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例分析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例分析(辨证+方证)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例分析(辨证+方证)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例分析(辨证+方证)背景:本病例分析是为了帮助中医执业医生提高辨证论治水平,通过辨证分析和方药选择来解决实际临床问题。
病历信息:患者:女性,年龄 45 岁主诉:寒冷、畏寒、四肢冰凉、腰膝酸痛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出现寒冷症状,伴有畏寒、四肢冰凉,尤其在冬季更为明显。
同时还出现腰膝酸痛,活动时加重。
没有其他不适。
初步诊断:肾阳虚辨证分析:从症状分析来看,患者表现出寒冷症状、畏寒、四肢冰凉等,这些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
肾阳虚是由于肾脏功能减退导致机体阳气不足所引起的。
腰膝酸痛是肾阳虚的常见症状之一。
方证选择:温阳壮阳方方药组成:- 黄精 15g:补肾壮阳,温经散寒,提高机体阳气。
- 细辛 9g:温经散寒,温肾助阳,有助治疗寒冷症状。
- 枸杞子 12g:滋肾养肝,提高肾脏功能,补益身体。
- 巴戟天 12g:壮阳补肾,温肾助阳,常用于治疗肾阳虚症。
- 山药 20g:益气补肾,补中益气,有助于改善肾阳虚引起的症状。
临床应用:将以上方药按照比例配伍,加水煎煮服用,每日 2 次,每次一剂。
预后评估:通过温阳壮阳方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寒冷症状、畏寒和四肢冰凉感,同时也可以缓解腰膝酸痛。
预计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会有所改善,身体会得到一定的恢复。
总结:中医执业医师在面对肾阳虚症状时,应通过辨证论治,选用适当的方药来治疗。
温阳壮阳方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肾阳虚的方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怎么写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怎么写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系统研究。
而病案是中医医疗过程中的重要文献载体,记录了患者的病情、病历、诊断和治疗情况等信息。
病案分析报告是基于对病案中各项信息的分析,在对比其他病例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疾病的特点、规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以中医病案分析报告为主题,将介绍六篇范文的写作方法和要点。
1.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高血压病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男性,65岁,主要症状为头晕、心悸、失眠等,已被确诊为高血压。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病史,可能致使高血压的病因因素有多种,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肝郁化火等。
证型分析根据中医四诊方法,患者被判断为肝阳上亢、痰浊内盛的证型。
治疗体会采用中医调理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等,并结合调整生活方式,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2.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冠心病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女性,55岁,主要症状为胸闷、气短、胸痛等,已被确诊为冠心病。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生活习惯,可能的病因因素有高脂血症、高血压、情绪波动等。
证型分析根据中医四诊方法,患者被判断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的证型。
采用中药治疗为主,辅以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心脏负荷明显减轻。
3.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糖尿病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男性,40岁,主要症状为口渴、多尿、乏力等,已被确诊为糖尿病。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生活习惯,可能的病因因素有饮食不当、情绪波动、遗传等。
证型分析根据中医四诊方法,患者被判断为气虚、脾肾阳虚的证型。
治疗体会采用中药调理为主,辅以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患者症状得到一定缓解。
4.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慢性胃炎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女性,30岁,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纳差等,已被确诊为慢性胃炎。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可能的病因因素有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久病不愈等。
第一站病例分析中医医师010
第一站病例分析 中医医师 010 摘要 1 康某,女,19 岁,未婚,学生。2015 年 8 月 9 日初诊。 患者 3 天前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咳嗽。1 天前出现气喘。现症:喘息咳逆,呼吸急促, 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答案解析 1 中医疾病诊断:喘证;中医证候诊断:风寒壅肺证。 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中医治法:宣肺散寒。 方 剂: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药物组成及煎煮方法(略) 摘要 2 朱某,男,48 岁,干部。2016 年 3 月 18 日初诊。 患者 1 周前过食辛辣刺激之物后,皮肤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脂水。伴心烦口渴,身 热不扬,大便干,小便短赤。查体:皮损潮红、丘疱疹,对称分布。舌红,苔薄白,脉滑数。 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答案解析 1 中医疾病诊断:湿疮;中医证候诊断:湿热蕴肤证。 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 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 剂: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药物组成及煎煮方法(略) 中医执业 012 摘要 1 李某,男,55 岁。患者近 1 年来因工作劳累,睡眠较少,反复出现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近日因工作焦虑,心慌加重,有时持续 1 小时方能缓解。现症:心悸气短,不能自主,头晕 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请与奔豚鉴别。 答案解析 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候诊断:心血亏虚证。 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中医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 剂:归脾汤加减。 药物组成及煎煮方法(略) 中医执业 012 摘要 2 高某,男,38 岁。患者饮食稍有不节即皮肤瘙痒反复发作 2 月,抓后糜烂渗出。伴纳少, 腹胀便溏。查体:皮损潮红,丘疹,对称分布,可见鳞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病案一:慢性胃炎主诉患者李某,女性,45岁,主诉脘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三年。
