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陶埏

合集下载

天工开物全文

天工开物全文

天工开物全文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上篇·1.乃粒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

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

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

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

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总名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

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

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

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

从其朔也。

○稻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亢,米曰粳。

粘者,禾曰余,米曰糯。

(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

)长粒、尖粒、圆顶、扁圆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

)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秧生三十日即拨起分栽。

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

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

《天工开物》中的化学知识

《天工开物》中的化学知识

《天工开物》中的化学知识《天工开物》为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于崇祯十年(1637)所著。

全书分18卷:一、乃粒(五谷);二、乃服(纺织);三、彰施(染色);四、粹精(粮食加工);五、作咸(制盐);六、甘嗜(制糖):七、陶埏(陶瓷);八、冶铸(铸造);九、舟车(车船);十、锤锻(锻造);十一、燔石(焙烧矿石);十二、膏液(油脂);十三、杀青(造纸);十四、五金(冶金);十五、佳兵(兵器);十六、丹青(朱墨);十七、曲蘖(制曲);十八、珠玉(珠玉宝石);插图122幅。

图文并茂,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堪称中国17世纪的生产技术百科全书,已译成日、英、法、德等文字。

所记述的化学知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明代对化学变化过程的认识水平。

在化学理论方面,基本上沿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化学变化,如火药燃爆,是由于“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

又如描述颜料制备:“夫亦依坎附离,而共呈五行变态。

”所述银朱制备,用水银一斤和过量的硫(石亭脂)二斤进行反应,得到上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共得朱(硫化汞)十七两五钱。

产物银朱比反应物水银多出一两五钱,宋应星的解释是:“出数借硫质而生”(《丹青·朱》),其中孕育着化合概念和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胚芽。

在化学工艺方面,记述了冶金、分金、铅丹、铅白、银朱、煤炭、石灰、矾、炭黑、染料、颜料、陶瓷、制曲、酿酒等化工过程和技术。

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世界上第一次记述了由炉甘石(碳酸锌)还原成锌的火法炼锌技术,并第一次对煤进行分类。

其次,书中所记述的银朱、铅白等制备方法,至今欧洲仍称赞为“中国方法”。

在化学术语方面,有:“点”、“养”、“升”、“升炼”、“锻”、“炙”、“飞”、“固济”、“化”、“淋”、“漉”、“淬”、“结成”(重结晶)等名词。

在化学反应类型方面,书中蕴含着:①中和反应,如加石灰于蔗汁中,以达到非糖分凝聚的最佳pH值;②分解反应,如烧石灰;③置换反应,如湿法冶铜;④氧化还原反应,如火药燃爆;⑤络合反应,如媒染;⑥聚合反应,如桐油熟炼;⑦酶催化反应,如酿酒、利用猪胰消化丝胶、利用自然发酵除去木质素等等。

古诗天工开物翻译赏析

古诗天工开物翻译赏析

古诗天工开物翻译赏析《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尤其是《机械》篇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天工开物》文章列表: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作咸(介绍盐的生产方法)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燔石(石灰煤炭等非金属矿的生产技术)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杀青(造纸的方法)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曲糵(做酒的方法)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

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从《天工开物·陶埏》到《陶冶图说》

从《天工开物·陶埏》到《陶冶图说》

从20世纪70年代起,景德镇在御窑遗址及民窑遗址先后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揭露了大量各时期遗迹,出土瓷器残片众多,这些发现为研究明清景德镇制瓷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然而在利用相关考古发掘资料的同时,应相当注意诸如:明嘉靖王宗沐《江西省大志·陶书》、明崇祯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康熙和乾隆《浮梁县志·陶政》、清乾隆时唐英《陶冶图说》、清乾隆时朱琰《陶说》等文献中也记述了明清景德镇陶瓷生产的概况。

通过对相关古陶瓷史料的比较研究可以梳理出明清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发展脉络。

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详细比较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和清代唐英《陶冶图说》中所记述的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从而考察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一百余年间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发展。

《天工开物》初刻本于明崇祯十年(1637煃)由涂绍出版于南昌府,简称涂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刊本分上、中、下三卷,全书共18章,《陶埏》为中卷第七章,介绍砖、瓦及白瓷的烧炼技术。

本文所引《天工开物·陶埏》之文均出自涂本。

《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明代江西省南昌府奉新县北乡人(今奉新县宋埠乡牌楼宋村),在任江西省分宜县教谕时写成了《天工开物》,此书被称为“十七世纪中国的技术百科全书”。

将《天工开物·陶埏》与前代的、同时代的有关陶瓷的著作相比较会发现,《天工开物·陶埏》中所记载的明代晚期景德镇制瓷技术绝不是历代文献的堆积,而基本上是在生产现场实地调查所得,尤详于制瓷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宋应星甚至对各工艺流程给以定量描述,除文字表达外,《陶埏》中还插入了五张工艺操作图再现陶瓷的生产情景。

所以通过《天工开物·陶埏》是可以较好地了解明代晚期景德镇制瓷工艺实态的。

《陶冶图说》原文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浮梁县志》卷五《物产志·陶政》之《陶冶图编次》,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浮梁县志》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_写作技巧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_写作技巧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它的作者是谁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天工开物》的作者为明朝科学家。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

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

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

《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

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

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中分散体现了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

在《五金》篇中,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

《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

《天工开物》介绍

《天工开物》介绍

《天工开物》介绍[键入文字]《天工开物》介绍《天工开物》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名着,是明代重要的科技文献。

