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公开课课件什么东西不见了
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课件
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第三节《什么东西不见了》。
内容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并探索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了解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溶解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明矾等),多媒体课件。
学具: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水等。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溶解现象。
2. 例题讲解通过实验观察食盐和糖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速度。
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现象背后的原因。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明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知识讲解讲解溶解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分析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到的溶解现象及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什么东西不见了》2. 板书内容:溶解的定义溶解的影响因素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洗涤剂、饮料等物品,记录其溶解情况。
分析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2. 答案:洗涤剂在水中溶解,形成泡沫。
饮料中的糖分、色素等物质溶解在水中,使饮料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味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在家中进行更多的溶解实验。
组织科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观察与发现》,详细内容为“什么东西不见了”。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物品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2. 培养幼儿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用语言清楚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内装有各种小玩具、水果、文具等物品。
2. 学具:每组一份物品清单,画有各种物品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拿出一袋装满各种物品的袋子,请一名幼儿上台从袋子里随机抽取一个物品,然后将其放回袋子。
教师询问:“刚才我们抽出了一个什么物品?现在它还在袋子里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讨论,让幼儿尝试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分发物品清单,让幼儿分组观察,找出清单上哪些物品在袋子里,哪些不在。
教师邀请各组幼儿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为什么有些物品不见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主题:什么东西不见了2. 板书内容:实物演示:袋子里的物品观察结果:物品清单描述现象:物品不见了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家里的“不见了”物品请家长协助幼儿在家中寻找一个物品,让幼儿观察并描述该物品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
2. 答案:(1)观察到的物品:小玩具、水果、文具等。
(2)描述过程:物品原本在这里,后来被爸爸/妈妈拿走了,所以不见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他们在观察、描述和思考方面的进步。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观察与发现》,详细内容围绕“什么东西不见了”这一主题,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探索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培养观察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
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神秘箱、白纸、透明玻璃杯、水、盐、色素、勺子、放大镜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神秘箱、白纸、透明玻璃杯、水、盐、色素、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老师展示一个神秘箱,告诉幼儿箱子里有一些东西,邀请幼儿猜测并找出箱子里不见了的东西。
2. 例题讲解(10分钟)老师通过讲解“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让幼儿了解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
结合白纸、透明玻璃杯、水、盐、色素等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变化过程。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老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主题:什么东西不见了2. 内容:物质的变化隐形现象盐在水中的溶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长分享。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观察过程中,部分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老师多加引导。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中观察更多物质变化现象。
带领幼儿参观科学馆,了解更多科学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指导;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开放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针对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观察与发现》,具体内容为“什么东西不见了”。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物品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观察、分析、推理,找出隐藏的物品。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若干个日常用品(如:铅笔、橡皮、玩具等)。
2. 学具:每组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若干个日常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将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展示给幼儿,告诉他们袋子里有一些物品,然后请一个幼儿上台,从袋子里取出一件物品,再放回去。
请其他幼儿观察并说出取出的物品是什么。
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取出袋子里的物品,让幼儿观察并说出物品的名称。
然后,教师将其中一个物品藏起来,让幼儿猜测“什么东西不见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每组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袋子里装有若干个日常用品。
组员轮流从袋子里取出一个物品,观察后放回去。
其他组员观察并猜测取出的物品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什么东西不见了2. 教学内容:观察、发现、推理、团队协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家长帮助幼儿准备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装有若干个日常用品。
让幼儿从袋子里取出一个物品,观察后放回去,其他家庭成员猜测取出的物品是什么。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家长可引导幼儿描述物品的形状、颜色、用途等特点,帮助其他家庭成员猜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观察、推理、团队协作方面的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幼儿园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课件.