现病史患者三年前开始出现脘腹不适感,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症状,经常感觉胀气不顺,影响生活质量。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脾虚湿困型。
治疗方案1.调整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2.中药调理:益气健脾、祛湿化痰。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脘腹不适明显减轻,食欲有所增加,嗳气减少,大便规律。
病案二:失眠症主诉患者王某,男性,38岁,主诉失眠近半年,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白天疲倦。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每晚入睡困难,常多梦、早醒,导致白天疲倦无力,工作效率下降。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心火亢盛型。
1.调整作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2.中药调理:清热安神、养心安神。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入睡时间缩短,多梦减少,早醒明显改善,白天疲倦感明显减轻。
病案三:痛经主诉患者张某,女性,22岁,主诉经期腹痛伴腰腿酸痛、情绪波动,持续三年。
现病史患者经期腹痛伴腰腿酸痛、情绪波动三年,每次月经来潮前后1-2天出现上述症状。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气血虚弱型。
治疗方案1.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中药调理:补气养血、理气止痛。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经期腹痛明显减轻,腰腿酸痛症状改善,情绪波动减轻。
病案四:慢性咳嗽主诉患者刘某,女性,60岁,主诉反复慢性咳嗽伴痰,咳嗽持续两年。
现病史患者两年前开始出现咳嗽伴有痰,经常感觉喉部有异物阻塞,痰液为白色粘稠。
中医辨证:肺热痰壅型。
治疗方案1.忌烟酒刺激:避免吸烟、饮酒等刺激性食物。
2.中药调理: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咳嗽明显减轻,痰液变少,喉部异物感减轻。
病案五:一侧头痛主诉患者陈某,男性,50岁,主诉右侧头痛伴眩晕,持续三个月。
现病史患者三个月前开始出现右侧头痛,头痛部位固定在右侧头部,伴有眩晕、恶心。
中医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1.王某,男,40岁。
病人3天前因受寒而出现头痛,恶寒,微有发热。
并自觉咽痛,伴轻度咳嗽,自服感冒药无明显好转。
且咳嗽加重,伴气喘,周身酸痛,无汗。
查体: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请写出中医证型、病机分析、治疗原则。
中医证型:表寒证(风寒表证)病机分析:治疗原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代表方:麻黄汤药物:麻黄、桂枝、杏仁、甘草2.张某,女,26岁。
2000年5月18日就诊。
患者于前天上午感觉鼻、咽部不适,继而鼻塞,流涕,打喷嚏,声重,头痛,微恶寒,发热,自服速效感冒胶囊无效,且症状加重,头胀痛,鼻流黄涕,口渴,咽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请说明中医证型、病机分析、治疗原则。
中医证型:表热证(风热表证)病机分析:治疗原则:辛凉解表,宣肺散热代表方:银翘散药物:银花、连翘、淡豆豉、牛蒡子、薄荷、荆芥、桔梗、竹叶、芦根、甘草。
3.王某,女,18岁。
1993年12月2日人院。
病人于1周前,感受风寒之邪,出现恶寒发热及头痛、鼻塞症状。
口服感冒药无好转,且病情逐渐加重,发热,不恶寒,咽痛、咳嗽、痰黄粘稠、气粗而喘。
伴胸痛,便干尿黄。
中医查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3.8*109/L,中性0.81,胸片示左下肺呈不规则模糊阴影。
请写出中医证型、病机分析、治疗原则。
中医证型:痰热壅肺证病机分析:治疗原则: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平喘代表方:麻杏石甘汤、清金化痰汤药物: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黄芩、栀子、桔梗、麦冬、桑白皮、浙贝、知母、瓜蒌皮、橘红、茯苓、甘草。
4.王某,女,30岁。
平素体质较弱,1个月前于产后出现小腹坠胀,子宫脱垂,伴有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头晕目眩,诊见舌淡苔白,脉弱。
请回答:中医证型、病机分析、治疗原则。
中医证型:脾气虚(中气下陷)病机分析: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代表方:补中益气汤药物: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5.刘某,女,45岁。
近1年来经常出现心悸,心电图:大致正常。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怎么写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怎么写1. 引言中医病案分析报告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病案的系统分析和总结,旨在提高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撰写中医病案分析报告,并给出六篇范文供参考。
2. 病案概述在每篇中医病案分析报告中,首先需要对病情进行概述。
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病史、体格检查结果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内容。
概述应该简明扼要,但又不能遗漏重要信息。
3. 病因分析接下来,对患者病因进行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强调辨证论治,因此病因分析至关重要。
可以从体质、心理因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和病史,深入分析病因的根源。
4. 辨证分析在中医病案分析报告中,准确的辨证是确立治疗方案的基础。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特点、舌脉表现以及病程变化等,对患者的辨证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辨证的准确性对于中医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
