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的自由的概念
浅谈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c35535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c.png)
浅谈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及其现实意义浅谈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及其现实意义摘要:谢林放弃最初作为费希特主观唯心者的拥护,形成了一个新的哲学逻辑起点。
他的哲学体系是以“绝对同一”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包括自然哲学和先验唯物主义哲学两部分。
他的绝对同一哲学,自然哲学和先验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在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其观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局限性。
把握好对谢林哲学的正确态度,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后的哲学研究找到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绝对同一哲学;自然哲学;先验唯心主义哲学;现实意义;目录一、谢林哲学“绝对同一性”的提出及其内涵(一)谢林哲学“绝对同一性”的提出(二)谢林哲学“绝对同一性”的内涵二、谢林的哲学体系(一)以“绝对同一性”为核心1.“绝对同一性”的特征2.“绝对同一性”的现实评价(二)由自然哲学和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两部分构成1.自然哲学(1)自然哲学的内涵(2)自然哲学的基本观点(3)自然哲学的现实评价2.先验唯心主义哲学(1)先验唯心主义哲学的内涵(2)先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3)先验唯心主义哲学的现实评价三、哲学史上对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的总体评价(一)谢林绝对同一哲学的历史地位(二)谢林绝对同一哲学的现实评价四、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的当代价值1一、谢林哲学“绝对同一性”的提出及其内涵(一)谢林哲学“绝对同一性”的提出谢林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代表,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最初是作为费希特主观唯心论的拥护者出现的,继承费希特“自我设定非我”的原则,继续以更彻底的唯心论批判康德,把“自在之物”曲解为自我活动的产物,认为理论和实践、必然和自由、思维和存在的最高统一体就是绝对自我。
不过,当谢林意识到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只是局限于主观的意识,不能用它说明千变万化的自然界时,他很快就离开了费希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在谢林看来,费希特的“自我”既然是一个和“非我”互相对立,互相限制的东西,那么,它就不可能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自我”和“非我”即主体和客体、自由和必然、思维和存在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统一。
先刚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
![先刚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5a5216b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9.png)
先刚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弗里德里希·威廉姆·约瑟夫·谢林(1775年1月27日—1854年8月20日),德国哲学家。
从否定的方面来看,任何自由都离不开整体,它必须置身于一个整体之内,在一个整体内表现出来——谈论一个绝对孤立的东西的“自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肯定的方面来说,自由作为某种“有根有据”的东西,通过一个体系,特别是通过体系的本原而得到稳固的奠基。
然而人们误解体系,每每把“僵死的”“枯燥的”“独断的”等帽子扣在体系的头上,殊不知真正的“体系”——比如“世界体系”——恰好是这些东西的反面。
真正意义上的体系必然是一个有机体,一个健康的整体——德语的“健康”就是从“完整”这个词语发展而来的——亦即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共存”。
然则要做到“和谐共存”,体系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1、具有一个贯穿一切的本原;2、不应当排斥任何东西;3、具有一种发展和前进的方法,保证不遗漏任何根本环节;这个思想的直接源头是康德和费希特,诚然,也可以追溯到斯宾诺莎的“自因”。
实则对于作为本原的绝对自我而言,承认其“绝对自由”是一件自明的事情。
真正的争议则在于,经验的、有限的自我——也即通常所谓的“人”——是否拥有自由?以及拥有怎样的自由?绝对自我和经验自我(或者说绝对自由与经验自由)在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后者处于某种受限状态;而伦理道德中的“应当”和“命令”就是要求经验自我突破自身受到的限制,将他的经验自由与原初的绝对自由重新融为一体。
人必须认识到自身内的这种意义上的自由,认识到这是他的本质。
就此而言,“让人意识到他是什么,他很快就会学习着去成为他应该的那个样子:给予他对自己理论上的尊重,实践上的尊重将很快随之而来。
”然而这里蕴含着一个没有解决的核心问题,即经验自我——乃至所有“有限者”——的来源。
绝对自我是否出离自身,转变为或过渡到经验自我?“从无限到有限——没有过渡!”如果把绝对者理解为精神,那么精神不仅自己决定自己,而且自己限定自己,因此它是无限和有限的原初统一体,是一种“永恒的转变”,但转变不等于过渡,而是意味着无限和有限的“绝对同时性”,“精神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在有限中呈现出无限。
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
![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400a524a0b4e767f5acfcea1.png)
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先刚【原文出处】《哲学门》(京)【英文标题】Schelling on the Essence of Human Freedom【作者简介】先刚,1973年生,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及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副教授【内容提要】本文从谢林各个时期对于“人的自由”的认识出发,讨论了有关思想在他的哲学体系里的地位,揭示出谢林对“人的自由”的态度从肯定到否定的转变过程及其原因。
我们的初步结论是:“人的自由”的问题在根本上是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问题,而对于有限性的原则的不断追究决定了整个谢林哲学的关注焦点是从“绝对者的自由”到“人的自由”再到“上帝的自由”的转变或循环。
