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野外资料采集实验
地震资料采集实验
震源类型
• • •
•
•
• • •
用于地震勘探的震源基本上分为两大类: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 1.炸药震源 炸药是一种特殊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它能在外界的影响(如用电雷管起爆)下放出气体和 高热,形成高压气团而急剧膨胀,在很短的瞬间将压缩作用施用于周围物体,即所谓的 冲击波。在爆炸中心,物体将被粉碎和破坏,形成破坏带。在破坏带以外,物体只产生 弹性形变,形成岩石的震动带,此时冲击波变成弹性波。 在陆地地震勘探时,多数情况下在注满水的浅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无法钻井或钻井困 难的地区多采用坑中爆炸。在水面地震勘探时,采用水中爆炸。 井中爆炸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一种激发方式,它的主要优点有两条:一是减小面波的 强度,基本不产生声波;二是反射波能量强、频率高,可以减少药量。要确保这些优点 的实现,需要选择良好的激发条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爆炸介质的岩性,若在松软的干 燥沙层或淤泥中激发,地震波频率很低,且爆炸能量大部分被吸收;若在坚硬的岩石中 激发,地震波频率很高,但是随着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高频振动很快地被吸收。因 此,激发最好选在潮湿的可塑性岩层,如胶泥、粘土等。其次要考虑的是激发井深,通 常选择在潜水面以下2~3m。为了使能量集中向下传播及减小声波干扰,井中要注满水、 泥浆或用土填塞。 2.非炸药震源 非炸药震源有很多种,煤田地震勘探中主要使用可控震源、空气枪和电火花震源。 可控震源是一种机械震源,由安装在汽车上的振动器冲击地面产生频率可以控制的波列 作为地震震源。空气枪震源是将压缩空气在瞬间释放于水中,从而产生地震波。电火花 震源是利用高压电极在水中的放电效应,产生脉冲震动。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荟萃知识]
• 2. 相邻两道检波器间的距离—道间距x 一般为目的层深度的1/10。很深时不按 此比例。工程地震中,常采用5-10m的 道间距。
专业精制
16
3. 最大炮检距应选为目的层深度的7-10倍 以上;为连续追踪折射界面,一般按6-12 个检波点设置一个震源点来进行设计。
24
图 3.2-4 观测系统图示
b 单边激发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c 中间激发简单连续观测
系统;d 间隔激发 单次覆专盖业精连制续观测系统
25
2.单次覆盖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第一道间隔一段距
离远离激发点接收,以避开声波和面波干 扰,见3.2-4(d)
3. 延长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在测线上遇到障碍物时采用的观测系统, 见图3.2-5.
专业精制
39
第三节 地震波的激发
• 一、炸药震源
• 特性:1.激发的是脉冲波,频带宽, 能量强,高频成分丰富。地震脉冲波 的视周期与炸药量的关系是
T*
1
KQ3
(3.3.1)
专业精制
40
• 式中K是常数,炸药量大,激发产生 • 的视周期越大,频率越低。 • 见图3.3-1和图3.3-2所示。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应采用小药量激发, 一般为几十克到几百克;
专业精制
22
二、观测系统
• (一)反射波法观测系统 • 1. 单次覆盖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 图3.2-4(a)是双边激发单次覆盖观测
系统,上边是综合平面图,下边是时距 平面图; •
专业精制
23
• 3.2-4(b)是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向 前移动一个排列长度,称单边激发简单 连续观测系统;
第四章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2
试验工作
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因为它受野外的 地质条件、地下构造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进行实际 的试验来选取最适合本工区的野外采集技术,了解这一 地区的地持构造特点和干扰波的情况。试验工作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干扰波的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的类型和特性; 2.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低速带、潜水面、地质构造 特性等;(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范围内,其地 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它下面的地层地震波速度低得 多的地层。) 3.选择激发的最佳条件,浅层岩性、激发方式和炸药 量; 4.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观测系统、检 波器放置和仪器参数。
6m
9m
12m
15m
18m
21m
井深试验 (药量4kg) 40-80Hz分频记录
14
组合井试验工作
组合井对比试验
井 数 单井 9 / 4 3井 6 10 1*3 3井 9 10 1*3 3井 12 10 1*3 3井 15 10 1*3 3井 18 10 1*3 2井 15 10 2*2 4井 15 10 1*4 5井 15 10 1*5
4
2、干扰波的调查方法
主要是调查工区内的干扰波类型和特点。 观测干扰波的几种方法: 1.小排列-土坑炸药,短道距(3-5米),单个检波器;使务种规 则的干扰波被追踪出来。 2.直角排列-查明干扰方向,确定沿地表面传播的波。 3.方位观测-确定三维方向和振动方向,如识别面波中乐夫波和瑞 利波。 4.三分量观测-在井中用VSP(垂直地震剖面)。
26
3、卫星导航系统
27
第三节
1、观测系统概念
数据采集观测系统