作者是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的宋应星。

宋应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江西奉新人,生于公元1587 年。

他自幼聪明好学,酷爱科技。

在青年时代,他对全国各地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

公元1634 年,他开始写作《天工开物》。

初刊于公元1637 年。

这部书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经验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全面的总结,并附有两百多幅精美的插图。

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共三卷、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丹青、麴蘖、珠玉十八个项目、几乎包括了当时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而且每个方面,对原料品种,生产操作过程,产品产量等科学技术问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和详细的记述。

《天工开物》上编内容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等。

它记述了当时全国各地农业和副业的生产过程及生产经验。

如“骨灰蘸秧根”法,这是我国农业史上合理使用磷肥的最早记录。

它还最早地描述了利用不同蚕蛾品种杂交而“幻出嘉种”的情况。

中编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铜铁器具、建造舟车、采炼石灰、煤炭、燔石、硫磺、榨油、制烛、造纸等。

下编包括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火药、朱墨、颜料、曲药的制造和珠玉采琢等。

对原料的品种、用量、产地、工具构造和生产加工操作过程等,记载都很详细。

书中几乎涉及从生活到生产的各种工业。

尤其书中还记载了各种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同体积金、银、铜的不同重量对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用价值。

宋应星四十七岁时,整理修改积累的文稿。

他非常赞同西汉政论家晁错的“贵五谷贱金玉”这个思想,把种植粮食放在卷首,把论珠玉置于卷末。

他将书名取为《天工开物》。

“天”是大自然;“工”是人工;“天工开物”,就是大自然和人工创造了世上万物的1。

日用即道——《天工开物》之造物思想

日用即道——《天工开物》之造物思想

撰文/舒利香日用即道——《天工开物》之造物思想文章从宋应星的“经世致用”思想出发,剖析《天工开物》中蕴含的造物日用观,从而突破造物技艺的层面,从文化的角度阐释物为人用的造物观,揭示中华民族的造物思维方式,传承中华造物故事。

《天工开物》是一部古代工艺文献,记述了三十多个部门的农业、手工业生产过程,与造物有关或属于造物范围的有:农用工具(乃粒、精粹),衣料染织(乃服、彰施),金属铸锻(五金、冶铸、锤锻、佳兵),陶瓷砖瓦(陶埏),造纸(杀青、丹青),交通工具(舟车),珠宝琉璃(珠玉)。

造物包含“技术”层面及形制层面,“技术”隐藏于形制的幕后,形制是“技术”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手工造物阶段,器物的制作往往表现为对原有形制的仿制及技艺的传承,手工技艺及经验可能包含比它本身更多的内涵。

《天工开物》延续《考工记》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思想,注重天、地、人、物的整体和谐的造物观。

著者宋应星受“阳明心学”的影响,注重人的造物主体地位,强调造物的人伦日用。

自明代中后期以后,“阳明心学”使得社会生活观念向世俗化转变,如李贽就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宋儒高深玄远的“道”就是人伦物理,拉近了造物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明代造物突破汉唐以来造物森严的等级规范,逐渐走向世俗化,开始关注下层民众百姓生活所需。

晚明时期泰州学派的代表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对社会生产实践产生很大影响,认为“符合百姓生产与生活需要的,即为道,反之,则为异端。

”“道”就蕴藏在百姓日用事物中。

宋应星提出“效于日用”,认为工艺造物最基本的目的是满足广大百姓日用所需。

《天工开物》所蕴藏地注重日用的造物价值观是晚明文化思潮的表现,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宋应星的“经世致用”观当国家处于军事、政治、经济的危机之中,宋应星意识到要改革才能挽救时弊,如在《野议》一书中提出《世运》《进身》《民财》《士气》《屯田》《催科》《军饷》《练兵》《学政》《盐政》《风俗》和《乱萌》等共十二议。

陶湘与《天工开物》

陶湘与《天工开物》

陶湘与《天工开物》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天工开物》是明崇祯十年(1637年)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一部重要的科学技术名著。

共为18卷,全面而系统地记载了明以前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内容丰富,文字简明。

书中的大量插图生动活泼。

历来备受国内外推崇,迄今已全部被译成英文和日文,部分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出版。

然而由它演绎出的一段又一段历史故事却未必为大家所了解。

兹述其一。

天津近代藏书家陶湘(1870—1939年,字兰泉,号涉园,江苏武进人。

)不仅藏书多,在民国时期出版界也享有盛誉。

他从宣统年后开始致力于刊刻古籍,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刻书量已相当惊人。

其中一部《喜咏轩丛书》,便是辑《天工开物》等30余种古籍石印而成。

陶公为什么要重印《天工开物》?他在《重印天工开物缘起》中写道:“今科学昌明,是书不啻椎轮之于大辂,然三百年前农工实业之专著,舍此无他居。

今稽古讵能废而不讲。

”凭着一双慧眼,陶公深知《天工开物》一书的历史价值非同小可,三百年来,只此一笔,虽科学发达,但经验教训由此发端。

正不可不知也。

于是决心将其重印。

无独有偶,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1887—1936年,字在君,江苏泰兴人。

)以业内人的眼光对此书也情有独钟。

民国三年(1914年)奉使赴滇,批阅《云南通志·矿政篇》,其中引用的《天工开物》卷的冶铜法记载颇详。

于是想读《天工开物》全书。

转年回到北京,遍访书肆,毫无结果。

又询问了诸多藏家,也未得到该书的下落。

后听友人章鸿钊说,曾在日本东京帝国图书馆中见到过该书,便托人去转抄,数年过去一无所获。

不得已寻书之事暂且搁置。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丁文江乔迁天津,偶遇罗振玉,得知罗曾用若干枚古钱从日本古钱肆主人青森斋那里换来底本为日本菅生堂根据明崇祯十年底本翻刻的《天工开物》一书,极为欣慰。

