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版IUCN红色名录揭示物种生存面临严重威胁-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保护级别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

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用以确定和保护濒危物种。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一、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背景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由IUCN编制的评估全球各种动植物物种现状及其濒危状态的最具权威性、最为系统化的国际性名录,以红色标识濒危物种。

它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科学基础,以促进保护,管理员一些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威胁的濒危或易危物种。

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标准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标准进行了分类,分为五个等级:最高级别为“灭绝危险”(Extinct),其次为“野外灭绝危险”(Extinct in the Wild),然后是“极危物种”(Critically Endangered)、“濒危物种”(E ndangered)和“易危物种”(Vulnerable)。

其中,极危物种和濒危物种最为关注,需要重点保护。

三、标准保护级别的界定1. 灭绝危险(Extinct)物种已不存在于自然界,已经消失。

2. 野外灭绝危险(Extinct in the Wild)物种已存在于人工栽培或种群重建地,但自然栖息地的种群已灭绝。

3. 极危物种(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种已面临极度威胁,估计物种数量存在“崩溃”的风险。

4. 濒危物种(Endangered)物种数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急剧下降,面临高度威胁。

5. 易危物种(Vulnerable)物种数量不多,受生境破坏、猎捕或疾病等因素影响,存在被威胁的风险。

四、标准保护级别的意义以上五个等级的濒危标准,主要是为了保护世界上的濒危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以及调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中,对于极危物种和濒危物种,应加强保护措施,采取科学措施进行保护和恢复; 对目前没有被纳入濒危名录的物种和生境着眼于加强保护工作,确立合理的管理目标并制定保护计划。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

第三章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制定IUCN理事会第51次会议通过,瑞士,格朗德2000年2月9日IUCN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2001English version of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Version 3.1is on the website of /themes/ssc/redlists/rlcategories2000.htmlI. 简介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等级和标准应该是简单而被广泛接受的全球受威胁物种的分级标准体系,该体系的目的是为按照物种的绝灭危险程度进行最广范围物种的等级划分,提供明晰而客观的框架。

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能够为保护这些物种确定优先保护措施的手段。

该体系在建立过程中,反复的商讨和检验证明该体系适用于大多数生物体。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尽管该体系的受威胁的等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其标准没有考虑每个物种的生活史。

因此,某些物种的绝灭威胁可能被低估或高估。

2. 1994年前,红皮书和红色名录中更带主观性的受威胁物种的分级标准建立以来,已经历了近30年,期间经过一些修改。

大家已经认识到修订物种濒危等级标准的必要性(Fitter and Fitter, 1987)。

1989年应该委员会的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开展了此项建立一个更加客观的受威胁物种分级标准的工作。

1994年,IUCN 理事会采用了新的红色名录体系。

新的IUCN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具有以下几个特定目标: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提供可以统一使用的体系;通过使用清晰明确的体系标准,更加客观地评估导致物种濒临绝灭危险的作用因素;提供一个便于差异极大的物种或类群间进行比较的新体系;使受威胁物种名录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各物种分级的理由。

3. 自1994年IUCN红色名录被IUCN理事会采用以来,得到了国际的广泛承认,现在已经在IUCN和其他许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出版物和名录上使用。

绝灭 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

绝灭 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

Iucn物种濒危等级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物种数目的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等规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灭绝”,然后依次是“野外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等。

IUCN总干事布鲁诺·奥博勒当天表示,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表明,人类生活与生物多样性问题越来越紧密交织在一起。

他指出,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正在举行,与会国家和相关方必须抓住机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实现具有约束力的目标。

奥博勒还表示,尽管海洋生态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但如果各国真正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物种可以恢复。

在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IUCN重新评估了商业捕捞最多的七种金枪鱼品种,由于各国实施可持续的捕捞配额并打击非法捕捞,有四种金枪鱼品种显示出复苏迹象。

IUCN还对世界上的鲨鱼和鳐鱼物种进行了重新评估,显示37%的鲨鱼和鳐鱼面临灭绝威胁,主要原因是被过度捕捞,同时还受到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进一步影响。

