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2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 变面积显示 变密度显示 波形+变面积显示 波形+变密度显示
2020/5/7
27
2 地震剖面
20波20形/5显/7 示
变面积显示
变2变8密密度度显显示示
1 地震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2020/5/7
波形+变面积显示
29
2 地震剖面
2020/5/7
因而,它们的叠加结果——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子波组, 其波组特征(相位个数,哪个相位最强等),也一定具 有某些相对稳定的性质。
这就是地震记录面貌形成的过程。
2020/5/7
15
1 地震记录的形成
地震道f(t)是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f (t) s(t) n(t)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纵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2020/5沿/7任意方向切出的垂直剖面
52
2020年5月7日10时
53
27分
2020年5月7日10时
干扰波由非激发干扰n0(t),噪音背景n1(t)及规则干扰 N(t)叠加而成,即:
n(t) n0 (t) n1(t) N (t)
规则干扰分两类:
一类与地质结构有关,称第一类规则干扰N1(t),包括多次波, 反射-折射波,转换波,断面波,绕射波,伴随波,折射波,瑞雷
波,勒夫波,斯通利波等,这类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有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
是一组相邻反射波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2020/5/7
25
2 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06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地 质构造、低信噪比、多解性等。
对策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高分辨率成像、多分 量地震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提高资料解 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
发展方向
未来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 叉融合,加强地球物理、地质学、计算机科 学等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地震勘探资料解 释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数据整理是预处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检查数据完整性,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并对 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格式转换则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详细描述
在进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这一步骤包括 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对缺失值和异常值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特性,将数据分类并排序,以便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领域,为地 质学家和工程师提供重要的地质资料,帮助确定地下资源的 分布和储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意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将地震波测量数据转化为地质信 息的关键环节,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核心。
解释结果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 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矿产资源开发、油气田勘探、
通过对比不同地震记录的层位信息,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
详细描述
层位对比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差信息,对不同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 对比,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为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各种属性,如振幅、频率、相位等,推断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征。
更好地进行后续分析。同时,为了便于处理和分析,需要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

地震勘探4-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4-处理与解释
把炮检距不同 的各道上来自同一界面、同一点的反射波到达时 间,经动校正后,校正为共中心点的回声时间, 以保证叠加时实现同相位叠加。

深浅层反射波的动校正量不同,因为深层反射波 的时距曲线比浅层的缓。
动、静校正对一个CDP道集的影响
反 射 资 料 处 理 系 统 一 般 流 程 图
第四节 地震资料的处理
为什么要进行地震资料处理
野外地震资料中包含着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但这 些信息是叠加在干扰背景上且被一些外界因素所扭曲,信息之 间往往是互相交织的,不宜直接用于地质解释。因此,需要对 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室内处理。
地震资料处理
野外地震记录
处理后地震记录
一、折射波的资料处理
偏移:常规的水平叠加 处理是以水平层状介质 为基础的。当反射界面 产状变化较大时,按水 平界面原理得出的CDP 道集就不是真正的共反 射点道集,致使水平叠 加剖面中的反射界面形 态失真。偏移处理就是 要把这种失真的反射界 面归位到其真实的位置。
偏移处理效果示意图
倾斜界面 的偏移失真
偏移前
偏移后
CDP剖面或自激自收记录
野外地震记录
反 射 资 料 处 理 系 统 一 般 流 程 图
静校正:当地形起伏较大 各接收点和激发点 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或者 表层介质速度变化较大时 都将引起地震波走 时的“超前”或“滞后” 严重地影响地震资料的 处理和解释的准确性。 因此,必须对地形起伏 和表层速度变化引起的 时差进行校正。
静校正前后示意图
反 射 资 料 处 理 系 统 一 般 流 程 图
将整个剖面的地震记录 依次逐个输入计算机, 并将数据的格式和顺序 转换成和处理系统所要 求的格式相一致,才能 进行其它各项处理。在 输入地震记录以后,还 应在微机屏幕上将其图 形显示出来,以检查记 录质量,并给处理方法 提供依据。

