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互联网对于公众舆论的积极意义_网络时代重读沃尔特_李普曼的_公众舆论_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公众舆论的面貌,这种面貌在电视时代并没有得到根本改 的海量性、无边界性、更新速度的快捷也使得任何关键词过
观,因为电视对媒介技术的突破更多仍然只是手段上的,而 滤、关闭网站的行为显得力不从心,难免存在漏网之鱼。网络
互联网带来的改变却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它不仅是对以往所 的虚拟性也使得责任追究不像传统媒体那么容易。这一切都
接近事实真相”“:它们就是人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受到的 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
限制,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由于不得 大写的舆论。”⑦
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细的语
(二)报纸与公众舆论
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最后,面对那些似乎威胁
与其重要性相称的训练有素且精明强干的人员。能干的人从 根吸管,传媒只在经过它精心选择的地方一个点一个点地汲
一开始就是抱着尽快脱身的想法而‘老老实实干报道’的”, 取信息。
25
而这样就无法形成“足够的标准以便那些法人传统能够给人
互联网是弥散性的,而且随着电脑的普及,这张网会越
一种职业荣耀和一种小心自尊”⑧。一旦缺少了这种“职业荣 张越大。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点,每一个
关键词: 公众舆论 沃尔特·李普曼 报纸 传统媒体 互联网 真相
一、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已经被支配,他们的兴趣点只有在自己
(一)公众舆论
身上时才是真实的,除此之外全是“流行的虚构”,“有限的外
公众舆论,仅从其字面上理解,意指公众对于特定的社 来消息”使他们形成了一套门户之见,并自以为是地认为“这
一本书讨论“公众舆论”,但他最终也没有给出公众舆论究竟 “不同见解组成的公众舆论”变得“模糊不清”,其含义“从五
是什么的定义,他只不过让我们明白了公众舆论是多么名不 光十色的混合体接近了中间色调”,以至于“在以达成表面一
符实、难以捉摸。
致为目的而冲突依旧的场合,向公众发出呼吁时运用愚民政
字面意义与本质意义的差别是永远无法弥合的,但我们 策是屡见不鲜的”④。“直接行动的极限”不过就是“人人都在
2009 年第 4 期 (总第 56 期)
24
2009
众舆论的关系。
的关系。网络时代,除了关注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事务以外,
报纸也无法给人们以真相,至多它只能偶尔给人们以一 公众的精力和时间仍然是极其有限的,问题是:这有限的精
点点真相,这根源于报纸与读者的矛盾关系:读者希望报纸 力和时间能不能得到更有效地利用呢?
主
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对 相也就会像是大浪淘沙一样在互相交流当中显露出来。这个
题 专
已经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告。”⑨当然,新闻并不仅仅“只 过程当然免不了泥沙俱下,但只要我们相信民众永远更接近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栏
是去发现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绝大部分重大新闻”“根本 真相,那么公众自己通过网络了解、传播信息就一定是一种
—
观
谈不上显而易见”,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情况变得更好了呢? 进步。
察 思
不是,这反而引来了新闻广告人横插一杠子,因为,“很自然,
结点愈密集,结点之间的互动就愈频繁,如果把结点之
考
每个人都希望见诸报端的是他自己喜欢看到的事实。”⑩
间任何互动都用线条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这张网越结越厚,
报纸内部的运作机制也影响着对真相的报道,因为诸多 厚到足以抬起任何东西—— —这就是网络的力量。这种力量因
(一)公众舆论的客体
仍不足以照亮每一个角落,但至少照到的面积越来越大了,
这实际上是讨论“公众”与“客体”— ——“外部世界”—— — 光束也越来越多了,光束摆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
