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
五脏与七情的关系
五脏与七情的关系
正常的情志是五脏六腑健康时的一种功能,也是五神的一种使用。
有时也是在五脏出现郁结时的一种适度调整。
例如: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肾主恐。
五脏六腑在健康时可以出现和产生这种功能。
例如心脏好的人往往心情愉悦;肝脏好的人往往比较执着;脾脏好的人往往可以长时间的思考,精神专注;肺脏好的人往往可以表示一定的关心,做人仗义;肾脏好的人往往表示出一定的担忧,心揽全局。
正因如此,五情是对五脏的发散,适度发散尚可,如果过度发散,就会使五脏损伤太大,身体出现问题。
如过喜伤心,过忧伤肺,过思伤脾,过怒伤肝,过怒伤肾。
因此需要适当的节制情绪。
肝吼,脾歌,肺哭,心笑,肾呻,是一种适度的宣泄,五脏在出现郁结时通过情绪的适度宣泄,可以缓解和疏散这种瘀堵,使内气得以宣扬。
过度的宣扬又会伤及内气,所以需要适可而止。
内气损耗太大,可能会看上去思绪平静,实际上已经“不可救药”了。
同样也可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对情绪进行克制。
火克金,经常忧愁的人可以听一下笑话;金克木,容易暴躁的人可以使其忧伤;木克土,思虑多重的人可以适度的发怒;土克水,容易惊恐的人可以多进行一些脑力的思考;水克火,容易笑的人不妨适度的对事物保持敬畏。
思想和身体通过七情可以进行高度的契合,达到统一。
凡是有情绪和思想人,必有各种不同的“自我”感觉,这几种“自我”对存在于五脏里的五神五气产生直接的作用,进而会影响到五脏的身体健康。
——《荷风塘》内证观察。
七情是五脏六腑健康的“睛雨表”
本 栏 目作 者杨 力教 授 , 名 中 医学家 、 著 易学 家 、 家 、 作 学 者, 中国中医科 学院教授 , 京周 易 究会会 长。 北 研 她精通 文史
哲医及养生文化, 她把《 易经》 黄帝内经》 和《 相结合, 从而把
中华养生学推到 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事中医研究生教学
苍 白的皮肤是 一种病 态 , 有可能是 饮食 中缺 乏 叶酸 、 质及维 生素 铁
B ,所致。
17
科 学 荠 生
口
口
口
宴 ■ E 生
文
/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 于经济繁荣期 , 喜欢收藏旧书和古玩字画的人容易得哮
龙 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有一句行话 喘病。这是因为这些古物中大多含有大 荣 说, 大平盛世好收藏。 因此, 爱好收藏的人 量的霉菌和螨类 ,很容易使人得过敏 陛
体, 不狂喜 、 大悲、 不 不嗔怒 、 不惊 、 不忧 、 不恐 , 以此 对应 的关 系。
来修养健康 的身心 , 长命 百岁 ! 七情 既属人 体七种 情 志变化 的表现 ,又 为致
第一 。 怒伤 肝。 《 素问 ・ 本病论》 :人或恚怒 , 说 “ 气逆上而不下, 即
病 因素之一 , 中医病 因学 的重要 内容 。 是 掌握 七情 伤肝也。过怒 , ” 引起肝气上逆 , 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 肝 致病 的原理 ,对防病 保健及 临床诊 疗均有 积极 的 耗伤肝 的阴血 , 对健康不利 。所 以爱发怒的人要多养
已达二十五年,杨力养生 2 讲》杨力四季养生谈》杨力 。 《 3 《 《
抗 衰老 3 6计》 书现 已进入 了千家万户。 等
鏊蘩藏
文 /杨 力
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资料讲解
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神志,又称神明、精神。
志为情志,亦属于神的范畴。
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观点,认为神的含义有三:其一,泛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包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感觉、动作等生理活动,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即中医学中狭义的神。
人的神志活动主要包括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即喜、怒、思、忧、恐)两个方面。
五神与五脏五脏与五神的关系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以称五脏为“五神脏”。
神魂魄意志是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属于脑的生理活动的一部分。
中医学将其分属于五脏,成为五脏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但总统于心。
(1)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统领和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
魂、魄、意、志四神以及喜、怒、思、忧、恐五志,均属心神所主。
故曰:·“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神气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
”“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类经·脏象类》)。
(2)肺藏魄: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即无意识活动。
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畴。
故曰:“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类经·脏象类》)。
魄与生俱来,“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灵枢·本神》),为先天所获得,而藏于肺。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肺藏气,气舍魄”(《灵枢·本神》)。
故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耳聪目明,动作正确协调。
反之,肺病则魄弱,甚至导致神志病变,故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灵枢·本神》)。
(3)肝藏魂:魂,一是指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作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随神往来者谓之魄”(《灵枢·本神》);一是指梦幻活动。
七情对应的脏腑与五行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心、肝、脾、肺、肾,搞懂七情与五脏的关系!