世界现今已知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从“易危”变为“濒危”。

据介绍,该物种是印度尼西亚的特有物种,仅出现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科莫多国家公园极其附近地区。

该物种正日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预计全球气温上升将导致科莫多巨蜥的适宜栖息地在未来45年内减少30%。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物种被分类入9个级别,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

绝灭 Extinct(EX)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绝灭。

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绝灭。

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

野外绝灭 Extinct in the Wild(EW)如果已知一分类单元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只作为自然化种群(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

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的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

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

极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CR)当一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即符合极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

濒危 Endangered(EN)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即符合濒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濒危。

易危 Vulnerable(VU)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或者濒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机率较高,即符合易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易危。

近危 Near Threatened(NT)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濒危或者易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该分类单元即列为近危。

无危 Least Concern(LC)当一分类单元被评估未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者近危标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无危。

广泛分布和种类丰富的分类单元都属于该等级。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1)项目背景(项目拟解决的问题、问题根源)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有多少动植物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也就是有多少种濒危物种?这就需要对物种现状进行客观的科学评估。

此类工作在国际上已经有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也就是红色名录(Red List)的制订。

物种现状评估和红色名录制订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基本任务,是确定保护优先项目,制订保护法规和保护物种名录、保护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遗产、开展科学研究和普及教育,培养专业人员,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物种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湿地公约等多项国际条约等的重要依据。

为此,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等都对此有明确要求列为优先项目。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生物多样性工作组(BWG)(1992—2002年)从建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以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估为己任,其中包括物种评估。

在委员会的第二阶段后期,此项《中国物种红色名录》项目得以正式列入工作组的计划,并先后得到挪威政府NORAD、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CI)应用生物多样性科学中心和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的支持,项目也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全球红色名录项目技术上的支持。

这个项目从2000年7月30日—8月2日在四川都江堰市举行第一次启动研讨会开始。

研讨会邀请了国内50多位主要从事动植物分类、生态和保护方面的专家到会,并且特意邀请了IUCN全球红色名录项目的负责人Simon Stuart、Susan Mainka、Wendy Strahm以及生物多样性工作组外方主席Peter Schei和成员Andrew Smith等参会。

会议作为项目的启动,着重就IUCN红色名录等级新标准作了深入的研讨,并做了一些物种的试评估,为全面开展我国物种评估奠定了技术基础。

濒危物种名词解释

濒危物种名词解释

濒危物种名词解释1. 引言濒危物种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威胁,面临灭绝风险的生物种群。

由于全球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许多物种正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濒危物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自身的利益至关重要。

2. 濒危物种分类2.1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是一个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负责评估和监测全球各地的濒危物种。

IUCN红色名录将濒危物种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满足以下任一条件的物种被归类为“极危(Extinct)”:–已经灭绝,也就是在野外完全消失;–只在实验室或人工环境下存在。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的物种被归类为“极度濒危(CriticallyEndangered)”:–在野外数量极少,面临高度灭绝风险;–野外数量显著下降,并且面临持续下降的趋势。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的物种被归类为“濒危(Endangered)”:–在野外数量减少,面临灭绝风险;–野外数量稳定,但分布范围缩小。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的物种被归类为“易危(Vulnerable)”:–在野外数量稳定,但面临长期下降的趋势;–分布范围缩小,但数量仍然较多。

2.2 其他分类方法除了IUCN红色名录,还有其他一些分类方法用于区分濒危物种。

例如,根据物种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境类型,可以将濒危物种分为陆地濒危物种、淡水濒危物种和海洋濒危物种。

此外,还可以按照食性、繁殖方式等特征进行分类。

3. 濒危原因3.1 核心原因导致物种濒危的核心原因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濒危原因:•栖息地破坏: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例如森林砍伐、湿地填海、城市扩张等。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受到影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非法捕猎和贸易:一些濒危物种因为其稀有性和珍贵性而成为非法捕猎和贸易的对象,例如犀牛角、象牙等。

