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DIC。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DIC 的常用方法。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
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
1. 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 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动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3. 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离心管中注入0.5ml3.8%枸橼酸钠溶液。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
4.5ml,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 复制DIC 模型:抽取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2ml以下。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采血方式与第一次采血相同。
5. 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好标记备用。其中一支试管吸入0.5ml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实验):向吸取0.5ml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鱼精蛋白溶液50μ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 KPTT, PT, TT, 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 PT, TT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
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3.8%枸橼酸钠溶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溶液。
实验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37℃电热恒温水浴箱,离心机,刻度离心管(2 支),试管(5支),移液器(100μl,1000μl),纱布。
五.实验结果
1、实验现象记录
家兔皮下注射局麻药后,在皮下形成鼓包,经按摩揉动数分钟后,鼓包仍存在,局麻药未完全吸收。经家兔耳缘静脉缓慢推注兔脑浸出液后,家兔表现较平静。推注完成后计时2min27s时家兔出现呼吸急促,燥动不安,欲挣脱动作,此时进行第二次采血,并离心,进行各项指标测定。家兔在第二次采血后,又重新恢复平静,呼吸正常。一小时后家兔仍未死亡。
六.讨论
1.静脉注射兔脑浸液引起DIC的原因和机制
兔脑浸液属于组织因子,大量的兔脑浸液静脉注射后,可激活家兔的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过程,依次激活凝血因子FIX, FVIII, FX等,激活凝血酶,从而使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促进凝血。另外,凝血酶激活后反馈性激活FIX, FX, FXI, FXII等,扩大凝血反应。此即为高凝期,微循环易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大量凝血酶的激活和微血栓形成,使血液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同时可能继发性激活纤溶系统,导致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不平衡,血液处于消耗性低凝期,此时机体有明显出血症状。
DIC时产生的大量凝血酶和FXIIa等激活纤溶系统,产生大量纤溶酶,导致纤溶亢进,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成,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称继发性纤溶亢进,此时机体出血十分明显。
2. KPTT、PT、TT、Fg和3P实验的原理、临床意义以及在本实验中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1)KPTT实验是在血浆中加入KPTT试剂(包括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以及钙离子,观察血浆发生凝固的时间。由于在37℃时,以接触因子激活剂可以激活凝血因XII和XI,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通路。另外,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悬液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Ca2+参与下,实现凝血。这样消除了血小板对凝血的影响,最后凝血时间仅与内源性凝血通路中的凝血因子活性有关,可以筛查内源性凝血通路是否正常。
实验中,由于家兔DIC时,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的凝血酶可以反馈性激活FXI, FXII,导致内源性凝血通路中的凝血因子被消耗。因此KPTT延长。
(2)PT是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浸出液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即发生凝固;其凝固时间的长短是反映血浆中凝血酶原、外源性凝血因子V, VII, X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
实验中,由于家兔注入大量组织因子,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导致凝血酶原、外源性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均被消耗,因此PT时间延长。
(3)TT实验是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测定血浆凝固需要的时间,又称为血浆凝血酶时间。由于凝血酶在血浆中主要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促进凝血。因此TT主要与抗凝血物质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有关。
实验中,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后消耗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血栓,而且继发纤溶亢进,因此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物质增多,造成TT延长。
(4)FIB实验是在血浆中加入定量的凝血酶,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液凝固。通过测量血浆凝固的时间来计算纤维蛋白原含量。
实验中,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后消耗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血栓,理论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应该降低。但实际上观察到DIC后采血得到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反而比实验前血浆要略高,可能与吸取DIC血浆样本时,由于吸入少量细胞,在检验时细胞破坏释
放蛋白质,从而影响结果;或者由于血浆中含有异形球蛋白,影响了实验中血浆凝固。
(5)3P实验用于测定血浆中纤维蛋白单体(sFM)含量。在DI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由于纤溶系统激活,产生大量纤溶酶。纤溶酶大量降解纤维蛋白多聚体,产生大量FDP。FDP与sFM在血浆中可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不会降解。加入鱼精蛋白后,可溶性复合物解离,游离出的FM便会相互聚合形成不溶性的肉眼可见的颗粒状、絮状或胶冻状沉淀,因此可观察到阳性反应。
实验中,由于DIC激活外源性凝血通路,导致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及多聚体,因此3P实验应该可见沉淀,呈阳性。到实际上未能观察到阳性反应,可能为采血时家兔已处于DIC中晚期,sFM也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成FDP,而3p实验要求较大分子量的FDP或sFM,因此未能形成沉淀。
七.实验结论
经实验现象及理论分析,在DIC时KPTT、PT、TT均延长,FIB含量降低;3P实验仅适用于DIC早期检测,DIC中晚期可呈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