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0](https://img.taocdn.com/s3/m/f9cc742bf78a6529647d5352.png)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求助编辑百科名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或称IUCN 红色名录)于1963年开始编制,是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也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
此名录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制及维护。
IUCN红色名录是根据严格准则去评估数以千计物种及亚种的绝种风险所编制而成的。
准则是根据物种及地区釐定,旨在向公众及决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并协助国际社会避免物种灭绝。
编辑本段IUCN物种红色名录简介物种保护级别分类图为:200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封面。
物种保护级别被分为9类,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绝灭(EX),其次是野外绝灭(EW),“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3个级别统称“受威胁”,其他顺次是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
主要的物种评估机构主要的物种评估机构有国际雀鸟联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世界保育监察中心(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及IUCN豁下物种存续委员会(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内的专家团体。
总括而言,上述团体所评估的物种数目占整个红色名录接近一半。
收录的已评估物种IUCN红色名录被认定为对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
2006年更新的红色名录于2006年5月4日公布。
评估了总共40,168种物种及2,160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y)、族系(Stock)、亚族(Subpopulation)。
所有已评估物种中,共有16,118种被视为受威胁,当中有7,725种为动物,8,390种为植物,3种为地衣及菇类。
名录中公布了共784种自公元1500年起绝种的物种,与2004年公布的数字相同。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保护级别](https://img.taocdn.com/s3/m/366161f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4.png)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保护级别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
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用以确定和保护濒危物种。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一、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背景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由IUCN编制的评估全球各种动植物物种现状及其濒危状态的最具权威性、最为系统化的国际性名录,以红色标识濒危物种。
它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科学基础,以促进保护,管理员一些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威胁的濒危或易危物种。
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标准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标准进行了分类,分为五个等级:最高级别为“灭绝危险”(Extinct),其次为“野外灭绝危险”(Extinct in the Wild),然后是“极危物种”(Critically Endangered)、“濒危物种”(E ndangered)和“易危物种”(Vulnerable)。
其中,极危物种和濒危物种最为关注,需要重点保护。
三、标准保护级别的界定1. 灭绝危险(Extinct)物种已不存在于自然界,已经消失。
2. 野外灭绝危险(Extinct in the Wild)物种已存在于人工栽培或种群重建地,但自然栖息地的种群已灭绝。
3. 极危物种(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种已面临极度威胁,估计物种数量存在“崩溃”的风险。
4. 濒危物种(Endangered)物种数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急剧下降,面临高度威胁。
5. 易危物种(Vulnerable)物种数量不多,受生境破坏、猎捕或疾病等因素影响,存在被威胁的风险。
四、标准保护级别的意义以上五个等级的濒危标准,主要是为了保护世界上的濒危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以及调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中,对于极危物种和濒危物种,应加强保护措施,采取科学措施进行保护和恢复; 对目前没有被纳入濒危名录的物种和生境着眼于加强保护工作,确立合理的管理目标并制定保护计划。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3fc0700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d.png)
沙漠袋貂Sminthopsis psammophila EN濒危