心、肝、脾、肺、肾,搞懂七情与五脏的关系!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总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在我们中医称之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在正常情况七情变化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
但是,一旦因内外刺激而引起七情太过就会导致人得多种疾病。
首先来说七情太过会损伤相应之脏:即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悲忧过度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1怒则气上、怒伤肝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善恐(容易受惊吓)、目无所见、或阴囊缩筋挛,实则多怒、两胁少腹痛。
大怒常常致使肝气上逆,甚则血随气逆。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胀痛,面红固赤,急躁易怒;血随气逆则呕血,甚则昏厥卒倒;若肝气横逆犯脾,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
2喜则气缓、喜伤心“喜伤心”的典型例子,就是《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中举”,一个落魄书生,几次考举人不中,在他已经绝望的时候,突然传来了好消息,居然考中的举人!这个好消息让他乐极生悲,居然当时就乐疯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喜伤心”的例子。
过度喜乐,会使心气涣散或心神惮散。
轻者可见心悸失眠、少气无力、精神不集中等;重者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而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
3思则气结、思伤脾心情不好时皮肤、内分泌等等一些病症都会出现。
《黄帝内经》中提到“思伤脾”,从中医角度讲,每一种情绪都可以影响内脏器官,导致人体气血运行方面出现问题。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
”思虑过度,容易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七情对应的脏腑与五行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七情与五脏
又是一年秋风起,寒风萧瑟,秋
叶枯索。
每到秋天,许多细腻敏感的
人总会感受到诸多的离愁别绪,似乎
秋与愁是脱不了干系的。
“秋风秋雨
愁煞人”,而古人的诸多关于秋的诗
词似乎也在印证着在秋天会体验到更
多的愁苦。
情绪这种东西一旦无法控
制势必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人是高级动物,有着七情六欲。
中医认为“七情”是指“喜、
悲、恐、惊”七种情志,也可叫做
忧、悲、恐”为“五志”。
体验正常
的“情”与“欲”,可以说是人的生
活乐趣之一。
然而一旦这样的
眩等,也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
疡等疾病。
说说“喜伤心”吧,很多人不解了,
“喜”是高兴,高兴自然是一种好的
情绪,怎么会伤“心”呢?那我说明
一下,首先这里所说的“喜”是大喜,
是过度的高兴。
其次,中医所说的心
不完全指的是心脏,还包括人脑的思
维、情志系统。
所以成语中就有“用
心思考”一说。
正常的喜乐,使精神
愉快,心气舒畅。
若狂喜极乐,就会
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而产生喜笑
不休、心悸、失眠等症。
最典型的例
子就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范进
连年考试不中,屡考屡败,在不抱希
望的时候,竟然获悉考中举人了,结
果大喜过望,喜极而疯,就是因为狂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实论“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联
实论“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联实论“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联“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常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邪的统称。
而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伤相关互为辩证)。
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之脏腑(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
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
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中医情志与五脏五行
中医情志与五脏五行3月2日中医情志与五脏五行前言:晚间食饭,巧见文化中国:《养生之道》之七调好情绪成良医,颇感兴趣,亦欲从中聊慰吾心,遂搜罗整理,了然于心,并与之共阅。
在中医理论中,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
中医情志分七,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故又称为“七情”。