幼儿园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三章《有趣的物体变化》第二节《什么东西不见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物质溶解现象,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会消失。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溶解现象,知道有些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会消失。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质溶解的概念。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会消失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盐、糖、水、勺子、杯子)、记录表。
学具:实验器材、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通过讲述“魔法师”的故事,引发幼儿对物体消失的兴趣。
(2)让幼儿猜测故事中“魔法师”是如何让物体消失的。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课件,讲解盐、糖溶解在水中,让幼儿观察物体消失的过程。
(2)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物质溶解现象,知道有些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会消失。
3. 随堂练习(5分钟)(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盐、糖溶解在水中的过程。
(2)让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会在一定条件下消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什么东西不见了》2. 主要内容:(1)物质溶解现象(2)盐、糖溶解在水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面的物品,找出一个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消失的物体。
(2)描述这个物体消失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2. 答案:(1)例如:冰块(2)冰块在室温下会逐渐融化,变成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了解物质溶解现象,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1)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溶解现象,例如:洗发水、洗衣粉等。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课件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实验活动——《什么东西不见了》。
通过该实验,让幼儿感知和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现象,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2. 学会观察实验过程,能够描述实验现象;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感知和理解溶解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材料(糖、盐、咖啡、沙子等),水,杯子,勺子;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水,杯子,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装有水的杯子,告诉幼儿今天要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分别向杯中加入糖、盐、咖啡、沙子等物质,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溶解现象。
5. 巩固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六、板书设计1. 实验题目:《什么东西不见了》2. 实验材料:糖、盐、咖啡、沙子等3. 实验现象:溶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实验,观察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2. 答案:请幼儿与家长共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感知和理解溶解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可能对实验现象描述不够准确,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尝试用其他物质进行实验,观察溶解现象。
同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现象;4. 学具的准备与分组实验的组织;5.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家长参与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大班科学公开课东西不见了教案
大班科学公开课东西不见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中的第三节“东西不见了”。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突然“消失”的现象,通过实验和探索,让幼儿了解光的折射、隐藏原理等简单的科学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突然“消失”的现象。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帮助幼儿理解光的折射、隐藏原理等简单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的折射、隐藏原理的理解。
重点:观察和描述物品“消失”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玻璃杯、水、硬币、卡片、手电筒等。
2. 学具:画纸、彩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透明玻璃杯,杯底放一枚硬币,然后倒满水。
请幼儿观察硬币的位置,突然将硬币“消失”,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透明玻璃杯、水、硬币为例,引导幼儿观察硬币“消失”的过程,讲解光的折射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画纸、彩笔,让幼儿画出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并尝试解释“消失”的原因。
4. 探索活动(10分钟)分组进行探索,利用手电筒、卡片等教具,让幼儿自己发现光的折射、隐藏原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光的折射现象示意图2. 黑板右侧:隐藏原理示意图3. 中间部分:用大字写上“东西不见了”,下方列出幼儿画的观察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在课堂上的观察和发现,并尝试用文字或图画解释原因。
2. 答案:根据幼儿的观察和认知水平,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幼儿参与度等方面进行反思,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1)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寻找其他物品“消失”的现象,并与家长分享。
(2)开展科学主题活动,如“神奇的光”、“隐藏的世界”等,让幼儿深入了解光的奥秘。
幼儿园课件——妈妈不见了
它走到熊猫阿姨的柜台前,请求熊猫阿姨帮忙。熊猫阿姨把贝贝带到了广播 室。
不一会,广播室里传来了广播声:“小兔贝贝的妈妈请注意,您的孩子贝贝现在 在广播室里,请您听到广播后马上到广播室来。”
贝贝终于看到了妈妈,熊猫阿姨对贝贝说:“以后出门一定要拉着妈妈 的手,不要自己贝贝挑选衣服时,贝贝看
到旁边的玩具柜里有许多玩具,赶紧跑过去看,看着看着,就入 迷了。等贝贝抬起头来时,发现妈妈不见了,就害怕地哭了起来。
这时,躲在柜子后面的狐狸趁别人不注意,走到贝贝面前说: “你别哭!我认识你妈妈,我带你去找妈妈。”
贝贝想了想,说:“我不跟你走,我自己找妈妈。”
幼儿园公开课精品课件什么东西不见了.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便于幼儿理解。
教师可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随堂练习:
教师应关注各小组幼儿的参与情况,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投入到活动中。
教师可适时给予提示,帮助幼儿找到答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作业设计解析
1. 作业题目:
教师应强调与家人共同完成作业,增进亲子关系。
教师邀请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幼儿给予表扬。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什么东西不见了》
2. 内容:
观察力
注意力
逻辑思维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回家后,让家长帮忙准备一个透明塑料盒和五颜六色的玩具,与家人一起玩“什么东西不见了”的游戏。
2. 答案: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观察并记住盒内的物品,找出家长悄悄拿走的玩具。
教案反思:
一、教学标方面
1. 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观察力、注意力的培养。
