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个人观点)一、题型判断题20分/10个名词解释30分/5个简答题30分/3个计算题20分/2个二、名词解释1、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2、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后,在地震数据中仍然残留有各种剩余静态时移,对这些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

3、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4、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5、视波数:k=f/v,由于地震勘探是沿测线观测的,因此可以用视波长、视速度、视波数来描述地震波特征,可表示为k*=f/v*,其中k*为视波数。

6、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P(w)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

7、子波整形反褶积:将不同相位的子波转变为最佳子波的反褶积。

8、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的方法。

9、静校正:存在地形起伏、低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此时时距曲线发生畸变,对这些因素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10、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相当于自激自收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做动校正。

11、正常时差:在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跑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自激自收观测的旅行时之差,称为正常时差。

12、拉伸畸变: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

13、水平叠加:水平叠加是将CMP道集记录经NMO动校后叠加起来,目的是压制随机噪音,提高地震信噪比。

14、速度谱:把每一种速度所得的叠加结果并排显示在速度-双程零炮检距时间平面中,称此为速度谱。

15、速度扫描: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在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并将结果并列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NMO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扫描。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一、引言地震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还对地质灾害预测、环境监测、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地震资料的准确分析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

现将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主要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如下。

二、资料获取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观测站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地震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仪器记录的参考波形资料、观测站记录的旁路波形资料以及其他补充资料。

我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收集这些资料,对地震的发生和传播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资料预处理在进行地震资料的分析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录入、数据质量评估、数据清洗、数据修正和数据校准。

我在预处理过程中,首先进行了数据录入,将原始地震波形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并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剔除掉质量较差的数据。

然后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杂乱的噪声信号。

接下来,对数据进行修正,对可能存在的异常值进行修正,并根据参考波形进行数据校准,使得地震波形数据具有更精确的信息。

四、资料分析在进行地震波形分析之前,我对地震资料进行了特征提取和数据预处理。

然后,我采用了谱分析、小波变换、模式识别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

在谱分析中,我通过计算谱线的频率分布和能量密度,得到了地震波形的频谱特征,揭示了地震波形的频率成分。

在小波变换中,我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地震波形进行分解和重构,得到更加精细的时间-频率图像。

在模式识别中,我通过计算各种特征参数,对地震波形进行分类和识别,建立了地震波形的模式库。

在统计分析中,我通过统计不同地震波形的特征参数,得到了地震波形的统计特征,为地震资料的处理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资料处理结果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准确分析和处理,我得到了丰富的处理结果。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野外采集参数的影响。

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提高地震分辨率,即分离出两个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非常相近的同相轴的能力。

●(a)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基本地震子波成为尖脉冲并压制交混回响,沿着时间方向提高时间分辨率;●(b)叠加是沿着偏移距方向压缩,把地震资料的数据量压缩成零偏移距剖面,以提高信噪比;●(c)偏移是一个使绕射收敛,并将叠加剖面上的倾斜同相轴归到它们地下的真实位置上,通常在叠加剖面(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上做偏移,来提高横向分辨率。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建立野外观测系统:把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坐标等测量信息都储存于道头中以保证各道的正确叠加。

●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关于分辩率的讨论: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要增加时间分辨率只需要高频,这是不真实的。

只有低频或只有高频不能改善时间分辨率。

要增加时间分辨率低频和高频两者都需要。

时间分辨率取决于有效信号的频带宽度.最小平方法---根据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来设计滤波器;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最小相位滤波器是具有同样振幅响应的一切可能的滤波器簇中能量延迟最小的滤波器,也称最小延迟滤波器。

若最小相位滤波器的输入是最小相位,则其输出也是最小相位,对于地震子波,除了零相位子波外,最小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

下面的四个子波中哪一个是最小相位的:子波A :(4,0,-1)子波B :(2,3,-2)子波C :(-2,3,2)子波D :(-1,0,4)频率、视波数和视速度的关系为:**=k fV理想滤波器的滤波因子应为无穷序列,而数字滤波因子只能取有限个值。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地震是地球内部浓缩和释放能量的结果。

地球内部在地震发生前会积累大量的能量,当这些能量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上限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或错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地震震源和地震波1. 地震震源地震的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通常位于地壳的深部。

地震震源是地震产生的能量释放的起点。

根据地震震源的深浅,地震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横波和表面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地震的成因1. 地震的释放能量地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热能。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会导致板块运动,产生地震;地热能的积累和释放也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2. 地震的破裂和错动地震震源周围的岩石会发生破裂和错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破裂和错动的过程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

三、地震波的传播和检测1.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可以在地球内部的不同介质中传播,根据介质的性质和厚度,地震波的速度和路径会有所不同。