3.2 其他原因除了核心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也对物种濒危产生影响:•入侵物种:某些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使本地物种面临竞争压力。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2022年12月9日,新华社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儒艮、鲍鱼、柱状珊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9日更新的濒危物种 红色名录又增添一些海洋物种。据新名录,所评估的海洋物种中近10%面临灭绝危险。
感谢观看
相关资料
不确定因素:红色名录标准必须根据可获得的有关数量、趋势、分布的证据应用于一分类单元。如果一分类 单元受到明显威胁,例如唯一已知栖息地被破坏,即使没有该分类单元生物现状的直接信息,也可以证明它属于 受威胁等级。所有这类案例中,都有不确定因素与可获得的信息以及获得方式相关联。这些不确定因素可分为自 然可变性、语义含糊和测量错误。这部分提供了使用本标准时识别和处理不确定)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灭绝。 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 单元属于灭绝。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物种有袋狼、渡渡鸟、台湾 云豹。
2021年11月,青海省班玛县融媒体**日前在玛可河流域不同地点拍摄到两只喜马拉雅斑羚,这也是人工首次 在三江源地区拍摄到该物种的栖息画面。喜马拉雅斑羚是哺乳纲、斑羚属的动物,也是世界上定名较迟的兽类之 一,主要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2008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 录》。
其中一个最简单的描述不确定因素的办法是指定一个最好的估计值和一个可变值范围。最好的估计值本身可 能就是一个范围,但无论如何它总应该在这个可变值范围以内。当数据非常不确定时,最好的评估范围可能就是 这个可变值范围。可用来建立可变值范围的方法多种多样。它可以建立在置信区间、唯一的一个专家的意见和一 组专家的共同意见的基础之上。不管应用的是哪种方法,都应在文件中注明。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7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官方网址是:濒危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

从广义上讲,濒危动物泛指珍贵、濒危或稀有的野生动物。

从野生动物管理学角度讲,濒危动物是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所列动物,以及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濒危动物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是指濒危动物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野生种群数量较少,存在灭绝的危险。

相对性是指某些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绝对数量并不太少,但相对于同一类别的其他动物物种来说却很少;或者某些濒危动物虽然在局部地区的野生种群数量很多,但在整个分布区内的野生种群数量却很少。

一些国家或地区视为濒危物种的野生动物,在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并不视为濒危动物。

一些种类的濒危动物在得到了有效保护、其野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不再有灭绝危险时,也可以退出濒危动物的行列。

濒危动物等级的划分,有两种方法:1.两级法这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划分的标准,它是根据物种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资源数量、濒危程度以及是否为中国所特有等多项因素综合评价、论证而制定的。

I级:指我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绝灭的野生动物。

II级:指数量稀少,分布地区狭窄,有绝灭危险的野生动物。

2.六级法这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着名的《红皮书》中对受危胁物种的分级方法,近年来我国出版的部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也开始用此法。

绝灭(Ex):指野生状态下已经绝迹,但人工饲养或放养的尚有残存,如麋鹿。

国内绝迹(Ex):指国内野生状态的已经绝迹,国外尚有野生的,如高鼻羚羊。

濒危(E):野生种群数量已降低到濒临灭绝或绝迹的临界程度,且致危因素仍在继续,如朱鹮、华南虎。

易危(V):野生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势必沦为"濒危"者,或因接近某"濒危"级别,而必须予以保护以确保"濒危"种的生存,如金猫、云豹。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物种被分类入9个级别,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

绝灭 Extinct(EX)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绝灭。

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绝灭。

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

野外绝灭 Extinct in the Wild(EW)如果已知一分类单元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只作为自然化种群(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

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的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

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

极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CR)当一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即符合极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

濒危 Endangered(EN)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即符合濒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濒危。

易危 Vulnerable(VU)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或者濒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机率较高,即符合易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易危。

近危 Near Threatened(NT)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濒危或者易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该分类单元即列为近危。

无危 Least Concern(LC)当一分类单元被评估未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者近危标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无危。