地震资料的处理

地震资料的处理

地震资料的一般处理过程分三个阶段:预处理、参数提取和分析、资料处理。

处理的最终结果是得到供解释用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或叠加偏移时间剖面。

1.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一U,以满足计算机及操作系统中各处理方法的要求。

一、数据解编野外磁带记录数据是按时序排列的,即依次记一F每道的第一个采样值,各道记完后,再依次记下各道的第二个采样值,依此类推。

在数据处理中,时序排列的形式很不方便,必须转换为道序排列,即第一道的所有数据都排在第二道之前,使同一道数据都排放在一起,这种预处理称为数据解编或重排。

二、编辑在浅层地震数据采集中,由于施工现场复杂,外界干扰大,难免出现一些不正常道和共炮点记录,这些记录信噪比低,如果参与叠加处理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

在止式处理之前,需要对这些不正常的记录进行编辑处理,例如对信噪比很低的不正常道进行充零处理,发现极性反转的工作道对它们进行改正等。

另外,还要显示有代表性的记录并观察初至同相轴,以便进行初至切除。

切除是为了消除包括噪声的记录开始部分所存在的高振幅,这样做对避免以后处理时出现的叠加噪声有好处。

切除的方法就是用零乘需要切除的记录段。

三、抽道集抽道集也叫共深度点选排,是把具有相同共反射点的记录道排成一组,按共深度点号次序排在一起。

抽道集处理后,磁带上记录的次序是以共深度点号为次序的记录,以后所有的处理都将方便地以共深度点格式进行。

四、真振幅恢复处理在野外数据采集过程中,为了使来自不同深度信号的能量能够以一定的水平记录在磁带上,数字地震仪采用了增益控制,对浅层信号放大倍数低,深层信号放大倍数高。

对经过增益控制的地震记录恢复到地面检波器接收到的振幅值的处理称为增益恢复。

数字仪对信号进行增益控制时的增益指数己记录在记录格式的阶码上,因此增益恢复的公式为:A=AO/2”其中A。

为记录到的采样值,A为地面检波器接收到的增益控制前的振幅值,n为阶码(即增益指数)。

2参数提取与分析参数提取与分析的目的是为寻找在常规处理或其他处理中常用的最佳处理参数,以及有用的地震信息,如频谱分析、速度分析、相关分析等。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研究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研究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研究引言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它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通过采集和分析地震数据,可以获取地下构造信息,进而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及性质。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中的核心环节,涉及到信号处理、成像和解释等方面的技术。

本文将针对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几个重要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震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采集地震数据的采集是地震勘探的第一步,通过在地表布设地震仪器进行震源激发和地震波接收,记录地震数据。

在石油勘探中常采用地震通道布设、合理分布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地震信息。

2. 数据预处理由于地震数据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为了提取出有效的信号,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

主要包括零偏校正、去噪、频率特征提取等步骤。

其中,零偏校正可以消除地震记录中的直流成分,去噪可以滤除噪声信号,频率特征提取可以分析地震信号的频率边界。

3. 数据成像地震数据成像是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在计算机上生成地震剖面图像。

常用的成像方法有叠前偏移、叠后偏移等。

其中,叠前偏移适用于波速变化较大的地震剖面,可以产生较高分辨率的图像;叠后偏移适用于波速变化较小的剖面,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二、地震数据解释方法1. 层析成像层析成像是一种将地震数据转换为地下速度模型的方法。

它通过反演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信息,重建地下速度模型,从而获取地下构造细节。

层析成像方法包括射线追踪、势场重构等。

其中,射线追踪方法以地震波射线路径为基础,通过反演射线的旅行时间和速度来获得地下速度模型。

势场重构方法则是利用物理势场来描述地震波传播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反演势场的数值信息得到地下速度模型。

2. 反演方法地震数据的反演是指通过地震数据推断地下介质参数的方法。

反演方法主要有全波形反演、倾斜叠加反演等。

其中,全波形反演是将地震数据中的全部波形信息都纳入反演过程,可获得较高分辨率的地下速度模型。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手段。

通过计算和分析地震波传播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的地质结构、地层性质以及地下水资源等信息。

本文将从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数据解释三个方面来探讨地震勘探数据的解释方法。

一、数据获取地震勘探的数据获取主要依赖地震仪器和设备。

勘探采集团队会在勘探区域布设地震接收器(也称为地震检波器)和地震发生器。

地震发生器会引发地震波的产生,而地震接收器会记录下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

这些数据会被保存并传输给数据处理人员进行后续分析。

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阶段,需要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和修正。