2009 年第 4 期 (总第 56 期)
推进创新理论 探索创新实践
DONGNAN CHUANBO 主题专栏 ——— 观察思考
李普曼是把报纸作为公众舆论的主要载体加以讨论的。
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②
自大众传媒产生以来,报纸实际上就已是公众舆论的题中应
2、公众舆论的主体
有之义了。李普曼对报纸与公众舆论关系的分析,实际上深
公众的头脑充斥着“日积月累的想象、偏见和成见”,他 刻触及了所有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与公
数量的读者。
是在中国现行的媒介管理体制之下,传统媒体实际上是和政
三者之间这种不清不楚的暧昧关系经常使报纸身处窘 府绑在一起处于这条线的上端,而公众处于下端,媒体在上
境,在夹缝中生存的报人也深受其害,报道成了“报业圈里收 情下达这方面做得很充分,但下情上传却做得很糟糕。上情
入最低、最不受重视的行当”,“采集新闻的工作无法吸引到 下达是一种灌输式的向下,而下情上传时,这条线更像是一
方面的压力迫使报纸必须遵守一种常规輥輯訛;而更具讽刺意味 为扎根于每一个民众热忱的心灵,所以不是任何行政力量可
的是,整天叫嚷着要真相的读者实际上“抱有强烈的偏见与 以与之匹敌的,一切审查力量也因此在它面前不得不敬畏三
冷漠”,他们“对于稀奇古怪的鸡毛蒜皮兴致勃勃,对于重大 分。互联网的渗透力之强,使它更能贴近感受社会的每一次
(二)公众舆论的主体 互联网的无门槛使得谁都可以进来嚷嚷几句,所以乱哄 哄的氛围之中虚假、错误、煽动都是在所难免的,但所有这些 危害加在一起也抵不过政治欺瞒的可怕。因此,总体来说,互 联网展现给公众的是一个虽凌乱、粗俗却更加真实、全面的 信息世界。传统媒体被要求按照同一种声音讲话,这在互联 网上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专门的新闻网站由官方发布的新 闻或许可以,但网民的跟帖子和论坛则很难实现同一口径, 而实际上网络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后者)。传统媒体展现的是 一个单面世界,而互联网展现的是一个多面体世界。在这种 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公众在看待公共事物时无疑要清醒、客观 得多,至少会在更大程度上摆脱意识形态灌输之下的僵化思 维模式。 从“超级女声”到“山西黑砖窑”,从娱乐到政治,在我们 见证了互联网“微内容”、大威力的同时,也见证了这些零碎 声音背后网民心态的变迁:传统社会的精英成了各种利益集 团的代言人,领导、专家、学者再不是什么权威的象征,稍有 不慎,他们都可能成为被“恶搞”的对象。很显然,这其中有现 实社会极其不公带来的民怨宣泄,但技术平民化的本身也确 实会带来对传统社会结构的颠覆和消解。那么,网络时代的 公众是不是就不再相信任何权威、也不再需要任何意见领袖 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民众作为一个群体可以发表意见, 并以各种形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但是“依靠群众行动 却不可能构思、筹划、协商或实施任何事情輥輲訛,这在任何时代 都是一样的,所以网络时代公众的声音要最终能付诸实践同 样仍需某一个或几个代言人。这种代言人就是某种程度上的 意见领袖。这种意见领袖不再像过去那么倚重来自官方的权 力了(恰恰相反,权力在此时往往是一种阻碍),他是民众从 自己的群体当中亲手培养起来的,民众对于他就像对待自己 的孩子那样亲切。这种意见领袖被培养出来之后,也会引来 传统媒体的关注,他会被渲染成一个英雄,会成为一种象征, 一种正义与良知的化身,这就是他反过来影响民众意见的时 候了。作为网络时代的意见领袖,他的言行可以稍显天真矫 情,但却要绝对地立场正确并有所超越,言人所未言、做人所 未做。率先在网络上发起“不买房运动”的邹涛实际上就成了 一个“不买房”的意见领袖。 网民可以迅速地拥立一个权威,也可以迅速地推倒一个 权威。这一拥一推之间本质上体现了网络时代公众更加中心 化的传播地位。公众可能会受到讨论的情绪化氛围的影响而 有所偏激,但他们基本不会受到政府树立的任何权威的影响 而顽固不化。更可贵的是,他们当中一种怀疑的精神在缓慢 成长,而这是一个独立的公众群体必不可少的精神。互联网 引发的对公众事务的参与,这个过程本身对公众而言也是一 种十分重要的情感体验,他们的各种权利意识会在这一过程 中慢慢苏醒。 (三)公众舆论的本体 有了一个更能接触真相的途径,有了在这条途径上行走
有建设意义的;如果真相尚且如此难以获得,那么我们又怎
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达使任何一个普通的网络用户都
能指望公众舆论会有多高的质量呢?
可能具备强大的反审查能力,再加上上文提到的网络中凝聚
二、互联网:能否让公众舆论成为可能?
