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葡萄牙人与外侨社会的权势转移
近代上海—权力控制边缘地带的“四大效应”
近代上海—权力控制边缘地带的“四大效应”近代上海呈现两极并存同在的特点: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贫富悬殊,高度分层,有中有西,有土有洋,中西混杂,古今交叉,既是中国这个庞大乡村里的现代都市,这个现代都市里又有传统乡村的诸多因素。
研究近代上海异质文化交织下的社会生活,对于探讨人类文化交流的过程、特点、规律有重要价值。
权力控制边缘地带的“四大效应”英华、法华之间在政治体制、司法理念、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方面既大异其趣,英法之间又曾为宿敌,在政治体制、司法理念、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这样,在华界与公共租界、华界与法租界、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之间,事实上存在三道行政控制的缝隙,整个上海便成为全世界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异质文化交织的特有区域。
这么多的“多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近代上海处于中外两种权力控制边缘地带,处于多种文化影响的复合区域。
这里处于中国权力控制的边缘地带。
租界虽是中国土地,但受“治外法权”保护,中国地方政府不仅不能管辖作为上海城市主体的租界里的外国人,连对租界里的华人也没有充分的管辖权,不能随意征税,不能随意拘捕,不能随意审判。
这里也处于英、美、法等国权力控制边缘地带。
公共租界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权力主要控制在英国人手里,但是,它不等于香港或新加坡,工部局总董不等于香港总督。
工部局总董由租界有关居民选举产生,并不需要向英国政府或英国驻沪领事负责,也不一定总要听从英国领事的意见。
法租界的情况有别于公共租界,但法租界与法国政府的关系并不是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
/NewsDetails.aspx?iNewsId=47这种权力控制边缘地带,如果仅出现在一个租界与华界之间,那还比较简单,而出现在两个租界并存、三个政权同在的情况下,就更为特殊,对于英、法、中等权力控制系统来说,也更为边缘。
俗话说:“天高皇帝远”,上海租界距离英、法、中国权力控制中心都特别遥远。
这种权力控制边缘地带,如果出现在政治体制相近、司法理念相近、价值观念相同的情况下,那还比较简单,其间的差异会较多地体现利益的不同、立场的不同。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上海租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的租借地之一。
这个曾经的外国租界对上海以及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租界成为了各国列强的“避风港”。
自1843年《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随着上海的发展,各国在这里建立了租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法国和美国。
这些租界内部都有自己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国际租界”。
上海租界的建立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租界使得西方先进的经济、法律和科技理念得以传入中国,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租界内的弥散的外国商人和移民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为上海的工业化和商业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另一方面,租界也使上海成为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和社会思潮的交汇地。
许多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人物都是在上海的租界中从事活动,他们的思想和影响力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接触,上海租界成为了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
各国在租界内举办的外交和贸易活动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国际交往和合作的平台。
租界内形成的现代商业机构和组织为上海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租界内聚集了大量的外国移民,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社会群体。
这些外国移民带来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上海注入了丰富的人文气息。
上海租界的存在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阴暗面。
租界的特权地位使得外国资本和权势在上海租界稳固了自己的地位,限制了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主权。
租界内的不平等条约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也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抗争,成为了中国早期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诱因之一。
随着中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形势的变化,上海租界的地位逐渐开始削弱。
1943年,上海租界被逐渐返回中国,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近代口岸社会再认识_晚清上海城市社会变迁的几个问题_周武 - 副本
2013年2月第45卷 2月号学术月刊Academic MonthlyFeb,2013Vol.45 No.2近代口岸社会再认识———晚清上海城市社会变迁的几个问题周 武(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200235)[摘 要]《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沿海沿江一批又一批城市被纳入不平等条约体系,陆续开埠通商,由此形成的口岸社会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国区域社会的变动和近代中国的整体变迁,其中上海尤具典型性和影响力。
开埠以后,伴随西人、西物、西学和西制的“东渐”,上海城市社会发生了深刻的改组和裂变,并因此而成为中国迈向现代过程中的一个先行区域和特殊区域。
这个区域的生成、衍变,不独逸出上海自身的历史轨辙,而且以中心口岸的力量促成“现代中国的兴起”。
这一点,学界已有所认识,但对近代口岸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及其特质的认识仍存在许多模糊空间乃至“误区”,有必要重新检讨和厘清。
[关键词]口岸社会 晚清 上海 社会变迁[作者简介]周 武(1964—),男,福建省寿宁县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城市史及中国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2-0155-10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沿海沿江一批又一批城市被纳入不平等条约体系,陆续开埠通商,由此形成的口岸社会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国区域社会的变动和近代中国的整体变迁。
其中上海尤具典型性和影响力。
上海1843年11月17日依约开埠,以此为起点,曾经在漫长历史岁月里“无所表见”的上海开始了魔幻般的变迁。
1918年出版的《上海县续志·序》曾不胜其感慨地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迩来,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
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
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①这种变化伴随西人、西物、西学和西制“东渐”而来,是“欧风美雨”浸灌和洗沐的结果。
外滩租界与近代上海的国际交流
外滩租界与近代上海的国际交流上海外滩租界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是近代上海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一个重要标志。
租界的设立和发展不仅给上海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商业、科技等方面的影响,促进了上海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