在具体施工中,每条测线都分成若干观测段,逐段进行观测,每次 激发时所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称为地震排列。 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 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各界面的地震波,就要沿测 线要许多个激发点分别激发进行连续多次接收。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 方法。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方法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第一节 野外工作概述
3、地震队的组成:
队长及指导员——总体负责及协调关系 测量组——测量及标明桩号 放线班——布置排列 钻机班——打炮井 爆炸组——接受仪器组指挥激发地震波 仪器组——指挥现场作业并记录地震波 施工组——检查施工质量完成施工日志 后勤组——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及职工的餐宿 (发电组)——在野外施工时保证小队的用电
记录上以一定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 声波、面波、浅层折射波、多次波、侧面波、工业干扰
2、随机干扰:没有一定规律,也没有一定传播方 向,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形 成因素很多:自然条件、激发条件、人为条件。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一些常见的干扰波
瑞雷面波:
1、定义:与自由表面相联系的面波, 在地震勘探中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 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一些常见的干扰波
多次反射波
1、定义: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 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 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 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2、多次反射波产生的条件—良好的反射界 面(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基岩面、不整合面、 火成岩、地面、水面,石膏层、岩盐、石灰岩 等强反射层等。
2、频率选择功能,频率滤波
3、能量自动增益控制功能,动态范围: 地震波强弱的差别引起的振幅上的变 化范围,在地震勘探中该数值能达到 120分贝,即:最大振幅是最小振幅的 106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地震仪的基本功能
4、具备良好的分辨能力 仪器的固有振动—延续时间越短,分
辨率越高。 5、精确的计时装置 6、多道接收、数字记录、记录长度可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
序号成绩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生实验报告《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上机实验报告姓名:建明班级: 061154学号:指导老师:卞爱飞小组成员:建明,朴青峰完成日期: 2018年5月11日目录1.一维带通滤波……………………………………………………………………………………………… (1)2. 动校正与叠加 (10)3. 偏移算子点脉冲响应 (14)4. 叠后数据偏移 (17)5. 总结 (21)1.一维带通滤波实验1.1.实验目的利用一维频率域滤波方法分析实际地震资料中有效信号与干扰波的时空分布特征,掌握低通、带通、高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相关SU模块的调用方法,设计频率域滤波器进行有效信号与噪音的分离,对滤波前后地震剖面进行处理效果对比显示,分析一维滤波方法的优缺点。
1.2.基本原理本实验核心处理模块为sufilter常用的模块调用方法为:sufilter <filein.su >fileout.su [ f=x1,x2,x3,x4 amps=y1,y2,y3,y4 ] & 吧其中 sufilter 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 为输入的 SU 格式时间域多道地震信号文件名,fileout.su 为处理输出的 SU 格式时间域多道地震信号文件名,f 为频率控制点,amps 为对应频率控制点的振幅值,&表示后台运行,[]表示方括号的参数有默认值,可选填。
对于标准的频率域带通滤波器,4个控制频点及相应频点振幅谱即可确定一个带通滤波器的形态。
1.3.实验步骤(1)在当前控制台输入’cd $CWPROOT/demos/nmo’命令进入SU动校正与叠加演示目录,输入命令‘sh pre.sh学号’学号为个人实际学号。
(2)合成演示数据。
(3)原始数据显示。
(4)原始数据增益补偿。
(5)原始数频谱分析。
(6)对比不同频带信号特征。
(7)设计带通滤波器1.4.实验结果与分析1.4.1.原始数据原始数据的图像如图1-1所示,振幅只有在中间的上半部分比较明显,其他地方振幅基本为0,通过显示模块suximage后得到的图像如图1-2—图1-5所示,从图1-2可以看出在中间部分存在比较明显的扫帚状的面波噪声, perc的选择并不是越大越好,在perc=90时,数据显示最清晰,继续增大,数据显示效果降低。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院系: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2014年5月5日地震勘探野外实验报告一、基本任务1.1 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按指导书要求完成,以便通过此次实验,达到巩固和加深对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
具体要求如下:1、初步实践野外地震勘探各种技术工作;2、基本掌握野外数据采集方法技术和地震仪器装备的使用和操作;3、学习地震记录的分析与评价;4、学习地震资料几种常规处理方法;5、学习反射波地震勘探资料的构造解释。