2. 地震波的检测地震波可以通过地震仪和其他地震探测设备来检测和记录,从而研究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四、地震的影响和预防1. 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道路和桥梁断裂、地面沉降和地裂等。

2. 地震的预防地震的预防主要包括地震监测和预警、建筑抗震设计和工程、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

总的来说,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和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和地下的运动的结果。

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地震的影响和预防也是人类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

通过对地震的研究和预防,可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知识总结(5篇)

地震知识总结(5篇)

地震知识总结(5篇)地震知识总结(精品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引发了地壳运动,产生了地震波。

地震波包括P波(压缩波)和S波(剪切波),它们携带了大量关于地震的信息。

地震一般分为三种,即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二、地震预防和减轻1.地震预警:地震预警可以提前知道地震,并给人们提供几秒钟的时间来采取防护措施。

目前的地震预警技术主要基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的原理,通过检测地震波的到达时间,计算出地震的位置和震级。

2.地震防灾应急预案:制定地震防灾应急预案,包括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人员撤离和安置等方面。

三、地震应急响应1.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救援队伍,疏散人员和物资,并尽可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2.地震救援和减灾工作应遵循“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四、地震科学研究地震科学研究是地震预防和减轻的基础,通过对地震活动规律、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测等方面的研究,为地震预防和减轻提供科学依据。

五、总结地震知识总结是重要的,只有充分了解地震的特性,预防和减轻地震的方法,以及在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和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2.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下岩石破裂,使岩浆或岩层中的气体突然释放出来。

3.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为几千米,最浅的为几米,最深的为70千米左右。

4.地震的震中称为震源,震源的深度称为震源深度。

震源越浅,对地面影响越大。

二、地震的预测和防范1.地震的预测目前还很难。

目前只有少数地震可以预测,而且准确性很低。

2.强烈地震之前,往往有一些前兆现象,如地面的异动、地面的倾斜、地面的断裂等。

地震数据处理-知识点

地震数据处理-知识点

第一章概述1.1 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

地震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地震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三大技术。

地震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叠加的目的是压制随机噪声提高地震信噪比;偏移成像包括射线偏移和波动方程偏移两大类,主要目的是实现反射界面的空间归位和恢复反射界面空间的波场特征、振幅变化和反射系数,提高地震空间分辨率和地震保真度。

1.2地震数据处理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个阶段。

常规处理包括反褶积、叠加和偏移三大技术。

预处理是把野外数据格式转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格式并对数据做相应编辑和校正。

它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编辑、几何扩散校正、建立野外观测系统和野外静校正等。

数据解编:把按时分道的数据记录方式变换成按道分时的数据记录方式。

道编辑:噪音道、带有瞬变噪音的道或单频信号道都要删除;极性反转的道要改正。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野外静校正:对路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反褶积的基础是最佳维纳滤波。

特殊处理主要包括T-P变换、小波变换、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子波处理、属性分析和反演等。

T-P变换:将偏移距-时间域变换到射线参数-截距时间域,可用来压制面波和多次波。

小波变换:小波变换与多尺度分析可用于去噪、数据压缩、提高分辨率处理、信号增强和解波动方程等。

第二章数字滤波2.1 滤波器可以分为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采样定理时域实参数的滤波器,其频率振幅谱是偶对称的,而相位谱是奇对称的。

一个滤波器如果是稳定的,这是指当输入信号为有限信号时,其输出也是有限信号。

最小相位,在时间域中也称最小能量延迟,在频率域则常称为最小相位滞后。

纯振幅滤波器也称零相位滤波器。

又称为理想滤波器。

2.2 理想滤波器常设计成四种类型: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带陷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地震会考知识点总结

地震会考知识点总结

地震会考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动或者地下岩石断裂造成的地球振动现象。

当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会引起地面的摆动和震动,从而给人们带来危害。

地震的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岩石运动,而地震波则是这种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结果。

二、地震的分类地震按照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等深度震和深震。

浅震一般发生在地表下约70公里以内,占所有地震的70%以上。

而中等深度震和深震则发生在地表以下70公里以上的地方。

此外,地震还按照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等类别。

三、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的发生原因主要有地壳构造运动、地质构造活动、火山喷发、人工爆破和水库蓄水等。

地球的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挤压会引起地震。

而火山地震则是因为火山喷发引起地壳震动,人工地震则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现象。

四、地震的危害地震带来的危害主要包括建筑物倒塌、道路、桥梁受损、土壤液化、滑坡和火山喷发等。

此外,地震还会引起海啸、地震海啸和辐射物质泄漏等危害。

这些危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五、地震的预测地震并不是可以准确预测的自然灾害,但是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历史地震的规律和地球内部的运动情况,可以初步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受灾范围。

目前地震预测主要依靠地震监测、地震监测网络和地震监测站进行。

六、地震的预防为了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比如加固建筑物、设计抗震建筑、定期进行地震演习、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等。