5. 治疗方案在中医病案分析报告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核心目标。
可以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经验,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包括中药处方、针灸方案、饮食调理、生活方式指导等内容。
6. 治疗效果评价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对病情的观察和患者的主观感受,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等综合评价治疗效果。
对治疗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
范文一:头痛病例分析报告引言本文报道了一例中医头痛病案的分析过程,旨在为临床中医医师提供参考。
患者,女性,45岁,因头痛症状就诊。
头痛症状已持续3个月,每天持续数小时,伴有眩晕、呕吐等症状。
病因分析患者平日忧虑过甚,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导致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导致头痛症状的发生。
辨证分析患者舌苔黄腻,脉弦细,边缘不整。
辨证为肝气郁滞,气机不舒。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辨证结果,采用柴胡疏肝汤加减的中药处方,结合颈部按摩和舒缓疏导的针灸疗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案例分析与病例辨析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案例分析与病例辨析案例1:失眠症的中医治疗患者信息:姓名:李女士性别:女年龄:28岁主诉:失眠困扰病史:近半年来出现失眠症状,每晚难以入睡,多梦且易醒,导致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
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初步判断为心脾不调所致的失眠症。
心脾不调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症状表现为失眠、疲倦和注意力不集中。
中医认为心脾相互关联,心气充盛则可扶持脾气,脾气健运则可蕴心之气。
治疗方案:1. 调理心脾: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疏肝理气、健脾养心的治疗,如柴胡泻心汤。
2. 改善睡眠环境: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如避免熬夜、规律作息等。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多摄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B以及镁等元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杂粮等。
预后评估:根据患者年龄、病史和治疗配合情况,大部分患者在经过中医治疗后可获得明显缓解,睡眠质量逐渐改善。
但需注意,失眠症的治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不同个体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案例2:肩周炎的中医治疗患者信息:姓名:王先生性别:男年龄:45岁主诉:左肩疼痛、活动受限病史:因长期高强度使用计算机导致左肩疼痛、活动受限,持续两个月未缓解。
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初步诊断为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部软组织慢性炎症的一种,主要症状包括肩疼痛、活动受限等。
中医认为,肩周炎多为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肩部疼痛、活动受限。
治疗方案:1. 祛风湿:采用温通络舒筋的中药,如桂附葛根汤,辅以艾灸等疗法,以祛除体内的湿邪。
2. 活血止痛:应用花红、红花等中药外敷或熏洗肩部,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炎症疼痛。
3. 针灸疗法:选择适当的经络穴位进行针刺,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病情康复。
预后评估:肩周炎治疗的预后较为良好,但对于长期存在的慢性病情,患者需配合医生的规范治疗,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等。
同时,病情的复发性较高,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治疗。
中医实践教学门诊病例(3篇)
第1篇病例基本信息:患者姓名:张某某性别:男年龄:45岁职业:教师就诊日期:2023年4月10日主诉:反复咳嗽、咳痰1个月,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出现咳嗽,以干咳为主,无痰或少量白色痰液,伴有咽干不适。
未予以重视,未进行治疗。
近1周来,咳嗽症状加重,夜间明显,伴有少量黄色痰液,偶有胸痛,无发热、乏力、盗汗等症状。
患者自述在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家族史:父母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咽部轻度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未闻及哮鸣音。
辅助检查:胸部X光片:双肺纹理增粗,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咳嗽(肺燥咳嗽)中医辨证分析:患者长期劳累,耗伤肺阴,肺阴不足,津液不能上承,故咳嗽不止;肺阴亏虚,虚热内生,故咽干不适;肺失滋润,肺气上逆,故干咳;肺络受损,故胸痛;肺阴不足,不能化津为痰,故痰少;受凉后,肺气失宣,故症状加重。
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养阴润肺,止咳化痰。
- 桑叶15g- 杏仁10g- 百合15g- 沙参15g- 麦冬10g- 炙甘草6g- 瓜蒌皮10g- 知母10g- 陈皮6g- 紫苏子10g-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劳累,适当休息。
- 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和过敏原。
- 增加室内湿度,保持空气流通。
- 饮食宜清淡,多饮水。
治疗效果:患者服药后,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夜间咳嗽减少,痰量减少,胸痛消失。
继续服药1周后,咳嗽症状基本消失,咽干不适缓解。
随访1个月,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复发。
讨论:本病例为中医实践教学门诊病例,通过中医理论分析,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辨证为肺燥咳嗽。
治疗以养阴润肺,止咳化痰为主,选用具有养阴润肺、止咳化痰功效的中药组方。
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病例分析
中医病例分析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一)心、脑病病例分析例【1】谢某,男,28岁初诊日期:1984年9月10日。