1.2 实验内容实验主要内容为: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方法作业,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室内资料的解释成图,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野外数据采集①工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②测线布置依据和观测系统设计;③排列的布设;④仪器的学习及操作;⑤仪器参数和观测系统参数的试验及正确设置;⑥野外数据采集施工技术;2、室内数据处理;3、室内资料解释和成图二、数据采集仪器1、一台McSEIS-SX 48 XP地震仪(配件:一条电源线,一条大缆接受器,一个鼠标)(图一)2、两根5m大缆3、24个100Hz检波器4、一块12V蓄电池5、一条同步触发道6、激发装置:一把18磅铁锤,一个铁块7、测绳一根9、罗盘一个10、野外记录本图一地震仪图二部分实验仪器三、野外地震勘探数据采集3.1 测线的布置测线布置的原则:主测线的方向,应尽可能地垂直地层或构造走向,并与设有地质钻井以及其他物探测线的方向重合,以利于各种勘探资料的对比分析和相互补充验证,主测线之间还应布置联络测线,以控制勘探精度。
(图三)图三测线布设3.2 观测系统设计反射波勘探一般采用多次覆盖系统。
表示出共炮点线(含道号),共接收点线,共偏移距线,共CDP点线,并标出炮号、桩号、道号、道间距、覆盖次数和比例尺。
地震勘探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
观测系统图示
2. 如图(b)示。 O1激发,O1O2接收,用O1A表示,O1A在测线上投影O1A1对应 反射界面R1R2;
O2激发,O1O2接收,用O2A表示,相应反射界面为R2R3。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 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
反射法:多用综合平面图表示。形式简单,直观地表示了炮点和 排列之间的关系。
O2激发,O1O2接收,用斜线段O2A 表示,对R2R3进行了一次观测,叫 单次覆盖; O1激发,又在O2O3接收,用斜线 段AB表示,又对R2R3进行了一次 观测,叫二次覆盖。 同理,可对R2R3段进行更多次覆盖。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系统。 多次覆盖技术: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以提高地震 记录的信噪比。
(2)相干干扰
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
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 频率和视速度。
相干干扰产生:在 大型厂矿附近,机器有 规律地连续振动,江、 河波浪冲击岸坡等。如 图5.13所示。
(3)工业电干扰
在城市工作,当地
震测线通过输电线路时, 检波器电缆会感应50Hz 电压,形成工业电干扰。
图5.13 相干干扰波记录
三、干扰波调查 为了了解各种干扰波的分布特征,以便采取一系列压制干扰波
的方法技术,在野外地震数据采集之前,必须进行干扰波调查。 1.震源干扰波调查
图5.14 震源干扰波调查(a) 干扰波调查记录 (b) 解释结果
目的:确定反射波和干扰波的分布特征,确定有效的观测系统。
具体做法:以小道间距埋置检波器,在零偏移距处激发,随 后移动检波器排列或移动激发震源。每次移动距离应等于一个 排列长度,以保持干扰波同相轴的连续性。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2、面积普查
查清含油气的远景区域,寻找可能的储油气带,查明大 的局部构造。
• 布置测线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测线间距不
漏掉局部构造,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的一半,(测
线间距达几百米—几公里),有联络线。
3、面积详查
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围、形态、目的层厚 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等),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带, 为钻探准备井位。
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与排列和移动道数
• 在施工中,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移动的道数m为:
N S 2n
• 式中: N是排列中的接收道数:n是覆盖次数;S是一端 放炮时等于1,两端放炮时等于2。
• 例如,24道接收,三次覆盖一端放炮,放完一炮后,炮 点的排列向前移动4道检波点距。若十二次覆盖,则应 移动1道检波点距。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1、排列的概念
• 用来记录反射地震波的炮点与检波点(检波器) 组合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工区,此关系 是固定的。
2、排列的类型
• 纵排列 —单边放炮、中点放炮、双边放炮
• 非纵排列 —T型排列、L型排列
• 交叉排列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态,必须连续追踪各界面的地震波, 就要沿测线要许多个激发点分别激发进行连续多次接收。
单边放炮六次覆盖 观测系统示意图
• 观测系统示意图,用 综合平面法。
• 将标所在有同炮一点水平O1线、上O2。等 • 从各炮点向排列前进
方向作一条与炮点呈 45o的直线,将同一排 列上的24道分别投影 到这些45o斜线上,每 一根斜线表示一个排 列,获得一张原始记 录。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沿测线方向布设多条平行的检波器线。每次激发时, 这些检波器线同时接收,获得纵、横方向上的多次覆 盖信息。处理结果除可得到地震剖面外,还可精确地 测定反射层的横向倾角。
地震勘探野外采集
2015.7
本章内容
§2.1 野外工作概述 §2.2 野外观测系统 §2.3 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 2.1 野外工作概述
▪ § 2.1.1 陆地施工简况 ▪ § 2.1.2 海上施工简况
§2.1 野外工作概述
§ 2.1.1 陆地施工简况
▪ 一、试验工作:
➢ 干扰波调查(类型、特点) ➢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地表、低速带、界面的质量) ➢ 现则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岩性、药量、方式) ➢ 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观测系统、组合方式)
二、特殊干扰波:
➢ 重复冲击 ➢ 交混回响和鸣震 ➢ 侧面反射波 ➢ 底波
§ 2.1.2 海上施工简况
三、海上震源