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

七、地震的应对在地震发生后,人们需要迅速采取措施来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

比如在地震来临时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避开高大建筑和玻璃幕墙、并且要遵守政府的指挥调配,不轻易冒险和传谣。

此外,还需要做好善后工作,比如救援伤员、清理废墟、修复基础设施等。

八、地震的救援当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需要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救援。

地震知识总结(精选5篇)

地震知识总结(精选5篇)

地震知识总结(精选5篇)地震知识总结(精选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精选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这些能量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震波的传播等。

地震发生时,震源处的岩石会受到极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其破碎和移动,产生地震波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它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使地球表面产生震动和地面破裂。

二、地震预测和预防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挑战,但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地震预测主要包括地质方法、地震学方法和地球物理学方法。

此外,一些预测方法包括利用卫星数据监测地壳运动、地震活动性分析等。

地震预防方面,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地震预警系统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通过加强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来提高。

地震预警系统则可以在地震发生前,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发布警报,以便人们有时间采取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

三、地震应急响应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和应急物资调配。

地震应急响应包括搜索幸存者、评估地震影响、提供紧急救助和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等。

在地震发生后,应尽快向受影响地区提供救援物资和人力支持,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总之,地震是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了解地震基础知识,加强地震预防和应急响应,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关键。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一些动物会有异常反应,比如老鼠搬家、鸡鸣狗叫、蛇过道、猫跳架,海鱼翻跃,鸽子不飞,鸽哨声音沉闷。

2.震前地下水也会异常,比如突然干涸或突然喷水,井水水面或油面升降。

3.地震前,气象也会异常,比如震前闷热,阴雨或大雾。

二、地震常识1.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震源深度。

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这些能量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球深处的地震波等。

地震通常发生在断层带或火山活动区域。

地震的强度通常以震级表示,震级越高,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二、地震预测和预防地震预测仍然具有挑战性,但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一些方法来提高预测准确性。

这些方法包括地震活动监测、地磁监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

预防地震的方法包括地震保险、地震防护门和地震预警系统等。

三、地震应对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优先确保人员安全。

如果地震轻微,可以走出室外,如果地震严重,应该就地避难。

在地震结束后,应该检查身体是否有伤,并及时与救援人员联系。

四、地震救援和重建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包括搜救失踪人员、提供紧急救援、重建住房和基础设施、评估和恢复环境等。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环境,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五、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应该了解其基础知识,掌握预防和应对方法,并积极参与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为保护自己和他人做出贡献。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2.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和震源深度。

3.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影响和振动的大小和范围。

二、地震的预防和减轻1.地震前兆:地壳运动活跃、动物异常、气象变化等。

2.地震的预防: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制定应急计划、准备好急救箱等。

3.地震的减轻:选择坚固的住房、制定家庭防震计划、练习紧急撤离等。

三、地震的应急和救援1.地震的应急:快速反应、人员调动、救灾物资的运输等。

2.地震的救援:医疗救助、寻找被埋压人员等。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个人观点)一、题型判断题20分/10个名词解释30分/5个简答题30分/3个计算题20分/2个二、名词解释1、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2、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后,在地震数据中仍然残留有各种剩余静态时移,对这些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

3、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4、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5、视波数:k=f/v,由于地震勘探是沿测线观测的,因此可以用视波长、视速度、视波数来描述地震波特征,可表示为k*=f/v*,其中k*为视波数。

6、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P(w)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

7、子波整形反褶积:将不同相位的子波转变为最佳子波的反褶积。

8、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的方法。

9、静校正:存在地形起伏、低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此时时距曲线发生畸变,对这些因素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10、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相当于自激自收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做动校正。

11、正常时差:在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跑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自激自收观测的旅行时之差,称为正常时差。

12、拉伸畸变: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

13、水平叠加:水平叠加是将CMP道集记录经NMO动校后叠加起来,目的是压制随机噪音,提高地震信噪比。

14、速度谱:把每一种速度所得的叠加结果并排显示在速度-双程零炮检距时间平面中,称此为速度谱。

15、速度扫描: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在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并将结果并列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NMO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扫描。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主要发生在地壳、软流层和地下深处。

地震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地震监测和预报1.地震监测:利用仪器和观察方法,对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和记录。

2.地震预报:通过科学分析和预测,提前告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和时间。

地震预报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学等。

三、地震灾害应对1.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寻找安全躲避位置,避免站在高处、大门口等危险地点。

2.地震后:如发现有受伤人员,立即寻求专业救援;遵循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地震灾区恢复工作。

四、家庭防震准备1.制定家庭防震计划:了解地震应对知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制定避难场所规划等。