首先,将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和野点,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后,对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消除低频和高频噪声的干扰,并突出地震信号的特征。

此外,还需要进行时间与深度转换,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化为空间域,使得地下地质结构更加清晰可见。

三、数据解释数据解释是地震勘探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已经处理好的地震数据进行解释,可以获得地下地质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在数据解释中,首先需要对地震剖面进行解读和分析,包括识别断层、结构特征以及岩性变化等。

其次,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分析等方法,可以确定地下不同层位的速度分布和界面位置。

最后,结合地震学理论和地质知识,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综合研究,以最终得出地下地质模型和地层分布。

在数据解释的过程中,经验与技术的结合非常重要。

勘探人员需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对地质学的深入了解,结合地震数据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同时,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模型拟合和调整,以减少解释误差和提高解释的准确性。

总结起来,地震勘探数据的解释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准确解释地震数据可以提供有关地下地质结构和性质的重要信息,为后续的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解释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勘探数据本身的限制以及解释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解释结果的准确性,在数据处理和解释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不同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得出更加可靠和准确的地下地质模型。

地震勘探中的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

地震勘探中的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

地震勘探中的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第一章:地震勘探概述地震勘探是通过声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和反射规律,对地下结构和岩石性质进行探测的一种方法。

地震勘探包括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过程,其中数据处理和解释是地震勘探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二章:数据处理常用方法2.1 数据去噪地震数据中含有各种噪声,如外界自然环境的噪声、仪器噪声、地下某些岩石体的噪声等,这些噪声会干扰地震信号的抑制和地下结构的解释。

因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数据去噪处理。

数据去噪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基于小波分析的去噪,基于倾斜栈的去噪,基于自适应滤波的去噪等方法。

2.2 数据叠加和校正叠加是地震数据中一种重要的处理方法,将相对位置相同、能量相似的地震记录加权叠加,可以增加地震信号的强度,减小噪声的影响。

数据叠加常用的方法有平均叠加、最大值叠加和根据波形相似度信息的权重叠加等。

在数据叠加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时差校正、增益校正和相位旋转等处理,使得数据更加准确。

2.3 见招拆招模型构建见招拆招(CMP)是地震勘探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处理方法。

该方法将地震数据中的各个道按照共中心点(所谓中心点是指某个岩层或某个异质性)进行排序,然后构建CMP剖面,可以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更好地揭示地下结构。

CMP模型构建的方法包括共中心点叠加和共中心点校正等。

第三章:数据解释常用方法3.1 走时分析走时是指从地震炮点到地震接收器需要的时间,可以反映地下界面的深度和形态。

走时分析是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叠加后的地震记录进行时间-距离图的建立、二次微分、谐波检测等操作,可以识别出各个地下界面的位置和波动规律。

3.2 反演分析反演分析是地震解释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其本质是根据地震资料的反射系数、走时等信息反演地下介质的物理参数,如波速、岩性参数、密度等。

反演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全波形反演、走时反演、岩性反演等。

3.3 增量分析增量分析是地震解释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其主要通过比较年代相近的地震资料,分析地震反射界面、地层三维形态等变化情况,预测地下构造变迁规律和趋势,并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钻井和采油等工作。

石油勘探中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使用方法与数据解释

石油勘探中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使用方法与数据解释

石油勘探中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使用方法与数据解释引言:石油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而石油勘探的关键在于寻找存在于地下的石油资源。

地震数据处理是石油勘探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和解释地震数据,可以帮助勘探人员确定潜在的石油储层。

本文将重点讨论石油勘探中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使用方法以及数据解释。

一、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使用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特性来获取地下物质信息的方法。

对于石油勘探,常常采用地震勘探方法来确定潜在的石油储层位置和属性。

在地震勘探中,地震数据的处理是十分关键的。

1. 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地震勘探通常使用地震仪器在地表或深井中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的数据包括地震波的振幅、振幅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反射等信息。

在数据采集后,首先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去除背景噪声,剔除不良数据等。

这一步骤将为后续的数据处理提供更准确的基础。

2. 数据的纠偏与匹配:数据的纠偏和匹配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重要环节。

由于地面设备布置和地质等因素的限制,采集到的数据可能存在偏移、旋转和不匹配等问题。

通过进行数据纠偏和匹配,可以确保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提高后续解释的准确性。

3. 滤波与叠前处理:滤波是地震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用于去除地震数据中的噪声和非信号成分,提取出有效的地震信号。