➢ 电火花震源 ➢ 无气泡蒸气枪 ➢ 空气枪
§ 2.1.2 海上施工简况
§2.2 野外观测系统
▪ §2.2.1 地震测线的布置 ▪ §2.2.2 野外观测系统
§2.2.1 地震测线的布置
▪ §2.3.1 地震波的激发 ▪ §2.3.2 地震波的接收
§2.3.1 地震波的激发
▪ 地震勘探中的地震波是人工激发产生的,称之为人 工震源。
▪ 人工震源有两大类型,是炸药震源,二是非炸药震 源。
➢ 陆上震源类型包括:炸药与非炸(可控震源、 重锤、气动等); ➢ 海上震源类型包括:空气枪、电火花、无气 泡蒸汽枪等。
§ 2.1.1 陆地施工简况
§ 2.1.1 陆地施工简况
➢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 2.1.1 陆地施工简况
➢ 4、环境噪声调查
环境噪声基本情况调查 组合对环境噪声作用的调查 生产条件下的噪声调查
§ 2.1.1 陆地施工简况
▪ 五、干扰波的类型及特点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论文提要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入和技术发展,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项目越来越多,由于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激发及接收条件差、表层吸收、新生界强反射界面的屏蔽以及野外施工过程中人为干扰和工业干扰,原始记录存在各种强噪声干扰,有效反射波能量被强能量的各种干扰波湮没,记录信噪比很低。
但勘探目标要求越来越精细,对于构造复杂和埋深较大的低幅度构造要求精确解释。
解决复杂的地质任务需要高精度的地震数据。
所以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采集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本文主要介绍地震勘探野外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包括野外工作的方法、地震测线的布置、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低速带的测定等。
正文一、野外工作方法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
野外工作分为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
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
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
(一) 试验工作1.试验内容具体的试验内容根据地质任务、工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干扰波情况、地震地质条件以及以往的勘探程度来拟定。
2试验项目(1) 干扰波调查,包括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2)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如: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准层),速度剖面特点等等。
(3) 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等。
图1-1 野外小队施工(4) 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二) 生产工作生产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地震测量、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
(三) 干扰波调查的方法干扰波调查是试验工作的重要内容,野外工作中采取的许多技术、措施,主要是为了压制干扰波,加强有效波,提高地震记录的质量。
在干扰波严重的地区,应当进行关于干扰波调查的试验工作,其中用来记录干扰波的观测系统有小排列、直角排列、方位观测、用三分量检波器进行观测。
地震资料采集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采集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1. 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实地操作,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掌握地震资料采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地震勘探的整个流程。
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实习设备与材料1. 地震仪(包括地震检波器、放大器、记录器等)2. 野外记录表格3. 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手套、防滑鞋等)4. 地震勘探施工图纸5. 相关地质资料三、实习任务与要求1. 熟悉地震仪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掌握地震数据采集的参数设置。
2. 在指导下进行地震数据采集的现场操作,包括仪器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地震波等。
3. 参与地震勘探施工图纸的阅读和理解,掌握地震勘探的地质解释方法。
4. 及时整理和提交实习报告,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实习地点与时间1. 地点:某地震勘探施工现场2.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XXXX年XX月XX日五、实习内容与步骤1. 首日:熟悉地震仪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地震数据采集的参数设置。
在指导下进行地震数据采集的现场操作,包括仪器操作、记录数据等。
2. 第二日:学习地震勘探施工图纸的阅读和理解,掌握地震勘探的地质解释方法。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和异常现象。
