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阅读附答案
苏轼《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轼《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抃.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
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亭以雨名,志.喜也志:记载B.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名:命名C.雨麦于岐山之阳.阳:山的北面D.农夫相与抃.于野抃:鼓掌,表示欢喜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周公得禾,以.名其书/举匏尊以.相属B.以为休息之.所/唯江上之.清风C.官吏相与庆于.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五日不雨,可乎./相与枕藉乎.舟中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B.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C.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D.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引经据典,借古代周公、汉武、叔孙等历史名人的史实说明以喜名物古已有之,表示不忘的用意。
《喜雨》阅读答案
《喜雨》阅读答案
《喜雨》阅读答案
在诗文的阅读答案中要记住从修辞手法上分析,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喜雨》阅读答案。
希望大家喜欢。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小题1:“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2分)
小题2: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分)
小题3: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雨中(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2分。
“青锦褥”描绘正确1分,揭示“生机勃勃”特点1分)
小题2:遥: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1分),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1分)。
忽: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1分),而鹭却习惯性地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1分)。
小题3:①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
③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
(4分。
答到两点即可)。
白居易《喜雨》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贵州省黔西南州中考题)
白居易《喜雨》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贵州省黔西南州中考题)
二、阅读理解(50分)
7.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喜雨
(唐)白居易
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
(1)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顿''定'在突出标题'喜'字上的作用。
【解答】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表现了诗人看到这场及时雨缓解了旱情,为老百姓丰收有望感到欣喜,表现了作者关注民生疾苦,对下层人民的体贴和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结合诗句内容来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雨一下,旱情马上得到缓解,诗人为农人担忧的心也得到纾解。
'定'意思是一定,语气可定,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期待和祝愿,表现了作者希望老百姓有个丰收年的美好愿望,这两个字体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体贴和关爱之情。
答案:
(1)为这场及时雨带来庄稼丰收而高兴,表现出一种关注下层百姓的情怀。
(2)'顿'表明这场雨来得及时,立刻缓解了旱情;'定',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粮食的丰收充满了信心。
这两个字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古代诗歌赏析杨万里《喜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
[注]①畴:田地。
②甑:煮酒之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先写雨后美景令人欣喜,结尾转写愁情来反衬喜雨,诗意跌宕起伏。
B.“惬”字写雨后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溪流响声之大说明雨水充足丰沛。
C.一阵大风刮起,广阔田地之中如同青色锦褥的禾苗随风起伏,生机勃勃。
D.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人们只能隔着河大声对话,有些扫兴。
16.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