立即借来阅读,又另抄副本加以句读。

同时,秉承罗振玉之托与商务印书馆商定铅印。

但该书残缺、错字多、文字简奥、其中术语需要逐一加注并纠正谬误。

天工开物·陶埏(5)原文

天工开物·陶埏(5)原文

天工开物·陶埏(5)原文天工开物·陶埏(5) 景德镇所用的,以浙江衢州府和江西广信府出产的为上料,也叫做浙料。

江西上高出产的为中料,江西丰城等地出产的为下料。

凡是煅烧过的青花料,要用研钵磨得极细(钵内底部粗涩而不上釉),然后再用水调和研磨到呈现黑色,入窑经过高温煅烧就变成了亮蓝色了。

制造紫霞色的碎器的方法是,先把胭脂石粉打湿,用铁线网兜盛着碎器放到炭火上炙热,再用湿胭脂石粉一抹就成了。

宣红瓷器则是烧制而成之后再用巧妙的技术借微火炙成的,这种红色并不是那种朱砂在火中所留下来的(宣红器在元朝末年已经失传了,明朝正德年间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又重新造了出来)。

瓷器坯子经过画彩和上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如果用力稍重,烧出的瓷器就会凹陷变形),匣钵是用粗泥造成的,其中每一个泥饼托住另一个瓷坯,底下空的部分用沙子填实。

大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只能装一个,小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可以装十几个。

好的匣钵可以装烧十几次,差的匣钵用一两次就坏了。

把装满瓷坯的匣钵放入窑后,就开始点火烧窑。

窑顶有十二个圆孔,这叫做天窗。

烧二十四个小时火候就足了。

先从窑门发火烧二十个小时,火力从下向上攻,然后从天窗丢进柴火入窑烧四个小时,火力从上往下透。

瓷器在高温烈火中软得会像棉絮一样,用铁叉取出一个样品用以检验火候是否已经足够。

火候已足了就应该停止烧窑了,合计造一个瓷杯所费的工夫,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许多细节还没有计算在内呢!附:窑变回青【原文】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

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

一人跃入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竞传窑变,好畀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

又回音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

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

【译文】正德年间,皇宫中派出专使来监督制造皇族使用的瓷器。

当时宣红瓷器的具体制作方法已经失传而无法造出来了,因此承造瓷器的人都担心自己的生命财产难以保全。

其中有一个人害怕皇帝治罪,于是就跳入瓷窑里自焚而死了。

天工开物·陶埏原文

天工开物·陶埏原文

天工开物·陶埏原文天工开物·陶埏天工开物陶埏【原文】宋子曰:水火既济而土合②。

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③,民用亦繁矣哉。

上栋下室以避风雨,而瓴建④焉。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⑤,寇来不可上矣。

泥瓮坚而醴酒欲清,瓦登⑥洁而醯醢⑦以荐。

商周之际,俎豆⑧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⑨。

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⑩之象焉。

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注释】①陶埏:《老子》:埏填以为器。

《性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

陶:制瓦器。

埏:以水和泥。

②水火既济而土合:《易既济》:水在火上,既济。

此处活用为,经过水和火的交互作用,黏土便凝固而成器了。

③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告子下》: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此变一人为千人,乃不仅言陶事也。

大意谓:万户之国,各方面的事务很繁多,就是每天有一千个人在忙碌,也仍然不够用。

④瓴建:《高祖本纪》: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瓴:本指盛水瓦器,此处指瓦。

⑤雉堞(di ):即女儿墙,城墙上远望呈锯齿状的小墙。

⑥瓦登:瓦做的登。

登:高脚器皿。

盛食物做祭祀神鬼时用。

⑦醯醢(xīhǎi):醯:即醋;醢:肉鱼所做的酱。

此泛指祭祀时所用的调料和食物。

⑧俎(zǔ)豆:盛食物的豆。

豆:亦高脚器皿。

⑨毋亦质重之思耶:莫非是考虑到其质地之重厚。

⑩素肌、玉骨:此形容瓷器之洁白。

文明可掬,岂终固哉:可掬:多得可以用手来捧。

此言文明是不断进步的,旧的观念岂是可以永远固守的。

意指瓷器之代替木器。

【译文】宋先生说:水与火都成功而协调地起到了作用,泥土就能牢固地结合成为陶器和瓷器了。

在上万户的城镇里,每天都有成千人在辛勤地制作陶器却还是供不应求,可见民间日用陶瓷的需求量是真够多的了。

修建大的小的房屋来避风雨,这就要用到砖瓦。

王公为了设置险阻以防守邦国,就要用砖来建造城墙和护身矮墙,使敌人攻不上来。

泥瓮坚固,能使甜酒保持清彻;瓦器清洁,好用来盛装用于献祭的醋和肉酱。

《天工开物》陶瓷的制作方法对现代启示

《天工开物》陶瓷的制作方法对现代启示

《天工开物》陶瓷的制作方法对现代启示作者:郑婷予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8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天工开物》中关于制陶篇中的手工艺制作与技术,对比中国古代每一时期的制瓷,其变现形式、技术、材料也在更新着,而陶瓷的技术、美观方面也越来越精致,那么陶瓷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呢,都有着哪些更新呢,使陶瓷业的发展不断巅峰的背景是什么,在对于青花瓷发展历史上,各个朝代也有着青花瓷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的特色。

