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创新型国家战略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创新型国家是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经济繁荣强盛的国家。其特点就是生产力发展处于较高水平,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增大。资本构成中,技术所占比重升高,自然资源所占比重降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美欧等发达国家达到50―70%以上。劳动力构成中,从事服务业的达到50%以上,美国高达70%。人类简单重复性的劳动逐步被计算机所代替。知识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性逐步提高,日益转变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素,从而导致了社会形态的革命性变化。可以预见,从工业化社会到知识社会,必将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里程中最伟大的变革和跨越。这次跨越的驱动力,正是源自于新科技革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的提出,正是科学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国情所作出的科学论断。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生产力在现有水平上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用了5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更是创造了世界工业化速度的奇迹。而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我们跨越发展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我们完全有后来居上和迎头赶上的后发优势。
第一,我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力跨越发展的经济基础。目前,我国建立了几乎覆盖世界所有领域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制造业仅在美、日、德之后,居世界第四位,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在经济总量方面,我国许多指标已名列世界的前几位,这为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积聚了巨大的潜能。
第二,我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特别是新型基础设施方面,经过多年来的超常规发展,基础雄厚。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目前,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7.4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超过95%,互联网上网人数超过1.1亿,上网计算机数超过5000万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在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全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第三,我国已经具备了在一些优势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的科技基础和人才保证。我国的科技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一位,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科技产出水平不断提高,生物、纳米、航天等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高技术产业近十几年来持续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在信息通信、新材料等领域,群体性突破不断出现,为我们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机遇,通过更为积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学习借鉴他国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发挥后发优势,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主动选择,从而使我国的自主创新有可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并支付较低的成本。
二、科学把握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必须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科学把握当代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按照科学发展的总要求,正确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1、扩大开放与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决非封闭创新,而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创新,是开放创新、学习型创新。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引进了大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对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在经济、科技全球化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到全球化中,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全方位利用国际资源,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增强集成创新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2、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
体制创新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成效。创新人才在全球流动,基本趋势是向创新软硬环境优势的地方集中,向更能发挥其才能的地方集聚。有了体制的优越性,就能聚集创新人才,就有了创新和发展的优势。适应技术创新的企业制度是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制度创新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这是融经济、科技、教育、政府管理等体制为一体,从国家层次上推动科技创新的社会系统,实现系统中各要素的互动,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集成,促进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效创新。为保证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转,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都必须不断创新,真正成为柔性、开放的管理体制。特别是政府管理体制更应适应创新的要求,为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平台。
3、宏观治理与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诸多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完善创新的宏观治理结构,对自主创新的效果至关重要。它既包括政府对创新的管理和支持手段,包括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促进研究开发的政策,创新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是否有效、目标是否一致等。首要任务是要加强经济、科技等部门的协调一致,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目标下,合理配置政府职能,提高对创新需求的反应速度、及时识别产业的特定需求,并给予有效支持。注重加强科技、产业、贸易、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等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套,打破现有分散重复的格局,提高资源的整合水平。
4、企业主体与系统优势
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关键是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我们不仅要有一批企业从经济指标上跻身世界500强,更要有一大批企业以强大的创新实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中介机构等要素之间的联系,直接决定着自主创新的活力和效率,是竞争优势产生的源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这既是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科技紧密结合、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