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届领导人与红旗渠
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
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红旗渠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为解决中国北方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为红旗渠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红旗渠先进人物的事迹,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杨雪峰:红旗渠的奠基人之一杨雪峰是红旗渠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红旗渠的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杨雪峰在建设初期,就发现了红旗渠的巨大潜力,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红旗渠的建设争取了重要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他还组织了一支专业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勘测和设计工作,为红旗渠的后期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王瑞林:红旗渠的水利工程师王瑞林是红旗渠的水利工程师,他在红旗渠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瑞林在设计红旗渠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和地质条件,确保了渠道的稳定和安全。
在施工过程中,他组织工人进行了精细的施工和质量监控,保证了红旗渠的工程质量。
他的辛勤工作和专业精神,为红旗渠的顺利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李秀英:红旗渠的通信员李秀英是红旗渠的通信员,她在建设过程中负责与上级部门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联系和沟通。
李秀英工作勤奋,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她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通信技术,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为红旗渠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
四、张伟:红旗渠的环保专家张伟是红旗渠的环保专家,他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负责环境保护工作。
张伟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积极推动绿色施工和生态恢复。
他提出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广节能环保技术等,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他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公众的肯定,为红旗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刘强:红旗渠的宣传员刘强是红旗渠的宣传员,他负责红旗渠的宣传和报道工作。
刘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传递红旗渠的建设进展和成就。
他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如举办红旗渠建设成果展览、制作纪录片等,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参与。
关于红旗渠精神的调查研究
红旗渠精神摘要:20世纪60年代,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河南林州(原林县)人民凭着“重新安排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十个春秋建成了“生命之渠”红旗渠,渠线纵横1500多公里,被誉为“人工天河”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对红旗渠进行视察后语重心长地说:“林县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的精神。
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
”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的红旗渠人仍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建立了红旗渠影视网,继续宣传红旗渠文化,希望能将这个文化发扬光大;”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仍旧在当代红旗渠人心中广为流传,并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1]关键词: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概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新红旗渠精神概括: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调查目的了解红旗渠精神调查对象安阳工学院、安阳师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
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并总结大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了解,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发现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对红旗渠精神都有一定的了解,也有很多学生对红旗渠精神有深刻的了解,在这些对红旗渠精神了解的同学中,红旗渠精神都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简介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居民用水问题,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由分水苑风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可到达青年洞风景区此处就是豫、冀、晋三省交界处,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
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各种文物点缀其中,天下一绝“一线天”有胜黄山,峨嵋之誉;情景交融“阳凤垴”可环视四周,触景生情,情趣满怀;胆颤心惊“铁索桥”,可凌空倚云,飘若天仙;攀崖悬壁“凌空栈道”,可体现艰苦创业的雄心壮志;轻松潇洒“滑行道”可与上山的艰难形成极大的反差。
红旗渠
红旗渠折叠编辑本段修筑背景红旗渠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县,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
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
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
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
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