2.定期进行家庭防震演习:提高家庭成员地震应对能力,熟悉紧急联系方式等。

五、地震相关法规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公民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2.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地震安全标准和规范,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保障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动物异常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晴雨表”,根据动物异常判断地震的预兆:震前12小时内,猪羊乱拱乱跳,马乱踏;震前8小时内,猫会离开老鼠;震前2小时内,鸡不进窝,乱飞乱啼;震前几小时内,狗乱咬,骡马嘶鸣;震前几天,牛羊不进圈。

2.地震前几天出现地光地光是地震前兆之一,它是地震前地壳内累计的正负电荷以及岩石中的应力在地震前一瞬间释放或改变方向时,产生的强电磁场与瓦斯混合燃烧所产生的。

地光出现的时间,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震前几小时到几天内,个别地震在震前一二分钟,甚至震前几秒钟即有地光出现。

地震数据处理总结复习-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数据处理总结复习-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数据处理总结复习-成都理工大学1、传统手计算作了哪些假设:(传统手算的条件)仅限于规则的几何化形状,物性均匀、单个独立的矿体、不考虑剩磁、地表水平、而且多数是二维的规则几何形体。

2、电子计算机能够计算的情况是什么?1.任意形状2.物性分块均匀3.地表任意4、任意组合对一个不规则的复杂的“非均匀”的任意形体,可以通过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相对来说是规则的,物性“均匀”的简单的物性体并且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来计算3、什么叫正演:是在给定地质体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物性参数的条件下,求在它外部空间任意点上的物理场值。

4、各种正演方法对地质体的分割方式,以及对三重积分(二重积分)的处理方式,影响精度的因数有哪些?①“点元”法将一个任意形体按适当的方法划分为若干个规则几体形体(长方体、立方体),每一个均视作“点元”,先用解析方法求出各个点元的三重积分值,再累加求和即得整个形体的三重积分的近似值,近似程度取决于全部“点元”与该形体的吻合程度。

②“线元”法用两组相互垂直的平行面把任意形体分割成很多棱柱体,每一棱柱体的作用,以位于其柱中心线的“线元”来代替,用解析法求出各“线元”的作用值,然后在垂直于“线元”的截面上作二重数值积分,即得到整个形体的三重积分近似值,其近似程度除了取决于全部棱柱体与该形体的吻合程度以外,还取决于所采用的数值积分方法。

③“面元”法用一组相互平行的平面去分割任意形体,每个截面内用一个多边形去代替该形体在截面内的形状,用解析方法求出多边形域的二重积分值,然后在垂直于截面的方向上,用数值积分求出第三重积分,即得三重积分近似值。

其近似程度取决于各多边形吻合该形体的各截面的程度及所采用的数值积分的方法。

④表面积分法根据(1.1-11)式,积分是在包围形体的全表面进行的。

采用一系列多边形水平面的组合来近似全表面,用解析方法分别计算出每一个多边形水平面的积分值,然后累加求和。

其近似程度取决于多边形水平面对该形体外表面的吻合程度。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第一章~第六章复习要点总结第一章 地震数据处理基础一维谱分析数字地震记录中,每个地震道是一个按一定时间采样间隔排列的时间序列,每一个地震道都可以用一系列具有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相位的简谐曲线叠加而成。

应用一维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地震道的各个简谐成分;应用一维傅里叶反变换可以将各个简谐成分合并为原来的地震道序列。

连续函数正反变换公式:dt et x X t i ωω-∞∞-⎰=)()(~ 正变换 ωωπωd e X t x t i ⎰∞∞-=)(~21)( 反变换 通常由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谱为一个复函数,称为复数谱。

它可以写成指数形式 )()()(|)(~|)(~ωφωφωωωi i e A e X X ==式中)(ωA 为复数的模,称为振幅谱;)(ωϕ为复数的幅角,称为相位谱。

)()()(22ωωωi r X X A +=,)()(tan )(1ωωωφr i X X -=(弧度也可换算为角度)离散情况下和这个差不多(看PPT 和书P2-3)一维傅里叶变换频谱特征:1、一维傅里叶变换的几个基本性质(推导)线性 翻转 共轭 时移 褶积 相关(功率谱),P3-72、Z 变换(推导)3、采样定理 假频 尼奎斯特频率,tf N ∆=21二维谱分析二维傅里叶变换),(k X ω称为二维函数),(t x X 的频——波谱。

其模量|),(|k X ω称为函数),(t x X 的振幅谱。

由),(k X ω这些频率f 与波数k 的简谐成分叠加即可恢复原来的波场函数),(t x X (二维傅里叶反变换)。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在f-k 平面上有差异,就可以利用二维频率一波数域滤波将它们分开,达到压制干扰波,提高性噪比的目的。