2. 是否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方面
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2. 是否能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方面
1.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是否注重个别差异,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
家长在辅导幼儿完成作业时,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
2. 答案:
教师在下一节课中,可邀请幼儿分享作业完成情况,互相学习。
四、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解析
1. 关注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
教师可通过家访、电话回访等方式,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
教师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的学习,关注幼儿的成长。
什么东西不见了课件大班科学
什么东西不见了课件大班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依据教材第十章“观察与发现”中的第二节“什么东西不见了”,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物品消失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以及初步理解事物存在的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1. 能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描述物品消失的现象。
2. 通过实践操作,理解物品并不是真的消失,而是由于某些原因暂时看不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物品存在的相对性,明白物品并非真的消失。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魔法盒子、不同大小的物品、录音机、白板。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魔法盒子,向学生介绍:“今天,我们要用这个魔法盒子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叫做‘什么东西不见了’。
”2. 例题讲解教师将一个玩具放在魔法盒子里,然后问:“同学们,我刚刚把什么放进了魔法盒子?”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合上盒子,打开时玩具不见了。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现象。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物品,使用魔法盒子进行消失实验。
每组派代表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4. 知识讲解教师解释物品消失的原因,引导学生明白物品并非真的消失,而是由于某些原因暂时看不见。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什么东西不见了2. 主要内容:观察与发现物品消失现象物品存在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回家后,找一件物品进行消失实验,并向家长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2. 答案:学生需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和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类似的物品消失现象,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
同时,可引导学生探索其他科学现象,如光的折射、反射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物品存在的相对性,明白物品并非真的消失。
2. 例题讲解:使用魔法盒子进行物品消失实验的步骤和引导方式。
大班科学公开课东西不见了教案
大班科学公开课东西不见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探究与发现》第五章,主要内容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物体的隐藏规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物体的隐藏规律。
难点:让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玩具、实物等。
学具:幼儿操作卡片、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今天的研究主题——东西不见了。
让幼儿观察故事中的图片,找出隐藏的物体。
2. 探究发现(10分钟):让幼儿自己尝试找出隐藏的物体,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过程和结果。
3. 操作实践(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卡片,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隐藏的物体。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
5. 作业布置(5分钟):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幅隐藏图画的发现过程和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东西不见了”,另一部分是隐藏规律的图示。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这幅图的发现过程和结果。
作业答案:在这幅图中,我发现了一个隐藏的猫咪。
它躲在了一朵花后面,只露出了一个小小的尾巴。
我发现它的时候,它还在偷偷地看着我呢!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针对幼儿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在家中和家长一起寻找隐藏的物体,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创作一些隐藏图画,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发现环节的细节补充1. 教师应提供丰富的视觉刺激,如图片、卡片等,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找出隐藏的物体。
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优质课件
大班科学《什东西不见》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教材《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中“什东西不见”章节进行详细讲解。
该章节主要围绕观察和发现身边物品变化,培养孩子们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常见物品消失现象,探究消失背后原因,以及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关注并发现身边物品消失现象,提高观察力。
2. 培养幼儿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增进幼儿对科学现象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品消失背后科学原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魔法棒、玻璃杯、橡皮泥、盐、水、白纸、彩笔等。
2. 学具:每组一份观察记录表、玻璃杯、盐、水、白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向幼儿展示魔法棒,并告知他们今天要学习一种神奇魔法,让物品消失。
(2)邀请几名幼儿上台,用魔法棒在玻璃杯中盐上轻轻一挥,让盐消失。
2.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魔法背后科学原理,即盐溶解在水中,从而消失。
(2)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盐会消失?还有哪些物品会消失?3. 随堂练习(15分钟)(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份观察记录表、玻璃杯、盐、水、白纸、彩笔等。
(2)让幼儿自行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物品消失现象,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2)引导幼儿发现消失背后科学原理。
六、板书设计1. 魔法棒2. 消失现象3. 科学原理4. 观察记录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中物品消失现象,例如:冰块、糖、牛奶等。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现象,分析背后科学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幼儿对消失现象产生浓厚兴趣,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2. 拓展延伸:在家庭和学校中,引导幼儿继续关注身边消失现象,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鼓励幼儿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024年幼儿园公开课课件什么东西不见了.