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
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
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
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
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
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
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的故事红旗渠,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故事。
它的建设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生改善而进行的一次伟大探索和成功实践。
红旗渠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境内,是一条长约80公里的人工引水渠。
它的建设始于1959年,当时正值中国国内外形势紧张,国家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农田水利设施更是几乎毁于一旦。
为了解决当时农田灌溉的紧迫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决定兴建红旗渠,以解决当地农田的灌溉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于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在延安大地上展开。
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都是黄土高原,地势陡峭,土层薄脆,要在这样的地形地貌上修建渠道,可谓是异常艰巨。
而且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施工设备也十分落后,施工人员要凭着一股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将渠道修建得越来越完善。
最终,经过全体建设者的不懈努力,红旗渠于1969年正式竣工。
这条渠道不仅解决了当地农田的灌溉问题,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田得到了充分的灌溉,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红旗渠的建成,成为了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红旗渠的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为中国的发展进步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旗渠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奋发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写给红旗渠建设者的一封信
写给红旗渠建设者的一封信
您们好!!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旗渠是一道令人钦佩的伟大工程,是中国耕地灌溉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一道工业渠道。
您们就是这道工业渠道建造的缔造者和见证者,创造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我站在您们留下的伟大工程前,内心充满着崇敬和感慨。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革命领导人和亿万民众凝聚智慧、克服万难,创造了建设红旗渠的奇迹,并留下了充满激情和传奇色彩的历史。
令人惊叹的是,在国内外各种困境和不利的情况下,不顾自身的困苦、危险和牺牲,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发扬团结、好学、敬业、奉献的精神,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勇往直前开辟出亿万亩良田,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谱写出了气吞山河、壮志凌云的壮丽史诗。
作为后来者,我们深感教育和启示。
在今天这个和平、和谐、发展的新时代,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靠着群众智慧和大家的努力,才能勇攀新的高峰。
同时,也是在今天的我们需要铭记先烈们为祖国、为人民、为自己所作的无私奉献和牺牲,自觉学习先烈们的先进思想、崇尚先烈们的精神、发扬先烈们的优良传统,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让我们向先烈们学习,坚定信念、锐意进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里,书写更加灿烂、更加出彩的历史篇章!我相信,有了您们的光辉业绩,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矗立世界民族之林!
最后,祝福您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同时,也祝愿红旗渠在更好地保护下长盛不衰。
再次感慨您们为人类伟大事业所作出的不朽贡献!
此致
敬礼!
您们的后辈。
人工天河
红旗渠简介
“人工天河-红旗渠”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的史无前例的一大杰作;是新中国林州人民勤劳与 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 是一笔巨大的精 神财富。在此工程中,林州人民体 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 献”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感人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 领导人充分肯定和赞扬,也受到了世人的称赞而广 为传颂。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的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 是林县(现名林州)红旗渠”。现国家主席江泽民 同志1996年6月1日到红旗渠视察时,亲笔题词:发 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河南省委书 记李长春把红旗渠精神称之为“中华魂”,“民族 魂”。红旗渠于1996年被定为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之一。
九、曙光洞 曙光洞是红旗渠第三干渠穿过卢寨岭的隧洞,起 于下燕科村南到东卢寨村东止,全长3898米,宽2米, 高2米,纵坡1/1000,设计流量3.1立方米/秒,是通 往东岗乡和河顺镇北部的咽喉,是红旗渠最长的隧 洞。为便利施工,挖凿有34个竖井,其中20米以上 的竖井有23个,最深的18号竖井,深61.7米。利用 竖井建提灌站5个,发展灌溉面积4500余亩,其中 18号竖井建有曙光扬水站,提程62米,浇地2000余 亩。 该隧洞工程是东岗公社21个大队1300多名社员, 1964年11月17日动工,经过一年零四个月,到1966 年4月5日凿通。共挖凿山石3.08万立方米,砌料石 0.9万立方米,投工25万多个。
红旗渠历史
红旗渠是1960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的,把 漳河水引入林县。沿漳河南岸绕悬崖,越峡谷,逢山开洞,遇 河架桥,开凿长达70公里的总干渠,渠高4.3米,宽8米,引水 量18.3立方米/秒。从分水岭向下,分凿三条干渠。第一条干渠 沿太行山东麓向南与英雄渠汇合,全长41.5公里;二干渠与英 雄渠汇流处称“红英汇流”,渠水奔腾,飞瀑喷雪,好似银河 倾泻。第二干渠全长48公里,东南流入安阳县。第三干渠东北 流经4公里长的曙光洞而入东岗乡。整个工程劈开山头1,250 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 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红旗渠的建成,全县形成了引、蓄、 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塘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 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 了工业用水。红旗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人 造天河”、“当代万里长城”。