滤波方法包括低通、高通和带通滤波等。

叠前处理是指在地震数据处理前进行的预处理步骤,通过校正地震数据的速度偏差和波峰波谷的不一致,使得地震数据更具解释性和准确性。

4. 叠后处理与成像:叠后处理和成像是将经过滤波和叠前处理的地震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解释的步骤。

在叠后处理中,可以利用多次迭代找到最佳的速度模型,进而进行更准确的成像。

成像过程中,可以通过地震剖面和横向切片来展示地下构造和石油储层的分布情况。

二、地震数据的解释与应用地震数据的解释是利用地震数据来判断地下地质构造及特性的过程。

在石油勘探中,地震数据的解释对于确定潜在的石油储层十分重要。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波的速度和时深转换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波的速度和时深转换

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
速度谱资料的解释和应用
2.叠加速度谱在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① 认识异常多次波(低速极值点)、绕射波、断面波(高速 极值点)。

叠加速度谱上,深层速度过低的能量团,可能是由浅层多次波 引起的,根据这一现象可识别多次波(如图)。

绕射波、断面波在叠加速度谱是表现为高速异常。
② 由叠加速度求平均速度、层速度。
1.叠加速度谱的解释(如下图)
根据速度谱确定一条合理的叠加速度曲线,即为对速度谱的解释。常用的 方法有: ①选择质量好的速度谱进行解释,即要求谱的能量强弱变化分明,并与 反射波的强弱变化相对应,强反射团峰值突出,信噪比高; ② 能量团的分布符合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递增的规律,可靠的能量团应 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相对应; ③ 叠加速度应穿过多数的能量团或速度极值点; ④判断速度谱能量团或极值的性质,剔出各种异常波引起的高低速极值点; ⑤ 时间剖面和切面的检查。
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
经时深转换得到的深度剖面,只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才能由深度 剖面确定地质层位和产状。 当测线不是沿界面倾向布置时,所得到的界面位置、倾角需进行 校正,才能反映真实的位置。 1.真深度,视铅垂深度,法线深度,真倾角,视倾角

① 真深度,0点垂直地面的深度H(钻井深度),测线垂直走向时 ,H在射线平面内,否则不在。 ② 视深度,当测线与走向斜交时,射线平面内,垂直测线H* 。 ③ 法线深度,射线平面内,垂直倾斜界面h(如图)
各种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各种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各种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震波的速度和时深转换

几种速度的概念 各种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速度谱资料的解释和应用 时深转换和深度剖面的绘制 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有紧密的联系 , 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二、 构造解释的一般流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
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 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 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语言变成地质语言。得 到的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 造特征,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运用地震波理 论进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将时 间剖面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地震语言--时间剖面
地质语言---地质剖面图
地质语言---地质构,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 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连续性
四、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1)连续追踪标准层或强波的同相轴
什么是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T06
T1 T1' T2
(1)反射标志层能反映 盆地内构造 —— 地层 格架 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 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 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 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 作为标准层,以便全盆地 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 的统一解释。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

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

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地质勘探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观测和分析地下的地震数据,了解地下地质结构,并找到潜在的矿产资源。

在地质勘探工程中,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能够提供关于地下结构和地质特征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探工程中常用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

一、地震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获取和预处理地震数据获取是地质勘探工程中第一步的关键环节,它主要通过地震仪器来进行。

地震数据的质量对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在数据获取过程中,需要确保地震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预处理是处理原始地震观测数据的步骤。

它包括去噪、滤波、校正等操作,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数据去噪可以通过使用数字滤波器和降噪算法进行。