3. 第三日:参与地震数据采集的现场操作,加强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加强与现场技术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实际施工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 第四日:整理和提交实习报告,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根据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实习收获与体会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习,深入了解了地震资料采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地震数据采集的现场操作技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2. 态度与习惯:培养了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实践与创新:通过实地操作和实践探索,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震数据野外采集技术附方法
地震的野外工作是最基础的工作,其任务是获得第一手资料。
地震勘探中的有效波和干扰波3.1§一、干扰波、有效波的定义(相对定义)对于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来讲,有效波就是一次反射波,其它不希望的信号均可看作干扰波。
根据这个相对的定义,干扰波是不可避免的。
如折射波、直达波、多次波。
干扰波就象田里的“杂草”,杂草不是有用的植物,不希望它生长也要到处生长,杂草对植物有坏的影响,所以要想办法,能消除的就消除,不能消除的就去压制它,这就必须先认识杂草,才能消除或压制之。
对于干扰波,我们就按这条路子,先讲特点,才能识别之。
进而想法消除或压制之。
二、产生干扰波的原因.地下地质因素造成的1例如:多次波,浅层折射波。
2.自然条件,环境造成的例如:风吹草动、工业干扰、人行。
3.激发接收条件造成的例如:声波,仪器噪音。
三、干扰波的类型和特征(一)规则干扰波规则干扰波的出现在时间上有规律性,有一定的主频,有一定的视速度。
主要有以下几种:1.面波(地滚波)沿地面传播,主要是雷利面波,振幅随深度的增加而呈指数衰减。
是柱面波。
波。
波和S在无限均匀介质中,只有P在有面限定的有限介质中,在面上有面波,地面上的面波是雷利面波。
特点:。
低频,几a.-30Hz 。
200-1000m/s b.低速,2000-4000 m/s 碎屑岩波速7000 m/s灰岩波速可高于V9V?0.S面能量强,衰减慢。
c.1?A为传播的距离。
,r面波的振幅r1?A。
反射波振幅r波形记录上同相轴为直线(因为沿地面传播,是直达波)。
d.)6.2-3有频散,记录上同相轴呈扫帚状散开。
(P75图e.各个频率成份传播的速度不同叫频散。
例如:前进中的队伍。
Note:地震中的面波主要是雷利面波,有人认为天然地震中地表的震动主要是雷利面波引起的,雷利面波的振动轨迹为椭圆,所以引起地表的翻滚,人站不住,建筑物倒塌。
压制方法:改善激发条件,使面波能量弱些(在潜水面以下激发)。
a.,不让面波成为初至。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第1节野外工作概况
第2节野外观测系统
第3节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
第4节低速带的测定与静校正
第5节地震组合法
第6节多次覆盖技术
主讲教师:刘洋
第3.1节1
第1节野外工作概况
一、陆地施工概况
二、海上施工概况
第3.1节2
第3.1节
第3.1节10
小排列
单炮记录
典型单炮记录面波的频谱第3.1节
节24
黄土塬区山区
第3.1节25
原始记录压制工频干扰后的记录
第3.126
典型单炮记录
第3.1节
空气枪
充气准备激发激发
空气枪阵列⏹气
米,允许范围内减小气枪间距
⏹每个气枪附近有水听器,检测压力和气枪性能
第3.1节
拖缆
d 水听器 a 塑料隔离段
第3.1节
克服方法:选择合适气枪沉放深度或无气泡蒸汽枪震源
第2节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置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第3.2节1。
地震野外采集
地震野外采集是地震勘探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试验工作:包括干扰波调查、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激发条件的选择、记录条件的选择等。
数据采集:根据采集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采集方法。
但无论如何,数据采集都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如果原始数据有严重缺陷,是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修补的,因此高质量的野外工作是地震勘探成功的基础。
数据处理:将野外观测所得到的地震原始资料加工处理,将地震数据变成地质语言。
地震资料解释:地质学家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分析解释,确定地下岩层结构,寻找地层信息,并进行描述和分析。
在野外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采集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采集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数据出现严重缺陷。
采集完成后,及时整理和保存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总之,地震野外采集是地震勘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可靠,为后续的地震资料解释和地质勘查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山地地震勘探野外资料数据采集技术研究
图 1朝 阳地 区老爷庙一 老厂 子逆 冲断层及 南窑一 老厂子倒转向斜地质剖 面图
在山地地震勘探 中 , 布线和选定 激发井位 的方法十分重要。 了保证激发能量 , 为 炮井下药 深度一般要达到潜水 面以下 , 并加大炮 井深度 。 目前山地所布地震测线都是垂直测线 ,由于测 网的不 断加密 , 地震 测线 允许的摆动距 离很小 , 为获得好 的原 始数据采集资料 , 仍要 遵循 以下 的测线布线原则 :. a按规程规 范转折过 障碍( 转 折角不大于 6)b穿山沟 、 。 I. 切缓坡 、 沿山脚 。
5结论
究 , 山地地震勘探提供服务 。 为
参 考 文 献
f 1 军华 , 】张 吕宁 , 田连玉等 . 资料 去噪 方 地震 法 、 术综合评 述f. 技 J 地球物理 学进展 ,0 52 1 20 . 0
() 4.