广泛分布和种类丰富的分类单元都属于该等级。

【免费下载】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

【免费下载】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

类单元设计的。

但现在很多人希望将它应用于世界的地区性数据,特别是地区、国家、地方水平。

这可参照IUCN/SSC地区应用工作组指定的指南(如Grdenfors 2001)。

在地区或国家水平上使用时,必须认识到对于一个特定的分类单元,其全球性的受威胁等级不一定与其地区或国家的等级一样。

例如,在全球被定为无危的一个分类单元,在某个特定区域,由于其数量很少或正在衰退,或许仅仅因为它们处于全球分布区的边缘,而可能被划为极危。

反之,根据数量和分布区存在全球性衰退的资料被划分到易危的分类单元,可能因其在特定地区种群数稳定而被定为无危。

还有重要的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地区或国家特有的分类单元在任何地区或国家的标准应用上,都需要
进行全球评估。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十分小心地查对红色名录权威(RLA)是否已经进行了评估,现在的等级划分是否与相关的红色名录权威(例如研究该类群的SSC专家组)的划分一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简称IUCN)是一个拥有全球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

其宗旨是推动世界各地的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为了评估和监测全球物种的濒危程度,IUCN发布了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

本文将介绍红色名录的意义和作用,并探讨其对自然保护的重要性。

红色名录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国际性评估和信息汇编工具。

它提供了有关全球动物物种及其濒危程度的权威数据,并将其分类为不同的濒危等级。

这些等级包括“灭绝(Extinct)”、“灭绝于野外(Extinct in the Wild)”、“极其濒危(Critically Endangered)”、“濒危(Endangered)”、“易危(Vulnerable)”和“近危(Near Threatened)”。

通过这种分类,红色名录可以为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科研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决策支持。

红色名录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具体的物种数据,更重要的是为物种保护提供了全球视野和综合性参考。

它能够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引起人们对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的关注。

此外,红色名录还促进了国际间的科研合作和信息共享,加强了对全球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认识和理解。

红色名录的发布对于自然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一个物种被列入红色名录时,意味着其所面临的濒危风险非常高。

根据其濒危等级的不同,可针对性地制定保护计划和措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建设、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人工繁殖和野外监测等。

通过红色名录的发布,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更好地分配资源,优先保护濒危物种,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红色名录的作用也体现在全球层面的政策制定和国际合作方面。

基于红色名录的评估结果,各国政府可以加强合作,制定跨国保护计划,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
中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境丧失与破碎化等 因素,不仅导致部分动、植物多样性降低,也同样威胁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如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药用 菌冬虫夏草,因过度采挖,其种群密度已大幅减少,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分布区不断萎缩,许多产地已很 难发现冬虫夏草的踪迹 。
针对大型真菌的特点,《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将《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使用指 南12版》中“极危”等级受威胁状态标识的“疑似灭绝”(Possibly Extinct, PE)作为单独的红色名录评估 等级,用于表明已知大型真菌物种长期未被发现,但又不能确凿证明其已经灭绝或野外灭绝的状况。根据《IUCN 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使用指南12版》关于疑似灭绝的说明,这个评估等级仍然属于受威胁的范畴 。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的评估涉及的类群、物种数量、地理范围和参与的研究人员数量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大型真菌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将产生深远影响。评估结果将为中国相关管理部门和地 方政府制定大型真菌保护政策和规划,以及大型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编制背景
中国大型真菌多样性及保护现状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眼可见的子实体、子座、菌核或菌体的一类真菌,包 括大型子囊菌、大型担子菌和地衣型真菌等类群。大型真菌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分解者,在地球生物圈的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同时许多食药用菌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
初评:初步评估主要采用了“初步筛选归类”和“逐一分析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前者主要根据中国大型真 菌的研究现状和地理分布情况对大量的物种进行大规模快速筛选归类,而后者则基于初筛的结果,对需要全面分 析的大型真菌进行逐一评估。初步筛选归类,主要是根据大型真菌在中国的分布记录,以单一分布(县级行政区 域)、分散分布、集中分布三种类型结合中国特有种和世界广布种(或区域分布种)的划分对物种进行初步评估。 根据初步评估的结果形成了《中国大型真菌红色名录初评等级》,提供给评估专家组进行通讯评审 。

濒危动物的定义

濒危动物的定义

濒危动物的定义濒危动物的概述濒危动物是指那些将要面临灭绝威胁的动物物种。

这些物种正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若不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它们将很有可能在短期或长期内彻底灭绝。