【关键词】体系/自由/恶/同一哲学/历史哲学谢林于1809年出版了《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以下简称《自由论文》),这是他有生之年最后一部公开发表的哲学著作。
实则就这篇带有“引子”意味①的论文而言,它在当时并未得到主流思想界的认可,一方面被黑格尔看做是“个别的、孤立的”玄思②,另一方面被叔本华斥为陈腐的神学教义的翻版。
③直到海德格尔于1936年开课专门诠释这部著作,并誉之为谢林“最伟大的功绩”以及“德国哲学乃至西方哲学最深刻的著作之一”④,学界才对它发生浓厚兴趣,进而引发出许多细致的研究。
尽管谢林本人从来没有认为《自由论文》是他的“代表作”——真正能担当这个称号的毋宁是他随后构思了17年的《世界时代》,但由于海德格尔的吹捧,《自由论文》一度成为谢林众多著作中最受关注的对象。
遗憾的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很多讨论要么封闭在这个局促的文本中,失去了与谢林的其他著作的关联——也就失去了与谢林哲学的体系的关联,要么仅仅是借题发挥,“六经注我”,实际上是通过歪曲谢林来为别人的观点看法服务,这些情况对于原本意义上的谢林研究并无多少助益。
有鉴于此,与那些做法不同,本文从谢林哲学本身出发,全面立足于谢林各个时期的相关论著(而不是局限于《自由论文》),以便澄清谢林有关“人类自由”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谢林哲学思想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谢林哲学思想基本内容及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3c2602b5a8102d276a22fb9.png)
谢林哲学思想基本内容及其评价一、谢林哲学思想基本内容(一)谢林的生平、主要着作及哲学倾向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1775-1854)生于德国小镇莱翁伯格,他的父亲是一名牧师兼职中学教员。
谢林曾是黑格尔在图宾根大学神学院读书时的同学,后来到耶拿大学继续深造,此时,费希特哲学对谢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毕业后,谢林留校任教,在这期间,他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还结识了一些当时德国浪漫派文学家(如莎士比亚着作的德文译者谢勒格尔).谢林在这段时期发表了着作《世界灵魂》《自然哲学体系初稿》和《先验唯心主义体系》,通常称这一时期为谢林的“自然哲学时期”.1803年他离开耶拿大学,来到符腾堡一所新成立不久的大学就职。
1804年,他发表了《我的哲学系统》。
从1806年到1840年,一般称做谢林的“同一哲学时期”,这段时期他的主要着作是《布鲁诺或事物之自然的和神圣的原理》。
1841-1854年,他被任命为柏林科学院院士,同时成为柏林大学教授。
因为此时普鲁士王国要利用谢林的哲学为巩固政权服务,以抵抗青年黑格尔派的反宗教倾向,因而这个时期一般被称为谢林的“天启哲学”或“启示哲学”时期。
谢林关于天启哲学的讲演后来由其子编为《神话哲学与天启哲学》一书,在他死后出版。
谢林是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德国古典客观唯心主义重要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多次变化,并不能用一种系统化的体系概括。
在其早期哲学中,他继承了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又开辟了后来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先河,成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的中间环节。
他的自然哲学的产生不仅借鉴了意大利启蒙哲学家维柯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同时吸收了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
在此基础上,谢林逐步克服费希特片面追求对自然的主观唯心主义缺陷,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自然哲学体系。
1796-1798年,谢林把自然哲学纳入到先验哲学中;1799年,谢林把自然哲学设置为一门独立学科;1801年,他提出同一哲学,将自然哲学及先验哲学纳入其中,使自然哲学成为同一哲学的组成部分。
谢林中后期哲学的伦理思想:从启蒙倒退到神话之后的生存哲学
![谢林中后期哲学的伦理思想:从启蒙倒退到神话之后的生存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7d107a6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7f.png)
谢林中后期哲学的伦理思想:从启蒙倒退到神话之后的生存哲学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谢林发现,自由本身无非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而康德所揭示的“自由的因果律”蕴含着与自由相反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固然构成了康德道德律之“绝对命令性”的隐蔽根基,但也蕴含着普遍理性的道德律对个性的取缔和毁灭。
谢林比阿多诺早一个半世纪便洞见出了启蒙伦理的“辩证法”。
因此,谢林后期哲学转向了其早期就向往的理性的神话学上来。
本文不认为谢林向神话学的倒退是对启蒙的背叛,而是对启蒙的内在悖论在更深层面的揭示。
如果真正的自由对立于必然的话,那它就是任意的。
因而在善恶问题上,自由永远都只是一种向善或向恶的可能性,而非是必然的。
人的生存作为人的自由力量的体现,在于它必须面对恶而生存,以增强存在的力量。
启蒙伦理的色彩于是被彻底改写。
作者简介:邓安庆,男,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来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转载自新大众哲学。
我在《从道德世界向伦理世界的生存论突围——论谢林早期伦理思想的意义》一文中已经阐明,谢林21岁时所发表的《自然法的新演绎》是如何行进在康德式启蒙的大道上,为现代性的道德事业——自由伦理的规范性实践作进一步辩护和谋划的。
而到了谢林哲学的中期阶段,他的“同一性哲学体系”构造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他却没有沿着自己所开创的伦理世界的生存论深化其伦理哲学,这似乎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物极必反。
在同一性哲学的这个“短暂盛夏”之后,谢林开始“自我变节”,向自己的反面挺进。
所以,阿多诺所说的启蒙辩证法,不是在康德身上、而是在谢林身上得到了第一次充分的展示,从启蒙倒退为“神话”。
神话哲学和启示哲学是谢林漫长的“晚期哲学”的主题。
因此,在我的这篇文章中,我将追溯谢林这一转变的进程,并分析这一转变的原因及其对现代伦理的影响。
我们先以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为例。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并非伦理学著作,准确地说它是一部纯粹的先验哲学著作。
德国著名哲学家,谢林十句至理格言,凸显哲学意义,读懂受用一生
![德国著名哲学家,谢林十句至理格言,凸显哲学意义,读懂受用一生](https://img.taocdn.com/s3/m/ee0fdc7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75.png)
德国著名哲学家,谢林十句至理格言,凸显哲学意义,读懂受