滤波操作可以帮助减少非地壳噪声的干扰,使地震信号更加清晰。

而数据校正则可以通过校正仪器的响应和系统时滞等因素来进行。

2. 叠前与叠后处理叠前处理是指将原始地震记录进行校正、继续叠合和处理的过程,以便得到用于地震解释的适当形式。

它主要应用于反射地震数据的处理。

叠前处理包括校正、剖面静校正、波形变换和剖面射线等处理步骤。

通过叠前处理,可以移除或减弱地震数据中的噪声和干扰,提高图像质量和地质参数的分辨率。

叠后处理是指对叠前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解释。

它主要应用于解释地震剖面、地震速度分析、地震反演和模型构建等方面。

叠后处理包括头波去除、时间和深度转换、速度分析和变形分析等操作。

通过叠后处理,可以提取地层界面的有效信息,研究地下地质构造,预测油气和矿产资源等。

二、地震数据解释方法1. 时距图解释法时距图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能够直接展示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和反射情况。

通过时距图,可以分析地下地层的分布、厚度和速度等信息。

时距图解释法主要包括反射能量的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两种方法。

定性解释主要通过观察时距图中反射波的形态、振幅和连续性等特征,来判断地层的性质和特征。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 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 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 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 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 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 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 相似,包括:主周期、相位数、振 幅包络形状等,如左图。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一、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识别标志):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二、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1.选择对比层位
选择与地质构造有关、规律性较强的反射波进行对比:
①选基干剖面;基干剖面包括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构成了基干
剖面网,其要求:全区剖面中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层次齐全、 可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区内分布均匀、可控制 全区;此外,最好是过井剖面; ② 选择对比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特征明显的反射 波作为主要对比层位。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的形状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地震勘探-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
第一节 地震资料处理概述 第二节 预处理 第三节 水平叠加 第四节 反褶积 第五节 偏移
第一节 地震资料处理概述
地震资料采集
地震资料处理
地震资料解释
连接野外采集和资料 解释的关键环节。
1、什么是地震资料处理
所谓地震资料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 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 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直观的、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 地质信息。
在地震记录上,反射波的到达时间中除自激自
收时间外,还包含了由炮检距不同引起的正常时差和
表层不均匀性(还有倾角时差)引起的时差,为了使
反射波到达时间尽可能直观、精确地反映地下构造形
态,必须将这些时差从观测时间中去掉,只留下自激
自收时间,这个过程称为反射时间的校正。
静校正
动校正
静校正处理
• 一.静校正的概述
动校正
当地面水平,反射界面为平面, 界面内介质均匀的情况下,反射 时距曲线为一条双曲线,图示。 它不能直接反映地下界面的起伏 情况只有在激发点处接收的t0时间, 才能直观地反映界面的真深度。
动校正前后反射时距曲线
其它各点接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除了与界面真深度有关外,还包
(2)常规处理:对地震数据作基本处理运算,包 括反褶积、叠加和偏移三大技术 ;
(3)特殊处理(目标处理):针对不同目的采用 的特殊处理手段。
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对地震数据的作用:
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
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
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叠加:沿偏移距坐标轴
作用,把非零偏移距的数
据体压缩成一个零偏移距
第二节 预处理
预处理概念: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监测地下的地震波传播情况,可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并加以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是指对地震勘探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揭示地下地质结构、油气资源潜力、地震活动等信息。

一、地震勘探数据概述地震勘探数据是通过在地表或井口发射人工地震波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以获取地下结构和特征的一种手段。

地震勘探数据通常包括地震道集、剖面图、地震剖面和速度模型等。

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是将原始地震数据进行去噪、时距转换、成像等一系列处理步骤的过程。

首先,需要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时域和频域滤波,以去除来自仪器、环境和地下杂乱的噪声信号。

然后,对地震道集进行叠加处理,以增强地震信号的强度和有效地震反射的分辨率。

最后,通过速度模型的建立和匹配,对地震道集进行成像和解释,得出地下地质结构和特征。

三、地震勘探数据解释方法1.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剖面解释是指通过对地震道集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资源潜力的方法。

地震剖面解释需要结合速度模型、反射系数和地震波传播规律等因素,进行地层定位、反射解释和结构分析等工作。

2.地震偏移解释地震偏移解释是一种高级处理技术,通过对地震道集进行时距转换和折射成像,可以提高地层的分辨率和垂向分辨能力。

地震偏移解释在确定细节构造、油气藏位置和密度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3.速度建模和反演速度建模和反演是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通过使用地震数据和地层解释结果,建立准确的速度模型,并进行速度反演,可以提高地震数据解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应用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在油气勘探开发、地质灾害评估、地下水资源调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可以帮助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大小和分布;在地质灾害评估中,可以预测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滑坡等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可以判断地下水层的厚度、埋深和含水层的连通性。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地震勘探是石油工业中一项重要的探测技术,通过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可以获取地下地层的信息,为石油勘探提供宝贵的参考。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方法,以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一、地震数据的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是指对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振幅校正、时差校正、数据校正、数据质量评价等一系列处理过程。