一年前患病虚劳,后发生遗精,自觉心中悸动不宁,头晕目眩,心烦少寐。
至来诊前二个月,发展为心烦不寐,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健忘耳鸣,舌红,脉细数。
医者通过望闻问切,认为病者患有多种病,给以恰当治疗。
病例分析要求:① 医者认为病者患多种病,应为哪些病?②分析病因病机③如何治疗为宜分析关注点①根据病者病情,病者患有虚劳、遗精、心悸、不寐四种病。
②病因病机:始患虚劳,进而遗精频繁,伤及肾阴,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心阳独亢。
心火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神不守舍,故心悸,不寐。
③病者虽患有虚劳、遗精、心悸、不寐等病,但其总病因病机是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所致,故在治疗上,要滋补肾阴,交通心肾,以黄连阿胶汤或朱砂安神丸加味治疗为宜例【2】白某,女,17岁。
初诊日期:1982年6月4日。
一年前开始,头目不清,记忆力减退,常有发作性的精神恍惚,每次持续3---5分,状如打瞌睡一样,过后周身不适,喜卧欲睡。
常手足心热,大便秘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例分析要求:①分析病因病机。
②诊断分型。
③证候分析。
④选何治法、遣何方剂为佳分析关注点①病因病机: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虚火内生,风阳升动,上扰清窍神明,发为本病。
②诊断分型:痫证(轻证),肝肾阴虚型。
③证候分析:平素肝肾阴虚,脑府失养,故头目不清,记忆力减退。
肝肾阴虚,阴不敛阳,风阳升动,扰及清窍神明,则呈发作性精神恍惚。
发作后,神志未复,而现周身不适,喜卧欲睡。
手足心热,大便秘结,为阴虚所致,舌红苔少,脉细数系火旺之象。
④以滋补肝肾、潜阳安神之法,用左归丸加减治疗为佳。
例【3】纪某,男,18岁初诊日期:1983年7月29日。
一周前,外感风热,开始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后转为咳嗽,胸痛,咳吐黄痰。
中医学病例分析
肝脾不调
患者,包×,女,47岁,2012年10月21日初诊。
心烦易怒3个月。患者于2012年5月因宫颈癌行子宫全切术,半年来先后进行4次化疗,于3个月前开始出现心烦易怒,现症见患者时有情绪低落,悲伤欲哭,时而烦躁易怒,腰酸,脚麻,面肿,失眠,多梦,有恐惧感,时有心悸,气短,食少,少腹痛,乏力,忽冷忽热,便可,多汗,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心理社会背景:患者素来性情急躁,追求完美,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2年前与丈夫离婚,对患者打击很大。患者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几乎没有体育锻炼。
脾肾阳虚
患者,李某某,女,50岁。2012年3月1日初诊。诉:生气后胁肋、胃脘胀满疼痛3个月,自觉有气体在两胁肋、上腹攻冲蹿动,烧心、反酸,嗳气频作,嗳气后觉舒,纳呆,多梦,口苦,舌红苔薄黄腻,脉弦。平素情绪不佳,易着急生气。胃镜示:浅表性胃炎(2012年2月26日于浙江省中医院)。患者自述曾间断服用莫沙必利、奥美拉唑等,效不佳,遂求治于我院。
本病患者平素性情急躁,劳神生气操心,加之有家庭的不良事件的情志刺激,耗伤心阴,导致失眠,烦躁易怒,情绪低落,悲伤欲哭;因宫颈癌子宫全切,又频繁化疗导致肾虚,出现腰酸脚麻的症状;心肾不交导致心悸,气短,有恐惧感;心阴亏虚,肾阳亦虚导致寒热错杂,出现忽冷忽热的症状。
点评:本例属心肾不交,寒热错杂,用栀子豉汤清心除烦;丹参入心经清心除烦;川断、怀牛膝、山萸肉、杜仲等补肾强腰膝;白芍、炒枣仁、柏子仁柔肝养心安神;茯苓、白术、砂仁健脾,以顾护胃气;小茴香、乌药温中下两焦;党参补气。
肝阳化风
患者,女,15岁。6年来经常浮肿,服中药有效。近10天来因劳累浮肿加重,以下肢显著,伴腰酸痛,尿少色清,肢冷,腰背怕凉。面色苍白,全身浮肿,下肢浮肿较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弱。
中医临床经典病例20篇
中医临床经典病例20篇---1. 中医经典病例一主诉:患者男性,年龄50岁,主诉腹痛、腹胀、便溏已有两周,食欲减退,口苦口干。
:患者男性,年龄50岁,主诉腹痛、腹胀、便溏已有两周,食欲减退,口苦口干。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症状,初步判断为肝胆湿热证::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症状,初步判断为肝胆湿热证:* 腹痛、腹胀:属于湿热积滞于胃肠而导致的症状。
* 便溏:湿热病邪困于脾胃,导致脾胃失调而出现便溏。
* 食欲减退、口苦口干:是湿热病邪扰及胃气而导致的症状。
治法与方药:辨证属于肝胆湿热,治疗应清热利湿,方药选择草果薏苡仁煎剂。
:辨证属于肝胆湿热,治疗应清热利湿,方药选择草果薏苡仁煎剂。
疗效评估: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明显减轻,便溏症状减轻,食欲渐渐恢复。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明显减轻,便溏症状减轻,食欲渐渐恢复。
2. 中医经典病例二主诉:患者女性,年龄35岁,主诉经期不调,经血量过多,经期腹痛。
:患者女性,年龄35岁,主诉经期不调,经血量过多,经期腹痛。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症状,初步判断为气滞血瘀证::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症状,初步判断为气滞血瘀证:* 经期不调、经血量过多:是气滞血瘀导致经血不畅的症状。
* 经期腹痛:瘀血导致经脉痹阻,经期腹痛是其常见表现。
治法与方药:辨证属于气滞血瘀,治疗应活血化瘀,方药选择川芎茶调散瘀汤。
:辨证属于气滞血瘀,治疗应活血化瘀,方药选择川芎茶调散瘀汤。
疗效评估: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经期调整明显,经血量减少,经期腹痛缓解。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经期调整明显,经血量减少,经期腹痛缓解。
3. 中医经典病例三主诉:患者男性,年龄45岁,主诉头晕目眩、耳鸣已有一周,口苦口干。
:患者男性,年龄45岁,主诉头晕目眩、耳鸣已有一周,口苦口干。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症状,初步判断为肝阳上亢证::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症状,初步判断为肝阳上亢证:* 头晕目眩、耳鸣:属于肝阳上亢导致的症状。
中医学生病例分析报告
中医学生病例分析报告引言:本文通过对一位中医学生的病例分析,探讨中医诊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生,作为学习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未来医生,自身病症的分析与诊疗具有特殊价值。
本文将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利用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等四诊法及中医药治疗方法,对该中医学生的病情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案。
一、病症描述:患者为一位21岁的中医学生,自称在入学前一直体质较好,而进入学校后开始频繁感冒,出现嗓子干燥、声音嘶哑、咳嗽、口干舌燥等症状。
排除其他可能的感冒原因后,患者注意到这些症状与入学后的学习压力密切相关。
二、中医辩证分析:根据中医理论,结合患者的病情描述,可以判断其属于“肺热上扰”证型。