中医认为,适度的七情,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反之,七情失度,就会引生疾病,需要治疗。
喜,在五行属火,在五脏属心;怒,在五行属木,在五脏属肝;忧、悲,在五行属金,在五脏属肺;思,在五行属土,在五脏属脾;恐、惊在五行属水,在五脏属肾。
心主喜,肺主忧,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
大喜伤心,多忧伤肺,大怒伤肝,多思伤脾,多恐伤肾。
依据中华传统中医五行图:木、火、土、金、水是相生的关系金、木、土、水、火是相克的关系所以情志上相生关系为喜生思、思生忧/悲、忧/悲生恐/惊、恐/惊生怒、怒生喜情志上相克关系为怒克思、思克恐/惊、恐/惊克喜、喜克忧/悲、忧/悲克怒下面分别以事例说明。
怒克思:愤怒可以克制思结。
中医言:“思则气结”。
思考某一问题而长期获得不到答案,气机就会结滞,引发疾病,轻则食欲减退,心情抑郁不畅,重则思考力下降,不堪思考。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病,请宁国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但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
”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文挚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
齐王见文挚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
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了,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激怒齐王,齐王起身大骂文挚。
经这一怒一骂,齐王的病也好了。
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
为什么怒能克思呢?“大怒则气通血脉畅达也。
畅情志的中医说法
畅情志的中医说法
畅情志,是指人的情志畅达,心情愉悦,精神状态良好。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情志不畅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发生。
中医认为,七情六欲是人的情感表现,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感和食、色、财、睡、行、交等六种欲望。
这些情感和欲望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调节和发泄,就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喜情可以调动人的气血,增强免疫力;怒情过度则会伤肝,导致肝气郁结;忧情过度则会伤脾,导致脾气虚弱;思情过度则会伤心,导致心神不宁;悲情过度则会伤肺,导致肺气不畅;恐情过度则会伤肾,导致肾气不足;惊情过度则会伤心,导致心神失常。
因此,中医强调情志调摄的重要性,建议人们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的情感波动。
同时,中医也提倡适当的运动、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以维护身心健康。
畅情志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应该注重情感调节,保持心情愉悦,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六淫七情和五脏间内在联系
我们再看很多肝病的病人,特别爱发脾气。为什么?因为肝主怒,肝经本来就有热,所以他动不动就发火。所以当你无缘无故地觉得自己这段时间特别烦恼,特别爱生气的时候,你得让中医帮你调一调,这个肝不是西医说的肝脏,也不是说你得了肝炎,而是你的这种状态出问题了。这时候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因为我们知道有很多疾病,它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当量变的时候,发现不了,你到西医那儿检查,西医说你没有病。比如说我们有的人生气以后,觉得特别不舒服,头也疼,脑袋也胀,你到医院去检查,西医说你没事,你指标全正常。但是你就是不舒服,如果这时候你吃一点平肝降逆的药,让中药调整调整就好了。
脾主思,思虑过多伤脾胃
脾主思,“思”就是过度思虑的人,脾主思就是说过度忧虑的人的脾胃就会出现问题。经常用脑的同志,他的脾胃功能都比较差,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家知道,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吃完饭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往胃上走,帮助你消化去了。如果这时候你的血不往胃上走,长期往脑子上走,那么时间长了,脾胃的功能就要受到影响了。
在门诊中,我常常跟女士说,我说你如果跟你先生吵架,你一定告诉你先生,把你气哭了再走,别气一半,你先生就跑出去了,回来还得接着吵。为什么呢?是因为肝主怒,当你生气的时候,俩人吵架了,你怒气满胸,这时候肝气非常旺盛,如果这时候他走了,你这个气就淤滞在里面了,没法发泄了,发泄不出去,淤久就会化热,回来以后接着吵。如果你要是哭了,只要一哭,哭是什么?刚才我们讲了悲与肺相关,当一哭的时候,肺气就旺盛起来,它就把肝气平下去了,因为中医说,肺和肝对应的五行是金和木,它们俩有个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肺气旺盛起来的时候,肝气就平下来了,不信你可以试一试。当你特别郁闷的时候,你就找个没人儿的地方大哭一场,哭完了你马上会觉得舒服。
情绪与疾病:中医讲七情与五脏的关系!