二维频谱产生空间假频的原因数字滤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数字仪器记录地震波时,为了保持更多的波的特征,通常利用宽频带进行记录,因此在宽频带范围内记录了各种反射波的同时,也记录了各种干扰波。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总结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总结

• 数字滤波的特殊现象主要包含 伪门现象 。
吉普吉斯现象

• 二维滤波原理是建立在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基础 之上。 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波成分是不同的,可以在fk平面上表示出来。
5、地震波速度
• • • • • 一、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 二、几种速度的概念 三、平均速度的测定 四、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五、地震波速度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 地震勘探数据的处理,一般是指利用地震 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在 计算机上对野外地震勘探所取得的原始地 震资料进行一系列的处理,最后得到能反 映地下构造形态,并含有岩性信息的地震 剖面,以供后阶段的地震资料解释使用。
3、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
4、数字信号处理
• 数字滤波是根据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谱 特性和视速度特征方面的差异,利用频 率滤波和二维视速度滤波来区分它们。
9、反射地震资料的偏移处理方法
• 偏移: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因为受波 的传播特征和记录方式限制,往往与其相 应的反射地质体在形态上和位置上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性称为偏移。
• 偏移处理的目的
• 1)偏移处理使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断 层面上的断面波,弯曲界面上的回转 波以及断点、尖灭点上的绕射波收敛 和归位;对提高地震勘探的横向分辨 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 2)求取地层岩性参数,清除多次波, 有利于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
偏移脉冲响应及射线偏移方法
• 射线偏移:建立在几何地震学基础上 的偏移方法。 • 射线偏移的基本原理可以用地震脉冲 的偏移响应来说明; • 一般地,地震数据由时间剖面变换到 地质空间的过程为偏移处理或地震反 演;由地质空间变换到时间剖面的过 程为地质模型或正演;
波动方程偏移方法
一、什么是波动方程偏移?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范文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范文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范文一、引言地震是一种地球常见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很大。

地震的监测和资料处理在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学期的地震资料处理课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地震监测和资料处理的理论知识,并学会了使用一些数据处理软件和工具。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地震监测和资料处理的原理、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将对我的学习总结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资料处理方法1. 数据获取在地震监测和资料处理过程中,首先需要获取地震相关的数据。

这包括地震仪器获取的地震波形数据、地震定位数据和震级数据等。

数据的获取方法主要有三种:实地观测、近地面监测和远地面监测。

在实际操作中,我主要使用近地面监测方法获取数据。

2. 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是地震监测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是去除噪声和干扰。

然后,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窗口选择、标定和检查等。

最后,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地震参数和相关信息。

3. 数据解释数据解释是根据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得出与地震相关的信息和结论的过程。

通过对地震波形的分析和解释,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位置等。

同时,还可以分析地震破裂过程和地震活动规律,为地震预测和地震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践案例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参与了一个实践案例的处理工作,该案例是对某地区的一个地震事件进行资料处理和解释。

具体步骤如下:1. 数据获取:获取了该地区的地震波形数据、震相数据和震级数据等。

2. 数据处理:首先对原始地震波形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了噪声和干扰。

然后,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该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和震级等参数。

3. 数据解释:通过对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确定了该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和震级,并分析了地震破裂过程和地震活动规律。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这些能量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球深处的地震波等。

地震通常发生在断层带或火山活动区。

地震的强度通常使用震级表示,震级越高,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波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声波,可以在地球内部和外部传播。

二、地震预测和预防地震预测仍然存在许多挑战,目前还没有完全准确的方法预测地震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然而,预防地震灾害是可能的。

以下是一些预防地震的措施:1.制定地震应急计划,包括家庭成员和员工的职责、逃生路线和应急物资储备。

2.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安装地震预警系统,及时通知地震的即将到来,为人们提供逃生的时间。

4.定期检查和维护建筑物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确保它们在地震中能够正常工作。

三、地震救援和复苏地震发生后,救援和复苏工作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地震救援和复苏的技巧:1.尽快组织救援人员进入建筑物,寻找被困的人员。

2.使用生命探测器等工具寻找被困人员的生命迹象。

3.救援人员应该穿着适当的防护装备,以避免自身受伤。

4.在救援和复苏过程中,应该遵循适当的卫生和安全规定。

四、地震相关数据和信息地震相关数据和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

以下是一些获取地震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方法:1.地震监测站和地震台站记录地震数据,包括震级、震中位置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等。

2.地震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使用地震数据和其他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现象。

3.地震应急响应组织和其他专业组织发布地震相关数据和信息,以帮助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4.公众可以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和其他地震相关网站获取地震数据和信息。

总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但通过了解地震基础知识,采取预防措施,并在需要时采取适当的救援和复苏技巧,我们可以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地震知识总结篇3地震知识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发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震动和地面破裂。

*将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以及地震相关术语和数据。

地震地质资料总结

地震地质资料总结

地震资料解释总结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2. 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