濒危动物的数量已大幅减少,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无法维持其自然繁衍能力。

濒危动物的定义标准为了对濒危动物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指南,以确定哪些动物可以被归类为濒危物种。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动物物种的濒危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 绝灭(Extinct)绝灭等级表示物种在野外和人工饲养环境中均已消失。

这意味着再也没有该物种的个体能够自然繁殖和生存。

2. 向绝灭(Extinct in the Wild)向绝灭等级表示该物种在野外已不再存在,但在人工饲养环境中仍有个体存在。

这些个体需要人类的帮助进行繁殖和保护。

3. 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极危等级表示该物种面临极高风险灭绝的威胁。

它们的数量已经极少,并且其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

4. 危急(Endangered)危急等级表示该物种正面临灭绝的高风险。

虽然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多,但其栖息地的破坏和非法捕猎等威胁仍然存在。

5. 易危(Vulnerable)易危等级表示该物种可能面临灭绝威胁。

虽然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多,但其栖息地的破坏、气候变化和非法捕猎等因素仍然对其生存和繁衍能力构成威胁。

6. 近危(Near Threatened)近危等级表示该物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濒危的风险。

尽管它们的数量尚未到达濒危等级,但其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状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7. 至少关注(Least Concern)至少关注等级表示该物种目前没有面临明显的濒危威胁。

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多,栖息地也相对较好,但仍需要监测其种群数量和所面临的威胁。

濒危动物的原因濒危动物数量减少和面临灭绝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栖息地破坏与丧失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濒危动物栖息地的减少和破坏,这使得它们无法找到足够的食物、水源和生存空间。

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18年第10号——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的公告

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18年第10号——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的公告

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18年第10号——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的
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
•【公布日期】2018.05.16
•【文号】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18年第10号
•【施行日期】2018.05.1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
正文
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公告
2018年第10号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的公告为掌握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现予公布。

具体名录可在生态环境部政府网站()查询。

特此公告。

附件:1.《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评估报告
2.《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名录
生态环境部
中科院
2018年5月16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071130共10页文档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071130共10页文档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9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官方网址是:/濒危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

从广义上讲,濒危动物泛指珍贵、濒危或稀有的野生动物。

从野生动物管理学角度讲,濒危动物是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所列动物,以及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濒危动物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是指濒危动物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野生种群数量较少,存在灭绝的危险。

相对性是指某些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绝对数量并不太少,但相对于同一类别的其他动物物种来说却很少;或者某些濒危动物虽然在局部地区的野生种群数量很多,但在整个分布区内的野生种群数量却很少。

一些国家或地区视为濒危物种的野生动物,在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并不视为濒危动物。

一些种类的濒危动物在得到了有效保护、其野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不再有灭绝危险时,也可以退出濒危动物的行列。

濒危动物等级的划分,有两种方法:1.两级法这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划分的标准,它是根据物种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资源数量、濒危程度以及是否为中国所特有等多项因素综合评价、论证而制定的。

I级:指我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绝灭的野生动物。

II级:指数量稀少,分布地区狭窄,有绝灭危险的野生动物。

2.六级法这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著名的《红皮书》中对受危胁物种的分级方法,近年来我国出版的部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也开始用此法。

绝灭(Ex):指野生状态下已经绝迹,但人工饲养或放养的尚有残存,如麋鹿。

国内绝迹(Ex):指国内野生状态的已经绝迹,国外尚有野生的,如高鼻羚羊。

濒危(E):野生种群数量已降低到濒临灭绝或绝迹的临界程度,且致危因素仍在继续,如朱鹮、华南虎。

易危(V):野生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势必沦为"濒危"者,或因接近某"濒危"级别,而必须予以保护以确保"濒危"种的生存,如金猫、云豹。

新版IUCN红色名录揭示物种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新版IUCN红色名录揭示物种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新版IUCN红色名录揭示物种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佚名
【期刊名称】《环境教育》
【年(卷),期】2016(0)10
【摘要】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编制的《IUCN红色名录》最新版近期而世,这份报告指出,物种因为有效的保护措施,数量得以提升,保护成功的案例不少,如澳大利亚刺巢鼠等。