情绪与疾病:中医讲七情与五脏的关系!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体脏腑⽣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的情志反应,⼀般不会使⼈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体本⾝的正常⽣理和⼼理适应能⼒,损伤机体脏腑精⽓,导致功能失调,或⼈体正⽓虚弱,脏腑精⽓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低下,因⽽导致疾病发⽣或诱发时,七情则成为病因,称之为“七情内伤”。
七情与脏腑精⽓的关系⼈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五脏精⽓是情志活动产⽣和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论》说:“⼈有五脏化五⽓,以⽣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产⽣情志活动。
因⽽五脏精⽓可产⽣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因此,若脏腑组织或⽓⾎发⽣病变,就会影响⼈的情志,如《素问·调经论》说:“⾎有余则怒,不⾜则恐”。
《灵枢·本神》说:“肝⽓虚则恐,实则怒……⼼⽓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关系密切。
怒则⽓上、怒伤肝⼤怒常常致使肝⽓上逆,甚则⾎随⽓逆。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胀痛,⾯红固⾚,急躁易怒;⾎随⽓逆则呕⾎,甚则昏厥卒倒;若肝⽓横逆犯脾,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
喜则⽓缓、喜伤⼼过度喜乐,会使⼼⽓涣散或⼼神惮散。
轻者可见⼼悸失眠、少⽓⽆⼒、精神不集中等;重者神志失常、狂乱,或见⼼⽓暴脱⽽⼤汗淋漓、⽓息微弱、脉微欲绝等。
思则⽓结、思伤脾过度思虑,导致⼼脾⽓机郁滞,运化失职。
临床可见⼼悸、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及倦怠乏⼒、⾷少、腹胀、便溏等症状。
悲(忧)则⽓消、悲伤肺指过度悲忧,导致肺⽓耗伤或宣降失常。
临床常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短胸闷、乏⼒懒⾔等症。
恐则⽓下、恐伤肾指过度恐惧,致使肾⽓失固,⽓陷于下。
临床可见⼤⼩便失禁,遗精、滑精、⾻痿等症状。
惊则⽓乱指猝然受惊,导致⼼神不定,⽓机逆乱。
五脏五好及五脏七情
肝病好呼叫:这“呼叫”不是一般地呼叫。举个例子,喝酒喝多了的人,最喜欢大呼大叫。为什么呢?有人说是酒精使然,其实是肝在作祟。而我们平时看到曼联球进时的欢呼,则是肾上缐素在“沸腾”,是肾部健康的表现。
心病好妄言:妄言就是信口开河,就是大言不惭,就是胡说八道。心理学家研究报告指出,心理素质差、有自卑症的人,通常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嘴,说出一些令人哗然的话。
如果不小心不爽,我们就找其他方法去乐一乐(例如灌水),尽量让自己开开心心的,自然就会健健康康的。
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脾病好歌:好象平行、童等人,经常会贴歌(词)出来,应该都是脾有问题的——不是脾气太差,就是脾气太好。大家也不妨猜测一下,究竟是谁脾气好,谁脾气坏;猜对无奖,猜错也不罚,纯为灌水找个藉口。
肾病好呻吟:这个就难判断了吧?也不太难!新闻区也有不少活标本。甲说“怎么办啊?”乙呢就“唉!我饭都吃不下了。”这些就是“呻吟”,或者叫“生闷气”。生闷气最常见的“症”状是不吃不喝,所以易导致肠胃不适、肾毒难排,影响肾功能,周而复始,无以复加。
(来源 千夜网)
怒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人体剖面图
人体剖面图
1、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其中三焦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2、七情六欲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色、声、香、味、触、法 (或:食财色丁权贵)
3、人体四大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4、人体器官
人体器官很多,很难划分,在现代医学中,把躯干分为上下两各腔洞即,胸腔和腹腔,中间由一叫做横隔膜分开。
上面的胸腔中有心脏、肺脏,食道、气管、支气管、和大动脉等器官组织,而下面的腹腔中有胃、肝脏、胆囊、胰脏、小肠、大肠、肾脏、膀胱、输尿管、子宫、卵巢、输卵管、脾脏等器官组织。
5、人体七大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
人体因其生理作用的不同也可分为如下十二个系统:心脏血管系;呼吸系;消化系(肠胃管、肝、胆、胰);肾脏泌尿系;内分泌系(甲状腺、脑下垂体、肾上腺、副甲状腺);新陈代谢系;血液淋巴系;皮肤;神经系;肌肉骨骼系;生殖系;免疫系。
何谓“五脏六腑”“七情六欲”
何谓“五脏六腑”“七情六欲”
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
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
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
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
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凡人说的七情六欲,是从佛经来的。
喜、怒、哀、乐、爱、恶、欲是"七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
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叫"六欲",是凡夫对异性具有的六种欲望。
解读:中医养生之“七情五志”
解读:中医养生之“七情五志”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
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
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
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
《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收到严重干扰。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
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
古书中早就有过记载,认为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
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贯穿在生活之中。
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
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苦恼。
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你知道吗?