2024年幼儿园公开课课件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探索活动教材第四章《发现与探索》,详细内容为“什么东西不见了”。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学会观察和描述事物的特征,提高观察力。
2. 培养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观察事物的细节,并用语言准确描述。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图片、玩具、文具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物品,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教师突然将物品藏起来,提问:“什么东西不见了?”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一系列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图片中的变化。
教师示范如何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变化,并引导幼儿模仿。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图片,让幼儿独立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提示。
4. 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观察到的变化,并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幼儿深入思考。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什么东西不见了2. 内容:图片展示观察到的变化语言描述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变化,并用语言描述。
2. 答案示例:今天我发现妈妈换了一个新发型,头发变得卷卷的,很漂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家庭作业:让幼儿在家中与家长共同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变化。
课堂活动:开展“我发现”主题分享活动,让幼儿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3.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4. 例题讲解的直观性和引导性5. 小组讨论的深度和广度6. 作业设计的实用性和亲子互动性一、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1)观察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特征,通过提问、示范等方式,让幼儿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什么东西不见了——探索物质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物质守恒的概念,知道物质不会消失,只是形态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理解物质守恒的概念。
难点:引导幼儿观察细微的变化,并能用语言准确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盐、糖、杯子、勺子、搅拌棒、小苏打、醋、气球、实验操作台。
学具:每组一份水、盐、糖、小苏打、醋、杯子、勺子、搅拌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以故事形式引入:“小朋友们,有一天,小兔子在家里做了一碗糖水。
可是,它找遍了整个房间,都没找到糖水去哪儿了。
你们能帮小兔子找找看,糖水去哪儿了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演示实验,将糖放入水中,搅拌至糖消失。
(2)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糖去哪儿了?为什么看不见了?(3)教师解释:糖没有消失,它溶解在了水里,变成了糖水。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分发学具,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盐放入水中,观察盐消失的过程。
(2)讨论:盐去哪儿了?为什么会消失?(2)拓展:让幼儿思考还有哪些物质会发生变化。
六、板书设计1. 物质守恒:物质不会消失,只是形态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2. 实验过程:糖 + 水→ 糖水盐 + 水→ 盐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盐、糖、醋等物质,记录它们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了物质守恒的概念,但在引导幼儿观察细微变化方面还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探索更多物质的变化,分享发现。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引导方式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讨论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简洁性6. 作业设计的实用性与开放性7. 课后反思的内容与拓展延伸的指导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应放在让幼儿通过直观的实验感受物质守恒的概念,理解物质不会消失,而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
幼儿园大班科学精品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精品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观察与发现》中的第二节“什么东西不见了”。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培养幼儿发现物体变化的能力;通过寻找游戏,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借助日常生活用品,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发现物体的变化。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细微的变化,并进行描述。
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一个神秘的魔术盒子、若干日常生活用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相同的日常生活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神秘的魔术盒子,引发幼儿好奇心。
(2)邀请一名幼儿上台,从魔术盒子中抽取一个物品,展示给其他幼儿看。
(3)教师将抽取的物品放入魔术盒子,让幼儿猜测:“什么东西不见了?”2. 例题讲解(5分钟)(1)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特征。
(2)让幼儿尝试描述物品的特征,培养观察力。
(3)教师通过变化物品的位置、形状等,让幼儿发现变化,锻炼注意力。
3. 随堂练习(10分钟)(2)教师随机拿走一个物品,让幼儿找出“什么东西不见了?”(3)幼儿分组进行寻找游戏,锻炼观察力和注意力。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寻找游戏的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主题:什么东西不见了?2. 板书内容:(1)观察物品的特征(2)发现物品的变化(3)寻找游戏的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家里的“什么东西不见了”2. 答案:(1)观察家里的物品,记录下它们的位置、形状、颜色等特征。