首先,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去噪和数据剪辑等,以便后续的处理。

其次,进行振幅校正,即根据地震数据的能量变化情况进行振幅的补偿和调整,使地震波形更加准确地表达地下地层信息。

然后,进行时差校正,消除由于地震触发仪器布置不均匀引起的时间延迟,提高地震数据的精度。

最后,进行数据质量评价,通过观察地震数据的特征,判断数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为后续的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

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数学和物理方法,如傅里叶变换、滤波、叠前偏移等。

傅里叶变换可以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更好地描述地下地层的频率特征。

滤波可以去除地震数据中的噪声,提高数据的质量。

叠前偏移是一种重要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通过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重新构建地下地层的图像,为油气藏的识别和评价提供准确的依据。

二、地震数据解释地震数据解释是指根据经过处理的地震数据,通过分析和解读,将地震信号转化为地质信息,揭示地下地层特征和油气藏的分布。

地震数据解释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地震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知识。

在地震数据解释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震属性解释。

地震剖面解释是指根据地震剖面上的特征,如反射波形、反射振幅、反射持续时间等,对地下地层的分布和性质进行解释。

地震属性解释是指通过计算和分析地震数据的属性参数,如幅值、相位、频率等,推断地下地层的性质和边界。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了解地下地层的构造、岩性、孔隙度和岩性等,为石油勘探提供重要的信息。

03-地震勘资料处理与解释_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03-地震勘资料处理与解释_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四、特殊地质现象的解释
1.不整合面 不整合面(如图2-2-9所示)是地壳升降运动引起 的沉积间断。它与油气聚集有着密切关系,例如不整合 遮挡圈闭就是一种地层圈闭油气藏。不整合分为平行不 整合与角度不整合两种:(1)平行不整合其特点是: 上、下构造层之间存在侵蚀面,但产状一致,这种不整合 不易识别。但是由于不整合面受长期风化剥蚀而凹凸不 平,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往往产生一些弯曲界面反射波或 绕射波。又因不整合面上下波阻抗差较大,产生的反射 波振幅较强。这些特点可用来识别平行不整合。(2)角 度不整合表现为两组或两组以上视速度有明显差异的反 射波同时存在。这些波沿水平方向逐渐靠拢合并。不整 合面以下的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以上的反射波相 位代替,以致形成不整合面下的地层尖灭。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时差变化规律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 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3.重点对比标准层。 4.相位对比。 5.波组和波系对比。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在正交测线的交 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 时间应相等)。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8.研究特殊波。 9.剖面间的对比。
第三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第一节 时间剖面的对比 第二节 时间剖面的地质解释 第三节 地震资料的三维解释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主要包括三大环节,即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数字处理和资料解释。地震资料的野外 采集和室内处理涉及到基础资料的操作,而地震资料解释就是 把这些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 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 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很显然, 这种转化和转化的质量是每个解释人员的能力、想象力的综合 表现,最终的成果体现在地质解释的合理性上。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讲解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讲解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讲解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在地震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地球内部的运动规律以及地壳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进行详细介绍,旨在加深人们对地震学的理解。

一、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是指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和处理的过程。

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减小噪声影响,提取有效信号,为后续的解释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1. 数据采集地震数据采集通常通过地震仪器进行,包括地震计、地震仪等。

这些仪器能够记录地震波的震动情况,获取到的数据以地震图表形式表示。

2. 数据筛选与整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噪声,这些噪声可能来自于风、地震仪器自身的震动、传感器故障等。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将这些噪声进行筛除,使得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可靠。

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按照时间、空间等维度进行归类和记录。

3. 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分析与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复杂的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各种数学和物理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提取出其中蕴含的地震事件信息。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滤波、去噪、时频分析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和分析地震波的特征。

二、地震数据解释技术地震数据解释技术是指通过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地震波传播信息,用来研究地震源的特征、地球内部的介质结构、地震学参数等问题。