杨贵与红旗渠
杨贵与红旗渠
杨贵〔左〕与穆青太行情深
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人们都如此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
”
杨贵,1954年4月,26岁那年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
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它改变了不可!他当年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
林县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
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
他率领林县人民,历经数载,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难创业的精神,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可不能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全程挖砌土石垒筑成的宽2米、高3米的墙,链接起来能够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
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妨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
【林县红旗渠简介】河南林县红旗渠旅游景区的导游词
【林县红旗渠简介】河南林县红旗渠旅游景区的导游词红旗渠在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
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
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景区,主要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现在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其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红旗渠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岭,原名坟头岭。
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岭。
在千军万马战太行浮雕右侧,是红旗渠主要工程壁画,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红旗渠源”。
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
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在一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
第二幅是“青年洞”。
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
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
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青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六部要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三幅是“空心坝”。
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
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原是乱石堆坝,其坝高雄踞亚洲第三位。
设计总库容77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530万立方米。
后经过沥青处理大坝印水面和高压混凝土岩缝灌浆,现大坝性能良好。
它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现在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
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
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一、红旗渠先进人物的背景介绍红旗渠,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是一条高山峡谷中的人工运河。
建设红旗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延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确保当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红旗渠从1941年开始修建,历时7年,经过万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胜利完成。
在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红旗渠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的举例1. 李保国: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在红旗渠修建的最初阶段就加入了工作队,担任了渠道的清理和修筑工作。
在严寒的冬天,他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每天从早到晚工作,为红旗渠的修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 王世明:一位年轻的工程师,他在红旗渠的设计和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带领工人们一起努力,确保了红旗渠的顺利修建。
3. 张英:一位女性工人,她在红旗渠的修建中展现了出色的毅力和勇气。
她不畏严寒和艰辛,坚持和男性工人们一起干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女性的力量和坚韧。
4. 刘宝林:一位老年工人,他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他依然积极参与到红旗渠的修建中。
他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红旗渠的修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5. 张华:一位年轻的农民工,他在红旗渠的修建中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
他善于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领导才能,为红旗渠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的意义红旗渠先进人物的事迹展示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
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为红旗渠的建设树立了榜样。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辉煌的成就。