用一生
以有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无限就是美。
——谢林
自然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不可见的自然。
——谢林
若是忧虑就应抱希望。
人生最大的幸福经常是希望、希望。
——谢林
一切知识的第一前提就是:认识者与被认识者是同一个东西。
——谢林
只有从一种完满的实在论出发,才能够超越一切实在的东西。
——谢林
整个宇宙及其历史的伟大目的不是别的,正是最终的和解以及个体重新消溶在绝对性之内。
——谢林
自我到底是什么?只有创造了它,我们才能知道。
在自我之内,存在和构造的同一性是原始的。
——谢林
物质之所以是无我的,正是因为它根本没有内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只在异己的直观中被把握的东西。
——谢林
意志是一种无穷的永不满足的渴求,它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都不做;可越是追逐,它就离那个目标越远。
——谢林
超脱凡俗现实只有两条路:诗和哲学。
前者使我们身临理想世界,后者使现实世界完全从我们面前消逝。
——谢林。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3e9c935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6.png)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一、引言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谢林(Schelling)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
他的先验观念论是对康德哲学的一种批判和发展,旨在解决康德哲学中存在的问题。
谢林认为,康德的先验论只局限于认识论领域,未能全面阐述人类精神的本质。
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先验观念论体系,以期为人类精神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论基础。
二、谢林先验观念论的核心观念1.观念:谢林认为,观念是客观存在于人类精神中的本质要素,是构成世界的基础。
观念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同一性,是超越经验世界的形而上学实体。
2.绝对同一:谢林主张,绝对同一是指观念之间的无差别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各个观念达到内在的统一,彼此之间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绝对同一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精神不断追求和接近的目标。
3.自由:谢林将自由视为人类精神的本质和使命。
他认为,自由是观念在实践中实现的途径,是人类不断超越自身、实现与绝对同一融合的过程。
三、观念的内涵及其在谢林哲学中的地位在谢林哲学体系中,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观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石,还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质。
观念论的提出,旨在解决康德哲学中认识论与本体论相分离的问题。
谢林认为,观念论可以将认识论与本体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为人类精神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绝对同一的观念绝对同一的观念是谢林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石。
他认为,客观世界是观念的产物,而非独立于观念之外的存在。
绝对同一的观念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中,寻求各个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世界的全面理解。
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观念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自由的观念自由的观念在谢林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谢林认为,自由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是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
自由的实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实现与绝对同一的融合。
自由的观念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使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始终怀有对美好未来的信念。
六、谢林先验观念论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及启示谢林的先验观念论对我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绝对与人类自由谢林《自由论》探析
![绝对与人类自由谢林《自由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b6b0f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5.png)
2∥∥雪;;!。
殖生盛自自谢林清楚地看到,像自由这样既具有一般实在-|生,义具有牟关重要意义的概念,肯定不是单纯从属性的或次要的,“而必定是一个科学体系的主导性的中心”口一…。
这样,对自由问题的探讨就不能是个别地加眦规定,而只能足通过证明它与整体的联系才能在科学f:达到最终的完成。
但是,很久眦来一赢流传着一种说法,即白南的概念与一般体系的概念是不相容的,而且这种(免法迄今还在发挥作用。
在许多人看来,任何一门哲学如果提倡统一性和整体性,它就必须放弃自由。
谢林并没有对这种流行说法加以盲从,而是提H{这样两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它们又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茸先,选样的说法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它是经过我们思想的检验,还只是我们人云亦云地盲目附和以往的蜕法,是我们必须加以思索的问题。
如果思索的结果与流行说法并不相I司,那我们就必须在哲学上认真彻底地去考察,自由概念是否确实与。
般体系的概念相矛盾。
谢林认为,不论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有多大分歧,但每一个人都会承认,个人的自由是与世界整体相联系的,匿为几就生活在由许多人组成的社会中。
我们由此在逻辑L完全可以蜕,肯定存在着某种与自由相融洽的体系,即使我们人类的知识不认识这样的体系,它也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且至少是被卜帝的理智所了解。
谢林的这个思考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是,他的这个思考有一个前提:f眭界必定会联系为一个体系,而这个体系所依赖的根据就是上帝,所以,神明必定知道这个体系。