关键词:陶瓷;手工艺制作与技术1、陶瓷篇制作与技术关于陶瓷的内容位于天工开物第七卷。

宋应星深入陶瓷生产的工场作坊总结了关于陶瓷工匠丰富制作陶瓷的经验,并详细的记载了砖瓦日用陶器以及白瓷的生产流程。

我国的陶瓷生产意境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便曾经出现了陶器,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我国的瓷器生产和瓷器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的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程度。

之后,在隋朝、唐、宋、元朝、明朝、清朝,各个的朝代,瓷器生产都有着新的发展,对于中国和世界的陶瓷发展贡献可以说是很深远。

但是,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对于生产技术的鄙视,很少有关于陶瓷的著作。

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冲破儒家的思想束缚,摆脱了前人对于著录的框框,深入陶瓷的生产过程,总结了陶瓷工人的经验,比较详细的记载了砖瓦,制作出了《天工开物》。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记载:“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这从侧面讲出对于每一个物件的制作都需要进行严谨的工程,同时,这也告诉我们,对于每一件物品的制作,都要抱着严谨的态度,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天工开物中还记载过,每一种物品制作的流程都需要严密的分工,其中炼泥的工人只负责对于炼泥工作,拉坯的工人只负责拉坯的工作,彩绘者也同样是画画者只画而不染画,染画者也是染画而不画,这样既提高了效率,更保证了质量。

陶瓷的起源也历史在天宫开物中并没有说道,我认为连接关于物品的制作工序需要对于其历史和发展历程进行归纳和总结,天宫开物中,对于陶瓷的制作和方法进行一定的总结,所以我想对陶瓷的历史进行一定的补充。

8.《天工开物》两则

8.《天工开物》两则
卓越成就,堪称技术百科全书,全书共
三卷十八篇,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 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 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 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 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影响:明、清中叶前止;17世纪末到 了19世纪初先后流传到日本、朝鲜等汉 字文化圈的亚洲国家;后流传到欧洲,法 国汉学家儒莲译,英达尔文引用并称其 为“权威著作”,法国平炉的祖先,巴尔 扎克小说中商人讨论中国造纸以竹为原 料的方法,是受到《天工开物》的启示。
⒊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 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 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 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 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 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
❖ 5.割 6.重视,崇尚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 1.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译文:夏种秋收的稻谷,必须(种在)山间源水不断的
中篇: 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 冶铸:金属用品的铸造及加工 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型式及制作 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 燔石:石灰、煤炭等的烧制技术。 膏液:十六种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杀青:造纸的五个程序:斩竹漂塘、煮楻
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烘干。
下篇: 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 佳兵:弓箭、弩、干等冷兵器,以及火药、 火炮、地雷、水雷、鸟铳和万人敌(旋转 型火箭弹)等武器的制造方法。 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对油烟、松烟、银朱 (硫化汞)有详细的描述。 麹蘖(qū niè):做酒的方法。 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如:南海采珠,和田 采玉。

天工开物·陶埏(4)原文

天工开物·陶埏(4)原文

天工开物·陶埏(4)原文天工开物·陶埏(4) 【注释】①北则真定定州句:河北定州,原属真定府;甘肃平凉府华亭县;山西太原府平定州;河南开封府禹州;福建泉州府德化县;安徽徽州府婺源,今属江西;徽州府祁门县。

②饶郡:江西饶州府,即指浮梁县景德镇。

后即简称饶镇。

③倾跌过一缸:倾斜而使缸水入另一缸。

④雀口:牙边。

⑤碎器:表面带有裂纹的瓷器品种。

⑥千钟粟:表面带有米粒状凸起的瓷器品种。

⑦衢、信两郡:浙江衢州府、江西广信府。

⑧上高:与下文之丰城均在江西省。

【译文】白色的黏土叫做垩土,陶坊用它来制造出精美的瓷器。

我国只有五六个地方出产这种垩土:北方有河北省的定县、甘肃省的华亭、山西省的平定及河南省的禹县,南方有福建省的德化(土出永定县,窑却在福建德化)、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省的祁门(其他地方出的白土,拿来造瓷坯嫌不够黏,但可以用来粉刷墙壁)。

德化窑是专烧瓷仙、精巧人物和玩具的,但不实用。

河北省定县和河南省禹县的窑所烧制出的瓷器,颜色发黄,暗淡而没有光泽。

上述所有地方的产品都没有江西景德镇所出产的瓷器好。

浙江省的丽水和龙泉两县烧制出来的上釉杯碗,墨蓝的颜色如同青漆,这叫做处窑瓷器。

宋、元时期龙泉郡的华琉山山脚下有章氏兄弟建的窑,出品极为名贵,这就是古董行所说的哥窑瓷器。

至于我国远近闻名、人人争购的瓷器,则都是江西饶郡浮梁县景德镇的产品。

自古以来,景德镇都是烧制瓷器的名都,但当地却不产白土。

白土出自婺源和祁门两地的山上:其中的一座名叫高梁山,出粳米土,土质坚硬;另一座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土质黏软。