首先,外滩租界带来了大批外国人的涌入,使得上海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自外滩租界在1846年设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到这片土地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国际社区。
这里有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商人、官员、学者和技术人员。
这些外国人带来了的不仅仅是商业,他们还带来了自己的文化、技术和思想。
这场文化交流在上海这座城市中迅速扩大,外国人的习俗、语言、建筑风格等开始在上海扎根,并逐渐融入到上海的城市风貌中。
其次,外滩租界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租界的成立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国际贸易的重要中心。
由于租界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相对独立,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并投资上海。
外滩一带聚集了众多的银行、商行和跨国公司,它们带来了现代化的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的商业发展。
同时,外滩也成为了众多国际品牌的集聚地,各种时尚的商品和文化产品涌入上海,为上海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消费体验。
外滩租界的建设也为上海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
外滩的建筑群体以西洋建筑为主,这些建筑呈现出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最新动态。
外滩的建筑既有风格各异的大楼,又有宛如童话般的建筑,使得外滩成为了上海城市风貌的代表。
这些西洋建筑不仅丰富了上海的城市景观,也为上海新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然而,外滩租界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它带来了上海的社会差距,租界内外的人们享受的待遇和机会不平等。
另一方面,外滩租界也带来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一些国家对这片土地的争夺和所谓的特权导致了不少矛盾和冲突。
总之,外滩租界的建立和发展是近代上海国际交流的重要标志。
上海租界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上海租界的由来和历史变迁租界,这俩字是十九世纪贴在中国人身上的一个耻辱,这伤疤已经扣不下去,是那个年月的一个标记。
上海英租界从1845年11月设立开始,至1943年8月结束,历时近百年。
在近代中国史上,上海的外国租界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
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租界的由来。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准许英国商人带家眷在五通商口岸居住、贸易,准许英国政府在五口岸派驻领事、管事官"专理商贾事宜"。
次年10月,中英两国政府签订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又具体规定由大清地方官与英国领事会同商定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区域。
根据这些规定,1843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来沪。
11月17日正式宣布上海开埠。
巴富尔经过同上海道台宫慕久多次谈判。
1845年11月29日,宫慕久以告示方式公布了这些协议,即《上海土地章程》,达成辟设英租界协议。
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
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在租界中,外国人投资公用事业,兴学办报。
租界当局负责市政建设,颁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
租界也成了中国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制度的一个窗口。
租界的定义。
他指的是拥有行政及法律自治权的外国人居住区。
简单的说,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的土地上划拉一片地方,人家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什么市政府,工商局,警察局等等的这一套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负责人往往是侨民或者领事,跟本国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本国人的这套机构被驱逐出去了。
那么被驱逐后,作为代价人家给本国一点租金(一亩地一千五百文),相当于租过去使用,本国人不用插手。
想当年英国人穿一身燕尾服,拄着一个文明棍,满地球的播撒瘟疫一样的血腥掠夺,目的是将他们那干瘪的口袋装满响当当的金币。
上海历史高考知识点
上海历史高考知识点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和商贸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了解上海的历史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上海历史高考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上海的开埠历史在19世纪中叶,因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封闭政策的失败,上海成为外国殖民势力的入口。
在1843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中国最早开埠的港口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开埠政策的背景,以及上海在此期间的运作和发展情况。
二、上海租界的建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成为列强势力的争夺地。
根据《辛丑条约》和《赫尔辛基条约》,上海租界分为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等。
考生需要熟悉各个租界的划分、权益以及租界在上海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三、上海的近代工业与商贸发展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工业和商贸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工业中心之一,拥有纺织、造船、机械制造等行业。
同时,上海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贸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商人。
考生需要了解上海在这一时期的工业和商贸发展情况,以及其对整个国家的影响。
四、上海的都市风貌变迁20世纪以来,上海的都市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老城厢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上海见证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阶段。
考生需要了解上海的城市规划、建筑形象以及都市风貌变迁的原因和意义。
五、上海的文化与艺术上海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20世纪初,上海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摇篮,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考生需要了解上海的文化氛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上海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六、上海的近现代历史事件上海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上海一直是中国社会变革和抗击外侮的重要战场。
考生需要了解上海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事件对上海的影响。
综上所述,了解上海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对于高考历史考试非常重要。
通过熟悉上海的开埠历史、租界的建立、近代工业与商贸发展、都市风貌变迁、文化与艺术以及近现代历史事件,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考试,并更全面地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第课 近代上海市政变迁
思考: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建立租界侵犯了中国的哪些国家主权?