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 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4. 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

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

精细追踪层位的时候还是变面积更好一些,解释断层的时候变密度可能看的更清楚。

“粗略看看彩图(变密度),仔细看看波形变面积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

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

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

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

CD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

桩号SP,单位为米或千米。

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

单位为秒。

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 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

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

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

地震防灾知识点总结

地震防灾知识点总结

地震防灾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原因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的地球表面上岩石断裂和位移所引起的。

地震的主要原因包括地壳板块的推移、挤压和变形、构造活动、断裂和火山活动等。

地震的发生是无法预测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发生规律来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二、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地震的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强度的一个指标,它是通过测定地震释放的能量来确定地震的大小。

地震的烈度则是指地震在地表上所造成的破坏程度。

一般来说,地震的烈度越高,对人们和建筑物的破坏就越严重。

了解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地震的危害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地震前的预兆地震发生前通常会出现一些预兆,例如地表的变形、地表和水井中水位的异常变化、地下水中溶解气体的释放等。

此外,一些动物也能感知到地震的发生,它们可能会出现异常的行为。

了解地震的预兆有助于我们更早地发现地震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地震的防灾知识1. 在地震发生时,要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所,例如坚固的建筑物、桌子底下、门框旁边或者开阔的空地。

避免在玻璃、瓷砖等易碎物品附近停留。

2. 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迅速采取避难措施。

不要跳楼逃生,而是尽量采取安全的逃生路线。

3. 如果你正在室外,要迅速远离建筑物、高楼和电线杆等可能垮塌或倒塌的地方,逃到开阔的空地上。

4. 在地震发生后,要迅速疏散到安全地方,避免经过或停留在破坏严重的建筑物附近。

5. 在地震发生后,要留意周围的安全情况,及时清理可能堵塞逃生通道的杂物,确保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6. 在地震发生后,要迅速切断电、气和水源,避免因为气体泄漏或电线短路而造成二次灾害。

7. 在地震发生后,要尽量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保持镇定,相互帮助,避免发生踩踏等事故。

以上就是一些地震防灾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

地震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地震防灾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

地震层序分析不整合面的分类:1〕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大类A 平行不整合:地质标志为冲刷面,底砾岩,古土壤层,赤铁矿,钙质结核等。

B 角度不整合: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或褶皱。

2〕按成因分类:1.动力作用不整合,因构造等动力活动是地层产状发生变化造成时间缺失的不整合。

包括:a .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地层弯曲遭受剥蚀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使抬升一侧的地层遭受剥蚀c.块断不整合:因差异升降而使断凸遭受剥蚀形成的不整合d.抬升不整合:因整体抬升而形成,一般为平行不整合e.岩浆侵入不整合:因岩浆岩后期侵入形成时间反转〔相当于逆断层〕,形成的不整合。

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因塑性岩层侵入造成界面间出现时间连续,形成的不整合。

2.外动力作用不整合:在没有构造变动的情况下,主要由于沉积、侵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造成地层中的时间缺失而形成的不整合。

包括:b.海底峡谷下切不整合c.淹没不整合:因海平面快速上升从而使碳酸盐台地停止发育而形成的不整合。

d.沉积过路:海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形成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在沉积基准面附近,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即形成沉积过路。

e.沉积间歇:沉积间歇是规模较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沉积连续。

无明显地层侵蚀造成沉积间歇的原因可以是水平面的高频相对变化界面。

围小到中等。

〔3〕按分布围分类1、区际不整合:多个相邻盆地同时发育2、区域不整合:在盆地大局部地区发育3、4、局部不整合:在盆地局部发育不整一界面〔5种〕:削截,视削截,顶超,上超,下超地震相地震相标志(1)地震反射结构: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2)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3)地震反射外形: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态。

4 .2.1 地震反射结构沉积结构是指沉积岩的根本组分——碎屑颗粒、杂基与胶结物的特征。

如粒度碎屑颗粒的形态和外表特征、杂基性质、胶结物类型与胶结方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地震记录中,每个地震到是按一个按一定时间采样间隔排列的时间序列数字滤波,每一个地震道都可以用一系列具有不同频率和不同振幅、相位的简谐曲线叠加而成。

应用一维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每个地震道德简谐成分;应用傅里叶反变换可以将简谐成分合成为原来的地震道的时间序列函数。

通常由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谱为一个复函数,称为复数谱。

它可以写成指数形式 式中 复数的模,称为振幅谱; 复数的幅角,称为相位谱。

离散情况下和这个差不多一维频谱的特征:1. 傅里叶变换的几个基本性质线性 翻转 共轭 时移 褶积 相关(功率谱) 2. 假频 尼奎斯特频率二维谱分析二维波场函数X(x,t)的二维傅里叶变换°X(,)ωκ 表明了二维波场函数X(x,t)的各个频率f 一波数 简谐成分的频一波谱。