1. 主要症状分析:咽喉干燥、声音嘶哑:肺失宣降,肺热上扰所致;咳嗽:肺热引动肺金;口干舌燥:肺热伤津。
2. 证候分析及辨证依据:舌体细红,苔薄黄:肺热所致;脉象数滑:肺热上扰、肺经失宣。
三、中医辨证施治方案: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辨证分析,制定合理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案。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调理饮食等。
1. 药物治疗:方剂:清肺降火汤组成:麦冬、玄参、鳖甲、杏仁等功效:清热化痰,宣肺降火2. 针灸疗法:选取穴位:太渊、太泽、大敦、少商操作方法:对上述穴位进行艾灸,通过疏通经络,平衡气血,达到清肺降火的效果。
3. 调理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韭菜等;多食用生津润燥的食物,如梨、苹果、蜂蜜等。
四、疗效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喉咙干燥、声音嘶哑、咳嗽、口干舌燥等症状有所缓解。
舌体粉红,苔薄白,脉象和缓。
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患者的体质逐渐调整为中和状态,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通过对该中医学生病例的中医辨证分析与治疗,不仅促进了患者症状的缓解,同时也验证了中医经典理论和诊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对该中医学生病例的中医辨证分析与治疗,患者的舌体细红、苔薄黄以及脉象数滑等辨证依据表明患者的病情为肺热所致,肺热上扰以及肺经失宣。
(完整word版)中医病案分析
病例剖析题八纲辨证1.张××,男, 34 岁,职员。
04 年 11 月 2 日初诊。
患者咳嗽日久,久治不愈。
入秋来咳势加剧,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咽干口燥,尤以夜间为甚。
每天午后开始,自觉热从骨髓蒸腾而出,并伴有腰膝酸软,心烦不寐,睡中汗出,遗精,语言沙哑,两颧发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要求:⑴做出八纲辨证的结论;⑵症状剖析;2.王某,女, 38 岁。
患肺结核 2 年,近 2 月来常常咳血,咳嗽、潮热骨蒸、盗汗音哑、形体羸瘦、喘气气短、形寒恶风自汗,食少便溏,面浮肢肿,舌光淡红裂纹少津,脉沉微细。
本病应诊疗为什么证?并作证候剖析。
3.张某,女, 29 岁。
患者二个月来常常发热,热势或高或低,颠簸于 37.3 ~ 38℃之间,午后发生,并于劳苦后加重,疲备乏力,少气懒言,常自汗出,易感冒,纳差便溏,本次发热已连续 3 天。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弱。
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疗,并进行病机剖析。
主诉:频频发热2 个月,本次复发 3 天。
4.赵某,男, 48 岁。
患者五年前患肝炎,虽经治疗,但症状时轻时重,纳差,胁痛。
三个月来,腹部胀大,腹围 90 厘米(原 81 厘米),脘腹撑急,如囊裹水,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黏滞不爽,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疗,并进行病机剖析。
主诉:胁痛、纳差5 年,腹部胀大 3 月。
5.林某,男, 56 岁。
患者一年前忽然昏仆,昏迷不醒,经急救,神志清醒后现左半身上下肢运动不便。
嗣后大便秘结不通,二三日一行,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备,难过难耐,面无人色,神被气怯,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无力。
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疗,并进行病机剖析。
主诉:左边半身不遂,大便秘结一年。
6.安某,男, 34 岁。
多日来见食品心中平常欲吐,进食少量即行吐出,吐势较猛,不可以参加劳动。
嗳气,胃脘不舒,胸闷胁痛,上身,烦热,下肢觉冷,夜不安寝。
中医内科学中的典型病例分析与诊断
中医内科学中的典型病例分析与诊断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与治疗人体内部的疾病。
中医内科学不仅注重对症治疗,而且强调整体调节,通过观察典型病例的分析与诊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内科学的特点和方法。
典型病例一:慢性胃炎患者,女性,56岁。
主诉胃部不适、胃痛,胃窦部分刺痛加重。
舌象红、苔薄白,脉象弦。
中医诊断:肝胃不和、气滞血瘀引起的慢性胃炎。
分析与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我们可以分析问题所在。
女性患者常见的胃部不适与胃痛,可能与肝胃不和有关。
脾胃气滞,导致气滞血瘀,引起胃窦部分刺痛加重。
舌象红、苔薄白,脉象弦,进一步验证了诊断。
治疗方法:根据中医内科学的原理,治疗这种慢性胃炎病例的方法应着重于调节肝胃功能、活血化瘀。
采用中药复方逍遥散配合针灸疗法,以缓解胃部不适和胃痛症状,改善肝胃功能失调,促进气血运行。
典型病例二:冠心病患者,男性,62岁。
主诉胸闷、心悸,疼痛在前胸部向左臂放射。
舌象紫暗、血瘀瘀斑,脉象细数。
中医诊断:心肝郁结、气血不畅引起的冠心病。
分析与诊断:冠心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心脏供血不足的疾病。
该患者的胸闷、心悸、疼痛在前胸部向左臂放射的症状与冠心病典型症状相符。
舌象紫暗、血瘀瘀斑,脉象细数,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诊断。
治疗方法:治疗冠心病的关键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根据典型病例分析,我们可以采用中药复方丹参酮片配合针灸疗法,改善心肝郁结的情况,促进气血畅通,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
典型病例三:肾阳虚患者,男性,45岁。
主诉腰膝酸软,浑身冷,小便频繁,尿量多,夜尿增多。
舌象淡红、苔薄白,脉象沉迟。
中医诊断:肾阳虚导致的肾虚症候群。
分析与诊断:肾阳虚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病症,表现为腰膝酸软、浑身冷以及小便频繁、尿量多、夜尿增多等症状。
舌象淡红、苔薄白,脉象沉迟,进一步证实了诊断。
治疗方法:治疗肾阳虚的关键是温阳补肾、固摄尿液。
中药复方金匮肾气丸配合针灸疗法,可以有效补充肾阳,改善相关症状,增强肾脏功能。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例分析(辨证+方剂)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例分析(辨证+方剂)案例描述病人是一位45岁女性,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以及失眠。
头痛为重痛,经常发生在额部和前部,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眩晕表现为头晕、眼花,行走时容易摔倒。
失眠严重,每夜只能入睡数小时,早醒且难以再次入睡。
病情分析根据病人的症状描述,可以初步判断为肝阳上亢、肾精亏虚所致。
头痛和眩晕多见于肝阳上亢,而失眠则是肾精亏虚的常见症状。
辨证施治辨证分析根据病人的症状,可辨证为肝阳上亢、肾精亏虚型。
- 肝阳上亢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
可使用平肝降阳的药物。
- 肾精亏虚主要表现为失眠。
可使用滋补肾精的药物。