领土主权:中国国家政府的主权不能覆盖租界; 贸易主权:英国利用租界走私鸦片; 司法主权:法律方面,处理与华人有关案件的会审公廨,适用的并不是英国法律,而是亦中亦 西; 关税主权:外洋出入之货,本多定税则,载入条例,独鸦片税则不定。 ……
——《清末上海城自治公所研究 》
第16课 近代上海市政变迁
相同点: (1)都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实施管辖的管理机构; (2)都具有进行市政建设和管理的职能; (3)都对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16课 近代上海市政变迁
性质不同: 工部局是凭借不平等条约由列强在华设立的完全脱离中国政府行政治理范围的机构;城厢内外 自治公所是由政府授权建立的地方自治机构;上海特别市是国民政府下的一个地方政权。
第16课 近代上海市政变迁
上海租界的外国军队 “五卅惨案”发生的现场
租界巡捕房警务人员自左至右为英籍骑警、印度巡 捕、安南(越南)巡捕、华籍巡捕、英籍巡捕、印 度骑警。
“国中之国”
外国人在租界里,侵夺中国主权,成立了行政管理机构——工部局(公共租界)和公董局 (法租界); 设置了警察机构——巡捕房; 建立了万国商团(军队)、会审公廨(法院)和监狱等。
第课 近代上海市政变 迁
第16课 近代上海市政变迁
1、上海开埠 1842年,《南京条约》被迫开放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 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宣告英租界辟设 美、法相继辟设租界
——上海成为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第16课 近代上海市政变迁
2、租界市政 (1)从华洋分处到华洋杂居 按土地章程,实行华洋分处原则 1853年,小刀会起义后华洋杂居 (2)工部局的出现 1854年,英、美、法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成立租界市政机关——工部局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论述题专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论述题)1.华侨与中华文化侨批(闽南方言中称信为“批”)是海外华侨寄回家乡附带汇款的家书及回文。
侨批盛行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目前整理约有16万件。
侨批1:本日报竞载,谓小吕宋华侨自演戏至今,已捐助革命军十万,又到去九百余人矣,至下等之人亦捐五元,甚然赞叹。
中国人近来之爱国心大明也。
——1911年10月菲律宾华侨林书晏给黄开物的批信侨批2:今者,愚欲与卿相商一事最利便于卿,何也?放足是也!放足之益实有数层,行路免艰难也;出外舟车免畏怯也;操作得自由也。
有此三利而无一害,卿何妨而不为?——1914年菲律宾华侨黄开物给妻子林氏批信侨批3:迳复者,顷代收到抗日军政大学捐款国币贰佰元,当遵命转交该校当局。
先生等关怀祖国抗战人才之养成,爱国热忱殊堪钦敬!——1939年周恩来回复泰国华侨苏君谦捐款批信侨批4:近闻塘(唐)山春耕久旱,农田受阻,将来早稻绝望,以致米价如此突涨猛进,各处灾民叫苦连天,饥荒来临,实吾潮之不幸也……幸得俺乡侨,募国币120万元之左右,惟该项汇至汕头商号,然后领取更为妥善。
——1946年马来西亚华侨蔡得松给祖父母批信侨批5:家乡自解放后,在毛主席领导下,封建势力已告清除,资产阶级经被打倒,不论交通、水利等要旨,凡属国计民生者,莫不落力改建,海外华侨多阅报章,每得佳讯,除少数顽固分子外,莫不额手称庆,跃跃思归。
——1951年泰国华侨刘潮俊给父母的批信侨批6:祖国现在大搞四个现代化,我们旅美侨民更希望祖国昌盛和强大,我们海外侨胞有好靠山。
现自愿赠送日本国制汽车一部和录音机一部给华侨委员会。
——1979年旅美华侨邓奕豪写给家乡江门的批信——(上述6则侨批从潮汕侨批数据库中收集整理)以“侨批是华侨家国情怀的见证”为主题,从不同角度选择三个侨批文献并结合所学进行说明。
(要求:写清所选择材料的序号,能够多角度进行说明,总结要紧扣主题进行提升)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1.如表是上海海关报告中1882—1891年外地人在上海活动的数据统计,这说明当时上A.经济因素成为主要动因B.移民渐渐年轻化C.学问阶层成为移民主体D.限于近距离流淌【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此时在上海活动的外地人主要来自于沿海地区,从事的主要职业基本都集中在服务业,这可以看出沿海地区和上海的经济进展成为了这种人口流淌的主要缘由,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移民的年龄的信息,B项错误;学问阶层只是其中一部分,不是主体,C项错误;材料中的输出地基本包括了东南沿海,不是近距离,D项错误。
故选A。
2.1890年,海外华民开头对国内进行侨汇。
其时,旅美华人每年从美国旧金山银行汇入中国之银,“约合八百万两内外”,新加坡一地的华人商佣十四五万人,“前后携寄回华者,当亦不下一二千万(两)”。
据此可知()A.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B.华工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C.华侨投资推动社会转型D.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进展【答案】D【详解】结合题干可知,由于西方入侵,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出国,这些华工被运往美洲及东南亚等地,从而形成苦力贸易。
19世纪末这些华工开头对国内侨汇,投资于国内城乡事业,推动了城乡社会进展,D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在二战后,题干涉准时间是在19世纪末,排解A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华工集中于东南亚地区,材料主要体现了19世纪末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进展,排解B项;材料无法得出侨汇资金推动社会转型,材料主要体现了19世纪末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进展,排解C项。