的巨大的民众力量一起把互联网培养成了最敢于也是最能
李普曼展示给我们的公众舆论的面貌实际上是报业时 够与以政府为主导的审查力量相抗衡的媒体。而且网络信息
推进创新理论 探索创新实践
DONGNAN CHUANBO 主题专栏 ——— 观察思考
浅议互联网对于公众舆论的积极意义
—— —网络时代重读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吴斐
(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学所 浙江 杭州 310028)
摘 要: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沃尔特·李普曼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分析了阻碍公众舆 论成为一股独立的力量的种种因素,这种分析自然给人以“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的结论。 本文结合李普曼的思路,从公众舆论的三要素切入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公众舆论,认为互联 网发展的前景将使公众舆论一步步接近可能。
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评价性意见。
我们恭恭敬敬聆听其高见的权威的数量。”③
对公众舆论的定义只能是字面上的,而且只能是为了论
3、公众舆论的本体
述方便而作出的尝试性举动,因为一旦深究它在本质上到底
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障碍重重、思考外部世界的头脑浑
是个什么东西,任何人都会坠于无底深渊。李普曼用了整整 浑噩噩,我们还能指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见是可靠的吗?
年
耀”和“小心自尊”,不仅报道真相成问题,而且新闻造假也会 用户都可以把他这个结点的信息反映到网络上。随着以手机
第 四
应运而生。
为代表的通讯手段的发达,这种反映会越来越逼真、全面,文
期
然而,即使三者的关系已经达到了非常和谐的状态,报 字、图片、视频都可以信手拈来。而且结点愈密集,结点之间
纸还是不能成为“汩汩不停”的“真相之泉”。因为新闻跟真相 的互动越频繁、有效,由用户传播的信息的覆盖面就愈广,真
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⑥
公众舆论的客体当然是来自“外部世界”(“外部世界的这
公众舆论的三个要素都被消解了,所以,在李普曼的笔
些特征,我们简略地称作公共事务”①),但人们“在与外部世界 下,它就只能堕落成为“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
发生关系时”却“频频误入歧途”,因为有许多因素“妨碍他们 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这些对
问题却兴趣索然,而且热衷于枝枝节节和三条腿的牛犊。”輥輰訛 脉动,所以互联网是敏感的,所以政府的任何迟钝、麻木和自
谈报纸与真相的关系也就是在谈报纸与公众舆论的关系,因 以为是都显得格外显眼,这一点是已经被近几年国内出现的
为只有建立在真相基础之上的公众舆论才会是积极的和富 诸如“周老虎”之类的网络事件所证明了的。
却可以从字面意义中梳理出几条清晰的脉络,以便在学术语 某个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争端中出于各自的实际目的而说
境中去讨论,看看现实中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公众舆论的本 ‘是’或者说‘不’的权力”⑤。群体的意见也是可以由少数所谓
质变得扑朔迷离。
领袖通过象征煽动起来的,“通过精心安排能够制造出同意,
1、公众舆论的客体
有媒介技术的整合和发展,而且深刻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 使得这些年来网络在我国一直都是言路先锋,甚至对传统媒
社会交往的方式,这种影响已经突破了工具意义,并渗透到 体的言论尺度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人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互联网带来的这种改变能
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是与其参与其中的便捷性成
否让传统媒体时代几乎不可能的公众舆论成为可能呢?或者 正比的,事实上互联网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总而言之,互
能作为“真相之泉汩汩不停”,但又不愿意“订立法律或道义
互联网面对的审查力量仍然是很强大的,但是没有哪一
上的的契约以承担任何风险、成本或困难。”报纸要生存就只 个时代审查与反审查的博弈达到如此激烈而又平衡的状态。
能求助于广告商,而要深得广告商青睐却又必须先赢得足够
传统媒体其实始终都没有完全摆脱线型传播模式,尤其
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意见和态度。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它 符合他所感到和构想的自身利益”。除此之外,公众也从来都
是由社会上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个人组成的; 不是独立的,“除了我们生活中极少数转瞬即逝的问题以外,
舆论的客体是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舆论的本体是 我们在所有问题上能够做到的最大独立就是大力增加能让
至少无限接近可能呢?
联网使得公众更加接近真相。李普曼把新闻机构比作探照
还是从公众舆论的三个要素来看,看看与李普曼笔下的 灯:“它像一道躁动不安的探照灯光束,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
报业时代相比,互联网时代影响这三个要素的各方面有何不 到了明处再去照另一个。人们不可能仅凭这样的光束去照亮
同。
整个世界……”輥輱訛。互联网使得媒体超越了机构意义,它或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