在谢林把自由与体系的关系交付给上帝的时候,他很清楚地知道,人们因此必定会提出这样的反证:在确定我们人类是否能够认识这种体系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考察人的认识能力。
这样,这个问题就回到康德那里。
我们已经知道,在康德理论哲学那里,这个问题是作为二律背反而投有得到解决的。
康德只是在实践哲学中提出,必然性统治着现象界、尤其是自然界,而人在世界上拥有选择的自由,即人的任务在于选择善或恶,康德正足把自由概念引入道德领域才使近代的道德哲学具有卒质上的进步。
存在的接合——简论海德格尔对谢林《自由论文》的解读
![存在的接合——简论海德格尔对谢林《自由论文》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c54f86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c.png)
存在的接合———简论海德格尔对谢林《自由论文》的解读吴增定【摘要】海德格尔的讲稿《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不仅直接促成了谢林研究在20世纪后半期的复兴,而且代表了他本人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存在问题之思考的一个重要转向。
本文首先对于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一书中的相关重要思想,如恶与人的自由的关系、上帝的生成、实存与根据的关系等做深入的分析,并且指出谢林在该书中关于自由问题的思考相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突破。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海德格尔对于谢林的《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的解读。
海德格尔一方面指出谢林哲学相对于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根本突破在于它强调了实存与根据之间有一种“存在的接合”,另一方面认为谢林关于人自由的哲学思考最终还是走向一种理性主义主义的形而上学体系,把上帝看成是一种最高和圆满的存在者。
在这个意义上,谢林的哲学仍然局限在西方形而上学的视野之中。
【关键词】自由;恶;意志;非根据;存在的接合中图分类号:B516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4)01-0069-16作者简介:吴增定,安徽庐江人,哲学博士,(北京100871)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尼采哲学、现象学与后形而上学语境中的主体性问题研究”(21BZX016)一、引 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著述中,海德格尔那部关于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以下简称《自由论文》)①的著名讲稿———《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具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位。
一方面,这篇讲稿同《艺术作品的本源》、关于尼采哲学和荷尔德林诗歌的系列讲座等一道,成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转向”时期的标志性著作之一。
正是通过对于谢林的《自由论文》中的几个重要主题,如意志、恶、自由、根据、实存等的阐释,海德格尔深刻反思和解构了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尤其是自笛卡尔以来直至尼采的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历史。
谢林的自由的概念
![谢林的自由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115952f7f18583d048645951.png)
谢林的自由的概念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查谢林的自由概念。
象谢林一样,要考察自由的概念就必须考察与自由相关的各种对象,包括自然、人的本质、上帝和恶等概念。
这些概念是谢林理解人的自由概念的境域。
本文将对谢林的?自由论文?进行全面的解读。
谢林曾经屡次说过自己36岁时写下的?自由论文?〔全称为?关于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1809〕是他的著作中最重要的一篇。
?自由论文?堪称谢林一生屡遭失败的探索中的一个辉煌的顶点。
“它是谢林最大的成就,它同时是德国哲学最深刻的著作之一,因而也是西方哲学最深刻的著作之一。
〞海德格尔的谢林评论是他生前〔1971年〕发表的三个重要的讲稿之一,另两个是荷尔德林和尼采的讲稿。
因为,海德格尔认为谢林和尼采是探索〔由荷尔德林所开启的〕新开端的两个失败者。
海德格尔试图纠正理解黑格尔与谢林关系的传统形象,说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和终结者,而“这篇独特的论文到达了德国唯心论形而上学的顶峰〞,是“稀世罕见之作〞,是整个德国哲学最富创造力、最深刻的著作之一。
因为,“谢林真正是整个德国哲学一个时代中最有创造性和跨越度最广的思想家。
他从德国唯心论的内部推动它,并使它超越它自己的根本立常〞这一评论成为谢林复兴中的一个强音。
海德格尔在谢林的自由问题取向上将他引为同道,并把谢林思想的任务称为“追问存在的真义〞。
早在1795年2月4日给黑格尔的信中,谢林就说:“在神性的自由之外没有别的解释世界的原那么。
它只有通过自身展示和证明自己〞。
“整个哲学的起点和终点就是自由。
〞谢林的自由的体系的任务是思索同一性的根据本身。
海德格尔认为,谢林建立了一个相当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恶的形而上学〞,通过神智论对神正论的答复,深入到整个西方形而上学最根本的本体论神学的根底之上。
海德格尔的两部解释谢林的著作对谢林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海德格尔对谢林的第一部解释著作?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1971〕不象其两部?康德书?那样富有争议。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f6332d9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4.png)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摘要: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1.谢林及其理论背景2.先验观念论的核心概念3.先验观念论的主要内容4.先验观念论的影响与评价正文: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谢林(Schelling)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先验观念论体系是在康德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一理论体系试图解决康德哲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方面。
谢林先验观念论的核心思想是:一切现实都是观念的产物,观念是现实的基础。
1.谢林及其理论背景弗里德里希·威廉·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1775-185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费希特和莱布尼茨等人的影响。