只有两种白土混合,才能做成瓷器。

将这两种白土分别塑成方块,用小船运到景德镇。

造瓷器的人取等量的两种瓷土放入臼内,舂一天,然后放入缸内用水澄清。

缸里面浮上来的是细料,把它倒入另一口缸中,下沉的则是粗料。

细料缸中再倒出上浮的部分便是最细料,沉底的是中料。

澄过后,分别倒入窑边用砖砌成的长方塘内,借窑的热力吸干水分,然后重新加清水调和造瓷坯。

《陶埏》制瓷技术理论化的特点

《陶埏》制瓷技术理论化的特点

们都是凭经验总结 , 因此得 出的数据也都是概数 , 记录者
在调查 时也都 是用概 数记 录 , 么 以后看 这本 书 然后 运用 那 也很 容易造成 数据上 的偏差 。
语言 的运用 , 尤其 是 数字 的 使用 。在 记 录过 程 中, 因为 某 其 中数据 的人 也 只知 道 这个 概 数 , 样 一代 一 代 往 下 传 , 这
或二三 十丈 , 者 亦 十 余 丈 , 接 为 数 十 窑 , 短 连 皆一 窑 高 一 级” 。对于瓶 窑 的形状 、 大小 , 中都 未 有确 切 的数 字 , 书 而 是长一点 的话 “ 或二 十 丈 ” 短 也 不会 少 于 “ 余 丈 ” , 十 。不 过, 可以确定 的是窑 的长度 不会超过 这个 范 围。 2 当记录某个 制瓷技 术或 者烧 火技 术某 个 问题 , . 连熟
镇 制瓷工 人 的受 教育水 平 比较 低 , 尤其 是 被请来 做工 的工 后过 釉 。 至于要在 瓷 坯上 喷 水几 口 , 匠 自己都 不清 楚 , ” 工
有 什么概念 。而景 德镇技 术书籍 几乎 都 是文人 所写 , 没有 程 中并不会用 测 量工 具 或 者确 定 的 数字 来 说 明 。大 凡他 技术 工人 , 录时 因各种 原 因 , 记 结果 不是很 准确 。因此 , 为 了使 制瓷工人 能理 解书 中所讲 的技术 内容 , 书人 要 注意 撰
叙说 。作者 在书 中说 : 共 计 一 坯 ( ) 功 , 手 七 十 “ 杯 之 过 《 陶埏 》 中不仅介 绍 了制造 白瓷 的技术 , 还包 括 篇 而且
日常生 活所 用 的 瓦 、 瓮 。这 三 个 部 分 从 篇 幅 上 相 比而 罂
十之 三。 也是大 概的大 小 , ” 大小 不一 。再 如 《 陶埏 》 《 的 罂 瓮》 中:凡缸 瓶窑不 于平地 , 于斜阜 山 冈之上 , 长者 篇 “ 必 延

【最新精选】明代《天工开物》中对砖瓦的记述

【最新精选】明代《天工开物》中对砖瓦的记述

明代《天工开物》中对砖瓦的记述明崇帧十年(公元1637年)刊印的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195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明代重要的科学技术文献。

这部书分三篇、十八卷,详细地记述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并附有大量插图。

第七卷陶埏(音:shan)又一次比较科学地总结了烧制砖瓦的经验,记述了原料、成型、干燥和焙烧等技术。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餘,择取无沙黏土而为之。

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色。

”民房用的瓦,是四合分片的。

先用圆桶做模型,桶外画出四条等分界线。

把粘土踩练成为熟泥,垒成厚厚的长方形泥垛,然后用铁丝做的弦弓(弦以上留出三分厚的空隙,用尺限定),向泥条平拉,割出一片,象揭纸一样将其揭起,再将这块泥片紧贴在圆桶的外壁。

拍打成形,收瓦衣脱模,待其干燥后,自然会裂成四张瓦坯。

瓦坯成型和干燥后,堆砌在窑内,点火烧柴,“或一昼夜,或二昼夜”,什么时候熄火,要看窑内有多少瓦坯来决定。

熄火后,即在窑顶浇水(饮窑、窨窑、呛窑等叫法)“轉銹”,使瓦片现出蓝黑色光泽。

“若皇家宫殿所用,大異(异,不同)于是。

其制为琉璃瓦者,或1板片,或为宛筒,以圆竹与斲(音:zhuo,砍削之意)木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于太平府(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

瓦坯造成后,装入琉璃窑内烧瓦百片,要用柴五千斤。

烧后取出,涂上用“无名异”和棕榈毛煮成的绿色到蓝色的釉料,或涂上赭石、松香、蒲草等制成的黄色釉料。

然后,“再入别窑,减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

足见对皇家宫殿所用琉璃瓦的重视。

关于瓦的尺寸,《天工开物》一书中没有规定的格式,“大者纵横八九寸,小者缩十之三”。

房顶水槽,必须用名叫“沟瓦”的大片瓦,才能承受连续大雨而不溢漏。

“其垂于檐端者有…滴水‟,下于脊沿者有…云瓦‟,瓦掩覆脊者有…抡同‟(即脊瓦),镇脊雨头者有鸟兽诸形象,皆人工逐一做成,载于窑内,受火力而成器则一也”。

“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

巧夺天工的中国陶瓷技术《陶埏》

巧夺天工的中国陶瓷技术《陶埏》

巧夺天工的中国陶瓷技术《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

掩映几筵,文明可掬。

---宋应星《天工开物》马克·米奥多尼克也在《迷人的材料》第九章《精致的瓷器》中说过:“造瓷需要丰富的知识与技术,要能找到适当的矿物比例并建造可以产生高温的陶窑,所以瓷成为技巧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象征。