袋狸目Peramelemorphia
条纹袋狸Perameles bougainville EN濒危
袋鼠目Diprotodontia
澳洲毛鼻袋熊Lasiorhinus krefftii CR极危
尖尾兔袋鼠Onychogalea fraenata EN濒危
短鼻大袋鼠Bettongia tropica EN濒危
翼手目Chiroptera
菲律宾果蝠Acerodon jubatus EN濒危白胸狐蝠Pteropus insularis CR极危玛利安娜狐蝠Pteropus mariannus EN濒危西太平洋卡洛岛狐蝠Pteropus molossinus CR极危金狐蝠Pteropus phaeocephalus CR极危灵长目Primates
日本白鹳Ciconia boyciana EN濒危大鹮Thaumatibis gigantea CR极危朱鹭Geronticus eremita CR极危日本冠朱鹭Nipponia nippon EN濒危雁鸭目Anseriformes马岛麻斑鸭Anas bernieri EN濒危列山岛野鸭Anas laysanensis CR极危夏威夷鸭Anas wyvilliana EN濒危白翼木鸭Cairina scutulata EN濒危白头硬尾鸭Oxyura leucocephala EN濒危鹫鹰目Falconiformes
濒危物种分级
![濒危物种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cef08e5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6.png)
濒危物种分级
濒危物种分级是一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的举措。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通过对物种的种群数量、地理分布、种群结构、遗传多样性、生境破坏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评估,将物种分为以下七个级别:
1.极危(CR):种群数量极少,地理分布极小,面临高度威胁,有可能很快灭绝。
2.极危野外灭绝(CR[EW]):在野外已经灭绝,但是在圈养条件下仍存在。
3.极危野外灭绝(CR[EX]):野外和圈养条件下都已经灭绝。
4.濒危(EN):种群数量很少,地理分布很小,正面临高度威胁,有可能很快灭绝。
5.易危(VU):种群数量较少,地理分布较小,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
6.近危(NT):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但是还没有达到濒危的程度。
7.无危(LC):种群数量和地理分布都比较广泛,暂时没有受到威胁。
濒危物种分级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关注、保护濒危物种,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对濒危物种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护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
- 1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333cad90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5.png)
感谢观看
相关资料
不确定因素:红色名录标准必须根据可获得的有关数量、趋势、分布的证据应用于一分类单元。如果一分类 单元受到明显威胁,例如唯一已知栖息地被破坏,即使没有该分类单元生物现状的直接信息,也可以证明它属于 受威胁等级。所有这类案例中,都有不确定因素与可获得的信息以及获得方式相关联。这些不确定因素可分为自 然可变性、语义含糊和测量错误。这部分提供了使用本标准时识别和处理不确定)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灭绝。 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 单元属于灭绝。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物种有袋狼、渡渡鸟、台湾 云豹。
2021年11月,青海省班玛县融媒体**日前在玛可河流域不同地点拍摄到两只喜马拉雅斑羚,这也是人工首次 在三江源地区拍摄到该物种的栖息画面。喜马拉雅斑羚是哺乳纲、斑羚属的动物,也是世界上定名较迟的兽类之 一,主要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2008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 录》。
其中一个最简单的描述不确定因素的办法是指定一个最好的估计值和一个可变值范围。最好的估计值本身可 能就是一个范围,但无论如何它总应该在这个可变值范围以内。当数据非常不确定时,最好的评估范围可能就是 这个可变值范围。可用来建立可变值范围的方法多种多样。它可以建立在置信区间、唯一的一个专家的意见和一 组专家的共同意见的基础之上。不管应用的是哪种方法,都应在文件中注明。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cd4dcd716137ee06eff918fc.png)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 U C 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7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官方网址是:濒危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
从广义上讲,濒危动物泛指珍贵、濒危或稀有的野生动物。
从野生动物管理学角度讲,濒危动物是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所列动物,以及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濒危动物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是指濒危动物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野生种群数量较少,存在灭绝的危险。