在康德哲学的基础上,谢林试图建立一个更为彻底的先验哲学体系。
2.先验观念论的核心概念在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体系中,核心概念是“观念”。
他认为,观念是心灵的根本能力,是一切现实的基础。
现实世界是观念的体现,观念是现实的根据。
此外,谢林还将自然界和心灵看作是相互关联的,认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3.先验观念论的主要内容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论:一切现实都是观念的产物,观念是现实的基础。
(2)直观与概念:直观是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是观念的高级形式。
直观和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人的认识。
(3)自然界与心灵:自然界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自然界是心灵的外在表现,心灵是自然界的内在根据。
(4)自由与必然:谢林认为,自由和必然是相互关联的。
自由是观念的属性,必然是现实的属性。
自由和必然共同体现了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4.先验观念论的影响与评价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这一理论体系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例如,有学者认为谢林的观念论过于抽象,难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现象;还有学者认为,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与康德哲学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有时甚至难以区分。
哲学家谢林的观点有哪些
![哲学家谢林的观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cb2375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2.png)
哲学家谢林的观点有哪些
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有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无限就是美。
谢林认为世界是有限的,而艺术和美却是无限的,因为它们能够超越有限的形式,达到更高层次的存在。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追求的是在有限的形式下表现无限的精神内涵,从而创造出真正美丽的作品。
自然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不可见的自然。
谢林认为,自然和精神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自然是可见的,而精神是不可见的。
但是,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自然和精神的存在,因为它们都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表现形式。
若是忧虑就应抱希望。
人生最大的幸福经常是希望、希望。
谢林认为,忧虑和希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两种情绪,但是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生活,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幸福和满足。
一切知识的第一前提就是:认识者与被认识者是同一个东西。
谢林认为,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中,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我们所认
识的对象都是同一个东西,即精神。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和探究来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通过主观的想象和判断。
自由就是成为自己。
谢林认为,自由不是指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而是指在不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在内心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
总的来说,谢林的观点涉及到了哲学、美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他强调了认识者与被认识者的同一性,认为艺术和美能够超越有限的形式,达到更高层次的存在。
同时,他也强调了人类应该积极面对生活,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
论自由作为谢林喜剧的精神本体
![论自由作为谢林喜剧的精神本体](https://img.taocdn.com/s3/m/dea943f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f.png)
谢林的同一哲学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自然哲学、先验唯心主义哲学和艺术哲学。
按照正、反、合的逻辑进行建构,自然哲学是正题,先验唯心主义哲学是反题,艺术哲学是合题。
在谢林看来,艺术是对哲学的阐释,艺术哲学是其同一哲学体系的一部分。
朱立元先生在其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中说到:“这是因为他研究审美和艺术本来就不是要解决审美和艺术问题,而是要以审美和艺术来完成他早己开始构筑的同一哲学的理论体系。
”[1]277谢林根据同一哲学体系的建构方式去构建艺术系统,戏剧艺术作为其艺术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必然也是按照同一哲学体系的建构方式进行构建。
在戏剧艺术中,悲剧是正题,从正面论证自由和必然的对立同一;喜剧是反题,则反向行之。
若要完整把握谢林的同一哲学体系,对谢林喜剧观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学界对于谢林戏剧艺术的研究偏重于悲剧,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专篇论文,如姜学斌的《谢林前期哲学的悲剧理论》,认为谢林的悲剧观是以一种艺术手段来对自由与必然的同一性问题进行论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悲剧中自由与必然的同一实际上也是谢林的绝对同一的演绎过程。
陈海燕在《谢林的悲剧观》一文中,从悲剧的本质、对象、结局、功能四个方面对谢林悲剧进行介绍。
可见,学界对其喜剧观的研究并不重视,且没有专篇研究其喜剧观的论文。
因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究谢林是如何论证作为悲剧反题的喜剧的。
一、作为悲剧对立面的喜剧谢林根据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对立冲突来解释戏剧的诞生。
“须知,一般说来,戏剧只能产生于那种真正的和实际的斗争,即自由和必然的斗争,可区分体和不可区分体的斗争。