从中国的骄傲变成了中国的图腾。

”。

“欧洲人还在使用木杯,锡杯,银器和陶杯,瓷器已充分显现出中国在工艺技术上超出其他文明甚多。

”一·陶瓷的历史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便已经制造并使用陶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由原本的日用陶器,变得更为精巧美丽,镌刻花纹;商代出现内外有釉的陶器,是经1000度以上高温烧制的白陶,是瓷器的雏形;西汉后,各色陶器越发多,“唐三彩”便是彩陶巅峰时期的制品。

陶与瓷本质上有所不同,陶吸水,不透明,质地相对粗粝,敲击声音沉闷;瓷细腻,坚硬,抗水,半透明,敲击声音清脆。

瓷用“高岭土”,混合长石与石英,在1350度以上焠烧而得。

这一中国人的秘技,引领世界五百年。

欧洲人直到18世纪,才由炼金术士贝格特,由萨克森国王以命相挟,利用各种白色矿物进行系统性实验而得。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之匠心独具,心思巧妙。

东汉至六朝,瓷器的釉质和光润程度已显著提高,尤其东晋,江浙的青瓷,胎质细腻,通体浓绿;隋唐时期,白釉与黑釉瓷器烧制技术日臻完善;晚唐、五代与宋初,浙江绍兴、余姚一带的“越窑”烧制的青瓷,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柴窑的青瓷珍品,被誉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

到了宋代,更是中国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被称为五大名窑。

龙泉哥窑“百圾碎”“粉青”,定窑“牙白”“莹白”“甜白”,官窑“紫口铁足”,以及景德镇的“影青”,建窑“乌黑兔”等,都是价值连城的极品。

之后明代白瓷水准进一步提升,自唐由丝路向西,一路传往友邻及地中海沿岸各国,15世纪之后风靡欧洲。

天工开物·陶埏(3)原文

天工开物·陶埏(3)原文

天工开物·陶埏(3)原文天工开物·陶埏(3) 【注释】①缶属:罐状器皿。

②不甚增多少:比器皿所用稍多一些。

③真定曲阳与扬州仪真:今河北曲阳县,旧属真定府;江苏仪征,旧属扬州府。

④南直:南直隶,即今江苏省。

⑤厚积其泥:其器之外壁多用陶泥加厚。

⑥陕以西:陕县以西,即今之陕西省地。

⑦匝口:口部内缩。

⑧重值物:贵重物品。

⑨鞠:券造。

【译文】陶坊制造的缶,种类很多。

较大的有缸瓮,中等的有钵盂,小的有瓶罐。

各地的式样都不太一样,难以一一列举。

这类陶器,都是造成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

通过实验找到适宜的陶土之后,还要制造陶车和旋盘。

技术熟练的人按照将要制造的陶器的大小而取泥,放上旋盘,数量正好而不用增添多少。

扶泥和旋转陶车要两人配合,用手一捏而成。

朝廷所用的龙凤缸(窑设在河北省的真定和曲阳以及江苏省的仪真)和南直隶的花缸,要造得厚一些,以便于在上面雕镂刻花,这种缸的做法跟一般缸的制法完全不同,价钱也要贵五十倍到一百倍。

罂缶有嘴和耳,都是另外沾釉水粘上去的。

陶器都有底,没有底的只有陕西以西地区蒸饭用的甑子。

它是用陶土烧成的而不是用木料制成的。

精制的陶器,里外都会上釉,粗制的陶器,有的只是下半体上釉。

至于沙盆和齿钵之类,里面也不上釉,使内壁保持粗涩,以便于研磨。

沙煲和瓦罐不上釉,以利于传热煮食。

制造陶釉的原料到处都有,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用的是一种蕨蓝草。

它原是居民所用的柴草,不过三尺长,枝叶像杉树,捆缚它不感到棘手(这种草有几十个名称,各地的叫法也不相同)。

陶坊把蕨蓝草烧成灰,装进布袋里,然后灌水过滤,除去粗的而只取其极细的灰末。

每两碗灰末,掺一碗红泥水,搅匀,就变成了釉料,将它蘸涂到坯上,烧成后自然就会出现光泽。

不了解北方用的是什么釉料。

苏州黄罐釉用的是别的原料。

供朝廷用的龙凤器却仍然用松香和无名异作为釉料。

瓶窑用来烧制小件的陶器,缸窑用来烧制大件的陶器。

山西、浙江两省的缸窑和瓶窑是分开的,其他各省的缸窑和瓶窑则是合在一起的。

天工开物丨穿越时空,探寻千年古法的“根”与“魂”

天工开物丨穿越时空,探寻千年古法的“根”与“魂”

天工开物丨穿越时空,探寻千年古法的“根”与“魂”CCTV-1大型文化纪实类真人秀《天工开物——古法制造传习之旅》今天13:14播出第2、3集《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17年,CCTV-1取《天工开物》著作同名,精心制作推出大型文化纪实类真人秀《天工开物——古法制造传习之旅》,以古法还原文化,用双手感悟匠心。

“还原陶瓷古法制造”3集系列节目播出之后,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激发了很多网友对于传统工艺的兴趣和敬仰。

CCTV-1综合频道从昨天起安排重播,今天下午13:14将继续播出第2集和第3集,还没有过足瘾的朋友可不要错过时机哦!天工开物说到制作陶瓷的古法,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记载:“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即使一只普通的杯子细分起来工序也要达到72道之多。