四、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的启示红旗渠先进人物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肩负起责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就能够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无论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还是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我们都需要像红旗渠先进人物一样,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共领导人都喜欢去哪旅游
中共领导人都喜欢去哪旅游每年的3到5月,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
中共领导人们也经常在这个季节寻访出游。
1991年3月16日,江泽民参观长沙岳麓书院。
1995年4月14日,胡锦涛在河南林州红旗渠参观。
2001年4月,朱镕基视察张家界市旅游资源时在黄石寨留影。
2001年5月,江泽民游览黄山,并欣然赋诗一首。
全诗如下: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2005年4月22日,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千岛湖。
2005年4月22日,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千岛湖。
2005年5月,江泽民重游瘦西湖,欣然题写“诗画瘦西湖”。
2006年3月,朱镕基到福建参观福州林则徐纪念馆。
2006年3月,朱镕基在福州。
2006年五一期间,江泽民在泰山留影。
2006年五一期间江泽民登泰山,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陪同。
2010年3月,朱镕基偕夫人劳安再次到福州林则徐纪念馆参观。
2010年5月,江泽民回到扬州。
2013年4月2日,江泽民在清明节前夕回扬州老家祭祖。
2013年4月2日,江泽民在清明节前夕回扬州老家祭祖。
2013年4月3日上午,吴邦国与家人来到北京白云观,参访全真祖庭。
2013年4月3日上午,吴邦国与家人来到北京白云观,参访全真祖庭。
2013年4月3日上午,吴邦国与家人来到北京白云观,参访全真祖庭。
2013年4月3日上午,吴邦国与家人来到北京白云观,参访全真祖庭。
2013年4月3日上午,吴邦国与家人来到北京白云观,参访全真祖庭。
2013年4月,胡锦涛在广西游览。
2013年4月,胡锦涛在广西游览。
2013年4月,胡锦涛在广西游览。
2014年4月9日上午,胡锦涛到访湖南大学,参观岳麓书院。
2014年4月9日上午,胡锦涛到访湖南大学,参观岳麓书院。
2014年4月9日上午,胡锦涛到访湖南大学,参观岳麓书院。
发扬红旗渠精神
发扬红旗渠精神,学习红旗渠精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体会常继国最近,我们听了市委书记靳绥东同志“弘扬红旗渠精神,保持党员先进性”主题报告会,参观了林县红旗渠分水岭展览馆,参观了红旗渠和工程最险“老虎嘴”和“青年洞”。
通过参观学习,使我对红旗渠精神、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对于进一步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年前,林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了党的各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林县人民,历经十年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在当时每天六两粮食、啃树皮吃野菜的恶劣生活条件下,“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绝壁上修筑了这条全长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靠天吃饭,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对于他们的伟大创举,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于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国外人士的瞩目。
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年,江泽民总书记对红旗渠进行视察后语重心长地说:“林县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的精神。
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
”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年,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参观了红旗渠青年洞后,高度评价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他说:“当年林州人民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能把红旗渠修起来,真不容易。
红旗渠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仍需要大力弘扬,希望你们利用青年洞、神工铺等景点,办成青少年教育基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再创林州辉煌,谱写好林州发展四部曲”。
红旗渠的历史故事
红旗渠的历史故事红旗渠是一段历史上重要而感人的故事,它发生在中国西北的陕甘宁边区。
红旗渠的建设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下进行的,它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抵抗日本侵略、保卫家园、改善人民生活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红旗渠的故事始于1942年,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肆虐和世界大战的蔓延。
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红旗渠的建设任务艰巨,需要穿越崇山峻岭、翻越荒漠沙地,修筑隧道、挖掘渠道,将水引到那些旱灾频发的农田中。
然而,由于边区资源贫乏,建设条件恶劣,工人和干部们面临着诸多困难。
为了节省资源,他们用勺子代替机器挖掘土墙;为了保证建设进度,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平衡渠道水流,他们在高山峡谷之间建造了大大小小的水库。
他们像蚂蚁一样,默默地努力着,坚持着,直到最后渠道通水,灌溉的农田辐射开来。
红旗渠的建设不仅解决了陕甘宁地区的严重旱灾问题,也点燃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希望之火。
它是中国人民努力改变命运、追求幸福生活的象征。
红旗渠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心和勇气,面对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
红旗渠的历史故事还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决心保卫国家,改善人民生活,而这一信念激励了他们抛却一切困难,全力以赴地建设红旗渠。
其次,我们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红旗渠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工人和干部们的集体智慧和奋斗精神,他们共同扛起了责任,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
最后,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工人和干部们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终取得了胜利。