相对性是指某些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绝对数量并不太少,但相对于同一类别的其他动物物种来说却很少;或者某些濒危动物虽然在局部地区的野生种群数量很多,但在整个分布区内的野生种群数量却很少。
一些国家或地区视为濒危物种的野生动物,在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并不视为濒危动物。
一些种类的濒危动物在得到了有效保护、其野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不再有灭绝危险时,也可以退出濒危动物的行列。
濒危动物等级的划分,有两种方法:1.两级法这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划分的标准,它是根据物种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资源数量、濒危程度以及是否为中国所特有等多项因素综合评价、论证而制定的。
I级:指我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绝灭的野生动物。
II级:指数量稀少,分布地区狭窄,有绝灭危险的野生动物。
2.六级法这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着名的《红皮书》中对受危胁物种的分级方法,近年来我国出版的部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也开始用此法。
绝灭(Ex):指野生状态下已经绝迹,但人工饲养或放养的尚有残存,如麋鹿。
国内绝迹(Ex):指国内野生状态的已经绝迹,国外尚有野生的,如高鼻羚羊。
濒危(E):野生种群数量已降低到濒临灭绝或绝迹的临界程度,且致危因素仍在继续,如朱鹮、华南虎。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5434944c01f69e3143329474.png)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7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官方网址是:濒危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
从广义上讲,濒危动物泛指珍贵、濒危或稀有的野生动物。
从野生动物管理学角度讲,濒危动物是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所列动物,以及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濒危动物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是指濒危动物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野生种群数量较少,存在灭绝的危险。
相对性是指某些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绝对数量并不太少,但相对于同一类别的其他动物物种来说却很少;或者某些濒危动物虽然在局部地区的野生种群数量很多,但在整个分布区内的野生种群数量却很少。
一些国家或地区视为濒危物种的野生动物,在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并不视为濒危动物。
一些种类的濒危动物在得到了有效保护、其野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不再有灭绝危险时,也可以退出濒危动物的行列。
濒危动物等级的划分,有两种方法:1.两级法这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划分的标准,它是根据物种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资源数量、濒危程度以及是否为中国所特有等多项因素综合评价、论证而制定的。
I级:指我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绝灭的野生动物。
II级:指数量稀少,分布地区狭窄,有绝灭危险的野生动物。
2.六级法这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着名的《红皮书》中对受危胁物种的分级方法,近年来我国出版的部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也开始用此法。
绝灭(Ex):指野生状态下已经绝迹,但人工饲养或放养的尚有残存,如麋鹿。
国内绝迹(Ex):指国内野生状态的已经绝迹,国外尚有野生的,如高鼻羚羊。
濒危(E):野生种群数量已降低到濒临灭绝或绝迹的临界程度,且致危因素仍在继续,如朱鹮、华南虎。
易危(V):野生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势必沦为"濒危"者,或因接近某"濒危"级别,而必须予以保护以确保"濒危"种的生存,如金猫、云豹。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0ade33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d.png)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如下:对物种濒危等级的划分,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后经反复的商讨,基于Mace和Lande提出的物种濒危等级,最新修订的IUCN红色名录(3.1版)中被核定的物种受威胁级别为9类:1、绝灭(EX)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个生物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绝灭;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绝灭。
2、野生绝灭(EW)如果已知一个生物分类单元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只作为自然化种群(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
3、极危(CR)当一个生物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几率非常高,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类。