睡不 着 怎 么 办 ?
文 /陈 J
怒 胜 思 ”、“忧 伤 肺 ,再 胜忧 ”、“恐
伤 肾 ,思胜 悲”等 。
人 是 一 个 极 其 复 杂 的 有 机
体 ,七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入欲 ,人 皆有之 ,属 十 L
常 的 粘 种活 动 ,有 益于 身心 健康 。
情志 伤脾 胃 【}1队 认为 :“思则 气 结 ”,人 肭 山于 思 虑过 度 ,使 神 经 系统 功 能
58
但 异 常 的情 志活 动 ,可 使 情 绪 失
控 仃订导致 神 经 系 统 功 能 失 训 ,引
起 人 体 内阴 阳紊 乱 ,从 而 出现 百
病 丛 生 、 衰 ,甚 至 短 寿 的 后 果 。
故 善养 生 者 ,宜注 意情 志 洲摄 。而
过 激 的情 志 ,可影Ⅱ向体 内功 能失
调 ,而 累及五 脏 。
情 志伤肝 怒 足 较 为 常 见 的 一利 情 绪 , 怒 则气 j ,伤 及肝 而 出现 闷 闷不 乐 、烦 躁 易怒 、头 昏 目眩 等 。亦 是 诱 发高 If1】_ 伤 心 。喜 可 使气 流 通 、肌 肉放 松 、益 于 恢 复机 体疲 劳 。但 炊 喜 _太过 ,则 损伤 心气 。如 《淮 南 了 ·原 道 训 》 日 :“人 喜 坠 慢 ”。 损使 心气 动 ,心 气 动 则精 神散 丽邪 极 。 出现 心 悸 、失眠 、 健 忘 、老 年痴 呆 等 。《儒林 外 史》 中 ,描 写 范进 年 老 中举 ,…于 悲 喜 交集 .忽发狂疾的故事 ,是典型喜 伤 心的病 例 。
健 康 人 生
人 有喜 怒忧 思 悲 恐 惊 的情 忠 失调 ,消化 液分 泌减 少 。出现食 欲
七情与五行五脏的关系
七情与五行五脏的关系《内经》对心理活动的认识常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来表述。
就生理而言,认为七情是对情感活动的总结,是情绪的表现形式;就病理而言,神志病变可以表现出七情的变化;而七情变化亦可引起神志病变。
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如刘完素一方面指出“五志过极皆可化火”,即五志过度,势必精神烦劳,扰动阳气,所以都可以化火化热,火热亢盛又可以扰乱神明,而致情志失常;另一方面又指出火扰神明而引发生各种情志病变。
其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忧),若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
”而张介宾则强调七情“从心而发”、“互通为病”。
其在《类经·情志九气》中指出:“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也。
五志之外,尚余者三。
总之曰:喜怒思忧恐惊悲畏,其目有八,不止七也。
然情虽有八,无非出于五脏。
……此五脏五志之分属也。
五志有互通为病者,如喜本属心,而肺喜乐无极则伤魄,是心肺皆主于喜也。
盖喜生于阳,而心肺皆为阳脏,故喜出于心而移于肺,所谓多阳者多喜也。
……是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就七情的具体含义及其与五行五脏的关系,下面简述如下。
喜:喜是因事遂心愿或自觉有趣而心情愉快的表现,因其活泼而表现于外,故有火之机动、活泼、炎上之象,属火而配属于心。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心“在志为喜”。
怒:怒是因遇到不符合情理或自己心境的事情而心中不快、甚至愤恨不平的情绪表现,缘其气机条达不畅而起,怒后又可引起气机上逆即升发太过,且怒象忽发忽止颇具木之象,故属木而配属于肝。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肝“在志为怒”。
忧:忧是对某种未知结果而又不愿其发生的事情的担心,以至于形成一种焦虑、沉郁的情绪状态,因其内向而趋于气机之收敛,故属金而配属肺。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肺“在志为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情六欲和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和七情六欲的关系中医理论中讲五脏主五志,人体情绪变化对应各个脏腑的功能状况,每个脏器对应哪些情绪呢?本文将一一给您介绍心主喜,喜散气,不可过度许多心脏不好的人群,遇到特别高兴的事,哈哈一笑就离开了,因喜则气散,过于高兴的时候,耗散心气,高兴是件高兴事,但是过度的高兴,也未必是件好事。
肝主怒,肝不好爱发脾气多数女性在月经前后容易发脾气。
这是因女性以血为主,以肝为先。
当女性来月经的时候,血往下行了,血行于下,而气浮于上,气血不平衡,气有余便是火,因此,月经前后女性爱发脾气。
女性在月经来的前后,要注意调养自己的情绪,不要过怒和郁闷。
过怒和郁闷都不符合正常的生理状态,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疾病。
脾主思,思虑过多伤脾胃脾主思就是说过度忧虑的人的脾胃就会出现问题。
经常用脑的人群,他们的脾胃功能都比较差。
因为饭后,气血运行于胃,助于消化。
如思虑则会运行于脑部,时间长了则会影响脾胃功能。
肺主悲,过悲则伤肺过度悲伤,总是哭可导致肺脏疾病。
经临床总结,肺脏疾病患者多会爱哭,肺和悲这个情绪直接相关联。
肾主恐,恐则肾气散肾主恐,恐跟肾有直接的关系。
常常会说把谁吓的“屁滚尿流”,这句话是由一定道理的。
因为肾控制二便,当一个人过度恐惧的时候,肾气就散了,肾的固摄功能就差了,肾的固摄功能一差,大小便就失禁了。
中医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变化和人的五脏是休戚相关的。
因此,一个人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会更久的留住自己的健康。