正是景德镇匠人们对每道工序的精益求精,才使得景德镇瓷器成为全国瓷器的翘楚。

著作《天工开物》记载陶瓷古法技艺(向↑滑动)如今,在CCTV-1《天工开物》节目中,我们通过五位景德镇传统制瓷匠人对年轻选手的言传身教,看到了陶瓷古法的影子,感受到了匠心和传承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个时空穿越,看看古人的技艺如何被现代人灵活运用的!陶瓷古法技艺之——拉坯说到拉坯这项技艺,很多人并不陌生。

如今喜欢DIY的朋友大部分都有过在各大商场或者陶瓷体验馆里接触过拉坯,亲手制作不同造型的陶艺制品,感受过程带来的快乐。

然而,传统的拉坯制造又是什么样的呢?《天工开物》著作中对拉坯技艺的绘画景德镇拉坯师傅洪跃珠,40多年里一直坚持延续古人的拉坯制法。

古代没有电,传统拉坯并非使用电动拉坯机,而是需要靠师傅用木棍搅动转盘,在转盘高速稳定运转中,将器物一次性完成,这对拉坯师傅的腰力、腕力和对泥性的了解以及器物造型的把握有着严格的要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工开物》宋应星陶埏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

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①(他处白土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

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

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②产。

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

宋、元时龙泉华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

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

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其土作成方块,小舟运至镇。

造器者将两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

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③,其下沉底者为粗料。

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

既澄之后,以砖砌方长塘,逼靠火窑,以藉火力。

倾所澄之泥于中吸干,然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

凡造瓷坯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瓶瓮炉盒之类,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

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

然后埏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

一曰圆器,凡大小亿万杯盘之类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则十一。

造此器坯先制陶车。

车竖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内使之安稳。

上高二尺许,上下列圆盘,盘沿以短竹棍拔运旋转,盘顶正中用檀木刻成盔头冒其上。

凡造杯盘无有定形模式,以两手捧泥盔冒之上,旋盘使转。

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初学者任从作废,破坯取泥再造)。

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

凡盔冒上造小杯者,不必加泥,造中盘、大碗则增泥大其冒,使干燥而后受功。

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冒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漉上盔冒,过利刀二次(过刀时手脉微振,烧出即成雀口④)。

然后补整碎缺,就车上旋转打图。

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凡为碎器⑤与千钟粟⑥与褐色杯等,不用青料。

欲为碎器,利刀过后,日晒极热。

入清水一蘸而起,烧出自成裂纹。

千钟粟则釉浆捷点,褐色则老茶叶煎水一抹也(古碎器,日本国极珍重,真者不惜千金。

古香炉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铁钉,其钉掩光色不锈)。

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调泥浆,处郡青瓷釉未详所出),盛于缸内。

凡诸器过釉,先荡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

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

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

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

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

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

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十之三而已。

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⑦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

上高⑧嗡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

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粗,不转釉),然后调画水。

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

凡将碎器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打湿,将铁线纽一兜络,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热,然后以湿胭脂一抹即成。

凡宣红器乃烧成之后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朱砂能留红质于火内也(宣红元末已失传,正德中历试复造出)。

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

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

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

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

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

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

火以十二时辰为足。

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

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

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注释】①“北则真定定州”句:河北定州,原属真定府;甘肃平凉府华亭县;山西太原府平定州;河南开封府禹州;福建泉州府德化县;安徽徽州府婺源,今属江西;徽州府祁门县。

②饶郡:江西饶州府,即指浮梁县景德镇。

后即简称饶镇。

③倾跌过一缸:倾斜而使缸水入另一缸。

④雀口:牙边。

⑤碎器:表面带有裂纹的瓷器品种。

⑥千钟粟:表面带有米粒状凸起的瓷器品种。

⑦衢、信两郡:浙江衢州府、江西广信府。

⑧上高:与下文之丰城均在江西省。

【译文】白色的黏土叫做垩土,陶坊用它来制造出精美的瓷器。

我国只有五六个地方出产这种垩土:北方有河北省的定县、甘肃省的华亭、山西省的平定及河南省的禹县,南方有福建省的德化(土出永定县,窑却在福建德化)、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省的祁门(其他地方出的白土,拿来造瓷坯嫌不够黏,但可以用来粉刷墙壁)。

德化窑是专烧瓷仙、精巧人物和玩具的,但不实用。

河北省定县和河南省禹县的窑所烧制出的瓷器,颜色发黄,暗淡而没有光泽。

上述所有地方的产品都没有江西景德镇所出产的瓷器好。

浙江省的丽水和龙泉两县烧制出来的上釉杯碗,墨蓝的颜色如同青漆,这叫做处窑瓷器。

宋、元时期龙泉郡的华琉山山脚下有章氏兄弟建的窑,出品极为名贵,这就是古董行所说的哥窑瓷器。

至于我国远近闻名、人人争购的瓷器,则都是江西饶郡浮梁县景德镇的产品。

自古以来,景德镇都是烧制瓷器的名都,但当地却不产白土。

白土出自婺源和祁门两地的山上:其中的一座名叫高梁山,出粳米土,土质坚硬;另一座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土质黏软。