4、濒危(EN)当一个生物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几率很高,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濒危类;即符合极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
5、易危(VU)当一个生物分类单元未达极危或濒危标准,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几率较高,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易危种类。
6、近危(NT)当一个生物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濒危或易危标准,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该分类单元即列为近危。
7、无危(LC)当一个生物分类单元被评估未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者接近受危标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需予关注的种类,即无危种类;广泛分布和种类丰富的分类单元都属于该等级。
例如:台湾蓝鹊、狼。
8、数据缺乏(DD)当没有足够的资料直接或问接地确定一个生物分类单元的分布、或种群状况来评估其所面临的灭绝危险的程度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数据缺乏。
9、未予评估(NE)如果一个生物分类单元未经应用本标准进行评估,则可将该分类单元列为未予评估。
濒危等级和标准
![濒危等级和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5d91b397fd5360cba1adbc4.png)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Version 3.1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制订IUCN理事会第51次会议通过瑞士,格朗德2000年2月9日IUC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译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2002年5月目录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1I. 简介II. 序言III. 定义IV. 物种濒危等级V. 极危、濒危及易危的标准附录1:不确定因素附录2: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的引用附录3:列入IUCN红色名录分类单元的成文要求参考文献IUCN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在地区水平的应用引言定义评估讨论参考文献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I. 简介1、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等级和标准应该是简单而被广泛接受的全球受威胁物种的分级标准体系,该体系的目的是为按照物种的绝灭危险程度进行最广范围物种的等级划分,提供明晰而客观的框架。
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能够为保护这些物种确定优先保护措施的手段。
该体系在建立过程中,反复的商讨和检验证明该体系适用于大多数生物体。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尽管该体系的受威胁的等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其标准没有考虑每个物种的生活史。
因此,某些物种的绝灭威胁可能被低估或高估。
2、1994年前,红皮书和红色名录中更带主观性的受威胁物种的分级标准建立以来,已经历了近30年,期间经过一些修改。
大家已经认识到修订物种濒危等级标准的必要性(Fitter and Fitter 1987)。
1989年应该委员会的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开展了此项建立一个更加客观的受威胁物种分级标准的工作。
1994年,IUCN 理事会采用了新的红色名录体系。
新的IUCN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具有以下几个特定目标:➢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提供可以统一使用的体系;➢通过使用清晰明确的体系标准,更加客观地评估导致物种濒临灭绝危险的作用因素;➢提供一个便于差异极大的物种或类群间进行比较的新体系;➢使受威胁物种名录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各物种分级的理由。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https://img.taocdn.com/s3/m/b8266536b90d6c85ec3ac63b.png)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物种被分类入9个级别,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
绝灭 Extinct(EX)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绝灭。
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绝灭。
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
野外绝灭 Extinct in the Wild(EW)如果已知一分类单元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只作为自然化种群(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
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的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