一、七情(一)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互为辩证)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与明显的精神刺激有关在整个病程中,情绪的改变可使病情发生明显的变化如癫病多由情志所伤,忧郁伤肝,肝气郁结,损伤于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上逆,迷蒙心神,不能自主而成狂病多由恼怒悲愤,伤及肝胆,不得宣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结为痰火,痰火上扰,蒙蔽心窍,神志逆乱而发可见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直接伤及脏腑:七情过激可影响脏腑之活动而产生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如喜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七情过激虽可伤及五脏,但与心肝的关系尤为密切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集中的表现,又必须接受心的统一主宰,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肝失疏泄,气机紊乱又是情志疾病发病机制的关键。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运化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为害,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如过度惊喜损伤心脏,可导致心神不安而心悸、失眠、烦躁、惊慌不安、神志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出现哭笑无常、言语不休、狂躁妄动等症郁怒不解则伤肝,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出现胁肋胀痛、性情急躁、善太息,或咽中似有物梗阻,或因气滞血瘀而致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症瘕等或因暴怒引起肝气上逆,损及血脉,血随气逆,发生大呕血或晕厥若思虑过度,损伤于脾,使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七情所伤,心、肝、脾功能失调,可单独发病,也常相互影响,相兼为害,如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郁怒不解、肝脾不调等等。
此外,喜、怒、忧、思、恐等情志活动失调,能够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郁而化火,出现烦躁、易怒、失眠、面赤、口苦,以及吐血、衄血等属于火的表现,称之为“五志化火”情志失调又可导致“六郁”为病,即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生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换言之,由气郁可致血郁、痰郁、湿郁、食郁为病。
3.影响脏腑气机:“百病皆生于气”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气,即七情七情之外,加之以寒热,称为九气气贵冲和,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气出入有序,升降有常,周流一身,循环无端,而无病若七情变化,五志过极而发,则气机失调,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
七情致郁,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七情不舒,气机郁结,气滞而血瘀,气郁而聚湿生痰,化火伤阴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变病多端。
七情损伤,使脏腑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不同的情志变化,其气机逆乱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怒则气上:气上,气机上逆之意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性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但如暴怒,则反伤肝,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甚者呕血或昏厥肝气横逆,亦可犯脾而致腹胀、飧泄飧泄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样若克胃则可出现呃逆、呕吐等由于肝肾同源,怒不仅伤肝,还能伤肾肾伤精衰,则现恐惧、健忘、腰脊软等症肝为五脏之贼,故肝气疏泄失常可影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导致多种病变。
喜则气缓:气缓,心气弛缓之意喜为心之志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暴喜伤心,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至狂乱等。
悲则气消:气消,肺气消耗之意悲忧为肺之志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悲哀太过,往往通过耗伤肺气而涉及到心、肝、脾等多脏的病变如耗伤肺气,使气弱消减,***消沉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和懒惰等。