红旗渠的历史故事是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心、齐心协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灿烂未来。
红旗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文史 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去世
文史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去世作者| 韩秀琪来源| 人民公仆据“共青团中央”官微消息,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2018年4月10日0时48分逝世。
杨贵,被誉为红旗渠总设计师,1928年出生,河南卫辉人,其在任林县县委书记期间,主持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今天,我们回忆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当地群众开辟“红旗渠”的故事,仍让人感慨万千。
为民谋利道真言1958年11月1日,杨贵在河南参加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
晚饭后,他刚到浴池洗澡,就被地区公安处处长高雷找到:“快穿衣服,有急事!”杨贵没来得及擦干身上的水珠,赶紧穿上衣服就跟高雷上了吉普车。
高雷兴奋地告诉他,毛主席的专列已经开到新乡火车站了,主席要和地县的同志座谈。
听说要见毛主席,杨贵心中既激动又紧张,汇报什么?他想起这一年来的经历:5月,他在北京作为最年轻的列席代表参加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
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主席倡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开会回来后,省里开始批判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等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随后,刮起一阵高过一阵的浮夸风。
7月,麦收刚刚结束,新乡地委召开县委书记紧急会议,汇报小麦产量。
开会前杨贵就让县农业部门对林县小麦产量做了汇总,自己还亲自到几个村做了调查,对小麦产量心中有数。
在会上,县委书记底下交头接耳,大家都不敢发言,怕被戴上“右倾舰会主义”帽子,于是就推举杨贵第一个发言。
“有多少就是多少,实话实说,这有啥难!”杨贵说:“林县今年小麦长得不错,经过核实产量,每亩平均114斤。
”“怎么这么低?你们干工作没有?是不是瞒产了?”不等杨贵说完,专员怒气质问。
“来之前,县里认真测算的。
”“你们就是躺着睡觉也能产出这点!”专员生气了,追问:“林县开始反右倾了吗?是干麦子还是湿麦子?”“当然是干麦子!”“你加上水分是多少?”这可把杨贵问住了。
他看看周围的人,问道:“这干麦子和湿麦子差多少?”专员说:“怎么也得加上一成吧”。
红旗渠故事
红旗渠故事篇一:红旗渠人物事迹众多的红旗渠建设英雄人物中,挑选出38名代表人物,对其事迹作简要记述。
这些人物中,有为红旗渠建设献出青春的英烈代表,有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冲锋陷阵、坚持同群众一块浴血奋战的县、公社领导干部的代表,有精心设计、积极参与施工的各级工程技术人员代表,有起到带头、骨干、模范作用,为红旗渠建设历尽艰险的劳动模范代表,有献计献策、勇于革新、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工程进展的包括一般干部和民工在内的各方面的典型代表人物等。
他们既是红旗渠建设的顶梁柱和闯将,又是红旗渠建设先进人物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吴祖太吴祖太(1933--1960),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村人。
因家乡灾荒,7岁随父母到郑州讨饭,靠卖水维持生活。
建国后,他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
1958年,吴祖太调林县水利局工作。
在南谷洞水库工地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指导。
未婚妻多次来信要他回家完婚,都被婉言劝阻。
直到1959年春节,未婚妻来南谷洞水库工地看望他,才举行了婚礼。
1960年初,他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
为了尽快绘制出红旗渠施工蓝图,确保工程顺利动工,他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不畏艰险,爬山越岭,实地勘测,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每天工作到深夜。
在短短的时间内,拿出第一本蓝图——。
红旗渠要通过山崖河涧,地形地貌十分复杂,他和同事们在工作中解决了许多难题,设计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建筑物。
如青年洞一段,原拟绕山挖明渠,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经过反复考虑比较,吴祖太改进设计方案,采用凿隧洞,让渠道通过天险绝壁。
在总干渠跨越浊河的地方,他昼夜思考,拜访附近山村老人。
掌握河道地质基础和水文资料后,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科学地设计出“空心坝”,让渠水从坝心通过,河水从坝顶溢流,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矛盾。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动工后,吴祖太担任工程股副股长,负责工程设计,既要依据勘测实况,绘制每项工程设计图纸,还要考虑每个工段施工的安全措施,工作十分忙碌,但他不叫一声苦。
论杨贵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红旗渠精神研究】编者按: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了总长达1500公里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红旗渠,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十年九旱严重缺水的局面,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变革实践的精神坐标,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安阳师范学院地处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研究红旗渠精神的重任。
自本期起安阳师范学院与以专门学习和研究红旗渠精神为主的党员干部培训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联合,开辟“红旗渠精神研究”专栏,旨在使红旗渠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光大。
[收稿日期]2019-12-12[作者简介]王全书(1945-),男,河南长垣人,十二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原主席、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红旗渠精神。
论杨贵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王全书(河南省政协,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红旗渠是林县人民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下修建成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
在修渠的过程中,红旗渠精神,成为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作为主要领导人,杨贵在修渠中也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其表现有四:一是人民的情怀;二是坚强的党性;三是担当精神;四是清廉的作风。
