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功立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 扬 “ 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增强民族 自尊心和
革的决心和信心,坚持以改革为己任 ,全力支持改革,积
极投 身改革 ,以深化改革促进 自 主创新,以完善体制机制
保障 自 主创 新 。
自豪感 ,增强不懈奋斗 、勇攀世界科技 高峰 的信 心和 勇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市场的 基础性作
用 、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颔作 用、大学的基础 和生力 军作用 ,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能动作用。广大 科技 工作者要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深化科创新的优 良传统 广大科
技工作 者要继承传统、与时俱进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
发展 正面临着更加辉煌 的未来,也意味着我 国
已进入必须更多地依靠 科技进步和 自 主创新推
动 发展 的 历 史 阶段 。面
我 国发展 的宏伟 目标 而
团结奋斗之 际, 中国科
学技术 协会第七 次全 国
代 表 大会 今 天 在 北 京 隆
对 汹 涌澎湃 的世 界新 科
技革命浪潮和 日趋激烈
快推 进 社会 主 义现 代化
的繁重任务,党中央、
国务院审时度势,制定 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了关于实施 科技规划纲要 、增 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作出了建设创
新 型 国家 的 重 大 战略 决 策 ,要 求 我 们 抓 住机 遇 、奋 起 直
科技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 和 “ 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 三 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拼搏奉献、 建功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我受党中央委托 ,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与会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 国各条战线上辛勤劳动 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
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及建设路径
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及建设路径创新型国家是指依靠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
创新型国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科技创新能力强。
创新型国家注重科技创新,重视研发投入,具有高水平的科研人员、科技设施和科研机构,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地推进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 产业结构优化。
创新型国家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他们还注重发展以知识、技术和创新为基础的产业,提升全球竞争力。
3. 教育水平高。
创新型国家注重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他们为人才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以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 支撑体系完善。
创新型国家具有完善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创新支撑体系,能够有效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走以下创新路径:1. 投入大量科技创新,提高科技研发投入。
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成果,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2. 改善教育质量,重视人才培养。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培育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优秀的创业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 改革知识产权制度,完善法律法规。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的技术转移机制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4. 建设创新生态环境,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加强政府对创新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创新创业,推进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协同创新。
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为此,我们应该发展科技创新、培养人才、健全创新支撑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等方面下足功夫,不断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毛概讨论,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国 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经 途径。
我国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历史原因:中国是从封建社会直接到社会主义 社会的,而其他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时间 要早上百年。在封建社会,人们就是奴役和被 奴役的关系。建国后我国很长时间采用的是计 划经济体制。 教育制度的不足:学校的教育机制有问题 ; 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创新的积极性 ;基础设施 不完善 ;要有比较丰富的师资力量,并且要 会调动学生的探求心里
谢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企业应采取如下措施:
技术改革 奖励创新 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积极与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交流与学习 引进创新能力强的员工,不断地对现有产品进 行改进,创造新产品,满足更多的客户的需求
个人该如何做
不断丰富的知识积累(系统书本知识为主) 不断掌握和熟练运用所需的各种技能(电脑应 用等) 不断提高能力,祛除心理上的惰性,培养寻根 究底的好奇心 打破思维定势,经常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思 维方式,不让自己被习惯所束缚 把继承作为创新的起点, 不拒绝继承 树立正确的创新,明确创新并非推翻一切
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1.
2. 3.