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
极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CR)当一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即符合极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
濒危 Endangered(EN)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即符合濒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濒危。
易危 Vulnerable(VU)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或者濒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机率较高,即符合易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易危。
近危 Near Threatened(NT)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濒危或者易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该分类单元即列为近危。
无危 Least Concern(LC)当一分类单元被评估未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者近危标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无危。
广泛分布和种类丰富的分类单元都属于该等级。
【免费下载】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
![【免费下载】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https://img.taocdn.com/s3/m/b758197858fb770bf78a5577.png)
类单元设计的。
但现在很多人希望将它应用于世界的地区性数据,特别是地区、国家、地方水平。
这可参照IUCN/SSC地区应用工作组指定的指南(如Grdenfors 2001)。
在地区或国家水平上使用时,必须认识到对于一个特定的分类单元,其全球性的受威胁等级不一定与其地区或国家的等级一样。
例如,在全球被定为无危的一个分类单元,在某个特定区域,由于其数量很少或正在衰退,或许仅仅因为它们处于全球分布区的边缘,而可能被划为极危。
反之,根据数量和分布区存在全球性衰退的资料被划分到易危的分类单元,可能因其在特定地区种群数稳定而被定为无危。
还有重要的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地区或国家特有的分类单元在任何地区或国家的标准应用上,都需要
进行全球评估。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十分小心地查对红色名录权威(RLA)是否已经进行了评估,现在的等级划分是否与相关的红色名录权威(例如研究该类群的SSC专家组)的划分一致。
濒危级别划分
![濒危级别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5469205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1.png)
濒危级别划分濒危物种是指受到各种因素威胁,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的物种。
为了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了一套濒危级别划分标准,将濒危物种划分为不同的级别。
这些级别反映了物种的濒危程度,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一、极危物种(Critically Endangered)极危物种是指受到极高濒危风险的物种,其数量非常稀少,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
这些物种往往面临栖息地丧失、捕杀、非法贸易等多重威胁。
针对极危物种,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栖息地保护,确保极危物种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打击非法贸易行为。
此外,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对极危物种的认识和保护水平。
二、濒危物种(Endangered)濒危物种是指受到高度濒危风险的物种,其数量也相对较少,面临较高的灭绝风险。
这些物种往往面临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等威胁。
为了保护濒危物种,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栖息地保护,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免受破坏。
其次,加强物种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濒危物种的保护水平。
此外,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对濒危物种的压力。
三、易危物种(Vulnerable)易危物种是指受到较高濒危风险的物种,其数量相对较多,但仍面临较高的灭绝风险。
这些物种往往面临栖息地破坏、非法捕猎等威胁。
针对易危物种,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栖息地保护,确保易危物种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打击非法捕猎行为。
此外,通过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易危物种的保护意识。
四、近危物种(Near Threatened)近危物种是指目前尚未被列为濒危物种,但面临潜在的灭绝风险的物种。
这些物种的数量相对较多,但其栖息地受到威胁,种群数量也可能在未来减少。
为了保护近危物种,国际社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加强栖息地保护,确保近危物种的栖息地得到充分保护。