由°X(,)ωκ这些频率f 一波数 的简谐成分叠加即可恢复原来的波场函数X(x,t)。

二维傅里叶变换X(w,k)称为二维函数X(x,t)的频一波谱。

其模量 为函数X(x,t)的振幅谱。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得平面简谐波成分有差异,有效波的平面简谐波成分与干扰波的平面简谐波成分不同的视速度传播,则可以用二维视速度滤波将他们分开,达到压制干扰,提高性噪比的目的。

二维频谱的特征:空间假频~~()()()()()i w i w X w X w e A w e ϕϕ==)(ωA ()ϕω1()()tan ()i r x w w x w ϕ-=()A w =tf ∆=21No k ok ~X(,)k ω在地震勘探中,用数字仪器记录地震波时,为了保持更多的波得特征,,通常利用宽频带进行记录,因此在宽频带范围内记录了各种反射波的同时,也记录了各种干扰波。

有效波和干扰波得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频谱、传播方向、能量……)。

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以突出有效波的方法就是数字滤波。

滤波器的响应特性:对滤波器能力的最普遍度量是其响应特性 滤波器的频率特性:其滤波器时间函数或滤波因子 的频谱 称为滤波器的频率特性, 滤波器的时间特性(单位脉冲响应):在时间域的表示方法中,令一个单位脉冲通过一个滤波器,然后观侧滤波器的输出,这个滤波器输出的自然过程曲线称为滤波器的时间特性。

也称滤波器的“脉冲响应” 频率响应函数应该就是时间和频率响应函数合起来应该就是就是响应特征滤波机理:输出信号的振幅谱等于输入信号的振幅谱与滤波器的振幅频率特性的乘积, 输出信号的相位谱等于输入信号的相位潜与滤波器相位特性之和。

(频率)时间域上就是褶积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它相当于把地震信息 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幅度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按时间顺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起始时间,不同的极性和不同的幅度(这个幅度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幅度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输出分。

频率域滤波的步骤(1)对已知地震记录道进行频谱分析。

(2)设计合适的滤波器 (3)进行滤波运算(4)对输出信号谱 进行傅里叶反变换褶积滤波的具体计算褶积滤波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对地震记录进行频谱分析,确定通频带中心频率 和带宽 。

(2)确定滤波因子长度N 。

)()()(~~~w H w X w X =)(t x ∧)(~w H )(t h )(~w H )()()(w w w H x xΦ+Φ=Φ∧)()()(~~w H w X w X •=∧)(~w X )(t x(3)求滤波因子。

(4)将式写成离散形式数字滤波的离散型造成伪门现象, 数字滤波的有限性造成吉布斯现象。

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 用时间采样间隔 离散采样后,得到。

如果,再按 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的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 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很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

为了避免“伪门”造成的影响,可以适当地采样间隔 使第一个“伪门”出现在干扰波的频谱范围之外。

吉卜斯现象有限长度的()h t 对应的'~()H f 不再是一个门式滤波,而是有波动的曲线(图1-31),曲线由间断点向远处波动衰减,在间断点波动最大,这种现象叫作非连续函数频率响应的吉卜斯现象。

实际计算中脉冲响应函数只能取有限长,截断后的脉冲响应所对应的频率响应函数不再是一个理想的“门”,而是接近于这个门得一条幅值有波动的光滑曲线。

镶边法解决。

⎰∞∞-∧+=τττd t x y t x )()()(τττ∆∆∆-∆=∆∑--=∧)()()(2121m h m tn x t n x N N m )(~w H )(t h t ∆)(t n h ∆t ∆类型:低、带、高通 低通: 高通~1,0,()w ww wH w ≥∆<∆={带通:低通和高通中间。

滤波器的分类:按滤波器的性质(即响应函数)划分 1) 无畸变滤波器。

振幅特性为常数,相位特性是线性的滤波器。

这种滤波器不改变输入信号的波形,频率响应为0()i t H a e ωω-=a 、t 均为常数00()()y t a x t t =-0()()i t Y a X e ωωω-=2) 相位畸变滤波器(纯相位滤波器,全啊通滤波器)只改变输入信号的相位谱,振幅形状不改变。