故选D项。
3.1500年,被纳入西班牙殖民地的美洲各地的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到1650年,下降为大约400万人;1600--1750年,欧洲、中国、印度、中东等地,人口却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导致上述人口变化的缘由有()①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①传染病的大规模集中①美洲粮食作物的推广①西欧工业革命的影响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答案】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600﹣1750年(欧洲、中国、印度、中东等地)。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件--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37张PPT)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
(3)殖民者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
三 角 贸 易 示 意 图
黑奴贸易对人口、文化的影响
使非洲损失了大约1亿人口,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 社会倒退
促使美洲人口结构和族群发生变化,黑人成为美洲族 群的重要组成
古老的非洲文化被带到美洲,使美洲文化的发展吸收 了大量非洲文化的元素,
的新文化 • 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
以及他们的混血后代成为美洲大陆的 主要居民
• 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 非洲文化传入美洲
• 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 • 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小结】近代人口跨地域转移的特点
分类
特点
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受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 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3)影响: 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欧美殖民统治建立后,改变了大洋洲居民的民族构成,现在人口的绝大部分是 欧洲移民及其后裔,主要是英国移民;大洋洲的土著人(棕色人种),有的已经灭 绝,如马里亚纳群岛的查莫罗人、塔斯马尼亚人。土著居民的幸存者,多被驱逐, 赶至荒芜地区。
西方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 这一地区的文明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西方文 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 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
材料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 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 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 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 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 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 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同步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七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一、单选题1.“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2.墨西哥的斗牛起源于西班牙的斗牛。
爱尔兰和英国的木鞋舞,传到美国衍化成踢踏舞。
古巴黑人仍保留着非洲祖先的古老传说。
巴西民间口头文学中经常可以寻觅到来自安哥拉、刚果和莫桑比克的黑人传统的遗痕。
这些现象()A.消除了各洲之间的隔阂B.促进了世界人口的迁移C.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D.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融3.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
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
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A.反映了工业革命时代的扩张要求B.实现了殖民地文化多样性的转型C.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D.缓和了英国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4.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掠夺了当地的资源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5.《现代拉丁美洲》一书中写道:“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
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