中药处方方剂:柴胡犀角枳壳汤柴胡犀角枳壳汤组成:- 柴胡 10g- 犀角 10g- 枳壳 10g- 甘草 5g用药解释:- 柴胡:疏肝解郁,平肝降阳。
- 犀角:清肝热,平肝降火。
- 枳壳:疏肝解郁,平肝降阳。
- 甘草:调和药性,调理脾胃。
用药原则- 柴胡、犀角、枳壳具有平肝降阳的作用,可调节肝阳上亢症状。
- 甘草调和药性,缓解苦寒之性。
治疗方案每日一剂,饭后温服。
食疗建议除药物治疗外,饮食上应避免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多摄入补肾养血的食物,如黑豆、乌鸡、枸杞等。
注意事项- 患者应按时服药,并注意个人卫生。
- 如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结论本病例分析了一位头痛、眩晕、失眠的女性患者,初步判定为肝阳上亢、肾精亏虚所致。
给出了针对性的中药处方和食疗建议。
患者应按医嘱服药,并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就医如有需要。
中医病例分析【范本模板】
一)心、脑病病例分析例【1】谢某,男,28岁初诊日期:1984年9月10日。
一年前患病虚劳,后发生遗精,自觉心中悸动不宁,头晕目眩,心烦少寐。
至来诊前二个月,发展为心烦不寐,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健忘耳鸣,舌红,脉细数.医者通过望闻问切,认为病者患有多种病,给以恰当治疗.病例分析要求:① 医者认为病者患多种病,应为哪些病?②分析病因病机③如何治疗为宜?分析关注点①根据病者病情,病者患有虚劳、遗精、心悸、不寐四种病。
②病因病机:始患虚劳,进而遗精频繁,伤及肾阴,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心阳独亢。
心火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神不守舍,故心悸,不寐。
③病者虽患有虚劳、遗精、心悸、不寐等病,但其总病因病机是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所致,故在治疗上,要滋补肾阴,交通心肾,以黄连阿胶汤或朱砂安神丸加味治疗为宜例【2】白某,女,17岁。
初诊日期:1982年6月4日。
一年前开始,头目不清,记忆力减退,常有发作性的精神恍惚,每次持续3———5分,状如打瞌睡一样,过后周身不适,喜卧欲睡。
常手足心热,大便秘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例分析要求:①分析病因病机。
②诊断分型.③证候分析。
④选何治法、遣何方剂为佳?分析关注点①病因病机: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虚火内生,风阳升动,上扰清窍神明,发为本病。
②诊断分型:痫证(轻证),肝肾阴虚型.③证候分析:平素肝肾阴虚,脑府失养,故头目不清,记忆力减退。
肝肾阴虚,阴不敛阳,风阳升动,扰及清窍神明,则呈发作性精神恍惚.发作后,神志未复,而现周身不适,喜卧欲睡.手足心热,大便秘结,为阴虚所致,舌红苔少,脉细数系火旺之象。
④以滋补肝肾、潜阳安神之法,用左归丸加减治疗为佳。
例【3】纪某,男,18岁初诊日期:1983年7月29日。
一周前,外感风热,开始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后转为咳嗽,胸痛,咳吐黄痰。
由于失治,来诊前发展为发热胸闷,肌肤灼人,牙关紧闭,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两手挛急遂前来诊治。
病例分析要求:①病者先后均患何病何型?②试述病情演变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病因病机如何?③来诊时应以何法、何方治疗?①病者初犯风热感冒,后患风热咳嗽,来诊前所患为热甚至痉。
中医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中医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病例简介患者,男性,45岁,因“反复上腹部不适3年,加重伴恶心呕吐1周”来诊。
患者自述3年前开始出现上腹部隐痛,餐后加重,时有反酸、嗳气,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经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未能完全控制。
近1周来,症状明显加重,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大便正常。
患者否认有发热、腹泻、黑便等症状。
二、中医诊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患者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
结合患者症状及体征,中医诊断为“胃痞”,病机为肝胃不和,气机阻滞。
三、治疗原则根据中医理论,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同时,考虑到患者病程较长,脾胃虚弱,应辅以健脾益气。
四、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方选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六君子汤健脾益气。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可酌加枳实、厚朴以增强理气消痞之力,加用生姜、半夏以和胃降逆。
2.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加重病情。
3. 情志调摄: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
五、治疗过程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时有反复。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症状的变化,适时调整方药,如在症状加重时,可增加疏肝理气药物的剂量,症状缓解时,则适当减少。
六、治疗效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上腹部不适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恢复正常,体重有所增加。
复查胃镜显示胃黏膜炎症明显减轻。
七、讨论本病例的治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通过疏肝理气、健脾益气,调整了患者的脏腑功能,改善了症状。
同时,饮食调理和情志调摄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通过综合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八、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能够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
中医内科学病例分析
中医内科学病例分析2.某男,60岁,为干部。
他有10年前因受凉后咳嗽的病史。
此后,每次因起居不慎而复发,或者迁延不愈。
他感到喉咙痒,咳嗽不畅,尤其在秋冬季节更为严重,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近两年来,他的咳嗽更为频繁,咳嗽声重且吐痰量多,痰白粘稠,感到胸闷气粗,饮食减少,形体日渐消瘦,体力日渐减退,大便溏泄。
他的舌苔白腻,脉濡滑。
请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疾病诊断:咳嗽(痰湿蕴肺型)。
证候诊断与分析:由于外感后调摄不周,导致肺卫受损,卫外功能不固,容易感受外邪而反复咳嗽。
子盗母气,脾气亏虚,运化失司,痰浊内生,上壅于肺,肺气不利,故见咳声重,痰多色白质粘,胸闷气粗。
脾不升清,则大便溏泄。
气血生化乏源,故饮食减少,形体日渐消瘦,体力日渐减退。