濒危动物的定义
![濒危动物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2f0dc99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0.png)
濒危动物的定义濒危动物的概述濒危动物是指那些将要面临灭绝威胁的动物物种。
这些物种正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若不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它们将很有可能在短期或长期内彻底灭绝。
濒危动物的数量已大幅减少,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无法维持其自然繁衍能力。
濒危动物的定义标准为了对濒危动物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指南,以确定哪些动物可以被归类为濒危物种。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动物物种的濒危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 绝灭(Extinct)绝灭等级表示物种在野外和人工饲养环境中均已消失。
这意味着再也没有该物种的个体能够自然繁殖和生存。
2. 向绝灭(Extinct in the Wild)向绝灭等级表示该物种在野外已不再存在,但在人工饲养环境中仍有个体存在。
这些个体需要人类的帮助进行繁殖和保护。
3. 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极危等级表示该物种面临极高风险灭绝的威胁。
它们的数量已经极少,并且其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
4. 危急(Endangered)危急等级表示该物种正面临灭绝的高风险。
虽然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多,但其栖息地的破坏和非法捕猎等威胁仍然存在。
5. 易危(Vulnerable)易危等级表示该物种可能面临灭绝威胁。
虽然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多,但其栖息地的破坏、气候变化和非法捕猎等因素仍然对其生存和繁衍能力构成威胁。
6. 近危(Near Threatened)近危等级表示该物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濒危的风险。
尽管它们的数量尚未到达濒危等级,但其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状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7. 至少关注(Least Concern)至少关注等级表示该物种目前没有面临明显的濒危威胁。
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多,栖息地也相对较好,但仍需要监测其种群数量和所面临的威胁。
濒危动物的原因濒危动物数量减少和面临灭绝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栖息地破坏与丧失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濒危动物栖息地的减少和破坏,这使得它们无法找到足够的食物、水源和生存空间。
濒危物种的分级
![濒危物种的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007f497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8.png)
濒危物种的分级
濒危物种是指面临灭绝威胁的野生动植物种群。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濒危物种进行了分级。
IUCN的濒危物种分级系统将物种分为以下七个等级:未评估物种、数据缺乏物种、无危物种、近危物种、易危物种、濒危物种和极危物种。
未评估物种指的是暂时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评估物种的状况。
数据缺乏物种指的是目前缺乏足够的数据来评估物种的状况。
无危物种指的是不受任何威胁的物种。
近危物种指的是可能面临危险的物种,易危物种指的是面临相对高风险的物种。
濒危物种则指的是面临极高风险的物种,而极危物种则指的是已经濒临灭绝或快速走向灭绝的物种。
对于濒危物种,各国政府和环保组织会采取各种措施,如保护栖息地、控制狩猎和非法交易等,以尽可能减缓甚至扭转物种灭绝的进程。
- 1 -。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https://img.taocdn.com/s3/m/2c2573d480eb6294dd886c3b.png)
第三章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制定IUCN理事会第51次会议通过,瑞士,格朗德2000年2月9日IUCN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2001English version of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Version 3.1is on the website of /themes/ssc/redlists/rlcategories2000.htmlI. 简介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等级和标准应该是简单而被广泛接受的全球受威胁物种的分级标准体系,该体系的目的是为按照物种的绝灭危险程度进行最广范围物种的等级划分,提供明晰而客观的框架。
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能够为保护这些物种确定优先保护措施的手段。
该体系在建立过程中,反复的商讨和检验证明该体系适用于大多数生物体。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尽管该体系的受威胁的等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其标准没有考虑每个物种的生活史。
因此,某些物种的绝灭威胁可能被低估或高估。
2. 1994年前,红皮书和红色名录中更带主观性的受威胁物种的分级标准建立以来,已经历了近30年,期间经过一些修改。