”[2]370这种斗争有多种表现方式,其中最直接和最绝对的表现是客体的必然和主体的自由之间的斗争。
“而须知,这一斗争之直接和绝对的表现在于:必然形成客观的范畴,自由形成主观范畴;这也是悲剧的规律。
总之,悲剧是第一种形式,而喜剧则是第二种形式,因为它无非是产生于悲剧的反其道而行之。
”[2]370-371悲剧最直接和绝对地表现了戏剧的斗争。
谢林哲学对中国的影响
![谢林哲学对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edef65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5.png)
谢林哲学对中国的影响
谢林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作为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哲学体系,谢林哲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尊严,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思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谢林哲学中,人被视为自由的个体,拥有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
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束缚起到了一定的解放作用。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往往受制于家族、宗族和社会的压力,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受到限制。
而谢林哲学的提出,为人们树立了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榜样,鼓励人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追求自己的理想。
谢林哲学还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
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儒家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忽略了个体的情感和情感的表达。
谢林哲学认为,人的情感和情感的表达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感受和情感的交流对于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观点使得中国社会对于个体情感的关注和尊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谢林哲学还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谢林哲学主张以民主的方式治理国家,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参与,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和压制。
这一观点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谢林哲学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为中国社会带来了自由、独立和尊严的理念,促进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它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情感的表达,提高了社会对个体情感的关注和尊重;它主张民主治理,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谢林哲学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林的自由的概念
![谢林的自由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2a29097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a.png)
谢林的自由的概念谢林的自由的概念自由是一个广泛且多维的概念,引起了人们长期的讨论和思考。
个人对自由的理解因人而异,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自由定义。
然而,对于谢林而言,自由是一种伦理和政治理念,是每个人应该拥有的权利和尊严。
谢林认为自由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是人们追求幸福和满足的必要条件。
在他的理念中,自由既包括政治自由,也包括经济自由和个人自由。
政治自由指的是人们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有权选择自己的政府和领导人,以及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信仰。
经济自由指的是人们有机会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自主决定自己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以及参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个人自由是指人们有权行使自己的意愿和选择,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信仰。
对于谢林来说,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
自由的行使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责任心。
他强调自由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存在的,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幸福和进步。
因此,个人的自由行使应受到一定的限制和责任,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和利益。
谢林认为,自由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来实现和维护。
政府有责任保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并为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他主张政府应该实行一种受限政府,即政府的权力应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约束,以防止滥用权力和侵犯人民的权利。
同时,他也提倡民主制度和言论自由,认为人民有权参与政治决策和表达自己的意见。
谢林还提出了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主张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选择。
他认为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福利和个人自由。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生产和消费,有机会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发展。
同时,他也主张政府应该在市场中发挥适当的角色,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和提供公共服务。