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蕴之征。
治法:健脾燥湿,止咳化痰。
代表方名: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药物与用量:半夏7g,茯苓12g,陈皮6g,甘草3g,苏子10g,白芥子7g,莱菔子10g,苍术10g,厚朴10g,党参15g,白术10g。
煎服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2.患者为男性,36岁,建筑工人。
他有双膝关节反复疼痛6年的病史。
今年3月份天气突然转冷,关节疼痛加剧,痛处固定,局部较冷,热敷后疼痛稍减,关节屈伸不利。
他的舌质淡红而润,苔薄白,脉弦紧。
请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机概要(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疾病诊断:痹证(痛痹)。
证机概要:由于职业原因,工作辛劳又长期触风冒雨,风寒湿邪易乘虚侵袭,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而发为关节疼痛。
复感风寒之邪,寒性凝滞收引,脉络拙急,故疼痛加剧,痛处固定,局部较冷,热敷后疼痛稍减,关节屈伸不利。
苔薄白,脉弦紧为寒邪侵袭之征。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名:乌头汤加减。
药物与用量:制川乌8g(先煎),麻黄8g,白芍15g,黄芪15g,牛膝15g,羌活10g,川芎10g,生姜10g,甘草6g。
中医内科病案分析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病案分析题及答案
一、病例背景
患者,男,43岁。
主因腹部不适半年,伴晨起腹胀,喜暖喜压。
平素体形肥胖,面色肥胖,面色红润,口红微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弦。
二、病史
患者半年前发现腹部隐痛,随后疼痛逐渐加重,伴有腹胀,排便次数减少,并
且排便质硬。
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便秘。
以中药治疗后,便秘稍减。
但腹部不适仍然持续存在。
三、体格检查
患者神志清楚,面容红润,眼眶黑晕,形体较肥胖,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
且略弦。
四、诊断分析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为痰湿阻滞型便秘。
其中,腹部隐痛、腹胀、喜暖喜压等症状表明脾胃失调,气机郁滞;面色肥胖、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弦等症状显示湿热内蕴。
综合各项症状,诊断为中医痰湿阻滞型便秘。
五、治疗方案及说明
1.调理脾胃功能
–方药
•保和丸
–生地、石斛、玄参、茯苓、泽泻、山药
2.祛湿化痰
–方药
•苍术、陈皮、泽泻、厚朴、炒苦杏仁、佛手
3.调理气机
–方药
•柴胡、青皮、枳实、郁金、生甘草、川楝子
六、疗效评估
经过一个疗程的中药治疗,患者腹部不适明显改善,腹胀减轻,排便次数增多,且不再伴有腹痛。
面色逐渐恢复正常,舌苔明显减少,舌质略有改善。
脉数略弦。
综合各项指标,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
建议继续巩固治疗,避免食用易滋腻、生冷之品,以免导致气机不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脑病病例分析例【1】谢某,男,28岁初诊日期:1984年9月10日。
一年前患病虚劳,后发生遗精,自觉心中悸动不宁,头晕目眩,心烦少寐。
至来诊前二个月,发展为心烦不寐,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健忘耳鸣,舌红,脉细数。
医者通过望闻问切,认为病者患有多种病,给以恰当治疗。
病例分析要求:① 医者认为病者患多种病,应为哪些病?②分析病因病机③如何治疗为宜?分析关注点①根据病者病情,病者患有虚劳、遗精、心悸、不寐四种病。
②病因病机:始患虚劳,进而遗精频繁,伤及肾阴,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心阳独亢。
心火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神不守舍,故心悸,不寐。
③病者虽患有虚劳、遗精、心悸、不寐等病,但其总病因病机是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所致,故在治疗上,要滋补肾阴,交通心肾,以黄连阿胶汤或朱砂安神丸加味治疗为宜例【2】白某,女,17岁。
初诊日期:1982年6月4日。
一年前开始,头目不清,记忆力减退,常有发作性的精神恍惚,每次持续3---5分,状如打瞌睡一样,过后周身不适,喜卧欲睡。
常手足心热,大便秘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例分析要求:①分析病因病机。
②诊断分型。
③证候分析。
④选何治法、遣何方剂为佳?分析关注点①病因病机: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虚火内生,风阳升动,上扰清窍神明,发为本病。
②诊断分型:痫证(轻证),肝肾阴虚型。
③证候分析:平素肝肾阴虚,脑府失养,故头目不清,记忆力减退。
肝肾阴虚,阴不敛阳,风阳升动,扰及清窍神明,则呈发作性精神恍惚。
发作后,神志未复,而现周身不适,喜卧欲睡。
手足心热,大便秘结,为阴虚所致,舌红苔少,脉细数系火旺之象。
④以滋补肝肾、潜阳安神之法,用左归丸加减治疗为佳。
例【3】纪某,男,18岁初诊日期:1983年7月29日。
一周前,外感风热,开始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后转为咳嗽,胸痛,咳吐黄痰。
由于失治,来诊前发展为发热胸闷,肌肤灼人,牙关紧闭,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两手挛急遂前来诊治。
病例分析要求:①病者先后均患何病何型?②试述病情演变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病因病机如何?③来诊时应以何法、何方治疗?①病者初犯风热感冒,后患风热咳嗽,来诊前所患为热甚至痉。
②该患的病情演变共分三个阶段,最初阶段的病因病机为:外感风热,侵犯肺卫,气机郁滞,肺失宣降。
后发为咳嗽的病因病机是:邪入中阳明气分,热伤津液,筋脉失养。
③来诊时病属热甚发痉,治以泄热存阴,用增液承气汤治疗例【4】徐某:男,50岁。
初诊日期:1984年8月21日。
平素喜食肥甘,饮酒量多,半月前,因恼怒而突然昏厥,不醒人事,手足厥冷,喉中有痰鸣音,呼吸促迫。
半小后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及口眼歪斜,惟头目昏晕,倦怠嗜卧,苔白腻,脉沉滑。
病例分析要求:①半月前恼怒昏厥为何病何型?②本病与中风、痫证有何不同?③应如何立法、选方治疗?分析关注点①恼怒伤肝,气机逆上,壅塞心胸;蒙闭窍隧,而发为昏厥,此病为厥证,属于气厥。
②厥证与中风、痫证,均是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的痫证。
但中风的昏厥,醒后多有后遗症,表现有半身不隧,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
而痫证在昏厥的当时,有牛羊似的吼叫声,并口吐涎沫,醒后无后遗症。
厥证发作时既无叫声,又无口吐涎沫,醒后无后遗症。
③痰厥治法为行气豁痰,以导痰汤加减治疗。
例【5】董某,女,54岁初诊日期:1983年10月15日。
由于操劳过度,复因情志惊恐所伤,逐渐酿成心悸胆怯,多虑善忧之病,失眠健忘,精神不易集中,疲乏无力,倦怠嗜卧,请某医师诊治,查舌质淡、苔白,两脉弦细,调治三周病愈。
病例分析要求:①分析病因病机。
②诊为何病何型?③证候分析。
分析关注点①病因病机:操劳过度又为情志惊恐所伤,心脾胆气俱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脾失健运发为上述症状。