”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文化的影响的是()A.西葡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发展B.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C.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D.宗主国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A.欧洲B.非洲C.美洲D.亚洲7.某学者认为大约自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称之为“小冰期”。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教学课件)-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原因——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 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 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 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在此期 间,财富、土地或宗教热情吸引 了大批欧洲的小贵族、破产者等 涌入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 增加。
1. 美洲各族群的变化
(3)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
——原因——
由于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为了弥补劳动 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 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2. 英国对大洋洲的殖民
(1)英国在澳大利亚的殖民
1770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 抵澳东海岸,宣布英国占有这片土 地。
1788年1月26日,英在澳建立罪犯流 放地。
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 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 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 建立牧场。
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 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 华工对美澳的贡献
(2)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很多华工后来回 国,留下来的华工 由于相同的文化和 生活习惯,往往愿 意居住在一起,在 各地形成了一个个 唐人街。
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 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 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 付运输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
1. 华工赴美澳的背景
(3)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 成为苦力(蔑称为“猪仔”“债奴”)。
2. 华工对美澳的贡献
(1)成为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促进了美澳的开发(经济发展)。
在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所谓的保留地,幸 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基础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基础训练1.太平洋邮船公司于1866年从美国邮政总局拿到了与中国和日本通邮的长期合约,开始了茶叶和丝绸等交易。
1867—1877年间,中美建立了正常的通航服务,从旧金山经日本横滨到香港,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劳动力,也给邮船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
这表明()A.华人移民给太平洋铁路建设带来转机B.中美正常通航服务的建立启动了茶叶和丝绸交易C.华人移民带动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D.华人移民推动了中日通邮的长期合约2.美国成为“两洋国家”过程中,损失最大的是A.白人移民B.黑人移民C.墨西哥人D.印第安人3.英国的黑奴贸易通常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
下面关于“三角贸易”的示意图中,②处的“商品”应为A.黑奴B.工业产品C.茶叶、丝D.金银、原料4.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有大量外国劳工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5.在欧洲定居者到来之前,美洲大平原上生活着约1000万-3000万头野牛,印第安人狩猎野牛的历史超过一万年。
到1879年,美国南部的野牛群已完全消失。
下列选项中与“野牛群消失”相关的有()②横跨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修建②制革技术进步对野牛皮需求的刺激②印第安部族的资源和产业遭到破坏②工业流水线改变了美国的产业结构A.②②②B.②②②C.②②②D.②②②6.1518年西班牙国王颁布特许状,允许本国在美洲的殖民者把非洲黑奴输入加勒比海群岛,被视为欧洲各国“合法”从事黑奴贸易的起点。
到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如下表。