谢林的自由概念不仅适用于个人层面,也适用于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
他主张国家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平等和互惠的基础上,反对国家间的侵略和干涉。
他认为全球治理应基于国际法和自愿合作的原则,致力于促进和谐、稳定和可持续的国际秩序。
谢林对象的理念
![谢林对象的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0d155d6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0.png)
谢林对象的理念
谢林是德国浪漫主义哲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中试图解决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的矛盾,探索人类自由的根源和意义。
谢林认为,自由是绝对存在的表现,是世界的本质和动力的根源。
他将自由分为两个层面:自然层面和精神层面。
在自然层面上,自由表现为物质世界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在精神层面上,自由则是人类思维的能力,通过自我意识和理性来超越客观世界的限制。
此外,谢林还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是超越因果链条的存在,可以主动选择和创造。
他的这些思想对人类理解自由、探索自我有着深刻的影响。
谢林名言——精选推荐
![谢林名言——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5463941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f.png)
谢林名⾔
1、以有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限就是美。
谢林
2、绝对意识中的统⼀性与在绝对中被绝对地看待的统⼀性是相同的,绝对中的统⼀性能被⼈绝对地设想。
谢林
3、⾃我到底是什么?只有创造了它,我们才能知道。
在⾃我之内,存在和构造的同⼀性是原始的。
谢林《先验唯⼼论体系》
4、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
谢林
5、⼈类之所以有法和法律,不是为了制造出⼀个类似于宇宙的整体,不是完全以⼀个整体为⽬标。
谢林《哲学与宗教》
6、天启哲学是积极的哲学。
谢林《神话哲学与天启哲学》
7、若是忧虑就应抱希望。
⼈⽣最⼤的幸福经常是希望、希望。
谢林
8、⾃我只能是⾃⼰的`产物,它同时是创造者,也是被造者。
⾃我是什么和⼏何虚线是什么⼀样,⽆法证明。
⼈们只能描述⾃我借助以产⽣的⼀个⾏动。
谢林《先验唯⼼论体系》
9、疯⼦都有些共同点:⽆畏、⽆情、专注、有魅⼒、⼝才好、⾃⼤、⾃恋、缺乏共情⼼、不焦虑、不拖拉、喜欢刺激、操纵他⼈、不在乎别⼈的看法、追求成就感。
谢林
10、哲学之所以是哲学就在于其必须得到普遍的理解、确信、认同,这是对每⼀套哲学理论的普遍诉求。
谢林《近代哲学史》
【谢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林的自由的概念内容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查谢林的自由概念。
象谢林一样,要考察自由的概念就必须考察与自由相关的各种对象,包括自然、人的本质、上帝和恶等概念。
这些概念是谢林理解人的自由概念的境域。
本文将对谢林的《自由论文》进行全面的解读。
谢林曾经多次说过自己36岁时写下的《自由论文》(全称为《关于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1809)是他的著作中最重要的一篇。
《自由论文》堪称谢林一生屡遭失败的探索中的一个辉煌的顶点。
它是谢林最大的成就,它同时是德国哲学最深刻的...海德格尔试图纠正理解黑格尔与谢林关系的传统形象,说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和终结者,而“这篇独特的论文达到了德国唯心论形而上学的顶峰”,是“稀世罕见之作”,是整个德国哲学最富创造力、最深刻的著作之一。
因为,“谢林真正是整个德国哲学一个时代中最有创造性和跨越度最广的思想家。
他从德国唯心论的内部推动它,并使它超越它自己的基本立场。
”这一评论成为谢林复兴中的一个强音。
海德格尔在谢林的自由问题取向上将他引为同道,并把谢林思想的任务称为“追问存在的真义”。
早在1795年2月4日给黑格尔的信中,谢林就说:“在神性的自由之外没有别的解释世界的原则。
它只有通过自身展示和证明自己”。
“整个哲学的起点和终点就是自由。
”谢林的自由的体系的任务是思索同一性的根据本身。
海德格尔认为,谢林建立了一个相当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恶的形而上学”,通过神智论对神正论的回答,深入到整个西方形而上学最根本的本体论神学的基础之上。
海德格尔的两部解释谢林的著作对谢林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海德格尔对谢林的第一部解释著作《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1971)不象其两部《康德书》那样富有争议。
海德格尔认为,“谢林的论文之所以是最深刻的哲学著作之一,恰恰是因为在一个独特的意义上它同时既是本体论的,又是神学的。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哲学与神学一体的结构,相对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神学这一特征而言,非西方的思想都是“非哲学”且“非神学”的。
而谢林则是“哲学与神学之间”或者说“调和基督教与哲学”的最明显的代表。
这种十九世纪的“调和”或“中介”,与其说是现代的基督教的世俗化,不如说是现代哲学的基督教化。
“哲学与神学之间”的蒂利希(1886-1965)受谢林的影响最大,他说过,是谢林决定了他的哲学和神学思想的发展。
在第二部对谢林的解释著作《再论谢林》(1991)中,海德格尔完全将谢林置于他的西方形而上学历史命运的视角中进行解释(即形而上学作为本体论神学),尤其是谢林的意志概念。
可以说,对谢林的《自由论文》的两部解释是海德格尔讨论本体论神学主题的重要文本。
在《我进入现象学之路》(1963年)一文中海德格尔说:“从布莱格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谢林和黑格尔对于整个根本上不同于经院哲学的教义体系的思辨神学的重要性。
就这样,本体论与思辩神学之间的张力作为形而上学的结构便进入了我的研究领域。
”这就是海德格尔本体论神学思想的最初的起源。
谢林的《自由论文》是哲学史上的毫无争议的一个经典,赫费(otfriedhoeffe)于1995年主编了经典解释系列中的《自由论文》的解释。
从这篇论文中文可以看到谢林的哲学天才和挥洒自如的文笔。
谢林的自由概念不仅是吸取了奥古斯丁、路德、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的自由概念,而且还加入了德国神秘主义和基督教的思想因素。
因此可以说,谢林的自由概念是一个哲学与神学的综合性的概念:既有实在论的因素,又有观念论的核心;既有恶的可能性,又有善的原初地位;既有个体的自由,又有神性的必然性。
谢林并未将自由概念视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而是视为人之为人以及哲学之为哲学一直有待追问的问题本身。
谢林的《自由论文》以“对人类自由的本质的哲学探讨”一句开篇,(《谢林全集》标准编号,第一辑第七卷,i/7,336;汉译,页258)直接提出两个任务:第一,从自由的感觉和独特的事实感经过感官之外的理智、在经过意志,最终将其上升为认识、知识、概念;第二,由这一概念开始探讨它与整全的体系的关系,或者说它在整全的体系中的位置。
