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总论精品PPT课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腹部 背腰部
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 —— 下肢病证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第三节 特定穴
概念
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 于脏病。
募穴
概念 募: 汇集,结聚 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们均
布于躯干部。 部位、作用 ▪ 分布于胸腹部(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 共十二募穴 ▪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五)下合穴
概念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 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 ▪ 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腧穴
概念
腧 —— 通 “输”;简作“俞”—— 输注、转输—— 经气
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 疾病的反应点
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穴部位
治疗
刺激腧穴可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活 动进行调整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命名
一、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
以痛为腧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 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名称。
类别 (十大类) ▪ 四肢——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 穴、八脉交会
穴——肘膝关节以下为主 ▪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 ▪ 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一) 五输穴
概念
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位,即井、 荥(ying )、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
手三阳经在上肢原有合穴,此六穴均在下肢,为 区别,故称“下合穴”。(外单位的班车) 部位、作用 足三阳经下合穴位于本经; 大、小肠经下合穴位于胃经; 三焦经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ຫໍສະໝຸດ Baidu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前头、口、齿、鼻病 侧头、胁肋病 后头、肩胛、神志病
眼病 耳病
三经同治 胸部病
热病 咽喉
足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部位
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
作用
可治脏腑病变
络穴(十五络穴)
概念 络 联络、散布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 部位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穴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位于尾骶部 脾之大络位于胸胁部 作用 十二经脉的络穴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病变
(三)郄穴
概念
“郄”——空隙 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
穴位数量
十二经及阴阳跷、阴阳维各有一个郄穴,共十六郄穴
部位、作用
*肘膝关节以下(胃经梁丘例外)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四)背俞穴
概念
俞——转输、输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十二俞
部位
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背部 大体依脏腑位置高低排列
作用
3、阿是穴 (“天应穴”、“不定穴”、 “压痛 点”)
概念
指无固定名称、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的反应点 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
特点
无固定名称、位置及归经,穴位随病痛部位改变 以治局部病变为主。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
三、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2.根据治疗作用——睛明治目疾、牵正治口歪 3.利用天体地貌——日月、水沟 4.参照动植物——攒竹、犊鼻 5.借助建筑物——天井、库房 6.结合中医学理论——百会、气海
古人以自然界的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 况。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 合。”
其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大 ,由浅→深。
排列方向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
(二) 原穴 (十二原)
概念 原:本原,原气(元气、真气)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原穴单独存在
特点: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有固定的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内经》记载160个——《针灸甲乙经》发展到349个——
—《针灸大成》359个—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 一直延用至今
2.、奇穴(经外奇穴)
概念 有固定的位置、名称,但未归入十四经的腧穴。
特点 有固定的位置、名称,无归经,主治单一,疗效奇特。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同一穴位)
机体功能亢进时
功能抑制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足阳明经
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前头、口齿、
咽喉病、胃肠病
侧头、胁肋病、
耳、眼病
后头、背腰病、脏腑病
神志 热病
足太阴经 足厥阴经 足少阴经
脾胃病 肝病 肾病、肺病、咽喉病
前阴 妇科病
任督脉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任脉 督脉
回阳、固脱、强壮
中风、昏迷、热病、 头面病
神志病、 脏腑病 妇科病
腧穴的分部主治规律
▪ 头、面、颈项、躯干部穴——近治作用为主
一、 腧穴的主治特点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
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注: * 多指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为主。 *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循行路 线决定主治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