但是,总体来说物种生存和繁衍的整体趋势,仍然严峻。

【总页数】1页(P11-11)
【关键词】物种;名录;自然保护;保护措施;澳大利亚;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6
【相关文献】
1.贵州IUCN红色名录植物种类分析 [J], 王密;邱新春;屠玉麟
2.我国6个自然保护地首批入选IUCN绿色名录“IUCN绿色名录中国自然保护地颁证仪式”在北京举行 [J],
3.新红色名录,新的理念——评IUCN的《生态系统红色名录》 [J], 陈轶翔
4.《2011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公布 [J],
5.伊犁鼠兔处于濒危状态被列入新版物种红色名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物种信息更新

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物种信息更新

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物种信息更新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目前收录128918个物种,其中35765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

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物种信息更新。

根据专家评估,欧洲体型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欧洲野牛(Bison bonasus)得益于良好的保护力度,濒危等级由易危(Vulnerable)调整为近危(Near Threatened);本次有31个物种调整为灭绝(Extinct);全球所有淡水豚类面临灭绝风险。

IUCN总干事Bruno Oberle表示,在本次IUCN红色名录的更新中,欧洲野牛以及其它25个物种的恢复情况展现了保护的力量。

然而,不断增加的灭绝物种名单正提醒我们迫切地扩大保护工作。

我们应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保护行动,并纳入所有经济部门,以应对全球威胁,如不可持续渔业、林地用途变更、物种入侵等。

IUCN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全球主任Jane Smart指出,本次红色名录的更新提供了许多成功的保护案例,证明世界能够制定并实现有雄心的生物多样性目标。

同时,我们在规划和执行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时,应作出真正的、可衡量的承诺。

以保护促进欧洲野牛恢复得益于长期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欧洲野牛的野生种群数量从2003年约1300头增加至2019年超过6200头,濒危等级由易危调整为近危。

目前共有47个不同大小的欧洲野牛种群,但受限于不理想的森林栖息地,其中只有8个种群规模足够大,满足长期繁衍的条件。

该物种仍然依赖于正在进行的保护措施,例如将野牛转移到更理想的开放栖息地并减少与人类之间的矛盾。

欧洲野牛©Rafał Kowalczyk全球淡水豚类濒临灭绝如今,随着土库海豚(Sotalia fluviatilis)的受威胁等级评估为濒危(Endangered),世界上所有的淡水豚类都列为了濒危物种。

这种生存在亚马孙河流域的灰色海豚种群由于废弃渔具泛滥、河流筑坝以及污染问题面临严峻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IUCN红色名录揭示物种生存面临严重威胁从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到近期召开的各大国际会议,我们耳边常能听到物种保护呐喊的声音。

诚然,对人类来说,这些美妙的生命不仅仅是朋友,它们的生息繁衍也关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因而,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红色名录解密物种现状
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编制的《IUCN红色名录》最新版近期面世,这份报告指出,物种因为有效的保护措施,数量得以提升,保护成功的案例不少,如澳大利亚刺巢鼠等。

但是,总体来说物种生存和繁衍的整体趋势,仍然严峻。

例如,由于非法捕猎,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灵长类动物——东部大猩猩,被列入“极度濒危”名录。

在过去20年中,东部大猩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了70%,目前全球少于5000只。

其两个亚种之一的东部低地大猩猩,从1994年的16900只减少到2018年的3800只,20年减少了77%。

杀害或捕捉大型类人猿早就是违法行为,但捕猎依然是东部低地大猩猩消失的最大威胁。

东部大猩猩的另一亚种山地大猩猩的数量则有所上升,目前有880只。

至此,全球仅存6种大型类人猿中的4种:东部大猩猩、西部大猩猩、婆罗洲猩猩和苏门答腊猩猩都已被列为“极危”物种,而剩下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则是“濒危”级别。

对此,如何打击盗猎走私、开展公众
教育活动,让环境意识在大众中普及,都是国际社会应当考虑的范畴。

据悉,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和其他9家伙伴机构近期共同宣布了一项宏大的计划,将在未来5年中投入超过1000万美元,使IUCN红色名录评估的物种数量到2020年翻一番。