背景资料 何为创新国家 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 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国家 企业 个人
背景资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 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能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十分强调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 节,是保证我国各项事业持久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 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
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及建设路径
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及建设路径创新型国家是指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政府引领、市场引导、企业主体、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径主要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创新、开放创新和文化创新。
政府引领:政府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主体和组织者,应当发挥好政策导向、资源调配和环境保障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市场引导:市场是创新型国家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市场机制应当发挥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的配置资源和调节供需的作用,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入到创新活动中,促进创新成果得以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企业主体:企业是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和主体,创新型国家建设要以企业为主体,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技术密集:创新型国家的经济活动以技术密集型为主要特征,注重提升技术含量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技术应用效率。
人才密集:创新型国家的经济活动以人才密集型为主要特征,注重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发展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构建人才强国。
创新链条:创新型国家的经济活动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和回收等环节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创新的闭环和产业的链条。
生态系统:创新型国家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利用。
制度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首先是制度创新,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服务的创新体系。
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及建设路径
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及建设路径【摘要】创新型国家是指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领先优势的国家。
其基本特征包括具有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路径包括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举措。
未来发展趋势显示出创新型国家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建设路径、重要意义、关键举措、未来发展趋势、重要性1. 引言1.1 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及建设路径创新型国家的概念创新型国家是指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将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突破,实现国家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创新型国家的概念强调了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通过持续的创新活动来促进国家发展。
创新型国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创新型国家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能够不断推动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创新型国家具有健全的创新体系和政策支持,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创新型国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吸引和容纳全球创新资源,促进国际创新合作。
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于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只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国家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创新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创新可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路径。
要加强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加强科技研究和创新投入,不断提升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要优化创新政策和体制机制,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举措。
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推动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要优化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吸收全球创新资源,促进国际创新合作。
新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思考
新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思考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我们的国家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创新能力的缺乏。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自主创新是指科技领域中研究机构和科技工作者自主开展科技研究和创新活动的能力。
在之前的几十年中,我们一直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很多高科技领域的先进技术都要依赖进口。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我们应该在政策上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我国政府一直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九七三计划”,并逐渐将自主创新纳入科技投资、科技计划等政策措施。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上的问题,有些政策制定的流程不够透明、公正。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改进。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吸引。
科技人才是支撑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没有一支强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就不可能有创新成果。
当前,我国的科技人才培养和吸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科研团队重心转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不足。
为了打破这些局面,我们应该采用适当的政策措施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科技创新工作。
第三,我们应该发挥市场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改变过去,科技研究过程和科技成果转化都是由政府支持的状况,我们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增加创新产业的竞争力。
政府应该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和专利权的市场流通,加速技术转移和技术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增加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创新能力的竞争力。
现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也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创新合作,我国也应该借助国际合作的优势,吸收外国先进的科技经验和技术,进而发挥中国科技投资的主角作用。
新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思考
新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思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下面从多方面进行若干思考,探讨如何在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创新型国家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领域和层次的人才进行扶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此,我们可以扩大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吸引高水平留学生回国工作,增加留学机会和经费。
同时我们也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在基础教育中加大与实际应用相关的数学和科学教育,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加强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含金量和口碑,使之成为劳动力市场主流的成长通道。
二、强化教育培训和技术转移除此之外,我们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转移。
技术培训能够使科研人员接触到前沿技术,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技术转移则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手段。
因此,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转移,能够为实践提供良好的技术条件,支持科学家的研究和创新实践。
三、推动企业创新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开展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和金融领域的紧密结合。
同时,我们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转化制度,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转化,激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和创新实践,并促进技术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四、加强政府引导和投入政府作为国家管理者和发展的引领者,在创新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加强对创新领域的引导,制定支持创新的政策,支持和扶持科技企业和科学家进行研发活动。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科学家和科技成果的评价和监管,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输出。
总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中国国情、发挥中国特色、实现优化发展的一种现代化模式。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许多发展挑战和压力,如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升级、人口老龄化等。
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通过加大对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措施,努力培育和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成果给予适当的奖励,促进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提高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中国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通过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
中国政府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在城乡发展中注重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四、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推进行政、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改革,并不断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
通过扩大开放,吸引外国投资,提高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向世界质量供给体系的中高端。
五、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
中国政府将人民生活福祉放在首位,加大扶贫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促进就业,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通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消费潜力,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柱。
中国政府提倡崇尚科学、崇尚创造、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风尚,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谈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认识
谈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认识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目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仅仅是资源和资本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技术和知识的竞争。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创造更多的财富。
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效率,优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也能够促进科技和知识的传递,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的关键。
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更是思想的开放、文化的多元和社会的进步。
创新是现代化的源动力之一,它可以推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从而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初步实现现代化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强科技、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积极推动,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所要推进的主要方向。
创新是建设国际大国的基础。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变得更具竞争性。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更多地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这需要我们共同加强科技创新和合作,采取合理的创新政策,发挥人才作用,打造优秀的科技创新环境和体制机制。
只有加强科技创新,国家才能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声誉和地位。
创新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对社会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创新精神和开放思维,鼓励创新引领社会,促进技术和思想的交流和传递,提高社会发展能力。