[关键词]杨贵;红旗渠;先锋模范作用[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20)01-0012-05 20世纪60年代初,林县人民在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辟山填谷,遇水架桥,在蜿蜒绵亘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上修建了一条总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民世代缺水的困局,被周总理誉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大奇迹之一,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心得体体会
红旗渠心得体体会红旗渠心得体会红旗渠的修建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不仅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壮举,更是一次伟大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一名参观过红旗渠的人,我深感红旗渠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红旗渠的心得体会,并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红旗渠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修建的一条灌溉渠,它位于中国的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农业水利建设被认为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红旗渠的修建就是为了改善当地的水利条件,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然而,红旗渠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红旗渠的修建是由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提出的。
他认为,通过修建一条灌溉渠道,能够解决当地贫瘠土地的问题,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同时,红旗渠的修建也是一次政治宣传的机会,它能够展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部分: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和技术特点红旗渠的修建并不容易。
当时的陕北地区地势险要,黄土地层稳定性差,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程师们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建设技术。
首先,他们利用了地形起伏。
通过挖掘槽渠和建设坝堰,他们有效地利用了山区地势的变化,使水流能够自然流动,并为灌溉农田提供充沛的水源。
其次,他们大力推广了抗渗技术。
由于黄土地层的渗透性差,常规的水利工程很难保证灌溉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渗措施,包括使用高强度材料建设渠道和坝堰,以及采用合理的排水系统来避免水分的积聚。
第三部分:红旗渠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红旗渠的修建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中国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通过有效的灌溉系统,农田的产量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也相应增加。
这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激发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支持。
其次,红旗渠的修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决心。
红旗渠地理知识
红旗渠地理知识红旗渠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是一条著名的抗战时期工程,被誉为"东方的秘密武器"。
其主要功能为解决延安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保障当地的农田灌溉和居民饮水需求。
红旗渠也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伟大工程,对于中国农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红旗渠的地理知识的详细描述。
红旗渠是由一个堰、三个渠道以及一些分水洞、联络渠等组成的水利工程系统。
这个工程项目总长855.6公里,其中王家坪至洪家关堰段长338.6公里,洪家关至大渡口段长129.5公里,大渡口至安家坪堰段长362.5公里。
红旗渠的水源主要来自黄河,通过一系列的引、抽、输水设施将水源引入红旗渠的渠道中。
红旗渠的主要功能是供给此前缺水的延安地区灌溉农田和居民的饮水需求。
这个地区原本缺水严重,农田灌溉依赖降雨,大多数时间里只有寥寥几天可以进行灌溉。
延安作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革命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困难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红旗渠因此应运而生,解决了当地长期以来的水资源问题,扩大了农田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红旗渠的引水设施包括了引黄工程中的引黄堰。
这个堰位于延川县和黄陵县交界处,是一个跨越黄河的重要水利工程。
引黄堰每秒引入红旗渠渠道的水量达到120立方米。
在引水后,红旗渠又通过闸门、分水洞等设施对水源进行调控和分配。
三个主要渠道分为长渠、中渠和长渠,覆盖了红旗渠所经过的延安地区的大部分农田。
红旗渠的地理条件和地貌在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该地区山地较多,河流纵横交错,土壤松散易塌方。
工程的施工需要克服山地的高差、急流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此外,黄陵县属黄土高原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寻找源头水源也是一个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工程团队在深入研究当地地理环境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如修建坚固的渠道和隧洞、加固河床、修建坝坡、加固土质等,确保了红旗渠的稳定和安全。
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的故事红旗渠,是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
这条红旗渠,不仅是一条水利工程,更是一段传奇的故事,是一部不朽的史诗。
红旗渠的故事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当时,中国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
为了改变贫瘠的土地,改善人民的生活,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亲自发动并指挥了红旗渠的修建工程。
红旗渠的修建地点位于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这里地势平坦,缺水少雨,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
然而,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让红旗渠的修建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解决了这里的水源问题,才能够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红旗渠的修建并不容易。