在此期间()A.西葡两国的黑奴贸易远超他国B.土著印第安人遭到种族灭绝C.美洲的人口结构产生显著变化D.非洲文化发展为拉美的主流7.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的“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当中有736名囚犯。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PPT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民人数达到 32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
500 万人左右,
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人人口口迁迁提徙徙、、文文示化化交交:融融与与认认西同同 班牙和葡萄牙给美洲带来新的文化,印第安人在保留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化的寓意是什么?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人人口口迁迁提徙徙、、文文示化化交交:融融与与认认这同同 三种文化是古老的阿兹特克文明、西班牙殖民文化与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3)影响 ①北美:美国、加拿大的白人 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 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②西印度群岛: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 黑人人口占多数。 ③拉丁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 通婚, 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在秘鲁等少数国家 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近代英美侨民与上海城市记忆
近代英美侨民与上海城市记忆近代英美侨民与上海城市记忆□熊月之外侨是上海的历史人文记忆中非常宝贵的一个部分。
数以万计的外国侨民年复一年地在这里工作、生活,他们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人生的足迹,留下了他们的快乐与痛苦,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上海这座城市也对他们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要、关键的影响。
近代最早来到上海的外国人是英国人,租界长期掌权的是英国人,租界制度的制订者主要是英国人。
在相当长时期里,英国人是上海外国人的领袖,也是上海外国人的主体部分。
1880年以前,英国人一直占上海外国人总数的一半以上。
1910年以前,英国人在上海外国人中一直位居第一,1900年2691人,1930年8440人。
在上海,美国人通常与英国人并提,习称英美侨民,这既因为他们都使用英语,文化相近,更因为自1863年以后,英、美租界合并,他们在市政、居住、娱乐等方面,难分彼此。
20世纪20年代以前,上海英国人通常是美国人的三至五倍。
在租界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美国人处于英国人笼罩之下,多充当参与、附和、随从角色。
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人有了自己的总会、学校等机构,在身份认同方面逐渐有明显区别。
英美来沪侨民中,有不少人是凶恶的侵略者,罪恶的鸦片贩,贪婪的冒险家,但是,也有一些人是诚实的商人,虔诚的传教士,敬业的设计师、工程师、教育家、学者、报人、律师、医生,他们在近代上海历史文脉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比较突出的有傅兰雅、哈同、卜舫济、雷士德与雷纳。
1915年,已经退休的傅兰雅,在美国家中接待来访的上海人黄炎培,说了一番颇为动情的话:“我几十年生活,全靠中国人民养我。
我必须想一办法报答中国人民。
”傅兰雅在上海首尾达31年之久,主要在江南制造局译书。
他来上海时,是一个只有师范程度的年轻人,离开时,已经是腰缠万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
1899年,清政府为了表彰他的贡献,特地授予他三等第一宝星。
傅兰雅的事业起步在上海,成功在上海。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民族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促进
了民族和文化的交融。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徙的特点和影响。
一、再造美洲——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特点:迁徙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迁徙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人口密集地区迁徙到 人口稀疏地区;由发达国家主导;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墨西哥三文化广场
澳 大 利 亚 悉 尼 唐 人 街
东南亚华人墓地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再造美洲——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直到1500年……所有黑人都生活在非洲,所有白人或高加索种人都生活在欧 洲和中东,所有的蒙古种人都生活在东亚和美洲……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迁移把 南美洲从纯粹是蒙古种人的大陆改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如今,居住 在美洲大陆的是多数的白种人与明显少数的黑种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 血儿以及黑白混血儿。——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国家﹨地区