(2)和家长一起玩“什么东西不见了”的游戏,找出被拿走的物品。
(3)和家长分享寻找过程,讨论观察和发现的方法。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第二节“什么东西不见了”。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探讨物质的存在与消失,通过实验活动,让幼儿感知和理解溶解、隐藏等物理现象。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物质的存在与消失,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溶解、隐藏等物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感知物质的存在与消失,了解溶解、隐藏等物理现象。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消失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材料(白砂糖、水、玻璃杯、勺子、布娃娃等)。
学具:画笔、画纸、调色盘、抹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准备一杯糖水,让幼儿观察糖块在水中逐渐消失的过程。
(2)教师用布娃娃表演“捉迷藏”游戏,引导幼儿关注物体隐藏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教师提问:“刚才糖块为什么会消失呢?”引导幼儿思考溶解现象。
(2)教师提问:“布娃娃为什么会不见了?”让幼儿了解隐藏现象。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糖块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2)分组进行“捉迷藏”游戏,让幼儿体验物体隐藏的现象。
(2)让幼儿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会消失。
六、板书设计1. 什么东西不见了2. 内容:(1)物质的存在与消失(2)溶解现象(3)隐藏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消失现象,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1)冰块放在室温下会消失,变成水。
(2)妈妈把糖果藏在枕头底下,糖果不见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观察他们对物质消失现象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探讨生活中的其他物质消失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实验活动设计。
幼儿园课件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课件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智趣探索》第三单元“观察与发现”,具体内容为章节五《什么东西不见了》。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观察、思考和探索活动,让孩子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变化,培养观察力和注意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事物的变化。
2. 培养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其记忆力。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从观察中找到事物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幻灯片、图片、玩具、日常用品等。
2. 学具:画笔、画纸、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装满日常用品的盒子,请孩子们观察并记住盒子里有哪些物品。
然后,教师拿走一个物品,让孩子们说出“什么东西不见了”。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图片中的物品,并找出其中不同的地方。
引导孩子们用语言描述出物品的变化。
3. 随堂练习教师分发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并找出图片中的变化。
然后,让孩子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4. 小组活动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用画笔和画纸创作一幅画。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并描述自己作品中事物的变化。
教师邀请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什么东西不见了》2. 板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实践情景引入:盒子里的物品例题讲解:找出图片中的变化小组活动:创作主题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某个角落,找出其中发生了变化的物品,并用画笔和彩色笔将变化描绘出来。
家里的电视从黑色变成了白色。
沙发上的抱枕从方形变成了圆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变化,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大班科学公开课东西不见了教案
大班科学公开课东西不见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体与现象》,具体内容为“东西不见了”。
详细内容包括:物体存在的感知、物体消失的现象、寻找消失物体的方法以及相关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消失的现象,知道物体并非真的消失,而是由于某些原因暂时看不见。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探索发现物体消失的原因。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体消失的原因及其相关科学原理。
教学重点:物体并非真的消失,而是暂时看不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一个透明玻璃杯、一个乒乓球、一块橡皮泥、一块布。
2. 学具:每组一个透明玻璃杯、一个乒乓球、一块橡皮泥、一块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透明玻璃杯,里面装有乒乓球,然后用布遮住杯子,让学生观察乒乓球消失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物体消失的原因,如光的折射、遮挡等。
3.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消失,并记录下来。
4. 分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物体消失的原因,以及如何找到消失的物体。
6. 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除了遮挡和光的折射,还有哪些原因会导致物体消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消失现象,记录下来并说明原因。
答案示例:妈妈把巧克力放在冰箱里,我找不到巧克力。
原因是妈妈把巧克力放在了冰箱的隐蔽位置,我看不到。
2. 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语句通顺,能正确说明消失现象的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小实验,观察物体消失的现象,并和家人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科学原理讲解;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分组讨论的引导;4.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