振幅特性常数|()|H a ω=,但相位特性不是线性。

3) 振幅畸变滤波器振幅特性不是常数,实际工作中希望滤波时不是信号产生相位畸变或相位移,为零相位滤波器。

滤波器的稳定性:当输入信号为有限,其输出信号也为有限,这种滤波器就是稳定的。

充要条件:|()|h t dt ∞-∞<∞⎰物理可实现性:满足因果律(输入之前不产生输出)的滤波器称为物理可实现的。

充要条件:()0h t ≡ 当t<0时对于z 变换为多项式的滤波器来说, 对于z 变换为有理分式的滤波器来说,当所有的根均不在单位圆(|z|=1)上时。

这个滤波器是稳定的, 当所有根都在圆外时,这个滤波器是物理可实现的。

反滤波作用反褶积的基本作用是压缩地震记录中的地震子波,同时,可以压制鸣震和多次波,因而反褶积可以明显提高地震的垂直分辨率。

反褶积处理是褶积处理的反过程,因而称为反褶积。

如果我们设计一个滤波器,其滤波因子'()w t 具有与滤波器()w t 有恰好相反的性质,即当输入为地震道记录()x t 约时,其输出为地层脉冲响应()e t 。

称这个反过程为反滤波或反褶积。

由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大地滤波器的滤波作用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 t ,通常叫作地震子波ww ∆≤,1{)(~=w H ww ∆>,0实际地震记录:除了所表示的一系列反射波()S t 而外,还存在着干扰波()n t ,因此,地震记录()x t 的一般模型可以写为0()()()()()()x t S t n t w r t n t τττ∞==+=-+∑最小平方反滤波两个假设条件: 1. 反射系数 为白噪声 2. 假设随机噪声干扰()n t 为白噪声子波未知情况下的假设条件: 1.反射系数 为随机的白噪序列 2.假设地震子波是最小相位(预测误差滤波也是这两个假设条件)预测反滤波预测滤波就是要设计一个预测因子()c t ,对输入()x t 已知的过去值(),(1),,(2),(1)x t m x t m x t x t --+--L和现在值()x t 进行滤波处理,获得未来某个时刻t a +时的预测值ˆ()()()()()mxt a c t x t c x t τττ=+=*=-∑用预测的方法,根据地震记录一次反射和干扰的信息预测出纯干扰部分,再由包括一次波和干扰的地震记录中减去纯干扰部分,得到消除干扰后的一次反射信号,以消除一次反射后面的海上鸣震等多次波干扰。

叠加的目的是压制干扰,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

动校正的目的是消除炮检距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动校正:将不同炮检距的反射时间校正到零炮检距反射时间的过程称为动校正220()()(0)(0)2NMO x t x t x t t V t ∆=-=≈动校正量随炮检距递增,随反射深度和速度递减动校正拉伸:数字动校正造成的波形拉伸称为动校正拉伸()r t ()r t 212211(T ττττττ'''=-=-∆--∆)()12()T ττ=+∆-∆由于浅层的动校正时差大于深层的动校正时差,所以 浅层大炮检距的拉伸最为严重。

校正后反射波的形状不同,发生畸变,畸变的一般规律是反射波得波形被拉长,周期加大,频谱向低频方向移动。

拉伸系数:0m NMOm f t T T f t β-∆∆∆===反射深度越浅,炮检距越大( 越大),动校正拉伸越严重,子波的主频向低频转移也随之严重。

静校正:静校正是校正以及消除由于地表高程和地下低、降速带变化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

野外一次静校正又称为基准面静校正,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

人为选定一个海拔高程作为基准面,利用野外实测得到的各点高程、低速带厚度、速度、或井口时间等资料,将所有的炮点和检波点都校正到此面上,用基岩速度代替低速带速度,从而去掉表层因素的影响。

定义为:用于补偿由于地表高程变化、风化层的厚度和速度变化对地震资料的影响。

其目的是获得在一个平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射波到达时间。

静校正的目的是获得在一个平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射波到达时间.静校正信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野外测量和观测的数据,包括地面高程数据、井口检波器记录时间、微测井和小折射数据等;称为基准面校止或野外静校正.二是根据初至波时间和地下反射信息求取静校正量,称为初至折射静校正和反射波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地震数据被校止到参考基准面上,消除了地表起伏和风化层横向变化的影响,后续地震处理工作就好像地震数据是在基准而上采集的。

有时我们不是将地震数据一次校正到参考基准面或最终基准面上,而是首先将地震数据校正到一个中间基准面上,这个基准面有时也称为浮动基准面或CMP 叠加基准面。

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动校正、叠加都在这个基准面上进行。

叠加之后,再将地震数据由浮动基准面校正到参考基准面或最终基准面上,在最终基准面上完成偏移处理。

静校正概念中“静”的含义T T '>T T T T Tβ'-∆==NMO t ∆是相对动校正中“动”的含义而言的,我们知道,地震道的动校正时差是反射时间的函数,而地震道的静校正时差与地震道的时间无关,无论是浅层反射,还是深层反射,整个地震道只有一个静校正量。

基准面静校正也称为野外静校正,顾名思义,就是将在地表采集的地震记录校正到基准面上,消除地表高程和风化层对地震记录旅行时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