(6分)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舆马而致千里、借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中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描摹了南宋初年农村淳朴的风俗画卷。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荡舟赤壁,如乘风飞行,逍遥自得。
15.D(解析:结合诗题“喜雨”可知此处“隔水相语”写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
)16. ①比喻(明确手法,1分),将田地里禾苗比作青褥,将山峰比作屏风(结合诗句分析,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雨后清新而富于生机的美景(作用效果,1分);②视角变化(明确手法,1分,写成远近结合或俯仰结合或其他说法均可),颔联有远(山峰)有近(禾苗),有俯(禾苗)有仰(云霄)(结合诗句分析,1分),画面立体,层次分明(作用效果,1分);③动静结合(明确手法,1分,写成以动衬静,反衬等均可),山峰矗立为静景,风吹禾苗、行人对话为动景,枝条折断均为以声衬静(结合诗句分析,1分),既写出了自然生机勃勃之美,也突出了生活趣味(作用效果,1分);④视听结合(明确手法,1分),田地、青山、溪水、立鹭为视觉,风声、人语为听觉(结合诗句分析,1分),呈现一片生机,表达喜悦之情(作用效果,1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解析1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解析1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独坐[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均写了夜景,但季节不同,王维的诗的是1 ,周弼的诗的是2 。
(2)两诗均描绘了诗人独坐,但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王诗写的是1 的心境。
周诗写的是2 的心境。
2.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解释“初平”、“暖树”两个词语。
(2)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别老母清·黄景仁搴帷①拜母河梁②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③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①搴(qiān)帷(wéi):掀起门帘出门。
②河梁:桥,替代送别地。
③惨惨:幽暗无光。
(1)“白发愁看泪眼枯”一句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母亲的担忧(用诗句中的字填空)。
(2)有学者评价此诗说“字字沉痛,令人不忍卒读”,请结合诗的三四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甲】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注】①吴钩:刀名,刃弯。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③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建的一座楼阁。
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为唐王朝建立的不朽功勋。
季羡林《喜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喜雨》阅读练习及答案喜雨季羡林①我是农民的儿子。
在过去,农民是靠天吃饭的,雨是绝对不能缺少的。
因此,我从小就同雨结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厚情感。
②今年,北京缺雨,华北也普遍缺雨,我心急如焚。
窗外自己种的那一棵玉兰树开花的时候,还有到大觉寺去欣赏那几棵声名传遍京华的二三百年的老玉兰树的时候,我的心情都曾有点矛盾。
说起来我是实在喜欢眼前的繁花。
大觉寺我来过几次,但是玉兰花开得像今天这样,还从来没有见过。
借用张锲同志一句话:“一看到这开成一团的玉兰花,眼前立刻亮了起来。
”好一个“亮”字,亏他说得出来。
但是,我忽然想到,春天里的一些花最怕雨打。
我爱花,又盼雨,二者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不可得而兼也,究竟何去何从?我之进退,实为狼狈。
经过艰苦的“思想斗争”,我毅然决然下了结论:宁肯要雨!③在多日没有下过滴雨之后,我今天早晨刚在上面搭着铁板的阳台中坐定,头顶上铁板忽然清脆地响了一声:是雨滴的声音!我的精神一瞬间抖擞起来,“漫卷诗书喜欲狂”,立即推开手边稿纸,静坐谛听。
铁板上,从一滴雨声起,清脆的响声渐渐多了起来,后来混成一团,连“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无法描绘了。
此时我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④我抬头看窗外,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一棵玉兰树,此时繁花久落,绿叶满枝。
我仿佛听到,在雨滴敲击下,左右翻动的叶子正在那里悄声互相交谈:“伙计们!尽量张开嘴巴吮吸这贵如油的春雨吧!”我甚至看到这些绿叶在雨中跳起了华尔兹,舞姿优美整齐。
我头顶上铁板的敲击声仿佛为它们的舞步伴奏。
可惜我是一个舞盲,否则我也会破窗而出,同这些可爱的玉兰树叶共同翩跹起舞。
⑤眼光再往前挪动一下,就看到了那一片荷塘。
此时冬天的坚冰虽融化已久,垂柳鹅黄,碧水满塘,但池中荷花却连“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还没有到。
然而,我仿佛有了“天眼通”,看到水面下淤泥中嫩莲已经长出了小芽。
这些小芽懂得要生存,要成长,水面上雨滴一敲,形成一个个小而圆的漩涡,它们立即感觉到了,马上也精神抖擞起来,互相鼓励督促道:“伙伴们!拿出自己的劲头来,快快长呀!长呀!赶快长出水面,用我们自己的嘴吮吸雨滴吧!”“是啊,我们去年开花一千多朵,引起了燕园内外一片普遍热烈的赞扬声。
苏轼的《喜雨亭记》阅读答案
苏轼的《喜雨亭记》阅读答案苏轼的《喜雨亭记》阅读答案《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
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
开篇点题,为全文之纲。
