋底 洋底——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
面积的55%。洋底地壳厚度薄,是玄武岩质,上覆薄层 深海沉积物或缺乏。 大陆——大陆地壳密度小、厚度大、二氧化硅含量大。 表层为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 再下面为玄武岩质层。大陆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29%。 大陆边缘——洋底与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指陆地周围水 深小于3000m的海底,占地球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 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壳。
(二)活动大陆边缘 在太平洋周围最为典型,故又称为太平洋型大
陆边缘。整个大陆边缘由海沟与岛弧或边缘山地 组成,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世界上 60~70%的活火山以及绝大部分深源地震都分布 在这个地带,同时还有频繁的中、浅源地震。靠 大洋一侧震源深度较浅,靠大陆一侧较深。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这里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 块冲撞挤压的地带,当大洋板块自洋脊向两侧移 动时,由于洋壳板块的岩石密度大,位置较低, 遇到大陆板块时,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俯 冲带上形成深海沟以及与其平行的山脉成岛链。 根据活动大陆边缘的地形特征,可分为以下二类:
第二章 构造地貌
科罗拉多大峡谷
பைடு நூலகம்
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 态。即通过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 成的地貌。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 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
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
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 形成的地貌。是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所形成 的地貌,有的是地质构造经外力剥蚀出露的产物。
2.相对稳定区
在构造活动带之间是相对稳定的区域。 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不强, 很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 这种稳定区内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 和大陆上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区。
(二)成因
勒比雄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 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 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样板块完全属洋壳构成外, 其它五个板块范围兼包陆壳和洋壳部分。板块之 间的边界活动带是由上述三大构造活动带组成。 这些边界地貌反映了两侧板块性质与活动的特点。 洋脊裂谷带的生成反映了两侧洋壳板块的分离, 环太平洋大陆边缘主要反映了洋壳板块与陆壳板 块的汇聚,喜马拉雅山突出反映了两侧陆壳板块 的碰撞过程。
3.海沟
海沟在构造上是岩石圈板块相撞的产物。洋底 一侧的洋壳以一定角度向大陆边缘一侧陆壳下面 俯冲,在俯冲带位置上形成了海沟。与岛弧伴生,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
马里亚纳群岛
马里亚纳海沟 11034 m
马里亚纳海沟地形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水深在0~3KM。包括大陆架和大陆坡两部 分。
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 大陆边缘可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二大类。
一)稳定大陆边缘 稳定大陆边缘以大西洋两侧的美洲与欧洲、非
洲大陆边缘较为典型,故又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 缘。在其复杂的断块构造的基底上通常有几千米 以上的中、新生代陆源碎屑沉积物,形成宽阔的 大陆架,大陆架的外侧至大洋盆地为大陆坡。此 类大陆边缘基本上无火山活动,也极少有地震活 动,反映了新生代构造运动相当平静的特点。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这种稳定大陆边缘过去是大 陆裂谷两侧的陆壳。早期它作为板块边界具有强 烈构造活动特征。后期则随洋底扩张逐渐远离, 中部形成大洋盆地,其两例接受来自陆地的大量 沉积,成为稳定的大陆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