地震数据解释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地下的地质情况和地震发生的机制。

1. 震源机制分析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和到达时间,可以推断地震的震源机制。

震源机制是指地震发生时地壳断裂面上的应力释放方式,通过对地震波的解释,可以研究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地震断裂带的性质。

2. 速度结构反演地球内部的介质结构对地震波的传播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地震数据的解释,可以推断出地下的速度结构。

速度结构反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核的界面和性质。

如何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处理与解释

如何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处理与解释

如何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处理与解释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分析地球的物理属性可以获取关于地下结构和资源分布的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是在数据采集之后,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得出准确的地质结构和矿产分布等信息。

本文将从数据处理和解释两个方面讨论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处理与解释的方法和技术。

一、数据处理地球物理勘探中所获得的数据通常包括地震、重力、磁力、电磁等多种类型。

数据处理的第一步是数据质量控制,包括数据清洗和校正。

数据清洗是指去除噪声和异常值,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数据校正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纠正,如地震数据中会包含地震仪的响应函数,需要进行去卷积处理。

数据处理的下一步是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的滤波和减噪。

数据滤波是为了增强数据的信号部分和抑制干扰部分,常用的滤波方法有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和带通滤波等;减噪是为了去除数据中的噪声成分,常用的方法有小波去噪和经验模态分解等。

数据处理的最后一步是数据反演和成像。

反演是指根据采集数据反推地下结构的过程,常用的反演方法有正演反演、模型约束反演和全波形反演等;成像是指通过反演得到的地下结构,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结果,常用的成像方法有共深度点叠加和层析成像等。

二、数据解释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解释是将处理后的数据与地质学知识和理论相结合,从而推断地下结构和资源分布的过程。

数据解释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地球模型,通过模拟和比对来验证和调整。

地球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个方面。

静态模型主要是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建模,包括沉积物层序、构造构造演化和断层等。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地质学观测数据和地质学知识,通过判断不同地质体的物理性质差异来确定地下结构。

动态模型主要是对地下资源分布进行建模,包括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等。

动态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岩石物性、沉积环境、析出机制等。

通过将地球物理勘探数据与地质学知识相结合,可以对地下的资源分布和成因进行推断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一、引言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构造、岩性、矿床和地下水等物质的一种探测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
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数据解释三个过程。

1.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存档,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使用。

2.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剪辑、数据切割、数
据去反演等步骤。

其中:
数据导入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
件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剪辑是将不相关的数据删除,只留下与勘探目的有关的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数据切割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采集的地震信号数据分为多
个时间窗口,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去反演是去除地面反射波和地下因受到地面影响而引起的
表面波、散射波等干扰信号,强调地下直达波的信号,提高勘探
的分辨率。

3.数据校正
数据校正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以便对
数据进行精细的解释。

其中:
时差校正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时差校正,以将所有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时限一致。

幅值校正是将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幅值校正,以消除由于不同检
波器灵敏度的差异引起的幅度变化,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补偿校正是针对地下介质的补偿,以消除由于介质特性所引起
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解释的精度。

四、数据处理方法
1.频率域反演法
频率域反演法是一种频率域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显示地下介
质的频率特征。

通过对勘探目标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到
地下介质的速度、厚度、密度,以及存在于介质中的岩性、构造
等信息。

2.三维成像法
三维成像法是一种立体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不同方向、不同深
度的地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三维勘探图像,以方便勘探人
员对地下构造、岩性和矿藏等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和解释。

3.泊松反演法
泊松反演法是一种线性反演方法,可以通过对数据的体积积分,得到介质的密度分布。

该方法适用于四维勘探、海洋地震勘探等
多种领域。

五、数据解释方法
1.直观分析法
直观分析法是一种主观判断法,通过对地震各项参数的分析和
比较,以及对观测区的实地勘查,勘探人员可以直接推断出地下
构造和地质条件等信息。

2.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一种客观分析法,利用地震数据和各种物理、化学测试数据,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等方式,对地下介质、岩性和矿藏等进行精确分析和判断。

3.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是将直观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通过对地震数据、物理化学测试数据和实地勘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综合判断结论,提高数据解释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六、总结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的核心环节,对于获取地下构造和岩性、矿床、地下水等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对地震勘探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