第二段叙修亭经过,点明修亭之人、时间、地点及周围环境。
第二段写久旱民忧,大雨民喜,把修亭与喜雨联系起来,以忧衬喜。
第三段离议论于对话之中,进一步说出亭与喜雨之关系。
最后一段以歌作结。
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完成7—10题。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
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注释】①志:记。
②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此时任凤翔县判官。
③:喜乐,欢欣。
④荐饥:连年饥荒。
荐,重。
7.(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 ②是岁之春 ( )③以属客而告之 ( ) ④五日不雨则无麦( )(2)下列句中的“以”与“亭以雨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固以怪之矣B.以啮人,无御之者C.不以物喜D.祭以尉首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
(2分)今天不遗斯民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醉翁亭记》《喜雨亭记》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喜雨亭记》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醉翁亭记》《喜雨亭记》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提携,往来而不绝者,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5、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划两处)(2分)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6、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3分)①宴酣之乐②树林阴③为亭于堂之北7、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为亭于堂之北B.杂然而前陈者狱讼兴,而盗贼滋炽C.然则何时而乐耶五日不雨则无麦D.以为休息之所民以为未足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9、《醉翁亭记》和《喜雨亭记》都是抒情散文,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他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不同点:答案:5、既而/弥月不雨,民/ 方以为忧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划对1处得1分。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
《喜雨亭记》一反亭台游记写法的`俗套,集叙述、议论、抒情于一体,交错并用,可谓运笔生辉,出手不凡。古人云:“文章无定法,贵在创新”,苏轼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写作传统。此文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即小见大,以无化有”。小亭子的建成并非什么大事,可苏轼却把它与人民“喜雨”的大事联系起来,使本来平凡的新建小亭,身价随之陡增,而定名之事也就非同寻常了。由此可见即小见大。文入二段,作者把建亭,喜雨、定名的经过均己交待,并未马上收笔,而是以设想的宴会河答和“喜雨亭”歌又起波澜,进一步开阔思路,阐述主题。这就笼所谓的“以无化有”。作者丰富的现象力,与上文衔接自然,文笔质朴清新。
C.以属客而告之 属:叮嘱 D.而盗贼滋炽 滋:增多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为休息之所 引以为流觞曲水 B.既而弥月不雨 既而儿醒
C.官吏相与庆于庭 夫人之相与 D.又从而歌之 吾从而师之
8.下列能体现苏轼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优游:安闲舒适、无优无虑的神态。
斯:这些。
《春夜喜雨》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春夜喜雨》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春夜喜雨》是杜甫所创作的一首咏雨的诗作。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春夜喜雨》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相关试题及答案(1)全诗紧扣一个字抒情写意,首联中一个字把“好雨”拟人化了。
(2)颔联中“潜”和“细”写出了春雨、的特点,饱含诗人的心情。
(3)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4)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5)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
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答:(1)喜知(2)轻盈、细柔喜悦(3)拟人手法。
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4)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5)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6)C (并非层层写实,末联是虚拟。
)二①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幺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拟人手法。