只有两种白土混合,才能做成瓷器。

将这两种白土分别塑成方块,用小船运到景德镇。

造瓷器的人取等量的两种瓷土放入臼内,舂一天,然后放入缸内用水澄清。

缸里面浮上来的是细料,把它倒入另一口缸中,下沉的则是粗料。

细料缸中再倒出上浮的部分便是最细料,沉底的是中料。

澄过后,分别倒入窑边用砖砌成的长方塘内,借窑的热力吸干水分,然后重新加清水调和造瓷坯。

瓷坯有两种:一种叫做印器,有方有圆,如瓶、瓮、香炉、瓷盒之类(朝廷用的瓷屏风、烛台也属于这一类)。

先用黄泥制成模印,模具或者对半分开,或者上下两截,或者是整个的,将瓷土放入泥模印出瓷坯,再用釉水涂接缝处让两部分合起来,烧出时自然就会完美无缝。

另一种瓷坯叫做圆器,包括数不胜数的大小杯盘之类,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圆器产量约占了十分之九,而印器只占其中的十分之一。

制造这种圆器坯,要先做一辆陶车。

用直木一根,埋入地下三尺并使它稳固。

露出地面二尺,在上面安装一上一下两个圆盘,用小竹棍拨动盘沿,陶车便会旋转,用檀木刻成一个盔头戴在上盘的正中。

塑造杯盘,没有固定的模式,用双手捧泥放在盔头上,拨盘使转。

用剪净指甲的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着拇指旋转向上展薄,便可捏塑成杯碗的形状(初学者塑不好没有关系,因为陶泥可以被反复使用)。

功夫深技术熟练的人,就可以做到千万个杯碗好像都是用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在盔帽上塑造小坯时,不必加泥,塑中盘和大碗时,就要加泥扩大盔帽,等陶泥晾干以后再加工。

用手指在陶车上旋成泥坯之后,把它翻过来罩在盔帽上印一下,稍晒一会儿而坯还保持湿润时,再印一次,使陶器的形状圆而周正,然后再把它晒得又干又白。

再蘸一次水,带水放在盔帽上用利刀刮削两次(执刀必须非常稳定,如果稍有振动,瓷器成品就会有缺口)。

瓷坯修好以后就可以在旋转的陶车上画圈。

接着,在瓷坯上绘画或写字,喷上几口水,然后再上釉。

在制造大多数碎器、千钟粟和褐色杯等瓷器时,都不用上青釉料。

制造碎器,用利刀修整生坯后,要把它放在阳光下晒得极热,在清水中蘸一下随即提起,烧成后自然会呈现裂纹。

千钟粟的花纹是用釉浆快速点染出来的。

褐色杯是用老茶叶煎的水一抹而成的(日本人非常珍视我国古代制作的“碎器”,他们不惜重金用以购买真品。

古代的香炉碎器,不知是哪个朝代制造的,底部有铁钉,钉头光亮而不生锈)。

景德镇的白瓷釉是用“小港嘴”的泥浆和桃竹叶的灰调匀而成的,很像澄清的淘米水(德化窑的瓷仙釉是用松毛灰和瓷泥调成浆而上釉料的。

浙江省的丽水、龙泉两地的窑所出产的青瓷釉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原料),盛在瓦缸里。

瓷器上釉,先要把釉水倒进泥坯里荡一遍,再张开手指撑住泥坯往釉水里点蘸外壁,点蘸时使釉水刚好浸到外壁弦边,这样釉料自然就会布满全坯身了。

画碗的青花釉料只用无名异一种(漆匠熬炼桐油,也用无名异当催干剂)。

无名异不藏在深土之下而是浮生在地面,最多向下挖土三尺深即可得到,各省都有,也分为上料、中料和下料三种,使用时要先经过炭火煅烧。

上料出火时呈翠绿色,中料呈微绿色,下料则接近土褐色。

每煅烧无名异一斤,只能得到上料七两,中、下料依次减少。

制造上等精致的瓷器和皇帝所用的龙凤器等,都是用上料绘画后烧制成的。

因此上料无名异每担值白银二十四两,中料只值上料的一半,下料只值其三分之一。

景德镇所用的,以浙江衢州府和江西广信府出产的为上料,也叫做浙料。

江西上高出产的为中料,江西丰城等地出产的为下料。

凡是煅烧过的青花料,要用研钵磨得极细(钵内底部粗涩而不上釉),然后再用水调和研磨到呈现黑色,入窑经过高温煅烧就变成了亮蓝色了。

制造紫霞色的碎器的方法是,先把胭脂石粉打湿,用铁线网兜盛着碎器放到炭火上炙热,再用湿胭脂石粉一抹就成了。

“宣红”瓷器则是烧制而成之后再用巧妙的技术借微火炙成的,这种红色并不是那种朱砂在火中所留下来的(宣红器在元朝末年已经失传了,明朝正德年间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又重新造了出来)。

瓷器坯子经过画彩和上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如果用力稍重,烧出的瓷器就会凹陷变形),匣钵是用粗泥造成的,其中每一个泥饼托住另一个瓷坯,底下空的部分用沙子填实。

大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只能装一个,小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可以装十几个。

好的匣钵可以装烧十几次,差的匣钵用一两次就坏了。

把装满瓷坯的匣钵放入窑后,就开始点火烧窑。

窑顶有十二个圆孔,这叫做天窗。

烧二十四个小时火候就足了。

先从窑门发火烧二十个小时,火力从下向上攻,然后从天窗丢进柴火入窑烧四个小时,火力从上往下透。

瓷器在高温烈火中软得会像棉絮一样,用铁叉取出一个样品用以检验火候是否已经足够。

火候已足了就应该停止烧窑了,合计造一个瓷杯所费的工夫,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许多细节还没有计算在内呢!附:窑变回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