紧接着谢林十分紧凑地指出,自由的概念决不能作为一个从属的概念,而必然是要在这个体系中成为核心。
因为,正如谢林在后面所说的那样,谁如果体会到了自由的感觉和独特的事实的话,谁就必然要把这种感觉贯穿到整个世界之中,并且要使自由的概念成为哲学的“一”与“全”(i/7,351;页272)谢林马上又代一般人(尤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设问:既然自由是与体系是不相容的,那么一种自由体系是如何可能的呢?谢林回答道,自由的体系至少存在于上帝的理智之中。
稍后谢林解释道,这是因为圣经本身就证明了自由就是我们信仰地存在和生活于上帝之中。
(i/7,340;页261)就这样,谢林仅仅用了不到一页的篇幅就将自己的问题域与问题方式阐述得清清楚楚。
接着,为了论证个体自由存在于上帝之中,谢林就将自己一下子推到了为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的泛神论体系辩护和重新解释的任务之中。
海德格尔说:“斯宾诺莎总是重新引起整个德国唯心主义思想的注意,并且同时也把他们置于矛盾之中,因为他使思想从绝对者开始。
”上帝作为一切存在的根据的斯宾诺莎泛神论必须被证明,它同时也是每一个个体得到其独立性的体系。
也就是说,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并不象通常不假思索地认为的那样,是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相对立的,恰恰相反,无限实体只是相对于有限而言,但是它并不排斥特殊性,而恰恰要以承认特殊性为前提的。
(i/7,344;页266)谢林以莱布尼茨所理解的“先行与随后”关系的同一性概念打通了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二人的体系。
(i/7,342;页264)这样谢林就完成了第一步,确立了这一体系的实在性。
要克服斯宾诺莎冰冷僵硬的决定论体系,关键的步骤是要给他输入费希特的先验唯心论的鲜活温暖的精神气息,将意志和生成的概念引进整个体系之中。
(i/7,350,359;页271,279)我们应该指出这两个概念在莱布尼茨的思想中就已经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就象在后来的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信念中一样,莱布尼茨的“永恒生成”的概念认为,没有存在,只有永恒地生成。
然而费希特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这两个概念视为绝对者的“自我”的本质特征,他以对绝对同一者的意志和生成克服了康德的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分裂,这就是德国唯心论的开端。
但是费希特将这一同一者视为精神性的“自我”,并由此建立了他的伦理学体系,在谢林看来,他的伦理世界秩序还不过是一种失去了实在性的单薄的体系。
(i/7,337;页259)不过,归根结底,谢林认为费希特的观念论的自由所达到的高度无疑是对斯宾诺莎的片面实在论体系的突破,因此也是他的思想的出发点和他体系区别于斯宾诺莎体系的特征。
这就是谢林论文结尾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自由论文》显然还不是谢林所构思的整个自由体系,而只是它的一个导论而已。
实在性和精神性的贯通是谢林自我担负起来的哲学使命。
(i/7,333,350;页255,271)谢林对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综合在于“生成”、“意志”、“根据”和“启示”等关键概念上的突破——整个体系自身就是生成的,是基于上帝的原初意志的,是基于作为根据的上帝的,是上帝启示自身的级次,因此,自由才可以从自我扩展到整个自然?—上帝之中。
在解释完体系的实在性和精神性之后,谢林着手解释自由概念的实在性问题。
因为在他看来,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所完成的,恰如康德本人所说的,只是自由的形式的概念。
也就是说康德只是一般性地建立了自由的形式的、先验的原理,远远没有触及自由的实在性,当然更不用提费希特了。
谢林建立自由的实在的和生动的概念的关键是他建立了恶的实在性概念,并进一步在笛卡尔、斯宾诺莎和康德等人的“善的意志”的观念“自由是致善的能力”之上加上了一个“恶”字,并将恶的可能性建立在人类的自由能力之中,即能善“与”恶(i/7,352;页273)。
就此而言,谢林使此前的观念显得仍都是古典的。
就象柏拉图和奥古斯丁一样,斯宾诺莎也同样将恶视为善的缺失,因而将二者无差别地置于其理性主义的体系之中。
谢林在得到自由的生动的概念之后马上就遇到新的困境,被提高到费希特的唯心论高度的斯宾诺莎体系必须回答最为棘手的莱布尼茨在《神义论》中提出的那个经典的问题:“恶从哪里而来?若是上帝存在,那么怎么能有恶呢?如果没有上帝,那么怎么又可能有善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谢林首先运用了从康德那里学得的对恶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区分。
这是只有到了康德那里才能做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分。
恶的可能性正是基于人类自由的本质之中,而人的自由又基于上帝之中,因此,在上帝之中必然有人致恶的可能性。
难道要象有些民族神话和宗教中所说的那样,在上帝之中存在着一种善与恶的二元论或“双重意志论”吗?谢林在此特别救助于波墨的神智论的神秘主义的两个重要的思想来改造斯宾诺莎的上帝的自因概念:一个是艾克哈特和波墨的无根据的、甚至是“无”(的上帝的概念;另一个是波墨的自我分裂的三位一体地启示自身的上帝概念。
“波墨(1575-1624)是第一个德国哲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是真正德国气派的。
波墨哲学中最值得注意的最优秀的东西就是上述的新教原则,即把神灵世界纳入自己固有的心灵,在自己的自我意识里直观、认识、感觉过去被放在彼岸的一切。
事实上,也是由于有了他,德国才出现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哲学。
”这是黑格尔对波墨的评价。
德国现代哲学的起源正是德国神秘主义和路德新教神学,它们使得德国哲学家的民族气质和德国哲学特殊的样式。
无论谢林,还是黑格尔,他们都是德国神秘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也都是新教神学的哲学改造者。
黑格尔和谢林都吸取了波墨的神之自我离异并作为恶的来源,以及三位一体启示在一切事物及其性质之中的思想。
虽然是巴德尔在德国掀起了“波墨复兴”,但是谢林是被公认受波墨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在《近代哲学史》中谢林对波墨同样推崇倍至。
谢林不仅采纳神智论的思想建构自己的同一哲学体系,还采用了许多波墨的用语如无根据以及夜与昼,爱与恨等隐喻。
在《自由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善与恶之间,在光明与黑暗之间,在普遍意志和私己意志之间,在存在和存在的根据之间,在人的自由生存与他的本质(上帝)之间充满了波墨式的斗争。
受到波墨的两个概念的启发,谢林在结束了论文的导论(i/7,336-357;页258-277)之后,以区分上帝之中的存在(existenz)与存在的根据(grund)开始了正题的讨论。
谢林一开始就指出,存在与其根据的区分始于他自己向布鲁诺的自然观念回归的自然哲学,最初见于其《我的哲学体系的解说》之中,稍后见于他和黑格尔一起出版的《思辨物理学杂志》。
但是,论到上帝之内而非自然之内的这种区分,主要还是基于斯宾诺莎的思想。
根据斯宾诺莎的思想,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存在总在别的事物之中具有某个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