大家已经认识到修订物种濒危等级标准的必要性(Fitter and Fitter, 1987)。
1989年应该委员会的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开展了此项建立一个更加客观的受威胁物种分级标准的工作。
1994年,IUCN 理事会采用了新的红色名录体系。
新的IUCN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具有以下几个特定目标: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提供可以统一使用的体系;通过使用清晰明确的体系标准,更加客观地评估导致物种濒临绝灭危险的作用因素;提供一个便于差异极大的物种或类群间进行比较的新体系;使受威胁物种名录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各物种分级的理由。
3. 自1994年IUCN红色名录被IUCN理事会采用以来,得到了国际的广泛承认,现在已经在IUCN和其他许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出版物和名录上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制定IUCN理事会第51次会议通过,瑞士,格朗德2000年2月9日IUCN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2001English version of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Version 3.1is on the website of /themes/ssc/redlists/rlcategories2000.htmlI. 简介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等级和标准应该是简单而被广泛接受的全球受威胁物种的分级标准体系,该体系的目的是为按照物种的绝灭危险程度进行最广范围物种的等级划分,提供明晰而客观的框架。
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能够为保护这些物种确定优先保护措施的手段。
该体系在建立过程中,反复的商讨和检验证明该体系适用于大多数生物体。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尽管该体系的受威胁的等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其标准没有考虑每个物种的生活史。
因此,某些物种的绝灭威胁可能被低估或高估。
2. 1994年前,红皮书和红色名录中更带主观性的受威胁物种的分级标准建立以来,已经历了近30年,期间经过一些修改。
大家已经认识到修订物种濒危等级标准的必要性(Fitter and Fitter, 1987)。
1989年应该委员会的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开展了此项建立一个更加客观的受威胁物种分级标准的工作。
1994年,IUCN 理事会采用了新的红色名录体系。
新的IUCN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具有以下几个特定目标: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提供可以统一使用的体系;通过使用清晰明确的体系标准,更加客观地评估导致物种濒临绝灭危险的作用因素;提供一个便于差异极大的物种或类群间进行比较的新体系;使受威胁物种名录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各物种分级的理由。
3. 自1994年IUCN红色名录被IUCN理事会采用以来,得到了国际的广泛承认,现在已经在IUCN和其他许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出版物和名录上使用。
如此广泛的使用也正意味着该名录需要大量的改进。
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CC Res.1.4)委任SSC对该体系进行修订。
本文件发表的是SSC标准修订工作组所推荐的修订。
本文件所发表的新标准历经从起草到不断修改、商讨以及最后生效的连续过程。
显然,由于曾经出现过不少不同的草案,特别是每一份草案都已应用于某些类群的保护等级划分,导致一些混乱。
为了说明事实经过,以及表明这些改变的过程和时间,现将各草案版本编码如下:版本1.0:Mace and Lande(1991)该文件首次探讨了一种新的分级基础,提出了特别是针对大型脊椎动物的量化标准。
版本2.0:Mace, et al.(1992)对版本1.0的一次重大修订,特别是使量化的标准适用于所有的生物,并引入了未受威胁等级。
版本2.1:IUCN(1993)经过SSC范围内的反复商讨,对标准的细节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对基本原则也作了更加充分的解释。
该版本还通过一个更清晰的结构,揭示了未受威胁等级的重要性。
版本2.2:Mace and Stuart(1994)根据进一步收集到的意见,并经过再一次生效试用后,对标准又作了微小改动。
另将版本2.0和2.1的敏感级(Susceptible)等级归入了易危(Vulnerable)等级,并强调了该体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版本2.3:IUCN (1994)1994年12月,IUCN理事会采用了这个版本,其中收编了IUCN成员讨论后所作的一些修改。
本文件的初始版本出版时,诸如出版日期和国际标准书号之类的重要的文献细节没有加入,但已纳入1998年和1999年的再版之中。
《1996 IUCN 受威胁动物红色名录》(Baillie and Groombridge, 1996)和《世界受威胁树木名录》(Oldfield, et al., 1998)使用了这一版本。
版本3.0:IUCN/SSC标准修订工作组(1999)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召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来考虑该红色名录等级标准问题,获得一些影响到标准的意见,一些有关关键术语的定义以及处理不确定因素等的建议。
版本3.1:IUCN(2001)最新版本根据IUCN/SSC成员的意见并经标准修订工作组最后一次会议修改后,已于2000年2月经理事会通过。
所有新的评估应一律以最新版本为准,并应引用本版本号。