海洋物种适应力面临挑战
海洋和江河湖泊资源是地球一大宝贵财富,但可惜的是,对于这一珍宝我们数年来没有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徜徉在各类水域的可爱“精灵们”数量和种类都不断在减少。

虽然物种不断进化,水中的物种在不断适应变化的生态环境,但也有不少物种证明了自身并非具有较强的适应力。

中华鲟,它是最古老的鱼种之一,已存在1.5亿年。

几年前,中华鲟开始停止在自然环境中繁殖产卵,并且在长江中的新鱼群也对中华鲟的繁衍产生影响。

令中华鲟种群减少的主要原因还是在整个长江流域发电的大量水坝建设。

目前,中华鲟处境危险,如不善加保护,将可能灭绝。

在各类水系中,像中华鲟这样的物种并不少见,既有赫赫有名的白鳍豚,也有不为多数人所知的锯鳐。

这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密不可分,所以人类需要行动起来维护他们的繁衍生存。

不论是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还是美国国务院主办的“我们的海洋”国际会议,都表示海洋保护刻不容缓。

IUCN在世
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发布了《海洋升温:原因、规模、作用和影响》的报告,分析了海洋升温对物种与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人类从海洋中获取收益的影响。

据IUCN中国代表朱春泉介绍,报告强调了海洋升温对从微生物到哺乳动物等海洋生物的影响,这些影响都具有可检测的科学证据,但即便人类在未来几年实现减排目标,海洋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对海洋的影响也积重难返,其影响将可能会持续下去。

IUCN期望通过这些议案和报告引起人们对海洋保护的高度关注,促使各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海洋。

陆地生物保护可圈可点
相较于海洋生物,陆上生物可能离我们的生活更近,它们生存维系同样面临不少问题。

近年来,从非洲到亚洲的穿山甲非法贸易显著增加,这也使得其数量急速下降。

据统计,中国穿山甲在过去21年里,约减少了90%。

当前看来,仍有不少陆地物种因为非法贸易而受到生存威胁。

在今年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争议不断的象牙贸易议题中,力主全面禁贸的国家和地区获得压倒性胜利。

一旦全面禁贸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将是对象牙贸易的致命一击。

但在近几年也有不少陆地物种生存现状得到改善。

如在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中的雪豹。

它既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濒危动物之一。

被列入濒危之后得到了有效保护,当前数量有所回升。

当前,世界雪豹
总量的1/3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一带是新疆雪豹种群数量最大、栖息地环境最独特的区域。

近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通过研讨决定,在乌鲁木齐河流域建立中华雪豹保护地,同时将乌鲁木齐河上游确定为保护地首个分站点,希望这一保护区能有效助力对雪豹的保护。

随着国际合作和研讨,人们欣喜地发现,中国政府和环保组织对陆地生物的保护日益重视。

中华环保联合会专家姚琳琳表示,在保护地友好体系、中华环保联合会等多家单位共同努力推动下,“建立国际保护地友好体系课题组”的议案得到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批准,这使保护地友好体系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应用正式提升到了全球合作推进的层面,课题组的成立将为进一步联合世界各国物种保护领域内外的各方面专家及更多社会力量,共同深入研究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
EX 绝灭
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这个分类单元已经绝灭。

EW 野外绝灭
如果已知一分类单元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只作为自然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栖息地的地方时,即认为这个
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

CR 极危
当一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即将绝灭的概率非常高,即符合极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这个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

EN 濒危
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概率很高,即符合濒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这个分类单元即列为濒危。

VU 易危
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或者濒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概率较高,即符合易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这个分类单元即列为易危。

NT 近危
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濒危或者易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这个分类单元即列为近危。

LC 无危
当一分类单元被评估未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者近危标准,这个分类单元即列为无危。

广泛分布和种类丰富的分类单元都属于这一等级。

DD 数据缺乏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料来直接或者间接地根据一分类单元的
分布或种群状况来评估其绝灭的危险程度时,即认为这个分类单元属于数据缺乏。

NE 未予评估
如果一分类单元未经应用本标准进行评估,则可将这个分类单元列为未予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