只有全面加强科技创新,我们才能真正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加强科技创新,优化创新体制,提高人才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创新的转变。
我们还需要加强合作、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一系列创新的政策,深入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促进全球创新共享,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党课考试资料-北京科技大学党校考试
北京科技大学党校考试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本题的答题卡中,每题1分,共20分)1、中国共产党同全国各民族工人、B、团结在一起,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民族的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A.知识分子、农民B.农民、知识分子C.农民、私人企业D.知识分子、私人企业2、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D服从,服从,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A.个人、整体;少数、多数B.个人、整体;下级组织、上级组织C.少数、多数;个人、组织D.少数、多数;下级组织、上级组织3、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A年举行一次,由召集。
A.五、中央委员会B.四、中央组织C.五、中央组织D.四、中央委员会4、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A次。
A.一B.二C.三D.四5、党组的成员,由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组织决定。
党组设C,必要时还可以设。
A.主席、副主席B.主席、书记C.书记、副书记D.书记、主席6、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A和。
A.象征、标志B.标志、象征C.符号、象征D.象征、符号7、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B。
A.先进人士B.先锋战士C.知识分子D.工农阶级8、党员如果没有正确理由,连续B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A.三B.六C.十二D.一9、坚持C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A.一国两制B.和平统一C.一个中国D.经济发展10、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D,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的。
A.宗旨、做完全斗争B.责任、做完全斗争(C)责任、水火不相容D.宗旨、水火不相容1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C。
A、发展B、统筹兼顾C、以人为本D、和谐发展12、A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2023春国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卷A终结考试大作业23959
2023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A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试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经验和教训有哪些?答: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经验和教训如下:意义:1.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的创造性应用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这一探索的成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经验,也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今天,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努力奋斗。
2.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世界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路径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路径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路径有哪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一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要让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就要加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治理创新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推动制度创新,构建以市场主体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释放各方面的活力。
第二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原则,促进企业和人才的追求自由和创新创造。
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革科技评价和科研机构管理制度,使创新更具有可持续性和社会效益。
第三步,打造人才强国。
高层次人才和拥有核心技术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
要推动各类人才汇聚,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的新生态。
第四步,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合作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
要增强创新合作、人才流动和资源共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风险管理,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第五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
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同创新模式,建立创新资金、创新服务和创新孵化等支撑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创新发展机制。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路径既注重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
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国走向科技强国,实现创新型发展。
政治作业 创新型国家与科技发展关系
浅析科技与发展创新型国家的关系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并不是任何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科学的。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与科学的概念一样, 技术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技术的概念也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
对技术的不同理解和概括, 也反映了技术本身的历史发展以及人类对技术本质认识的深化。
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特点不同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表明: 科学和技术的起源、科学家和技术师的工作方式以及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传承方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1.科学和技术的起源不同。
最早的科学源于人类对外在世界惊奇的感受和疑问, 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 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他们先是惊异于各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 对一些重大的问题, 例如日月与星的运动以及宇宙之创造,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 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相反, 技术则直接源于人类为了生存而变革客体的劳动, 包括制造和改进劳动工具的实践活动。
2.科学家和技术师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不同。
从具体的思维方法看, 科学家的工作是发现, 而技术师的工作则是发明。
科学的目标是获得关于客体的正确认识和系统知识, 它受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其规律的制约; 技术手段则受主体需要的限制。
3.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传承的方式不同。
从纵向的传承来看, 科学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逻辑体连贯性, 技术的发展则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和随机性。
所以, 科学的发展是进化, 技术的发展是积累。
再从横向发展来看, 科学思想的传播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依靠思想观念的方式进行, 而技术知识的传播大都借助于直观图形或以实物模型为中介。
实施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引言科技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而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本文将从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一、加大投入,优化教育体系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首先需要加大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投入。
政府应当增加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待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
同时,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创新潜能为了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学府应当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设立创新学院或实验班,提供针对性的创新课程和实践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此外,还要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提供实践机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科研团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搭建创新平台一、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培育科技创新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鼓励科技创新企业的成立,设立创新基金,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支持,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创新企业,推动技术创新的转化和推广。
二、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推动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基础研究项目,吸引优秀科学家和研究团队进行基础研究。
科技与创新题库要点
科技与创新第一讲世界科技发展特点与创新走向一、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地位和作用(一)科技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生产力”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
生产力构成的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正越来越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资源,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中,科技创新是核心和关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经济从过去主要依靠大量投入劳力、资金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的集约型增长方式。
(二)科技是制度变革的“发动机”科技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也是制度变革的发动机。
第一,科技的发展引发经济制度的变革。
第二,科技的发展引发社会制度的变革。
科技发展导致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和经济形态的飞跃。
科技进步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是通过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极影响而间接发挥的。
(三)科技是文化发展的“助力器”文化与科技都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
科技表现为理性的、逻辑的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科技发展对观念形态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多方位、多角度、整体透视逐步加深的过程。
二、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一)科技创新成为世界规模的强大潮流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在各领域中的巨大作用已被证实,科技创新成为一切文明、进步的源泉。
(二)从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1、技术模仿的过滤作用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模仿、移值和借鉴过程。
2、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范艾肯的“技术—经济趋同论”说明了这种从技术模仿向科技创新转变的趋势的必要性。
(三)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四)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
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和技术是分离的,它们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
(1)科学的技术化(2)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使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互为前提,互相推动,促进了科技连续体的形成。
2、“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体化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部分组成。
创新型国家建设需下真功夫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技术引进和跟踪阶段,技 极限。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在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中发 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 , 0 技术贡献率仅有3 %左右 J 0 。我国 挥关键作用。前者决定国家的创新实力和后劲,后者则是国
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缺乏引领经济社 基础 , 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才能在国际竞 争中取得主动权。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即使技术可 以引进,创新能力也难以引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 增强 自 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充分利用
维普资讯
堡
堕 堂垫 Q 墨 墨 Q:
学 毒 积 曩
创 型 家 设 下 功 新 国 建 需 真 夫
陈庆修
(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北 京 10 1 ) 00 7
[ 摘
要] 建设创 新型 国家是事 关现代化 建设全局的重 大战略 ,是 经济社会发展 的根 本动 力。而要
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竞争优势才能确立;只有突出 自主 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走科技含量高、 创新,才能解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建设创新型国家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 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增强 自主创
学 毒 颤 野
璺圣 :
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
了解市场,尤其是能前瞻性地掌握市场发展所产生的潜在需 求 ,使其研究开发的 目标更具针对性,更能体现市场的导向
会持续健康 埂 ★?