②诊断:1:心悸,心血不足型。
2:郁症,心脾两虚型。
3:证侯分析:由于操劳和惊恐所伤,心胆气虚,心神失养,则心悸胆怯。
由于操劳和情志所伤,心脾两虚,心脑失养而有失眠健忘,思想不易集中,疲乏无力,倦怠嗜卧,此为脾虚所致。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为心、胆、脾、俱虚之象。
例【6】黄某,女,32岁。
初诊日期:1985年12月6日。
长期心情抑郁,自觉心悸头眩,夜间少寐,心烦易怒。
一年前有月经不调,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饮食减少,近期诸症加重,前来诊治。
病例分析要求:①病者患有几种病症?应诊为何病何型?②选择何法,何方治疗?分析关注点①病者从临床表现上,患有五种病症,即眩晕、心悸、少寐、月经不调、郁证。
但在诊断上,应该根据病因病机来诊断,因长期心情抑郁,故诊为郁证,阴虚火旺型。
病者虽然临床症状表现很多,有的表现可独成一病,如心悸、头眩等,但到底诊为何病,应根据病史、病因病机全面考虑。
本病人长期心情抑郁,先郁而后生他病,故诊断该是郁证为妥。
正如<<丹溪心法>>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②治法为滋阴清热,镇心安神解郁;方用滋水清肝饮治疗为妥。
例【7】葛某:女:22岁。
初诊日期,1984年9日20日。
患眩晕一年,每以劳累即发,月经来潮加重。
由于迁延未治,半年后眩晕转变为时时作眩,神疲懒动,面色(白光)白,饮食减少,大便溏薄,两脉沉细无力。
就诊于某医院。
医者诊为气血亏虚之眩晕,以双补气血的归脾汤治疗,半月后眩晕好转。
但月经来潮之后,淋漓不断,并有大便时脱肛。
再次来诊。
病例分析要求:①该患病变分几期?各期应诊为何病何型?②分析来诊时病因病机。
【3】来诊时以何法,何方治之为宜?分析关注点①该患的病情发展过程可分为三期,早期为眩晕,属气血亏虚型。
由于迁延未治,半年后病情发展为气血亏虚型兼有阳虚的眩晕。
由于医者只知补气血,不知升阳,故再次来诊时,发展兼有中气下陷之症。
②来诊时病因病机:气血亏虚,脑失所养,迁延失治之后,生化泛源,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而有上述脉证。
③来诊时以补养气血,益气升阳法治疗为宜,方剂用归脾汤加白术、升麻,陈庋、淮山为宜。
例【8】吏某:男,28岁。
初诊日期:1984年8月30日。
一年前患有遗精,每周遗精3至5次。
失眠多梦,面色不华。
近半年来,自觉腰膝酸软,眩晕嗜卧,稍劳或活动后眩晕加重,神疲健忘。
两耳似有蝉鸣,两脚沉重如脱,前来诊治。
病例分析要求:①诊断何病何型?②分析病因病机?③本病阳虚,阴虚还应见何证?各如何治疗?分析关注点①诊断:1:遗精,肾虚不藏型。
2:眩晕,肾精不足型。
②病因病机:肾精不藏,阴虚火旺,干扰精室则遗精。
遗精日久,精髓不充,不能上荣于脑,则发为眩晕。
③肾精不足的遗精,眩晕,尚有偏阳虚和阴虚的见证,偏阳虚者,还应见四肢不温,腰膝冷痛,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还应见五心烦热夜间盗汗,舌质红,脉弦细,偏阳虚,宜用补肾助阳之法,以右归丸加味治疗;偏阴虚、宜用补肾滋阴之法,以左归丸加味治疗。
例【9】于某:女,58岁。
初诊日期:1984年7月18日。
平素形体肥胖,口渴多饮。
常有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食纳欠可。
来诊时,头痛伴有眩晕,四肢沉重倦怠,麻木。
医者视舌质较淡,苔白腻,诊其脉濡滑,从痰论治,药后获效。
病例分析要求:①诊断分型?②分析病因病机?③分析用何治法,方药?分析关注点①诊断:1:痰浊头痛。
2:痰浊中阻眩晕。
②病因病机:素体肥胖且又多饮,湿浊中阻,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蒙敝清窍,故发为头痛眩晕。
③治法:化痰降逆,健脾和胃。
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例【10】鲍某:女,38岁。
初诊日期:1983年12月7日。
一年前,因外伤失血较多,发生头痛头晕,心悸怔忡。
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每月月经来潮前后则头痛加重。
此次来诊,证见头空痛,眩晕耳鸣,须卧床休息,伴有腰膝酸软,全身无力,并有白带,舌质略红,两脉细弱无力,根据脉证,调治二个月后,病情告愈。
病例分析要求:①该患一年前患何病何型?来诊时又应诊为何病何型?②分析来诊时病机。
③以何法何方治疗为宜。
分析关注点①该患一年前所病当诊断为头痛,属气血亏虚型,来诊前也属头痛,是肾虚型。
②分析来诊时病机:一年前发生外伤失血,失血则气血亏虚,脑府失养,发为头痛;由于迁延失治,日久使其肾虚,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府失于滋养,故发展为头空痛。
③以养阴补肾,兼补气补血之法,用大补元煎合八珍汤治疗为宜。
例【11】李某,女,二十五岁。
初诊日期: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七日。
半月前患半产,之后经血不断,自觉心中空虚而动,心神不安,夜寐不实,头目眩晕,倦怠乏力,做心电图和血常规检查,未发现任何病证,但自己却痛苦巳极,请中医治疗。
①该患应诊为何病何型?②分析该患病因病机。
③选择正确治法和方剂。
分析关注点①该患应诊为:心悸:属心血不足型。
②因半产失血,之后又失于调理,导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脑失所营,神无所依,虑无所定,发为心悸。
③正确治法是: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剂选归脾汤加减治疗例【12】张某,女,三十二岁。
初诊日期:一九八二年五月七日。
病者十五岁时,因上学冒雨涉水,患有两膝关节疼痛肿胀,手足麻木等症。
之后每逢阴雨之时,便四肢疼痛,卧床不起,甚而浮肿尿少。
本次发病较重,多方治疗无效,延贻近一个月来中医院治疗。
病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左胸闷痛,心悸怔忡,气短无力,咳嗽咯血,面唇紫暗,声音嘶哑,尿少便溏,下肢浮肿。
舌淡少胎,两脉细涩数而时止。
①该患应诊为何病?②分析病因病机。
③试述正确治法及方剂。
分析关注点①该患诊断是:心痹:②病因病机是:少年之时,外感湿邪,发为脉痹;脉痹不巳,内舍于心,心脉瘀阻,久而不愈,发为心痹。
③正确治法是益气养血,宁心安神。
方选炙甘草汤合酸枣仁汤加减为宜。
(二)脾、胃、肝、胆病病例分析例【1】赵某:男,32岁。
初诊日期: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平素形体消瘦,复因外出为寒冷所伤,自觉少腹冷痛,大便时泄。
两日后,自觉少腹有一结块时动,有时上冲胸中,出现呕吐,短气,少食,四肢厥冷,难忍欲死,某医按积证治之,病不缓解而增剧,前来治疗。
①分析病因病机。
②诊断何病何型?③某医按积证治之对否?应以何法何方治之为宜?分析关注点①病因病机:寒邪积于下焦,足厥阴之脉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肝脉寒邪循冲脉上冲,故有上述脉证。
②应诊为奔豚气,属寒水上逆型。
③某医按积证治之是不对的。
积证的形成多是因气滞血阻,而且疼痛是固定某一部位,不移动。
奔豚气多为寒,水所致,发生之后,逆气常上冲胸咽,这些与前者均有不同,故以治积证的:行气消积,和血通络:方法治疗,是不对的,而应以温补肝肾,理气降逆的治法为宜。
方用奔豚汤治之。
例【2】何某:女,35岁。
初诊日期: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产后一周,又逢惊恐所伤,自觉少腹有一团闷气走动,上冲胸咽,发作疼痛欲死,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脉弦而紧。
病例分析要求:①分析病因病机。
②诊断何病何型?③以何法何方治之?分析关注点①病因病机:产后本为血虚,又为惊恐所伤,肝经逆气循冲脉上冲胸咽,发为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