从理论上讲 , 激发 点位于强波阻抗介 如果 面上 , 出的地震子波振幅与频率都较低 , 激发 在 离强波阻抗介面远处 激发 ,由于虚反射 的影响 可使地震子波产生 叠加畸变 ,使地震子波的频 率降 低。只有激发点在强波 阻抗介 面下 1 的 / 4
系, 包括阻抗耦合 和几何耦合 。 阻抗耦合是指密 度 和爆速之积 与激发介质 的密度 和爆 速的乘积 之 比。当阻抗耦合度等 于 1 , 时 激发 的能量最
一
3 7—
科
强, 并且阻抗耦 合度越大激发效果越好 。 由此可 见, 若激发岩石的密度越大 , 且高密度高爆速的 炸药激发效果要好于 中密度 中爆速的炸药。几 何耦合指药柱 的直径与激发井径之 比,当药柱 的直径与激发井径相等时 , 爆炸效果最佳。 以 所 在 山区岩石裸 露 区勘 探通 常采用 高爆 速的炸
地震资料采集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采集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我于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震队进行了地震资料采集实习。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地震测线的设计、野外数据采集、资料整理和分析等多个环节,深入了解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过程。
二、实习内容1. 测线设计在实习的第一周,我参加了测线设计的学习。
通过对地震地质任务的分析,我们确定了测线的方向、间距和覆盖范围。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利用地震地质资料进行测线设计,以确保地震数据能够有效地揭示地下结构。
2. 野外数据采集在第二周,我参与了野外数据采集工作。
学习了如何使用地震仪、检波器等设备,并了解了地震波的产生和接收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我负责检波器的埋设和回收,以及地震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处理突发情况,确保数据采集的顺利进行。
3. 资料整理和分析在实习的第三周,我参与了资料整理和分析工作。
通过学习地震资料处理软件,我掌握了地震数据的基础处理方法,包括去噪、速度分析、震相识别等。
在数据分析阶段,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地震剖面图判断地下结构,并提出了相关的地震解释意见。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震资料采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掌握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测线设计,以确保地震数据能够有效地揭示地下结构。
此外,我还掌握了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习体会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地震工作的艰辛和重要性。
在野外数据采集过程中,我明白了地震工作者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
同时,我也认识到地震资料采集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勘探效果。
总之,这次实习让我收获颇丰,我对地震资料采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为地震勘探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层地震》实验实习指导书
《浅层地震》实验实习指导书《浅层地震》实验实习指导书⽬录第⼀章概论 (1)第⼆章野外⼯作⽅法概述 (2)⼀、现场踏勘 (2)⼆、试验⼯作 (2)三、完成⽣产任务 (3)第三章地震仪的认识与操作及野外班报格式 (4)⼀、准备⼯作 (4)⼆、采集软件认识并采集地震数据 (4)三、操作时注意事项 (6)四、野外班报格式 (6)第四章激发条件与震源的选择 (7)⼀、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 (7)⼆、震源 (7)三、震源排列长度与震源点间距的选择 (7)第五章接收条件的选择 (7)⼀、对接收条件的基本要求 (7)⼆、检波器性能的选择 (7)三、检波器的安置条件 (8)四、道⼀致性试验 (8)第六章折射波及⾯波法的野外⼯作⽅法 (9)⼀、观测系统及选择观测系统的意义 (9)⼆、浅层折射波法的激发与接收操作程序 (10)第七章反射波法的野外⼯作⽅法 (11)⼀、浅层反射波法的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11)⼆、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11)第⼋章地震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13)⼀、原始记录的检查 (13)⼆、绘制时距曲线或提取频散曲线 (13)三、速度测定 (13)四、地震折射波法资料的解释 (15)五、地震反射波法资料解释 (16)六、⾯波资料解释 (17)第九章实习报告的编写 (18)第⼀章概论浅层地震教学实验实习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浅层地震》课程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次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教学试验实习,⽬的是使同学加深队地震勘探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数字地震仪的使⽤和仪器⼯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折射波法、⾯波发、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法,并进⾏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作施⼯的过程以及组织管理⼯作。
在实习过程中要做到:1.认真严谨,积极思维,吃苦耐劳;2.听从指挥,服从分配,遵守纪律;3.爱护学校仪器,注意⼈⾝安全。
希望同学们在进⾏实习之前,认真阅读试验实习指导书,做到⼼中有数,以保证试验实习的顺利进⾏。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野外采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都对最终采集质量有着不同影响。
为了更好地执行海外地震采集任务,有必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球物理勘探知识和野外工作流程做一个系统的了解。