由于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工人们没有足够的机械设备,大部分工作都是靠人力完成。
他们用锄头、铁锹、背篓,一点一点地挖掘土地,修建渠道。
他们的手掌被磨破,腰背被弯曲,但他们依然坚持不懈,默默地为红旗渠的修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还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有的工人为了节约时间,选择在河水中工作,有的工人为了保护渠道,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在工地上。
这些故事,无不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和无私奉献。
最终,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红旗渠终于修建完成。
这条渠道全长多少公里,横跨多少个村庄,带来了多少水源,这些数字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红旗渠的修建,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让这片贫瘠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红旗渠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水利工程的历史,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奇。
这条红旗渠,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奋进,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无私奉献。
红旗渠的故事,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历届领导人与红旗渠
作者:红旗渠网
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林县1994年更名为林州)
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到红旗渠视察时说:“林县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
”
1994年4月,李鹏总理为红旗渠题词:“军民情意深,红旗渠流长。
”
1997年5月25日,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在视察红旗渠后题词:“发扬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积极推进林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1991年2月25日,全国政协主席、国家主席李先念在陪同赞比亚总统参观红旗渠时,看着澎湃的渠水高兴地说:“百闻不如一见啊!看过红旗渠电影,也听人讲过红旗渠,总的印象不错,来红旗渠看一看,更感到工程雄伟,真是人工天河。
”并题词:“发扬红旗渠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990年为红旗渠专题片题写片名《山碑》。
1995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参观红旗渠青年洞,高度评价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他说:“当年林州人民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能把红旗渠修起来,真不容易。
红旗渠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仍需要大力弘扬,希望你们利用青年洞、神工铺等景点,办成青少年教育基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再创林州辉煌,谱写好林州发展四部曲。
”
199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姜春云,参观考察了红旗渠、定角实业总公司和史家河企业集团后说:“林县是个纯山区,这里的条件是很差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发建设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这很有力地说明了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尽的,只是把群众动员起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就能改变面貌,就能由穷变富。
林县人民能办到的,那么,在一些条件相同和条件优越的地方也应该办得到。
所以,学习推广林县经验,发扬林县人民创业精神,这不仅在河南有意义,在全国也有意义的。
你们的艰苦创业精神不仅不能丢,而且要更加发扬,你们现在又要改革创新,这个也是应当大力发扬的,有艰苦创业精神,也有改革创新精神,你们今后一定会有更大、更好、更快的发展。
”
197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题“红旗渠”石碑,“青年洞”洞名。
1990年3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手题:“红旗渠纪念碑。
”
1990年3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视察红旗渠后题:“发扬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山区。
”
1990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为祝贺红旗渠通水二十五周年题:“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红旗渠水为林县人民创造更大的幸福。
”
1990年4月5日,国务院长江三峡开发办公室主任、原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李伯宁,在贺红旗渠通水二十五周年题:“红旗渠精神传万代,太行明珠耀神州。
”
国务委员陈俊生题写:“红旗技改工程军民建纪念碑”。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为红旗渠题:“军民情溢红旗渠。
”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原中共安阳地委副书记、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在离林20年后重访红旗渠时撰写“十言水”,曰:“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了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
”
1992年4月2日上午,在山西省境内红旗渠首隆重举行“红旗渠技改工程军民共建纪念碑”揭碑仪式及红旗渠总干渠二期技改工程竣工通水典礼时,原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原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国家计委农经司扶贫处处长王新怀,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宪章,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王英洲少将,解放军某部政治部主任汤秀庭大校等党、政、军的领导出席了揭碑仪式。
1993年以来,林州市红旗渠先后接待了江泽民,乔石,胡锦涛,姜春云,温家宝,彭佩云,杨汝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对红旗渠进行视察后语重心长地说:“林县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的精神。
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
”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