悲忧伤肝,肝伤则精神错乱,甚至筋脉挛急、胁肋不舒等悲哀过度,还可使心气内伤,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悲忧伤脾则三焦气机滞塞,运化无权,可现脘腹胀满、四肢痿弱等。
思则气结:气结,脾气郁结之意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也可伤心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
恐则气下:气下,精气下陷之意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过于***,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精遗骨痿等症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
惊则气乱:气乱是指心气紊乱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惊与恐不同,自知者为恐,不知者为惊惊能动心,亦可损伤肝胆,使心胆乱,而致神志昏乱,或影响胎儿,造成先天性癫痫4.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异常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如眩晕患者,因阴虚阳亢,肝阳偏亢,若遇恼怒,可使肝阳暴张,气血并走于上,出现眩晕欲仆,甚则突然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发为中风。
总之,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人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通过有关脏腑的机能,才能反映情志的变化故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为病,内伤五脏,主要是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致病的至于所伤何脏,有常有变七情生于五脏,又各伤对应之脏,如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此其常但有时一种情志变化也能伤及几脏,如悲可伤肺、伤肝等,几种情志又同伤一脏,如喜、惊均可伤心,此其变临床应根据具体的表现,作具体分析,不能机械地对待。
二、饮食失宜饮食是健康的基本条件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
正常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之气血阴阳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饮食失宜,常是导致许多疾病的原因饮食物主要依靠脾胃消化吸收,如饮食失宜,首先可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其次,还能生热、生痰、生湿,产生种种病变,成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饮食失宜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饮食失宜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为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一)饮食不节饮食贵在有节进食定量、定时谓之饮食有节。
1.饥饱失常: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均可发生疾病明显低于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称为过饥;明显超过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称为过饱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终致气血衰少气血不足,则形体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易于继发其他病症反之,暴饮暴食,过饱,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可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故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
饥饱失常,在小儿尤为多见,因其脾胃较成人为弱,食滞日久,可以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以聚湿、生痰婴幼儿食滞日久还可以出现手足心热、心烦易哭、脘腹胀满、面黄饥瘦等症,称之为“疳积”成人如果久食过量,还常阻滞肠胃经脉的气血运行,发生下利、便血,痔疮等过食肥甘厚味,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
总之,不宜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宜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饮食过多,则生积聚;渴饮过多,则聚湿生痰。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饮食不节还能改变病情,故有“食复”之说,如在热性病中,疾病初愈,脾胃尚虚,饮食过量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常常导致食滞化热,与余热相合,使热邪久羁而引起疾病复发或迁延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