本文将针对野外地震采集工程,对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和野外采集工作流程做一个系统的介绍1野外采集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野外地震采集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是顺利执行野外地震勘探的基础,不管你处在什么岗位上,要想在野外大显身手,都必须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下面将从基本概念、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接收以及野外采集常用软件几个方面概要的介绍一下野外采集的一些基础知识。
1.1基本物探知识1.1.1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1.1.1.1 地震波(Seismic Wave)地震波是一种在介质中从一点到另一点传播的弹性扰动。
地震波有几种类型,包括:●两种体波:纵波和横波●面波:瑞利波(地滚波)、斯通莱波、勒夫波、管波1.1.1.2 炮点(Source Point)炮点是指激发地震波能量的位置,激发源可能是炸药、气枪、重锤、可控震源等。
如果采用震源组合,炮点通常指组合中心。
1.1.1.3 炮点距(Source Interval)炮点距指相邻炮点间的距离。
1.1.1.4 炮点线(Source Line)炮点线指炮点沿之布设的一条线,炮点通常等间距布设。
1.1.1.5 炮线距(Source Line Interval)在三维勘探中,相邻炮线间的距离称为炮线距,通常沿垂直于炮线的方向测量该距离。
1.1.1.6 接收点(Receiver Station)接收点指检波器的组合中心位置1.1.1.7 道间距(Receiver Interval)道间距也就是既接收点距,指相邻接收点间的距离。
1.1.1.8 接收线(Receiver Line)接收线指接收点沿之布设的一条线。
1.1.1.9 接收线距(Receiver Line Interval)在三维勘探中,相邻接收线间的距离称为接收线距,通常沿垂直于接收线的方向测量该距离。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的采集
面波
面波压制效果对比图
爆炸井深时面波减弱,井浅时面波增强。
A B
(3)多次反射 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会产生多次反射。 特点:与一般反射波相似,但视速度稍低,通过时差分析来识别。
(4)随机干扰
随机干扰频谱很宽,不能利用频率滤波压制。 随机干扰分为三类: 定义:指无一定规律、无一定频率及视速度、杂乱无章的振动。 第一类:地面微震和其它外界干扰。如风吹草动、人为因素 引起的无规则振动,特点是频带宽(1~200Hz); 第二类:仪器在接收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第三类:震源激发后产生的不规则干扰。 随机干扰表面上不规则,实际遵循统计规律。
(1)、声波
产生条件:井浅、坑中,空中用炸药或使重锤撞击地面。
特点: 1)速度稳定(340m/s),在地震记录上形成尖锐的强的初至
波;
2)频率高、延续时间长,呈窄带状出现,时距曲线为直线;
压制方法: 改善爆炸条件,处理时通过滤波等;井中注水,埋井,大 偏移距
压制方法:改善激发条件、井中注水,埋井等
打钻埋炸药
山地钻在工作
沙漠地震勘探
山地地震勘探
仪器操作员在工作
海上地震勘探
第二节 有效波和干扰波
1、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定义
有效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解决地质任务的波。
干扰波:对有效波起干扰和破坏作用的波。 有效波和干扰波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可 相互转化。
2、干扰波的种类:
1)规则干扰:具有一定的频谱和视速度,能 再地震剖面上以一定的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 。直达波、面波、折射波等。
(5)相干干扰 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
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 频率和视速度。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它通过对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进行研究,从而确定油气的分布情况。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是地震勘探的基础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地下岩石的地震响应信息。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地震资料野外采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学习了地震资料野外采集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地震仪器的使用方法、地震测线的布置、观测系统的设置等。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野外采集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 实习过程(1)测量工作测量工作是地震资料野外采集的基础,其任务是确定测线及爆炸点和接收点的位置。
我们学会了使用全站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掌握了测线测量、爆炸点测量和接收点测量的方法。
(2)钻井工作钻井工作的任务是准备好可下入炸药的浅井。
我们学会了使用钻机进行钻井,掌握了井深、井径的测量方法。
(3)埋药工作埋药工作的任务是将炸药放入井中,以在爆炸后产生地震波。
我们学会了炸药的选用、装药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4)埋检波器工作埋检波器工作的任务是将检波器埋入地下,以接收地震波。
我们学会了检波器的选用、安装方法和调试技巧。
(5)布置电缆线工作布置电缆线工作的任务是将检波器与记录仪器连接。
我们学会了电缆线的连接、架设和维护方法。
(6)爆炸工作爆炸工作的任务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爆炸,产生地震波。
我们学会了爆炸器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7)数据记录工作数据记录工作的任务是将检波器接收到的地震波信号记录下来。
我们学会了地震记录仪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地震资料野外采集的全过程有了深入了解,从测量、钻井、埋药、埋检波器、布置电缆线、爆炸到数据记录,每一个环节都是地震勘探工作的重要部分。
野外采集工作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更需要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地震野外资料采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地震资料采集的工作过程
2、了解地震野外观测测线布置的原则