人口结构构成
在美国和加拿大 海地等西印度群岛 国家 拉丁美洲
秘鲁等少数国家
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黑人人口占多数
混血人种是最大族群 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 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一、再造美洲——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材料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
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
搭桥,以血肉之躯铺就了通往美国西部的战略大通道,创造了当时的工程奇迹, 带动了美国西部大开发,成为旅美侨胞奋斗、进取、奉献精神的一座丰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上海葡萄牙人与外侨社会的权势转移1843年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无数的外国人从世界各地涌入这个新开放的城市,为实现对中国的侵略目的,在获取经濟权益的同时他们在客观结果上将上海建设和发展成了当时的“东方巴黎”。
在这些涌入上海的外国人中,葡萄牙人因为其特殊的血缘属性呈现出了与其他欧洲国家公民不同的身份特质。
上海的葡萄牙人直接来自澳门,而非远在欧洲的葡萄牙,他们已经经过了几百年与亚洲人的混血通婚,形成了“土生葡人”①族群。
如同权力关系理论的描述:“权力就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不同领域、弥散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
”②从澳门来到上海的葡萄牙人也不得不面对这里的外侨社会所表现出的与澳门截然不同的权力关系。
目前,学界对上海的外国侨民研究,特别是上海的葡萄牙侨民研究还基本围绕在对其人口构成和在上海时的部分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的考察,尚未对葡萄牙人在上海的适应过程与融入结果进行发掘,也未将不同国家侨民在上海的社会交往为切入点来窥探上海外侨社会的权力关系与变动。
本文着重考察一路跟随英国人脚步从澳门和香港抵达上海定居的葡萄牙人,在这样一个相对复杂的权利场域中的文化顺应与社会融入,以及日本攻占上海后对上海外侨社会尤其是葡萄牙人生存空间所带来的影响,以期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上海外国人社会内部的等级秩序、互动关系与权势转移。
一、上海开埠初期的葡萄牙人与外侨社会等级秩序早在15世纪,葡萄牙人就率先从欧洲出发开始了向东方的航海探索。
在他们抵达亚洲后为了以少数的人口维持漫长的贸易网络,葡萄牙王室鼓励进行航海探索的葡萄牙人与贸易点当地女子通婚以扩充人口。
17世纪时,葡萄牙商人在澳门的对外贸易活动减弱,商业活动也逐渐转为由本地定居的葡萄牙人经营,葡萄牙人的通婚对象随之变为澳门的华人,由此在文献中开始出现了“土生葡人”这一概念。
根据有关澳门历史与土生葡人的研究成果来看,尽管葡萄牙人占据着澳门这样一个“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商埠,也因此在占据澳门初期享受到了贸易便利带来的繁荣经济,但这之后,葡萄牙人在澳门的生活一直是困难重重、危机四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③鸦片战争后澳门的经济环境更为恶化,葡萄牙人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悲惨,甚至出现了5个月都无法向公务员发工资的情况。
①而毗邻澳门的香港则接替其成了新的“华南经济中心”。
②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原本在澳门就是为英国人工作的葡萄牙人,和他们一同离开澳门前往香港,③迈出了近代以来葡萄牙人在亚洲迁徙的第一步。
④英国人不仅以殖民者的姿态侵占了香港,还敲开了上海的大门,紧随其后的葡萄牙人又跟着他们的老主顾一同来到了作为通商口岸的上海。
在上海开埠之初,葡萄牙人还未能看出这个新口岸城市日后能够发展成为东方的国际大都市的前景,就连最早担任葡萄牙驻上海领事的人选,也是由时任澳门总督亚马留(Ferreira do Amaral)所选择的英国商人担任。
⑤关于近代以来葡萄牙人来到上海的最早记录,见于1850年创刊的《北华捷报》之中。
⑥上海开埠7年后,《北华捷报》对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进行了统计,此时生活在上海的157名外国人中有6名葡萄牙人,他们分别是字林报馆(North-China Herald Office)的监工和排字工、义记洋行(Holliday,Wise Co.)、宝顺洋行(Dent,Beale Co.)、旗昌洋行(Russel Co.)和森和洋行(Wolcott,Bates Co.)的商业助理。
就是从这6个到达上海的葡萄牙人开始,生活在亚洲的葡萄牙人跟随着他们历史悠久的盟友英国人的脚步,不断地扩充和发展形成了上海葡萄牙人社群。
1865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正式建立人口普查制度时,葡萄牙人有115人,此后上海葡萄牙人数不断增长,在上海的外侨人数的排名中亦属前列。
⑦1880年,葡萄牙人以285人跃升至外侨人口数第2位,仅次于英国的1044人。
⑧到1901年,上海葡萄牙人数突破1000人;1930年,上海葡萄牙人口数目已经达到1599人。
⑨而当上海受到战局影响,出现其他国家侨民人口数量减少的趋势时,葡萄牙人的人口数目还在增长,在1942年达到约2700人。
⑩从总体数目来看,上海开埠后先后有约6000名葡萄牙人在上海侨居。
11他们对上海“情意绵绵”,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以“家庭、组织、政治关系网络”而联系起来的民族性社群。
12 然而无论是在上海的外国人还是中国人的叙事文本中,生活在上海的葡萄牙人都是一个非常具有异质性的存在。
总的来说这种异质性来自他们的血统属性。