4. 本文件以下分为几个部分:第二部分的序言提供了该体系的来龙去脉和结构的情况,以及将这些标准应用于物种时应当遵循的程序;第三部分提供了文件中所用重要术语的定义;第四部分提供了等级;第五部分列出了受威胁等级体系内划分各个等级的量化标准;第六部分是文献目录。
此外,附录1提供了处理不确定因素的指南,附录2标明了引用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的标准格式,附录3概括了将被列入《IUCN 全球红色名录》的分类单元的成文要求。
为了有效地使用该体系,必须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新标准体系的各个部分,以确保遵循这些定义和原则(注意:第三章附录1、2和3将会定期更新)。
II. 序言以下列出了有关如何使用和解释等级(极危、濒危等)、标准(A - E)和亚标准〔1、2等;a、b等;(i)、(ii)等〕的重要信息:1. 等级划分过程中所涉及的分类单元的水平和范围该标准可以应用于任何一个种或种以下的分类学单元,为了使用方便,以下的注释、定义及标准中使用了“分类单元”这一术语,它可以代表种或种以下的分类学水平,包括没有正式描述过的生物型。
多条标准提供了足够的变化范围,能够适用于除微生物以外的所有生物的分类单元的等级划分。
该标准也可应用于任何特定地理或行政区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参照下面的第14条处理。
呈示该标准的应用结果时,应当根据成文指南(见第三章附录3)明确评估过程中所使用的分类学单元及其区域。
等级划分应当仅应用于在其自然生活范围内的野生种群以及由于良性引入所形成的种群。
良性引入在《IUCN重引入指南》(IUCN,1998)中被定义为:“以保护为目的,在其历史记录分布区以外,但在其适应生境和生态地理区域内建立种群的行为。
只有在一个物种的历史范围内不再有剩余区域的情况下,它才是一个可选择的保护工具。
”2. 等级的特征本文件假定绝灭是一种机率。
因此被列在较高绝灭危险等级,表明预计该分类单元绝灭的可能性较大,经过特定的时间段,列在较高等级的分类单元绝灭的可能比列在较低等级的高(在没有有效保护措施的情况下)。
然而,有些列在高度受威胁等级的分类单元维持在原有受威胁等级,并不说明以前对它们的评估是不准确的。
所有列入极危的分类单元都符合易危和濒危的条件,所有列入濒危的分类单元都符合易危的条件。
这些等级通称为“受威胁等级”。
受威胁等级是整个等级体系中的一部分。
所有的分类单元都可列入一个适当的等级(图3-1)。
3. 多条标准的作用极危、濒危或易危分别都有数量标准范围;如果一分类单元符合这些标准中的任何一条,即可将该分类单元列入相应水平的受威胁等级。
每一个分类单元都必须经过所有标准的评估。
尽管一些标准不适用于特定的分类单元(一些分类单元永远也不会符合这些条件,但却接近绝灭),但是总有标准适合于评价这些分类单元的受威胁水平。
重要的是只要符合一条标准,而不在于所有各条标准都合适或者都完全符合。
因为事先不知道对于一个特定的物种来说,哪些标准适合。
因此,每个物种都应该用所有的标准进行评估,符合任何一条标准即应予以列入。
4. 数量标准的来源为探明跨越广大范围的有机体及其所展示的多样生活史的致危因素,通过广泛评估,得到了不同的标准(A - E)。
受威胁等级的各条划分标准中的数值是通过广泛商讨后形成的,尽管还没有正式证明这些数值的合理性,但这些数值都设定在普遍认为合适的水平。
等级内的多条划分标准的水平都是在一个共同的基准上独立设定的,并在它们之间求得了广泛的一致性。
5. 列入名录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不管保护措施对一分类单元起了多大的作用,都可应用该受威胁等级标准。
必须强调的是即使该分类单元未被列入受威胁等级,也需要采取保护措施。
对分类单元可能有利的保护行动被作为成文要求的一部分被列入(见第三章附录3)。
6. 数据的质量以及推论和设想的重要性标准已被明确地数量化了。
因为该文件强调,估计、推测和设想的方法完全可以接受,因此,缺乏高质量数据不应该成为应用该标准的阻碍。
只要有足够的理由,就可以根据现有或潜在的对未来生存的威胁因素(包括其变化率),或者与种群丰富度或分布(包括对其他分类单元的依赖性)有关的因素进行推测和设想。
可以根据一系列相关因素中的任何一条对不久前的过去、现在或不久的将来进行猜测或推断,只是需要注明这些因素。
对于那些一旦受未来低发事件影响而后果严重(如大灾难)的分类单元,可以根据标准(如分布区狭小,分布点数目少)明确其等级。
如一些威胁因素的影响属于或接近不可逆转(病原体、入侵性有机体、杂交),应尽早明确这些因素,以便于采取适当的措施。
7. 比例尺问题在根据地理分布区大小或占有区的生境类型进行等级划分时,空间比例尺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而复杂。
标示分类单元的分布区或生境的地图的比例尺越精细,其表现出来的这些分类单元所占有的面积就越小,估计的范围(至少对于“占有面积”的估计范围;见第10条定义)往往不可能超出标准中设定的临界值。
在较精细的比例尺上作图,使得无该分类单元记录的地区增多。
反过来,在粗略的比例尺上作图,未被占有的区域表现为减少,往往导致估计的范围超出受威胁等级的临界值。
比例尺的选择可能会影响红色名录绝灭(EX)野外绝灭(EW)极危(CR)(数据充足)(受威胁)濒危(EN)已评估易危(VU)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予评估(NE)图3-1 濒危等级体系评估的结果,导致矛盾偏见的出现。
目前无法提供严密的分类单元或生境的作图规则,只能是一般性的。
最适合的比例尺是根据不同的分类单元及其分布信息的来源与综合特性来确定的。
8. 不确定因素用于与标准进行比较来评估分类单元的数据往往是估计的,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可能是以下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所有引起的:自然可变性、使用的术语和定义模糊,以及测量错误。
处理不确定因素的方法不同,会严重影响被评估的等级。
第三章附录1提供了推荐的处理不确定因素的具体方法,评估者应该阅读并遵循这些原则。
总之,如果不确定性导致估计值的变化范围较大,必须确定可能出现的结果的范围。
必须选定一个唯一的等级,而且必须记录该选择的基础,并坚持防患于未然和可靠性的原则。
如果数据非常不确定,可以将其列入“数据缺乏”等级。
然而,这种情况下评估者必须提供成文信息表明没有足够的数据决定一分类单元所面临的威胁。
同时重要的是应该认识到信息很少的分类单元往往可以根据相关的栖息地或其他偶然因素等背景信息确定一个受威胁等级;因此最好不要使用“数据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