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从成本优势走 作用。任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只有通过企业才能真正转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领导中国科技发展的经验结晶
作者: 白莹;杨升祥
作者机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300191
出版物刊名: 理论月刊
页码: 67-71页
主题词: 科技发展;创新型国家;历程;经验
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既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又是党执政50余午的经验总结。
考察党领导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历程,总结党领导科技发展的基本经验,阐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对科技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创新型国家战略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创新型国家是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经济繁荣强盛的国家。
其特点就是生产力发展处于较高水平,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增大。
资本构成中,技术所占比重升高,自然资源所占比重降低。
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美欧等发达国家达到50―70%以上。
劳动力构成中,从事服务业的达到50%以上,美国高达70%。
人类简单重复性的劳动逐步被计算机所代替。
知识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性逐步提高,日益转变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素,从而导致了社会形态的革命性变化。
可以预见,从工业化社会到知识社会,必将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里程中最伟大的变革和跨越。
这次跨越的驱动力,正是源自于新科技革命。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的提出,正是科学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国情所作出的科学论断。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生产力在现有水平上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用了5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
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更是创造了世界工业化速度的奇迹。
而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我们跨越发展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
我们完全有后来居上和迎头赶上的后发优势。
第一,我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力跨越发展的经济基础。
目前,我国建立了几乎覆盖世界所有领域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制造业仅在美、日、德之后,居世界第四位,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
在经济总量方面,我国许多指标已名列世界的前几位,这为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积聚了巨大的潜能。
第二,我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
特别是新型基础设施方面,经过多年来的超常规发展,基础雄厚。
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
目前,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7.4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超过95%,互联网上网人数超过1.1亿,上网计算机数超过5000万台。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在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全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第三,我国已经具备了在一些优势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的科技基础和人才保证。
我国的科技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一位,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
科技产出水平不断提高,生物、纳米、航天等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高技术产业近十几年来持续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在信息通信、新材料等领域,群体性突破不断出现,为我们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机遇,通过更为积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学习借鉴他国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发挥后发优势,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主动选择,从而使我国的自主创新有可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并支付较低的成本。
二、科学把握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场深刻变革。
我们必须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科学把握当代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按照科学发展的总要求,正确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1、扩大开放与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决非封闭创新,而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创新,是开放创新、学习型创新。
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引进了大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对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到全球化中,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全方位利用国际资源,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增强集成创新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2、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
体制创新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成效。
创新人才在全球流动,基本趋势是向创新软硬环境优势的地方集中,向更能发挥其才能的地方集聚。
有了体制的优越性,就能聚集创新人才,就有了创新和发展的优势。
适应技术创新的企业制度是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
更重要的制度创新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这是融经济、科技、教育、政府管理等体制为一体,从国家层次上推动科技创新的社会系统,实现系统中各要素的互动,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集成,促进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效创新。
为保证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转,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都必须不断创新,真正成为柔性、开放的管理体制。
特别是政府管理体制更应适应创新的要求,为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平台。
3、宏观治理与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诸多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
完善创新的宏观治理结构,对自主创新的效果至关重要。
它既包括政府对创新的管理和支持手段,包括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促进研究开发的政策,创新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是否有效、目标是否一致等。
首要任务是要加强经济、科技等部门的协调一致,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目标下,合理配置政府职能,提高对创新需求的反应速度、及时识别产业的特定需求,并给予有效支持。
注重加强科技、产业、贸易、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等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套,打破现有分散重复的格局,提高资源的整合水平。
4、企业主体与系统优势
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关键是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我们不仅要有一批企业从经济指标上跻身世界500强,更要有一大批企业以强大的创新实力进入世界500强。
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中介机构等要素之间的联系,直接决定着自主创新的活力和效率,是竞争优势产生的源泉。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
这既是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科技紧密结合、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