如前文所述,亚洲的葡萄牙人是由来自欧洲的葡萄牙人与亚洲人在几百年间通婚而成的群体,他们在生活习惯上向葡萄牙人靠拢,信仰也仍保持着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传统,但从面部特征来看已经不同于欧洲或传统意义上的葡萄牙人了。
13在国人的记录中,这群葡萄牙人不但与中国人“面貌相同”,还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完全看不出来是另一个国家的人。
14在上海工部局的官方文献中,当生活在这里的葡萄牙人被划归为单独的“澳门葡萄牙人”时,来自美洲的美国人却和英国人、法国人一同被归纳为“欧洲人”。
①显然此时的“欧洲人”已经超越了地理范畴所赋予的蕴含,而成为一种身份界定上的概念。
在这些“欧洲人”的记录当中,关于上海葡萄牙人的评价与用词非常单薄而统一,他们形容上海的葡萄牙人为“混血儿葡萄牙人”,②或以“混血”“等外人”③这样的用词来代指。
当在洋行担任高级职务的外国人被形容为“大班”时,担任低级办公室工作的葡萄牙人则被描述为“地鼠”。
④上海的“财富、地位和声望都向着美、英、法这三个列强的公民汇集”,这些强国公民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占据顶端,在社会生活中也高高在上,“洋洋自得于强取豪夺来的特殊地位,对少数从其他国家来的凡夫俗子们根本不屑一顾”。
⑤作为欧亚混血儿的葡萄牙人,自然也在这些“上等”公民眼中毫无地位。
至于他们不屑一顾的理由,则来自对欧亚混血本身的反对。
在英国人的观念中,认为欧亚混血从父母双方所继承的品质恶劣,美国人对此相对宽容,但是也从根本上不赞同欧亚混血。
⑥这种对混血身份的歧视,也体现在了由英国主导的工部局的聘用人选中。
曾经有欧亚混血职员为同为混血的女儿向工部局申请职务,董事会和卫生官对该申请的态度是“此类申请人对此职务不合适”。
⑦显然,“此类”欧亚混血在英国人的眼中是不适宜在工部局工作的,同为“此类”人的葡萄牙人在上海也有同样的遭遇。
1916年,一个上海葡萄牙人致信代表英国立场的《北华捷报》,在信中陈述了葡萄牙人工作中的可靠与忠诚,希望能够以此为自己的同胞恳求到在工部局工作的机会:葡萄牙人是一群忠诚、努力而且体面的人,在他们的商业生活中保持着坚定的目标,这是其他人无可匹敌的。
希望在上海的英国人和其他盟友能够有广阔的胸襟允许工部局下设的部门能够有更多的葡萄牙人参与,这并不过分吧?工部局有许多不同国籍的雇员,但是现在葡萄牙居民被拒之门外,就不能够被认为是“联合为一”。
⑧从这些关于葡萄牙人记录的片段中来看,生活在上海的葡萄牙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得到“上等”的“欧洲人”的青眼,他们的叙事文本中也不愿给葡萄牙人一席之地。
而与这个群体交往更为密切,生活层级更为匹配的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的记录中,葡萄牙人形象就更为鲜活和具体了。
犹太人认为“上海的葡萄牙人被认为比英国及其他列强的民低一等,和上海所有无国籍的外国人,以及那些实力不如英国的国家的侨民差不多”。
⑨还认为葡萄牙人的审时度势和安于现状是他们了不起的地方,他们看上去随意而快乐,不会老为自己处境的不公去斗争,真正令他们快乐的是他们的社团以及由体育构成的愉悦的生活方式。
⑩土生葡人的后代也形容他们在上海的生活节奏较快、作风英式,甚至日常都说英语。
但是他们仍然保持着葡萄牙人对宗教的重视,并且以身为葡萄牙人而自豪。
11二、向英国人靠拢: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葡萄牙人的生活趋向上海的外国人当中,享有最高地位的是外交官、领事馆的工作人员,还有“位居高级公共职务的人员”和“若干最富有、最受人尊敬的商人”,而要想得到这些所谓上流人士的认可,则必须熟悉英语和“英国人的举止风度”。
12生活在上海的葡萄牙人,在这样一个由英国人决定和主导生活风尚的环境中,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英国化”的一面,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的葡萄牙人逐渐以英语代替葡萄牙语作为其母语的过程。
在澳门居住时,葡萄牙人日常生活中使用葡萄牙語,随着英语在澳门的影响范围扩大,葡萄牙人也开始注重对英语的学习。
到了19世纪初,澳门政府的领导就已经认识到了英语学习对于澳门的葡萄牙人的重要性了。
至19世纪中期,澳门的许多葡萄牙人就已经经过正规的英语教育,并且掌握了英语,①这也是他们能够进入英国人和美国人开设的商行中工作的原因。
葡萄牙人从澳门来到上海时,还保持着较高的葡萄牙语水平,男性能够讲流利标准的葡萄牙语,女性则多使用由葡萄牙语和亚洲语言混合生成的土生葡语(Patois)。
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葡萄牙人中的年轻一代则出现了葡萄牙语水平下降、英语水平上升的趋势。
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能够以纯正的口音说英语,大多数都可以写标准的英文,甚至在家庭生活的内部沟通中,英语也代替了葡萄牙语成为他们的日常语言。
②这种情形在上海葡萄牙人的出版刊物中也可以窥见。
1888年,葡萄牙驻上海领事馆出版了名为《进步报》(O Progresso)的葡萄牙语周报。
在这份周报中,无论是关于上海和香港的新闻,还是读者与编辑部之间的往来信件都是以葡萄牙语刊发。
至1940年,以“团结上海葡萄牙侨民”为己任的月刊《为了祖国》(Pela Patria)出版时,已经无法完全以葡萄牙语刊发了。
这份刊物,无论从名字到内容,都是以增强上海葡萄牙社团的内部凝聚力以及塑造对于葡萄牙的国家认同感为出发点,这样一个充满异域爱国主义情怀的刊物有一半内容是以英文发表。
这种逐渐失去自己母语的情况,令葡萄牙人反思,认为在这样的趋势之下“远东的葡萄牙人逐渐英国化是很不令人意外的”。
③上海葡萄牙人的另一个“英国化”过程体现在体育活动方式的变化上,即在日常生活的娱乐休闲方式中也在向英国人靠拢。
葡萄牙人在澳门生活的几百年间,一直保持着参加体育活动的传统,他们休闲时间大多进行的是击剑、决斗和游泳这类传统的欧洲骑士体育活动。
④在上海这样一个由英国人引导社会风尚的环境下,这里最为流行的体育活动之一就是来自英国的现代足球,而绿茵场也是上海葡萄牙人在上海的中英文报刊中留下最多身影的地方。
足球场,不仅是上海外国人进行体育休闲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在这里进行商业周旋和人际交往的场合。
⑤葡萄牙人的强大足球队,为他们赢得了和其他国家的侨民进行交往的机会。
1902年,上海成立了西人足球联合会,开始正式举办沪上的足球赛事,葡萄牙人就积极地参与到了这项运动当中。