3、了解地震波的激发方式和地震波的类型
4、了解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的类型和选择
5、观察所采集的共炮点记录的特点
6、编写地震资料采集实验报告
二、实验内容
1、完成测线和观测系统的布置
2、完成检波器的埋置和仪器大线的连接
3、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共炮点记录的采集
4、观察所采集的共炮点记录上各种波及特点
三、地震资料野外采集简介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是地震勘探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是一个基础性工作,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高速度、高质量地采集各种地震资料的原始数据,为下一步的资料处理和解释做准备。
因此,这些数据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地震勘探的精度和效果。
野外工作的次序一般是这样,先踏勘工作区,布置测线,再进行试验工作,选择最佳合适的激发和接收条件,然后就进行大规模的正常生产,完成一定的生产勘探任务。
1、地震勘探的测线布原则
地震测线是指沿着地面或海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沿测线观测到的数据经数据处理以后的成果就是地震剖面(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它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依据。
因此,测线的布置与了解地下地质结构的关系很大。
一般对测线布置的基本原则是:
(1)测线应尽量为直线
(2)主测线应垂直构造走向
(3)测线应尽量通过已有的井位,做好连井连片测线,以利于地层的对比
和全区连片成图
(4)测线间距随踏勘程度(阶段)的不同,应由疏到密。
2、地震波的激发
激发是产生地震波的震源条件,在地震勘探中把震源条件叫做激发条件,它是指选择合适的震源类型和激发方式。
A、地震勘探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
(1)激发的地震波要有一定的能量,以保证获得勘探目的层的反射。
(2)要使激发的地震波频带较宽,使激发的波尽可能接近于8脉冲,以提高分辨率。
(3)要使激发的地震有效波能量较强,干扰波较弱,有较高的信噪比。
(4)在重复激发时,要有良好的重复性。
B、地震波激发的震源类型
地震勘探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我们称这种激发为人工震源。
人工震源一般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炸药震源激发,另一类是非炸药震源。
本次实验课采用的是非炸药震源激发中的大锤敲击震源激发。
3、地震资料野外采集观测系统
为了查明地下地质和构造情况,地震勘探工作必须在地面上布置许多观测线(简称测线) ,并沿测线连续的进行单次或多次重复观测。
因此,在测线上就要布置许多炮点和接收点,在炮点上激发地震波,在接收点上接收反射波。
要连续追踪反射波,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位置关系,就称为地震观测系统,简称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一般可用图示法来表示,分为时距平面图和综合平面图两种表示形式。
现在实际工作中多以综合平面图用的多,所以本次试验课主要介绍综合平面图观测系统的图示。
A、观测系统的术语
(1) 检波道数(N) :记录由同一个震源激发的振动时,同一个排列上检波器的个数。
一般用N表示,每次放炮一般有24道、48、96或更多道检波器同时接收。
本次试验课采用的地震仪为48道的地震仪。
(2) 道间距(∆X) :检波器与检波器之间的距离,一般用∆X表示,本次试验课采用的道间距1-2m。
(3)排列长度(L) :它是检波器安置在地表的长度。
排列长度L= (N-1) ∙∆X
(4)偏移距(X1) :第一个检波器到炮点的距离,当炮点又为第一个检波点时,偏移距X1=0,一般偏移距的长度为道间距∆X的整数倍。
(5)最大炮检距(X max) :它是指炮点到最远检波器的距离,一般:
X max=(L+X1)=(N-1) ∆X+X1
(6)放炮形式:一般分为端点放炮和中点放炮两种
B、观测系统的图示法
综合平面图的具体做法是:先把分布在测线上的炮点和接收点按一定比例标在一条直线上然后从炮点向两侧引出与测线成45°斜线组成坐标网,当在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反射波时,则可将该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45°斜线上,用此投影段表示接收地段,用粗线标出(或用颜色表示),这种图就称为综合平面图。
上图为简单连续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下图为间隔连续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
综合平面图的优点是:绘制方法简单,表示激发点和接收段的相对位置关系明确。
4、本次实验课观测系统参数的选取
本次实验课采用单次覆盖观测系统进行共炮点记录的采集。
观测系统参数:端点放炮,24道检波器接收,道间距1m,偏移距1m。
震源采用锤击震源,因此能量较小,勘探深度较浅,使用浅层地震仪进行地震记录的接收。
检波器采用40hz检波器。
四、野外注意事项
地震勘探作业的特点是远离基地,在野外流动作业,人和设备、材料的搬迁都离不开汽车。
车辆运输安全始终是地震队安全生产的一个薄弱环节,容易发生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地震队每年在交通运输方面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车
辆损坏事故,占所有事故的80%以上。
雷管、炸药是地震勘探作业中的必用品,它的安全存储、运输、使用潜在危险因素多,事故后果严重,是地震队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地震勘探作业中操作钻机打井,钻机中的动力连接件如果连接不牢靠,可能发生脱落,易发生机械事故,在起钻机井架时如操作不慎,易碰高压线发生触电。
地震队每到一处就得进行营地建设,营地建设包括营房摆放、临时加油站、临时停车场建设等,这些设施必须布局合理,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和防范措施,否则容易引发事故。
各工种在作业中的一般注意事项
地震作业是野外施工作业,受外部环境、气候条件影响,受农作物生长季节的限制,危险性较大,易发生事故。
钻机起升、下放时,前后及井架和平台上不准站人,非操作人员退出5来以外:钻机运转期间严禁离人,不得保养运转部分;爆炸人员除认真执行自己的任务外,不得乱岗操作:要加强对临时工、民工的管理,不得乱跑,乱动仪器或工具:放线人员在作业中要阻止闲杂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工作间歇不能躺在车下或庄稼地里、草丛中或其他地方,以防被汽车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