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②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③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和《喜雨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和喜雨亭记阅读题及答案醉翁亭记阅读题1:醉翁亭记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有何特点?答:醉翁亭记的主人公是秋瑾。
他被描述为一个热爱酒的人,经常酒后痛哭流涕,但他并不以此为忧,而是以醉酒为乐。
阅读题2:醉翁亭记中,醉翁如何表达对自然景色的喜爱?答:醉翁亭记中,醉翁通过诗句和自我陶醉来表达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他在醉酒时常常吟诵诗句,歌颂大自然的美丽。
他也会在游览时停下脚步,尽情欣赏风景,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阅读题3:醉翁亭记中,醉翁对饮酒的态度如何?答:醉翁亭记中,醉翁对饮酒的态度是非常开放和自在的。
他认为饮酒是一种释放情感、放松心情的方式。
他常常饮酒并对此感到愉悦,不以醉酒为忧,反而以醉酒为乐。
阅读题4:醉翁亭记中,醉翁是如何看待世事的?答:醉翁亭记中,醉翁对世事持较为超脱和淡漠的态度。
他认为人生短暂,世事多变,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他以欣赏自然景色、品味美酒为乐,不过于追求名利和功成名就。
喜雨亭记阅读题1:喜雨亭记中的故事发生在哪里?答:喜雨亭记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喜雨亭的地方。
这个亭子位于一个小城市郊外的山坡上,周围有茂密的树木和清澈的溪流。
阅读题2:喜雨亭记中,主人公遇到了什么困境?他是如何解决的?答:喜雨亭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住在亭子里的老人。
他遇到了一次长时间的干旱,导致周围的农田无法收获作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人决定在亭子里举行祈雨仪式,请求上天降雨。
通过祈雨仪式,老人成功地为周围的农田带来了及时的雨水,解决了大家的困境。
阅读题3:喜雨亭记中,喜雨亭对农民有何意义?答:喜雨亭记中,喜雨亭对农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亭子被认为是一个可以祈求雨水的地方,农民们相信在这里举行祈雨仪式可以促使雨水的降临,从而保证农田的丰收。
喜雨亭成为了农民们信仰的象征,他们将希望寄托在这里,期待着雨水的降临。
阅读题4:喜雨亭记中,作者通过喜雨亭的故事传达了什么寓意?答:喜雨亭记中,作者通过喜雨亭的故事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雨》阅读附答案
喜雨
热呀!热呀!最难熬的时候到了。
知了在树上“知了”地叫着,声音低沉而缓慢,有气无力。
老人们坐在树阴下,紧锁眉头,不停地扇着扇子,汗还是不断地向下流。
狗伏在树阴下,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喘气。
柳树、杨树一动也不动,没精打采。
禾苗在田地里无力地呻吟:“渴呀,渴呀!”爱唱爱跳的小河失去潺潺声,河床上有些地方露出了洁白光滑的鹅卵石。
突然,乌云从四面八方汇聚拢来,越来越厚。
太阳从云缝里刺出火一样的光,慢慢地全被淹没了。
天矮了,光暗了。
风像先行官一样表到了。
电光由天边移到天顶,雷声由远而近,不一会儿,雨点就“啪啪”地落下来了。
放眼望去,对面屋顶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天地间形成一张严密的雨网。
瞧,小杨树,柳树舒展枝叶,在雨中欢笑着。
看,禾苗弟弟像个扑进母亲怀抱的婴儿正大口大口地吮吸着母亲的乳汁。
雨越下越大,地上的水汇成了一条条小溪,“咯咯”地笑着、唱着、跳着,向前奔去。
傍晚,雨渐渐停了。
太阳露出了笑脸,一道彩虹高挂天空。
大地散发出奇妙的清凉气息。
咦,田边是谁?哦,原来是个老爷爷,他“叭嗒…‘叭嗒”地吸着旱烟,看着绿油油的禾苗,心里乐开了花。
他自言自语地说:“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听着这句话,我面前出现一幅奇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稻田一片金黄,饱满的果实压弯了腰,红色的联合收割机像舰艇一样在稻海中乘风破浪地前进,金色的谷粒随着收割机的巨臂流进汽车运到祖国各地。
想到这一派丰收的景象,我们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真是一场及时雨。
”
1.在第1自然段中找出一对意思相近的成语。
()——()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情不自禁
(2)呻吟____
3.第1自然段的总起句是___。
“
”这个词说明了热的程度。
作者从
、
、
、
、
、
这六个方面具体写了天气的热。
4.在第2自然段中摘抄一个拟人句,在第3自然段中摘抄一个比喻句。
拟人句:____
比喻句:____
5.用“--------
”画出作者想象的句子。
6.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课文哪些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请用“___”画出这些句子。
参考答案:1.有气无力没精打采2.(1)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2)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3.热呀!热呀!最难熬的时候到了。
知了老人狗杨树柳树禾苗小河
4.禾苗弟弟像个扑进母亲怀抱的婴儿正大口大口地吮吸着母亲的乳汁。
红色的联合收割机像舰艇一样在稻海中乘风破浪地前进。
5.一望无际的稻田一片金黄……运到祖国各地。
6.“略”
2.(1)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2)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3.热呀!热呀!最难熬的时候到了。
知了老人狗杨树柳树禾苗小河
4.禾苗弟弟像个扑进母亲怀抱的婴儿正大口大口地吮吸着母亲的乳汁。
红色的联合收割机像舰艇一样在稻海中乘风破浪地前进。
5.一望无际的稻田一片金黄……运到祖国各地。
6.“略”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